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6700000029

第29章 群体心理常识(3)

屋里没有声音。

女王又敲门,声音平和了一些:“我是维多利亚。”

里面仍是悄然无声。

最后女王柔情地说:“亲爱的,开门,我是你的妻子呀。”

门悄声地开了。

女王在工作中,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但是在生活中,对于丈夫来说,她是地位平等的妻子。如果她总是把一国之主的架势拿到家里来,恐怕没有哪个人愿意做她的丈夫了。

所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双重角色,即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又都不仅仅有一个社会角色或一个家庭角色。这很好理解,比如一个人在家里是父亲,在单位是经理,在父亲眼里是儿子,在儿子眼里又是父亲……因此,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下,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是多个角色的立体组合。

正因为人必须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因而不同的人才会对我们形成不同的印象。比如,有一位刘教授,在学生们眼里,他的形象是热情友善、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有魅力、睿智。但是,刘教授的同行对他却有不同的印象。虽然他们也认为他睿智,但同时也觉得他有咄咄逼人、挑剔、强硬、爱争论、刻薄的一面。

那么,究竟谁的印象才是正确的呢?

实际情况是,这两种印象都是正确的。学生们只看到了刘教授作为老师的一面——他是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了诲人不倦的关爱。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同行,为了追求真理,经常和同事们就某些观点进行争论,对同事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进行辩论,这就容易表现出咄咄逼人、毫不留情的一面来。而这一面就是刘教授同事们所看到的。

既然人不可避免地有多个角色,那么也就存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问题。从一个场合换到另一个场合,我们的角色也要做出相应的转换。如果转换不顺畅、或者拒绝转换,就会让我们遇上麻烦。

比如一名职员,在工作中也会担当不同的角色。在上司面前他扮演部下的角色,在部下面前又要扮演上司的角色;在同事面前又是一个平等的伙伴,而在垂询者面前他又必须成为一个精通业务的专家。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复杂的情境之间自如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可能会陷入麻烦的、尴尬的境地。有时候,角色转换是有一定困难的。

比如在既有上级又有下级的场合中,由于无法同时做出下级和上级的角色行为,此时的言行就容易出错。再比如一个人正以一个服务人员的身份接待一位前来咨询的顾客,突然他的部属也来了,而这位部属和这个顾客是好朋友,这种情况会让他感到比较尴尬而难以应付。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在需要的时候自如地转化自己的角色,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会感到不自在。所以,为了使日常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即敏锐地观察出我们在各种情境下,应扮演什么角色,并做出相应的角色行为,来应付各种场合与各种事件。

路径依赖规律

战国时期,齐桓公养了一批强悍精良的骏马,无论是征战、游猎时的胯下坐骑,还是辎重、农事上的役用,都从这些马里挑选。

有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马棚里的大小诸事,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

养马人一时没有回答出来,管仲抢前一步代为答道:“从前我也当过马夫,依我之见,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杂。我们若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如果我们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曲木之后再加曲木,笔直的木料就难以启用。反之,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管仲虽然说的是编栅栏建马棚的事,但其用意是用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来开述治理国家和用人的道理:如果从一开始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后来只能是将错就错,而很难纠正过来。

管仲的确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他在寥寥数语之中,就揭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路径依赖的社会规律: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这种选择会自我加强,有一个内在的互补性的东西在强化它,一直强化到被认为它是最有效率、最完美的一种选择。这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人们不能轻易走出去。

科学家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试验,来证明这一规律。

实验者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房间里,每天喂食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几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滚烫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3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众猴只好望香蕉而兴叹。

几天后,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3只老猴子制止,并告知其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新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仅剩下的2只老猴子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当所有猴子都已换新之后,没有一只猴子曾经被烫过,上头的热水机关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却没猴子敢前去享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似乎与此无关的问题。我们说似乎是因为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实际上就蕴藏着上面问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是:大家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毫米,但是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呢?

