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68400000042

第42章 王学在浙西的传播与发展(1)

———董澐论(附董榖)

在王阳明的诸多门人后学当中,被视为“奇人”或“奇士”者,大有人在。如方与时(湛一),“皆目之为奇士”[1];王襞(东厓),阳明谓“吾浙子无此子也”,“因奇之”,后“益奇之”[2];“泰州更有樵者朱乐斋光信、陶者韩乐吾贞……皆奇士也”[3];甚至钱绪山,亦被其挚友钱薇视为“奇男人”[4]。不过真正作为“奇人”而受到阳明敬重的却只有两位:一位是被薛侃称为“奇伟之士”、“古之逸民”[5]的淮南王艮,另一位就是被焦竑称为“真奇士”[6]的浙西董澐。阳明对王艮是异其行为[7],而对董澐则是“异其气貌”[8]。换言之,王艮“奇”的是处世方式[9],而董澐“奇”的是精神气质。因两人都以“奇”见称,故徐渭遂将董澐与王艮视为同一类型的人。[10]董澐是阳明晚年的弟子与好友,而且曾一度被阳明视为“先辈”和“吾之师”[11]。阳明与玉芝法聚禅师的交友,董澐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12]与阳明晚年论学密切相关的场所,如碧霞池、天泉桥、天泉楼等,都留有董澐的足迹。[13]但是,对董澐的生平与思想的研究,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国内学者至今尚无人问津,国外学者,亦惟有山下龙二在《阳明学の终焉》一书中有过详论。[14]与浙东地区不同,董澐生活的浙西地区,一直是朱子学占主导地位,即使在明代中后期阳明学风行之际,浙西地区也仍以折中朱、陆的甘泉学为中心。明末清初的朱子学回潮,浙西地区实为风头浪尖。

如果说浙东地区所表现的思想理念是对阳明学的继承与修正,那么浙西地区则表现出鲜明的否定和批判阳明学的思想潮流。董澐虽是浙西人,但思想旨趣却应归入浙东王门的王畿之序列。因此,董澐思想在浙西地区的出现,在阳明学中实属特例。[15]通过对董澐这个人物的个案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把握阳明学在浙西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从诗而儒”与“自友而师”

“从诗而儒,自友而师”,是海盐名士姚士粦[16]在《合刻从吾道人集跋》中对董澐学术生涯中求学王门经历的简要概括。其中“从诗而儒”是讲他从诗人到儒者的转变,所谓“看君已得忘言意,不是当年只苦吟”[17],就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立场的改变;而“自友而师”则是讲他与阳明之间的关系,表现出董澐对学从阳明的坚定决心,这与阳明所谓“固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18]的说法稍有差异。正是由于这段经历,才使董澐成了浙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阳明学者。

一、生平事迹

董澐(1457—1534),字复宗,一字子寿,号萝石,父乐静翁董鉴,居海宁之钱山,至澐始迁海宁澉浦。[19]董澐平生好为善,兄贫,割私产让之。为人仗义,所知邬鲁以田来质,鲁疾革,出券毁焉;鲁卒,复经纪其葬。闻高世贤达所在,不计远近寒暑,投贽纳交。

明清之浙西乃词学之渊薮,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董澐亦“初学为诗,不解随俗营生业,独好吟咏,遇时序之更,风物之变,古迹奇踪,幽岑远壑及夫人情世态之可叹、可哀、可骇、可愕、可慨、可庆,一于诗以寓之。家徒四壁,一毫不入于心。时名能诗者,吴下沈周、关西孙一元、闽中郑善夫[20],皆与游,往来赓倡”[21]。他还“与其乡之业诗者十数辈为诗社,旦夕操纸吟呜,相与求句字之工,至废寝食、遗生业。时俗共非笑之,不顾,以为是天下之至乐矣”。

