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6400000039

第39章 以一人之力战天下之人(2)

司马光看罢王安石的回信,怒气难平,火向心生,因为政见的不同,以无法以书信方式再谈下去,随当即写下了《奏弹王安石表》,这也标志着司马光与王安石关系的彻底绝裂!

在《奏弹王安石表》中,司马光直接开篇点题说参知政事王安石是一变而为“妄生奸诈,荧惑圣聪”的奸诈之徒!说安石“牵合衰世,文饰奸言,徒有啬夫之辨谈,拒塞争臣之正论”,“朋党鳞集,亲旧星攒”。读到这里,不禁深感可惜。本来两个文坛巨匠,却因政见的不同而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可惜可叹。

在司马光笔下,王安石已经变成了一个“专制福威”的奸臣,使得“人心动摇,天下惊骇”!如果不及时制止他,则必将“为祸不小”。

司马光说神宗,对王安石尊重太过,“以安石有师保之尊,故旧之恩,俾为相臣,使预政事”。让王安石有机会“妄使改为”,现在如不“正其罪恶,亦难以顺乎众意”!

所谓“正其罪恶”,就是请斩王安石!

司马光对自己与王安石的关系,发下了狠话:“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所以我才冒死谏言,但是我“心既为国,宁复爱身”,是不会怕牺牲的。就算今天陛下你今天因为我直言进谏而处死我,我也毫无怨言,也比以后死在贼臣之手要强的多。

可惜司马光,终究虚惊一场。

司马光最后请神宗“独奋乾刚,专行绝决”,做事要狠一点,独裁一点,“一遵祖宪,无用邪谋”,最重要的是,要“诛逐乱臣,延纳正士”,换句话说,就是请神宗把王安石等人干掉,让他们一伙上台,这样就会“上以顺皇太后之意,下以慰亿兆人之心”。

司马光在弹表中最后两句话是:如果陛下能够废除新法,铲除异己,我也宁愿“退就诛戮,亦所甘心”。

后来司马光贬知永兴军,拒不执行新法,被神宗皇帝一通训斥之后,再也不吹嘘什么“退就诛戮,亦所甘心”了。

司马光对变法的百般阻挠,使得王安石变法之艰难,处境之险恶,人心之难测。

后世攻击王安石的人,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司马光和苏轼划下的圈子,没有什么创见,也没有多少值得理性的与之探讨的地方,多半是弄一点史料,一知半解,兑点臆测,以为自己就可以对王安石评头论足,殊不知其可笑可怜,实为悲剧。

神宗当然不会把司马光的弹劾当一回事,有一天,他单独对王安石提起司马光:“司马光甚怨卿”。

王安石问:“何故”?

神宗道:司马光自诩在京城无立足之地,前日上殿说愿意外放为官,还说现在时局复杂,是非淆乱。

王安石只是劝神宗皇帝,说道:“以先王法言考之,以事实验之,则是非亦不可诬”。

好一句“以事实验之”!

神宗略有担心,问王安石:有人说朝中存在勾结朋党现象,拿汉朝的党锢之事来与今天进行比较,你怎么看?

王安石沉静以对:“人主昏乱,宦官奸利暴横,士大夫污积朝廷”,才有可能形成党锢之祸。但现在国家政治清明,陛下明智,度越前世人主,只是有时显得“刚健不足”,所以不能统一认识,所以这些异论纷纷不止。如果我们“力行不倦,每事断以义理”,时间一久,大家理解了变法的目的与本质,人们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就能改变了。

神宗确实可以算是一代明主,王安石批评他“刚健不足”,他也并没有任何反感。

经过这些变更,司马光深知阻止变法也无可能,便上疏神宗说:“臣自知无力于朝廷。朝廷所行,皆与臣言相反”。

神宗故意问:“相反者何事也”?

司马光答:我说“条例司不当置”,请罢四方使者,“又言散青苗钱害民”,“岂非相反”?