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1435毫米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1435毫米,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被英国的老路撞坏。

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其军队所铺设的,而1435、毫米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人以1435毫米为战车的轮距宽度的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现代铁轨的宽度,一系列的演进过程,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路径依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路径依赖”这个名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戴维在1975年提出的。他说:“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他们会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不管投入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时间。

在做出下一个选择时,都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的投入,不管它还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还有价值。如果哪天人们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再适合自己、没有价值时,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把我们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做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把我们粘得越紧。

传播扭曲定律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关于流言的故事:

据说,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经常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里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后来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灌溉难题。

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把水井打成了。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逢人就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他的意思是,因为打了一口水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谁知有人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那知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经丁氏一解释,才明白其真正含义。

由此可见,流言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第一个人没有去深究到底怎么回事。就凭自己的一时印象传播了出去。如果下一个人也是这样,事情就会越传越邪。

某娱乐节目曾做过这么一个游戏:让几个人站在一排,甲向乙耳语一句话,乙再传给丙,丙传给丁,丁再传给戊,最后,让戊说出是什么事。结果戊说出的话与甲的原话大相径庭,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完全变了样,令观众捧腹大笑。

这个游戏说明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常会被层层的扭曲。甚至最后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小、减值。这种现象叫做“传播扭曲”。

所谓的流言就往往是“传播扭曲”的结果。流言是人们相互传播的提不出任何可信依据的消息。流言本身并不一定怀有恶意,其不确定性往往是无意讹传所致。但是,有的流言的后果可能很恶劣,比如引起社会混乱或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等等。

流言的特点却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玄,一直传播到面目全非。在这过程中,有的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减去一些内容,有的则增加一些内容,而这种加墨润色的形式使流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那么传播扭曲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口头传播中可能存在不准确性,比如发音的近似造成走样。

再一点,传播的感情色彩造成夸张:传播者如果喜欢一个人,就容易夸张对其有益的信息,若讨厌一个人,就容易夸张对他有害的信息。比如,某名演员因偷漏税而被审查,不喜欢她的人说:“好呀,非判15年不可。”传下去,就有可能成了这个演员“被判了无期”!

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的人为了寻求刺激或打发无聊而喜欢夸张,爱传播耸人听闻的消息。在传播时,夸张的表情与语言更能刺激别人,以达到更强烈的自我宣泄与自我实现。

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既然我们知道了传播扭曲的危害,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小道消息的干扰,要学会冷静地分析判断问题。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社会促退定律

凡是到过日本京碧寺的人,都会见到寺门匾额上的“第一议谛”四个大字。这几个字写得龙飞凤舞,灵韵非凡,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欣赏。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关于这幅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来历呢。

据说,大约两百余年前,洪川大师来到京碧寺,寺里的和尚请他写这四个字。洪川大师每写一字,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揣摩,真可谓呕心沥血。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却是个颇具眼力而又直言不讳的人。因此洪川大师的每一勾一捺,只要有一点点瑕疵,他都会“挑剔”出来。

在洪川大师写了第一幅以后,这位和尚批评道:“这幅写得不好。”

“那这一幅呢?”和尚又摇头说:“更糟,还不如刚才那一幅。”

在一边的香客悄悄地对方丈说:“大师不在状态,会不会是嫌润笔费给得少了呢?”于是方丈就向洪川委婉地提出了增加润笔费。

而洪川本来就是位一丝不苟的人,见此情景,也不说话,耐着性子先后写了84幅“第一议谛”。遗憾的是,没有一幅得到这位和尚的赞许。

最后,在这位“苛刻”的和尚离开后去如厕的空隙间,洪川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一挥而就这四个大字。那位和尚从厕所回来一看,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神品!”

