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徐泰时(1540—1598)字大来,号舆浦。明长洲(今苏州)人。万历八年进士,后授工部营缮司主事。在修复皇后居住的慈宁宫时,徐泰时“区画精详,巨细毕举”,在炎暑中“不坐乘,不张盖,立赤日中指挥匠者”,被万历帝看到而“心嘉之”,竣工后以劳绩晋营缮司郎中。万历十二年,明神宗为兴建寿陵(即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命大学士申时行知建造事,兵部、工部两名尚书总督工程,徐泰时在加衔光禄寺少卿后也被派到工地去具体实施“相土宜,定高下,鸠工匠,量经费,聚财用,裁冗滥”。建定陵造成国库空虚,徐泰时以见材付款防止商人冒领费用,又“捐俸造室百楹”让工匠居住,使他们不再“坐卧风雨中”。在疾病流行时,他设“医局”施药,又设“病局”收养病号,“所全活者万众”。由于徐的认真管理,工程进展迅速,且“所省金钱动逾数十万缗”。在定陵告成前,万历帝临视表示满意,赐麟服“以彰宠异”,进秩太仆寺少卿,仍供职工部。后因徐泰时平时自恃才高,得罪了上司与同僚,“多所谣琢”,受控为“受贿匿商,阻挠木税”,于万历十七年冬回籍候勘;四年后查实“无庇商之私”,但仍罢职不用。泰时罢官归里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构筑东园和西园。东园即今留园之前身,西园后舍为佛寺,即今戒幢律寺。(参见第三卷(第一章)(第二节)“留园”及同卷(第二章)(第一节)“西园戒幢律寺”)
38.王锡爵(1534—1610)明太仓人,字元驭,号荆石。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累迁至国子监祭酒。万历初掌翰林院。张居正夺情,将廷杖吴中行、赵用贤等。锡爵谏之,不纳。进礼部右侍郎,以张居正恨之,还里不出。居正死后,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首请禁谄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时申时行为首辅,锡爵与之同郡同科,甚相得,但性刚负气,常忤朝论。二十一年,为首辅,以拟三王并封旨,为言官所攻。八疏求罢而去。卒谥文肃。有《王文肃集》及《王文肃疏草.、传世。其墓在原虎丘乡新庄村凤凰墩,即今金阊区西环路来凤桥西北,已于1966年发掘清理。(见第三卷(第四章)(第二节)之“王锡爵墓”)
39.申时行(1535—1614)明大臣、文学家。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长洲(今
苏州)人,一作吴县(今苏州)人。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科举人。翌年,壬戌科廷试,帝视对策,词札兼美,亲擢第一,高中状元。擢翰林院修撰,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字受知张居正。万历五年(1577),任礼部右侍郎。翌年,改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人预机务。不久,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推行宽大政务,以次收招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廷臣乐其宽,多与相厚善。至十九年,在相位九年,务乘帝旨,无大建树,人称“太平宰相”。后因议建储事,遭谴。五十七岁致仕归,居家常聚故人,修绿野、香山之故事,赋落花、咏物之诗,丹铅笔墨,与少年词人争强角胜。每当除夕、元旦与王穉登唱酬赋诗,二十余年不间断。年八十而终,诏赠太师,谥文定。申著述甚富,文藻婉丽。有《书经讲义会编》十二卷、《群书纂粹》八卷、《穆宗实录》七十卷、《召对录》一卷、《纶扉奏草》十四卷、《纶扉笥草》四卷、《纶扉赎草》十卷、《赐闲堂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善真、行、草书,有《赐闲堂帖》并传世。今景德路环秀山庄前身即申时行故居赐闲堂,景德路自中街路至黄鹂坊桥段旧称申衙前由此得名。
