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56500000032

第32章 孙多慈,梦里不知身是客(1)

·安徽第一家族·

民国旧梦是非多,南京起傅厚岗6号的一幢民国老房子。就曾上演过一幕爱情悲喜剧,其主角,是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与其学生孙多慈。说才女诬家孙多慈,必须先说她的祖父——安徽寿县孙家鼐。孙家鼐官做到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人称“寿州相国”。后又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命为管学大臣,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传说他家的大门上,曾挂有一副对联,上联为“门生天子”,下联为“天子门生”。这种才学和气派,在安徽都找不出几个。但孙家家规极严,16岁之前的男子不许穿丝绸、皮毛;行为举止以《礼记》为准;如有偷、抢、奸等行为,家族会严厉惩处。孙多慈父亲孙传瑗,号仰遽,字养癯,是小房之后。由于自小受家族影响,孙传瑗对科考充满敬仰,他最大的理想是通过科举光宗耀祖。但作为身处晚清时代的年轻人,又难免激情如火。在这方面,同族、激进派孙毓筠是他仰慕的英雄。光绪三十年,孙毓筠变卖家产,借用寿县朋友住所,创办了推行新式教学的学堂。聘请的教师中有一位就是孙多慈的父亲。

1905年末,孙传瑷和教师汤葆明在学堂提出了剪发以示反清斗志的倡导,并带头把辫子剪了。学生当然愿意,但是家长强烈反对,由此把一个寿州城闹得沸沸扬扬,孙传瑷自己也被逼到了没有退路的绝地。

不得已,他和汤葆明一商量,将数十位学生连夜带出了寿州城,之后徒步50余里,来到安徽省城安庆。这些学生,一部分转入大拐角头的尚志学堂续读,另一部分,由孙传瑷把他们送至南京。也正是这个变故,孙传瑗扎根安庆,连日本鬼子打来后,他和他的家小仍生活在安庆城内。

1908年,孙传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安徽通俗公报》和《安徽船》。直到1912年孙毓筠出任安徽省第一任都督,孙传瑷也跟着做官,最高傲到省政府秘书。随后孙传瑷还在安徽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担任过教务长。

孙多慈诞生在1912年4月12日,农历二月二十五那天。出生地是同仁医院,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

三年前,孙父创办《安徽通俗公报》的时候认识孙多慈的母亲,孙多慈的母亲年轻貌美,并且温柔善良。那个时候孙传瑷在筹备报刊,事情很多,两人三四天都不见得能够见上一面。但孙母十分理解。没多久,他们便组建家庭,开始了甜甜蜜蜜的夫妻生活。

一年后,大儿子孙多拯出世。

为这一个“拯”字,孙传瑷还是很费了些心思的。那个时候的孙传瑗光芒外露,为儿子取名“多拯”,就是想自己为国为名的理想延续到下一代。等待孙多慈出生,孙传瑷看到一双儿女,思想也不再那么激进,尤其是同事好友韩衍被害,更让他希望获得和谐和平静。为女儿取名“多慈”,他希望将来女儿能够心带仁爱。

同年,在江苏宜兴.17岁的徐悲鸿,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年十七,始游上海,欲习西画,未得其途,敷月而归。为教授图画于和桥之彭城中学。”他创作的白描戏剧画《时迁偷鸡》,在《时事新报》上发表,并获二等奖。这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幅作品。