为什么洪川大师在开始的时候写不好字,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却能一气和成呢?这就是社会促退的作用。

一般而言。有旁人在场,往往会产生促进的作用。但是,促进并非总会发生的,有时身边有别人在场,反而会引起我们效率的下降。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促退”。

关于社会促退,心理学家皮森在1933年的实验中进行了证明。他发现,有一个旁观者在场,会减低被试有关记忆工作的效率。其实验是:

划掉报纸上所有的元音字母,编排词的联想表,演算简单的乘除法算术题,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这些作业都要求被试(大学生)在两种情况下去完成:单独一个做和五个人在一起做。

结果发现,除反驳他人哲学观点的复杂作业外,其余几项作业,五个人在一起做都比单独一人做效果更好。

这个实验说明,在做比较简单的事情时,身边有人在场,容易发生社会促进。相反,做比较复杂的事情,比如上面实验中的“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有其他人在场,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心理学家达施尔也提出,有观众在场时,被试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通常也会出现差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看来社会促进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对于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来说,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加快做事的速度。但如果这项工作对个体来说是新接触的,还很不熟悉,或个体还很难做好,还需要动很多脑筋,这时候,旁人在场会引发动机的增强,从而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个体更容易表现得手忙脚乱,反而做不好。

比如当一个员工面临难题正苦于无计可施时,如果上司死盯着他不放,他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而无法专心工作。在教室里学习时,教室里如果有很多人,乱哄哄的,我们便很难保持高效率的学习。或者我们在背课文或记忆英语单词时,也喜欢一个人找个安静的地方背。

因此,只有了解了社会促进和社会促退的原理,管理者在工作中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像打印上司交代的文稿、装订材料、核对账目这样的工作,员工已经做得相当熟练了,管理者可以将他们的办公桌和工作台放置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让许多人在一起工作,这样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但如果需要完成的是一件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当事人集中精力思考,此时若有他人在场则会妨碍当事人的工作,所以不让他感觉到有人在注视他。才能使其提高工作效率。

因而,一项简单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社会性促进的性质。而一项稍微复杂一点的课题,在大家尚未习惯时,可以让其在封闭的环境中单独练习,而当他们可以胜任工作后,就可以让他们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下共同工作,以发挥社会性促进作用。

社会促进定律

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观察发现,自行车比赛时,多人同时赛要比一个人单独计时比赛成绩更好。受到这种现象的启发,他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儿童绕钓鱼线,越快越好。结果发现,大家一起绕的儿童比单独绕的儿童速度更快。

后来,更多的心理学家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把他人在场(比赛伙伴或观看者)引起的个体活动中效率相应提高的现象,叫做社会促进。

同类推荐
  • 旁门左道看心理

    旁门左道看心理

    本书从星座、血型、性格及其他方面分析其与心理学的关系,配合实用的趣味心理测试,一步步走进神秘的心理学世界。
  • 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尽可能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
  • 遇见潜意识的自己:直觉修炼课

    遇见潜意识的自己:直觉修炼课

    本书从人的潜意识出发,指出每个人的心灵是一个“聚能点”,主动和自己的心灵交流,感知体内的潜能,不断地以明示和暗示的方法遇见潜意识的自己,正视过去,接纳不同的新观点,摒弃旧思想,创造新的生活模式,用全新的思维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迈上成功之路。
  • 享受巅峰的经历·心理战略

    享受巅峰的经历·心理战略

    本书是一本高三学生心理辅导书。主要内容侧重帮助高三学认识高考、理解高考,通过心理上的自我认知自我辅导,规划人生、快乐迎接高考,取得高考成功。全书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以心理学基本常识为指导,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帮助方法,和一些心理辅导的操作手段,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而且很实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发展、激发学习动力、端正学习态度、调整不良心态、提高学习自信、培养成功心理素质、引导制订复习策略,等等。是一本适宜高三考生阅读并实践的指导性书籍。
  • 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本书主要介绍了在不同的动因驱动下旅游者的知觉、情绪情感、态度、个性、社会心理,以及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特点、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维护等内容。
热门推荐
  • 超时空战士

    超时空战士

    尹天仇执行任务时突然穿越的未来,与那里的人抵抗外来入侵者,成为一位战士。剩余的入侵者穿越时空去了地球更早的时代,密谋这一个惊人的计划。他们踏着青春的步伐,迎着旭日阳光,为维护宇宙的平衡穿越在一个个久远的朝代,将一腔热血献给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大业!他们就是超时空战士,在尹天仇的带领下,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无畏的战士向前冲!书友群:152321276
  • 救赎末世

