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959700000006

第6章 皇帝也疯狂(3)

明朝和清朝重复了类似的政策摇摆。朱元璋重亲情,分封诸子为王,连早死的哥哥的儿子也封了王。为了防止朱家大权旁落,朱元璋规定藩王有“清君侧”的权力和责任。他一死,儿子燕王朱棣就是以此为法律依据,起兵造反,最后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明朝时,宗室亲王待遇极其优厚,爵位世袭,子孙繁衍极多,生育王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者也不在少数。结果,明朝后期,供养这些龙子龙孙就要花费朝廷半数以上的收入。到了清朝,宗室政策又一大变,皇子并不必然封王。宗室轻易不能入阁参政。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爵位不是世袭的,而是逐代递减。有的皇子龙孙,因为世系逐渐疏远,到清末沦落为街头小贩。

就是在清朝,皇帝对宗室内部的事情,也不能独断专行。根据清代笔记《十叶野闻》记载,同治临终前留有“遗诏”,要传位给宗室载澍。因为军机大臣李鸿藻的背叛,遗诏落入慈禧手中,被慈禧撕得粉碎。毫不知情的载澍也就成了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

载澍是康熙长子胤禔的六世孙,光绪四年过继给道光第九子孚郡王奕譓为嗣,封为贝勒。他娶的福晋是慈禧的小侄女——慈禧弟弟桂祥的小女儿。婚后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吵架。载澍年轻气盛,难免讲气话,说了一些对叶赫那拉氏不敬的话。老婆把话传回娘家,桂祥夫人又添油加醋传给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把所有宗室亲贵都请过来,要给载澍“议罪”。

于公于私,慈禧都欲置载澍于死地。载澍的几个伯伯明确反对。六伯恭亲王奕訢、七伯醇亲王奕譞、八伯惇郡王奕詥不和慈禧争论载澍到底犯了什么错,而是搬出宗法来。他们说,九弟孚郡王奕譓没有儿子,过继的载澍是他唯一的嗣子,如果杀了他,孚郡王这一脉就“绝嗣”了。面对延续皇家小宗血脉的大道理,慈禧不得不让步。载澍保住了性命,被革去贝勒爵位,杖责八十,永远圈禁。据说慈禧在颐和园的岛上修建了一座天牢,把载澍关在里面坐井观天,生不如死——可见她有多恨载澍。

仅仅四年后,载澍就被释放了。显然这是宗室诸王施加压力的结果。不过,载澍不准回府。一等慈禧死后,载澍就回到了王府,虽然没有了爵位,但有一等侍卫的虚衔,带头品顶戴,解决了待遇问题。

第四,舆论也对皇权构成了制约。皇帝教化万民,对官民有生杀予夺大权。单个臣民微不足道,可千万个臣民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也能作用于皇权。

1843年4月,道光皇帝下旨起用鸦片战争中祸国殃民的罪臣,任命琦善为热河都统、奕经为叶尔羌帮办大臣、文蔚为古城领队大臣。这些人之前都因为在鸦片战争中,一味妥协、举止失措,或者欺君谎报,被革职、流放。起用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御史陈庆镛上疏,说“行政之要,莫大于刑赏”,“刑赏之权”虽“操之于君”,但却“喻之于民”,所以恳请道光皇帝尊重舆论,“收回成命”。虽然只有陈御史一个人上奏反对,但道光皇帝还是把琦善等人革职,让他们闭门思过。而且,道光皇帝本人在圣旨中也承认“朕无知人之明”。这就是舆论的作用。

同治皇帝亲政后要“修复”圆明园,结果遭到了王公大臣几乎集体性的激烈反对。舆论认为在国家内忧外患、财政窘迫之际,动用千百万两白银大兴土木,满足一己之欲,是不道德的。皇帝既然是天下之主,自然也要是天下人的道德楷模。因此,朝野几乎一边倒地反对重修圆明园。君臣之争持续了两年,虽然同治处罚了几个激烈反对的中级官员,但大臣们还是一有事就往修圆明园上扯,直接间接地反对修园子。一次,君臣在殿堂上吵了起来,吵得面红耳赤。小同治怒气冲冲地指着皇叔、恭亲王奕訢的鼻子骂:“此位让尔如何?”这皇帝是你做,还是我做?同治盛怒之下将奕訢革职,奕訢也甩手而去。可没几天,同治就不得不恢复奕訢的职位,慈禧还出面替儿子道歉:六叔,皇帝年纪小,不懂事,你多担待啊!

