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46600000011

第11章 见信如面

“见信如面”是父亲给我来信的开头语。

父亲去逝多年,就埋在老家的祖坟山上。老家离得远,我很少回去为他扫墓。

今年又逢清明,户外一片阳光明媚,断断续续传来鞭炮声,我临窗望去,远山近山到处是为先人扫墓而忙碌的人群,使我想起了父亲:故乡,父亲的坟茔上一定长满了衰草,无异如一座无子孙看管的荒坟野墓。每当想到这些,心里就很不好受,特别是近年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感觉就特别的强烈。

我回到书房找出父亲给我的来信,我收存的就有厚厚的一札,信封、信纸都因年久已发黄。当年我在收到它们的时候,总是“略览群书”看得不那么仔细,总嫌父亲啰嗦,尽是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且下次来信还会旧事重提。我总认为自己比父亲聪明,这些事根本用不着他交待。

父亲读过两年私塾,在我那山村算是喝过墨水的人,凭这点功底做了二十几年的大队会计,农村联产承包后才退下来专心耕种责任田。他一生信仰忠孝节义,人情世故,一辈子报效家庭。我上有两位姐姐,父亲重男轻女,因此他把家庭的所有财力和物力都倾注在我的身上,我在家里的地位两位姐姐是无法比拟的,物质待遇比她们优厚,家务劳动基本不干,但有一点父亲是不放过的,那就是读书。父亲要求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要用在学业上,否则不打就骂。我是在他的监督和打骂下才考上大学的。

我坐在书桌前随便抽出一封,看时间这是父亲在我入学后不久的来信:

“吾儿见信如面:

家人都好,勿念。求学在外,身边没有亲人,你母亲很担心……你要尊敬老师,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饮食方面,要少吃生冷……

衣着方面,要保暖,勿受凉感冒,保健卫生要注意……”

父亲的字如他做人,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十分认真,看起来总像出自一个女中学生之手。

这封信我接后不知回信没有,也许当时我就一笑了之,就如现在许多孩子一样,父母问及好不好时,总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同时忙着上网或是其他什么。记得那时我也不常告诉父亲我在学校干什么,学什么,学得怎么样。总是觉得父亲不懂,谈多了又怕他担心,干涉,啰嗦,反而给自己惹麻烦。

对于父亲唠叨的生活小事,当时的我本能地觉得很烦。直到我工作之后才逐渐理解到父亲为什么总是要唠叨这些生活小事,因为他是关心我的、爱我的,对我的大事所知有限,就不知道该跟我谈什么大事,只好关心小事,这些小事就成了我们仅有的话题,我猜他肯定也不想如此,也许这就是我们隔代人的代沟。

子女对父母再怎么冷淡,父母对子女还是很真心的。我念大学四年,学费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很昂贵的,可我从没有缺过钱,我小时候也算吃过一些苦,但十分现实,除了自己还是自己,没钱了就写信给父亲要,虽说没有大手大脚,但绝没有厉行节约,而且觉得理所当然。当我抽出另一封信时发现这一段:

“吾儿见信如面:

……

家里养了两头猪,等下个月把大猪卖了后,立即把钱汇给你。对于用钱,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本着:‘该用则用,当省则省’的原则。……”

如此平凡,当时根本没在意,只盼钱早些汇来,觉得应该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只是后来成家后变成了付出者,才知道一切看似“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事情,背后有多少牺牲。我的故乡是一个三五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在我读书的那些年,村里大多数人家都翻盖了新房,我家的房子多年容颜依旧,与左邻右舍的新房相比,显得破败、丑陋、寒酸,父亲母亲无能将它翻新,他们是把家庭里的每一分每一厘都计算着用在扶持我的学业上。父亲很穷,他是在老家那陋室里去逝的,走后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他很富有,他把整个家庭的收入都用在了对我的教育上,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完,我继承了父亲的“万贯家产”。现在我才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儿方晓父母恩”。

父亲从不计较我的回报,唯有希望我出人头地。

“吾儿见信如面:

……你已分配到单位工作了,首先是做人,给国家干事,脚要站稳,要尽心尽力,不能有私心,不要怕吃苦,古人也有‘拿人一分钱财,替人做十分事’之说,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看重你,‘皇天不负苦心人’……”

这是我参加工作后收到的父亲的来信,也许这是父亲给我讲的唯一的一次大事情,而且还引用古谚语加重份量,他对我的期待比我的领导对我的要求还高。这些教诲使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真诚、直率做人,公正、公平处事。

父亲去逝后,母亲执意要住在老家那破旧的房子里,母亲说:“只有我住在这里,你父亲回来时,才不会孤单,以免成了孤魂。”

随着年岁的增长,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坏,尽管两位姐姐轮番来看望她,也显得孤单,就是不肯到我这里来,母亲说我孩子小,房子小,说我和妻子工资又不高,家庭负担重,再说也住不惯,总是不来。而且要求姐姐和亲戚不要到我单位找我的麻烦,以免影响我的工作,直到生活自理有一定难度时才同意过来和我住在一起。

