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46500000038

第38章 需求热情(1)

即使最聪明的动物,也只不过具有手段性的思想,可是人却有自知、理性与想像力;这些能力使他需要一张世界地图,在这地图上有他自己的位置,而且这张地图要有一致性。人需要一张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图,没有这个,他就会错乱,他的行为会茫无头绪,会颠三倒四。他会找不到一条路来标定自己的方向,来给自己找一个定点,让他去组合向他冲来的种种印象。他可能信仰巫术和魔术,认为这是一切事物的最终解释;他可能信仰他祖先的鬼魂,认为是他们在引导他的生活与命运;他可能会相信一个全能的神,认为它会惩罚他或奖赏他,他也可能信仰科学的力量,认为它们对人类的一切问题提出答案——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他需要一个定向架构让他能够辨别自己的方向;从这个观点来看,他所信仰的种种东西尽管不同,意义并无不同。有了定向架构,世界对他来说就有意义,由于同周围的人有相同的看法,他会觉得自己的种种观念是确定的。地图即使错,却仍旧具有心理学上的功能。但这地图从没有完全错过,也从没有完全对过。它总是让人差不多可以解释种种现象,因此使人能够活下去。

使我们感触颇深的,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文化中没有这样一个定向架构。也没有一个人没有。我们往往听见某人说,他没有这种包括一切的地图,他碰到种种现象和生活中种种事件时,只是单个单个的依照自己的判断去对应。其实他只是已经把自己的哲学认为理所当然而已,这一点很容易证明出来。他把自己的哲学认为只是常识,而没有察觉到自己所有的概念都是以大家共认的参照架构为基础。当这样一个人碰到跟他完全不同的生活观点时,他会认为它“疯狂”,“没道理”,“幼稚”,而自己的观点则是惟一合理的。这种对参照架构的需要,小孩子表现得特别清楚。到了某个年龄,他们深深感到需要定向架构,常常利用自己能够得到的一些资料,很聪明的给自己编一个。

许多人都被无理的教条所吸引,不管是政治教条也好,宗教教条也好,或其他方面的也好。在一个不受这些教条影响的人看来,它们显然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可是就有那么多人趋之若狂。

这件事使许多研究人类现象的人感到困惑。可是如果我们了解到人是多么需要定向架构,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这些教条所以会那么有力量,一方面是由于领袖们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人容易接受暗示。如果人不那么需要一个定向架构,恐怕就不那么容易接受暗示。一种意识形态越是装做可以解答一切问题,就越是有吸引力;有些非理性的、甚至大明大摆的疯狂思想,竟能赚取人的信仰,就是这个原因。

但要引导人的行动,只是地图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目标,告诉他应走向何处。动物没有这种问题。它们的本能既供给了它们地图,又供给了它们目标。但是人的本能决定力太小,而头脑又太大,他会想出许多可行的方向,因为他需要有一个“最终的关怀”的目标——这借用田列区的说法;他需要有一个可以让他献身的目标,作为他一切欲求与努力的焦点,作为他一切有效的价值的基础。他需要这样一个献身的目标,原因有好几种。这样的目标会把他的力量聚合到一个方向。它会把他提起来,越过他孤独的存在状态,同时越过他的种种疑虑与不安全感,并给他生命以意义。在献身于一个他孤立的自我以外的目标时,他超越了自己,脱出了那由绝对的自我中心所筑成的牢狱。

人献身的目标差异甚大。他可以献身于一个偶像,这个偶像要他杀自己的孩子;他也可以献身于一种理想,而这个理想让他保护孩子;他可以献身于生命的成长,也可以献身于破坏生命。他可以献身于堆积财产,获取权力,献身于毁灭,或献身于爱、保护与勇敢,他可以献身于种种非常不同的目标与偶像;然而,目标的不同固然极端重要,但最重要的却是“献身”这件行为本身,这是一种存在的需要,它一定要求满足,而不管用什么方法来满足。

孩子降生的时候,便离开了子宫的安全状态,在子宫里他借着母亲的身体而生活,在那里,他仍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降生的那一刻,他仍旧以共生的意义跟母亲接触着,即使在生下来以后,他也会保持一段相当长的共生状态,比任何别的动物都久。他跟母亲分离得越完全,就越需要用情感的根来替代原来生物学的根。然而他仍旧深深切望不要把原来的韧带切断,或者,深深切望找到一个新的处境,是绝对安全的,可以给他绝对的保护,让他重回失去的乐园。

