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0200000050

第50章 意象—意境—典型 (3)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这是《橘颂》的前半部分。这里只是写橘子,写橘子的品质,写它生南国而“受命不迁”的特性,写它“深固难徙”的性格,写它“精色内白”的结构。这是一个高洁的形象,作者是以这个形象来象征自己的品格,即那种爱故乡爱祖国的“受命不迁”和“深固难徙”的精神世界。《离骚》中局部的象征就更多。看来,在王充生活的公元1世纪的汉代,他也许还能更多地感受到这种远古的“象征意象”,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做出了理论说明。从那以后,中国的文学进入到抒情为主的时期,尤其在六朝、唐宋元,抒情诗成为文学的主流,古老的象征意象差不多被忘却了。虽然唐宋元时期也有人采用“意象”这个词,但那已经是在艺术形象的意义上运用了。直到明清时期,以象征为特征的观念意象开始复苏,终于在清代的叶燮那里完全恢复,并完全在诗学领域谈论它。明代谈“意象”的人不少,但多数是泛化意象,只有王廷相在《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中所谈的“意象”接近观念意象:

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三百篇》比兴杂出,意在辞表,《离骚》引喻借论,不露本情……斯包韫本根,标现色相,鸿材之妙拟,哲匠之冥造也。若夫子美《北征》之篇,昌黎《南山》之作,玉川(卢仝)《月蚀》之词,微之(元稹)《阳城》之什,漫铺繁叙,填事委实,言多趁帖,情出辐射,此则诗人之变体,骚坛之旁轨……嗟呼,言征实则寡余味,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王廷相的评论与当时别人的评论不同。他不欣赏杜甫、韩愈、元稹等大家的一些作品,认为他们的一些作品,如杜甫《北征》等“漫铺繁叙,填事委实”,认为是“骚坛之旁轨”,把他们排斥在诗的正宗之外。他对这些诗人的贬抑是否公正,还可讨论,但他独喜具有象征意味的诗,认为这些诗才是“哲匠之冥造”,并“示以意象”,能“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所谓“哲匠之冥造”,就是说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具有哲学义理。我们可以说,具有象征意味的最好的意象可以称为“至境意象”,即象征型文学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清代章学诚的看法也值得重视。他说:

《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纵横驰说之士,飞箝捭阖之流,徙蛇引虎之营谋,桃梗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议……故人心营构之象,有吉有凶。宜察天地自然之象而衷之以理,此《易》教之所以范天地也……人心营构之象,睽车之载鬼,翰音之登天,意之所至,无不可也。((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内篇·易教下》,8页。)章学诚这里似乎是在论《易》象,但他反复强调“象之通于诗也”,《易》象“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易象通于诗之比兴”,所以他所说的“人心营构之象”也是对诗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论述。章学诚的论述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他认为人心营构之象,是“意之所至”的结果,是意念的产物,是观念意象,具有象征性质,其目的是为了阐发天地自然之理。“人心营构之象”,与供人写实的“天地自然之象”是不同的。第二,这种“人心营构之象”,既然是人的意念、观念的产物,那么就可以怪诞离奇,所谓“愈出愈奇,不可思议”。第三,他认为《庄子》、《列子》中的寓言,《离骚》中的上九天下九地等文学作品中的奇特形象,就是这种“观念意象”,即“人心营构之象”的典范。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章学诚不是论一般的抒情诗中的艺术形象,他提出的“人心营构之象”正是王充界定意义上的“观念意象”,是象征型文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清代文论家叶燮则把观念意象提到至境意象来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在作品论那章已经引述过,强调他提出“诗之至处”的观点,未能从观念意象这个角度加以申说,所以这里还要再次引述他的话: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入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清)叶燮:《原诗·内篇》,见《清诗话》下册,584页。)

