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3900000019

第19章 文化纠缠(9)

学术是没有国王的王国。有国王的话,学术就完了。为什么钱学森的世纪之问提得那么尖锐?他跟温家宝一再讲,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一针见血,很多人知道,但不敢提出。温总理总结出几条,一要尊重各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二是大学的师生要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其实就是说,要恢复大学的本来面目。现代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假如在学校里不允许自由表达,可以让各种意见随便发表,这个民族和国家要成为创新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我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美国着名哲学家詹姆士的话,他说什么是哈佛精神?哈佛精神在于它是个催人思想的思想俱乐部。怎么催人思想?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才能产生杰出人才;而且对所有例外的和特别的人,采取包容的态度。用林语堂的话来讲,什么叫剑桥精神?勤奋读书的可以在那里找到很多书读,懒惰的可以在那里躲懒。就是在这样自由散漫的环境下,才能产生杰出人才。但我们现在的目标却是指向儒学一元化。

第二,有没有儒家资本主义、儒家社会主义或儒家宪政?

这样说,究竟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看?中西文化的差别,中国文化是不是能够创造出有别于西方的另外一种宪政——儒家宪政?

经济一发展,知识阶层中有些人用尽力气歌功颂德。“二战”

以后,日本崛起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四小龙崛起了。于是,一些学者和文人提出,为什么他们会成功?是因为他们缔造了儒家资本主义。这个肥皂泡没有吹多久就破灭了。

日本为什么会停滞那么多年?原因还是不够开放,存在很高的壁垒。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官僚(通产省的官僚)介入了企业经营,产业和官僚结合起来了,等于我们现在官方老是干预企业经营一样,产生很多弊端。但过去说,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政府和企业结合等,都是儒家资本主义的精华;台湾、韩国也是儒家资本主义。经过几次风浪后,大家梦醒了,全部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改造过来,与国际接轨,只有这一条路。

但讲这一条路也可能犯忌。五六年前,原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危言耸听,说现在哲学经济学等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红旗倒了。反过来问,要不要市场经济?如果要,有没有两种经济学?能不能贴一个标签,不符合我的标准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当全世界成为一个市场的时候,能用两套经济学吗?不学人家的那套经济学,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你站得住吗?有些人想方设法哄骗那些无知的官员,从国家财政里面拿钱,就是那么个勾当。

没有儒家资本主义。而且按我的看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二战”前后已经结束了。这可能是怪论,但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条条大路通向社会主义!以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为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融合了。四大自由头两条: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是文艺复兴以来现代文明的结晶,任何国家都要接受的。后两条:不虞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了。它总结了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和斯大林的专政社会主义的教训。一方面,要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生活,从19世纪以来,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在建立救济制度、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让人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要有自由的环境,免于恐惧的自由。说一句话,不管说对说错都不必担心有人找麻烦,通讯和言论不会受到监控,住宅不会随时被人搜查。这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一再强调,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理想社会都是这样,任何国家迟早都会走上这一步。不少国家上了俄国佬的当,和发达国家斗。斗到后来俄国垮台了,盖子揭开,一塌糊涂,它到现在还是所谓金砖四国里面的落后国家,到现在还没有参加WTO;原苏联的哈萨克斯坦等地,比中国的新疆还要落后。71年的专政社会主义搞成这个样子,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再深入一步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宪政,民主,都是经济或政治制度的指称,它们有自己的规则和发展规律;而儒家、道家、伊斯兰、基督教则是文化和信仰,两者不是同一层面的事物。

从逻辑上说,两者不能混同。冀图用后者去限制前者,是对前者不恰当的干预和损害。当今有些国家以教立国,它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有目共睹,不必多费唇舌。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学者,作为知识分子,一定要很冷静地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优点和弱点。

从优点来讲,我们是原创性的东西,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割不断的。文化传统不外两方面,一个是大传统,主要体现在精英文化。

中国的精英文化有很多创造,比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精华,老庄也有很多精彩的东西留下来。除此以外,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唐诗、宋词、绘画等等,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不能抛弃。这些我们要继承,其中一些是中国独特的贡献。中医中药至今仍在医病治病。有些是人家有我们也有。

