登陆注册
10787300000052

第52章 族群理论(18)

本尼迪克特·安德鲁(BenedictAnderson,1983)提出关于族群是想像社群的假说,谌华玉:《关于族群、民族、国籍等概念的翻译与思考》,《读书》2005年第11期。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对社群与族群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社群与族群的联系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族群可以被包涵在社群之内,族群内部也可以有不同的社群划分

社群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大的社群把族群包含在其中。而在一个族群内部通常也会有多个不同类型的社群。

2在认同方面会有产生交集

社群的认同基于血缘、地缘、业缘、情缘和文化关系等方面,而其中也有族群的认同基础,因此,社群和族群在认同方面会有产生交集,在他视的时候社群和族群可以表达同一含义。如新加坡华人,人们视之为社群或族群应该不会导致歧义,澳门的土生葡人也可视之为社群或族群,当然这里要考虑一个语境,从而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表述。

通常,学术语言的使用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但在公众的使用中难免出现“泛化”的问题,社群和族群也不例外。在中国台湾地区,“族群”概念的使用带来了“四大族群”的族群分裂以及“族群政治”的问题,也引起学界的关注,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族群”一词的使用还泛化成一般意义上“人群”的含义,以至有“网络族”、“卡通族”、“电子宠物族”、“超市生存族”等所谓“新新人类四大族群”的提法阿华:《新新人类四大族群》,《现代交际》2004年第9期。,这一方面说明社会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因此,在对社会群体的指称上,在不同的语境下,应使用含义明确的界定概念。社群和族群在实际的使用中,往往会有重合的时候。针对社会群体的指称,可以有更为恰当的指称。如针对日益增多的网民群体,有学者认为它已形成一种社群,根据较新的资料显示:

全球网民7个亿,中国居第二

据美国媒体报道,5月4日,美国市场调查公司comSoreNetworks发表最新调查报告称,全球范围网民总数已经升至近7个亿。美国网民总数仍然高居全球之首,达到1.52亿;居次位的是中国,网民总数达到7200万;日本以5200万网民总数位居第三。德国网民总数位居欧洲之首,达到3200万。10年前全球三分之二的网民是美国人,如今,美国网民占全球网民总数已经不到四分之一。《青年参考》2006、5、9第14版。

网络社群突破了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传统方式——即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社群使得聚众行为产生的条件降低了很多,通过网络内外的聚众行为,网络社群向民间组织转化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因此网络社群的兴起又引起了公民结社的问题——如何调整既存的结社制度,使之保持必要的控制功能的同时,又能疏导日益增加的公民自我组织的潜能?李春:《关注网络社群》,《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结束语

在传统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空间。无论是传统的社会群体(村落社群或农村社群)还是针对新兴的社会群体(网络社群、城市社群、学生社群)、特殊社群(艾滋社群安钠·斯科特、莫尼卡·罗斯科:《亚洲防治艾滋病的社群行动寻踪》,《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3期。、吸毒社群、同性恋社群),社群文化、社群的结构与功能、社群的认同和互动,社群对市场和现代化的适应等等,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应用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面)。有利于从微观、中观的宏观不同层面的研究。

社群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维度。历史学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在新的史学范式之下,社会生活维度并没有别充分揭示。作为研究单位,“社群”之维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社群”是与“社会”相对而称的。吴文藻先生指出:“社会是描写集体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社会研究》1935年总第66期过去,我们习惯于缕析社会文化,关注“重大历史事件”,自然也就以“社会”为研究单位,而在新的史学范式中,与日常社会、普通民众、功能结构、生活情境等维度相对应的“社群”之维,理应成为历史学重视的研究单位。以社群为单位观察人类社会是拥有田野工作传统的人类学赖以支撑的方法论基石,社会学、民俗学以及语言(方言)研究都有一些诠释社群文化的经验,这些可以共享的学术资源,“满足所观察的文化具备深层次知识的要求”;这种“为理解所需的知识”,[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3页。是解读包括心态在内的社群思想和行为的他山之石。小田:《社群心态的解读——围绕1933年浙江乡村调查而展开》,《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在实践层面,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社群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此存在实践上的社群主义。而社群主义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情感,有助于我们辨析其“利弊”,有助于防止脱离社会背景、轻易地以某种自由主义理想来改造这些社区。苏力:《社群主义构成一种挑战吗?》,《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这实际上也是运用人类学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著,胡景北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3][美]戴维·波谱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英]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丹尼尔·贝尔著,李琨、宋冰译:《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6]俞可平著:《社群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7]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教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8]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庄孔绍主编:《人类学通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叶舒宪等编:《人类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黄平等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刘金宁等编:《自由与社群》“公共论丛”第四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公共论丛”第四辑《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6]曾玲:《社群整合的历史记忆与“祖籍认同”象征:新加坡华人的主神崇拜》,《文史哲》2006年第1期。

