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6000000025

第25章 王玄览的融佛入道的道教学说

王玄览,俗名晖,四川绵竹普闰人,玄览是他做道士后的法号。生年约武德九年(626),卒年约神功元年(697)。他是唐代时四川道教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王玄览的弟子经常向其师询问经教,王玄览一一作答,每有妙义。弟子们各录所得,后经王太霄整理为定本,名为《玄珠录》。该书集中反映了王玄览的道教学说。王太霄在《玄珠录序》中,论其书说:

呜呼!人而云亡,道焉乎在?非经文翰,千载谁传?苏游《灵验记》虽略陈梗概,太霄以暗乏,不明慈训,有预闻见。寡于深远,谨记诸子私记,分为两卷,并为序传,题曰《玄珠》,取其明净圆流,好道玄人,可贵为心宝,故以珠名之师,亦名之为《法宝》。故《法宝序》云:“圣人之经,浅者见之有浅义,深者见之有深理。深浅俱通,真伪等用。”窃以往古当今,玄文空论,清言脆句,趋过之速,未居于上,非得之于赤水,奚以鉴诸云尔。

可见,《玄珠录》一书是王太霄根据众弟子的私下所记整理而成的。在这之先,有苏游的《灵验记》记录了王玄览的言行,王太霄觉得不能反映王玄览的思想,于是集合各位弟子的记录,整理成了这部书。

《玄珠录》的取义,在“取其明净圆流,好道玄人”;又因“可贵为心宝”,故被称为《法宝》。曾有人为《法宝》作过序,但王太霄未说明此人姓名。在王太霄看来,这本书代表了王玄览的思想,是对任何人都有用的法宝,能“深浅俱通,真伪等用”。虽然王太霄因尊崇其师,言过其实,但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很有特色的道教著作。书中体现的融佛入道的道教理论特点,反映了道教理论深化过程的特定的时代烙印。

道是道教的根本观念,但在不同的道教理论家那里,道的理解各异。将道分为常道与可道,是王玄览对道的基本认识。他说:

常道本不可,可道则无常。不可生天地,可道生万物。有生则有死,是故可道称无常。无常生其形,常法生其实。常有无常形,常有有常实。此道有可是滥道,此神有可是滥神,自是滥神、滥道是无常,非是道实、神实是无常(本文引文除注明者外,均引自《玄珠录》,故不注出处。)。

这段掺杂着佛学用语的晦涩语句,虽然很难完全读得明白,但显然是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发挥。

在王玄览看来,道可分为“常道”与“可道”。“常道”的特点是不可变、不可言说的;“可道”则是可变、可言说的。但这种区分,绝不是说“道”有两种,道是一,而不是二。只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的精义,而不得不作此强硬的区分。所以,王玄览又说,唯有常道才是真道、是真神,而可道只是假道、是滥神。

作为常道,与天地相联系,是无生灭的永恒实有;可道则产生万物,万物是有生灭、有形体的,因其形体的生灭,所以不是永恒的。由此推论,常道与万物是不发生联系的,与万物相联系的只是可道。《玄珠录》卷上说:“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灭,道亦生灭。为物是可,道皆是物。为道是常,物皆非常。”遍物的道是可道,与万物的生灭相一致。但不可的常道,却不与万物相联系,所以说“物皆非常”。

可道与常道是有真与假、常与无常诸方面的区别的,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相互转化的:

不但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但常道常,亦是可道常。皆是相因生,其生无所生;亦是相因灭,其灭无所灭。

这是说可道与常道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常道也会变为可道,而可道也会变为常道。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若住于常者,此常会是可?何者,常独住常而不遍可,故此常对可,故其常成可。”常道是不可执著的,若执著于不可执著的常道,常道也就变为可道了。相反,若认识到可道是假,而不执著它,也就由假的可道体悟了真的常道。在这个意义上,可道与常道相因相成,相生相灭,但生灭都是相对可道而言,对常道而言是无所谓生灭的。但是,对于王玄览说来,可道与常道的这种转化相因关系,最后仍归结为常道的无生无灭。因此,他所真正重视的是常道。所以,他对常道论述颇多。

