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58500000005

第5章 中国文学原型系统综论(1)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原型“这一概念术语,但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一些特质却与原型理论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荣格在他的原型研究中,曾把东方文化特点的研究作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方面,他多次讲到中国的“道“与原型理论的相通之处,讲到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对于揭开心理现象之谜的意义,认为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的东方思维,反映着人类感情和把握世界的不同方法。荣格并未能真正体验到中国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及所蕴含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意象,但是荣格却间接地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特性,仅就这种了解,已使他惊叹不已。这似乎可以说明,原型理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反过来,中国文化证明着原型理论某些假设的合理性,从而在一个新的理论基点上说明中国文化艺术对于人类精神史的独特意义,也表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交汇的巨大空间。同时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精神问题开拓着新的天地。荣格未能真正展开的对于东方、特别是中国文艺与原型的研究,有待于中国学人去推进。

(第一节)抒情与叙事:两种原型系统

关于人类文学艺术的不同类型,我在《原型批判与重辛苦》中提出了存在叙事与抒情两种系统的看法:某类文学样式特别发达,可能与这个民族在某些阶段,心理原型的倾向性相关,文学的原型体裁与原型心理结构有对应关系。文艺以满足人的不同的需求的机制形成了两大系统抒情与叙事。

而从整个人类文学艺术发展史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原型系,统,这就是叙事原型系统与抒情原型系统,它们分别适应着人类不同情境下的精神需求,对应着不同的心理原型。当然,这两种系统并非截然,对立,它可能在特定时空同时并存,却会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蕴含着现代原型理论所着重探讨的诸多要素和现象。从《诗纷》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及历代散文,大量的文学意象中就有许多原始意象的反复重现和置换变形,有丰富的由对自然物象的感悟而生成的具有约定性的象征隐喻,它们就是可交际的象征单位即文学原型。中国文学艺术中对“意象”、“意境“等的追求,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等关系的理论,中国画中的“写意“特质和“有意味的形式“的特征,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与观众心理原型的关系,中国民间艺术中大量的象征、隐喻,等等,都与原型有着相通性。在叙事文学中,从志异志怪小说到四大名着,中国叙事文学原型现象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并不断置换变形。志异志怪、唐传奇,虽然似乎找不出非常规律的神话“移位“的现象,但都有神话传说成分,诸如神仙鬼怪故事、“游仙”、“梦幻“母题等等,重点并不在叙述真实完整的故事情节,更像是通过离奇的故事的演义,来表达某种超越现实的想象或者宣泄某种情绪,而母题的反复和叙事模式的形成则具有原型的鲜明特点。在四大,名着中《三国演义》有历史原型,《水浒》有现实生活原型,《红楼梦》有神话、宗教和现实多重原型,《西游记》也有神话、仙话、传说和现实生活多重原型。这些作品,在意蕴层面,有“道“的“意义原型有神话和宗教原型,在形象的层面,则有现实生活故事原型和人物原型。这正表明中国叙事文学原型在形象层面与意蕴层面的复杂特征。在这些文学现象中,体现着中同哲学中的“道“的观念,中国文化中的神秘色彩,中国人“在瞬间包藏着性质“的整体思维方式,中国道教和禅宗对于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等等。

诗的固度与原型系统特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为主,中华民族长于抒情。这意味着中国文学原型与西方文学原型有重要区别。闻一多曾对中国文学的这种特征做过概括。他说:印度希腊,是在歌中讲着故事,而中国、以色列则都唱着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

中国,和其余那三个民族一样,在它开宗第一声里,使预告了它以后数千年间文学发展的路线。“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代就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一一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完全的生活。维系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意发展中的“元典“性和多样功能,其本身就具备了某种原型的意义。

虽然抒情与叙事是人类艺术史中并存的两种不同艺术倾向,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学为主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抒情文学特别发达,不是中国人对艺术方式的理性选择,而是中国民族的特性使然。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具有诗性气质的民族,一个对于自然宇宙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特别的感情的民族。中华民族偏重直观把握的思维特性和文化模式在深隐层次影响着文学发展的格局,决定了诗词居正宗地位。中国文学史在经历了神话阶段之后,以抒情诗为其发展主体,而不是像西方以悲剧、史诗为其文学主体。《诗纷》就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它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抒情诗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物我同一“的宇宙意识和思维方式的特殊表现。中国文学的这种特点并未随着中国文明的进程而消散,而是持续发展。直到南宋,抒情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小说被视为“街谈巷议难登大雅之堂而使其发展受到抑制。这和西方文学的情形有鲜明的比照在西洋的思想史上,人一开始就在宇宙中,占着独立的地位,人不是自然的兄弟,而是以自然为舞台的存在“