以上四种制约,让任何皇帝都不可能独裁专制。很多事情,皇帝做不了主。为什么皇帝不能****呢?这是有深层的文化和历史原因的。

第一,儒家思想是传统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提倡“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皇权不是单向度的,君臣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负责的关系。皇帝如果破坏这种关系,就会被视为“失德”。失德的皇帝,合法性随之下降,言行会受到质疑。如果那样,他的实权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皇室内部的竞争者取代。因此,每一个皇帝都不敢轻视儒家道德。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思想包含明确制约君权的内容。亚圣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国家和皇帝三者被清楚划分,前两者都重于“君”。这和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国家与皇帝、国家与政府的分野,有异曲同工之处。对皇帝来说,他要尽量弥合三者的分裂,论证皇权和百姓、国家的统一,让两者为皇权所用。但是,三者的思想分野始终存在。南宋著名御史刘黻说:“天下事应当于天下共商议,非君主一人可以私下处置。”明末清初,顾炎武更是提出了“天下兴亡”的概念,“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是为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看来,天下(国家)明显比皇帝、比一家一姓的王朝要重要得多。皇朝的更迭事小,皇帝的生死事小,国家的发展事大。

到了晚清,制约皇权的思想更流行了。“天下之公,虽庶人而可议。”各省咨议局、中央资政院,因之建立。在资政院,有人说:“若说皇上的话没有不是,这不是资政院议员应当说的,比不得作诗作赋,当用颂扬的话头……我们参预大政,一言系国家安慰,不应作颂扬语。”说这话的是清朝的末代状元刘春霖。在这样的氛围中,皇权大大受限,皇帝不能再对官民生杀予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强权皇帝也不可能再出现了。

第二,传统知识分子注重个人名节操守,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屈从于皇帝的淫威和权势的诱惑。几乎所有朝代都设置了劝谏皇帝的言官。明代的给事中,就有封驳上谕的权力。御史等言官的职责虽是监察百官,但一谈起官员贤否、为政得失往往离不开皇帝的因素,因此他们也常常触犯龙颜,直言不讳。多数言官认为身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如果不能拾遗补阙,革除朝政的弊端,就是自己的失职,就有损个人声誉。晚清著名御史江春霖就说,自己“所以哓哓辩论不已者,非计一身利达,为国家前途虑久远耳”。

历史上不乏迎难而上,前赴后继,冒死进谏的文人官员。刀山火海、血腥屠杀,都不能动摇他们的脚步。他们以“死谏”为荣,以明哲保身为耻。读书人对因冒谏而罢官、杀头的官员们,大举褒奖,以能和他们拉上关系为傲。不少皇帝意识到这点,对冒死进谏的大臣们,干脆不搭理,免得让他们博得大名,成就荣耀。清朝皇帝对老爱抬杠、老和自己过不去的言官奏折,往往“留中不发”,搁着不处理,让它们石沉大海。害得江春霖在奏折中写明:如果皇上不赞成臣的意见,可以将奏折散发给朝臣们讨论,请不要“留中不发”。明朝海瑞写奏疏痛骂嘉靖皇帝大搞宗教迷信活动不理国政、再不幡然悔悟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了。写奏疏的同时,海瑞把棺材都准备好了。海瑞的清朝传人们做得更绝,有在慈禧出宫祭祀路上举着奏折当众自杀的,有把奏折挂在脖子上悬梁的……这些执着、刚硬的官员的坚持,不能不震慑皇帝的言行。

第三,皇权的大小,能否说话算数,皇帝本人的素质很重要。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集权****程度比较高,越往后皇权越弱。因为开国帝王的素质往往是最高的,越往后皇帝的素质越低。所谓“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开国帝王是提着脑袋,刀尖舔血得来的天下,素质不高的话,早就成了他人的垫脚石、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他们的后代,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锦衣玉食,不识世事人情。他们的见识、能力、手腕等,完全不能和开国祖先相提并论。一些守成的平庸帝王,端坐在金銮殿上,对大臣们的争论、政策默然不语。这不是老成稳重,不是成竹在胸,而可能是这些守成帝王因为淡薄人情世故、对政策得失无知愚昧,不明对错,无话可说,只好等大臣们争出结果后,再予以追认。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做得了主?

