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69400000056

第56章 刘师培讲国学——经学教科书(9)

故《班志》言道家,历叙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

此《易》道所由精微也。《史记》言《易》本隐以之显,岂不然哉!

(第二十八节)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周易》为古代伦理之书。其言伦理也,一曰寡过,二曰恒德。

孔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故处若何之时,居若何之位,即行若何之伦理。如《易》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此《易》之言时也。故以变通为趋时。处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变,此《易》之言位。故曾子言“君子思不出其位”,盖时者所以定出处用舍,位者所以别贵贱荣辱。

《易·象传》所言之君子,即言君子当法《易》道以作事耳。故所言之伦理,有对于个人者,有对于家族者,有对于社会者,有对于国家者。观于《易经》之《彖传》,而伦理之学备乎此矣。(今也于个人伦理加“以别之,于家族伦理加以别之,社会伦理加以别之,国家伦理加以别之。)

《乾》自强不息,《坤》厚德载物,《屯》经纶,《蒙》果行育德,《需》饮食宴乐,《讼》作事谋始,《师》容民畜众,《小畜》懿文德,《履》辨上下定民志,《否》俭德避难,《同人》类族辨物,《大有》遏恶扬善,《谦》裒多益寡,《随》向晦入息,《蛊》振民育德,《临》教思无穷保民无疆,《贲》明庶政无敢折狱,《大畜》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颐》慎言语节饮食,《大过》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坎》常德行,习教事,《咸》以虚受人,《恒》立不易方,《遁》远小人不恶而严,《大壮》非礼弗履,《晋》自昭明德,《明夷》往众用晦而明,《家人》言有物行有恒,《睽》以同而异,《蹇》反身修德,《解》赦过宥罪,《损》惩忿窒欲,《益》迁善改过,《夬》施禄及下,《萃》除戎器,《升》顺德积小高大,《困》致命遂志,《井》劳民劝相,《革》治历明时,《鼎》正位凝命,《震》恐惧修省,《艮》思不出位,《渐》居贤德善俗,《归妹》永终知敝,《丰》折狱致刑,《旅》明慎用刑,《巽》申命行事,《兑》朋友讲习,《节》制度数议德行,《中孚》议狱缓死,《小过》行过恭丧哀用过俭,《既济》思患预防,《未济》辨物居方。

立身处世之道,均见于《周易》,君子之所谓观象玩辞者,其在斯乎?故古人之言《易》,均视为伦理之书。

《国策》颜斶引《易传》云:“居上位,未得其实而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而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此《易传》未知何人所作)

《韩诗外传》曰:“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下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

约举二条,以例其余。汉、宋人之说《易》,类此者甚多,可类求也。则读《易》者,首宜取法者也。故《易》言“利用安身以崇德”,又言“过此以往未之或知”,则《易经》为教人寡过恒德之书益可知矣。

(第二十九节)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易经》又为言哲理之书。其言哲理也,大抵谓太古之初,万物同出于一源,由一本而万殊,是为哲学一元论。

《易》言“天地缊”,“缊”二字为形容宇宙之词,“缊”二字之合音,即为元字。

故《易经》首言“元”字。

《易经》言“元”者二十四卦。(《乾》、《坤》、《屯》、《讼》、《比》、《履》、《泰》、《大有》、《随》、《蛊》、《临》、《复》、《无妄》、《大畜》、《离》、《睽》、《损》、《益》、《萃》、《升》、《井》、《革》、《鼎》、《涣》皆言元。)

元训为“始”,故《周易》以元为道本,兼以元为统摄众物之词。

《乾》卦《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惠氏《周易述》曰:“元,始也。乾初为道本,故曰元。”又《乾》卦《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为一切对待名词之代表。

元为阴阳、有无各名词所从生,故《易经》用为对待名词之代表。凡《易经》所谓一、所谓初、所谓始、所谓本者,皆指元字而言。

《通典》魏缪袭云:“元者,一也,首也,气之初也。是以周文演《易》以冠四德。”虞翻注“复德之本也”云:“复初乾之元,故德之本也。”又虞翻《恒》卦注,训一为初。盖初字、始字、一字、本字互相训释。《易》言其初难知,即其元难知也。天下之动贞乎一,即天下之动贞乎元也。

惟以道本为难见,故求道本于恍惚之中,而形容道体,约有六名:

一曰隐。

《乾·文言》曰:“隐而未见。”《系辞》曰:“探赜索隐。”(又言“寂然不动”,亦“隐”字之义也。)