神宗还是很有耐心的和司马光解释:新法在执行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可以慢慢改正,比如我们现在就强调散青苗钱时,不能强行摊派。司马光以偏概全,狡辩说:“虽不令抑勒”,但下级官员都想争功邀赏,所以仍然一如从前。“如开封界十七县”,只有陈留县县令姜潜把告示贴在县门口,“听民自来请则给之”,但是却“无一人来请”。“以此观之,十六县恐皆不免抑勒也”。

诚然,任何一种政策的实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破折,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足之处。如果就以一个县的情况,就可以代表十六个县的情况,以一否十,也多少有点牵强附会。此外有一个县令,即山阴县陈舜俞,嫌放青苗钱费心劳神,贪图舒逸,不肯奉行,还别出心裁的移状自劾,说当今百姓,手头没钱用,愿意贷钱的人有很多。可是我偏不贷给他们,因为这些人就像孩子一样不懂事,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制止这种行为,决不能让他们想贷就贷,这不是行王道的做法。

神宗劝了他一句:“王安石向来对你很友善,你何必要自己进行怀疑呢”?

司马光回答神宗说:我以前和王安石关系确实不错,但自从他当上参知政事,我们之间不同的意见就很多,道不同不相为谋。

神宗说:可是,青苗法确实是有很好的效果。

司马光根本不听:“兹事天下知其非,独安石之党以为是耳”。

在这里,司马光强调了“安石之党”。

神宗见劝服不了司马光,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熙宁三年九月,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的身份,出知永兴军。

出京以前,司马光去向神宗告辞。神宗叮嘱司马光:“你到了地方以后,如果得知民间利病,应该告诉我一声。”

司马光人刚到陕西,立刻上疏皇帝:“谨奉诏,惟青苗、助役为陕西之患”。

神宗很奇怪,责问司马光:“陕西根本没有行助役法,助役法惟独实行于京东、两浙这两个地方,没开始实行你就说是陕西之患,是不是过份了点?”司马光自知理亏,不便再说什么。

司马光在永兴军任上,依旧阻挠新法,上书请罢永兴军一路青苗法,并继续攻击王安石:“今陛下惟安石之言是信,安石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谄附安石者,谓之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奸”。

司马光说自己承乏两制,逮事三朝,视君臣犹若骨肉,但就是容不下王安石,看到王安石专政以逞其匹夫之勇,使天下生民被荼毒之苦,宗庙社稷有累卵之危,作为一个元老,为了宗庙社稷,不怕“陛下雷霆之威,安石虎狼之怒”,还是要“上书对策,指陈其失”,就算罢官去职,也无所顾虑。

当时宋朝和西夏关系紧张,夏集结大军二十万于边境,大战在即,陕西首当其冲,司马光作为陕西地区的最高官员,却抗枢密院军令,拒不备战,反而连上《谏西征疏》、《乞罢修复内城壁楼橹及器械状疏》和《乞不添屯军马疏》,摇动士气,败坏军心。

神宗终于拍案大怒:大宋天下,合当行大宋之法,司马光负忠谏之名,屡与朝廷为敌,难道是在欺朕不能杀人吗?

其实,神宗绝非软弱之君,实则是一大有作为之君。如果王安石不以圣人之心辅之,而常灌以刑杀之说,劝神宗大开杀戒以清洗政敌,当非难事。但以王安石之儒,以神宗之明,北宋并没有在这一非常时期陷入到滥捕滥杀的深渊里去。在大力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却没有出现血雨腥风,实乃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可悲的是,这并没有成为王安石和神宗的一条优点,反而被后人一再指为缺少果决手腕,影响了变法成果。

而事实上,也似乎正是如此。

可悲可叹!

不久,司马光遵诏移知许州。

自知阻挠新法无望,司马光开始全心著书。《资治通鉴》的问世就是在那时候完成的。

司马光曾经许诺,从此以后不再议论政事。

但这只是一个空话,作为一个文人,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司马光一直在寻找机会。

熙宁七年,天下大旱,虫灾遍地,神宗下诏求直言。

司马光听到以后,他以为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上疏复陈六事:一青苗,二免役,三市易,四边事,五保甲,六水利,把王安石变法的六项主要措施全列为害民之策,应该首先罢黜。

