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68100000017

第17章 附录(1)

1、喜欢《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的理由

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的杰作佳构如星河点点,数不胜数,在众多的艺术杰作中,我独独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初读这两本杰作的时候还很年轻,但阅读时的心灵震撼至今仍记忆犹新。

《红楼梦》是后来又读过几遍,比较熟悉。我以为这是一部可遇不可得的奇书,如果曹雪芹不是生在那样一个诗书簪缨之家,如果他不遭遇家族的败落,或者他没有写作的大天分,我们是不会享受到阅读这样一本杰作所带给我们的快感的。当然,具备了这么多条件,如果雪芹没有举家赊粥著述的勇气与毅力也是完成不了如此杰作的,他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导致《红楼梦》最后的未完成,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最大遗憾。这部公认的杰作好在哪里呢?我觉得它最大的好就是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实质,写出了日常生活中最难以写出的粘滞的东西。怎么叫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实质呢?《红楼梦》的主题有各种说法,有宝黛爱情说,有四大家族兴衰说,等等,不一而足。从小说来看,宝黛的爱情是悲剧,与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戏剧以才子金榜题名、佳人洞房花烛的喜剧结局似乎不同,而四大家族的衰落也不符合中国式的大团圆收场,所以有人以为《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异类,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人们忽略了中国人的精神深处还有一种对命运的迷信与对未来的不可知的恐慌以及对生命虚无的迷惘,曹雪芹在《好了歌》里其实已经将这种悲观与迷惘表达得很清楚,小说的许多情节线索也是此主题的展现。从爱情姻缘的展开看,《红楼梦》实在写出了爱情关系的复杂性,除了宝黛的木石前盟,还穿插了宝玉宝钗的金玉奇缘、宝玉湘云的宝玉麒麟配,还有宝玉与袭人的暧昧、对晴雯的怜香惜玉,等等,在一个群钗环绕的环境里,宝玉是大观园众多美女心仪的对象,而个个聪明伶俐、姿容俏美的女孩,哪能让宝哥哥不动心呢?在与这么多女孩子的纠葛中,宝玉仍然保持了对林黛玉感情的真诚与精神层面的执着专一,正是写出了贾宝玉精神格调的不同流俗,而他们的悲剧结局,其实是曹雪芹对生命悲剧意识的表达,再相投的爱情在面对个体生命的归一时也是无能为力的,是每个个体必须承受的,而这种悲剧意识正是曹雪芹高于其他才子佳人作家的地方。我们现在一般看到的宝黛爱情结局是高鹗续写的结果,至于曹雪芹本人要怎样写,虽然红学专家有各种推测,但我们也实在无法证实哪种说法更接近于曹雪芹的本意。实际上,《红楼梦》中,宝玉与这些女孩子的感情纠葛,正是作者对宝玉这个贵族青年不同人格层面的揭示,与林黛玉的爱情,揭示的是他精神层面中反世俗、追求高远的一面;而对宝钗某种程度的喜欢与敬而远之,揭示的则是这个贵族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现实所强加的责任与义务的了解与躲避。从宝黛钗三者的关系看,宝玉在黛玉死后弃宝钗而去,出家做了和尚,一方面固然是躲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则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高标与拒绝妥协。这在中国文学与价值中并非个例,中国文化除了有儒家文化的强大传统,也有老庄思想的隐逸超脱理念,庄周化蝶等等也是这种高标精神的表现。家族所加于宝玉的是儒家的入世与责任,而宝玉在衰落的家势下是难以承担起如此重任的,所以他最终逃避了,这也与他一贯的对于世俗事物的看法一致了,他不必违着自己的性子与“禄蠹”们为伍了,也不必再听自己身边的娇妻美妾的絮叨,而是去追求自己生命的大完成。实际上,从《红楼梦》爱情关系的复杂看,《红楼梦》实际写透了中国人身上儒释道思想混杂的矛盾。

