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驻军及其他武装
在历史上,苏州一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驻军重地。清末民初,军队大多驻扎在枫桥、上津桥、下津桥、山塘、虎丘一带。民国二十九年(1940)7月,侵华日军强行平毁西郊3万余穴坟墓,建造南、北兵营。该两大兵营均在现金阊境区内,苏州军分区亦设在金阊区内的景德路。
(第一节)清军及地方武装
一、清军
据《苏州市志》载,清巡抚江苏地方军门驻苏州。康熙至乾隆年间,城守营兵额常为1000人左右,分设墩台汛地84处,防守元和、长洲、吴县3县,兼及昆山、新阳二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洋第九镇第二十三混成协第四十五、四十六标驻阊门外枫桥及葑门外宝带桥一带。
宣统三年(1911),成立陆军警察队,队署附设于盘门外二十三混成协部内,另在阊门外设立分遣所,以便施行职务。
二、商团及民团
光绪三十一年苏州总商会成立后,于光绪三十二年成立苏商体育会,会址设在东中市钱业公所,征集东中市及观前街一带各商店店员和青年为会员,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体操,以谋求进一步成为地方自卫力量。三十三年体育会试练兵操。民国元年1月,经江苏都督府核准改名苏州商团公会,并请求江苏军政府都督程德全先后拨快枪300支、子弹1万发。是时,商团公会下辖4个支部,后城区扩大到12个支部,乡区3个支部。民国十一年,苏州商团公会改组为苏州商团团本部,设在西百花巷。辖有基本队、常备队、游巡队、义勇队等组织。人数最多时达2000余人。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2月,商团奉令撤销,团员编人壮丁预备队或守望所。
宣统三年(1911)九月初筹建民团,于辛亥革命苏州光复之际正式成立。民团总事务所设在沧浪亭,下设5路,其中北路团局设于阊门内下塘泰伯庙。民团共有团勇500名,主要来自失业工匠。民国元年(1912)3月初,民团奉令裁撤遣散。
(第二节))民国驻军
一、驻区境部队
宣统三年(1911)九月,苏州光复后,同盟会即在苏州组织北伐先锋团。12月,驻山塘街钟公祠、李公祠一带,辖3个营。后因参与“洗程会”事件,被程德全下令缴械,旋即被遣散。
民国二年(1913)3月,江苏陆军第二师第三旅旅部设于城外原武备学堂内,辖第五、六团,第五团驻枫桥,第六团驻觅渡桥。
民国十三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苏州云集大批军队。十四年1月27日,奉军第一军军长张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团约1500余人到苏,总指挥部设于奉直会馆。此后数月间约有2.4万人在苏驻防。其中第一军所属第二、六、十九师共4个旅、6个团,驻扎于下津桥、枫桥和觅渡桥等处旧营房,以及原武备学堂、胥门外第二工场、农校、医学校等处。
民国十四年12月底,五省联军第六混成旅第一团驻苏州枫桥、上津桥等处营房,团部设在虎丘李公祠。9月,联军第七十六混成旅第一五一团调驻苏州枫桥,团部设在枫桥营房。12月,联军设军事运输办公处于苏州火车站,设苏沪杭嘉水道运输办事处于钱万里桥。
民国十五年11月18日,陆军第七师第十三旅二十六团驻下津桥营房。
民国十六年初,驻苏的直鲁联军有:第八军第三混成旅暂编第二团,驻下津桥;第八军第一六五旅所属团部驻留园、西园;第三十二师第一四O旅驻南濠街颜料公所;第一四七旅第九十二团驻胥门外第二工场;第一混成团驻三新旅社;第三混成团驻湖州会馆;江苏警备司令部驻三乐湾宝莲寺;工程雷电队驻三乐湾火神庙。
民国十六年3月,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第六十二团驻下津桥(后移驻胥门)。8月,师部设于朱家庄成烈体育专科学校,六十一团团部设于留园,六十二团团部设于德生学校,六十三团团部设于虎丘李公祠,师政治部、党部设于西园寺花园,各团部队散驻于城内外各处会馆、祠堂,以及觅渡桥和上、下津桥营房。
民国十六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七、八、九团由兖州抵苏,奉令暂行休整。师部设在阊门外省立医院,部队驻陕西会馆及枫桥营房。9月,第一军总指挥部由南京移至苏州,设于省立医院。10月,军部政治训练部亦由南京移驻苏州阊门大马路吴氏祠堂。
民国十七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第二团团部先设于颜料公所,后移驻枫桥营房,二、三营分驻下津桥营房。3月,第三十二军第三师第二团由沪抵苏驻防,师部设在下津桥营房,团部驻上津桥兵营。
民国十八年1月,新编第六师第十六旅抵苏州驻防,旅部设在留园盛家祠堂。
民国十九年3月,在苏州西园成立太湖剿匪总指挥部,所属第五师第十旅旅部驻在西园。
