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78700000016

第16章 爱上巴赫

说起巴赫,我们最初了解到的恐怕是诸如“音乐之父”等等的名号。但是,这样的名声很容易让我们对于巴赫的音乐敬而远之。长久以来,由于太多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其他的爱好音乐的人对于巴赫的热爱,使我们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的是:巴赫的音乐是宗教的、是高尚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殊不知这样的赞美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巴赫作品中人性的光辉消失殆尽。正是由于这种长时间的误会,使我们误以为巴赫的音乐是不能倾听的,至少以我这样阅历的人是不能轻易接近的。他的音乐是给阅尽人生百味、大彻大悟的人准备的。所以,在饱尝了贝多芬的“温柔与粗暴共存、敏感与唐突交错、理想与现实齐头并进” ,饱尝了莫扎特的自然、清纯、和谐,饱尝了柴科夫斯基优美、忧伤、幽情之后,才会想起我们身边居然还矗立着巴赫这样一位慈祥而渊博的巨人。 初识巴赫是通过他的《戈德堡变奏曲》。版本当然是古尔德(Gould)的81年版(93070)。说来也偶然,这张唱片是我在一次买片时为了补齐余款而拿来凑数的。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它放进了唱机。令我惊讶的是,巴赫的音乐并不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高深莫测。乐曲平易近人,充满了温暖。音响自然、清澈,音质透明,声音就像一股清泉流进我的心坎。从古尔德手中弹奏出来的每一个音符就像是蹦出来的一般,颗粒感十足,这可能就是白居易所感到的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吧”。随即我就将这张唱片奉为珍宝。我一次又一次的按下repeat,那股清泉真是让我尝不尽、尝不够。相传这部作品是为了治疗伯爵的失眠而作,我实在是愿意相信这种浪漫的解释,不必去追究它的真实性。就像我相信贝多芬的《月光》的故事一样。