所以在世人眼里,董澐一直是“以能诗训后进,从之游者遍于江湖,盖居然先辈矣”[22],属于浙西地区颇有名望的诗人。

嘉靖三年,董澐游会稽,闻阳明良知之说,幡然有悟,遂就弟子列,时年67岁。[23]阳明异其气貌,且年老矣,礼敬之,曰:“岂有弟子之年过于师者乎?”[24]意谓己比董年少15岁,不可为其师,又见董之勇气,而欲以董为己之师。然董强纳拜称师,阳明“固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25]。后董澐弟子亲友及平日之为诗社者来越招澐曰:“翁老矣,何自苦!”澐曰: “吾从吾所好而已。”因号“从吾道人”。阳明闻后遂与之论“从吾之学”,强调有“真吾之好”与“私吾之好”的区别,并提醒董澐,虽“年逾耳顺而始知从吾之学,毋自以为既晚也”[26]。然董澐后来却更多地从道教的立场出发,解读和阐释阳明思想,从而使他的“从吾之学”在吸取儒家“为己之学”的同时,更融合了道家的“真吾之学”(详见后述)。

由于董澐入王门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学识上不仅不能与阳明身边的王畿、钱德洪等人相比,而且也难以与比他早四年入门的王艮并论。阳明在回答王艮、董澐所提之相同问题“见满街人都是圣人”时,曾予两人以不同之回答。[27]时人认为,这是由于“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28]之故。也就是说,王艮是尚未达到圆融彻悟之程度,而董澐则只是恍若有证悟之迹象,两人对阳明思想的把握应该说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正因为是“恍见有悟”、“初机乍解”[29],所以董澐切望向阳明多多求教,以至阳明去世后,他仍“尚思求指示,哪意服心丧”。然阳明的过早去世,使董澐的希望破灭: “哲人成萎逝,斯道堕微茫。”[30]于是不久他便复究心佛、道,且忽若有悟,遂归乡,与僧玉芝法聚纠诸缁素,结莲社于海门精庐,故又号“白塔山人”。此外,因董澐曾侍阳明于王府碧霞池旁的天泉楼,故又号“天泉绠翁”[31]。由于董澐“不得志于时”[32],一生未曾为官,所谓“老夫独与时相违……红尘要路岂吾事”[33],故黄宗羲称他是“布衣”[34]。又因他淡泊名利,放浪山水之间,所谓“功利滔滔谁得挽,野衣还藉贲林峦”;“忙处不知闲处好,红尘白浪正纷纷”[35],故郑端胤(字思孟)称他是“儒隐”[36]。阳明去世后,董澐很少参加阳明学派的集体活动,据《阳明年谱》记载,嘉靖九年,他曾与薛侃、孙应奎等人共同管理过杭州的天真精舍,其间尝师从邹东廓,时间大概有一个月。[37]此后便归隐乡里,曾借社友之力,建种楼,修水利,为民生福祉做过一些实事。殁后,由其忘年之交许相卿[38]为他撰写了祭文和墓志铭。

关于董澐的生平事迹,黄绾的《萝石翁传》(《石龙集》卷二二),许相卿的《祭董萝石文》和《董先生墓志铭》(《云村集》卷一二、一三),焦竑的《董先生》(《焦氏笔乘》卷三)[39],王阳明的《从吾道人记》(《王阳明全集》,248页),李贽的《萝石董公(附子榖)》(《续藏书》卷二二,卓吾所记皆移自《从吾道人记》),黄宗羲的《布衣董萝石先生澐》(《明儒学案》卷一四),邵廷采的《王门弟子所知传》(《思复堂文集》卷一,念鲁所记亦来源于《从吾道人记》),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卷九),以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 《皇明书》(卷四四,万历刊本)和《明史》(卷二八三)等文献皆有记。此外,据许相卿《董先生墓志铭》记载,董澐的同社僧法聚曾撰有《董萝石行状》[40],然此文现已不存。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可以断言,后世有关董澐的资料,无不出自王阳明的《从吾道人记》与许相卿的《董先生墓志铭》。

二、为学“三变”

董澐的学术倾向一如阳明及其诸多弟子,有过“三变”。许相卿评说并引述法聚之言道:

