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959700000018

第18章 古代的官不好当(6)

有人就会问了:工部和工房负责工程修建,这里面利润大了,油水还会少吗?的确,在古代,有工程就有利润。上马一个工程,就能滋润一帮人。资金的筹集、工程的核查、费用的审计和拨付……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负责的官吏手稍微松动一下,就是成百上千两的银子出入。但是,工程的财务大权,操在户部手中。户部主管天下的钱粮收支,看管着国库,自然掌握了工程资金的流动。工部只分割了其中的工程核价的权力,外带跑工地、张罗事的权力。如果说工程修建是一场戏,那么工部最多是一个男二号,户部才是名正言顺的男一号!事实上,在清朝,财政制度机械僵化,工程被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工程有严格的限价要求。工价超过1000两银子,就要上奏皇帝“圣裁”。同时,财务核算“循例”而行。先例摆在那里,后人很难逾越。没有先例的工程,又要各部门“会商”,反复走流程。工部仅有的实权,也受到种种制约。它这个男二号,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不好出彩,更不能出格。

工部的渊源,从整合隋唐前主管山川河流、矿产器物的部门而来。有人就会问了,工部系统在山河物利方面,难道就没有实权了吗?的确,开矿、伐木和水力等也是油水丰裕的领域,但盯上的人也多。且不说,治水有专门的河道衙门,水运有专门的漕运衙门,就连皇帝老儿,也早早瞄上了山川、器物之利。先秦君主就把山川视作禁脔,秦汉之后的帝王继承了这一观念,与民争利成为常事,发展国营经济,经营山川、制造器物。相应成立的部门,直属于宫廷,不受朝廷的工部管辖。比如,明朝的太监四出地方,监控矿产;清朝的内务府,机构庞杂,以皇家名义掌管山林行宫,制作经营商品。他们无不侵蚀了工部的实权。

工部实权受限,是公认的冷衙门,工部职位的实际收益也很惨淡,是俗称的冷板凳。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了当时舆论对六部冷热的评价:

尚书省复二十四曹,繁简绝异。在京师时,有语曰:“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及大驾幸临安,丧乱之后,……吏辈又为之语曰:“吏勋封考,三婆两嫂。户度金仓,细酒肥羊。礼祠主膳,啖齑吃面。兵职驾库,咬姜呷醋。刑都比门,人肉馄饨。工屯虞水,生身饿鬼。”

宋朝的六部,每个部四个司,合计是“二十四曹”。其中“吏勋封考”指的是吏部下属的吏部司(也名本司,明清改为“文选司”)、稽勋司、验封司、考功司,实权最重,一支笔决定天下官员的进退祸福,所以“笔头不倒”,最有出息。相比之下,其他五部就差了许多。户部的“户度金仓”四个司,事务繁杂,没日没夜地忙;礼部的“礼祠主膳”四个司,事务清闲,官员很少处理公文;兵部在宋朝是个摆设,军事大权在枢密院,“兵职驾库”四个司,事情少、油水无,要“典祓裤”过日;刑部的“刑都比门”四个司,老出冤案。但是,和工部相比,这四个部门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工部的四个司“工屯虞水”(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衡司),无权可用,无事可办,无人来找,衙门里“白日见鬼”。工部鬼魂飘荡,毫无生气,可谓是“冷”到了极致——据说,成语“白日见鬼”典出于此,本意是形容衙门冷清至极。

宋室南渡,偏安杭州,建立南宋,六部的职权和实利有所变化。吏部依然最热最火。多数士大夫在战乱中失去了身份证明、委任状甚至是印信,都找吏部登记、补办,乃至舞弊。吏部官员发财了,不娶个三妻四妾都不好意思来上班。当时,战争频仍、赏罚繁出、治安吃紧,朝廷一方面明定律法、重典治国,一方面加重赋税、广开财源,户、礼、兵、刑部的官吏,事情都多了,都比南渡前实权增加。户部官吏过上了“细酒肥羊”的小日子,刑部官吏狠吃官司银子,讹诈人肉馄饨吃。最可怜的还是工部,在变乱之中进一步********,之前是衙门里白日见鬼,现在连鬼魂都不来了,官吏们自己生生饿成了鬼,所谓“生身饿鬼”。