就这样,古尔德把我带进了巴赫的音乐世界。

可能是因为热爱小提琴的缘故吧,我是听着《梁祝》长大的。当然,对于巴赫是决不能少了小提琴的,这次也是慕名而来。《恰空》,对于小提琴爱好者来说,这是必收的曲目。为版本问题我请教了唱片店老板,他极力推荐了米尔斯坦(Milstein)在DG的录音:“你就去听吧,可以听一辈子!”于是,请来了沉稳内敛的米尔斯坦。关于《恰空》,Schweizer曾经说过“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 。《恰空》节选(用这个词不知道是否合适)自《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第塔》,是第三首的终乐章。演奏这部作品有三个难点:“一是完成技巧难” 。这部作品运用了小提琴这件乐器所能表达的一切和弦,演奏难度(技术上)可想而知。巴赫筑起了无伴奏小提琴曲的一个巅峰,自巴赫以后,就极少有著名作曲家创作过同样题材的作品了。“二是控制气魄难”。用一把小提琴制造出管风琴式的音响给演奏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三是掌握其戏剧性难” 。米尔斯坦——演奏生涯一直被海飞兹所笼罩的,为人低调的音乐教授式的人物,居然成为了这首作品的优秀诠释者。这样一首高难度的乐曲,他拉来似乎轻描淡写、一蹴而就,丝毫没有吃力之感,而且速度飞快。尤其是在前三首,流畅程度无可比拟。至于气魄方面,一曲《恰空》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在这里,我似乎听到了管风琴的呼啸。 这里还想提一下谢林在(Szeryng)的DG录音。他的严肃性、学究气,使得他的演奏在速度上没有米氏那么快,但仍然不失流畅、自然,这是他一生致力于巴赫的成果,值得倾听。有人更推崇他先前在CBS的录音。可惜的是这版录音过于老旧,在国内市场上难觅踪迹。 巴赫的另一部弦乐SOLO就是《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了,恐怕这首组曲的名声更胜过他的小提琴组曲。提起这部作品,唯一不能避而不谈的就是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Casals)。正是他使这部在故纸堆中埋藏了太久的作品重见天日,并且放射出它应有的光芒。自从卡萨尔斯以来,所有的大提琴家都把这部作品归入自己的保留曲目。这部作品也自自然然成为了大提琴家的试金石。我在第一时间拥有的并不是卡萨尔斯的版本(Naxos 8110915),而是大提琴家斯塔克(Starker)在Mercury的录音(32756)。由于受到了TAS的诱惑,我选择了这个音效出众的版本。这是我听到的第一部大提琴SOLO,个人对于大提琴的欣赏水准还是太低,只能说对于斯塔克的演绎我非常喜欢(或许大部分是出于音效)。只是认为他的琴音有些清冷,这可能也是巴赫的一种诠释方式(我不想说这里应该怎样诠释巴赫,我一向是赞同每一位演奏家的方式的,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太久、太乏味了,此时已经显得毫无意义)。晚年的斯塔克在RCA还有一版录音存世。如果方便买到RCA的唱片,不妨试一试。这是演奏家毕生的心血,听来令人感动。 卡萨尔斯的演绎是公认的权威,古朴、苍劲、力量,这些形容词我们已经听的太多。卡萨尔斯的巴赫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听便知。只是这个版本唯一的遗憾就是单声道录音。 最后想说的,就是这部重头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了。提起平均律,这部作品的重要性恐怕连从来不听严肃音乐的门外汉也能说上几句吧。平均律作为复调音乐的文献级作品,仅仅就演奏技巧而言就是难以驾驭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复调音乐,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的鼻祖。而这套钢琴曲集则是这个时期音乐的一个样板、一种浓缩、一阕典范,是集大成者。巴赫的平均律真正是“包罗万象,一部令人惊叹的百科全书!所有的情感,欢乐与痛苦,平和与焦虑,光明与阴暗,清新与晦涩在这整部钢琴曲中都有最为深刻与详尽的描述”。 我的平均律自然始于古尔德。单就这套唱片的装帧而言,我就非常喜欢。两大盒四张唱片,分上下两集,拿在手中非常舒服。个人认为CBS自从被SONY收购之后就没有再没有推出过什么好的录音。这套录音(52600)仍然是古尔德为CBS录制的,由SONY转成CD,效果非常不错。都说SONY的唱片数码味太重。这套唱片可以说是个例外,录音师把握得恰到好处。古尔德的巴赫充满了个性的光辉。都说古尔德的巴赫是他自己的巴赫,这话一点不错。快速的指法、清晰的层次感、极具个性的触键方式,无一不显示出钢琴家对巴赫独到的理解。还有那出了名的哼唱,恐怕再没有一个钢琴家会在录音中做到如此程度了。古尔德曾经说过:“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巴赫”。有人说古尔德的演绎最偏离巴赫的本意。我反而认为这正是应和了巴赫的原意。因为巴赫在自己的乐谱上很少标记速度或表情记号等限制条件。这正是给了演奏者以最大的自由空间,任由他们去演奏自己心目中的巴赫。对于巴赫的钢琴作品,波格雷利奇这样说过:“他的乐曲是最高的典范和最优秀的样板;巴赫的作品对一般音乐家始终是最难的,因为它既要哲学上的造诣又需要所谓的硬知识,这在艺术中是很难再创造的”。贝多芬把巴赫比做大海,他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整个大海。而人们常常把古尔德的巴赫比作小溪,它是大海的一部分,终归是要汇入大海的。古尔德的巴赫向来争议颇多。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不必去理会这些争论。充其量这些争论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只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认为是最好的,那就是最好的。 据说很多人写文章谈到巴赫大多不谈他的平均律,因为不敢谈。这是有道理的。当然,除去古尔德的演奏,还有很多值得聆听的优秀版本,这里我只能大概提一下。不知道英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古尔德。在他们的权威《企鹅唱片指南》里对于古尔德只字未提,而是对席夫(Schiff)的版本(Deeca 17236)推崇备至,给了他三星戴花的桂冠。这恐怕是乐评人欣赏口味的问题。我想,席夫的演义更具绅士风度,这可能是英国人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还有一个版本不得不提,那就是李赫特(Richter)的巴赫(我指的是他在RCA的录音)。李氏的巴赫极具人性化,在他的演奏中加入了更多的情感,更多的起伏变化。这个版本平易近人,是平民的巴赫,也是最讨好听众的巴赫(这里我没有丝毫的贬低的意思)。这样可能会比较远离巴赫的宗教精神。不过从欣赏角度来说,效果绝对一流。 巴赫的独奏作品实在太多太深邃。我只是对其中最“流行”的几首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感悟罢了。要全面地了解巴赫其人,仅仅欣赏这几部还是远远不够的。巴赫浩如烟海的宗教音乐作品,更能充分地显现出他作品中的神性和那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巴赫是笃信上帝的,他属于上帝,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献给上帝的。伯恩斯坦(Bernstein)说过:“对于巴赫,所有音乐都是宗教,创作音乐是虔诚的表示。每一个音符都是奉献给上帝的,再没有其他。这在他的一切音乐上都是如此,不管他原来的目的多么世俗”。愿巴赫的音乐艺术在人们心中长存!