如何又说《红楼梦》写出了最难以写出的日常生活中的粘滞的东西呢?《红楼梦》前八十回描写封建时代贵族家庭生活的精彩与活龙活现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其情节推进的自然流畅是别的作品难以企及的。整个故事就如真切地发生在眼前一样,人物性格的鲜明突出,行云流水般的情节过程,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极致。比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写宝玉黛玉吵架和好后在贾母处遇到宝钗,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对话行止的精彩,叫人称绝。而作者在让人明了了三人的心思后,笔锋一转,将宝玉又带到了王夫人处,笔致落到了宝玉与金钏的关系上,不仅为金钏之死埋下了伏笔,推进了情节,还写出了宝玉与王夫人的母子关系,写出了王夫人的性格特征,只有写作高手才能如此设置情节。而笔致从宝钗黛玉落到金钏身上,则为小说编织了一个绵密的网,网进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从金钏口中又牵出贾环与彩云,则将这张网的网眼又缩小了一格,这张网的网眼编织得越小,生活之流就表现得越接近于真实,生活中人与人相互依存与互斥关系的表现就越能呈现出一种真实来,网眼的绵密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粘滞的东西,《红楼梦》的高妙处就是将这种“粘滞”表现得处处皆在,它所带给人阅读欣喜的地方也在这里,不是大家是很难写出这种“粘滞”来的,这是《红楼梦》能够成为经典的地方。比较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红楼梦》对于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是无出其右的,而《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背景则更加宏阔,更倾向于外部关系,托尔斯泰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其开阔与恢弘,笔力之劲健与细致也是一般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阅读此书时我还在上大学,阅读时的狂喜至今未忘。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在奥茨特里茨战役受伤后躺在战场上,仰望蓝天时的那段神思,宇宙的庄严与神性在作家笔下被描写得那样令人心生敬畏,而世俗的野心、名利在这样的神性面前显得这样微不足道,生命与死亡都归于神性,这是基督文明影响下的自然观,阔大的战争背景给安德烈的神思带来了渺远的无限景象,将人带入对于生命的遐想之中。联想到西方基督文明中教堂建筑无限向上试图与神沟通的人类愿望,在神性面前,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愚妄与欲望的卑微,的确是被托尔斯泰的这段描写写透了。与《红楼梦》一样,《战争与和平》所涉及的也是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贵族到平民,从荡妇到纯情少女,从君子到流氓,无不涉及,这部小说对俄罗斯社会的描写,托尔斯泰对其民族的苦难与坚韧的描写可谓力透纸背,的确是一部巨作。托尔斯泰与曹雪芹一样不仅有超于凡俗的思想还有非凡的写作能力,这是这里所举的两部巨著让人产生阅读快感的直接原因。联想到我们当下的写作,难以产生巨作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现在的思想能力、写作能力与对生活的创新能力的枯竭,而摆脱窘境的方法,没有其他,只有生活、阅读与不停的思考。也许有人在期待天才的产生,而对于一般的写作者来说不停的实践与思考则是必须的。我们这代人能否超越前人,也许不仅仅只在于产生网络写作这种技术层面的进步,更在于我们对于自然、生命以及世俗生活的理解与表现要有别于前人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对于后人有所启迪、有所贡献。让道中人共同努力吧。

2、我们今天如何读鲁迅

对于中学老师我心中素有一种敬仰,因为自己也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做过学生,见了老师都是要怕的。我第一次知道鲁迅和他的文章还是从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那里了解的,我记得那时我们学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我的语文老师瘦瘦的、不高、带着黑框眼镜,课文怎样讲的倒不记得了,而他关于鲁迅先生的描述倒还很清晰地记得。他说,他到上海鲁迅鲁迅纪念馆去参观,看见鲁迅先生穿得长袍不太长,估计鲁迅先生也就一米五几的样子,然后说,鲁迅先生也就那么一个小瘦干巴老头,心中却有那么大的力量、写出那么深刻的文章,真是令人难以思议。老师关于鲁迅的这几句话至今还这么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后来,我读了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鲁迅先生依然很有兴趣,所以毕业论文还是写了鲁迅,是关于鲁迅与沈从文的比较的,题目就叫做《在边城与无地之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名作,“无地”是鲁迅先生的一种思想状态,作为一种意象多次在先生的文章中出现,所以,取这两个意象为比较的题目,我以为是代表了两位先生的代表性思想状态。这篇论文的删节版在我毕业后已经发表在鲁迅博物馆办的《鲁迅研究月刊》。除了这篇论文,我研究鲁迅的文章还有关于《伤逝》的解读,题目叫做《性别冲突下的灵魂悲歌》,发表在《江苏社会科学》上,还被有关学者引用过。这两篇文章现在都已收在我的评论集《在边城与无地之间》,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我们当下的时代与鲁迅的时代我们当下所生存的时代,距离鲁迅的时代已经相当遥远。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面临大变革的前夜,也是民族生死存亡的角力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生涂炭,社会思想与政治力量正迅速向左翼整合,中国的思想界正发生着迅速的分化,晚年的鲁迅逐渐走向了左翼。

同类推荐
  • 不适之地

    不适之地

    《不适之地》是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4月出版后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类第一名,并在当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选中,直接从初选名单中被授予大奖,被评委们称为好到完全没有“真正的对手”。《不适之地》围绕爱情、亲情和友情,共分五个短篇和一个三部曲式的中篇,主要讲述第二代印度移民在欧美社会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不止是两种文化间的选择与融合,还有他们与父辈第一代移民之间因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和心结。从孟买到西雅图,从加尔各答到罗马,他们感受着对爱情的感动,深处异乡的不适,婚姻的考验和同侪间的战争,带着孤独与不安、欢喜与悲伤在异国他乡生长并向下扎根。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

    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干线,从他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终止,通过这个人物20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地揭露了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前后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左右的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并从侧面描绘出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作品写了200来件“怪现状”,勾画出一个到处充斥着“蛇鼠”、“豺虎”、“魑魅”的鬼蜮世界。在清末小说中,它反映的生活面较广,除官场之外,还包括商场、洋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风尚、道德面貌和世态人情,所以发表时标为“社会小说”。
  • 向日葵