但是返回乐园的路却被人的生物学的结构挡住了,尤其是被他的神经生理学的结构挡住了。他只有两条路可选:坚持他后退的愿望,并为此付出代价,而象征性的依赖母亲(或象征母亲的替代品,如土、自然、神、国家、机关);另一条路便是前进,用自己的努力,在世界中找到新的根,去体验人与人的兄弟关系,把自己从往日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人由于察觉到自己的分离,因而需要找到新的韧带与他的同胞相缔结;他神智的清醒就依赖于此。如果他同世界没有坚强的情感韧带,他会感到彻骨的孤立与失落。但是,他可以有种种不同的方式与他人关连,这些方式是我们可以探知的。他可以爱别人,而这需要他有独立性,创造生产性;如果他的自由精神没有成长,他也可以用共生的方法与别人关连——就是说,变成别人的一部分,或者使别人变成他的一部分。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他欲求控制他人(虐待症),或被他人控制(被虐待症)。如果他既不能爱别人,也不能与别人共生,他可以用只同自己关连的方式(自恋)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跟别人没有关连,变成了世界,借着“爱”自己而爱世界。这是一种常见的关连方式(通常和虐待症掺合在一起),却是一种危险的方式,发展到极端,会导致某种疯狂。最后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恶性的办法(通常跟极端的自恋掺合在一起),这就是渴望毁灭所有的人。如果自己之外没有别人,就用不着怕别人了,也用不着跟他们有什么关连。由于把世界毁灭,我便救了自己,免得被它压碎。

人的诞生,使他产生了存在的分裂,他必须在自己之内重建合一,并且重建自己与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合一,否则他没有办法忍受那存在的分裂。但重建合一状态,有许多不同的方式。

他可以用药品、性兴奋、禁食、跳舞和种种崇拜仪式来导致催眠或狂欢状态,以此来麻醉他的意识。他也可以把自己认同为动物,以便重获失去的和谐;许多原始宗教中便是这样。他们所崇拜的祖先是图腾动物,还有的人学习动物的行为,来使自己和动物一样,也有人戴上动物的面具,使自己跟动物相认同。另有一种办法,就是把一切能力都归向一种焚烧一切的激情,诸如破坏的激情,或争取权力、名誉或财产的激情。

这些企图都是要恢复自己内部的合一,目标是“忘掉自己”——意思是麻醉自己的理性。这是一种悲剧性的企图,因为只能获得短暂的成功(如催眠或酗酒),或者,即使永久成功,却使一个人变成了残废,变成了病人,把他同别人隔离了,并扭曲了他的判断力,使他依赖他的某种激情,像某些人严重依赖药品一样。

要达到合一而不致使人残废,只有一条道路。这就是在全世界各文明地区所产生的那一种努力——在中国、印度、埃及、巴勒斯坦、希腊都出现了。从这些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伟大宗教,告诉我们,人要想达到合一,解除分裂,不能用悲剧性的办法,而必须充分地发展人的爱与理性。道教、佛教、先知们的犹太教,福音书中的基督教,尽管彼此有很大的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充分的成为人类来达到合一的体验——人与自己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的合一。从历史的观点看,从那时到现在这两千五百年是一段短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在走向这些宗教的目标上人似乎没有多少进步。原因似乎有两种:一、人类在经济上与社会上发展太慢;二、选择宗教给人民去信仰的人,是那些在社会上想统治众人、操纵众人的人。然而,这新的合一概念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却是伟大的革命,就像农业与工业的发明在经济发展上一样具有伟大的意义。而且这个概念也从来没有完全从人类心中丧失过;基督教的某些派别,所有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者,约阿欣·杜·非奥尔的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者们,以及马克思的哲学,都曾赋予它活鲜鲜的生命。

用后退的方法还是用前进的方法来达到拯救,不仅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问题。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如果他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采用后退解决法的社会,则他不选择后退解决法的自由确实很小——但仍旧是有的。他必须有极大的努力,清楚的思想,并且由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们的教训来引导。

另一个解决的办法则是当前自控自导社会的特有办法:跟自己的社会角色相认同;让自己不感无觉,把自己贬成一个东西,以此丧失自己;存在的分裂便这样被掩饰起来了,因为人跟他的社会组织认同为一,忘掉自己是一个个人;用海德格的话说,他变成了一个“分子”,一个谁也不是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处在一种“否定性的狂欢”中;他不再是“他”,不再是一个人,而变成了一个“东西”,以此忘掉了自己。