吾见先生始专于诗,遗其家,甚难之;晚志于道,遗其诗,甚愧之;终入于佛,嗒然自遗也,予愈益怪之,莫能窥已。观乎(法)聚之言曰:“先生在先劫中,殆业豢龙,气相感召,近可远,大可小,有可无,虚实相因,动静相体。若有类焉。”盖先生学三变,归于空,而自所谓吾者,且见为妄矣。[41]“始专于诗”,因有仙家风骨,故许氏“甚难之”;“晚志于道”,是指师从阳明的一段经历,许氏甚感不及,故多“愧之”; “终入于佛”,而有“自遗” “归空”之心境,故使许氏“愈益怪之”。尽管许相卿亦属“澹于宦情”、“不入城市”的隐逸之士,但他对董澐独特的思想个性仍时不时地发出“难之”和“怪之”的不谐音符。关于董澐思想的前二变,阳明在《从吾道人记》中描述得十分形象:嘉靖三年春,董澐来游会稽时,“以杖肩其瓢、笠、诗卷来访”。闻阳明之言后,遂“辞归两月,弃其瓢、笠,持一缣而来”,于是“弃去其数十年之成业如敞屣,遂求北面而屈礼焉”[42]。瓢、笠系隐者的用品,是孤傲、洒脱的象征,有佛道之气象,而缣缕细绢则显露出亲情诚积之心,是入世、用世的象征,有儒者之风范。说明董澐抵会稽后从阳明那里受到的主要还是儒家积极用世的“致良知”说的影响。而关于“终入于佛”的第三变,许相卿在《祭董萝石文》中又评述道:

公壮僻诗,登坛建旗。公老知学,敛衽讲帷。宗事阳明,岁晏忘罢。良知用别,于佛得师。悟妙入玄,安事拘拘。二氏异同,世学聚疑。公径良捷,予路何迂。[43]这段概述的要害在于“良知用别,于佛得师。悟妙入玄,安事拘拘”,即认定董澐是假道阳明而得于佛氏,悟妙入玄而自得自乐。至于“二氏异同,世学聚疑。公径良捷,予路何迂”[44],则不仅道出了许氏在“难之”、“怪之”的同时于内心深处认同董澐的矛盾心态,而且把董澐辨析二氏、会通三教的思想穴位点得恰到好处。

不过笔者以为,“于佛得师”与“悟妙入玄”之间,董澐也许更贴近于后者即道教,这从他的三个名号——— “从吾道人”、“白塔山人”、“天泉绠翁”皆与道教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也可窥见一斑。

此外还可举出四条理由:其一,他对庄子、林和靖、周濂溪、王、陈白沙等道家或近于道家的人均相当推崇。[45]其二,阳明与他的诗文,常涉及道教,如《从吾道人记》中的“阳明山人王守仁书于第十一洞天之碧霞池”[46]之记录。其三,尽管当时的佛、道二家难分你我,但根据董澐所撰的诸多诗篇中,写给道人、道士(如碧虚道士、石门道人、太白山人、虞道士、梅谷道人、乐阳子、灵谷道人等)的数量要明显超过僧人这点作直观分析,亦能看出其对道教的偏爱。其四,虽说董澐从学阳明后已“从诗而儒”,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仍隐含着根深蒂固的道教情结。叶权《贤博编》中记录的一则逸闻,颇能反映董澐的这一情结:

盐官诗人董罗石,晚年弃旧学,从阳明先生游,即所谓从吾道人者。一日,客为罗石召卟仙,使童子持箕,俄运箕称洞宾降。题曰:“鹤驭飘飘禹穴来,阳明夫子杏坛开。论心论性全无理,非老非儒小有才。投水屈原为孔子,欲将董氏作颜回。

考亭地下如知得,拍手长歌笑几回。”罗石意真仙降也,言于阳明先生。先生曰:“何人持箕?”罗石曰:“童子蔡其潮,渠岂能作乎?”先生曰: “可一见否?”罗石引蔡见之。先生亟称俊才,诗必出渠手,蔡亦不辩。盖罗石晚进,道学非其本色。蔡或有所指授,特戏之耳。然诗于先生刺骨矣。后蔡弱冠登进士。[47]对此,阳明在与董澐的和诗中也曾流露出赞许加忧虑的复杂心情:

“世故茫茫浑未定,且乘溪月放归蓬”;“道人不奈登山癖,日暮犹思绝栈云”[48]。因此可以说,阳明晚年对道家、道教的过分青睐,与董澐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至少表明两人有情趣相投、互补互动之关系。[49]而董澐的道教倾向又与历史上浙西的道教传统不无关联。南北朝的道教理论家、改革家陆修静(406—477)是吴兴东迁人,他敢于创新、著述众多,为道教从民间宗教发展成为官方宗教作出了重大贡献。道教史上的另一重要理论家顾欢是海宁盐官人,是把玄学与道教融合的重要人物,所著《老子道德经义赎》是老子道教化的代表作。