民国十九年4月,国民政府警卫一旅第三团驻下津桥营房。5月全团开赴柳河,11月回苏,驻枫桥第十五后方医院。是年6月,第十五、十七后方医院移驻苏州,第十五医院驻枫桥,第十七医院驻山塘街。
民国十九年6月27日,苏州军警团联合稽查处成立,设在阊门外三乐湾宝莲寺。11月26日撤销。
民国十九年8月,首都卫戍司令部宪兵第二团抵苏驻防,团部设在留园盛家祠堂。9月宪兵第四团抵苏,驻下津桥营房。
民国十九年9月,新编第二十师一一八团驻下津桥营房。翌年2月,陆海空总司令侍卫队一大队抵苏,驻楓桥。
民国二十年11月14日,十九军第六十师驻防苏州,师部设在留园。12月5日,师属教导大队千余人抵苏,驻山塘李公祠。二十一年1月20日,六十师在阊门外佑圣观成立水陆交通稽查所。“一·二八”事变后,六十师赴淞沪前线抗战。“一·二八”抗战期间,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师部从昆山移驻苏州朱家庄成烈体专。二十一年5月移驻无锡。同月,十九路军总部移驻苏州,设在景德路遂园及远东饭店,月调防离苏。
民国二十一年7月,陆军第五军八十七师独立团,团部驻下津桥营房。二十二年1月,八十八师二六四旅五二七团抵苏驻防,旅、团部分设在岭南会馆、虎丘李公祠。
民国二十五年2月,中央军校野营演习办事处驻留园。
民国三十四年10月组建苏州城防指挥部,指挥部设于东中市久福里。城防分5个警备区,每区设指挥部办公处和一巡查队,其中四区设在西中市。12月,指挥部移至景德路。三十五年6月又移到宋仙洲巷。8月,伞兵队来苏接防,成立军、警、宪稽查队2个队,一队驻玄妙观,二队驻阊门外利济寺。三十六年11月上旬,指挥部迁至曹家巷47号。
民国三十四年11月10日,陆军第七十一军八二七师师部设在阊门外大马路花园饭店;所属三六一团团部设在留园;所部40000余人分驻阊门外宝莲寺及上塘街潮州会馆等处。
民国三十五年1月29日,陆军总部工兵第七团抵苏,分驻阊门外更生医院等处。三十七年初,工兵四团第三营抵苏,驻下津桥营房。
民国三十五年1月30日,陆军炮兵第七团抵苏,除第一机械化营驻吴淞外,其余均驻苏州下津桥营房。
民国三十五年5月17日,宪兵十五团在苏城成立苏州宪兵大队,以护龙街(今人民路)为界,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宪兵队驻在金门内。
民国三十五年10月18日,青年军二O二师师部及第一团、师直属队搜索营、迫击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等12个直属单位由南京调驻苏州,师司令部及第一团部驻四摆渡张家花园。
1949年2月,原第一绥靖区南通指挥所奉京沪警备司令部令,改称苏州指挥所,移驻苏州四摆渡;所部一八二师五四六团同时到苏,驻张家花园。
1949年2月24日,陆军第五十二军第二九六师师部驻虎丘,4月23日离苏。4月21日,陆军第一二三军军部及第一八二师由常熟退驻苏州,在阊门外张家花园设立军前进指挥所,一八二师辖五四五、五四六团驻于市郊高桥、横塘、虎丘山一带。26日驻守虎丘山140号铁路桥的2个连兵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八十五师歼灭,余部向昆山溃退。
二、国民党特务组织
民国二十一年4月1日,三民主义力行社特务处在苏州建立京沪情报组,本部设在阊门外信义里7号。
民国二十二年2月,成立军事委员会直属通讯社,设在阊门外信义里"号。苏州被日军侵占后,该组因失去联系而结朿。
民国三十五年12月,成立苏州城防指挥部情报室,设于三茅观巷27号,三十六年秋迁至曹家巷#8号。
三、汪伪驻军
民国二十六年11月,侵华日军侵占苏州后,网罗汉奸,组织伪政权、伪军,为其进一步扩张侵略服务。苏州是日伪统治的重要据点,伪军系统庞杂。现将部分驻于今金阊区境内的伪军记述于下(
民国二十九年夏,在苏州地区活动的原重庆国民政府陆军暂编第十军投敌,被汪伪政府收编,改称陆军暂编第十师。师部设在虎丘李公祠,后迁人留园,部队驻城内太平桥一带。
民国三十年#月23日,伪财政部盐务署苏五属税警第四大队第三中队调苏,队部驻阊门外南新路大王庙。
附侵华日军部分驻苏部队
井山部队!938年7月15日驻苏,至阊门外西园附近。
早川部队!938年7月15日驻苏,至阊门内下塘久福里。
广野部队,1938年7月15日驻苏,至阊门外北濠弄。
小林部队,1942年4月20日驻苏,至阊门外南、北兵营。
(第三节)人民军队
一、概况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苏部队、驻苏军事机构和武警部队在金阊区范围内的驻军有(
苏州市警备司令部1949年5月15日成立,由第二十九军军长胡炳云任司令员。7月,二十九军南下福建,苏州军分区由常熟移驻苏州,兼任警备司令部,军分区司令员王治平兼任警备司令。1950年7月1日,司令部迁人曹家巷41号。1953年7月14日撤销。
苏州军分区1949年5月在常熟成立,7月移驻苏州,兼苏州警备司令部,设于曹家巷41号,后迁至景德路。数十年来,苏州军分区辖苏州市6个县(市)和4个区人武部。