人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陌生的与力量庞大的世界,因此他也察觉到自己的无能,而这种无能感很容易淹没了他。如果他觉得自己纯然是一个被动的东西,他就会觉得没有了自己的意志,没有了自己的认同感。为了弥补这一点,他一定要有一种能做什么事、打动什么人、使什么东西“出毛病”的感觉,或者,用英语中最适当的字眼来说,就是要有“生效”的能力。(或译为“有影响力”)现在我们用这个字来指“有影响力”的演说者或推销员,意思是指他能产生结果。但原来的意思则是“生效”。“生效”等于是让它发生,让它完成,让它实现等等;一个生效的人是有能力去做某些事情,完成某些事情的人。能够对某些事情产生效力,就是确定自己并非无能,确定自己是一个活的、有作为的人。能够生效,意味自己是主动的,而不仅是被动的;是积极的,而不仅是消极的。分析到最后,那证明了自己是存在的。这个原则是:我生效故我在。

这一点曾有许多学者强调过。这个世纪初,格鲁斯,一位阐释游戏的专家曾说,儿童的游戏主要的动机在“欢喜于做一个起因”;孩子们喜欢把东西弄得僻啦响,把东西乱搬一通,在泥巴里玩水和类似的行为,格氏认为就是这个原因。他结论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事情能够生效,并要自己做这些效果的产生者。”距格氏五十年后,庇亚基特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他观察到儿童特别喜欢由他们的行动而产生效果的东西。怀特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人的基本动机之一是“能力动机”,他建议我们采用“生效动机”,来指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产生的动机。

这种需要也在15—18个月的婴儿口语中表现出来,他们常反复的说类似“我做一我做”之类的话,儿童在18个月以前,由于生物学的处境,必然是处在一种非常无助的状态,即使过了一岁半,他仍旧主要依靠别人对他的恩惠与善意。儿童的自然无能状态在日日改变,可是一般来说,大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改变得很慢。儿童的发脾气,哭闹,顽固,种种想同大人作战的办法,都是最明显的表现,表示他想生效,想去移动,改变,想表示他的意志。大人的力量比孩子优越得多,孩子老是被他们打败,但这失败会产生后果;它似乎会激起一种倾向,要克服这种倾向,所用的方法则是积极的去做那些原先被迫忍受的事:以前必须服从的,现在要统治;以前被打的,现在要打人;总之,原先被迫忍受的,他现在要去做,或者,去做原先禁止他去做的事。心理分析学有丰富的资料告诉我们,神经官能症的种种倾向和性方面的特殊倾向,往往就是早期的禁令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说,从消极角色变为积极,这种强迫性的转变,是一种企图,想把仍旧未愈的伤口治愈,但这种方法却不能治愈。一般人对“罪恶”感到有吸引力,想去尝试不准做的事情,原因说不定也在这里。不仅不准的事情有吸引力,而且不可能的事情也有吸引力。人似乎深深被吸引着,要走向他的存在处境中人的、社会的与自然的边界,就好像他被驱使着要去看看他狭窄的生存框架以外是什么东西。这个冲动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促成人类许多伟大的发现,也促成许多滔天罪恶。

成人也是一样,需要用能够生效来肯定自己的存在。要达到生效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让自己养育的婴儿现出满足的表情,让所爱的人发出一个微笑,让所爱者的产生性回应,使谈话的对象感觉兴趣;还有,投到工作里有权威压制他人,感觉到别人怕自己,杀人者注视牺牲者的痛苦表情,征服一个国家,折磨人,或把人所建设的东西摧毁。这种“生效”的需要既可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又可以在人与动物,人与无生物,人与观念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基本的分别是有能力让人生爱,还是让人生怕或痛苦。人与物的关系中,基本的不同是建设与破坏。这些不同虽然绝然对立,却同样是为了满足一个相同的存在需要:生效。

从对沮丧与厌倦的研究中,有丰富的资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感觉到自己不生效,感觉到自己完全无能,他就会觉得极端痛苦,这种经验几乎是他无法忍受的,为了克服它,他几乎什么事都肯去做——服用药物,沉迷于工作,以至于做出残忍和杀人的行为。

俄国的神经学家伊凡·西契诺夫写了一本书,叫做“头脑的反射”,说明神经系统需要“运动”——就是说,需要不得低于某种程度的兴奋状态。他是此说的第一人。李文斯顿也表示相同的原则:

神经系统不仅是行动的根源,也是整合作用的根源。头脑不仅对外来的刺激起反应,而且它是自发的、活动的……头脑细胞从胚胎时期就开始活动,对整个身体组织的发展可能都有贡献。从诞生以前到诞生以后几个月,头脑发育最快。在这段繁富的成长期之后,发育便很快的降低;然而,人的年龄不管到了多大,头脑的发育都不会停止,没有说到了哪一个年龄,头脑便失去了生病或受伤后重新组织的能力。