顾欢的弟子吴兴人孟景翼也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元代道教神霄派的主要传人莫月鼎是湖州人,明代著名道士、在音乐绘画等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冷谦是钱塘或嘉兴人,明代道教龙门派的主要传人闽一得是吴兴人,等等。据此,认为浙西是道教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基地,也并不过分。董澐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中接受阳明学的。

黄绾是阳明早年的朋友和弟子,他对董澐的思想则作过这样的评论:

人各有志,品各不同,其事每不相为,然论世而考德者,必归一之其志、其为、其品始定。若萝石翁者,始嗜吟诗,习之垂老,晚乃执弟子礼于明先生之门,欲为儒学,既又逃释老,遂以殁世。吾诚不知其何志、何为、何品者也。虽然,就其所至而言,则萝石者,实可谓超然斯世,锱铢不入,乐善无求,其贤于人也何如哉?[50]尽管黄绾对董澐的道德、学问、事功略有怀疑,但他对董澐“超然斯世,锱铢不入,乐善无求”的人格品质则褒奖有加。与许相卿对董澐“晚志于道,遗其诗,甚愧之”不同,黄绾不仅抨击董澐“逃释老”,而且连其跟随阳明后立志道学的一段经历也一概表示怀疑。

说明黄绾除了对董澐“欲为儒学”的动机略有怀疑外,还对阳明教示的内容心存疑虑,甚至已流露出全方位批评王学的态势。黄绾以后,对董澐入佛归空的批评,还可从黄宗羲的评论中窥见一斑:

先生晚而始学,卒能闻道,其悟道器无两,费隐一致,从佛氏空有而入。然佛氏终沉于空,此毫厘之异,未知先生辨之否耶?[51]对董澐评价较高的是“于(李)贽之习气,沾染尤深,二人相率为狂禅”[52]的焦竑。他不仅在《国朝献徵录》卷一一六《隐士》

中收录了黄绾撰的《萝石翁传》,而且还为董澐作传、题辞,并将《从吾道人语录》补录于《王门宗旨》后(详见后述)。焦竑认为:

国朝理学开于阳明先生,从游者几遍天下,至以学世其家者,独有两人,心斋、萝石而已。心斋子五人,东厓为其仲,学尤邃。萝石子两湖,其见地具《汉阳集》中,学者盛传之。

余观两湖自得之味深,东厓弘道之力大。[53]他还在《从吾道人语录题辞》中指出:

岁戊申(万历三十六年)正月望后,倪润生自书肆得《萝石先生语录》一册以归。余少见王东厓,传先生风谊甚高。[54]得此编亟阅一过,殊为洒然。中诠释《论语》数则,颇与余悬合,盖性所本然,故不谋而同如此。古云“释氏海藏传经,千佛同说”,盖此理也夫!余喜见地与先生相印证,辄题数语而藏于家。[55]焦竑并未见过董澐,董的风谊气貌,他是从王襞那里听说的,而王襞肯定是在会稽时认识董澐的。然焦竑在读了其子焦倪润(字茂慈,见《明史》卷二九五)从书肆中购得的董澐语录后,颇有“与余悬合”、“不谋而同”、“喜……相印证”之感觉,于是便将语录珍藏于家。[56]如果说许相卿、黄绾等人只是在人格气质的层面上欣赏董澐,那么焦竑则是在思想理念的层面上赞誉董澐,而这一切又是由许、黄、焦各自的思想立场决定的。

三、其子董榖

董澐之子董榖,对阳明学在浙西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董榖,邵廷采《思复堂文集》谓“名榖士”,字石甫[57],号两湖公,因居澉浦碧里山,故又号碧里山樵,全祖望称其“董布衣”