二曰微。

《系辞》曰:“微显阐幽。”《礼记·经解》篇亦曰:“絜静精微,《易》教也。”

三曰潜。

《乾》爻辞曰:“潜龙勿用。”又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

四曰几。

《系辞》曰:“极深研几。”又曰:“知几其神乎。”又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五曰深。

《恒》爻《象》曰:“浚恒,贞凶,始求深也。”《系辞》言“无有远近幽深”。(又言“钩深”“极深”,亦深微之义。)

六曰远。

《系辞》言“致远”,又虞注曰:“乾为远。”

此皆《易经》形容道本之词,所以形容道体浑沌未分前之情状也。故知《易经》所言之哲理,皆从一元论而生,此即中国玄学滥觞也。一元者,即《易经》所谓“太极”,纬书所谓“太易”、“太初”、“太始”也。

(第三十节)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易经》之言哲理也,首持一元论,复由一元论之说易为二元论。

《左传》曰:“物生而后有象,(即前文隐、微、深、潜之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物生有象,此象物未区分之形也。而万物之所以区分,由于由一而二,由一为二,是之谓兹。(即“滋”字。)兹从两玄,即二元并见之形也。玄象一物,初生之形。兹象二物,并生之形。(《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易》曰:“生生之谓易。”言二物并生,《易》道乃见也。)然古人哲学,其界说有二:一曰万物非开则不生。(故《易》言“乾坤”为《易》之门。又曰“道义之门”,又曰“妙万物而为言”,言字、门字均喻开。)一曰万物非交则不生。(如《易》言“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生”,又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天地合德”,皆即此义也。)既生则一元可剖为二元,故《易》言太极生两仪也。以太极代表一元,即以阴阳代表两元,由两元而充之,推而至于十百千万,谓之众物,即《左传》所谓“滋而后有数”也。

二元论以外,一曰惟神论。

《系辞》曰:“神无方,而《易》无体。”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又曰:“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此“神”字与神道设教之“神”字不同,乃不可思议之义也。为《易经》最高尚之哲理。

一曰惟理论。

《系辞》曰:“天下之理得,而易位乎其中矣。”《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案:《易》言继之者善,又言闲邪存诚,推之言中、言仁,大抵所言均偏于道德,与惟理论相似而稍不同。

一曰惟心论。

《易·复》卦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乾》卦曰:“各正性命。”又曰:“利贞者,性情也。”此《易经》所言之心性学也。近于惟心论。

要而论之,《易经》之言哲理,其大致有二:

一曰言有不言无。

《易》言“必有余庆”、“必有余殃”,富有之谓大业,则《易经》言有不言无。《北史》:梁武帝问李业兴云:“《易》有太极,极是有无。”对曰:“所传太极是有。”此其确证。彼以虚无之旨释《易》者,非《易》旨矣。

二曰执简以御繁。

观《易经》言一、言本、言要,均执简御繁之证。故《易经》又言素、言虚,此即儒家言约、道家言要之旨也。(其详见第七课)

《易经》所言之哲理,大抵不外此数端。然中国古人之理想,略于斯可见矣。

(第三十一节)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易经》之言哲理也,其最精之义蕴,犹有三端,均至高至尚之哲理也。试揭之于下:

一曰不生不灭之说。

《易》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此二语即不生不灭之意也。上语言由灭而生,下语言由生而灭。陈师道谓“游魂为变”为轮回,而吕柟驳之曰:“灯息而然,非前灯也。云霁而雨,非前雨也。”案:轮回之说过拘,驳之诚是,(钱竹汀亦作论驳之)而吕说亦非。何则?烛灭为膏,融膏则复,复烛器毁为土,范土则复为器,故此国灭而彼国兴,国之土犹自若也。若即此例以观之,则不生不灭之说,似未可非。(张横渠曰:“聚亦吾体,散亦吾体。”即《周易》此二句之确说,立说最精。)

二曰效实储能之说。

斯宾塞耳《群学肄言》曰:“一群之中,有一事之效实,即有一事之储能。方其效实储能以消,而是效实者又为后日之储能。”其理甚精。盖储能即翕以合质之说,效实即辟以出力之说也。近世侯官严氏谓,《易·系辞》言“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即辟以出力之意。又言“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即翕以合质之意。其说固然。然吾观《周易·系辞》之言曰:“夫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而不动,即储能之义,所谓翕以合质也。感而遂通,即效实之义,所谓辟以出力也。又如“推显阐幽”,推显即效实,阐幽即储能。何思何虑即储能一致,百虑即效实,是效实储能之理大,《易》早发明之。