·小丫头瞧不起人·

童年孙多慈对绘画限于简单的摹仿。但这种在她眼里简单地模仿却总让伙伴惊讶。有一次父亲看到也惊奇不已。那个时期的孙传瑗已在省政府做秘书,母亲在一女子高等小学教书。父母文人特有的,对艺术和文学,及对世界的认识,在日常的交流中总是流露出来,无意地熏陶着孙多慈,并由此影响到她的爱好兴趣。后来孙多慈在《孙多慈描集》“述学”中讲到自己的成长,说:“吾自束发从受书时,以吾父吾母嗜文艺,故幼即沉酣于审美环境中;而吾幼弟恬,对于绘画音乐,尤具有惊人之天才。姊弟二人,恒于窗前灯下,涂色傅采,摹写天然事物,用足嬉憨。吾父吾母顾而乐之,戏呼为两小画家。初为天性趋遣,直浑然无知也。”见她有兴趣,父亲还专门为她请了家庭教师教导她美术。当然也是名家,姓阎,名磊,字松父。那时候阎松父在培德女中任教,还组织了一个丁丁画社,专门研讨中国画。他对孙多慈的聪慧赞叹不已,但认为她的笔风太野,倒像个有血性的男孩儿。有年秋天,按照现在的算法,孙多慈读初一。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姓萧,是北京来的画家。父亲和人家喝高了,非要孙多慈将画作拿出来让客人点评。萧叔叔还真仔细看了,看了还说好,口口声声叮嘱孙父说,如果孙多慈真想往这方面发展,就去北京找他。孙多慈嗤之以鼻,满脸不屑。父亲批评她说:“你这丫头,不知天高地厚,在北京,在安庆,有多少人想跟你萧叔叔学画,他理都不理呢!”

父亲的这位朋友萧谦中,是安庆东郊杨桥石塘湖人,在北京是出名的大画家。民国初年的大总统徐世昌曾请其到家作画。萧谦中回安庆的时候,身份已经是北平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

后来孙多慈看到萧谦中的山水画作,认为灵秀有余,大气不足。她把观点说给父亲听时,父亲哈哈大笑,说孙多慈什么都不懂,乱评论别人。

于是父亲把孙多慈叫到身边,如同老朋友聊天一样,深入浅出地与女儿谈起诗,谈起词,谈起文,谈起史,谈诗词文史与绘画的关系。孙多慈似懂非懂,但一字一句都听到心里去了。在《孙多慈描集》的“述学”中,她非常感谢父亲对她的这种诱导式教育。

孙传瑷虽对女儿画画持肯定态度,但并不支持,在他看来,靠画出名的女子历史上屈指可数,如果成为一个作家,那就另当别论。

这时候孙多慈已经就读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看到一些小女孩对作家的羡慕常常面露不屑,不就是写两篇破文章,有什么了不起?

那段时间,只要有空孙多慈就出去写生,鸭儿塘、皖江公园、城南江岸,看到好的景色,或天水相连,或亭台楼阁,或葱绿树木便一屁股坐下来,一待就是半天。也不全是观察景色或提笔写生,而是让思绪变成文字,后来她记录这些这些文字,投给安庆的几家报馆,其中有两篇居然被刊发出来。

父亲就笑她不要一心二用,要定好发展的路线,究竟是当作家,还是当画家让他自己决定,不过父亲的倾向十分明确,绘画只能是爱好,无论如何也当不得饭吃的。

·变故心生求学路·

在安庆女中,最先看出孙多慈绘画天分的是图画教师胡衡一。胡衡一的身体略略有些胖,尤其在冬天,宽大的长袍被他穿着显得十分臃肿。他总是在讲台上放一只苹果,让学生做写生练习。

大家都认真画苹果的时候,孙多慈却在画臃肿的图画教师。虽然谈不上形似,但多少也还有点神似。胡衡一知道她的小动作也不说破,故意绕到教室后面,再回来逮了个正着。孙多慈以为至少会被一顿批评,结果没有,反而让臃肿的老师“呵呵”笑出声来,把她的“作品”展现给学生,还说:“孙多慈同学不画小苹果,非要画我这只大苹果,大家看看,还真有些传神呢!只要同学们画得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无所谓。”孙多慈在羡慕的眼光中多少有些得意,而对胡衡一老师的尊敬也由此埋进心间。“在一女中学校,教师中对我期许最殷切者,为图画教师胡衡一先生。”直到晚年,在台湾每每向朋友回忆旧事,她依然如是说。

同样对孙多慈宠爱有加的,还有国文教师李则纲。

父亲孙传瑷对李则纲非常佩服,说他的国文不是最厉害的,但绝对是最有见解的历史学家,教书能超出课本的局限,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以启示。