陆游的记载难免有夸张、调侃,但大抵说出了历朝历代六部的冷热、肥瘦。工部确实一直是古代公认的冷衙门,连累整个系统的官吏都不为人所重。在升迁序列中,工部职位不是用来安置资历深的老人养老,就是安排年轻冒进的人来过渡。在清朝,一个官员循序渐进,该提拔为侍郎或者尚书了,一般就被安排在工部,很少直接升迁到吏部或者户部。从工部调任其他部门,在品级上虽然是“平调”,却被众人视为“升迁”,值得庆贺。这种潜在的“升迁顺序”,大致沿着“工、兵、礼、刑、户、吏”的顺序从低到高进行。从工部调到礼部,是升迁;而从刑部调到兵部,则被看作是贬官。同样是尚书,工部尚书绝少有入阁担任大学士,或者进入军机处参与核心机务的。而吏部、户部的尚书不是兼内阁大学士,就是被召为军机大臣,甚至这些部门的侍郎都可能进入军机处。而工部尚书,就只有旁观的份儿了。

衙门有冷热,根源是政治机制在设计之时、官府衙门在创建之际,不可能实现权力绝对平衡的分配。总会有一些部门、一些职位的实权高于其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没有一个衙门,没有一位官吏,会甘愿冷清下去。他们会动用手中的公权力,寻求额外的“出息”。公权力会寻找种种缺口、利用种种可能,扩充自身的力量,获取实利。还是以工部为例子,我们来看看清朝工部各司的“冷衙门突围战”。

清朝工部主体还是四个司: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各个司的主体业务都受到限制,职权有限,可在实践中都各有各的小地盘、小金库。营缮司造房子、修道路,掌管工部的“主业”,职权受户部的侵蚀,又受僵化制度的制约,实权很小。营缮司就以储蓄工料的名义,大建木料场、琉璃窑等,发展本衙门的“三产”。其他三个司纷纷效仿,建造了冰窖、船场、涂料场等,各有各的“三产”。此外,营缮司还插手部分税收,征收部分木税和北方沿海的苇税,前者的征税对象是木材,后者是芦苇,都和工程沾得上边。一年下来,营缮司能征收两万多两银子的税收。

虞衡司的本职工作,是掌管天下的度量衡和山泽物产。前者一旦确定,几乎不动,带不来什么实利;后者被内务府侵蚀,实利收归皇家所有,虞衡司不敢染指。他们就在器物制造上做文章,指出官府公物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供应”。在这个大帽子下,虞衡司垄断了京城各衙门的建筑装饰和办公用品的供应(地方衙门的同类事务,虞衡司想管,却管不了)。推而广之,虞衡司插手京师驻军的军械、旗帜、服装的供应,和兵部会同办理。这两笔大单子,让虞衡司一下子底气足、胆子壮。此外,山泽物产是虞衡司的本职。每年东北进贡的“东珠”,也由内务府和工部虞衡司会同评定等级,办理进贡事务。这又算是该司的一项小权力。

都水司是一个古老的衙门,雅称“水部”,掌管天下江河水利。实际上,都水司根本管不了江河水利,河道、漕运等专门衙门早把这些事务收入囊中。后者的级别都比都水司要高得多。怎么办呢?都水司就在“船”字上做文章。有水就有船,有船就要有标准,就得有建造的衙门。都水司借此就占了一亩三分地。此外,它还征收部分木税和船税,仅税收一项年入超过20万两白银。

屯田是古老事务,不少朝廷大兴屯田,很重视这项事务。曹魏的屯田是一项重要国策,设置专门系统,与地方州县平行。这是屯田最为兴盛的时代。灭蜀的邓艾,就是曹魏屯田系统培养出来的干将。屯田发展到明清,已经走向没落,规模小,少重视,仅在一些边远贫瘠之地进行,由驻军与地方官府管辖。但是,屯田司依然保留。这也是古代官僚机构不与时俱进的一个例子。清代屯田司管辖事务完全“名实不符”,它负责皇室陵寝和王公大臣坟墓的修建。当然,屯田司在实践中也不能完全说了算,但说的话很有分量。另外,屯田司也征收少部分木税和船税,年收入也有万两白银。

各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给自己扩权谋利,户部堂官们也没闲着,在更高的层面上给本部门抓权。清朝造币权主要集中在户部,户部钱法堂负责全国的铸币,下辖的宝泉局建有四个铸币厂,铸钱供应朝廷开支。工部以供应工程经费的名义,也建立了钱法堂,下辖宝源局造币。虽然规模比户部要小得多,使用范围也有限,但毕竟抓到了部分造币权。这可是极重、极敏感的权力。如此一来,清朝的工部多少有些实权,能给僚属们谋些实利,不用白日见鬼了。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衙门是纯粹的冷衙门,是彻底的无权无势。每一个衙门多少分沾了些许公权力。它们无不借助合法权力,扩权谋利。因为时局、人事的不同,各方博弈的结果不同,但都会有些斩获。翰林院可以编书赚钱、起草诏书索要润笔;钦天监强制摊派历法;等等,不一而足。