令司马光失望的是,他仍然没有得到神宗的认可。

司马光自此以后在洛阳呆了十五年,没有再得到神宗召见一次。

§§§第二节荆公与苏轼

曾几何时,文人相争似乎已成为知识阶层的一大顽疾,千百年来几无良药可医。其实,倘使只是几个文人意见不合,争一争,吵一吵,不流血,不死人,也与旁人无涉;倘使这争吵无关朝政,无关社会,更与百姓没有干系,争便由它争去。但实际上呢,在正常情况下,中国历来是奉行“学而优则仕”的,知识阶层毕竟是“治人”的,起码他们的意见是会对皇帝有影响的。这样一来,他们一争,天下就遭殃了,想不流血、不死人、不引起社会震荡都不可能,尤其是当猥琐小人攻讦坦坦君子的时候,结局就更不妙了。

北宋也是一个文人相争、积不相能的朝代。仁宗时的范(仲淹)吕(夷简)之争、英宗时的濮议(韩琦、欧阳修对吕诲、范纯仁)之争,起起伏伏长达几十年之久,至于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革新守旧之争,更是影响北宋后期几朝皇帝的大政方针。可与别的朝代大不一样也让人大为感叹的是,北宋一代相争的文人,后世大都认定他们为人中君子,所争皆为政见,不涉私德,不关私谊,有的相争之后交情还非同一般。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就是如此。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本来,面对积贫积弱的北宋国势,厉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是人心所向的,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梁启超语)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罢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了。后哲朱熹评道:“熙宁变法,亦是势当如此,凡荆公(王安石后封荆国公)所变更者,东坡亦欲为之。及见荆公做得纷扰狼狈,却去攻他。”这是十分允当中肯的。试拿“改科举”一项稍作分析,就可看出两人之间的分歧。

变法伊始,为选拔有胆有识的新人,王安石力持改革科举,举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罢诗赋、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对已实行四百余年的选官制度忽然作此大幅度的改变,无疑会引起士人的震动,神宗皇帝也顾虑重重。苏轼是个遇事不合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人,他立即上书反对这项政令。神宗阅罢心动,当即召见了他,苏轼借机直谏道:“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这番话神宗虽然听起来有些震惊,但还是表示愿意考虑苏轼的建议。只是由于王安石的坚持,“改科举”最终还是被强令颁行了。可结果如何呢?王安石晚年反思道,这项法令“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看来他也认识到政策的偏颇了。

当王安石变法进行的轰轰烈烈之时,苏轼站在了变法的反对派上。苏轼先是分析了一下国家形势,接着对仁宗说,陛下你不要觉得现在国家没有什么事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国家到处都存在危险隐患,一旦出事,就不得了!

接着,苏轼攻击王安石说,现在国家情况这么危险紧急,当然不是鲁莽因循苟且之所能消除的,但是呢,“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补葺汉唐之故事”,以为用这种低级的方法可以济世,不是太愚蠢了吗?

苏轼的这个话,正是针对王安石在《万言书》中的观点而发,当时王安石进行激进的改革必然遭到众儒生的反对,便委婉的提出要“法先王之法”,也就是效法“二帝三王”等先王之法,苏轼就嘲笑这是“掇拾三代之遗文”,王安石说“唐太宗之事,亦足以观矣”,苏轼说这是“补葺汉唐之故事”,指责王安石的观点是区区之论。

苏轼继续说道:国家这个状况,改革是必然的。但如何进行改革,却需从长计议。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改革呢?

王安石的观点非常明确,天下危乱,“患在不知法度”,即如此,改革就应该“变革天下之弊法”,建立健全法度,以法治国,而非以人治国,或以德治国。

王安石的这一观点,当时的那些人们没有多少人能懂,就是到了近代,也在中国争吵了百余年,但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

无疑地,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是超前的,始终是走在他人的前列。但当时的文人多数遵循儒家仁爱天下以德治国的旧调,虽然承认有“立法之弊”,但是更强调“任人之失”,反过头来讽刺那些要变更法度的人是“腐儒小生”,是在“惑乱世主”!

苏轼总结说,大宋天下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苏轼相信“法者,末也”,坚持“礼者,本也”,也就是所谓的礼乐治国,以德治国。

苏轼的策论虽然写的牵强罗嗦,但他最后所提出的论点却很清晰。

论点就是:只要用人得当,就不需要变法!

