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35600000013

第13章 折腾才是硬道理(1)

《与祖师同行》看生死

今天看《与祖师同行》的时候,看到《再来说法度群愚》这篇,再次被祖师们的洒脱折服。这是讲遇安禅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楞严)和很有名的洞山良价禅师入寂的过程,他们的特点都是在入寂之后,因为徒弟们的纠缠而不得不再回来说法解惑。其实,祖师们个个在入寂的时候有一番惊人表现,真的是无奇不有,所谓诸方迁化,或卧、或坐、或立、或说、或倒立,如此等等言说不尽。这篇文字只是举了两则禅师走后又回来指导愚痴弟子的公案。

在历史上有个真歇禅师,在他的《真歇禅师示众文》里面列举了入寂非常有特点的十则公案。偏爱祖师事迹的我,自然对这篇《示众文》很是喜欢,尤其被真歇禅师评为“未足奇”的古德衲子的转身事迹所迷倒。原文说:

真歇了禅师示众云:“悟得纸衣下事,只解恁么去。明得一色边事,未会先师意。自余则隐峰倒卓,灌溪步归,无业问随后之人,大颠说无声三昧。或闻鼯鼠而便脱,或为愚痴而再来。或竖指而休,或翻船而往。一一坐亡立化,个个逞神现通。其显也目击正容,其混也忘踪失迹。用得纯熟,措手自由。满路光生,迥无依著。此乃衲僧平常转身,亦未足为奇也。若也已见未明,眼光落地,如生龟脱壳,似方木逗圆,为形躯之所滞,被火风之所迫。盖一生念念散乱,心识分飞,临终之时,暂欲澄心静虑,闭目合眼,意不为幻妄磨灭者,岂易得乎?要须硬鱍鱍地,壁立千仞,一念恁么去,彻底休歇去,气息都无去,那边了却去。直得行如鸟道,坐若虚空,空想亦无,个点灵明,迥然超卓,曾无改变也。只如今日,还有光影落时、不昧生死底汉么?”良久,云:“五蕴身全尚不知,百骸散后何处觅?”

这段文字是祖师们入寂的情况,劝我们要努力修行,不要临命终时手忙脚乱。但是,文中所列举的十位祖师,个个走得逞神现通,令我惊叹不已。第一次读到,就忙着把这十位祖师对号入座。当时因为出家比较晚,对祖道也了解不多,这自然也算是一件难事了。

1.“悟得纸衣下事,只解恁么去”,是曹山祖师与纸衣道者“真性不化”的公案。这在我的《与祖师同行》书中的《不借借》一文里有说到。

2.“明得一色边事。未会先师意。”这是石霜圆寂后首座与石霜的侍者九峰的公案,在《不借借》里也说到。

3.“隐峰倒卓”的邓隐峰禅师是唯一“倒着走的祖师”,也是我最喜欢的祖师之一,在《铁壁银山》一文里有详细介绍。

4.“灌溪步归”就是那位走了七步后入灭的灌溪祖师。

5.无业大家应该很熟的啦,大官一再请他去,最后他把大官骗了一把,他却问过身边人“谁能够跟得上我”之后,由他的侍者陪着他立化回了老家了。

6.大颠善说无声三昧,死了也舌头不化,生也如是说,死也如是说。

7.听到鼯鼠叫便脱身的人是大梅法常禅师,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祖师之一。他正给人开示了一半,听到鼯鼠叫后说了一句:“既此物,非他物”,也不回答别人的问题就跑了。

8.“或为愚痴而再来”,初看到时迟迟想不起来是谁,查了好多的资料,问了好多的人也没有得到答案。有天在座上肚子饿了想到午斋,忽然想到洞山良价禅师的愚痴斋。好开心!

9.“竖指而休”,非俱胝和尚莫属了,这在《与祖师同行》中的《皇帝新装笑未绝》一文里有说到。

10.“翻船而往”,除了船子和尚没有别人有这功夫的了。

其实这里所列的十位祖师,仅是禅河里无数惊世骇俗的祖师们里的少数例子。祖师们得大自在后,随随便便转个身,去哪里自在得很。异类中行的有,为请法再来的有,为完夙愿而来的有……如此等等举不胜举。他们的特点都是想来就来,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像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投胎投错地方已经算是笨的了。