当时的历史课本大都按照远古、中古、近古区分,概念很模糊,缺乏科学性。李则纲在讲课时直接不讲这些模糊的分类,他将自己的观点写成剖析文章,在权威杂志《教与学》上发表,引起教育界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出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著作有《安徽历史述要》、《史学通论》、《中国文化史》等。

李则纲对孙多慈的文字极为推崇。每每读孙的作文总是眯着眼睛,尤其读到他欣赏的句子,摇头晃脑,似乎陶醉于其中。

受到老师鼓励,孙多慈转而对国文产生兴趣,尤其是新出版的文学期刊,像什么《小说月报》、《创造》、《东方杂志》等,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只要能找到的,一看就是半天。父亲对此很推崇,帮她四处借阅,到周日还带着她去谯楼后面的省立图书馆去找。

变故起于1929年的初秋。

1929年3月,蒋介石委任原冯玉祥旧部方振武,出任讨逆军第六路军总指挥。5月,又以“皖人治皖”为由,调任方振武为安徽省主席。

任命方振武,表面是蒋介石的信任,实则不然。

这年年初,中国局势出现新变化,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等各派之间的矛盾由暗转明,形成火拼。先是蒋桂战争,后是蒋冯大战。方振武是冯玉祥旧部,自然是蒋介石重点防范的对象。6月方振武赴任的时候,第六路军被整编为两个师,随之调至安徽。同时蒋介石则将其嫡系部队调到皖区,用以牵制方振武,削弱他的军事力量。武官从文,方振武无从下手。而此前的安徽政府官员走马换灯一番乱调,没有任何公信力。让方振武略感欣慰的是,在省政府长长的工作人员名单中他看到旧友孙传瑗的名字。

但谁也没料到,方振武在安徽并没有让蒋介石放心。再加上在安徽的时间,方振武又与韩复榘、石友三、马鸿逵、刘镇华在郑州结拜了金兰之交。密报传至蒋介石处,蒋介石拍了桌子,可见其震怒。

9月26日,方振武带着卫队乘安丰舰离开安庆去南京述职的时候,蒋介石在南京接连下达两道手令:

命令方策率陆军第六师速达安庆接防;方鼎英率陆军第十师速达合肥接防。

命方策速将方植之、苏宗辙、孙传瑗逮捕,押送南京。

而这个时候,方振武乘坐的军舰还没有驶出安徽的江面,孙传瑗就在家中被押走。

孙多慈当时看完电影回家的时候,父亲已经被带走,她坐在母亲身旁,轻轻为母亲拭着眼泪。

“你爸爸被带走的时候,让你无论如何不要放弃学业。”

“我知道。”

1930年的新年,在孙多慈的印象中,带着—种灰调子,说来就来了。

元旦当天,她拉着弟弟外出散心思,在城西大观亭面对滔滔长江,看见长江南岸那远远一抹青灰之色,猛然想起自己已经18岁。

几天后,父亲的朋友从南京带来口信,说方方面面关系疏通好了,孙多慈他们可以到老虎桥监狱探望父亲。

母亲孙汤氏带着他们三兄妹,连夜坐船到了南京。

见到了父亲,也见到了父亲的狱友蒋百里。蒋百里,报刊介绍他是军界奇人,有“中国兵学泰斗”之誉。他是光绪年间的秀才,青年时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回国后任沈阳督练公所参议。又赴德国学习军事。辛亥革命时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1923年与胡适等组建新月社。1925年任吴佩孚军总参谋长。1929年末,因参与唐生智联手石友三的反蒋活动,也被蒋介石秘密关押进南京老虎桥监狱。也就是蒋百里,介绍孙多慈到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读书,使她结识了徐悲鸿。

·中央大学的旁听生·

1930年是孙多慈的关键之年,高中最后一学期结束,她在安庆女中的学业全部完成。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报考学校,选择专业,早在高三前的暑假,父母就和孙多慈,以及她的老师,作了细致的商议,当时目标十分明确——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