而今母亲满头白发,背驼得厉害,一双眼睛几近失明,仅有微弱的视力,在家里从客厅到房间都得拄着拐杖,像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母亲来城后,我发现自己也变得啰嗦起来,只要领着母亲上街就会不停的说:“看着路,小心点,当心车。”晚上也会对她说:“早点睡,多休息。”我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父亲”。

因为我和当年我父亲一样,现在才知道最平实的话语就是亲情,没有功利地唠叨的那些平凡小事才是最重要的、最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亲情。

同类推荐
  • 陪孩子品词

    陪孩子品词

    俞陛云幼承家学,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建树,尤其精于诗词。为给家中孩童讲授诗词,俞陛云从五千年瀚若星河的诗词名篇中精选部分篇目,细细品讲诗词的韵律、句眼、意境之美。引领孩子在阅读、背诵诗词之余,品味诗词中优美协调的韵律,淡雅流丽的语言,清隽高洁的品格,至纯至真、如梦如幻的意境。
  • 贾平凹作品生态学主题研究

    贾平凹作品生态学主题研究

    本书围绕贾平凹30年的创作首次专注“生态学”研究,包括其作品中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自然生态、民俗生态、存在生态、人文生态、性情生态和生态理论9个方面内容。
  • 幸存者

    幸存者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他被埋在废墟之下长达76小时。他说他是幸运的,可以活下来,可以用写作抚慰受创的心灵,可是,那些失去健康、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人,忍受着更加巨大的伤痛,更需要我们的关心……于是,他写下了这些文字,为了这段不该忘却的记忆。用血写就的实录以命换来的真情;献给所有地震遇难者与幸存者的宝贵记忆;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思,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 草家族的绿袖子:原野童话

    草家族的绿袖子:原野童话

    本书收录了作者创作的《闻香》、《柳美人》、《种子》、《鸽子在天空流浪》、《发现》、《月光手帕》、《小女趣事》等八十余篇随笔。
  • 本土与异域

    本土与异域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十六章,主要回顾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学者的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下编十三章,主要评述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另外,附录书评四篇,对当代中国在此领域卓有成就的四位研究者四部专著予以述评。
热门推荐
  • 三世明月:不成仙便为魔

    三世明月:不成仙便为魔

    三世轮回谁知孰轻孰重?仙与魔不过一念之差,她非仙亦非魔,却纵横三界。世人都说神仙好,而她眼中所谓的神仙不过是披着普度众生的私心邪魔!这难道是她三观不正吗?她说:“魔有什么不好?世间万物生灵皆有情,我就是喜欢这万丈红尘。”他说:“月儿成魔我便随之,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神仙不配和她相提并论!”就连可爱的、不!威武的小神兽也表示当个魔兽还不赖!
  • 杂乱无厘头

    杂乱无厘头

    一切都是想象,一切都是代码。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数字。
  • 零武式

    零武式

    公元2248年,太阳之火逐渐熄弱,神秘力量复苏,同年地球蓝星的科研进入大宇宙时代,似乎一切都只是一个契机应运而生!PS:等级划分,一式最低,九式最高。零,为混沌,无品无级方为随意。
  • 302宿舍的那些年

    302宿舍的那些年

    讲述了我和我的五个舍友,我们302宿舍六人酸甜苦辣四年大学生活的日常故事。
  • 校花的天才高手

    校花的天才高手

    一个天才弃少,被美女学生当成佣人,被校霸踩在脚下,朋友亲人任人欺服,一朝为了朋友,痛打校霸,置之死地而后生,偶得全能圣手,邂逅校花,主宰校园,打造史上最强校花的贴身高手。
  • 穿越之皇后不许

    穿越之皇后不许

    她说:常珝,许我一辈子吧。常珝轻抚着她的面颊:“朕不许,你这皇后,朕要与你许上三生三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域武之神

    域武之神

    在古老的年代有个传说,叫做神!还有个传奇,叫做改命!现在有个问题,要逆天……
  • 仙魔征途录

    仙魔征途录

    他是盖世强者,武功出神入化,纵横人世之间,难逢敌手。却因触怒仙人,一场仙魔大战在这个命运村展开,此人不愧为天纵奇才,居然将肉体凡胎修到了仙魔之境,强横的实力另仙人都感到难以招架。大战持续了三天三夜,结果如何,无人得知。只是他的存在成为仙人所不容,每次投胎转世,修真者都会前往命运村诛杀邪魔。而邪魔转世十次、也被诛杀十次。十世轮回,无一幸免。这是这一次的诅咒却被破解了。重生的他又会怎样报复十世轮回的夭折呢……
  • 化学专家在异界

    化学专家在异界

    一次意外的化学试验,让本是土生土长的地球人陈曙光穿越到了异界。在这里,他又如何从一位化学家华丽丽的蜕变成为一名本领强大的魔法师呢读者必看:此书不11,不太监。喜欢多女主的误入--请读者放心收藏。
  • 簪花氏族

    簪花氏族

    不更了不更了~专心写同人~拜拜了拜拜了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