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35600000010

第10章 如何安住在折腾中(6)

这也符合佛教的精进理念,因为精进的结果就是很“忙”。佛教认为一切平等无二之后,剩下的也就剩精进二字了。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有五个要求我们精进。人要是精进了,也必然要忙起来了。因为再能干,也不能停,也要努力,这样才是精进。世间还有“笨鸟先飞早入林”的话,这就是描述精进的样子。事实上自己在教导很多小孩的时候就是这样告诉他们的:“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知道笨鸟先飞早入林,而且落实去做”。所以,真正去落实的人必然是要忙起来的,这样才是佛教说的精进的样子。

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佛教非常注意修福报。甚至把修福列入修行的步骤之一的修资粮道。一边要修解脱,或者说是修智慧,另外又要修资粮。这样必然很忙,必然要精进去修。所以,精进修行的人,必然是忙的,会忙得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拣择与分别。

忙的好处这么多,忙是如此地切合佛教修行的理念。真是忙能帮助我们修道;忙是我们修道的助道因缘;忙体现了我们精进努力;忙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拣择与分别;忙消除了我们堕入是非的机会;忙能使得我们少造恶业;忙能促进我们修资粮道的速度;忙能……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道的时候只要看这个人忙的程度基本就能看出他的成就。事实上,成就了的人也是很忙的!只是他们放下了一切。所以能够做到忙中安闲。祖师的话不是说:“应观空以遣累,莫着空以废善”吗?知道了空,再忙也不累了,所以行善的时候再忙也是安闲的。

目的不同方法一

做功夫也是要在过程上面做功夫,而不是执著于结果上。这几天一直有人问出现境界的问题,当然是有好的境界也有坏的境界。大家都喜欢好的境界,厌恶坏的境界,前人用了一个名词叫欣上厌下。其实,不管是好还是坏的境界都不要管他,更不能执著。而是要把握住如何进入这种境界的方法,训练自己随时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做功夫。

《宗镜录》里有对禅的分法: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这就好比我们“驴友”出行,我们不能对目的地太过关注,而事实上目的地并不是我们的全部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目的地的过程和到达目的地,以及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方法和知识,我们就可以到达任何“目的地”。

驴友如此,学生也是一样。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如果只是学到了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没有掌握到学习的方法,那么这个学生算是废了。学生就应该学会学习的方法,然后通过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实现学到各种不同内容的目的。因为在校就那么点时间,所能学到的内容非常有限。如果没有掌握学习的办法,这点有限的内容用不了几天就用完了或者说是过时了。

禅修也是一样,我们是要训练自己能力,不是训练自己出现什么状态。因为状态就像驴友里面说的目的地以及学生学到的内容一样,可以千变万化的。而达到这个状态的手段和知识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我们掌握了这个手段和内容就能实现到达任何的状态。

而且任何一个状态我们都不能执著,一旦陷进某个状态不能出来,那就是所谓走火入魔的因了。可以这样说,所谓的走火入魔都是执著于某种状态出不来或者说是放不下。我们只有不理这些状态,禅修才能进步,才能安全实现我们自己的禅修的目的。

这也是我们讲的做功夫要在生灭上做功夫,而不是在结果上做功夫的道理。因为在生灭的过程中做功夫就是在事件或者说是念头的过程中做功夫。如果变成在结果上做功夫,那么你的这种用功方式不但是危险的,也是没有结果的。因为要是解决事件或者说是念头的话,是永远没有完的时候的。

这种用功或者说是学习的方法不光是在禅修的时候如此,我们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执著于事情的结果上,而是要注重做事情的过程上。因为这件事情的成败只是一次经历,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是培养我们以后做好事情的经验,这个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符合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说的:“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我们做事情得到两个方面的成果,一个是物质方面的,一个是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的是我们这一期生命里面可以见得到的。而精神方面的是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享受的,甚至不用等到来生,就在今生也是一样享受的。

因为物质方面的成果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可能就没有了,而精神方面的成果反而会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体现出来。好的精神成果让我们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勇往直前,差的精神成果让我们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哭天抢地。

这实际上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无为法。因为无为法就是要我们在过程中努力,而把结果看淡或者说是不要执著。我们在过程中努力耕耘了,结果自然坏不了。而且在努力耕耘的过程中我们会培养出很多很好的精神产品,比如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智慧生活不分别

总是有很多人问问题,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问题,是学佛的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用善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很多人感觉自己的工作性质与善法有差距的时候,往往就不知如何处理,常常发生遁世——选择离开或者叫放弃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岗位。

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所谓不好的职业的(一般指杀业比较重的职业)从业人员身上,同时也出现在常常与人接触的职业的从业人员身上,甚至就连住在庙里面的常住居士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善法”执著。我很为他们担心,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善心非常好,根器也非常好,意志力也非常好……但是再好的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何不远离好坏对错是非……等二元分别来生活呢?

