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6600000028

第28章 你做什么来(1)

你做什么来

禅师“谁在喊痛呀!”云门:“老师,是我!”禅师:“你在哪里呢?”云门:“我在门外啦!”“你人在外面,为什么叫痛呢?”“因您把我的脚关在门里面了。”禅师“脚在门里,为什么人在门外呢?”云门:“您确实把我分成里外了。”禅师:“愚痴!一个人还有里外之分?”

风动,幡动

禅宗慧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慧能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则说:“没有幡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慧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二位请不用争论,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想,是否能够证得涅槃寂静。

不肯承担

利踪禅师有一次在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叫道:

“有贼!有贼!”

叫声惊动了堂内的大众。这时,刚好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道:

“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学僧推拒道:“禅师!你弄错了,不是贼,是我!”

利踪不放手,大声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担?”

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踪禅师说偈道:“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有道是“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欲乐,从而引生种种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时粥饭,都只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此当下了!

利踪禅师对僧人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昼夜二十四小时,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是修禅不可忽视的功课。

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像,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面壁静坐,不理不睬。慧可于是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溅,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慧可道:“唯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慧可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所求何在?”

慧可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慧可愕然说道:“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得到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谁的罪过

有一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一个船夫将沙滩上的渡舟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此时刚好有一位禅师路过,居士一个箭步向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舟推入江时,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禅师没有考虑,就回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

居士非常不解,怀疑地问道:“两者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是你的罪过!”

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的立场,真理有时不能说破,事相有时也不能说破。船夫为了生活赚钱,乘客为了事务搭船,虾蟹为了藏身被压,这是谁的罪过?这不但是船夫和乘客两者的罪过,而且是船夫、乘客、虾蟹三者的罪过;但又不是三者的罪过,因为这三者都是无心,“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这位居士无中生有,妄自分别,难怪禅师要毫不客气地呵斥他:“是你的罪过!”

得意忘言

洞山禅师走到泐潭的时候,看到一个职僧对大家说法,他不引经据典,只是自言自语地道:“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洞山禅师听后,走上前便问道:“我不问佛界和道界,只问刚才在这里说佛界、道界的是什么人?”

那位说法的人在本寺是一位很重要的职事,是一位首座大师,人们叫他初首座。

初首座听后,默然不作一语。

可是洞山禅师不饶过他,一直追问道:“为什么不快说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回答道:“快了就无所得。”

洞山不以为然,反驳道:“你说都没说,还谈什么快了就无所得?”

初首座又默然。

洞山禅师这才觉得遇到了对手,因此就温和地说道:“佛和道都只是名词而已,我问你的,你为什么不引证教义来说呢?”

初首座好像遇到好的机会,迫不及待地反问道:“教义是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拍掌大笑回答道:“得意忘言!”

禅者与禅者对话时名为机锋,有时听起来,不知两人说些什么,好像牛头不对马嘴,但当事者彼此实有至理在焉。如洞山禅师要他快说,初首座沉默以对,初首座反问他怎么说,他说“得意忘言”,实则忘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禅啊!

禅非问答

有一位禅师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究,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得到这个话题便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不淋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第二个说:“那是一个局部的阵雨,有时候连马背上都是一边淋雨,另一边是干的,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不淋雨,却是干的,那有什么稀奇。”

第三个弟子得意地说:“你们都说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嘛,怎可说是局部阵雨,那一定是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

这样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好像都有理,争得没有个完。

最后,禅师看时机已到,就对大家揭开谜底道:“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的话题,且也执著得过分厉害,那当然争论不休。由于争论,所以距离真理越来越远。其实啊,所谓‘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所以,要谈禅,不要从问的方面回答,要从不问的方面去体会。禅门语录数千卷,看起来都是问答式的教学。其实,有时问的并不要回答,回答的也不是要问的。问答有争论,自悟无争论,问答不是猜谜语,在回答之外,还有这个吗?

是什么

云居禅师在洞山良价禅师处结一草庵,独自专修,有一次连着十天都没有至斋堂用餐。洞山禅师非常关心,也非常奇怪,就特地召见他问道:“这些天你怎么没有赴斋?”

云居禅师非常喜悦自得地说道:“每天都有天神为我送食!”

洞山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道:“我以为你是个修行的禅人,原来只是个执著世间福德的庸俗之辈!明天再见吧!”

到了第二天,云居禅师依言拜见洞山禅师。洞山大声地呼唤云居的名字,他恭谨地回应。洞山突然问道:“福德为最呢?证悟福德性为最呢?”

云居听后,哑然无语,他知道福德是有修有证的,福德性是无修无证的,原来他的修行已堕入到有为法中去了。他怀着满腹的疑团返回草庵。

在庵中,他沉浸于寂静时,一连三天,天神再也不到庵中为他送食,但他获得了“禅悦为食”的无为法境界。

修行的人,报感人天,虽然是可羡慕的,但福报一完,五衰相现(天人福尽有五衰:一、头上花萎;二、腋下出汗;三、身上有臭;四、不乐本座;五、衣裳垢腻),仍不免生死轮回,故禅者不以世间荣辱为准,不以世间善恶为是。在荣辱善恶之外,能会禅心吗?