(详见后述)。嘉靖二十年进士[58], “仕至汉阳守,亦精于名理,有《四存稿》[59]行世”[60],自称“汉阳归叟”,友人沈南昆良玉谓其性情有似陶渊明,乃以“后陶”为其号。然董榖认为: “渊明之高风,岂余所敢望哉?但亦有偶相似者……但才高名重,直言无忌,为小人所嫉,九死狱中,三迁海外,屡得奇祸,似不若渊明之养晦,此亦命也。”这是董榖对自己个性及命运的最好概括。董榖以经学起家,博学洽闻,称引经传,辨析疑义,“盖服先生(指董澐)之庭训而洞阳明师之精髓也”,故人称“先生(指董澐)之学得两湖公而益显,先生之集之传,赖文学子固(钟令闻)而永存,犹醴泉之有源而传薪之无尽也”[61]。

关于董榖的“立言”宗旨,其好友法聚曾作过这样的评论:

同类推荐
  •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和谐文化读本”丛书共五本,包括《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分别介绍和论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气生财的财富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每本书都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和顺的丰富思想,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论述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尽可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编辑出版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热门推荐
  • 越歌

    越歌

    一段戏剧性的人生,一个戏剧性的意外,一场戏剧性的重生。谁说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在越歌的眼中,人生就是一个台面,有了“杯具”更有“餐具”!神仙:你不该死!越歌:……神仙:现在有个重活的机会!越歌:……神仙:机不会不是天天有的!越歌:……神仙:相信我,没错的!越歌:我答应你,我答应你!求你别再说下去了!在神仙的唠叨声中,越歌选择了重生,于是……另一场“餐具”开始!仲夜:是的,本王讨厌你!越歌:我明白,但我永远是王爷的妻!苍狼:越歌,我永远都会陪在你身边,不论生、老、病、死!越歌:下辈子,我再嫁你!
  • 位面公敌

    位面公敌

    “想干掉我?想为人民除害?想解决掉危害这个世界的侵略者?作为英雄,你当然有权那么做!不过,我有地狱犬高速突击部队,我有地狱火攻坚小组,我还有一支小小的军团和一条黑龙宠物,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小兄弟。你知道,作为一个领主,我自然有权要求这些部下提供保护……不过我想英雄是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困难击倒的,英雄都是一群有困难也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人,对吧?”杜因笑眯眯的走回队伍,留下光明的英雄们泪流满面……
  • 网游之百夫三国

    网游之百夫三国

    2045年的春节,一款名叫《三国万世》的虚拟现实游戏横空出世,为了买游戏头盔,云小树忽悠自己的三个姐姐搞了个团购。
  • 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与跨界流动

    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与跨界流动

    两岸三地的电影相互影响深远而广阔。本书立足华语电影的历史研究,以“历史回望:流变与传承”、“博弈互动:中国电影与全球语境”、“影像美学:回溯与展望”以及“跨区流动:影响与播散”为研究切入点,以期对“华语电影”的概念进行厘清和辨义,填补国内外学术界华语电影研究的一些空白,并拓展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维度。
  • 宅在星际时代

    宅在星际时代

    宇宙争霸?不我只是一个宅男,这么刺激的事你还是交给别人吧!我这只想轻轻松松的活着,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去宇宙的尽头看看,那里是什么样子的。
  • 没有个性的人(套装上下册)

    没有个性的人(套装上下册)

    《没有个性的人(套装上下册)》是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九九九年,应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的要求,有作家、评论家和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各三十三名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单,位居榜首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 玄门倾天俏掌柜

    玄门倾天俏掌柜

    他,是西域第一谋士。犀利果断,英俊不凡,低调随缘。在乐城,他遇上她。她,是莫名来自异世的普通少女,穿越成青楼小厨娘,心伤不明,身伤成跛。当,她遇上了他,杀人救人,从此跛脚恢复正常成了俏丽佳人。修,当世仙术!救,劫后少女!五谷药香,隐世之态尽现傲娇风姿!降妖除魔与敌争锋,遇贤纳才终上皇台。
  • 致命旅途之魂断非洲

    致命旅途之魂断非洲

    普通的现代人让人惊掉牙的奇遇巧合,跨越国界的爱恨情仇,令人惊心胆寒的犯罪集团,生死一线之间的紧张时刻!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不起眼的身份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敬请期待!
  • 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

    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小仙女的奶味大佬

    小仙女的奶味大佬

    他是圣光学院的校草,她是家里七个哥哥宠上心尖的妹妹“你能不能别烦我,圣光你家开的吗?“没错啊就是我家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