论点虽然清楚,但论据软弱,当然更经不住推敲。苏轼说,只要用人不疑,“尽其才而责其成功”,如若不然,“虽得贤臣千万”,却把法度变来变去的,只会导致“天下益不可治”。

所以,不能变法。

苏轼的这个观点,和他父亲相同,苏洵在《上皇帝书》中说,“法不足以制天下”,又说,“政之失,非法之罪”。

那么,苏王之间的茅盾到底是如何进一步深化的呢?

王安石任知制诰以后,已经成了北宋政界重要人物,正是从这一阶段起,对王安石的各种记载开始渐渐多了起来。总的来说,琐小之事较多,多是些无聊寡味的闲谈故事,没有多大意义,惟一可观者,就是从这些小故事里,可以看出王安石严谨认真的为人性格和散淡从容的处世风度。

当时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主要负责既然在皇帝身边工作,制科考试之类的重要文化活动,那是肯定要请知制诰参加的。

当时主考官除王安石以外,汇集了很多大家名流,例如、司马光欧阳修等。大家对苏轼的文章颇为欣赏,但对于其苏辙的文章,各人分歧很大,并成为苏家对王安石不满的导火索,以至于就有了后来的《辨奸论》。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苏辙在考试中用语“切直”,先揭仁宗老底,说,“陛下弃置忧惧之心二十年矣”,换句话说,就是指责仁宗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混日子。

然后苏辙又说,“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而陛下你却“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我认为这是导致国家衰落的根本原因。我还听说,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时间长了,“内则伐性伤和,外则蠹国败政”,现在海内穷困,生民怨苦,陛下还不思进取,恐怕将来会成民心尽失。

苏辙与苏轼不同,平时很少与人说话,不苟言笑,做事中规中矩,见了人都要低头走。但在考试中却异军突起,突然怒放。能够如此直接地批判当时的朝政,批判当时的皇帝,如此直白的披露确实不多见。

同类推荐
  • 一个狗娘养的自白:媒体大鳄艾伦·纽哈斯自传

    一个狗娘养的自白:媒体大鳄艾伦·纽哈斯自传

    如果你出身贫寒,必须靠自己闯出一条血路,如果你不满现状,希望以新形象更上一层楼,那这些自白绝对有助于你登上成功阶梯。艾伦·纽哈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他把加内特公司发展为美国最大的报业公司,并创办了全美销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美国各地有话直说》《权力剪影》《真正的一个国家》《世界之窗》《近距离看世界首脑》《差不多一个世界》等作品。目前,他正在写一本新书,讲述人生中“难堪的年代”,该书将为他的第8本著作。
  • 拉宾

    拉宾

    1995年11月4日晚,正是欢度周末的好时光。可对整个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尤其是以色列和阿拉伯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却是一个黑色的周末。正是这天晚上,缔造巴以和平的领导人之一,号称和平斗士的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全世界震惊了,他那轰轰烈烈而又令人心碎的一生,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为他悲哀,为他流泪,为他祈祷,祝愿他在天之灵安详。一只和平鸽就这么被枪杀了,一个和平的斗士就随着那野蛮、罪恶的几声枪响而倒下了。但是,拉宾为中东和平鞠躬尽瘁的高大身影,并没有在人们心中倒下,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深深地感动着人们。
  •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四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四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中国;隋的统一,促进了边境同内地、台湾同大陆的联系。然而,隋炀帝奢侈腐化,苛酷无比,弄得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唐时期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唐代的诗歌,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发展到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的散文也有很大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唐代的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不论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 邻家老二名孔丘

    邻家老二名孔丘

    孔子的一生是——以神笔马良的速度,规划并实施了农业改革,由是,他升任了司空;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兴修了水利,由是,他升任了大司寇;以后羿射日的担当,震慑了齐国,由是,他升任了代理宰相;以盘古开天的力量,打杀黑恶势力,由是,他下岗了。他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他的救国理想俨若神话,他背着神话,该何去何从?
  • 本雅明思想肖像