所以我学佛学到今天,发现当初的念头没有错:佛教不光是安慰人心的一个宗教,更有着教人解脱的特点——它是能够让人知道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大智慧的宗教。从目前来看,我虽然还没有得大自在,更谈不上得大智慧,但从眼前明显地烦恼淡化、身心清净,就已经很受用了。何况还有像前面说的这些祖师们的逍遥自在这个大饼悬在眼前,激励我“努力殷勤空里步”,向他们靠近。

不幸建立于幸福

绝大部分人感觉自己很不幸,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身体健康还是存在疾病、生活安闲还是紧张……因为在向我询问问题的各种各样的人中,大家普遍的念头是感觉自己很不幸。人总是感觉自己工作不顺利,生活不顺利,学习不顺利……看别人做什么都那么容易,到了自己一切就都那么困难。

我就常常跟他们说,你要是抱着这种念头继续下去的话,不但工作不顺利,生活不顺利,学习不顺利……连与我说话也会不顺利了。因为一切是因果法,你要是整天只是在想这些不顺利,不去努力改善或者说是转变自己的观念(或者叫成见),那么你将永远会在困难中徘徊。

有这样想法的人不但多,而且是很普遍,并且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的不幸是多了一个选择的问题,这就好比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多了一个管理这一表面上的无效劳动一样,他们的不幸是因为多了选择的不幸,他们把自己的幸福当成不幸了。

富有的人如此,贫穷的人也一样如此。就拿财物来说吧,富有的人要忙着不让自己的财物贬值;而贫穷的人要想办法轻松赚取财物。身体健康的人如此,身体有疾病的人也是一样。身体健康的人忙着预防疾病,而有了疾病的人则忙着找到最好的医药。

这实际上是他们太幸福了,幸福到让自己感觉不幸了。换句话来说,就是不会把握眼前的幸福,不知道去享受这些幸福,反而把这些幸福当成累赘。这样的人一定没有想过,有多少人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有多少人生活在没有选择的境遇里面,面对自己的幸福还在叫不幸、不顺,实在是太悲哀了。

其实,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宝积经》里面指出了:“无病最利,有信最友,知足最富,无为最安。”要我们按照无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过程上努力为,结果上不要去为,简单来讲,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我们才能把握我们真正的幸福。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时候,要赶紧纠正。应该按照佛陀教导我们的方式去做。不要把自己的心拿去向外追求,应该把自己的心收回来,好好把握当下,把握当下的幸福。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当成不幸了,否则将来会变成真的不幸的。

所以,要放下自己的这些错误观念,放下把心向外追逐的习惯,安住当下,把握自己当下的幸福,这样我们才能做任何事情都顺利。否则,如果我们不回心返照,我们就只能盯着别人的成功,盯着别人的顺利,而看不到别人的努力,这样就实在太悲哀了。

《教富楼那经》中记载,佛陀问富楼那尊者,如何去西方国家教化那里很顽固的人们?富楼那说,那些顽固不化的人们如果骂我,我就想他们还很好,没有打我。佛陀接着问,如果他们打你,你怎么办?富楼那尊者说,我就想他们幸好没有用刀杖来打我……

只有具有富楼那这样的忍辱与努力的精神,我们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不管你以前有什么过失,现在会产生什么样的报应,我们都能把握眼前的幸福,都能顽强地生活在幸福之中。何况我们眼前的所谓不幸,实际上是自己的心向外攀缘、攀比的问题。

所以,人生不能生活在埋怨之中,不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之中,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人是平等的。你现在就放下,加上不停地努力,将来就会顺利;你现在放不下,而且还很懒惰,将来必然还会不顺。这就是大自然的因果规律。

掉进陷阱新天地

总是有很多的人抱怨说他身边总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陷害,总觉得有人给他设陷阱。我以前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某某某怎么这样?某某某连一点点的道德也没有。某某某是否在给我设陷阱等等念头,我为此总是在抱怨个没完。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也是很多人感觉自己做事情总是那么不顺利的原因吧。

这种普遍情况的发生有很多的原因。从佛教的因果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我们自己以前所作所为的报应;从我们修行的角度来看,这是我们修行的力度太差,观察不到世间一切是平等的结果;从我们的观念上来看,我们总是在向外追寻,不知道向内心去求……

其实,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观念问题,是我们的修行不够的问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抱怨习惯,一切向外去追寻,不知道回观返照一下,总是想改变别人或者是外界,不知道要改变自己。因为外界是无法改变,或者说是难以改变的,唯一能够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有这样被人陷害的感觉,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对付自己所处的所谓“逆境”或者说是陷阱,总是想从这个“逆境”或者说是陷阱里面逃脱出来。结果适得其反,越逃越远,越陷越深,一辈子不得解脱。这样自然就会陷入恶性的因果循环,把自己困在被误解、被陷害、被设计等等泥潭里不得自拔。