[17]李骏:《和谐与稳定:社群的视野》,《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

[18]贺东航:《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9]程立涛、曾繁敏:《社群主义于集体主义之比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0]贾中海:《个人与社群——马克思主义对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批评与超越》,《长白学刊》2005年第5期。

[21]刘化军:《社群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剖析——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人”概念之争》,《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22]贺龙柱:《社群主义:改变抑或取代西方自由话语结构》,《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3]付文忠:《对政治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超越——解读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24]韩震:《人类:社群地追求自由的生成性存在》,《河北学刊》2005年3月。

[25]李艳红:《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26]何霜梅、胡军:《试论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2月。

[27]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28]李春:《关注网络社群》,《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12期。

[29]王双喜:《社群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30]张再林:《西方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

[31]周立:《泰勒的社群主义思想》,《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8月。

[32]郑传贵、卢晓慧:《当前我国社群隔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称》,《城市问题》2003年第6期。

[33]王培森:《从网络交友看社群网站发展》,《信息产业报道》2003年第5期。

[34]许纪霖:《民族情感与社群作用——关于非典危机的深层反思》,《学习月刊》2003年第7期。

[35]许纪霖:《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天涯》2003年第3期。

[36]许纪霖等:《当前学界的回顾与展望——许纪霖、黄万盛、杜维明三人谈》,《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37]文来:《对社群概念的进一步讨论——与许纪霖先生对话》,《开放时代》2003年第3期。

[38]顾肃:《评社群主义的理论诉求》,《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39]小田:《社群心态的解读——围绕1933年浙江乡村调查而展开》,《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40]朱小田:《民间记忆与社群关系的成长——以一个江南乡村庙会为案例的跨学科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41]小田:《庙会仪式与社群记忆——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会为中心》,《民族艺术》2003年第3期。

[42]小田:《乡村史研究的社群视野》,《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43]卢毅:《从个人到社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者的困顿——以严复、孙中山为例的个案研究》,《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44]陈晓强:《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群形势》,《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5]东方朔:《自我概念之诠释及其冲突——社群主义和伦理学中的反理论思潮对自由主义自我概念的批判》,《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46]欧阳向英:《社群主义是西方左翼政治思想的新形式》,《当代思潮》2000年第12期。

[47]郭星华:《社群隔离及其测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8]王中宪:《试论社会与社群的概念界限》,《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

[49]安钠·斯科特、莫尼卡·罗斯科:《亚洲防治艾滋病的社群行动寻踪》,《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3期。

[50]邓光辉:《民族、社群及其叙述》,《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

[51][美]罗伯特·D·普特南著,扬蓉编译:《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3期。

[52]史有为:《语言社群类型与台湾的外来词》,《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53]王中宪:《中国社会的社群视角》,《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54]熊志勇:《近代军人社群崛起与传统“四民”结构的整合——以晚清社会变迁为视点》,《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55]索端智:《历史事实·社会记忆·族群认同——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的研究》,《青海民族学院》2006年1月。

[56]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57]陈心林:《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58]徐杰舜:《族群结构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9]谌华玉:《关于族群、民族、国籍等概念的翻译与思考》,《读书》2005年第11期。

[60]叶江:《当代西方“族群”理论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61]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2]雷海:《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63]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4]祁进玉:《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评述》,《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65]廖扬:《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66]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7]阿华:《新新人类四大族群》,《现代交际》2004年第9期。