真、实、常、不可道都是常道的规定性,这已见前引王玄览的论说中。常道至寂,是王玄览对常道的又一重要规定:“至道常玄寂,言说则非真,为欲化众生,所以强言之。”至道即是常道,是王玄览对常道的别称。玄寂,意谓玄远寂静,这是说常道玄远而不易了悟,寂静而无运动。空是常道的又一重要规定,“至道空,故不可得”。总之,既是永恒的真实,又是不动的、空的,这就是王玄览对常道的规定。而用“空”作为常道的规定性,则是吸收佛学的理论养料的表现。

王玄览把常道说得如此神妙,不过是为了将道教的追求神圣化,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王玄览又将所谓道泛化于万物众生,以便为众生修道成仙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如下一段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万物禀道生,万物有变异,其道无变异,此则动不乖寂。以物禀道故,此则是道之应物。将印以印泥,泥中无数字,而本印字不减。本字虽不减,复能印多泥,多泥中字与本印字同。

这里用印章与印出来的文字,喻道与万物的关系。印章犹道,印出来的无数文字象征万物;无数的文字由一印章印出,好像万物都由同一的道所产生;当万物产生后,道又寓于万物之中,如印出来的文字是印章的表现一样。因此,道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的,道生万物,无万物也体现不了“道”。

道物相依,绝非二者具有同等地位,而是道“冲虚遍物,不盈于物;物得遍道,而不盈于道。道物相依,成一虚一实”。道完整地体现在每一物中,但每物都并不能完全地包含整个道。道生物可无穷无尽,物则有生有灭。因此,道物相依,唯有道才是绝对的。

王玄览既说常道不生万物,又讲万物禀道生,二者看起来明显有矛盾之处。对此王玄览是借助对“空”的训释来解决这一矛盾的。他说:“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就是说,常道即道体的空,不是纯粹的虚空;纯粹的虚空不能有任何物质,只是虚空而已;但道体的空,却是能包容万物。王玄览又说:“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道体因其空能包容有生有灭的万物,并由此体现出了道体不生不灭的特性。这样,王玄览就把二种矛盾的说法加以自圆了。

道物相依,可以合逻辑地推出众生与道的相依,而这一点才是王玄览的道物相依的重心所在。他说:

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众生无常性,所以因修而得道;其道无常性,所以感应众生修。众生不自名,因道始得名;其道不自名,乃因众生而得名。若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

这段开头讲众生禀道,但又不是道;结尾则说道与众生,你是我,我是你,浑为一体。其用意是要人们相信,道并不神秘、远离人们,它就在人身之中,人是可以通过修炼得道的。

王玄览用隐、显表示道在众生中和与众人修而得道两种状态。他说:“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只是隐显异,非是有无别。所以其道未显时,修之欲遣显;众生未隐时,舍三欲遣隐。若得众生隐,大道即圆通。圆通即受乐。当其道隐时,众生具烦恼,烦恼即为苦。避苦欲求乐,所以教遣修。修之既也证,离修复离教,所在皆解脱,假号为冥真。”当道在众生时,道是隐而不显的;当众生得道时,道就显而不隐。道从隐到显,依靠众人的修炼。修炼得道,就解脱了烦恼疾苦,而获得了快乐幸福,可以称为冥真,这正是王玄览的终极追求。

众人怎样才能修炼得道呢?王玄览认为,最根本的在于人心,而要由人心得道,又必须经历诸多环节。他说:

十方诸法,并可言得。所言诸法,并是虚妄;其不言之法,亦对此妄。言法既妄,不言亦妄。此等既并是妄,何处是真?即妄等之法,并悉是真。此等既悉是真,前者何故言妄?为起言故,所以说妄。何故说真?为起言故,所以说真。何故起言,欲达彼耳故。彼何须听?欲通心故。何故通心?全得道故。

王太霄将王玄览这段论说置于《玄珠录》的第一段,绝非偶然编排,而是因为这段话是众生修道的大纲,说明了众生得道的必经阶段或路径。它从十方诸法起,经对十方诸法的言说,由人耳听闻,再经人耳听闻转入心中,由心而体悟到大道,最终而得道。因此,我们可将上述的路径表述为如下简单图式:

法→言→(耳)听→心→道

其中法是借佛教术语对万物及其现象的概括,言是对法的言说,听是对法、言的感官感受,心则是对法、言的思维,道是经耳听、心思后,对法、言中包含的道的体认。因此,法、言为类似客观的领域,听、思为主观精神活动,道则是二者合一的升华。

人们得道必须由法开始,是因为法与道、物有直接关联。王玄览说:“物无本性,法合则生;生无本常,法散则灭”,又说:“一法生物,不假合成”,“诸法若起者,无一物而不起。……诸法若忘者,无一物而不忘”。法合则物生,万物都是法的体现。而“天下无穷法,莫过有与无。一切有无中,不过生与灭;一切众生中,不过常与断”。万法不过是有与无的不同表现,有与无又有生与灭的两种不同状态。所以,天下之法,可以归结为有无或生灭。万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不过是有无、生灭的具体表现。

同时,法又与道不可分离。王玄览说:“诸法未出时,非道亦非俗;诸法若出时,是道亦是俗。”万法一经出现,就有道在其中,所以说,法既是道,又是俗物。但这绝不是说,法与俗物就是道本身,而只是说法、物与道的不可分离性。因为法只是虚幻的,唯有道才是永恒的真实。

法的特点是无自性的虚幻。王玄览说:“诸法无自性,随离合变为相、为性。观相性中,无主、无我、无受生死者。虽无主我,而常为相性。将金以作钏,将金以作钤,金无自性故,作钏复作钤。钏、钤无自性,作花复作像。花像无自性,不作复还金。虽言还不还,所在不离金,何曾得有还?钏钤相异故,所以有生死,所在不离金,故得为真常。”任何法都无自性,其性、相都是各自因素的离合。如以金作钏、钤,钏、钤都有不同的性、相;又可将钏、钤变为花、像,花、像又有自己的性、相,由此产生的不同性、相,都是因离合而造成的,而非诸法物本有的。所以,在他看来,“此等法”皆“幻”,并不是真实的。

虽然法是虚幻的,但真实的道又存在其中,所以,必须由法来得道。而要让人认识到法,又必须借助言说。然而,正如法是虚幻的一样,用来教育人们信道的言说也是糟粕:“所言修、习者,法因妄立名,妄法既法真,教言皆糟粕。”

正是借助糟粕的言说,传入人耳,再经心知的作用,就可得道了。而由心知得道,则涉及关于心的认识诸问题,对此,王玄览有颇多论述。

从王玄览将心与耳听、色见等感性认识相关的论述中可知,他所说的心是指人的思维器官及其相应的活动。他说:“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则无知。”这里的心就是指思维的器官;而在有的地方,心是指思维活动而言,如“将眼以接色,将身以接识,在内而生心”,就是以心为思维的活动。

在王玄览看来,人心是决定得道与否的根本所在。他认为,一切法都是由人心而生灭:“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既然万法的生灭都是由人心所决定的,那么,十方万法无论如何广大众多,都在一心之中:“十方所有法,并是一识知;是故十方知,并在一识中。”“十方所有法,一识一心知;将此十方知,还在一识内。”

由于万法都是幻,因而,心生万法也是幻,人要得道就不能执著心知,相反,应当从心知中解脱出来,认识到心的空、无的本性,王玄览说:“心中本无知,对镜始生知。”“心中无喜怒,境中无喜怒,心境相对时,于中生喜怒。二处既各无,和合若为生。”他甚至说:“一本无我,合业为我;我本无心,合生为心;心本无知,合境为知;合境既无,外入有者,并悉是空。”总之,认识的自我主体、认识能力、认识的对象,一切都是无,都是空。因此,要做到无心才能得道,王玄览说:

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则无知。谁当知脱者?心。心知法,法处无心;法被心知,心处无法。二除既无增减,故知无观无法。无法则心不生知,无心则诸妄不起(《正统道藏》第39册,第3145页。)。

无心才能使诸妄不起,达到得道的解脱境界,这就是王玄览的结论。从这个结论进一步推导,就是要消灭众生的知见,而且要彻底消灭,才能得道:“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