这个问题在前几天的日记《智慧生活守戒律》一文中讲了常住在寺院里面的居士的情况。他们因为执著于“善法”失去了住在寺院里面的意义。今天我们看看社会人士的情况。下面是我与信众的一段QQ对话,经过对方的允许登出来了。

信众:一朋友做猎头工作,觉得到公司挖人不好,我回答她,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心,如果转个心念,是站在帮助对方的角度,帮助对方找到更好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帮助企业招聘到更好的人才;对于社会来说,进行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很好的工作啊。然后她问:“好,对于个人、对于新企业是好事,对于原企业来说,因为把人挖走了,岂不是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吗,又怎么是好事呢?”

信众:弟子应该如何回答呢?

明一法师:功德天黑暗女。关键是当事人自己怎么选择。他只是帮助选择的工具而已。你就叫他好好地做自己的那个工具工作。要把自己的工具优化,把自己的工具能力提高,增强。

信众:弟子回答她,对于原企业也是好事啊,因为人才的流失,可以帮助原企业进行反省原因,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明一法师:不要去参与是非,我们只是当好工具。

信众:只要懂得转念,有好的发心,事事都是好事,对么?

明一法师:不要去管什么转念什么的。因为你要在意于转念什么的,你就堕落到善恶里面去了。

信众:凡夫很多时候有分别心,先从正面积极面引导。

明一法师:干什么要把自己放进是非里面去呢?你当好工具就好了啊。尺子不会有善恶之分吧。

信众:嗯,中道。

明一法师:但是尺子可以杀死人。当然尺子更重要的是为你画直线。

信众:嗯,无分别心。中道。

明一法师:你不要去想善恶。

信众:明白以后思维的角度的。

明一法师:把事情关联到善恶之后就麻烦了。因为你再善的人,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如果有善恶之心,出错了就是恶了。如果我们压根没有善恶之心,只有工具之作用,那么我们就永远也不会造恶。

明一法师:能明白吗?我正准备写的日记。

信众:太棒了。清晰了。

明一法师:可以拿来写入我的日记吗?

信众:太智慧了。感恩!

信众:可以呀。只要能帮助大家。

这段对话是讨论了一个执著善法的问题,其实从对话中能看出来,他的工作性质相对于造大杀业的工作,已经是非常好的了。但是他执著于“善法”就把自己堕落到了分别是非的境遇。这实际上是我们绝大部分人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北京话叫“把自己搁进去了”。

智慧生活靠勤奋

前几天的日记《智慧生活不分别》讲了我们如何才能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做得更好,使得自己不掉进是非的纠结之中,又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让客户满意,让自己满意。从而走出因为信佛,总是感觉有很多工作不好做的怪圈,让自己能够向上向善。

当然,这一切要靠我们的努力付出作为代价的,就拿《智慧生活不分别》中所说的对话例子来说,本来他做这份工作可以很简单,不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只要把人挖过来就可以了。但是因为要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他就需要把所有的情况罗列出来,把所有的资料准备出来供用户选择。

也就是说,本来可能做一份方案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做许多份方案准备给客户了。这里面要多做很多很多的工作,在绝大部分的人眼里是很傻的事情。但是,我们知道做这些事情是功不唐捐的,这样可以避免你被拖入到是非里面去,因而有效地避免烦恼。

这种做事情的方法在佛教里面可以说就是跳出三界外的处世方法了,或者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了。所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自然不会有烦恼,自然就能远离是非等二元对立的心态,自然就能保护我们的信心,自然就开始了修行的步骤,自然……

甚至可以这样说,佛教的修行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比如我自己在跟别人介绍如何持好不杀生戒的时候,我就常常教人如何把非要形成杀生的时候,把杀生这件事情变成一堂佛事。这样,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勤奋,就远离了恶法。实际上这也是善将尘劳做佛事的方式。