在中国古代,虽然皇帝是名义上的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独裁专制大权,但他的权力远未达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违抗皇帝的命令,并非都有性命之忧,很多时候反而是常态。

皇帝的检讨书

君主****的一大前提假设就是皇帝英明伟大、绝对正确。皇帝是天子,代天牧民,在能力和道德上都无懈可击,不仅爱民如子,还能安邦定国。不然,那些学富五车的衮衮诸公们,那些奔波劳作的乡野村夫们,为什么要绝对服从于那个坐在龙椅上的同类呢?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况且中国那么大,这里出点情况、那里爆发冲突,都是难免的。所以,君主****政体下问题频发,有时甚至是灾难、是危机。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哪里出问题了呢?这时候,朝野常做的就是“捉坏蛋”,找出一两个大奸巨恶来,把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等等屎盆子都扣在他的头上。汉末的董卓、宋末的贾似道、明末的魏忠贤,不幸都曾当选过这样的“奸臣恶人”。我们穿开裆裤时就玩“捉坏蛋”的游戏,几十年后还玩这一套,不嫌没创意吗?

很多事情,推出一两个大恶人来,也解释不了。还有些事情显然是皇帝的错,需要皇帝本人出面认个错。作为至高无上、乾纲独断的皇帝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左传》上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既然大禹、商汤这样的远古圣主明君都承认有错,都要“罪己”,后来者们认个错做下检讨又有什么难为情的呢?话虽如此,皇帝们还是不愿亲口认错,而是以诏书的形式,间接认个错。这些皇帝们的检讨书,专用历史名词是“罪己诏”。

皇帝不到万不得已,不下罪己诏。最常见的情况是“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等自然灾害频发。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将此理解为上天的愤怒与惩罚。以天命自居、代天巡牧的皇帝,自然是犯了错,所以才天降灾难。此时就需要罪己诏出场了。

汉明帝因为日食,下诏罪己;汉安帝因为******导致人吃人的悲剧而下诏罪己;咸丰皇帝因为四川大地震和黄河决口,在登基的第二年就下诏罪己,说自己“薄德”。客观地说,这些灾难的发生,并不是皇帝的错。可谁让他们借超常规的力量来装神弄鬼,给自己的统治涂脂抹粉呢?既然借光了,就要为超常规力量带来的灾难担责任。

皇帝下罪己诏的第二种情形是政局危急,王朝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不做点什么,死路一条;下诏或许能挽回一些支持度,缓解矛盾。皇帝都可能做不成了,这时候还有什么颜面需要顾及的呢?于是,穷途末路的皇帝也就“勇于”自我批评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狼狈逃往四川,途中落魄到和山野村夫同吃同住。有一位草民郭从谨就勇敢地说了一席大实话:“皇上昏昧,不听忠言,视反贼若宝贝,近臣阿谀,用假话讨得皇上欢心,今日之祸,完全是您自食苦果。假如不是糟到这种地步,草民哪能面圣,哪能和皇上对话呀!”唐玄宗无法辩驳,不得不承认:“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他的曾孙唐德宗,因为天下割据、长安失守,被叛军一路追杀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从皇帝跌落成一个县令。退无可退了,唐德宗颁下《罪己大赦诏》。这份罪己诏不仅是自我批评,简直是自我痛骂,说天下大乱,“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唐德宗“痛心靦面”,深刻反省,觉得都是自己的错,“罪实在予”。骂完自己后,唐德宗承诺要革新政治,“将弘远图,必布新令”。史载,这份罪己诏振奋了军心民情,唐德宗最终扭转了颓势。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历史上少有的不大被责备的亡国之君,《明史》说他好话自不在话下,就连李自成、顺治也替他讲好话。主要原因是他最后自缢殉国。

崇祯接手的江山千疮百孔,已经病入膏肓,如果好好励精图治,还能拖延时日。崇祯也想复兴王朝,可惜刚愎自用、猜忌多疑,他的志大才疏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但他敢自缢殉国,死得轰轰烈烈。崇祯似乎是历史上下罪己诏最多的皇帝,隔个两三年就涕泪交下地痛骂自己一顿,上吊的时候身上还藏着最后一封“罪己诏”。其中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就赚得了不少同情分。