可突生的变故打乱了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心态,仅仅两个多月,她的各科成绩直线下滑,别说报考全国一流的国立中央大学,即便是省立安徽大学,也还要看她最后的努力程度。这种状态从南京回来后,依然无法改变,孙多慈也懂得现在最重要的是考个好学校,但要真正安下心来却非常困难。

事情在这年春天发生了转机,4月的一天,父亲孙传瑷意外地被放出来了。事先孙多慈并不知道,放学回家,见客厅坐着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父亲。

父亲和她谈起未来的取舍,孙多慈早胸有成竹。

尚在几个月前南京探监的时候,她听说中央美术会画展开幕了,便特意去观看。在展馆第二室,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挂在中心位置,尺幅最大,色彩最艳,也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油画《田横五百士》。

晚上回到旅馆,在《中央日报》上她又读到《徐悲鸿的画》这篇文章:“《田横五百士》是描写汉帝遣人招抚田横,田横与五百士作别时的情景,此刻田横心中充满说不出的悲痛。至于五百士,也知田横此去凶多吉少,在伤别离之外,一方面愿他平安归来,一方面又愿他不屈不挠,所以此时的情绪最激昂,最含蓄,最幽郁,最深沉……”

由此,她记住了一个注定要让她记一辈子的名字——徐悲鸿。

去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旁听西画的念头就是在这一刻产生的。

父亲沉默,虽然他不希望女儿走绘画这条路,但如果不能考上中央大学的中国文学系,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1930年,孙多慈和同学李家应一同到南京报考国立中央大学。父亲本来要陪,但孙多慈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好。

当时,国立中央大学从头至尾组建才满三年时间。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采纳蔡元培关于“改官僚化为学术化”的提议,颁布“大学区制”,率先在江苏和浙江两省试行。在江苏,一系列学校合并成国立中央大学。

来南京报考的考生高手如云,孙多慈那点才华,本不出众,而且这点才华又只显露二分之一,自然无法胜出。

结果在意料之中,孙多慈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国立中央大学的新生录取名单上。

父亲也不责怪,只是道:“情绪调整过来了?调整过来就好。那就去办该办的事吧。”递给她一封信,信封上的收件人是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宗白华教授。

“筹办安徽大学时,也想请宗白华来安庆执教,是我去南京找的他。这两年我们多有交往,也和他说过你报考中央大学的事。你去南京找他,他会帮忙的。”父亲解释。

这时的徐悲鸿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宗白华带孙多慈找的就是徐悲鸿。

宗白华与徐悲鸿相交,也有些小故事,当时宗白华赴德国法兰克福留学,听说法国国立最高美术学校的徐悲鸿如何了得,便慕名拜访。结果两人一见如故。

曾有研究徐悲鸿的学者这样描述过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宗白华带着孙多慈,到艺术专修科徐悲鸿画室找徐悲鸿,这是徐大师和孙多慈的第一次见面。

那个时候徐大师正在作画,差不多完成了。见宗白华进来,扬扬手,“既然白华兄来了,给评价一下,怎么样?”

宗白华也不客气,“既见君子,云何不喜,惜未见也。”“什么话,狗屁不通!”徐惩鸿叫道。

宗白华笑道:“你一个芙学大教授,连‘狗屁’都出来了,成何体统!”

一抬眼,看见怯生生跟在宗白华身后的孙多慈,后边的话收了回去,“这就是想来旁听的学生?”

宗白华把孙多慈推到他的面前,“我这个安庆小老乡,你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

徐悲鸿上下打量了一下孙多慈,问:“以前画过些什么作品?”

孙多慈把特意准备的她认为还说得过去的一些习作递了过去。但徐悲鸿只是随手翻了翻,就把它们丢到一边了,“过去拜过什么老师没有?”