比如杀生这件事情,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需要打扫卫生或者是农民要打杀虫药。要是一般的人来做,他们直接就把药一放就完事了。但是,我们佛子为了持杀生戒就不能这样把药一放了事了,我们就要想办法如何在持戒的基础上做好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不得不麻烦一些。我们不得不先把所有通道打开,驱赶虫子,然后告诉虫子这里将要放药,希望他们换个地方生活,不要被药药死。实在走不了造成了误杀的话,希望你们早日往生净土(这可以为他们念经或者到寺院挂牌位,甚至是做佛事等)。

就好比我们比丘早上起床的第一句话:“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互,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早日生净土。”如果对于一般不守戒律的人来说,这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是,对于我们守持不杀生戒律的比丘来说,就成为了必做的功课了。

其实这在心理咨询里面也是常常见到的。因为心理咨询师不充分投入的话,就得不到患者的认同,就无法与患者沟通,从而无法有效实现治疗;如果过度投入的话,又会堕落到患者的是非纠结之中。这也是心理咨询师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他们要把握好尺度的关键。

我就曾经听到心理学家张老师说过,要一只脚在岸上,一只脚在水里救人的比喻。他说,在接受心理患者咨询的时候,不能全部投入,又不能不投入。就好比下水去救人,只有一只脚在岸上,一只脚在水里,这样才能最有效果地救人。如果两只脚都在水里就容易被拖到水里去了;如果两只脚都在岸上,则无法有效施救。(若能以“应无所住而生心”的状态,两只脚投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心理咨询师只好勤奋一些,多做点世间的人认为无用的工作。做到既能与患者好好地沟通,又不会被患者拉到是非纠结里面去。所以,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是很辛苦的。不过,若以修行的心态投入其中,为他人咨询亦是成就自我,以此心态,辛苦即是不心苦了。

思维分别净为秽

很多人见不惯很多东西,比如对某某的行为看不顺眼,对某件事情的处理有意见。总是感觉如果由自己来处理的话会更加合适,总觉得自己的行为才是对的。其实,这是堕落到了我执和法执的偏见里面去了。一讲到我执与法执,大家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不能够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会有这样的偏见产生。

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众生福薄,见净为秽”,这句话实际上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对很多东西看不惯;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总是对别人处理事情的结果会加以指指点点。因为我们福薄,因为我们有偏见,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因为我们有我执与法执的存在,所以,我们总是见净为秽。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见净为秽呢?为什么我们会有偏见呢?为什么会有我执与法执呢?这些障碍我们正确观察或者说是理解自身环境的(佛教叫依报)是什么呢?这些障碍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我们不平等的心里面来的,从思维分别的心里面产生的。

我们的心不平等,所以就会有二元分别,这些二元分别通过意根的思维来驱动我们的行为。所以,有修养的人有了这些二元好的忍下来,差的评论几句是非。没有修养的人好点的可能就会驱使自己的嘴巴胡说八道,更差点的则会驱使自己的身体胡作非为,这就很可怕了。

这就与我们在修行中提倡的无为法背道而驰了,因为无为法就是要我们对过程努力认真去追究,而对结果不要太在意,或者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们有二元对立的分别心,我们就不可能做到无为法的要求,必然会去追究结果,这样轻则见净为秽,是非不断,重则堕落到十恶里面去了。

这就是因为有这个我执与法执的存在,我执就让我们产生了一切要围绕我这个中心的概念。接着通过思维产生了分别心,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偏见,这样也就障碍了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不围绕着我这个中心,我就很不乐意,就很不开心,就会感觉不舒服,就会……

同样,法执就是要按照我认为的方法去做,认为这样做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如果不按照自己认为的方法去做的话,就不能理解,就不能接受所产生的结果或者叫结局,就会对这些事情指指点点,就会……从而产生偏见,从而产生更多更大的矛盾。甚至有的时候出现的结果,连自己也觉得不好,还要勉强为之,或者遮遮掩掩。

同类推荐
  • 身边的哲学(下)