    救赎末世

    穿越,别人送金手指,他却送了个未婚妻。不生病居然就是高手,弄完地球还得弄外星人,这日子没法过了。
  • 旧灯交杯错

    旧灯交杯错

    (这本书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随缘更新,因为我要要上班了,写书的时间有限。而且因为自己现在基本上全部把时间耗在了这本书上面也不好。所以这本长篇随缘更新,有空会打多一点。新书在筹备,依旧是短篇。)“你终归还是想起我了!是的,我是那个你小时候无意间救下的少年,之前一直被你保护着、关爱着的落难少年,你的子敬哥哥。”————————————宗政洛尧“与君长辞,愿君安好,江山无忧。妾与君今日恩断义绝,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见、不遇、不念;无爱、无无情、无怨。”—————————杭吟安写给宗政洛尧的信。“若是当初你以和亲公主身份嫁给我时,我能好好的待你,不辜负你的感情,囡囡你说,你说我们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呢?会不会不会走到最后的那一步?”他深情的看着眼前的衣冠冢,抚摸着前面布满青苔的墓碑,就像是过去她刚嫁过来的样子,摸着她的脸颊。然而他知道,她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多年后,一个身穿白色衣裙的少妇带着一个八岁的孩子在大漠皇宫里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穿行着。她望着天空上不停飞翔的猎鹰,嘴角微微上扬,一笑倾城。
  • 凤临天下之妃子不善

    凤临天下之妃子不善

    穿越而来成为千叶皇后,却不想落进一个又一个陷阱,以为找到了能托付真心,一生一世的良人,却不想自己只是他复仇与收回兵权路上的踏脚石——悔不当初,幡然醒悟后,流落民间,闯荡江湖,再找一个——璃忧:“我不是你的皇后,我不是。”慕容谨之:“你不是谁,谁是?你说一个,说出来我砍了她!”这个世间,不爱,便最好!
  • 寻梦求仙

    寻梦求仙

    一花一世界,一界一幽魂。一曲一场梦,一心系一人。
  • 捡漏奇缘

    捡漏奇缘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机会的捡漏过程。川启自幼因为一个偶然的盗墓事件迷上了古玩,长大后依旧保持了这一爱好。妻子静雅受川启的影响,也喜欢古玩收藏和淘宝。后来川启举家移民美国,妻子在美国一家旧货店里买到了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经国内著名画家和拍卖公司鉴定为真迹,预估拍卖价格过亿。小说通过发生在主人公及亲朋好友和同事周围的生活琐事,生动描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及市井百态,揭示了当今社会种种矛盾的深层根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轮回井

    轮回井

    当他站在世界的尽头,看着满目苍夷的世界,听着孤魂野鬼的悲鸣。他回头说道:“我,想建立轮回。”
  • 冰陨

    冰陨

    馨儿,再见了!若有下辈子,我便以生命去爱你,永别了,我最爱的馨儿。已被冰封的他所许下的诺言,何时才能实现?这个时间的未来,会否因那颗未知的陨石所毁灭?
  • 南方的少年

    南方的少年

    后来常安终于明白,她并不是他的花,他只是恰好途径了她的盛放。你把花种下,花开在我的梦中......致每个人别样的青春,致这遭不容易的人生旅途,愿在我们的记忆不再有迷惘,愿你我能在路上破开迷雾,砥砺前行。你好,过去!加油,未来!-不文艺的文青首部青春类文学作品《南方的少年》,每周持续更新。PS:如果喜欢作者的文风,可以关注一下作者的其它作品哦~
  • 她心他城他的人

    她心他城他的人

    她说想去看看首都的繁华,他为她办理好一切事宜。两年后她再度北上,这个城里从此有他,也有她。目睹他结婚生子全过程,她依旧彷徨于此,直到他抱住她说,我们结婚吧,她却无比哀伤。身边已有良人,如何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