骨裹皮

有一学僧在庵侧旁看见一只乌龟,就向大随禅师请示道:“众生都是皮裹骨,为什么乌龟却是骨裹皮呢?”

大随禅师听后,并不作答,仅将自己的草鞋脱下,覆盖在乌龟背上。

守端禅师曾为大随的举止作了一首偈颂:“分明皮上骨团团,卦画重重更可观;拈起草鞋都盖了,这僧却被大随瞒!”

佛灯禅师也跟着作了一首偈颂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

宝峰禅师更明显地指出:“明明言外传,信何有古今?”颂云:“掷金钟,辊铁骨,水东流,日西去!”

吾人生在这世界上,到处都有好奇心,即此好奇心,求知则可,悟道则远。悟道者乃由平常心。学僧见龟骨裹肉,即起好奇心,大随以草鞋盖覆,即盖覆此一虚妄之根源的好奇心。佛灯禅师的“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这是多么平常的事!宝峰禅师的“水东流,日西去”,这又是多么平常的事!可是在平常里,有一个世间不平常的原则:缘起性空!明乎此,则佛道也,禅心也,解脱也,均在此中心!

通身是眼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一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继续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哦!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慧上显现的。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它彻天彻地地观照一切呢?

石头路滑

隐峰禅师向马祖道一禅师告辞他去。

马祖:“向什么地方去?”

隐峰:“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去。”

马祖:“石头路滑。”

隐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马祖允准了隐峰的辞别,隐峰从江西到了湖南专程去拜会石头禅师。

隐峰绕禅床一圈,振动锡杖,问:“是什么宗旨?”

石头禅师不理睬,过了许久,只说了一句:“苍天,苍天。”

隐峰不知所以,不能应对。

不得已,隐峰又回到马祖道一禅师那边,把会见石头希迁的情形说了一遍。

马祖道一禅师指示道:“你再去,听到石头禅师说‘苍天,苍天’,你便嘘他。”

隐峰再到南岳,一依前问:“是何宗旨?”

石头希迁禅师毫不犹豫,立即从口中发出:“嘘!嘘!”

隐峰不知所以,又一次黯然归来,向马祖报告一切。

马祖不得已,安慰地说:“向汝道石头路滑!”

禅,不是依样画葫芦可以学的,禅完全是“用己心去接师心”的。石头禅师叫“苍天,苍天”,就已说明禅的宗旨不可言说,隐峰再问,石头禅师“嘘!嘘”,仍是不可说。禅,要在不可说处下手,才是平坦大道。

怎可心动

仰山禅师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因寺中知客师解职,仰山就命她负责寺中接待事宜,寺中大众也认为非常适合,因为妙信能干、发心,有相当魄力。

一日,从四川来了十七名行脚僧挂单寺中,预备亲近仰山,向其问道。晚餐后,行脚僧们无事,开始讨论佛法,当内容涉及“风动幡动”的问题,互相不能解决,争执吵闹的声音闻于妙信。妙信也就大声呵斥道:“十七个门外汉,明天走的时候要把房钱饭钱算清楚。”

妙信的威严一点也不像女人,行脚僧一起默然相对,不知如何是好。妙信命令道:“不要争执,到我面前来,我告诉你们!”

十七个人不自觉地走到妙信的面前,妙信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

行脚僧们一听,顿然眼前一亮,心开意解。

大家商量,不再等到仰山禅师开法堂的时候闻法请示了,第二天全体告别妙信而去。

当初慧能大师为了二僧争论风幡谁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仁者的心动。”今妙信禅尼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的举唱,又更进一步。慧能主张把客体、主体融合在一起的妙境;今妙信禅尼超越融合,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义。

默然无语

黄龙禅师住在净戒寺的时候.有一次在那里与洞山圆禅师相见,黄龙默然无语,两人只是焚香对坐而已。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洞山圆禅师起来说道:“夜深了,妨碍你的休息。”

说完,就走了出去。

第二天两人各自回去,黄龙一回到自住的禅院,首先迫不及待地向永首座问道:“你当初住在庐山的时候,认识洞山圆长老吗?”

“不认识,只听过他的名字。”

停了一会,永首座问道:“老师这次见到他,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黄龙答道:“奇人!”

首座退下以后,询问侍者:“你跟老师见到洞山的时候,他们夜间谈话,谈些什么?”

侍者把两人对坐默然无语的实际情形告诉首座,首座深深呼吸后,喟然大叫一声:“疑煞天下人!”

人与人之间,要用语言文字才能交换思想意见,有时语言文字把理路越说越混淆不清。禅,不立语言文字,禅师传道,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笑骂,都是直截了当的教育。如黄龙、洞山二老,虽然无言,岂不已心心相印?老首座又何必多疑?不过,由疑亦能入禅。

谁在井中

有一年轻学僧问性空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禅师回答道:“假如有人落在千尺之深的井中,你能不假寸绳把他救出来,我就告诉你。”

学僧说:“近日湖南畅禅师去世,也是像你一样,讲的话不合乎常识。”

性空禅师就叫仰山慧寂禅师把年轻的学僧赶了出去。

仰山后来问耽源禅师说:“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那井中的人呢?”