40.杨成(生卒年不详)明大臣。字汝大,号震涯,长洲(今苏州)人。家梵门桥弄。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督三殿工,昼夜经画,工成,例得京卿。成力辞,因补外王扬,出为浙江副使。转四川参政,蜀王故贵傲慢,监司见王,恭谨逾节。成据理争之,复王所山林坡田,悉还之民。旋擢广西左布政使,升应天府尹。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苦久旱,成至,祀雨随澍,仍饬有司发粟赈民。湓城、昭武间,岁常苦潦,成至,度地形,筑堤堰,蓄泄兼施,水患遂除。巨盗杨凤鸾、李大鸾蔓延江楚,成会楚抚夹剿,擒其魁。复以计平积盗叶隆盛等。升工部侍郎,转南京礼部尚书,乞休。寻复起南京吏部尚书。罪奄张鲸夤缘思复用,成偕南九卿劾,前后七疏。引归,晋宫保,赐乘傅。以宠行,行即家膺,巡抚命公疏辞,人比之鸿冥九霄,凤翔千仞。年八十存问,给月廪。殁,赐祭葬,谥庄简。墓在吴山南麓。祠在虎邱二山门道南书院。今阊门内五峰园弄16号之五峰园,传为杨之别业。(参见第三卷(第一章)(第五节)之“五峰园”)
41.李吴滋(生卒年不详)明官吏。字伯可,号如毂,其先太仓人。嘉靖间避倭寇乱,移居苏州桃花坞。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官至湖广副使,致仕归。居官所至有政声,而树德于桑梓尤深。年八十九坐逝。有《凤栖阁集》传世。
42.伍袁萃(生卒年不详)明官吏、文学家。字圣起,初从母袁姓,长洲(今苏州)人,一作吴县(今苏州)人。居南濠街。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贵溪知县。平赋清徭,出冤狱,创谢叠山祠,置学田,制大民乐嗣。擢兵部主事。终养归。报阕,起原官。王锡爵再相奏记建储,如对诸大计。时有三王并封事,力引正之。又疏请,宜早建元良。升武选副郎,提学浙江,力明正学。升湖广布政使参议,与税监相讼,拂衣归。再起广东副使。中官李敬辖珠池,其参随擅杀人,袁萃捕论如法,遂请告归。杜门读书,年七十余卒。历宦三十年,所得俸置义田赡族。著有《林居漫录》前集六卷、别集九卷、畸集五卷、名集六卷及《贻安堂稿》,《弹园杂志》等传世。《明史》有传。
43.韩原善(约生卒于明万历崇祯间)字继之,卢龙人,万历丁未进士,除青浦令,三十八岁以才调苏州府长洲县令。持躬庄诚,盛暑进食必衣冠以处,文牍手自裁决。执法不摇,虽津要不能干。然与士民相见则春风穆如,几不知为长吏也。初役法繁苛,率诡寄花分,役贫而漏富,请均役,民累以甦醒。擢户部主事,终开元兵备。曾见木铃衲子(僧人)苦志募缘
修白公堤(山塘街)!慨然捐赠!自是众遂募助,《重修白公堤碑记》有“异时名堤曰韩,亦何间然也?”语。山塘街旧有“韩公堤”石刻,据说即为纪念韩原善而立。
44.周顺昌(1584—1626)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景文,号寥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福州推官,捕治税监高菜爪牙。天启中历文选司员外郎,力杜请托,抑侥幸,不久辞官回乡。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曾戟手呼魏忠贤名,骂不绝口。魏党矫旨派旗尉赴苏逮捕,吴中为之发生民变。至京后,在狱中遇害。崇祯初,谥忠介。有《烬余集》。今山塘街“五人墓”安葬之颜佩韦等五位义士,即为营救周顺昌而慷慨就义者。
45.颜佩韦(?———1626)
46.周文元(———1626)
47.杨念如(———1626)
48.沈扬(———1626)
49.马杰(———1626)
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就义的五位义士。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亲信巡抚毛一鹭勾结织造太监李实,仗势在苏残酷剥削人民,并上疏诬陷被誉为东林“七君子”之一的周顺昌。当魏忠贤派缇骑来苏逮捕周顺昌时,苏州人民激于义愤,一时万人云集,涌进官衙,痛打缇骑,并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翌年魏忠贤失势,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将毛一鹭为魏忠贤所造山塘街“普惠生祠”拆毁,葬五人遗骨于废基,立碑大书“五人之墓”。(参见第三卷(第四章)(第二节)之“五人墓”)
