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55200000014

第14章 大众传媒素养的界定(3)

第二,处所分散性。大众的处所分散在社会的四面八方,大众不可能像一支严密组织起来的军队一样,集中起来听命于某一信息的传播。传播学意义上的大众广泛地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北美的城市还是南美的农村,不管是东亚的平原还是西非的丛林。即使在一个国家之内,大众的分布也是极其分散的,也许他们身居闹市,也许他们地处远郊,大众和大众之间也许近在咫尺,也许远隔天涯,互相之间形同陌路,无缘见面。大众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虽然属于同一海洋,但彼此相距遥远,没有联系。

第三,个体差异性。大众之间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大众有种族、国家、民族等的差别。从一个国家的范围来看,大众有阶级、阶层、地位等的差别。不管从世界范围还是从国家范围,大众还有性别、年龄、职业等的差别,还有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的差别。事实上,世界上也许可以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但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在孪生兄弟或孪生姊妹身上,我们至少也能找到他们(她们)的某些差异之处。

第四,变化流动性。大众不是一个静止的群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化流动的群体。大众的这种变化流动性,既有“物理”方面的表现,又有“化学”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的大众不可能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譬如求学、就职、商贸、婚姻、政治等等,总是在不断奔波,不断流动。有的从农村到城市,有的则从城市到农村;有的从北方到南方,有的则从南方到北方;有的从内地到沿海,有的则从沿海到内地;有的从家乡到外省,有的则从外省到家乡。在当代中国社会,每年的“春运”季节,数亿民工返乡人流,蔚为大观,堪称奇迹。这是大众在“物理”方面的流动变化。在大众“物理”变化流动的同时,大众内部的成分和结构也在变化流动。譬如,原先的穷光蛋变成了富甲一方的企业家,原先的打工仔变成了彬彬有礼的大学生,原先的权势者变成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原先的留学生变成了黄皮白心的“香蕉人”。这是大众在“化学”方面的变化流动。

第五,缺乏组织性。这是由上述大众的特点所决定的。大众具有人数众多性、处所分散性、个人差异性和变化流动性,当然也就具有缺乏组织性。大众可以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但不能存在于一个组织之中。实际上,假如使大众在一个严密的组织内生活,大众的特点就不复存在了,大众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这一政治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农民在人民公社内生活。事实证明,人民公社这一把农民严密组织起来的形式并不成功。可以这样说,在那个年代,中国农村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大众这一群体。

第六,对象隐匿性。如果说,以上是大众固有的特点的话,那么,隐匿性这一特点只是就媒体传播的对象而言。这种提法,并不是站在大众立场的看法,而是站在媒体立场上的看法。实际上,大众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个体,他们决不会刻意去戴上面罩,隐姓埋名。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大众很多时候要公开自己的身份,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例如,大众在办理银行储蓄的时候,必须要交验本人的身份证。大众经常会和他人交换名片,以便从事商贸等各种社会活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公民必须随身携带身份证或汽车驾驶证等有效证件,以备在必要的时候交给警察查验。由此可见,大众其实并不隐匿。但是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大众确确实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群体。因为对于电视播音员来说,他面对的不是观众,而是摄像机的镜头而已,至于有多少人在看这一档节目,他是无法知晓的;对于报纸的编辑来说,他面对的也不是读者,而是电脑上的报纸版面而已,到底有多少人将读他编发的稿子,他也是无法知晓的。在媒体人看来,而不是在一般人看来,作为受众的大众是隐匿的。

2.大众特点的深层剖析

我们在描述大众的一般特点时,还仅仅停留在表象上,并没有深入大众的内在本质。对大众的特点还可以作深层次的剖析,以便揭示大众的某些本质特性。其实,大众的许多特点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是矛盾的,但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方面却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事物之中。大众实际上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大众是一群相互联系的孤独者。大众成员是作为独立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某一团体的一分子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因此,大众成员的人格是独立的,他不依附于其他势力。正因为大众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一般来说,大众成员就比较关注自我,关注自己的地位和行为。对于他人的事情,如果不与自己有很大的关系的话,就不太关注了。大众成员没有传统社会里那种非常复杂的宗族关系,没有传统社会里那种非常繁琐的必要礼仪,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即使在和妻子或丈夫共处的婚姻生活中,他(她)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利,保留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在现代社会里,高楼林立,但居住在同一座高楼里的人们未必相互认识,甚至连对门的邻居的情况也无从知晓;车水马龙,但同乘一辆汽车的人们是名副其实的形同陌路,到站以后就各奔东西,没有联系了。大众的的确确是一群孤立者。但是,这群孤立者同样也的的确确和社会和他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不过不是用传统社会的方式,而是用现代社会的方式,通过接受媒介的信息及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化,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