在论证上述思想时,我们看到王玄览对佛教理论的吸收,如空、法、色诸观念的论说。而他对佛教理论最重要的吸收,在于中道观的方法论,即运用不一不二、不即不离的观念阐发其理论。因此,他论述真,总是不离假;言有,总是不离无;言生,总是不离灭,无不表现出对有无、真假、生灭的双遣,而归结于所谓“中”。如他说:

将言以说物,物一言不一。其物被言说,言多物不多。若许如是者,言应不说物,言实说物。所说若依物,云何得言多?未审言与物,何者是为妄?物与言互妄,物与言互真。观言如言法,观物如物形,此是言物一时真。若约物以观言,约言以观物,此是言物一时妄。我若去肴乱,何曾有真妄?既得真妄寂,则入于环中,在中不见边,以是中亦遣,所以旷然无怀,乘之以游。

这里法与言、物与言、真与妄都不即不离,但必须双遣,才能得中,获得常道。王玄览的相关论述无不如此。然而,真与妄、有与无、生与灭之间,王玄览重的还是真、无、灭、空,这才是他的思想实质所在,而中道观只是他论证其思想时采取的方法。

王玄览论证其思想,无不借助佛教的中道观。这是因为不一不二,不即不离,最终又双遣得中的理论,较之一味言空,一味讲无,只讲灭知灭识的说教,在理论上要圆润得多。客观的存在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万物万事的存在是一个基本事实,道教要否定这一切,只讲空、无,就很难令人信服。另外,道教以无为本,但对其崇尚的“道”,却认为是最真实不过的。要将二者调和起来,中道观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它给人以这样一种印象,即它并不否认万法万有,而以一种貌似辩证的面目,承认有与无的统一。有此特点,就使王玄览的道教学说更容易俘虏众生。

也因其如此,王玄览借用中道观,用所谓“四句”来概括他的学说:

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其有不息者,此处名非寂。明知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无寂无不寂。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

这里讲四种状态,其中两种状态是讲心的动静,两种状态是说心的动静与法物动静的关系。心静为寂,心不息则为非寂,是讲心的寂与非寂两种状态,由于这两种状态都存在于人的一心之中,所以说是“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当心与法物相接时,若心动而不静,法物即使是寂,也因心动而变为不寂了;若心静而不起,法物即使是动,也因心寂而变为寂了。王玄览认为,若能领悟到四种状态的奥妙,也就可以领会到大道了。而从他的四句论述中不难看出,众生的得道就在人心的绝对寂静解脱。这就是王玄览融佛入道的道教学说的最终结论。

同类推荐
  • 罗素的智慧

    罗素的智慧

    罗素以哲学家名世,但真正纯哲学的著述,尚不及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如那篇嘉奖辞所说:他拥护人道主义的理想及自由的思想,写下了多姿多彩而意久深远的著作。他的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书正是这一贡献的总结,春内容包括:道德的准则、自由之路、不幸之源、幸福之路、爱情与婚姻。罗素的道德哲学给我们许多启示,罗素的思想使我们受益无穷。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哲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在于它能够给人的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每天都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是非善恶、得失成败之间的选择经常让我们痛苦不堪,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面临着如何选择生活的态度,生老病死、痛苦欢乐的遭遇时常让我们措手不及。一个人的选择构成了他个人历史的进程,一个选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人所有的努力化为虚无,而让个人的成功与幸福遥遥无期。好在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始终走在一条光明大道而不是羊肠小路上,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冯友兰所作。《中国现代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冯先生以他的漫长的学术生涯和辉煌的学术生命铸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学术品格。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哲学、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具有很深的认识意义。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旨在针对当代人的精神境遇,有侧重地选择思想大师孔子的言论,阐释他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人文思想。
热门推荐
  • 营销总监的故事

    营销总监的故事

    一所民营医院高薪聘请的营销总监,他的工作,生活和爱情的故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职场的艰难,生活的矛盾和爱情的困惑,办公室恋情,是对是错?双独家庭,如何面对婚姻,养老的矛盾,如果是你,男主或女主,会如何选择?
  • 潜默