50.葛成(1568—1630)明代苏州织工抗税斗争领袖。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太监孙隆受派到苏增税,私设税官,擅立关卡,横征暴敛,民怨沸天。时又遭水灾,桑蚕无收,丝价腾贵,机户杜门罢织,万余机匠失业,“哄聚填街塞巷”。六月初三日,葛成在玄妙观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应,“千人奋梃出,万人夹道看”,“若狂三昼夜”,焚毁税官居室,杀死税官黄建节等,孙隆逃往杭州。后官府派兵镇压,到处搜捕为首者,葛成挺身而出,被关13年。出狱后,吴人敬若神圣,尊称为葛贤、葛将军。葛成因敬仰“五人”之高义,自愿为其守墓,至崇祯三年病殁,众人将其葬于五人墓侧。(参见第三卷(第四章)(第二节)之“葛成墓”)
51.张大复(1554—1630)明昆山人,又名彝宣,字心其(一作星期),自号寒山子,明末清初苏州戏曲作家,寓居阊门外寒山寺畔。性淳朴,为人耿直,粗知书,善填词,颇知释典。与冯梦龙、朱佐朝等为友。著作甚富,所作传奇、杂剧三十余种,其中《当酒》、《打坐》诸折风趣而幽默,备受人们喜爱。《如是观》一名《翻精忠》,写岳飞尽忠报国、抗击金兵南侵之事,形象生动,颇有感染力。《吉祥兆》、《金刚凤》、《香山记》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曲折与波澜,以及他们在封建制度压抑下的悲痛之情,最后多以大团圆为结局。《醉菩提》及《海潮音》是专写佛教方面的书,《醉菩提》在当时较为著名。戏曲著作有《南词便览》、《元词备考》、《寒山堂曲话》以及在李玉、钮少雅等协助下编纂的《寒山堂曲谱》。
52.文震孟(1574—1636)明大臣。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曾孙。出身名门。万历二十二年(1594)获乡荐,会试十次不中。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殿试,以一甲一名状元及第,已年近半百。授翰林院修撰。为天启、崇祯两帝请筵。时熹宗乳母客氏与魏忠贤内外勾结,把持朝政,滥施刑罚,凡正直大臣都被视为东林党,惨遭横
祸震孟对此十分愤怒,上《勤政讲学疏》!魏忠贤屏而不奏,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言震孟比帝为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一日,讲筵毕,忠贤传旨,廷杖文震孟八十。辅臣韩口力争,贬秩调外;震孟乃不赴调而归。天启六年冬,摭拾他事,与陈仁锡、姚希孟、郑曼等并斥为民。崇祯元年(1628),以侍读召,改左中允,充日讲官。以讲学能严正,时称“真讲官”。时魏忠贤虽败,朝政仍由宦官把持,遗党王永光等乘机报复。震孟挺身,抗疏纠谬。三年,震孟再次上疏直谏。既忤权臣,欲避去,出封益府。便道归,遂不复出。五年,擢右庶子,重新人京。久之,进少詹事。八年正月,张献忠等起义军东进,破凤阳,捣皇陵。震孟借此历陈致乱之源。七月,特擢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人阁预政。震孟疏两上请辞,不许。与首辅温体仁不协,未及三月而斥,未竟其用。归半岁,会甥姚希孟卒,哭之恸,不久病卒,年六十三。廷臣请恤,不允。十二年,诏复故官。十五年,赠礼部尚书,赐祭葬,追谥文肃。震孟隐寓吴中,得学宪袁祖庚“醉颖堂”,构“世纶堂”、“青瑶屿”等,写诗作画,栽种香草,乃名“药圃”,即今艺圃。文衙弄以文震孟故宅药圃所在而得名。著有《药圃全集》、《甓史》、《药圃诗稿》、《姑苏名贤小记》等传世。存世书迹也颇多。(参见第三卷(第一章)(第四节)“艺圃”)
53.茂林(1569—1637)俗姓沈,法名性祗,别号力果道人,茂林是其字,以字行世。明浙江长兴人。17岁出家于弥陀古院,日课诸经,更修苦行,躬历口亩。如是十余年,参云栖和尚,再诣天台闻师受具足戒。后发心精研戒律,博通三藏,以念佛为行持,说戒讲经,传法12人,戒子无数。万历年间至苏州南园之保国寺任方丈25年之久。崇祯八年(1635)主持重修复古归原寺,改名西园戒幢律院,高树戒幢,弘扬律宗,成为律净合一的名刹。68岁示寂并告众曰(凡我弟子,严持戒律,宗主念佛,深信因果,有不道者,摈之出寺。”传记载于《律宗灯谱》,被列为汉传佛教南山律宗第21祖,金陵天隆寺古心律师下二世。著有《四分律记》、《毗尼日用》、《五百问经略解》等流传后世。(参见第三卷(第二章)(第一节)、第十六卷(第三章)(第一节)之“西园戒幢律寺”)