从佛教的把握当下的观点来说,即使是当我们掉进了陷阱也要好好地把握当下,不要去埋怨,不要去后悔,不要去怨天尤人。而是要根据眼前的情况,努力把事情办得最好,这就是禅心三无——过去无悔、现在无怨、将来无忧的最好落实。这就是佛教大智慧的最佳显现。

从佛教的极致来讲,一切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陷阱不陷阱的情况。所谓被人设计掉入陷阱不过是我们自心不平等的显现。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样自认为被别人陷害的环境里面去努力,去面对现实,甚至可以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里面做得更好。这样就反而把这样的陷阱当成了一种“加持力”。

当然,绝大部分的人会因为环境突然变得很恶劣而不能适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俗话都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完的福,佛教中自然会教我们如何去面对这样严酷的环境突变,去慢慢适应这样的严酷环境突变,去转化这样严酷的环境突变……最后我们还应该去感恩这样严酷的环境突变。

这一切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心态摆正,把自己对于严酷环境突变的认识转变过来,我们就能在这个“陷阱”的新天地里面有所作为。只要我们努力去面对这一切,我们就能由被动的局面转变成主动的局面;我们就能由怨恨的局面转变成感恩的局面。这就是佛祖教我们要自己做得了自己主人的原因。

所以,当我们感觉被别人陷害的时候,不要后悔,不要怨恨,更不要去对抗。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面对,去转化。这实际上也是烦恼即是菩提或者说是烦恼可以转成菩提的佛教说法——是我们正确面对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我们感恩世界的来源,是我们包容世界的实现,是我们分享成就的落实。

当然这是从极致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我们眼前适应不了这样严酷的环境转变,我们还是需要一些缓解的手段与措施。比如在以前的日记《身处逆境赖顶忍》等等所讲的具体措施来面对这一切。但是,我们要知道最好的办法是把“陷阱”这个新天地当作我们新的努力对象。安住在这个新天地里面,把握当下,以无为的精神去努力面对这个新环境。

这就是我自己最近因为不识好歹的功夫有所进步,对于别人提醒我是否掉进“陷阱”的新认识。因为感觉平等的力量越来越大,所以,慢慢这种所谓有“陷阱”的念头减少了,甚至是在别人提醒自己小心掉入“陷阱”的时候,自己还说不要别人设计,我会自动往下跳。

智慧生活免思考

禅修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思考,因为思考就是打妄想,是禅修中两个敌人之一。自己因为经常禅修,所以体会到很多不去思考的好处。同时自己也发现,真正智慧的生活是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就是,第一念就可以了。这正是《维摩诘经》中说的:“直心是道场”。

祖师们的开示中有种种的说教不让我们思考,可惜的是我们做不来。我目前正在努力之中,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可以做到不去思考,甚至是与别人聊天和写日记也不用思考。但是遇到复杂的事情,还是需要思考,尤其是要思考如何去做比较复杂的事情的程序。

其实,不思考做事情是非常舒服的事情,我有很深的体会。比如写日记,如果不用思考的话,写起来既快又方便,而且别人读起来也感觉比较好。如果是别人给的题目要求写点什么东西,就不能不思考了。这个时候写东西就很累,而且很慢,写出来之后自己也常常不满意。

这种情况不光是我自己有这样的体验,我接触的很多常常写作的人,他们也是这么说的。他们常常逼迫自己不去思考写东西的办法,只是要求自己敲键盘不能停顿,这样写东西就又快又好了。因为一但停顿敲键盘了,必然堕落到思考之中去了。

另外,在与别人聊天甚至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是从不思考的。所以,我在接待别人的时候常常可以连续说话几个小时而不累。有的时候嘴巴说累了,甚至说得有点麻木了,或者是腮帮子说酸了,但是我的心不会累。我在说话的时候不经过思考,这种情况很多与我比较熟悉的人都了解的。

祖师们让我们不思考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赵州和尚与他的师父南泉普愿禅师就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一日,赵州禅师入室请益,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南泉禅师道:“平常心是道。”赵州禅师道:“还可趣向也无?”南泉禅师道:“拟向即乖。”赵州禅师道:“不拟争知是道?”南泉禅师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赵州禅师一听,豁然大悟。