大众是一群千差万别的同质者。大众的成员,在本质上都是一些同质者。所谓的同质者,实际上是就大众成员的文化取向而说的。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一致,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流行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日益趋同。在现代社会里,孩子受的是同一种教育,青年谈的是同一种话题,大家吃的是同一种食品,住的是同一种房间,崇拜的是同一个明星,喜欢的是同一种品牌。特别是大众的社会心理一旦激起,可以使整个社会去追求同样的东西,使大众像某一种工业产品那样同质化。显然,文化的不断趋同是大众成为同质者的主要原因。但是,就整体文化而言大众是社会上的同质者,就具体生活方式而言大众则还是千差万别,各个不同。关于大众的差异性我们在上文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了。

大众是一群积极自主的被动者。大众社会是工业化社会,而工业化社会的本身就是一架巨大的机器,人们一旦卷入这架机器之中以后,很快就会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能随着机器的运转而运转。西方社会的思想家们曾经提出“人的异化”的概念,它是指由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普及,人们被自己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所掌握,人的本性及精神遭到了扭曲,人变成“非人”了。而且,人的“异化”还不仅仅是物质对于人性的压迫,更主要的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还改变了社会体制,使社会体制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冷漠和残酷,从另一个层面上控制着人的精神。再者,大众社会几乎是垄断的传播媒体掌控了整个舆论,媒体利用先进的现代传播技术不断地向大众灌输大量的新闻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和其他信息,天天如此,月月如此,迫使人们在不得不接受这种信息的同时,还不得不接受这种信息带来的观念。人处在这样的社会中,面对着一个强大的客观世界,只能成为社会的被动者。但这是就大众的整体概念而言的。就大众的具体个人而言,由于大众社会的生活节奏远比传统社会要快得多,就迫使每个人更多地发挥积极自主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拼搏,以便创造更多的业绩,避免被社会淘汰的命运。在大众社会中,人们很难产生传统社会中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倒是很容易发挥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应对来自社会的挑战。因此,大众实际上是一群积极自主的被动者。

大众社会中的大众是一个难以穷尽其内涵的丰富概念,永远是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况且大众本身也在不断发展,需要我们追踪社会的最新现象,以便做出及时的分析。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探索大众的本质特性,必然有助于我们研究大众传媒素养的课题。

§§§第二节传媒:现代大众社会的服务器

在一般的教科书上,大众传媒包含着两个意义:一是“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二是“旨在加速并扩展信息交换的一种社会结构”①。换言之,大众传媒既指社会机构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等;又指借助于工具传递信息的社会机构,例如报社、广播台、电视台、网站等等。不过,在中文里,一般把前者称为媒介,把后者称为媒体。我们在这两个意义上使用大众传媒这一概念。对于大众传媒的研究一直是传播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并通过传播学家们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各种复杂及系统的理论。不过,对于大众传媒的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例如大众传媒的产生原因、本质特性、社会功能、效果测评等等,似乎还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大众和传媒的关系问题,传媒究竟对大众有何意义,大众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传媒等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因为澄清这一问题是研究大众传媒素养的基本前提,假如大众不知现代社会的传媒为何物,传媒素养便无从谈起。

一、传媒:现代大众社会的守望人

传媒应该是社会的守望人,这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越是基本的常识越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新闻媒体应该为社会守望的职责,似乎被人淡忘了。2003年关于SARS疫情的报道实践,使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注意。重塑新闻媒体的社会守望功能,也许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迫切课题之一。

注释:①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44页

1.社会安全和发展需要守望人

任何种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视和守望。羊群如此,牛群如此,一些野生动物的种群例如大雁等等也莫不如此。人类社会当然和动物的种群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同样也需要随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视和守望。而且,由于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极其复杂性,对环境监视和守望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

事实上,人类社会中的这种守望功能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存在了。人类的文明愈发展,这种功能就愈明显。中国古代曾有过灿烂的文明,社会的守望功能也比较完备。例如,在政治方面我国有过御史制度,其作用是监督行政、典正法度、明察举报非法行为等等,以防止官吏腐败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经济方面我国有过上计制度,地方官员必须向中央报告经济情况,例如在清代康乾时期,各地要向朝廷汇报雨雪、年成、粮价等等,使中央政府了解全国的农业生产的最新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在军事方面我国有过烽燧制度,这种很有效的预警系统,把边境等地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军事危机,用烽火这种特殊的符号,连续不断地传达到内地。古代社会的这种守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安定①。

