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0200000039

第39章 “志思蓄愤“ —“情景交融”—“联辞结采”(7)

中国文学抒情是否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呢?特别在抒情风格上面是否有独特的追求呢?西方民族的文学抒情往往是激情的抒发,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强调的都是冲突,而且都热衷于大起大落,往往成为一种富于浓艳色调的抒情风格。中国古代的抒情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把文学基本风格概括为八种: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司空图《诗品》概括为二十四种: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从司空图的文字表达中,可以窥见他对“冲淡”、“自然”、“含蓄”这几品有着特殊感情。其实不是司空图个人对这几种抒情风格有特殊的感情,而是中华民族对这几种抒情风格有特殊的追求。“冲淡”、“自然”和“含蓄”这几种抒情风格在宋代有了新的表述,那就是梅尧臣的“平澹”和苏轼的“枯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人由于接受道家的“自然”、“无为”以及“有生于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观念和儒家的以“中和”为美的思想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因此整个民族在文学抒情上也自然形成了以“平澹”为至美的风味追求。

梅尧臣是宋朝诗歌的“开山祖师”。梅尧臣的诗学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对风雅传统的提倡,对美刺原则的呼唤,是他的诗学思想的核心。但是梅尧臣在文学抒情上却主张“平澹”,“平澹”说是他诗学思想中较有价值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文学抒情风格的追求。梅尧臣在他的一系列诗和序中谈到“平澹”: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澹难。譬身有两目,了然瞻视端。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84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诗本道自然,不须大厥声。方闻理平澹,昏晓在渊明。

(《答中道小疾见寄》)(同上书,293页。)泊舟寒潭阴,野兴入秋菼。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澹。

(《依韵和晏相公》)(同上书,368页。)重以平澹若古乐,听之疏越如朱弦。(《和绮翁游齐山寺次其韵》)(同上书,115页。)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同上书,1150页。)另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中也说他:“以闲远古淡为意。”((宋)欧阳修著,郑文校点:《六一诗话》,10页。)“平澹”说并不是梅尧臣首先提出,在他之前,提到诗应“平澹”的人不少。如唐代皎然论诗也以“平澹”为美,他曾提出“以缓慢而为淡泞”的说法。所谓“淡泞”,也就是“平澹”。司空图也主“平澹”,说“王右丞、韦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梅尧臣的“平澹”说是对他们的思想的发挥。在梅尧臣看来,第一,平澹的艺术原则是“顺物玩情”,体物要精微,抒情要自由,做到自然真实。第二,“平澹”是淡而有味,不是淡然无味,不是平面而无深度,恰恰相反,“平澹”应是“平澹邃美”,平澹中有深邃,平澹中有美,平澹中有博远,虽平澹而让人难忘。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曾记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易,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而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梅尧臣“平澹”说真正的内涵。这里似乎包含一个“悖论”,写景状物抒情是“难”的,要下工夫,要锤炼,要“工”,但诗成之后读者所见的则是“如在目前”,自然天成,不见雕琢痕迹。第三,在中国的诗人中陶渊明是“平澹”的“范本”,在梅尧臣看来,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些诗句都是“平澹”的杰作。梅尧臣的“平澹”说具有丰富的诗学内涵。他之所以力主“平澹”,可能是对当时流行的华贵精致的“多用故事”、“语僻难晓”的“西昆体”不满所致,他想用“平澹”这种格调改造“西昆体”的格调。

比梅尧臣稍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提出“枯澹”为文学抒情的理想格调。苏轼有许多文章讨论文学抒情问题。他认为诗的第一层次是在有感而发的基础上保持“自然”,进而追求“淡泊”“枯澹”。第二层次诗虽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但仍要保持“天成”的韵味。但这还不够,诗的极致是“枯澹”,这是第三层次。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在指出了钟繇、王羲之的书法“萧散简远”,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集古今之法而尽发之”之后,说:

至于诗亦然。苏(苏武)、李(李陵)之天成,曹(曹植)、刘(刘桢)之自得,陶(陶渊明)、谢(谢灵运)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至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在咸酸之外”……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五册,2124~2125页。)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出的是诗的“天成”、“自得”、“超然”,他认为这是文学抒情之“至”。“天成”是指诗的境界浑然一体,不待雕琢,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苏轼的不少诗就有这种境界。“自得”是指诗的境界出于自己的内心的体验,不是拼凑得来的。“超然”是指超越功利得失,完全进入审美的天地。“天成”、“自得”、“超然”,其实是说诗的高格是以自己内心所得,摒除功利得失,以审美的精神,达到自然平澹的境界。这里虽经过诗人的深度的艺术加工,但仍然不见雕琢的痕迹。苏轼认为诗若达到这个境界,那就是“至”矣。李白、杜甫达到这种境界是无须说的,就是苏武、李陵、曹植、刘桢、陶渊明、谢灵运也达到了这种境界,他们都成为后代文学抒情的范本。但是,文学抒情是不是还可以更进一步呢?苏轼认为是可以的。这就是“简古”、“淡泊”,具体说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的诗歌理想,看起来是一个悖论,简古的,但又是纤秾的,淡泊的,但又有至味,是这个悖论的解决。这种理想的文学抒情范本是韦应物、柳宗元等的诗。在《评韩柳诗》一文中,苏轼更明确地提出“枯澹”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同上书,2110页。)

在这里,苏轼极力推崇陶渊明和柳宗元,因为他们的诗达到了“枯澹”的文学抒情要求。那么,“枯澹”是怎样一种抒情追求呢?苏轼从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里总结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理想。“外枯”是指诗的外在文辞的平淡简古,“中膏”则是指诗的内在意境蕴涵的丰富无限,这看起来是表里不一,而诗的极致正是这种表里(即“中边”)矛盾的统一,达到“似淡实美”的文学抒情要求。的确,陶渊明和柳宗元的部分诗作达到了这种境地。苏轼晚年把陶、柳二人的诗集置于座右,称为“二友”,看来与他的诗的理想密切相关。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苏轼在一封信中,把这种“似淡实美”的“枯澹”境界的形成,看成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追求的过程: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六册,2523页。)这就是说,年轻时,写诗要追求“气象峥嵘,采色绚烂”,这种“气象”和“采色”是根本的东西,是诗内在之美所在,诗若一开始就求平淡,那么除了平淡还是平淡,就会平淡无味,而不能达到淡而有味,所以要“峥嵘”的气象,“绚烂”的色彩;可是到老时就不能一味地“峥嵘”和“绚烂”,在文字上要趋于“平淡”,逐渐达到外表“平淡”,但内里“气象峥嵘,采色绚烂”,而且表里达到矛盾的统一,这就是苏轼所追求的“枯澹”的实质。所以,“枯澹”是“绚烂之极”后的返璞归真,是“在巧若拙”,是大美简言,是平淡而有至味。从读者的角度看,“枯澹”之美在“咸酸之外”。苏轼提出了这种抒情理想,并分析陶渊明、柳宗元、韦应物等人的诗不是一味的超脱、高蹈、清明,而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其核心还是“峥嵘”和“绚烂”,这的确是发前人所未发。苏轼在晚年还这样评论他所十分欣赏的陶渊明的诗,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其意思与他的“枯澹”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他的“枯澹”说,在梅尧臣的“平澹”说的基础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苏轼为什么把“枯澹”作为文学抒情的理想呢?这可能跟他一生的遭遇有关,他怀才不遇,多次被贬斥,这样他跟陶渊明及其所追求的文学抒情趣味就产生了共鸣,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苏轼的“枯澹”说彻底地体现了道家“无中生有”、“********”、“大象无形”的哲学和儒家的“中和”哲学,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学抒情的民族特性。

六、“赋比兴”———情感的表现方式

赋、比、兴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确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仅从语言的训诂上是很难说清楚的。诗歌抒发情感,必须从情感表现的角度才能说清楚。文学抒发的情感中,有三大类,一种是“情象”,适合用“赋”;一种是比较清晰的确定的情感,具有鲜明的强烈特征,适合用“比”;一种是比较朦胧的、深微的情感,适合用“兴”。

“赋比兴”的观念早在春秋时代就有,经不断积累,先由《周礼·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张少康等编选:《先秦两汉文论选》,34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很明显,风、雅、颂是指《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

就赋比兴的“定位”来看,多数人认为赋、比、兴是说三种不同的抒情技巧,采用的是宋代朱熹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宋)朱熹:《诗集传》第一册,3页。)也有的学者把“兴”泛化,把中国整个文学抒情论叫做“兴论”,或者说是文学的形象思维论。

同类推荐
  • 菲律宾民间文学

    菲律宾民间文学

    菲律宾是世界知名的民俗学、人类学博物馆,有120多个民族和170多种语言,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尤其是今天在许多民族、部族的原住民中仍然流传着活形态的口头传统,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一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也栩栩如生吸引人,在政美学术界,菲律宾是著名的田野宴验室,许多民俗学家、人类学家都曾在此做过相关研究,关于菲律宾各民族民俗有不少国际知名的著作。菲律宾的两个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及其口头吟唱传统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一项还是东南亚地区最早被列八的。至今国内尚未出版过关于菲律宾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著作。
  • 朱自清精品集