    身边的哲学(下)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本书从七个方面简述有关职业道德的知识,分别为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能。
  •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不是一个开启阿里巴巴财富之门的咒语,而是一个隐喻。任何一个追求品位生活的青年(尤其是男青年)都应该掌握通向智慧宝库的钥匙,那便是亲近经典、分享激情。百合,是圣洁的象征,代表了女性的忠贞与纯洁。首先要培养女性的外在美,但更要注重她的学识、个性和情感的锻造,她的魅力体现在自身、丈夫和孩子的幸福程度上。生活中有很多悖论,不要让这些谜团破灭我们的憧憬,让希望的光亮不会因为不可抗拒的岁月而暗淡,用艺术来点亮未来。
  • 黄石公语录:素书

    黄石公语录:素书

    “西晋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时有盗墓贼掘西汉留侯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黄石公著《黄石公语录(素书)》,从此,《黄石公语录(素书)》》流传世间。《黄石公语录(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字数虽少,但字字珠玑,语语精华。内容融汇儒、道、兵、术、势诸家之精,重德、崇义、讲谋略。书中语言精炼,人性把握精准,处世谋略独到。史传,张良得此书,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异心佛

    异心佛

    谁持一盏长灯明燃?照破万朵河山佛非我是我是非中见真我红尘万丈,看小僧走一回~
  • 穿越之最强女仙

    穿越之最强女仙

    云倾落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可为何别人穿越的那么好,可她却穿越到一个双腿有残疾的人身上。
  • 凌无决生

    凌无决生

    苏宇夕离开学校,看见门口有人闹事,便去劝架。劝架成功却被卷入一件大事。他遇见一个神秘老头,老头传授苏宇夕一身本领,却让他开始了传奇人生的旅程……
  • 白泽小店

    白泽小店

    天雷降世,洗涤天地间污秽之物,楚天降生异世,天道不容,九世沉沦,系统暴毙。“贼老天,你他娘玩我呢!!”千年之后,一位白衣少年大马金刀坐在小店门前抬头朝着天空竖起一根中指!!
  • 猎魔大时代

    猎魔大时代

    道门弟子秦重道法初成,下山历练,三千繁华,一步红尘,
  • 你比泡芙还甜

    你比泡芙还甜

    虞谨:“宋时,现在很流行情侣之间取CP名诶!咱们也取一个吧!”宋时:“好啊。”虞谨:“让我想想…虞谨,宋时……取个什么夫妇呢?”宋时:“谨,宋!不如就叫‘惊悚夫妇’吧?”虞谨:“……”
  • 哈酒搜集说散就散

    哈酒搜集说散就散

    在一次军事任务中,林峰意外重生至异界的一个小镇里一个濒死的年轻人的躯壳里。一段传奇故事就此开始。带着一群忠诚的兄弟,横扫千军如卷席,称霸星际!
  • 未信此情

    未信此情

    她身负血海深仇,他怀抱雄才伟略。他为剑,她作刃,直取天下。灭了她的故国,成了他的霸业。她直道情爱了无益,他未信此心已成狂。殊不知天涯地角亦有穷时,而那见之不忘,念之惆怅,却无绝期。
  •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一个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奥涅金出场时只有十八岁,但仿佛只剩下一颗老灵魂。他活得仓促,也感受得匆忙,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无所作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空虚、迷茫、虚掷光阴。他愤世嫉俗,蔑视周围只知道喝酒养狗的庸俗村民,有时也瞧不起他天真的诗人朋友连斯基——听连斯基讲他幼稚的恋爱故事,自认为成熟世故的奥涅金嗤之以鼻,他相信连斯基总会有清醒的一天,看清人生空无所有的本质。和这届年轻人一样,奥涅金对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毫无兴趣。作为一个接受西式启蒙教育长大的贵族青年,理性、自由才是他所在的上流社会追逐的时髦风气。他冷漠地拒绝了乡村少女达吉雅娜炽热真诚的表白,因为婚姻在他看来只是无意义的承诺和无止境的束缚。就这样,他亲手埋葬了爱情,不明不白地开枪杀死了自己的挚友,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当奥涅金再次遇到了解他并依然爱着他的达吉雅娜,重新燃起自己生命的激情时,一切似乎已经太晚了……《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认为是普希金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是一部根据十四行诗的形式创作的诗体长篇小说,兼具小说跌宕起伏的叙事性和诗歌的抒情性。在这段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之中,蕴涵着对青春、时光、生命的惆怅认识——幸福近在咫尺时,反而最飘忽不定。
  • 九界踏天歌

    九界踏天歌

    浮生有如一梦,耐得几经轮转,而不入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