工业社会的结构系统和农业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社会的组织结构系统高度发达。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相比,各种要素丰富得多,组成结构精巧得多,内部的张力和应力均强大得多,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也紧密得多。因此,社会守望也重要得多。如果说,古代社会宛如一辆做工略嫌粗糙的马车的话,那么,现代社会就像一艘有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成的巨大海轮。这艘海轮能否顺利航行,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舵手的操作是否规范,能源储备是否充分,船上的零部件是否合格,船上成员是否遵守规定的秩序,天气是否有飓风暴雨,航线上是否有冰山暗礁等等,其中的每一个因素均有可能给航行带来极大的乃至致命的危险。在现代社会这艘巨大的海轮上,监视影响航行的诸多因素中是否存在潜在危机,以便及时地加以处理,无疑十分重要。一些国家的中央政府中设有专职的紧急情况部,就是为了在突发危机时动用所有的力量全力应对,克服危机,渡过难关,保障社会的安全。基于这些特点,现代社会就更需要忠诚的守望者,守望者的责任也就更为重大。

注释:①孙旭培.华夏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5~328页

2.传媒应该是社会的守望人

那么,现代社会中谁是社会的守望者呢?笔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体理应是现代社会的守望者。

首先,大众传播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是由大众传媒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大众传播媒体不是个人的私产,而是社会的公器,理应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为全社会的成员忠诚地守望,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其著名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三大功能,经过另一位美国传播学家赖特的补充,后来大众传播有了四大功能。现在,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学说已经成为了国际传播学界的一个定论。而大众传播四大功能的第一项便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①。传播学家们把监视环境、守望社会的功能列为传播的首要功能,是经过了一番苦心研究的,有其充分的道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谈持续发展。人们首先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然后才是锦上添花,首先需要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然后才是诗书礼仪琴棋花,周围环境如何,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因此,传播学家们把监视环境、守望社会作为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其次,大众传播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是由大众传播媒体的任务尤其是新闻传播媒体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大众传媒采集新闻素材,进行新闻报道,关注的就是新事实、新问题、新变化、新动向、新兆头、新端倪,就是环境发生变化的各种征候。这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的基本内容。离开了四周环境的变化,还有什么新闻可言?第三,现代大众传媒拥有非常发达的科技手段,具有极强的延展力和渗透力,它的触角伸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众传媒交织而成的新闻信息网络,其影响力几乎掌控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大众传媒有义务、有理由、有能力为社会守望。

同类推荐
  • 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为什么有人总担心自己会出丑?为什么老大很强势、老幺很叛逆?为什么险境中更容易产生恋情?印象有没有欺骗你?……如何用心理学理论剖析生活中的常见行为与社会现象?其中又蕴含了哪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谁在驾驶巴士(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分析了日常生活中上百个最具科学性与社会效应的人类行为,并揭示了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种种心理奥秘。
  • 西藏情歌:雪域神山下深沉炽烈的爱情

    西藏情歌:雪域神山下深沉炽烈的爱情

    江觉迟2005年只身来到极其遥远、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藏区,长期在藏区工作生活,藏地文化已经逐渐沁入觉迟内心。其中最不为人知的藏地婚俗以及随处可闻的藏地情歌更是带给了觉迟前所未有的震撼。深沉博大的藏地情感文化引发觉迟的思考,也促成了《西藏情歌》的收集与写作。这本《西藏情歌》的内容几乎覆盖整个藏地,包括最盛名的情歌分布区域,山南地区,墨脱一带,甘孜地区,迪庆地区,青海地区等,觉迟历时7年,通过走访、观察、收集、整理、修改和编校等方式,形成这本比较完整的情歌集。全书采用情歌+情歌文化、情感故事及历史背景注释的模式,以诗歌贯穿,文字部分则取材于觉迟多年在藏地走访得来的第一手素材,真实而震撼地反应了藏地情感文化,原汁原味,荡气回肠,浸满浓郁的藏式美感以及难以言说的忧伤,是了解西藏地区情感方式、婚恋习俗的最佳读本。
  •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本书选取受众研究的视角,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角度出发,将伯明翰学派各个时期的受众理论归结为被动性解读、倾向性解读、多样性解读和抵抗性解读四种模式,探讨了不同时期受众理论的特征。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 教师公文包-万事由来