三曰进化之说。

焦循《易话》曰:“《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以治言,不以乱言,失道乃乱。圣人治天下,欲其长治而不乱,故设卦系辞以垂万世,岂曰治必有乱乎?圣人处乱,则拨乱以反乎治。处治,则继善以防乎乱。反乎治,防乎乱,何从而乱乎?故谓否极而泰、泰极而否者,此不知《易》者也。谓治必有乱,容容者得而藉口矣。谓乱必有治,汶汶者得而任运矣。大抵气化皆乱,赖人而治,治而长,治者人续之也。治而致乱者,人失之也。不勤耒耨,田畴乃芜,怠于政教,人民乃紊。说者以阳为治,以阴为乱,则将暑治而寒乱乎?日治而月乱乎?故否泰皆视乎人,不得委之,气化之,必然也。”据焦氏之说观之,则《易经》一书,言进化而不言退化,彰彰明矣。

此皆《易经》言哲理之最精者也。汇而观之,而《周易》之大义可得矣。

(第三十二节)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周易》为周礼之一,《左氏传·昭二年》:韩宣子观书于鲁,见《易象》曰:“周礼尽在鲁矣。”(又《礼运》篇云:“夫礼本必于太一,转而为阳,阳变而为四时。”张氏、惠氏据此以证《易》为礼象,其说最精。)故郑氏、虞氏均本礼以说《易》,而《易经》一书具备“五礼”。张氏惠言曰:“《易》家言礼者,惟郑氏,惜残缺不尽存,虞氏于礼已略,然揆诸郑氏,原流本末,盖有同焉。”试举《易经》之言礼者,列证如下:

郊祀之礼,见于《益》。(《益》曰:“王用亨于帝,吉。”)

蔡邕《明堂论》正月卦曰:“经曰:‘王用亨于帝,吉。”而庄氏棫据《月令》孟春令曰择日祈谷于上帝,以此为祈谷之礼,非是。张氏惠言订为南郊祭感生帝之礼。

见于《豫》,(《豫》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见于《鼎》。(《鼎》曰:“圣人烹以亨上帝。”)

《郑注》引《孝经》配天配上帝之文,张氏惠言定为明堂之祭,以祖配天之礼。又《鼎》卦“以亨上帝”,张惠言曰:“此言凡祀大之礼也。”

封禅之礼,见于《随》,(《随》曰:“王用亨于西山。”)见于《升》。(《升》曰:“王用亨于岐山。”)

惠氏栋曰:“即《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大之义。”张氏惠言曰:“是巡狩封禅之礼。”(《升》卦所言,乃文王受命封禅之礼。)

宗庙之礼,见于《观》。(《观》曰:“盥而不荐,有孚甬若。”)

虞氏以禘祭释之。张氏惠言曰:“此明宗庙之祭。”(若郑以为宾士之礼,亦非。)

时祭之礼,见于《萃》,(《萃》曰:“孚乃利用禴。”)见于《升》,(《升》曰:“孕乃利用禴。”)见于《既济》。(《既济》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虞氏云:“禴,夏祭也。”

馈食之礼,见于《损》,(《损》曰:“二簋可用享。”又曰:“祀事遄往。”)见于《困》。(“九二”、“九四”二爻咸言“利用祭祀”。)

郑注《损》卦曰:“言以簋进黍稷于神也。”张氏惠言曰:“此同姓之祭礼。”《困》“九二”、“九四”所言,一为天子、大夫之祭礼,一则诸侯之祭礼也。

省方之礼,见于《观》。(《观》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皆吉礼也。

省方,巡守也。

田狩之礼,见于《屯》,(《屯》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见于《师》,(《师》曰:“田有禽。”)见于《比》,(《比》曰:“王用三驱,失前禽。”)见于《大畜》,(《大畜》曰:“日闲舆卫。”)见于《解》,(《解》曰:“田获三狐。”)见于《巽》,(《巽》曰:“田获三品。”)此军礼也。

虞注:“虞,虞人,掌禽兽者。田,田猎也。”郑注以殴禽为搜狩习兵之典,张氏惠言以闲卫亦指田猎,讲武言三品,即《王制》之三田。

婚礼,见于《泰》,(《泰》曰:“帝乙归妹。”)见于《归妹》。(《归妹》曰:“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又曰:“女承筐。”)

张氏惠言曰:《归妹》九月卦,周以春季、夏初行婚礼,故以九月为愆。又谓六五之娣,即女礼。女承筐,即妇祭宗庙礼。

同类推荐
  • 国学泛舟(上)