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1949年8月建立第二总队,总队部设于平门内(今苏州阀门厂),所属六、七团驻南、北兵营。1950年2月移驻南京。
苏南康复医院1951年建立,设于广济路286号,1953年2月23日改名为江苏省第三康复医院。下设2所4个连队,1955年9月起,专门收治解放军的精神病患者。1958年4月,移交给苏州市卫生局。
第二十三军六十九师1952年7月,第二十三军六十九师从常熟调驻苏州集中进行换装。师司令部设在阊门饭店,部队分驻桃花坞大街。5月23日,部队北上抗美援朝。
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1953年3月23日调驻苏州,驻南、北兵营。1969年8月20日调防。
炮兵六十六师1969年10月从安徽蚌埠调驻苏州!970年1月调离。
6761部队1969年12月1日从安徽霍邱城西湖农场调驻苏州,1985年整编时撤销。
83110部队1985年11月1日在苏州组建而成并驻苏州,分驻南、北兵营。
83033部队1993年8月20日由镇江调苏驻防,接替83110部队,仍分驻南、北兵营。
二、驻区军事机构简介
【苏州军分区】1949年5月2日,遵照华东军区命令,以警备8旅机关为基础,改编成立苏州军分区,同时兼常熟市警备司令部,由旅长王胜任司令员,周一峰兼任政委。5月下旬,王治平升任分区司令员,吕维桢兼任分区政委,曹思明为副政委,警8旅番号撤销,所属22团分别改编为吴县、吴江、昆山、太仓、常熟5个县总队;23团改编为苏州军分区警备团,24团后改编为松江军分区。7月8日,苏州军分区由常熟移驻苏州市,同时兼苏州警备司令部,驻曹家巷2号。
自1950年至1966年,苏州军分区机关、所属部队的编制体制几经变化,前后又经历两次整编,全区员额从原来的近9千人精简到不足5百人。1962年被省军区确定为内地分区类。1967年2月,分区司、政、后机关由曹家巷迁至东百花巷近仁里大楼办公(目卩今景德路166号)。随着“文化大革命”开展,军队“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的加重,分区机关、部队都形成了坚持本身工作和“三支两军”两套班子,致员额不断膨胀,超编现象严重。全区参加“三支两军”的干部从开始时的15人逐步增加到175人。嗣后,分区机关经过1977年、1986年两次整编。至1999年末,军分区机关共设3大部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6个科室(作训科、军动科、组干科、宣保科、战勤科、供应科),司令员程云清、政委朱渊元。
【苏州军分区第四干部离职休养所】建于1994年1月,由原苏州军分区第五干休所东院部分离休干部与木渎原军分区第四干休所重新合并组建而成,隶属苏州军分区领导,地址:干将西路738号。
军队干休所主要以解放以前参加革命并符合条件的军队离职干部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服务保障机构。目前院内居住有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3个时期的老干部。他们在党和政府,特别是住地政府、街道的关心下,生活充实愉快,并继续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军民共建,讲传统作报告,以“红星助学”,帮困扶贫,向贫困地区、贫困学生踊跃捐款捐物,为他们献上一片爱心。该所曾多次被分区和省军区评为先进单位,1996年被苏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金阊区人民武装部】组建于1959年5月,原为中共金阊区委的军事工作部和区人民委员会的兵役部,业务工作受市人武部领导。1983年4月,根据江苏省军区命令,区人武部改建为军队建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武装部(正团级),受苏州军分区和区委、区政府双重领导,负责城区各单位的人民武装工作。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86)5号文件精神,人武部归建地方建制(副团级)。1996年3月,区人武部又收归军队建制。1998年6月,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增设人武部,称:苏州市金阊区XX街道人民武装部,由街道党工委一名副书记兼任部长,完善了国防体制。
【国防动员委员会】国防动员即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人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政治动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