    本雅明思想肖像

    本雅明是谁?听到本雅明自杀的消息后,他的挚友布莱希特说:“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界造成的第一个真正损失!”20世纪的学者中,没有谁像本雅明(和福柯)那样,他的著作在西方被广泛阅读并适合于众多的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政治倾向者。作为犹太人,本雅明难逃二次世界大战的劫数,作为杰出的思想者,他在哲学、文学等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本书通过梳理浩繁的相关文献,不仅构建出本雅明的一生记录,给人留下惊异和感叹;更透过他在本世纪初坎坷痛苦、随波逐流的生活给世纪末的人们以警醒: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文字清新,叙事生动,对本雅明思想气质的把握极为到位,堪称一部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本雅明传记。
热门推荐
  • 玄命异者录

    玄命异者录

    我是要死了么,我在那,在命终之前看见的人是谁,它带我去了那,而在这片分划零碎的大陆似乎只有我因为命悬一线去的不是死而是见到一身奇黑异装的袍人,而我也不曾记得后来,但我手臂上却留下一个深黑的旋印,时不时会发作处处经脉疼痛痛苦万分,难道这是我末死?留给我折磨我的印记那为什么又会出现在我身上,那黑袍人的原因么,那我为什么什么也不记得了...
  • 我在北纬二十一度等你

    我在北纬二十一度等你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相遇在哪吗?"“在你们学校啊!那天你带着阳光而来!”“在北纬二十一度。你懂我意思的。”
  • 重生极品千金:全能系统

    重生极品千金:全能系统

    上一世,我傲气,自负,缺少警惕,让那些爱我的人失望,让他们因我所犯下的错而受伤。重生即重新生活既然上天让给了我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我就一定不会让所有爱我的人受到伤害!
  • 郎君太野我太乖

    郎君太野我太乖

    尤悄然从来没觉得不会武功是一种这么大的罪过!不就是穿越做个任务嘛,这男主用得着这么不配合吗?不就是不会武功嘛,又没要求非做正妻,随便给个侍妾、姨娘的身份就行了啊,等她活到寿命尽,死撑死了也就十年夫妻,这男主是要作死吗?唉,穿越这种事,原主太强大了,自己没有发挥的余地也是很愁人啊!
  • 大学生闹异界

    大学生闹异界

    四个屌丝大学生来到异界,是他们的不幸还是异界的不幸。命运的如此安排是不是另有其原因,让我们拭目以待。
  • 穿越之知足有幸

    穿越之知足有幸

    (作者泪点低,绝对无虐)一个现代女强人穿越重生成一个被人谋害的女婴,坠下悬崖……18年后,当一袭男装,如翩翩佳公子的她带着她的宠物再次踏出崖底,行走于世,游山玩水,无拘无束,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苏涵原想就这样“逍遥行走人世间,快活一世活神仙”的度过余生,却在无意中捡到一只受伤的“狐狸”。从此身边便多了一条小尾巴,没曾想有一天“狐狸”变成了大灰狼,还要……原子瑜:能与你在最好的年华相识,相伴一起游遍天下,我本已知足;未曾想能与你修成正果,喜结连理,真是在下三生有幸。啪――苏涵合上书籍淡然一笑:“如若我当日未应,你又待如何?”原子瑜闻言立马面色一沉,周身气势外放,神色冷冽……
  • 娘子原谅为夫狠笨

    娘子原谅为夫狠笨

    她,多变无情的杀手;她,懦弱无用的废物。她代替她,在这片大陆活的有滋有味,修炼废物?我呸!她可是百年难遇的修炼天才!掌控术很难?她如鱼得水,掌控术被玩烂啦!他,隐忍多年的六王爷,一朝得胜,俯瞰天下,登得高位,狠辣无情,却唯独对她柔情相待。她与他,是修得正果,还是漠然转身?
  • 神刀帝尊纵横天下

    神刀帝尊纵横天下

    一口邪云刀,斩魄天下寒!天邪帝尊之徒楚倾,左手邪云刀,右手八荒镜,笑看天下!斩破地狱十八层,勇闯天堂南天门!一代仙侠横空出世,看他如何持着一把神刀,纵横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宽恕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宽恕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