    潜默

    沈默:对我来说,我所有的忍耐,温柔,是因为他们想看到那样的我,如果无法活成自己,成为别人所期待的样子,也是极好的吧。可惜了,好像,我的努力就像玩笑一样,我的信仰,我努力的意义,到头来,都不过是谎。那我为什么还要变成你们喜欢的样子呢?徐泽,我不希望你的介入。从此,死寂的水中被砸入一块石头,掀起阵阵涟漪,无法平静如初了。你只知道看到我笑,你也会笑。但是你不知道,是因为你,我才愿意笑。傲娇理智女主和专一腹黑男主,双强联手,到底是谁先陷入陷阱?又是谁的理智先被淹没?
  • 仙道邪君

    仙道邪君

    修仙界的年轻高手楚云端,被心爱的师妹所杀,万念俱灰之时,混沌中的一座仙府偶然认他为主,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再度醒来,竟重生在一个世俗界的公子哥身上,又恰逢洞房花烛之夜……白捡个媳妇,身上还带个逆天仙府?重生一回,反倒还赚了?这一世,他定要仗剑逍遥、傲世三界!正版交流群:491536991
  • 古丁儿

    古丁儿

    讲述80的后成长故事,警醒女性关爱身体健康。寄语:若有缘、终会在起点相遇,
  • 画中谍

    画中谍

    一朝穿越,柳如烟化作自己笔下的画中人,成为从小身体羸弱命不久矣的柳家嫡女。本打算潦草结束画中人的性命,不料得知自己与她同命运共生死……
  • 网游之剑意破晓

    网游之剑意破晓

    《永恒》自公测开启上线之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现如今,不论是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农家小孩,几乎人手一个游戏头盔,而做工精美的《永恒》依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退役杀手林寂也被《永恒》所吸引,步入其中,才发现……这《永恒》,可是大有玄机!
  • 墨王爷的王妃

    墨王爷的王妃

    她,京城中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将门嫡女,有着最显赫的出生,却又有着最不堪的曾经……她有过长达八年的禁忌之恋,却最终以最惨烈的受伤收场……之后消失数年……几年之后,沉寂多时的云舒郡主以京城最尊贵的墨王妃身份强势归来,彼时盛宠,尊荣,比之当初更甚!但是她与他联姻的背后,却藏着纳兰云舒午夜梦回都会被惊醒的自卑与难堪……。当所有一切被狠狠撕开,她终于成了京城中人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笑柄,也终于从云端落入尘埃,可是那个亲手将休书写好并递于她的男子,却似乎像是中了蛊毒一般,对名声狼藉的墨王妃宠爱如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你放手吧,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吗?这本就是我一手造成的结局,你何必因为我而作践自己……”“舒儿你以为你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我,就是对我的补偿了吗?你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离开了吗,做梦……”纳兰云舒永远都想不到,对北辰墨景来说,自己那段心中认为最不堪的过往,怎能抵消他对她日渐浓郁的爱恋……亦如当年他们初见的那个午后,他抬眸凝视她的双目,亲吻她的手背勾唇呢喃郑重且珍重一字一句,霸道的刻在了她的灵魂里,舒儿,既然你已经踏进来了,那就永远也别妄想着离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弄蝶

    弄蝶

    虞蝶飞----一个无父无母的赏金刺客,谁给她钱,她便为谁卖命。一次失败的意外,让她失了记忆,
  • 司小姐的治愈手册

    司小姐的治愈手册

    六年前,司大小姐被退婚,自此专心搞事业。六年后,为了家族事业,司芙又被“卖”给了那个不要她的男人。订婚典礼上,跑路的前任居然回来表白了?自此,司芙发现,那个冷酷的未婚夫,开始“纠缠”自己。司芙:“说好了当朋友,你干嘛一直撩我?”许晋川:“朋友就是借口,撩你没有理由。”错过多年的两个人,开启了撒狗粮的道路。脚踩渣男,手撕恶女,顺便搞搞事业,许总负责宠娇妻。(一对一,干净,男女都强,宠宠宠,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