54.文震亨(1586—1645)明官吏、文学家。字启美,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曾孙。祖父彭、父元发俱为名书画家。兄震孟。震亨少有颖异,生长名门,诗文书画,流寓白下(南京)。天启甲子(1624)秋闱不利,即弃科举,清言作达,选声伎,调丝竹,日游佳山水间。崇祯十年(1637)以琴书名选京中,以贡生出仕中书舍人,协理校正书籍事,交游赠处,倾动一时。历三年,值漳浦黄道周以词臣建言,触上怒,穷治朋党,词连及公,下刑部狱,久之复职。壬午(1642),奉命劳军蓟州。给假归,将以甲申还朝,而有三月十九日变。北都陷,福王立南都,召复原官,上疏引疾归。家居高师巷“香草诧”。曾于西郊构碧浪园,东郊营竹篱茅舍,未就而卒。南都失陷,辟居阳澄湖畔,忧愤绝食,呕血数日而卒。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通谥节愍。所著有《长物志》十二卷、《香草诗集》五卷、《琴谱》、《开读传信》、《载贽》、《清瑶外传》、《武夷剩语》、《金门集》、《文生小草》、《秣陵竹枝词》、《岱宗拾遗》、《新集》、《香草诧前后志》、《怡老园记》等传世。(参见第三卷(第一章)第七节之“香草诧)
55.张国维(1595—1646)明浙江东阳人,字九一,号玉笥。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初擢刑科给事中,劾罢阉党副都御史杨所修等,尝谏帝“求治太锐,综核太严”。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苏州、安庆等十府,俗称“江南巡抚”,驻节苏州,至十三年离任,前后共7年。在苏任职期间,全力建苏州九里石塘、长洲至和塘及平望内外塘,修松江捍海堤。并根据历年治水经验,撰辑《吴中水利全书》,约70万字,图52幅。还传播浙东种植棉
花经验,被视为“棉花神”。后曾任代理兵部尚书。十六年,以清兵人畿辅而人狱,不久即获释,命其赴江南练兵输饷。南京被清军占领后,张公请鲁王监国绍兴,任兵部尚书,督师北上。抗清兵败后,于家乡东阳投水殉国。虎丘山塘绿水桥畔有张公祠,即奉祀张国维。(参见第三卷(第三章)(第一节)之“张公祠”)
56.杨廷枢(1595—1647)字维斗,号复庵。吴县(今苏州)人,明尚书杨成之孙,家住城西梵门桥弄(即杨衙前),“复社”领袖之一。天启间,东林党人周顺昌被权监魏忠贤派人逮捕。为救顺昌,廷枢奔走敛财,因此名闻天下。崇祯三年(1630)应天乡试第一。清顺治二年,清兵南下,遂隐居光福邓尉山,联络好友弟子进行反清活动。顺治四年,清政府害怕杨廷枢“人湖为患”,对他“搜捕益急”,廷枢乃只身匿迹吴江迮休仲家,后因人告密被捕,押解至芦墟清军兵营。清将土国宝劝其投降,遭严词拒绝,诛杀于芦墟镇泗洲寺永安桥旁。临刑时,杨廷枢神色不变,谩骂不已,坚不屈膝,大呼“生为大明人”,头已落地,“死为大明鬼”声从口出。门人迮绍厚收其尸,葬于苏州虎丘山南十房庄(现称硕房庄)。
57.金圣叹(1608—1661)原名采,晚年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原姓张。长洲(今苏州)人,居养育巷海红坊(今金阊区培智学校址)。明末清初杰出文学批评家。他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对功名仕途不以为然。明亡后,决意不做清朝官吏。顺治十八年(1661),他带头“抗粮哭庙”,结果为清廷所杀。他评点批改《水浒》、《西厢记》,在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为我国文学批评理论开创了新路,给后世的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很大影响。他还对《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进行批注,合称“六才子书”。金圣叹还能写诗,有《沉吟楼诗选》。(参见第三卷(第二章)(第四节)之“海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