    教师公文包-万事由来

    本书分读报资料、文化教育、名词术语、军事战争、民俗礼仪等七类,对一些事物名称、名词、术语等的历史由来进行了介绍。
  •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采用夹叙夹议的编写风格,叙述的是事例,议论的是道理。为了最终能让读者更广泛、更深刻地明白教育道理,本书一般通过“生活事例—生活道理—教育道理—教育案例”这种内外结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实现“顺理成章”的阅读品质。
热门推荐
  • 续白话聊斋故事(上)

    续白话聊斋故事(上)

    关于聊斋故事类的书,也有不少,我以前也看过很多,觉得很不过瘾,自己又看得懂文言,为何不自己来编写一部《白话聊斋故事》呢,便开始动手了。既然要写,都要写得和前人有点不一样,那本书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首先,采用流畅生动的现代语言,还体现出了现代语言的美感,而不像很多少儿型的聊斋故事那样简单幼稚。其次,我也参考了各种已出本书了的,有关聊斋故事书的选编情况,自己再把《聊斋志异》通读一遍,尽量做到不遗漏优秀编目,把最精彩的聊斋故事,呈现给大家。再次,本书极尊重原著,而又富有个人特色,把故事写得娓娓动人,显出原著的韵味。改编《聊斋志异》的书很多,希望本书能脱颖而出,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喜欢。
  • 冷眸少年

    冷眸少年

    一个内向自卑的孩子成长的故事,半部血泪,半部桃花。如果你是90后,如果你是00后想了解当年90后的故事,坚持看下去,没有开挂,没有光环,你会看到一个鲜活的年轻人平凡却又不平淡的人生。新书上架,跪求推荐票!
  • 文娱派

    文娱派

    吊儿郎当的江流意外穿越到了平行时空。这里的世界还是2002年。他咸鱼般的文娱生活从此开始。。。轻松日常向~
  • 洪荒龙脉

    洪荒龙脉

    “吾乃大荒苍龙……”“镇狱邪龙是也……”“灭世黑龙在此……”“本圣吞天蛟圣……”“寡人始皇嬴政……”“吾为洪荒祖龙!!”广阔无边的洪荒海域上一条巨大的神龙盘踞在电闪雷鸣间,随着一声声低沉威严的自我介绍正式拉开了争霸天地的棋局。
  • Voyage of The Paper Canoe

    Voyage of The Paper Cano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心有灵熙

    心有灵熙

    人的一生终究是平凡的一生,但对个人而言,那些平凡的事情又是那么不平凡。江慕灵,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孩。因为家庭的变故,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跟许许多多北漂一样,为了生存来到了首都北京,开始了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 狩灵之王

    狩灵之王

    这是一个充满异兽的世界,这些异兽被称作“灵”。异兽分灵阶,灵阶越高,实力越强。小到杀人饮血,大到席卷天地。为了对抗异兽,凡人诞生了自己的武器——狩灵师。
  • 仙遗传奇

    仙遗传奇

    这是仙的遗留,这是灵的世界,站在这个世界巅峰的强者,不断追寻着仙的足迹。平凡少年赵小灵稀里糊涂的走入灵的世界,创造自己的逆天传奇。丹药,法宝,传承,这里一样不缺。腹黑难道真的是这个少年的本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世界,见证小灵的逆天传奇。(请多多支持)
  • 君侠

    君侠

    少年一路痴情愿,奈何宫阙似天高。诉说少年明羽,为君为侠的曲折经历,最终明白何为君和侠的故事。
  • 花魁墨莲

    花魁墨莲

    淮陵十里百媚争,不及墨莲一回眸……墨莲,乃淮陵十里烟花路上,独一无二的花魁。深陷青楼,堕风尘而染,濯烟花而妖,散金财便可亵玩焉。世间男子皆把墨莲视若玩物,墨莲却把世间男子玩弄于鼓掌之中……幽幽青楼醉梦,本以为,一生便就如此逝去……不料,他竟再次出现在墨莲眼前。八年前,墨莲还是纯洁的双生白莲,而他则是墨莲指腹为婚的未来夫婿……八年后,墨莲已是人尽可夫的花魁,而他已是当朝丞相的乘龙快婿。周遭,事故不断。他们的生命,因而再度频繁交集……妾已非白莲,问君尚怜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