    向日葵

    苏童是中国短篇小说毫无疑问的王者。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能在语言中创造世界的作家。他用一种温和的叛逆、典雅的想象和语词的感性之美,为自己建构了一个丰盈、浩大的文学王国,并由此标示出当代中国在文学虚构和精神想象上业已抵达的高度。《向日葵》收录其创作史中的重要短篇,呈现出苏童的文学魅力。
  • 翅鬼

    翅鬼

    你们的书上没提过翅鬼这个名字吧……雪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双手双足一个脑袋,谓之五体。雪国人描述崇拜常说五体投地,意思就是这五个地方全都着了地,就像我现在做的样子,其实就是磕头,可你们瞧见了,我除了这五体,还有两体怎么也着不了地,这就是我的翅膀。你们当然可以嘲笑我,不用偷偷地把嘴捂起来,我的翅膀确实又丑又小,和你们的翅膀比不了,可是当年在雪国的时候,这一对小小的翅膀就足以让我服一辈子的苦役,成为终生的囚徒。
  • 一定追到你

    一定追到你

    有时候,我常会想我和他的孽缘到底是如何开始的呢?是因为他搬到了我家隔壁,还是因为他那双沉静得近乎挑衅的眼神,又或是因为第一次见面时那个令我后悔终身的……我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时,我六岁,他五岁。
热门推荐
  • 你的心我曾走过

    你的心我曾走过

    青春岁月中,我还记得我曾爱过你。7年的纠缠,我曾对你许下一生姻缘的诺言。也许未来随风而动,冲淡一切。也许明天阳光温暖,诠释情爱。但是现实的残酷,彼此的想恋。我们是否还会一往从前?
  • 盛世侠侣

    盛世侠侣

    乱世之下,风云变幻、战火纷飞,她是当朝宰相之女,容貌倾城,才学惊艳,他是正直善良却不得圣宠无人关注的皇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不知情起何时。为了自保更为了百姓安宁匡扶正义他们互相扶持登上帝位,却不知这不是终点,才是苦难的起点。两国交战带兵亲征,却惨遭陷害被俘他国,患难真情坚守终逃出牢笼,本欲归隐江湖,却始终不忍百姓流离失所,共同开拓太平盛世……
  • 南风知我忆记

    南风知我忆记

    对于浅浅来说,人间是她成长的地方,也是她知道所有真相的地方,初遇时她以为他会是自己过一生的人,到后来才发现爱你我错了,如果他没有牺牲自己她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深陷怎么样的陷阱里。“你放过我,我也放过你吧”“我爱你”“你爱的不是我,是她,那个已经死了千年的人,我从你来不知道情为何物,是你给了我希望,给了我爱,又一把将她捏碎,焚毁,此后便两不相欠了”
  • 女检察长

    女检察长

    银海市希望大道通车典礼的当天,参与通车典礼剪彩的省市领导人的专车被愤怒的群众拦截在金色阳光花园住宅小区的附近。市公安局对此采取了紧急措施,带头闹事的人被抓了起来……
  • 武仙霸世

    武仙霸世

    《降龙十八掌》到底能不能降龙?《龙象般若功》真能练出龙象巨力?《长生诀》真的能问道长生?……谁说武道不可成仙?我叫张洛,嚣张的张,我为神功代言。PS:张洛带着武学光脑穿越了,从此开始了吊打修真土著的日常生活。
  • 倾酒予歌

    倾酒予歌

    温九历险记(一只丑狐狸到处作死的故事。)我有花生,也有酒。你愿意停下来倾听她的故事吗?——柳墨尘:“小咪,你这么容易受伤,我可要赔上一辈子来医你。”傅春秋:“你本无意穿堂风,偏偏孤倨引山洪,温姑娘,这可是你说的。”玄辰:“蠢狐狸,你看清楚了,我不是你口中的江晨,我是狼族的王。”安严:“小温九,护你可要了我的命。”——床上少女猛然惊醒,温九:“我是谁?我在哪??”
  • 影路人生

    影路人生

    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视听的时代、机械复制的时代、灵光消逝的时代。——瓦尔特当从北电落榜的刘长歌看到这一行字的时候,觉得阳光异常的刺眼。他感到周围是那么的寒冷.....刘长歌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抬起胸膛,挪动着他有些略微有些肥胖的身躯,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在充斥着游戏规则的空气中,在98年寒冷的冬天里,寻找着自己的影路人生......
  • 岁月中的你

    岁月中的你

    我的她..她们,他..他们.........那些回忆浪漫的初中时代
  • 诸天万界命运池

    诸天万界命运池

    沈渡本是一条咸鱼,本以为得到了常人所不能得到的机缘,谁想到这玩意居然是个坑!自从一脚被踢进阿拉德大陆后,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臭小子,看招!

    臭小子,看招!

    话说某一天杨小妮在爬墙的时候不小心从墙上摔下来差点压死一个路过的帅哥,就因为一句“你该减肥了!”点燃了两人之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