文化传统还有一个小传统,主要指那些风俗习惯。它的传播和继承,是自然传播、自由更迭的,喜欢就保留下来,不喜欢就消亡。现在没有人再去缠小脚。现在有人提倡穿汉服,说到底是用民族感情骗人,背后其实是一笔生意。为什么连衣裙没领子就是“国服”“汉服”?故意制造一些东西骗人。同时,这些私领域的问题,每个公民可以自由选择,他人无权干预。穿西装就不是中国人?就是资产阶级化?胡说八道。唯一提倡在国际场合穿汉服的是江青,“文革”期间要求演员穿这穿那,就是现在所谓汉服。

那时她说的话人家不能不听,所以演员们出国果然穿上尼姑袍,难看死了。人家喜欢穿什么关你什么事?你可以提倡,可以喜欢,但不能强制他人接受。小传统如果跟商业和市场结合起来,会越来越繁荣。比如多年来没有搞的庙会,现在一些地方不是很热闹吗?无非是人们想娱乐一下自己,政府有钱就支持一下,市场感到有利可图,就搞呗,没什么不好。

传统是不能割断的。割断了,我们连话都不会说,文字表达会一塌糊涂。我提纲里举了一些例子,有些号称大家,照样出差错,闹笑话。

杨荣国教授“文革”期间很热,他主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

(修订本)说桑弘羊指责儒生:“若依了他们,就坏了郡县制度,这种虚言万万不可实行!”(《遵道》,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二版,第129页)查对《盐铁论·遵道》桑弘羊的原话是:“从之,则县官用废,虚言不可实而行之”。县官其实指的是朝廷,是当时文献常常出现的通用词,意思是依了儒生,朝廷财用来源断绝,大话不可实行。居然解释为儒生要废除郡县制,闹了个大笑话。

余秋雨更好玩,他把“致仕”解释为做官,读过民国以前的文史书籍的都知道,“致仕”的意思是官员退休,东汉制定的《白虎通义》有很明确的解释。告诉他,还不认错。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大声疾呼要振兴国学,“脊续文脉”。可是,“脊续“这个词就是生安白造的。从文意看,应该是古汉语的常用词“赓续”,意思是接续。如此振兴国学,太丢人了。估计是该校某位教授替他写的。我说与其侈谈振兴国学,毋宁切切实实学好语文,不要基本的词语都搞错了。他们也不认错,说台湾的学术文献有很多这样用的。中大中文系恰好有一位台湾出生、长大,后来到美国读博士的教授,她说没有这样的用法。为慎重起见,我再请她问问她的母校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老师。答复也是没有!骗不了人。

别笑,下面讲到贵校。三月初贵校一位前任副校长逝世,他的家属在《羊城晚报》登讣告,居然说“尊父”怎样了。尊父说的是别人的爸爸;说自己的爸爸,通常用“先父”(已逝世)或“家父”“家严”。呵呵,这样等于说你爸爸死了,而不是他们的爸爸死了!

类似的笑话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要继承,但现在有人提出的要将它制度化,要按儒家那一套修改现代社会制度,那样问题就大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我想,中国文化除了大家知道的优点以外,有四个弱点是很明显的。

第一,总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这个原则对不对?我不知道你们受的教育怎样,假如你读了大学后还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完全正确,我想你的通识教育不及格,对现代社会不理解。这不是奇谈怪论。

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牵涉到一个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政府为什么存在?原来讲君权神授,后来明白了,不是神授,而是民授,主权在民。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决了这个政治常识。所以17世纪、18世纪的三大革命文献非常明确,1628年英国的《权利请愿书》,1776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贯穿其中有个基本思想:人天生有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财产权、生命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公民组织了政府;政府是为了保卫公民的自由、权利而存在的,主权在民。假如你连这点都不知道,你的现代政治学的常识不及格。同时任何现代国家都应该是法治国家。

所谓法治,说到底就是通过法律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所以有个学者说,现代民主说到底就是个人权利的法律化。

但达到这点很不容易。孙中山是革命领袖,他在20世纪20年代还说,我们中国人不需要追求个人的自由,因为个人自由太多了,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国家自由。这句话错了。错在哪儿?国家无所谓自由问题,国家是独立问题。对外国的压迫、侵略,我们要反抗,坚决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国家对内的管理机构是政府,应该实行宪政和法治。对政府来讲,法律没有授权的不能做,不能“自由”

施政;对公民来讲,法律没有禁止的就可以做。这又是现代政治学的常识。也许有人认为,国家自由、国家独立,不过是文字表达不同而已;即使按照这个解释,两者对自由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争取国家独立或自由,为的是让国民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不是接受本国统治者的专制、压迫。

但是在中国的实际生活中,处处讲集体利益至上。这也是一个陷阱。谁来判断这件事代表集体利益?当前最重要的集体利益是什么?这些有没有经过民主程序?往往没有。那些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常常以集体利益的代表者自居,哄骗一般百姓。这样行吗?