同类推荐
  • 最后的耍猴人

    最后的耍猴人

    一个人永远走不出童年的影响。我的摄影之路,最初是在寻觅儿时记忆里的环境和人。
  • 张大千

    张大千

    本书以张大千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
  • 言畅心品

    言畅心品

    翻开《言畅心品》,第一篇“畅言视界”,里面充满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与发现,企业的生命莫不如此”、“人生在世,需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行走自如”之类深刻的警句和段落。关于时代进步与企业发展,关于企业家成长,关于为人之道与经营理念,关于时局与历史,关于文学与艺术,关于情感与宗教,它们如此沉重,而言畅却如此轻盈。第二篇“言畅诗书画”,我见到了作为诗人的全晓畅。关于诗,关于诗人,关于女诗人,话题太大,一言难尽。似乎我们的时代,诗人已经消失了,消失在日渐稀薄的空气和斑谰的时光之中,了无痕迹……
  • 冯玉祥在西北

    冯玉祥在西北

    本书展现了冯玉祥将军在我国西北地区从事军事、政治活动的历史足迹。包括:初到西北、首次督陕、派兵入甘、固甘援陕、解围西安等。
  • 新编历史小丛书:纳兰成德

    新编历史小丛书:纳兰成德

    本书介绍了纳兰性德的生平及艺术成就。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热门推荐
  • 我为魔法之王

    我为魔法之王

    横扫三百六十六国,统一人类,我将成为魔法之王,角逐天与地的霸权!
  • 我的分身能挂机

    我的分身能挂机

    灵气复苏的两千年之后,强大的修炼者开辟了武者修炼体系,纵横天宇。血脉觉醒的凶兽,断山摧城,凶威滔天。来自虚空的世界碎片正在源源不断的融入地球。各种各样的危险生物一一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穿越重生到这个世界的林胜,在等待了十六年后,终于打开了镜像世界,觉醒了分身。这个人对我有杀意!很好!只要晚上利用分身干掉这个人的投影,他的修为,武技,血脉,都是我的了!这种生物很危险!很好,只要晚上利用分身干掉它的投影,它强大的血脉,强悍的神通,守卫的宝物,都将是我的了!(qq群:681075649)
  • 群穿三百渣

    群穿三百渣

    一群废宅,基佬,农民工,保安,老师,退役军人,骗子,暴发户,幼儿园特优生....来到了一艘穿越在历史长河里的威武战舰上!好吧,谁能告诉我,为毛这艘威武战舰是一只小竹筏??为毛我们要驾驶着小竹筏去攻击维京人的海盗舰队?“告诉你,老王,我们的使命就是生存!!”“NO,新人,使命就是去解放埃及艳后!”“他们都错了,来,到我舱室来,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人生理想。”老王捂腚而逃。在一个个战争片段里生存下去!“预备!射击!”“他们跳帮了!肉搏队上!”“法克!老王,你怎么开船的!触礁了!”“老李!你傻啊!快开炮!”“要沉了!”“咕咚咕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华茶道(第三册)

    中华茶道(第三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青灯诡谈

    青灯诡谈

    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光怪陆离的事情,而我所遇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你相信平行世界的存在吗?死尸为什么会变僵尸,鬼门否真的存在。
  • 拂鸢

    拂鸢

    我一直都是一个人,我曾经以为我会永远孤身一人,直到那天,你像一团光,向我走来,带着我走出了无际的夜。因为你的出现,我才变得不同,如果有一天你抛弃我了,我有会变得和以前一样,我没有失去什么,只是,变回了从前。
  • 七厘米长的快乐

    七厘米长的快乐

    什么千奇百怪,什么天方夜谭,什么天马行空,我只是脑洞很大,大到和宇宙相媲美。书名而已,与内容没多大关系。
  • 欧鲁达幻想曲

    欧鲁达幻想曲

    这个世界需要英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英雄是完美的。该作将讲述的是一群成不了英雄的普通人的故事。
  • 石战仙

    石战仙

    战一个至热血的世界一个从小被欺负的孩子,机缘巧合获得战字决。从此,他的路改变了。战,是他唯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