再比如普贤元素禅师有一次在上堂说法中说:“未开口时先分付,拟思量处隔千山。莫言佛法无多子,未透玄关也大难。只如玄关作么生透?”这与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也是同样道理的。

再比如云门文偃禅师回一个人的问题中有过这样的对话:问:“十二时中,如何即得不空过?”师曰:“向甚么处著此一问?”曰:“学人不会,请师举。”师曰:“将笔砚来。”僧乃取笔砚来,师作一颂曰:“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

《楞严经》上更是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因为知见本身就是意根思考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他们不但是不让我们去思考或者叫思量。而且是告诫我们当你在准备思考的时候,你就已经背道而驰了。这种说法不光是佛陀在这样说,而且祖师们也在这样教导我们。可见要想解脱我们的知见或者说是意根的思考从而开发我们的智慧,是一定要远离思考分别的。

如果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就能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在不思考做事情的时候会效率很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无形中符合了真理的规律,符合了“直心是道场”的大智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在我自己以前的日记《眨眼皮与流水线》一文也有一些的说明。

禅意人生四锄头

同类推荐
  • 军事战争的智慧

    军事战争的智慧

    精彩的哲理故事如一丝丝火苗,点亮心灵睿智之灯;如一把金钥匙,开启智慧宝库之门。早一天领悟,早一天走向成功;早一天领悟,早一天拥有幸福。阅读本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智慧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法家的治国之术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其中必有其合理因素,法家思想及法家精神中必有其精华。这些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即使是其糟粕部分,对于我们提高认识,进一步肃清封建流毒,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并非毫无益处。
  • 墨韵三闲

    墨韵三闲

    本书记录的是作者自己所学习、所经历、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与其延伸出的对人生的感悟。也算是作者对其个人成长经历的总结和学习他人收获的小结。其中涉及对事物的看法、对自身的修炼、对心态的控制等。对年轻人思考人生提供了参考。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论语)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热门推荐
  • 久久依恋

    久久依恋

    林瑾怡曾经在日记本里写下:不敢轻易相信爱情,只是偶尔会有些小期待。但是我觉得爱情也许太过昂贵了,有点奢望不来,也觉得自己好像根本就不配拥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蛇王的仙妻

    蛇王的仙妻

    轮回千年,穿破时空的阻隔,倒退千年,只为和你相遇,与你画地为牢.若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或许我们会幸福.仙和妖究竟会不会在一起?若你今生能遇见一条白蛇,那你便会是许仙.你只看过仙凡恋,却曾看过仙妖恋?“喂,那谁!你给我记住,我是永远守候你的香儿.”--------愿与你《画地为牢》
  • 综漫之凌忆陌伤

    综漫之凌忆陌伤

    地位再高又能怎样,面对亲人的仇恨,多次信任心爱之人的背叛,她只能冰封自己的心,虽然她有故意的成份在里面,最后将沉睡的"光芒”唤醒,可到头来却只有一道道厌恶与嘲讽的目光,和自己被封锁在空寂的内心世界……
  • 魔猎

    魔猎

    他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他是一个逆反了世界法则的人。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做到任何的事情。他开了一个事务所,接待对象只能是美丽的女性,他可以完成任何的委托,而他的所需要的报酬只有一种,就是这些美丽女性的身心!
  • 穿越异界那就修仙吧

    穿越异界那就修仙吧

    妖魔兴起,万族争锋。七大职业,觉醒为雄!是人是鬼?是魔是仙?挣脱命运的枷锁,追寻超脱的希望。身修兽武,我欲成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全娱乐游戏帝国

    全娱乐游戏帝国

    突然回到1987年,在满眼过去,华夏没有任何一款游戏的情况下,看主角如何一步步做出属于华夏的游戏,淘汰世嘉出局,把任天堂斩落……街机的辉煌,经典之作纷纷涌现,大家来找茬,雷电,拳皇……主机的荣耀,传世名作再造华夏魂!改编火焰之纹章,再创仙剑系列……pc的荣光,神作提前袭来!红警,魔兽,lol……手游的辉耀……结合电影,漫画,动画,游戏和音乐于一身,创造属于我们的游戏帝国!! (前方高能!因小说几乎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关于游戏的一切起始和斗争,不喜请绕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变身之俄国女皇

    变身之俄国女皇

    一个混混穿越成沙皇俄国末代公主的故事,变身小说,不喜勿入!(德意志和奥地利的公主们,等着被猪脚拯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