第二,儒家思想很强调等级和服从。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新儒家解释,这个说明儒家有限制君王的作用,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实包含着对君臣父子各自的道德要求,但前提和内涵都指明等级是绝对的。君臣父子是服从关系,等级秩序不能打破。据记载,孔子说完后,齐景公立即说:对呀,假如君不君,臣不臣,虽有财富,我能享受得了吗?新儒家认为这是对君臣父子的制约,显然是片面的解释。

但现在有人说,这些东西是“儒表法里”。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好的都是儒家的,坏事都是法家思想的毒害。判断这句话对不对,先要厘清法家和儒家的基本差别。社会制度稳定后,通常体现在法律条文上。研究中国法律史的权威瞿同祖先生说:中国法律儒家化滥觞于西汉,“经魏晋南北朝已大体完成”。(《瞿同祖法学论着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法家强调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按法律办事;它维护等级制,但一定依照法律办事。用韩非子的话来说是:“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儒家不是这样,儒家思想的核心按陈寅恪先生的讲法是三纲六纪,三纲是不平等的,六纪就是六亲。中国的法律规定按照亲等不同处罚是不同的,父母、祖父母要是摧残后代,罪责不重。最初,父母可以随意处死儿女;后来不能随意杀害了,可以以“不孝”为名,请地方官处死或判刑,而且“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大清律例》)儿孙打或骂父母、祖父母则是大逆不道。皇亲国戚功臣犯了法,与平民不同,可以减罪。所以《唐律》以及后来的《大清律例》《明律》

等中国法律文献,里面都有一个“八议”制度。八种人犯罪可以宽减:假如是皇亲,假如有功劳,可以减罪,看不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踪影。所以,“儒家法里”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传统是崇拜偶像和权威。

现代化就是理性化过程,造神还是祛魅是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我们吃造神的亏太多了。跪倒在万岁脚下,给我们带来什么?

记忆犹新,不必讲了。

与此同时,不能用内心自由、认识论的自由取代社会、政治权利的自由。国教派和老左就是用这些忽悠我们,要人们不要追求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好好修心养性,你就自由了。或者是:认识必然就是自由——我的主张代表客观规律,你们服从我就是自由了!

第四,中国文化没有讲求逻辑和实验的传统。

比一比古希腊和春秋时代,我们有《几何原本》一类的书吗?

明代末年《几何原本》翻译过来,震动了中国士绅阶层,原来有这样一个推理证明的系统。利玛窦到中国,在《中国札记》提出一个论断:中国人不懂逻辑,没有逻辑规则。中国有数学传统,当《几何原本》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出了一个完整的翻译本,曾纪泽代他爸爸写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数学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上升到公理系统,没有严格的论证过程。中国为什么不能在自身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出自然科学?两个原因,一个是逻辑论证的传统没有发展起来;另外一个是没有实验的传统。中国强调用实践去检验,不知道有逻辑证明和理论推导。但理论证明的系统是科学发展的很重要的问题。

我讲这些就是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很冷静的态度。持这种态度下,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现在的儒学提倡者常常夸大一些东西。他们扬言,民主自由宪政在中国的传统里都有。可是,宪政的起源是分权。没有分权制约,没有严格的法治就没有宪政,也没有宪法,有也是假的。这是学术上的一个结论。儒学的提倡者,国学的那些鼓吹者,拼命从传统文化中找一些制约的因素。从《荀子》找出一句“从道不从君”,就说道统厉害,一直制约了王权。但道统怎么算?他们说文武周公,到孔孟,到朱熹;中间都隔了那么一大段,道统就没了?