还有文学自身方面的规律和原因中国文学这种格局的长期存在,自然形成了两大系统:占据主导地位的抒情系统(诗词、散文)和处于次要地位的叙事系统(神话、小说、戏剧)。与此相对应的是创作者的大致分野,即主流正统与民间乡野的不同系统,以及欣赏的所谓雅和俗的对应。

在这种文学格局的背后,相应地存在着抒情与叙事两种原型系统。它们内在地决定着文学格局的相对稳定,并构成特殊的文学景观。抒情文学是以原型意象、意境和意蕴为其原型体系,叙事文学以原型母题、意态结构、叙事模式等为其原型体系。两种文学原型系统的产生、特性、功能和“瞬间再现“各有特点两种原型系统的创作规律和读者的接受心理也不相同。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地用西方文学原型理论来套用中国文学史,而要依中国文学的实际,构筑中国文学原型的研究框架。

两种原型景观

抒情文学原型是以意象、意境系列为特征。这单从中国诗学的概念,范畴去看就很清楚。中国文学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强调整体上的,意会性和感悟性,推崇辫羊挂角,无迹可求和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等,艺术境界或者意境。而这种艺术境界或者意境的营造,包含着对于一定的时空画面感和具体的心理情感模式的寻求。沿着这个视角,可以看到,主要围绕抒情文学创作的中国古代文论,它的发展线索之一,正是在探讨如何由可“视“之物更好地表现无法言传之意的轨迹上的演进。

而“诗言志”、“言意“之争、“形似之言”、意象、意境等概念和现象的不断出现,可以看做是一些阶段性的进展。而其指向则是循着寻求最能呈现心理感情和情境体验的方式的方向,而这个方式最终落实于“意境境“就有图画、图式、复现心理情境的功能,它是可“视“之物,但“境“不是无限的,它要与特定的“意“相对应,就应有限制,有一定的“型“来规范,格律的功能之一便在于此。对于中国以诗歌为主体的抒情文学,古代理论家不可能用原型这一概念去解释,但是在大量的文论中分明能感觉到那些玄妙、深奥的理论每每与意象原型相通。

不同于西方的体系诗学理论,中国诗学是概念理论,中国诗学的范畴如象、意、神、韵、昧、境、气、趣、势等等美学追求的境界,都有特指的涵义和不断阐释的余地。同时中国的诗学概念贯于用可视的具象来对应地阐明和比喻难以描述的概念内涵,如象、景、物、境等与意、情、神等等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或许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艺术境界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形态“才能显现的道理,因为“象”、“景”、“物”、“境“其本身就具有在一定的“形“中“可视“的特殊功能。由具有约定性含义的意象在一定的“形“里组合成的意境才能与心境对应、沟通。抒情原型一方面承传并激活民族心理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沟通人的精神的深层联系,一方面它具有模式的作用,呈现特定的心理情境。

而以小说为主的中国叙事文学的原型不同于抒情系统,也有别于西方叙事文学。它虽受神话的影响而催生,或者说源于神话,但是,从小说的萌芽、志异志怪的出现起,中国的小说就直接受到历史化的神话、史传传统,儒、道、释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的浸渍,形成了诸如”忠孝不能两全“、“痴心女子负心汉”、“才子佳人”、“棒打鸳鸯“、“忠奸对立“、“官逼民反“等叙事模式和母题。其背后则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济度“、“黄泉“、“灵魂不死“、“因缘“、“色空”、““人生如梦“、“自有天报、侠义“、“清官“、“天意”、“自然法则“等理念或心理原型模式。就是说,中国叙事文学的原型虽然也同样与神话原型有诸多联系,但它却主要不是神的诞生、历险、胜利、挫折、死亡、再生的完整过程的演化和在文学中的移位,不是“乐园“的失而复得的原型回归,也不是对“原罪“的救赎,而主要的是以食色为本性的“人“自身”情境的演绎和某些永恒主题的感性显现,是人的现世生活和对来世的期望为内容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欲求的不断激活,说到底它更多以现实的社会事象为原型始点,积淀着丰厚的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社会文化意识和心理情感。

中国传统文学中两种不同体系的原型系统,在其背后有两种不同的创造、解释阅读系统和途径。抒情文学是意象、意境,终极的深层的意蕴是“思“和“道由“象“的观照,到“意“的感情,再到沉思而向“道“的通达。叙事文学是事象、母题,其深层意蕴是”情理,由对描,写的“事象“的把握,到“母题“的理解,再到“情理“的领会。

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系统和叙事文学系统,从效用角度说是为了满足人的两种不同的心理需要,一是抒发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基础上产生的对于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感悟和意识,对于人生的期望和理想,它的形态是抒情,它的精神特质是“沉,霄”即哲理意蕴,一是表达在现实社会中产生的与人的客观实在相关的情绪和潜意识心理,它的表现形态是叙事,但它的精神实质是世情即现实情怀。