扩权谋利是古代冷衙门突围的主要方向。权力有边界,心理是没有边界

的;权力有保质期,心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对于官员个体来说,心理的突围比衙门、职位上的突围,更为重要。很多古代官员洁身自好,自尊自爱,不管职位冷热,都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学官衙门是古代公认的冷衙门,比工部衙门还要冷清。这一点,学官们都不讳言,有地方教谕自嘲“百无一事可言教,十有九分不像官”。地方学官只能教导童生,别无他事,与权势二字无缘,说是官,更像是私塾老师。但恰恰是学官队伍中,甘于清贫,自尊自重的人居多。有个叫宋成勋的学官,撰联:“宦海风波,不到藻芹池上;皇朝雨露,微沾苜蓿盘中。”

“藻芹”说的是水芹和水藻。古代文人喜欢用此类柔弱、简单的事物自喻,用“藻芹”比喻才学之士,“藻芹池”指代学官。“苜蓿盘”,字面意思是盛着苜蓿的菜盘子,说的是学官的清苦生活。《唐摭言·闽中进士》记载唐代薛令之担任太子辅官左庶子,生活清淡,在衙门里题诗:“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筋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由“苜蓿盘”引申出为官清廉。

宋成勋的对联,心态平和,上联写出了工作单纯,下联甘于清贫。清朝初年,海宁县教谕林译数年如一日,坚持天天早起打扫学堂,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办学。他自述“俸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衙门冷没关系,只要守住“俭”和“廉”,就能知足常乐,就过得有尊严,也就能受到大众的尊敬。

微服私访有用吗?

中国古代官场和社会有一种“微服私访”的情结。官民上下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社会上也流传着许多类似的故事。评书、戏剧和笔记小说中的清官贤臣干吏,乃至皇帝,都有微服私访惩恶扬善的经历,说者谈得眉飞色舞,听者听得心情愉悦、大呼过瘾。

有一桩典型的微服私访的事件是这样的:清代官员长麟在江苏当巡抚时,听说长洲县知县贪腐暴虐,就便服来到长洲私访。他在茶馆里劝导酒保将知县的劣迹和盘托出,竟被县衙差役闻声赶来当场抓住,一把锁套在脖子上被押到县衙。知县高坐堂上审讯,长麟用毡帽蒙住脸,就是不肯跪下。知县顿生疑窦,下座揭开毡帽一看,竟然是颈套铁链的巡抚大人,当场跪地求饶。结局自然是长麟依法办事,将知县夺印革职。(《南亭笔记》卷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充满戏剧性和大光明的结局,颇具可读性。

一直到现代,荧屏上的古装剧、反腐题材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都有夤夜孤身、微服私访的壮举,引得观众追捧。那么,微服私访真的有用吗?

人们对微服私访的认同,根子在于痛恨官场上的腐朽暴虐、贪赃枉法,在于惩恶扬善的心理追求。微服私访被普遍认为可以促进真实信息上传,让上级官员发现真相,让光明驱散底下的黑暗。而手握大权甚至尚方宝剑的古代高官,微服私访查得实情,甚至可以当场惩处贪腐之人,让正义立刻战胜邪恶。可是古代官员真的能查得实情吗?

古代官场奉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官员不能在籍贯省份和亲属所在地为官,甚至不能去风俗人情相近的地区为官。比如清朝规定籍贯广东、福建沿海州县的官员不能去台湾为官,原因是台湾有大批广东、福建沿海的移民。而中国各地风俗人情差异极大,单单方言一项就往往十里不同音、百里如异国。当年山西人柳宗元到广西当官,就不得不依靠翻译来开展工作。古代社会的流动性又小,乡间农夫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城镇的居民也是生活在各自的小圈子里,很少外出。因此,当本地来了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陌生人,那是相当的惹人瞩目。设想,你面对一个言行举止、仪态礼节截然不同的外地人,会敞开心扉,侃侃而谈吗?具体到长麟的故事,他是成长在北京的满族官员,一来到吴侬软语的江苏,就能引导酒保将父母官的丑事一一抖搂出来,堪称奇迹。

同类推荐
  • 政道与正道: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防控指南

    政道与正道: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风险防控指南

    本书紧贴社会热点,立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大趋势,十八大以来,以反腐倡廉为重心的治理职务性违纪违法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开展。这于党和国家来言是件幸事,当然也顺应了民心,但对于身处权力阶层的领导干部而言,则意味着所面临的职务性风险比先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现实、更加严峻。今人忧虑的是,面对“为官高风险”的现实,对应的却是不少领导干部“旁观者心态”突出、主动防范意识严重滞后的格局。因此,如何把积极推进自己所领导的单位和部门的职务风险预防,与努力减少自身的职务风险隐患紧密相结合,就成为从政为官者最为紧要的一体两面的问题。
  •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