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同上书,585页。)叶燮的这两段话,内涵很丰富。从观念意象这个角度来看,有以下四点是需要指出的:第一,他重新肯定了“理”并不是诗的死敌,他不认为诗是“不涉理路”的,诗可以言理,这就说明了观念、哲理、义理是诗表现的内容之一;但他又认为,诗所述之理,不是那种“人人能言之理”,是一种“含蓄无垠,思致微渺”之理,是一种“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之理。第二,那么诗歌如何来表现这种幽深微妙的“理”呢?叶燮认为这就要寻找到“意象”(“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这种“意象”不是那种写实性的形象,不是那种意在此言也在此的形象,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形象。如曹植的《七步诗》,意在批判其兄的无情,但言则在“煮豆燃豆萁”。这是一种象征,即在言说此事中暗示、指代彼种事情或道理。又如唐代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诗人在参加考试之前写给他的老师、诗人张籍的,作者以新娘的心态来象征他应考前的不安心情。新娘画眉问夫婿则是象征形象。

作者要写的不是这个形象本身,而是他在考试前的那种感情。第三,意与象最终完全融合为一,没有丝毫的割裂,所以出现“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的“冥漠恍惚”的状况。当然不是说没有“端倪”、“形象”、“议论”和“思维”,而是说这种整体的意象往往会出现超越端倪、形象、议论、思维的艺术效果。超越端倪是指意象的无限性;超越形象,不是不要形象,而是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也就是意象的指代性;超越议论,是指无法用议论来限定它,这是说意象的多义性;超越思维,是说无法进行逻辑的推断,这是指意象的感性性质。这些都是意象的特征。第四,如果达到上述三点,那么这种意象就是“至境”意象(“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即是观念意象的最高形态、理想形态。叶燮把观念意象的特征和地位作了深刻的阐释。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象征型文学审美理想———至境意象———最后是由叶燮完成的。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这里谈论的“观念意象”在今天还有意义吗?可以肯定地说,其意义是巨大的。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早期,象征型艺术灿烂辉煌;其后象征型艺术逐渐衰落,抒情型、写实型的文学艺术成为主流。但是到了20世纪初,现代派的兴起,又使象征型的文学艺术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西方文论对此当然是有强烈反应的,这就是“象征”、“隐喻”、“悖论”等观念的流行。20世纪初英美意象主义运动,更从中国古典拿去“意象”这个概念,可惜他们拿去的不是与其现代派文学相吻合的“观念意象”,只是情景形象运用的技巧。今天我们把中华古老的观念意象论重新发现出来,不但可以用来解释目前越来越多的象征型文学,而且也为世界文论中的文学理想论增添了一个维度。

三、“意境”———抒情型文学的理想

根据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加以吸收融合,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在这些观点中,我们想从“生命力”这一角度,提出我们的一点新看法。

抒情型的文学在人类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抒情诗成为文学园地里最芬芳的花朵。抒情型文学的审美理想是什么呢?中国古人提出了“意境”这个范畴。关于意境,我们在第二章“文学范畴论”中已经作了一些阐述。如我们从“境”的字义起源,谈到人的精神意境最早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体道”的追求,谈到佛学对意境生成的作用,谈到从一般的人的精神意境转到文学的意境,谈到意境的思想萌芽是从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的“隐”开始的;对于意境理论后来的发展也作了一般的介绍。所有这些在本章不作过多的重复。鉴于目前论述意境的文章很多,各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似乎都缺少点什么。所以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意境的概念提出于何时?从词义学的角度看,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还是意之境?2.到目前为止意境的解释有几说?各说有何长处又有何不足?3.意境作为抒情型文学的理想究竟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或具有几个特征?

(一)“意境”是“意之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但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则是唐代的王昌龄,他在《诗格》中提出“三境”说。他认为:

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认为物境是“物”与“境”的结合,情境是“情”与“境”的结合,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意”就是主观的情思,“境”就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并列的结构,“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彻,具体地说,它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契合无间、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这种说法,长时间流行,被看做是意境的不刊之论。实际上这只是概括了一般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并没有切入到意境的特殊内涵,这可能与宋代普闻在《诗论》中的说法有关。他说:“天下之诗,莫出于两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境句易琢,意句难制。境句人皆得之,独意句不得其妙者,盖不知其旨也。”这种说法把“意”与“境”分得过分清楚,太机械,似乎“境”就是纯粹的景物摹写,“境”可以无情意的渗入,这显然是不妥的。影响所及,人们把意境看成是意与境的并列相加,这就更不妥了。在唐宋时期,人们谈“境”时在“境”的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语,是极为普通的事。

如唐代殷潘说王维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参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唐代高仲武说:

“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此五言之佳境也。”(同上书,255页。)韩愈说:“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唐)韩愈:《桃源图》,见《全唐诗》五,378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这说明如同“常境”是平常的‘境”,“佳境”是佳妙的境,“异境”是不同寻常的境一样,“意境”就是意之境,它们都是偏正结构,不是对等的联合结构,意境不是意与境相加,不仅仅是一般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按《说文》的解释,“境”是指时间中止之处,后来引申为空间中止之处,如至今我们还用“边境”这个概念,再往后引申为精神达到的高度,这就是精神境界,再往后引申为艺术的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从词义上说,就是意之境,意思是诗意情感疆界的无限绵延、扩张的艺术效应。我们之所以首先要从词的结构和词义上厘定“意境”的含义,目的是不把意境当做一般的艺术形象来讨论。一般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与物的统一、情思与景物的统一,但意境不仅仅是这些统一,它作为抒情型的审美理想,的确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二)意境说六种

意境思想的提出已经有一千多年,也讨论了一千多年。人们在讨论意境问题时,不是凭空出发的,而是从历代的相关理论中吸取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解说。那么,究竟在意境的意义上有哪些解说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六种:

1.情景交融说

这主要是吸收明清两代的理论资源所形成的看法。“情景交融”论从宋代提出,到明清时期在诗论、词论、画论、戏曲论中触目可见。特别是到了明代的谢榛、清初的王夫之和其后的李渔那里,几乎把话说尽。可以说“情景”论到他们那里完全成熟。“情景”论主要是解说诗歌形象的构成要素。如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成诗。”((明)谢榛:《四溟诗话》,69页。)又如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王国维:《文学小言》,见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78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这里谈的仅是诗的构成要素,文学的构成要素,但有不少文论家把它移来解说“意境”,把“情景交融”看成意境的主要规定。

清初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提出意境即情景交融,他在回答“笔墨情景何者为先”的问题时说:“情景者境界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也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那就是“意境”。在现当代,把意境解说为“情景交融”成为一种流行的学术观点,如著名画家李可染说:“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李可染:《漫谈山水画》,载《美术》,1959(5)。)这种用“情景交融”说注释意境的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曾祖荫教授出版于80年代的《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一书中说:“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彻,具体地说,它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契合无间、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287页,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种观点呢?毋庸置疑,抒情作品的意境当然是要以作品中的景与情的描写作为基础的,尤其是“情景交融”使意境的生成有了“实在”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来谈“意境”当然是奢谈,是悬空之论。但是,我们要问的是,既然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者等于情景交融,那么我们在有了“情景”论之后为什么还要“意境”论呢?同是一个东西,故意给予两个命名是必要的吗?如果不是意境论有比“情景”论更丰富深厚的审美内容,我们为何还要强调意境论呢?特别在谢榛、王夫之、李渔等已经把情景论推到成熟的地步之后,意境论似乎就更没有必要了。看来,我们只能说,“情景交融”只是揭示了艺术形象的一般特征,“情景交融”说只是在艺术形象层面来谈意境生成的初步基础,企图以“情景交融”来规定意境应有的美学内涵,不能不说还差得比较远。

2.“诗画一体”说

宋元时期是山水画大发展的时期。画论与诗论结合也时常可见。

这时候出现的一个观点就是“诗画一体”论。如苏轼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见冯应榴辑:《苏轼诗集》第五册,152页。)苏轼还特别提到王维的诗与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五册,2209页。)此后这种“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观点层出不穷。山水画的特点就要讲究空间上的虚实、远近等。后来的人就借用诗画关系的理论来解说意境。

同类推荐
  • 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

    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

    《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本书是一本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学基本知识的读物,收录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关于作家、作品等方面的文学常识,大多脍炙人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富有教益,既梳理了了历代的文学精华,又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内涵,具有一定的知识性、鉴赏性,可作为广大青少年语文教育的有益读本。
  • 论史诗剧

    论史诗剧

    国内学界对布莱希特的译介,几乎都集中在其戏剧作品方面,实则,布莱希特在成为戏剧家之前,是一位知名的剧论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的“陌生化效果”和“史诗剧理论”,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与戏剧、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戏剧完美结合的戏剧方法,影响西方戏剧理论界、民国以降的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界以至今日,本书正是收录国内未有译介的布莱希特论史诗剧作品,让读者了解到他的非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是如何建立而成的。
  • 奥丁的子女:北欧神话故事集