从原型的形成所受的文化影响来说,儒、道、释对于中国文学原型的形成都发生过影响。儒家的礼乐仁学,道家的自然无为观念和自由意识,佛教的超脱、轮回、报应等教义,表现在抒情文学方面,对人的精神的提升,个体精神的张扬,顿悟、体验等思维方式的形成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叙事文学方面,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善恶标准,道家的哲学观念和人格理想,佛家的轮回、报应等观念,以及道教的“仙道“思想,对于叙事文学的原型母题和原型观念产生直接影响。中国最早的小说“志怪“和“传奇“虽然写的是怪事、奇人,但是其中表现的主题,却是充满现实性的社会思想和观念。在此基础上不断积淀和置换的原,型,也大致都在这个层次和角度演变。

抒情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是意境,叙事文学的标准是合,情合理。以意境为高致,就有对于“意“与“象”、“形“与“神“等关系的长期探讨,有对于“造境“技巧的种种方式的寻求,以情理为叙事文学的标准,就有对故事完整性的追求,使之能看到人物在完整故事中的完整情感,就有对义理的“演绎就有章回的分解和延续,使情理过程丝丝入微、环环相扣而又妙趣横生。但不管是意境,还是情理,都要置于一个特殊的图式中,使之与心理情境对应。于是把“意“变为一种“境使之具象,在“瞬间包藏性质于是把“情理“置于“章“中,使每一故事的展开触动某一主要方面的情感,徐徐道来,最终描画出一个大的情理之“圆”。

(第二节)物象与事象:两种原型始点

物象和事象中的“象既有实在的自然物象和社会事象,也有想象出来的具体形象,而一旦进入文学审美创造和欣赏领域,都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是文学原型生成的基础。

抒情原型的自然物象特征

在中国文学中,抒情诗逐渐占据主要位置的格局包含一个可能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这就是抒情系统原型的产生和成熟,先于叙事系统,这完全迥异于西方古代文艺的风貌。这种“时间差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中国文学原型系统的产生形成有自己的具体动因和特质。

在中国诗词原型中,保留着较多的自然物象构成的意象。中国古典诗词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格局和以自然物象为原型意象的特征,正表明中国文学的特质是重视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和谐和偏爱情感的抒发。这不仅在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中有集中的体现,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诗歌创作现象。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形成,不是人的生理对自然的简单纯粹的反应,而是与人的社会文化理想,与诗人把自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参照物并把它们引人对人生思考的特点相联系的。社会性的冲突、心理的冲突,迫使把心绪转向自然山水,导致人对自然的精神寄托。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可能也包含荣格所说的原始意象,即祖先精神的遗存,如对于大量的自然物象为原型的意象的创造,但更多的是中国人在自己的总体历史实践中不断积淀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图式及情绪“记忆气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的多样、细微和反复运用,不仅是艺术表现手法的需要,还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和情感方面的需要。意象魅力的经久不衰是因为在整体上保留着原始意象特色。诗词中大量的原型意象以及这种原型意象的不断地置换变形,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心理需要,又时时与人类古老的深邃剧情感体验相交融。中国人重视原型在文学艺术中的意义,也与中国人寻求“自然法则”、“天理“的心理意识有一定的关系。对自然、天籁的推崇也与此有关系。

中国文学长期以诗词为正宗并表现出长久的生命力,还有诗词这种文学样式本身的原因。诗词不仅是一种心理模式的艺术显现,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带有互渗律之特点。中国的抒情诗也许是最充分地体现原型特征的文学样式,因为中国文学特重以自然作为象征物,作为特殊语言。

同类推荐
  • 一个存放梦的好地方

    一个存放梦的好地方

    此书源自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和感动,收获人生路上真真切切的感悟和发现,记录纷繁世界里心灵深处的宁静和悠远。通过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回顾再次走过的风景,使作者内心深处萌发出了种种感想。这些唯美而温婉的文字,在素雅的情怀中领略人生之美,在最美的发现中汲取人生的能量,在广阔的笔触中开阔人生的视野,从而使得我们的心灵变得美丽而丰盈。在优雅的文字中洋溢着一种正能量,在甜美的阅读中,得到人生和情感的滋养。
  • 凡音之起

    凡音之起

    本书属于“无界散文”系列之一。河曲是民歌的海洋,也是孕育民歌的故乡。娘娘滩、扳船汉、走西口……千百年来,那一方水土所形成的“西口文化”深深打动和吸引着作者。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本散文集,是作者对这一切的深情回望和记录,也是对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深度探究和追问。
  • 不可能性