这个说法随意性很大。戴季陶更好玩,说朱熹、王阳明后,再下一步就到孙中山了。这些都是那些宣传干部制造出来的。戴做过国民党中宣部长,要宣传神化他们的领袖。其实中国整个系统从秦以后就是宗法专制,皇帝一句话就定人生死,哪里有一个独立的监督系统?有也是那些书呆子的良好愿望。黄仁宇更提出明代的相权有很大作用。明代那样绝对的专制时期,相权能有多大作用?个别时期,皇帝荒淫,不理朝政,或由于其他原因,相权似乎挺大;但一旦皇帝睡醒了、发威了,宰相就要倒大霉了。

同类推荐
  • 德国联邦制的演变

    德国联邦制的演变

    本书把1949年后德国联邦制的演变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德国联邦制具体的制度安排、联邦与各州的复杂的职能划分、联邦制实践中的运作方式及其发展变化。
  • 走进怀仁堂(下卷)

    走进怀仁堂(下卷)

    记述了近30位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作者通过亲身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辅以收集的上百幅珍贵私人照片,以生动的笔触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了这些开国将帅在建立及建设共和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及其在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特殊作用,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也展示了传主的独特个性,让读者认识一个又一个蜚声中外的军事和政治人物……
  • 旗帜的力量

    旗帜的力量

    该书分为:理论研究篇、决策咨询篇和党校教育篇三辑。收录的文章是作者1979年~2004年从事理论宣传、研究、教育工作的主要科研成果。
  • 大道与歧途

    大道与歧途

    五四至建国初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与历史、政治颇多纠葛的文人故事:陈独秀的频繁入狱与视死如归;瞿秋白参与矛盾《子夜》的创作;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之情;胡适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笔优美、观点犀利著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大量史料的参照、考核和论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呈现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作者饱含感情的文字,无论是批判、驳斥,还是赞赏、讴歌,都有理有据、爱憎分明,让人读后有所得,有所思。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制度体制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制度体制

    《党建工作实务:国家制度体制》:是对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的理论概括。《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热门推荐
  • 从斗罗开始的装逼之旅

    从斗罗开始的装逼之旅

    我叫夏洛,来自地球,是众多穿越者大军中的一位,嗯.不过我好似一不小心无敌了...
  • 独茧抽丝

    独茧抽丝

    在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天芊素遥遇见了晏辰枫在那个落叶纷飞的秋天她们的故事结束了
  • 狐起妖涌

    狐起妖涌

    她不过是吃了一颗仙丹,就被关紧闭!可是小小的结界能难到她么?喂喂,姐姐,不要刚见面就吻我好嘛!我是一只有自尊的小狐狸!烤鸭,烧鹅,蹄髈啥的统统都到我肚子里来吧~嘿嘿~
  • 最流传的笑话

    最流传的笑话

    人生不能没有欢笑,笑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不论什么肤色,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使用哪一种语言,笑都是表示善意,表示友好,表示合谐的通用表情。
  • 我靠许愿走向巅峰

    我靠许愿走向巅峰

    一款许愿系统让孟诚真走向人生巅峰从小龙女世界开始……创建许愿交流群……从流浪的地球到大话西游世界…………到漫威世界……遮天世界万界都流传着孟诚真的传说,被称之为“灯神”
  • 一眼万年之心动

    一眼万年之心动

    一个是人类少女,一个是火狐仙,只一眼就忘不掉...那百年的寻觅,终究会走向何处
  • 英雄联盟之我真不是逗神

    英雄联盟之我真不是逗神

    主人公意外得到了一个完成奇葩任务就能作弊的“逗比系统”,从此走上了一条逗神之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皇上请废了臣妾

    皇上请废了臣妾

    “皇上,请废了臣妾!”得知被封为皇后,胡菀?对夫君说出这句话。虽出身后族,但家世已然没落。入主大魏后宫,胡菀?心中格外谨慎。如此,更成为旁人眼中钉。各路奸妃来者不善,都觊觎皇后的宝座。妥协?认命?不...想要活命,唯有奋起反击,一路升级打怪才可行!*注:本文是继《黑莲太后传》、《大魏宸妃传》,“魏宫三部曲”最后一部,朝代、人物等均为虚构。
  • 今夕尤在

    今夕尤在

    多年后,当纪今萧再次出现在林夕冉眼前时,夕冉如同陌生人一般从他身边走过,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此时她的心里已不再是风平浪静。往夕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在眼前:有初次的相遇,有激烈的竞争,有少年的懵懂,有没有说破的秘密,还有不告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