    奥丁的子女:北欧神话故事集

    本书分四大部分,通过一个个诙谐幽默又相互联系的故事,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读完整个北欧神话。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中,有跨过彩虹桥,漫游于人类之间的“众神之父”奥丁,有手握强大神捶的雷神托尔,还有火神洛基,他狡黠又好恶作剧的性格,使他走上了背叛诸神的不归路。巨人、龙、侏儒和女武神瓦尔基里的故事同样动人,还有摧毁诸神世界那可怕的最后一战更是充满了震撼。这部初版于1920年的经典作品,如今首次以中文精装本的形式引入中国,附以精美的版刻插画。书末还整理了国内十分混乱的北欧神话人物译名,方便读者。
  • 文苑撷英

    文苑撷英

    大学的功能内涵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元11世纪,在博洛尼亚大学等世界最早的大学建立之初,大学没有今天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诸多功能,它似乎仅仅是一个谈天说地、海阔天空的地方,人才培养的目的很微弱。
  •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郑万鹏所著的这本文学史,并不着意于“全面”,也不像别的著作那样特别看重历史分期,而是注意择取在当代文学的五十年发展中的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环节,予以评述。例如本书很重视“建国文学”的研究,提出了“建国文学思潮”的概念(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无可商榷之处),并对此进行了饶有新意的概括,指出这些作品“表现出历史的整体感,表现了饱经动荡与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于稳定局面的衷心欢迎”。像这样的立论和判断,本书多有展示,正是作者学术勇气的证明。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淝水之战3.东山妓

    淝水之战3.东山妓

    大秦天王苻坚想从肉体上统一中国,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激起东晋的文化保卫战。谢安以柔克刚。一场淝水之战,成就东晋风流。这部小说详细描写苻坚崩溃的过程,具有悲剧色彩。大战争起缘于小因果。因爱生怖,以遗恨终结。“淝水之战是公元三八三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 花季都市

    花季都市

    穿越在都市与异世之间,为了守护该守护的东西,主角不断的努力,变强。强到,令敌人不敢与其为敌。
  • 31区

    31区

    一种气息,一个久远的梦,一些迷离的人,一些漂浮不定的记忆。好像早就伏在某个像31区一样幽长的小巷里,等待着召唤。像一个古老的寓言,31区是一个没有法律,没有道德约束的地方,盲女孩玻璃来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就注定了悲剧已不可避免。这是一本关于罪与罚的书,一本关于道德与本能的书。一个人和一本书,其实是一个冥冥中的约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莘与贤

    莘与贤

    曹莘:我以为你记得,所以才义无反顾来到你身边。邵廪:我一直都记得,只是不到告诉你的时候。曹莘:我不要宠,爱已经够飘渺,更何况宠?邵廪:我只牵挂你一人。凤淑贤:你们尽可相忆相知相携相伴,爱情与我无关,我也不要这些。邵廪:那你要什么?凤淑贤:我终结这无道之世。邵廪:如你所愿。(双女主,女主曹莘走爱情线和男主邵廪感情上一对一,女主凤淑贤走事业线)
  • 重生之熊族崛起

    重生之熊族崛起

    它!曾经是冲在最前线的熊族首领,它!曾经陪伴着主人征战星空!它也是都市卖萌可爱的国宝!新一世,看它带领萌熊一族重回巅峰
  • 轻歌不语

    轻歌不语

    有种人,平时像空气一样默默无闻。突然有一天,你回过头来,发现他如影随形,已深深印在心里。他就像空气,你可以无视他,却不能没有他。
  • 诸天保险大亨

    诸天保险大亨

    诸天保险,买了之后只要【不违约】就可以获得利息获得赔付。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都收都要,用金钱买保险我们就赔付金钱,用寿元买保险我们就赔付寿元,用武学真气买保险我们就赔付武学真气,用法力买保险我们就赔付法力,用什么买我们就赔付什么。
  • 潇魂忆魄

    潇魂忆魄

    她是霍家的千金宝贝她是大火过后的孤儿她是被看中的一枚棋子她是死后毫无记忆的魂魄他是有能力毁灭一切的她是来拯救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