    不可能性

    本书为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论及诗歌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由三个文本构成,分别是《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斯纪》。这些由日记、小说、诗歌、文论等不同文体混合而成的文本,晦涩难懂,其意义难以把握。在色情而暴力叙述的外表下,巴塔耶似乎围绕“不可能性”这一核心观念论述了其对于诗歌的看法。他认为“唯有欲望与死亡的性才能让人获得真相”,“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而诗“不是一种对自我的认识,更不是对某种遥远的可能性的经验”,诗的目的在于通过词语,召唤“那些无法企及的可能性”,召唤不可能性,如此诗才具有反抗的暴力。
  • 磨坊文札(译文经典)

    磨坊文札(译文经典)

    都德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简约的笔触与清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都德他自己那著名的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所有这些极富南方色彩的画面,在法国文学的地方风光画廊里,以其淡雅的风格与深长的韵味而永具艺术生命力。
  • 丁玲全集(8)

    丁玲全集(8)

    全集是对丁玲一生文学创作的全面总结。收入她六十年间创作的小说、剧作、诗歌、散文、评论、杂感、讲话、回忆录、论文等四百三十万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为长篇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第四卷为短篇小说、诗歌、剧作,第五、第六卷为散文、随笔,第七、第八卷为散文、杂感,第九卷为序跋、评论,第十卷为回忆录,第十一卷为家信、日记,第十二卷为书信、年表。全集中相当数量的书信和日记都是经过四处搜寻,首次公开出版。
热门推荐
  • 我不是作精女配

    我不是作精女配

    舒窈穿越了,不是古代,不是异世界大陆,而是一本小说里!她以为自己可以当个女主角,爱情事业双丰收,美滋滋地过上好日子,然而她只是一个垃圾作精小女配……舒窈表示很嫌弃!这样就算了,系统居然还让她去撮合男女主!她又不是月老!更重要的是,身为系统太恶心,随便发布个任务就跑得没影儿了!后来她又死了,系统又让她当月老,但是!她不干了!她要去抱男主大腿,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作精女配,谁爱当谁当,反正她不当了!
  • 一观二梦之君不知

    一观二梦之君不知

    一朝相遇,半世倾心。十年戎马,只盼君心。
  • 经脉师

    经脉师

    特种士兵不经意穿越异界,以经脉为本,练体,修魂,三者归一,战仙界,斗鬼神,揭开上古一些秘密:黄帝为何大战蚩尤?为何自封神之后诸仙不再显现?请关注小说《经脉师》觉得好就收藏吧你的收藏我的动力
  • 长生逆

    长生逆

    大渊朝最自豪的,莫过于拥有一位战无不胜的王。他风华无双,冷血无情,唯独在那一刻,才明白心动的感觉。她是王侯之女,尊贵无双,绝色妍丽,又有谁知,她冷心冷情,嗜血残酷。宴会上,异国公主勇敢求嫁,她清淡一笑,却口出狂言。公主问缘由,她道,“此人,疑似断袖。”他走进大殿,冷酷一笑,眼底,锋芒如刀。自此,嗜血对残酷,以生生世世为赌注,赌君一生不负。天命姻缘不可违,孤命红线难相牵。她说:“上穷碧落下黄泉,我永不弃你。”他一笑:“你若敢离我半分,我便诛你九族,你若敢移情别恋,我便让你永不见桃花。”
  • 我能给你加点蓝

    我能给你加点蓝

    你把星星放到了餐桌上,拿起了刀叉,仰天长叹: “壮志饥餐娲女肉,笑谈渴饮仙帝血,快哉!” 楚南站出来了,大吼一声:“骚年,放开那少女,让我给你加点蓝!” ……你站在老泰山上,跳着极乐净土,摇头苦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皇,右擎苍。锦帽貂裘,千帝卷平冈。”楚南来到你的背后,拍了拍你的肩膀,感慨道: “唉,想不到提线木偶得到了我的蓝,竟然能走到这一步!” ……你被绑在城墙上,受万人唾弃,有力无气:“尔等鼠辈,竟敢伤我!”楚南一掌劈死了刀斧手,目光渴望地看着你,诚恳道: “我能给你加点蓝,英雄,要吗?” ……你没要,你死了。 (ps:本来定位是传统玄幻,但是没有系统啥的死活过不了签约,还是当着传统玄幻看吧……)
  • 让世界爱我三千遍

    让世界爱我三千遍

    主人公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来展开全文,讲述了一个平凡的人惨淡的一生。
  • 末世幻想录

    末世幻想录

    2020年,外星人从天而降,一场外星人与地球人类之间的战争随之爆发。与此同时,地球盖亚意识觉醒,人类在这末世当中得到进化。一个偏僻小山村当中的智障儿从此崛起,慢慢揭示出星球的奥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海底捞你学不会

    海底捞你学不会

    2009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的管理智慧”成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进入中国八年来影响最大的案例,一夜之间,几乎中国所有的商学院都开始讲授海底捞。可是黄铁鹰却认为,海底捞你学不会。
  • 起源的光茫

    起源的光茫

    光明是起始,黑暗是终结。在光与暗之间,是那片片的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