    朱自清精品集

    朱自清的散文被公认为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其为人为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直清明的节操。朱自清把古典与现代、文言与口语、情意与哲理、义理与辞章,结合到了近乎完美的境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汉语的修辞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不觉得炫耀累赘,是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死前贫病交加,但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评价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本书选编了朱自清作品的大部分,基本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文学与哲学宗教关系的专著,是比较文学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的新收获,对于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等相关学科都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探讨文学与哲学宗教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热点讨论之中,该书中有相当长的篇幅是与另一位学者刘小枫就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位置展开的对话讨论。收入书中的相关文章在著名的“文化研究”网站连载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争论,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先后发表有关此书的访谈。
  •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主要分为:小说、童话和随笔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桑金兰错;老官布小传;穿绿衣的蛇郎;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贵妃墓和织锦台;拉卜楞皇后翠琅错等。
  • 平阳秋韵:诗·词·人生

    平阳秋韵:诗·词·人生

    本书收录作者及其亲友诗词、散文一百六十余篇。运用了古诗、律诗、词曲等表现形式,有记录山水名胜的,有咏环境优雅的,有歌颂政策变化好的,有抒情状物言志的……通过赋诗填词,减字偷声,诗词往来,缘情遣兴,体现了作者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热门推荐
  • 我勺里的药

    我勺里的药

    将离芍药草,离别守一谶。月色甚喜湖水,吾甚喜君。
  • 昨天再来一次

    昨天再来一次

    相见,是在书店里,你的背后暖黄色的阳光。相知,在每一天里,别人眼中的你,我眼中的你。相爱,在我去找你的那一个秋天……
  • 倾尽天下王妃回来吧

    倾尽天下王妃回来吧

    一生一世一双人,来生来世来寻你。那片血,胸口上的血,“言,别走”梦中的惊醒回忆总是飘荡在脑海中,那是前生。开在前生的彼岸啊!那是今生的召唤。你选择了权力,就注定会失去挚爱。“你带着本王的孩子,一走就是六年”女子挑挑眉,“谁给你的资本让你认为这是你的孩子”“当年是你从本王这里借的种”“可你不也放弃了吗,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很清楚吧”“我……”诺诺,我错了。待我倾尽所有,寻尽天下,王妃你可愿回来!
  • 夜爷的璀璨星光

    夜爷的璀璨星光

    她,是夜阁的阁主;亦是夜家的弃婴。他,是帝家未来继承人,亦是暗夜之主。他给了她星光,而她给了他……
  • 狼族莫裔

    狼族莫裔

    他,是狼族的孩子,他的身世扑朔迷离,草原与狼似乎与他有着密切关系......
  • 戴望舒诗全集

    戴望舒诗全集

    《戴望舒诗全集》收录了戴望舒的全部诗作+所有译诗,不仅包括了一位传奇诗人和他所有传奇的诗,还囊括了雨果、普希金、叶赛宁、波德莱尔、洛尔迦等大师珍贵译作,是一部完整展现戴望舒创作轨迹、艺术风格、翻译成就的诗歌全集。它集中反映了戴望舒在诗歌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历程,有利于你对戴望舒及其作品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理解。另外,书中的语言朗朗上口,风格哀婉、清新隽永、意味深长,让你在阅读之中如沐春风,也会让你在淡淡的哀伤中品位人生的意义。
  • 盛世长歌:走向巅峰的隋唐五代

    盛世长歌:走向巅峰的隋唐五代

    李世民、武则天的雄才大略,李白、杨贵妃的逸闻轶事;既有璀璨的科学技术,也有发达的物质文明。有巍峨壮观的宫殿苑囿,有各色各样的隋唐百姓,有流芳千古的诗词歌赋,还有各种各样的衣帽服饰。无论是哪一种事物、哪一个时代,都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 我登至道

    我登至道

    他本是高高在上的少年战神,误得“截道之门”,却被乱心改性,屠戮无尽。终遭家族弃,下属叛,亲友离,爱人亡,己身死......后转轮回,未成长,又遇背叛,辛得奴仆舍命相救,落下界,得起源界碑,悟起源功法。且看他如何以身作炉,脏腑为本,血肉化灵,筋骨为架,登临至道!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