同类推荐
  • 世界舞蹈思想(下)

    世界舞蹈思想(下)

    这套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这套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 课外雅致生活-中国话剧

    课外雅致生活-中国话剧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讲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所以,从远古开始,礼和乐就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孔子教学生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有《礼》和《乐》;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居于前两位。目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礼别异,乐和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别尊卑,序长幼的。也就是通过礼的规定,来制定一种社会赖以稳定的等级秩序。而“乐”,则是求得一种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的平等与融合,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就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过于礼。”
  • 影视配音艺术

    影视配音艺术

    本书翔实介绍、分析了传播学中影视传播分支下的影视配音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创作技巧,深入浅出地引领读者走进缤纷而隽永的配音艺术世界。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分析声音及其在电影中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回顾影视配音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第二篇通过精选十部优秀译制片,由原片及配音再创作,将影片背景、译制艺术特色评析、演员配音表演艺术分析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旨在让学习者和创造者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养分;第三篇详尽阐述了配音艺术的创作基础、创作环节和方法、技巧等。在写作中力求贴近实际,追求通俗与优雅、理性与感性的交融。
  •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文物之美与工艺学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文物之美与工艺学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本套图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
热门推荐
  • 殷地安联邦共和国

    殷地安联邦共和国

    一个历史学专业,以殷商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因一场意外事故,灵魂附身到十八世纪末,北美一个印地安部落,一个即将死去的酋长的儿子身上,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改变印(殷)第(地)安人命运的故事。印第安成了殷地安太阳神成为美洲殷(印)地(第)安人唯一的神。美国再也成不了横跨两大洋的超极大国。美国成为在北美靠大西洋的唯一白人小国加拿大不再是英联邦。墨西哥变成了玛雅共和国。印加帝国不再是历史的名词。美洲是殷地安人的美洲。美洲建立了殷地安邦联。美洲开始叫殷地安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江湖,如此多妖

    江湖,如此多妖

    江湖,宫廷,宿怨,我只是有那么一份坚持,还有,江湖里也有妖孽。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吾要去穿越

    吾要去穿越

    沐雯婕是魔界里的公主,整日听着爹爹娘亲讲述着他们在每个地界玩的经历,遇到了好多事情。“爹爹,我想去凡尘玩。”“不行,太危险了。”“娘亲,我想凡尘玩。”“不行,你还太小了。”……“呜呜……我为什么不行。”后来,沐雯婕心想事成,得了一枚不起眼戒指,开开心心开始历劫之旅。(女尊文)
  • 落跑王妃:彪悍王爷请抓牢

    落跑王妃:彪悍王爷请抓牢

    一个现代社会的少女穿越到古代一个太师的千金身上,在她刚苏醒的第一时间,知道了自己即将要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王爷。开玩笑,老娘牙也没刷,脸也没洗,这初来乍到的,你们突然告诉我要嫁人?门也没有啊!老娘打不过你们,还不会跑么!!!!
  • 三国那些事儿之僵尸之乱

    三国那些事儿之僵尸之乱

    东汉末年,有异人张角自称在山中由南华仙人处习得《太平要术》。从此名声显赫。弟子云集。然而太平要术中有一篇能让人起死回生的妙术。原本应该是好事,可是——重生的人没有记忆,没有人性,这就是传说中的——僵尸,由此引来了一段没有载入史册的《僵尸之乱》,奇珍异兽齐登场,惊险刺激有奇遇,生死攸关见本性,兄弟情深同进退。
  • 过头的玩笑

    过头的玩笑

    如果生活中的阴风冷雨对我进行了更猛烈的吹打悲伤和热爱是不是会凝聚驻足在笔尖,写不下去如果命运的斗转迂回让我真正的老练了起来偏执和扣问是不是会藏匿披上虚伪的外套,只活在心里如果生活和命运真的是这个样子那么,此时此刻的我应该是什么情绪?可是!我现在坐在这里将悲伤和热爱写了下来把偏执和扣问喊了出去没错!我坐在这里打开人生的图纸擦掉了如果,写下继续
  • 冰战天地

    冰战天地

    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炎朝大权落入他人,天下诸侯并起,而其中几路诸侯,打着勤王的称号,组织几百万勒王军,向中域的炎朝京城炎天城进军。一时间,天下风云变色,无数在各个地方学艺的人,纷纷出世。
  • 帝星之龙族末裔

    帝星之龙族末裔

    一个少年,出生便失去了一条手臂与半边容颜,但与此同时身体内流动着,这世界最为强大的血脉,龙族之血。
  • 草原染绿的爱

    草原染绿的爱

    这块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悲风嘶马,古朴粗犷。跨世纪的青年一代,从遥远的梦幻中醒来,他们面对退化、沙化的多灾草原,再也不甘于“上马放牧,下马喝茶”的原始方式了,他们要用现代文明来改变遗旧观念,畅想美好的未来。作品所描绘的不单是一对对恋人的生活故事,而是一部民族的奋进曲。打开这部异彩纷呈的草原画卷,你会从牧马人的生活开始,走进蒙古人的全部生活原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