    国学泛舟(上)

    近代以来,世界文化的挤压、碰撞、交流和融合越演越烈,极大地改变着全球文化地图。在这一前所未有的进程中,包括“民主、科学”在内的西方观念,推动了中国向现代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同时,西方观念的普遍影响,在客观上也导致中华民族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也面临失落。文化在逐渐转型,传统须重新定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 惊鸿一瞥

    惊鸿一瞥

    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撩开中国西部神秘的面纱。还历史以本貌,还现实以真实。这片曾被儒教文化遗漏了的土地,饱受风吹雨打,干旱饥馑,在呼嚎,在雀跃,在欢笑,在悲泣,她恣意挥洒着无穷无尽的欲望与渴求……著名作家高建群,以《最后一个匈奴》式的历史感与洞察力,为中国西部大开发鼓呼,建言,给政府决策部门以提醒,给西部“淘金者”以建议,为你深入了解西部打开沉重的大门。
  • 世界文化博览2

    世界文化博览2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日本论日本人

    日本论日本人

    《日本论日本人》由戴季陶、蒋百里所著,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原始信仰、皇权崇拜、社会阶级的演变、武士和町人的性格、政党的形成、民族主义向军国主义的演变、社会风气、生活习惯、家庭成员的关系等,一一作了分析。《日本论日本人》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代日本的国际局势、经济困境、政党矛盾、阶级隔阂等,综观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这两部作品被学界视为中国人研究日本的标杆性的著作,其思想价值经久不衰,在今天天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仍有重要作用。
  • 元宵节

    元宵节

    《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序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筘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家家户户企盼团圆的重要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除了要点起彩灯万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还要全家团聚,若吃元宵,同庆佳节,共享其乐融融。
热门推荐
  • 邪途至尊

    邪途至尊

    何为正?何为邪?无为名利,只为逆天改命,逍遥乾坤!异类的眼神,还是留给阎王爷吧。武道一途,与生博,与死斗,只为那虚无的不老,飘渺的长生。
  • 霸道少爷俏女仆

    霸道少爷俏女仆

    她住进了校草的家里!校草爸妈很喜欢她,可是校草却超级讨厌她!还让她当他的佣人,要伺候他在学校的衣食住行,是不是很过分?!更可恶的是,校草竟然还不准她和别的男生说话!真是太可恶了!!
  • 冲破十三天

    冲破十三天

    冲破地心,冲破厚土,冲破黄天,冲破天际......
  • 雨过山村

    雨过山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再次相遇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再次相遇

    这其实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暖文,暖炸你的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否还能在心灵深处再次相遇?
  • 魔尊百世轮回

    魔尊百世轮回

    四个少年,从不同的地方踏入到了修真界中。他们一起吃饭,一起修炼,一起下山历练,一起面对挑战。到最后确是因为其中一个少年的改变而分道扬镳。他们各自走上了四条不同的道路,但是目的都是出奇的一致。得到那传说中无可匹敌的传承,成为天地主宰。只不过一个是为了承诺,一个是为了守护,一个是为了成为主宰,而另一个则是为了毁灭这畸形的修真世界。
  • 贞观小男人

    贞观小男人

    大唐贞观,圣皇李世民带领着一干能臣在奔向世界第一大国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时。斜卧冬阳下,只为混吃等死为终极目标的叶小天打着哈欠懒散道:“陛下,别太累了,大家一起跳个广场舞嗨一嗨呀。我会唱‘小苹果’哒!”
  • 傲娇总裁请克制

    傲娇总裁请克制

    新婚之夜,望着莫绍谦死乞白赖尹筱筱约法三章:“不许在媒体面前碰我。”“不许告诉别人你是我老公。”“我们住在一起的事情不能告诉任何人。”莫绍谦不以为然地,大灰狼的尾巴终于暴露了。望着完美面孔的某男,她大声尖叫:“别过来!”某男不以为然地抓住她嘿嘿地笑着:“老婆,时间不早了,我们就寝吧。”
  • 缔世魂王

    缔世魂王

    杨啸天再次来到这断崖之上,已经年过花甲,他看着前面似仙境的云山,陷入了深深地回忆之中……他父失母逝,饱受欺凌,废物之名不绝于耳,终于有一日觉醒武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上古武魂,紫金巨骨龙,觉醒即八级,一时之间风头无两,但是……
  • 录月书

    录月书

    月华凝人,落入仙宫。三千世界,飘渺一生。风华于世,绝恋情剑。以剑为道,世事为劫,破这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