    所谓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团体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本书从美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谈起,探索美国人为何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如此敌对的态度,美国政治文化为何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本书还纵论美国在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之后的反共主义如何表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之中,指出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在国力强盛的状态下,在对手的意识形态诉求也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则在外交中强化意识形态色彩。
  • 再造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再造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30年代至今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理论和实践运动。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反对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或机会主义,对各种思想理论资源保持有选择的开放态度,同时又反对把某些思想或理论原则形而上学化的教条主义,逐渐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再造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特点在于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相互激发和提升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正当性。
  • 远离职业病

    远离职业病

    各种职业病特点在于,健康不仅决定于遗传、营养、生活方式,也决定于工作的环境、性质、心理状况。保健不仅仅是针对工作环境中有毒物的污染,而且包括了因紧张、劳累等导致的心理、躯动各方面疾病的防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知识与保健技能。所以,保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立的范围。保健因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时间、场所、性质,因而与非职业人群的保健是有明显区别的。
热门推荐
  • 女儿红与竹叶青

    女儿红与竹叶青

    “女儿红还是竹叶青比较好?”“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啊,小二,来两坛竹叶青!”…“女儿红和竹叶青到底有什么区别啊?”“区别啊,就是我见你第一面时喝的是女儿红,可你却叫竹叶青…”北酒竹叶青,南酒女儿红,它们的产地本就咫尺天涯,又怎奈何竹叶青不是女子,而是个男儿身……
  • 引领青少年的世界文明故事

    引领青少年的世界文明故事

    孩子们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喜欢寻找答案,念书或是探索的行动,也是出自于一种好奇心。所有的儿童书籍里都具有探索的架构,其中探索架构最浓厚的,莫过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传说故事,内容包括侦探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
  • 弑神传之龙神诀

    弑神传之龙神诀

    《龙神决》一部足以驰骋永恒大陆的无上功法。这部被争抢了千万的绝世功法却被一位从地球穿越来的年轻人偶然得到,继承龙神遗愿,推翻帝制,弑神称帝,靠的就是神功无双。“手握神诀功盖世,一指神功镇乾坤。经纶满腹天下闯,示下一名小秀才。”——《有功夫的文化人》,作者:宫羽。ps:本文纯属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作者没事喜欢秀一秀文采,虽然文采很low,但是就爱装逼,唉,没办法,谁让作者上过两天学不知道怎么得瑟好呢。故事不同于以往的玄幻类型,酷似都市又不同于都市,不喜勿喷,只管看好了)
  • 龙帝焚天祭

    龙帝焚天祭

    这个世界变了——不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1000年过去了世界迎来大动乱:李唐皇室复出,天下三分!三大秩序一魔道谁对谁错?墨宇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在这个混乱只能靠力量生存的社会里甚至都无法保护自己,他是被欺负的对象,受偏见的目标。但却莫名其妙的拥有了力量被三秩序之一的——“普雷圣院”选为领袖,从此和伙伴开始了找寻真理的冒险之旅。
  • 忆秋生

    忆秋生

    “阿娘你累不累啊?”“秋儿快快长大吧,秋儿长大阿娘就不累了。”“秋儿长大阿娘是不是就老了?”“是啊,人都会老的”“那秋儿不要长大了,永远都不要长大。”…
  • 染梦江湖

    染梦江湖

    古人以博弈二字形容人世间的阴谋,算计,较量。博,乃六博棋,奕,即为围棋。漫漫云端之上,曾有两位翩翩公子,下了一盘天外之局。围棋,十九横,十九纵,三百六十一位,便阅尽了世间纷争离愁。江湖,在于国与国之间,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于,你我之间。
  • 人间炽热尘渊

    人间炽热尘渊

    在外人面前她放荡不羁嗜血邪魅。而他冷酷无情,但面对她时温柔到了极至。而她在他面前阳光灿烂没有烦恼。
  • 俩剑

    俩剑

    男主是一个出生在贫穷村落人家的一户孩子,儿时跟父母过着非常朴实的日子,到了15岁时,因为一次巧合,看到了一场对决而喜欢上了练剑,然后加入了一个没落的剑派,凭借着自己对剑的兴趣练就了一身独特风格的剑法,加入大剑宗,最后跟自己愿意相伴一生的伴侣过上了两人两剑荡天涯的日子……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我在盛世修个仙

    我在盛世修个仙

    所谓的修仙盛世,一定要有完备而又庞大的修炼体系,要有科学健康的修炼环境,更要有无穷无尽的修炼资源。金丹不如狗,元婴满地走,分神合道不算啥,洞虚飞升才能抖一抖!这是一个穿越者在修仙的盛世中缓缓前行,一步一步攀登修仙高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