又说:

头脑所消耗的氧气和活动中的肌肉相似。活动中的肌肉只能短时间维持这样的氧气消耗量,神经系统却终生维持这种高比值的氧气消耗量,醒着、睡着,从生到死。

即使在实验室中组织培养的状况下,神经细胞在生物学上和电量上仍旧继续是活动的。

同类推荐
  • 儒家文化的现代应用

    儒家文化的现代应用

    中国社会转型的一大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激活我们自己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将其由历史的包袱变成现代化的动力,并使中华民族普遍地确立起主体性。作者从事的民航工作属于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在运用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同时,特别注意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伦理学概论

    伦理学概论

    本书作者以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研究思路为逻辑依据,从人性问题开始探讨伦理学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在经过对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修养等诸问题的探讨之后,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理论的逻辑归宿,其理论显示了相当的完整性与独创性。
  • 论语新得

    论语新得

    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选取《论语》中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最为权威的译解,和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或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阐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一部哲学经典,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只要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新有所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论语》中读出自己的新得,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语言和指示。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

    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

    《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为《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之一。赡思丁、赡思、马哈麻、扎马鲁丁、海瑞、李贽、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蒋湘南、丁竹园等思想家的思想闪烁着人类聪慧、睿智的理性光芒。
热门推荐
  • 都市之医路仙途

    都市之医路仙途

    仙宗修仙,阴阳为体,五行为用,一代仙尊因承受不住开天辟地的庞大能量而陨落。仙陨之际,他动用无上密法抽离体内阴阳二气并五行原力。五行原力化作五道流光散落于茫茫宇宙;他同时借助阴阳二气施展仙宗秘法“胎化易形”之术重生为江城少年秦禹。秦禹含玉而生,因母亲早衰、妹妹肾功能衰竭,他为改变家人命运而苦心钻研医术。秦禹学医有成,偶遇北都天才少女江晓楠,他却不知道少女竟身负他失落的木之原力……
  • 宠婚撩人:通缉小娇妻

    宠婚撩人:通缉小娇妻

    “我求你,求你放过我……”“可是你打断了我的好事!”话落,邪魅的笑容勾起,他冷冷说到:“所以,你必须赔偿!”一次不经意的撞见,摧毁了叶依珊的一生,第一次见面,他狠狠的掠夺让她失去希望,第二次见面,她跪在他的面前恳求他让她成为情妇,卑微的毫无尊严,他的步步紧逼,柔情攻势,强宠霸爱让她步步沦陷,无法自拔“叶依珊,这场游戏,你没资格说结束!”游戏之中,他们彼此心里很是清楚,动了情,开了口,便输了……她叶依珊输不起,既然做不到守住心,就只有选择忘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地球已经容不下我

    地球已经容不下我

    朱仙,一名美国西雅图民族大学的大一新生,正在为学习《华盛顿独立宣言哲学》《林肯南北解放思想概论》《罗斯福经济理论》而犯愁。灵气复苏,是末世还是新生?懵懂少年仗剑江湖闯情关。
  • 所爱隔山隔海

    所爱隔山隔海

    林芊刚进娱乐圈啊就深得导演赏识,不仅资源好,还顺带收了个老公。(林芊:我可真是个小幸运、小丫么小幸运)婚后林芊:这个老公好像一直觉得我是个骗子来的,呵呵~有点小尴尬哈离婚后顾城:前妻有点甜,怎么回事。对于前夫的追求,林芊表示:好马不吃回头草,我要脸的好吧。然而最后,林芊:脸是什么,我本来就有,哼唧~追妻火葬场的治愈系暖文,各位客官,请慢品。
  • 明日方舟之源石计划

    明日方舟之源石计划

    雷恩:今天我又掉队了。身为整合运动的一个成员雷恩迷路加掉队已是家常便饭,某次整合运动准备袭击乌萨斯某军工厂时不出意外他又掉队了…………就是这样的他却有着悲惨的过去,源石病,感染者,天灾,在这么一个崩坏的泰拉世界身为感染者的雷恩究竟会有怎样的冒险呢。(前期有些黑暗,后期的雷恩就是个行为古怪的逗比)
  • 血浴天穹

    血浴天穹

    踏血天娇路,回眸眪苍生!这是一段关于绝世天娇的成长故事!————————————————新书新作!希望喜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灭天修神

    灭天修神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要有仙的存在?为什么,我要活在他们的世界中?为什么,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且看蓝文如何破灭苍天,灭天修神!
  • 小言午

    小言午

    这是言午的童年,里面有他和妈妈,有快乐与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