不过从结果来看,崇祯颁布了那么多的罪己诏,都没起到多大功效。这也是所有罪己诏的通病:效果不大。为什么呢?这和皇帝们“罪己”的态度有关。

同类推荐
  • 战争与社会思想:霍布斯以降

    战争与社会思想:霍布斯以降

    本书指出,无论是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还是第一代社会学家,多数社会思想家缺乏理解战争的理论工具。除了少数例外,笃信社会进步的学者对战争这一大规模暴力冲突现象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将战争视为边缘或过时的现象。直至20世纪,大部分社会理论家对现代世界抱有过分乐观的展望,对战争与暴力现象或视而不见,或语焉不详。社会理论志在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作出令人信服的诊断,但对战争有意无意的忽视是其大的缺陷。由此,本书倡议重新审视战争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
  •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本书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为治理新疆而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完整呈现出来,同时还与其他历史时期作对比,以大量史实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新疆是新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
  • 大暗杀

    大暗杀

    《大暗杀》讲述了世界上著名的40桩暗杀事件。提及暗杀,人人都会心生恐惧,同时对其背后的神秘内幕也充满了好奇。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或许你知道唐朝玄奘是怎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而取得真经的,可是你知道当今世界上单腿独臂骑自行车行程最远的人吗?或许你很佩服勾践的大臣范蠡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可是你知道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事迹吗?你也许没有听说过给沙漠穿绿衣的地球保姆,也不知道奥运健儿们成功背后的辛酸!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他们都是坚韧顽强的人,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着坚定的意志。在困难面前奋斗不已、不屈不挠。
  •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神学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神学

    《政治的神学》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五种:《教会的可见性》、《政治的神学》、《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政治的神学续篇》、《价值的僭政》;均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法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欧洲的法学传统与基督教神学有内在关联,施米特借助“政治的神学”这个提法,力图在现代语境中保有欧洲传统的法学品质。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施米特法学思想的基本信念所在。《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思考》乃施米特一系列政治法学论著的滥觞,关注的是基督教教会建制的政治形式意义。《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讨论的是政治法学意义上的公法问题,在现代语境中进一步阐发了博丹“主权就是谁决断非常状态”的著名论断,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的经典文献。《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讨论政治制度建构中的“代表”问题,从韦伯“新教伦理”的对立面——天主教政治法理来看待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形成及其问题,带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问题景观和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政治的神学续篇——关于终结所有政治神学的传说》乃施米特八十高龄时所著,旨在为针对“政治的神学”的大批判展开反批判,相当神学化,但谈论的仍是现代性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其著作中最难迻译的一篇。《价值的僭政——一个法学家对价值哲学的思考》从法学家立场检讨现代启蒙主义价值哲学,对于了解施米特对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史批判的理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热门推荐
  • 老夫来自新东方

    老夫来自新东方

    远古时期,天地初开,神魔之战纷争不休。天门之中,一少年身穿围裙,手执锅铲靠墙而立。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空想乐园与灰之诗

    空想乐园与灰之诗

    这是甜蜜美好的童话世界,也是冰冷黑暗的未知文明所创造的世界。在梦中唱起甜美的童谣,越过颓败金属建筑交错的现实,一次次到达故事的轮回。自动机判断停机问题,因果交流电灯明明灭灭,少年在每个故事的因果之间孤独流浪。来吧,在这首灰之诗下,用心体会,所谓想象的模样。
  • 开局挂机当上亿万富豪

    开局挂机当上亿万富豪

    林旭意外获得隐藏英雄的金手指,可以无限获得人民币,技能,从此摆脱屌丝的生活走上了开挂的人生。住豪宅,拥美女,与国家领导人称兄道弟。“不要在我面前提钱,我对钱没有兴趣,我只对木材有兴趣!”林旭淡然一笑,轻声说道。
  • 家家都有优等生:38位状元家长的教子经

    家家都有优等生:38位状元家长的教子经

    本书讲述了38位高考状元的家长是怎样一步步将孩子培养成为优等生的。书中所选取的状元分别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吉林、辽宁、黑龙江等18个省市,尽管他们各有来历,却都反映着一个共同的道理——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学校的教育更重要。本书与其说是在讲道理,不如说是在讲故事;与其说是在讲教育,不如说是在讲生活——38位状元的家长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平实朴素地讲述了各家的状元教育经,值得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借鉴与学习。
  • 桐雨居诡谈

    桐雨居诡谈

    居,会意字,字从尸从古。“尸”意为“身体不动”,“古”指“古代”。“尸”与“古”联合起来表示“自古以来未曾挪动身体”。“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东汉·许慎《说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思绪线

    思绪线

    很多年后回头看自己该是什么模样眼里有着欣喜还是悲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族修真史

    万族修真史

    讲述一个故事,请读者耐心细看。有爽点,非爽文,本书主角从头到尾没有外挂。不说正反角色聪不聪明,至少智商全程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