[68]田敏:《论族群不能取代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9]罗柳宁:《族群研究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70]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1]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2]乔玉光:《民族与族群:不等位的判断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3]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4]马戎:《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5]陈烨:《Ethnicgroup(族群)、Nation(民族)与中国的民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3期。

[76]曹卉:《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7]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8]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界定》,《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79]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0]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1]郝时远:《中西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

[82]郝时远:《Ethnic(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83][美]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

[84]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85]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86]蒋立松:《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1期。

[87]刘华芹:《族群与区域文化》,《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2002年第1~2期。

[88]黄泽:《云南未视别群体研究的族群理论意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9]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吕燕平,贵州安顺学院。

族群的流动:内涵与边界——潭溪社区的个案研究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 难忘又一年

    难忘又一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党与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折”无疑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围绕这一事件,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小学生读本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小学生读本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家国情之众志成城

    家国情之众志成城

    他们是世家公子,聪颖明智,风度翩翩;她们是大家闺秀,惠质兰心,丽色天成;他们原本可以锦衣玉食,安享富足。但是,他们共同选择走上了一条最为曲折艰险的道路。只因为执着于心中不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们徘徊在生死边缘,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大地上最华丽绚烂的篇章!谁说军事小说是男生专利?这是一本也适合女性阅读的谍战小说!
  • 异能伏世录

    异能伏世录

    上元世纪的地球,科技繁华并且迅速发展的时代,开始着人类基因工程,心怀不轨的科学家们试图改造人类的基因从而获得超人般的能力,以及长久的生命。经过长期间的进化,人类的体质与寿命得到显著提升人口平均寿命到达150岁以上。但是意外的是在基因改变的过程中孕育出了不同的人种,他们拥有各种超能力,比起新人类还要强出太多,不仅体质更加强大,还拥有着各种奇妙的能力。他们是凌驾于新人类之上,拥有着超级基因的新人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大尖商

    我是大尖商

    我是大尖商善良又真诚我是大奸商坑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认钱不认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们是中国特警

    我们是中国特警

    一个想当军人却被迫考了医科大学成为优秀医生的女汉子军二代,最终还是成为了一名女特警。一名特种部队军官转业成为特警男神。三对来之不易的感情,一个优秀的六人特警团队,完成各项警务任务,工作中有喜乐有惊险,六人性格各异,幽默聪明高冷温暖霸气酷帅,有自己的小爱,也有对国家和群众的大爱。一个关于梦想、爱情、守护的特警团队,一群勇敢、坚强、执着、正义的特警;几个努力,幽默、坚持、温暖的特警;几段感动、振奋、惊险、虐心的故事。
  • 老婆,ILoveyou

    老婆,ILoveyou

    楔子“我郑重的委托你,把方夜莺跟云月儿找回来。”严肃却带着沙哑的低沉男子嗓音,在空间宽敞、设计简单却不失气派的MURK集团总部保全公司总裁办公室响起。“枫玥,你是不是谈恋爱谈到脑袋秀逗了?我开的是保全公司,可不是征信社,要找人你去找辰!”坐在红桧木办公桌后的男子——凌承恩闻言,冷着张脸道。“没办法,他推了允巳的委托,自然不能厚此薄彼接受我的委托,所以我只有退而求其次来找你。”慕枫玥无奈的轻叹口气。
  • 破天勇者

    破天勇者

    成为勇者正是梦想,但是我究竟能否成为勇者?一定的!因为我是天选之人!
  • 鸟类能长四只翅膀吗:鸟类动物

    鸟类能长四只翅膀吗:鸟类动物

    相信大多数人都见过在空中飞翔的鸟,但是,你真正能够叫出它们的名字的又有多少呢?有很多种鸟,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或听到它们婉转的叫声,却始终无法叫出它们的名字,这些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小小的遗憾,《鸟类能长四只翅膀吗--鸟类动物》的出版可以稍稍弥补这一遗憾。鸟类家族的成员众多,它们不但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羽毛,而且还能唱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声。它们中有长着四只翅膀的四翼乌,有敢给鳄鱼当牙签的牙签鸟,有争强好胜的必胜鸟,有会发出笑声的笑鸟,还有竟然爱吃铁的吃铁鸟……而会学说人话的鹦鹉,恐怕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