耽源反问道:“痴汉,谁在井中?”

仰山无法回答,后来又问沩山禅师道:“老师!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井中之人?”

沩山出其不意地大声叫道:“慧寂(仰山的名字)!”

仰山应诺。

沩山禅师说:“从井里出来了。”

以后仰山慧寂曾举这些话告诉众人说:“我在耽源禅师处得命,沩山处得地。”

禅者讲话不合乎常识,是的确不错。禅,本来就是超越常识的。一般人思想观念总在事相上解释来解释去,殊不知这都是妄心上的知见,不是禅心上的体悟。

堕落在万千尺的坑井中,要假他人的绳索才能救得起来,这从事相上去做是多麻烦的事,如果能直下承当,从理上去会,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那真实的世界不是又为自己所有了吗?

云门内外

同类推荐
  • FBI教你超强说服术

    FBI教你超强说服术

    FBI谈判专家教你看懂对方心理的另类说服术,让你与陌生人初次见面,就能瞬间读懂他的身体语言,了解他的真正想法和需求,影响他的思考方式,并在几秒钟内与其建立融洽关系,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谈判技巧很重要,但真正的说服却是心理上的较量。本书从“情报”“移情”“反射”“读心”“建议”“暗礁”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IERRS”说服法则,并结合丰富精彩的案例,使读者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像FBI谈判专家一样在第一时间看透对方,在博弈中占据绝对主动,从而成功说服对方。
  • 工作再苦也要笑一笑

    工作再苦也要笑一笑

    这是一本让你从心理走向成熟和强大的读物。如果你能够笑看职场风云,笑对人际纷争,那么你不仅能够做到真正的超然物外,而且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工作再苦也要笑一笑(最新实用版)》总结了让职场人士感觉痛苦的八个来源。并分别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和正确应对的方法:职业规划缺失带来的痛苦、求职技巧匮乏带来的痛苦、职场经验不足带来的痛苦、薪酬待遇不如意带来的痛苦、不善于应对人际关系带来的痛苦、职场“过劳”带来的痛苦、跳槽转型带来的痛苦、维护工作权利带来的痛苦
  • 成功是一种个性

    成功是一种个性

    拿破仑的个性是什么?就是他率领众兵士为法兰西精神而奋斗的刚毅品质!如果他缺乏这种超人的个性,就绝不会出类拔萃,成为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式人物。同样,无论你在哪个部门,你都应该把自己当成拿破仑,去培养自己的英雄个性,凭着一股实在要把事情做好的态度和精神,让自己得到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认可。
  • 日常的佛心

    日常的佛心

    一颗真正的佛心不仅仅存在于寺院,也不仅仅存在于名山大川的游方者那里。佛心可以无处不在,可以淡然无痕,“日常”两个字就是最明确的指示了。“日常”,可以是你喝茶吃饭、工作睡觉、待人接物。以恬淡和包容的佛心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佛家所谓“平常心是道”和“步步是道场”正是这个意思。无爱则无忧,无欲则无求,无怒而无敌,无怨才是佛。所有烦恼,都是放不下的执著。
  • 努力过,不后悔

    努力过,不后悔

    本书包括:“只有努力,才会成功”、“胸有野心,就有前程”、“发挥优势,果断地行动”、“善用大脑,创造性地努力”四部分内容。
热门推荐
  • 多米诺效应

    多米诺效应

    本是毫不相干的人,却被互相干扰,最终,每个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报应。
  • 卿本嘉人

    卿本嘉人

    “陆嘉人,你给我听好了,你这一生只能是老子的人,听清楚了没有!”“听……听到了”“乖~”身着西装的男人一脸宠溺的摸着少年的头,温柔说道。
  • 错过才知道珍惜

    错过才知道珍惜

    错过后才懂得,珍惜,可已经没有任何机会重来一次,当时的不懂事,使我们越来越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优生胎教必读

    优生胎教必读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对人才的诠释也在不断演变。要想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迎接新世纪对人类的挑战,就必须从胎儿做起。
  • 药帝萧玄

    药帝萧玄

    一个弱肉强食的修仙世界,优胜劣汰,萧玄,一个大家族的普通子弟,一次偶尔的机会在山林碰到一位生命垂危的老者,他的命运也悄然改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那个老者改变了他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演绎一位旷世强者的崛起之路。?
  • 忽如一夜重生

    忽如一夜重生

    前世她背上弑父之名,名誉全毁,被小人陷害,最疼爱她的哥哥公司破产,这一世她重生归来,却发现能看到正常人看不到的,听得到普通人听不到的……
  • 二次元里的犬娘

    二次元里的犬娘

    再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江熙变成了犬娘,并在各个番剧中生活
  • 两大家族与小丫头之间的战争

    两大家族与小丫头之间的战争

    真的是,我妈也不知道脑子哪里进水了(有你这么咒你妈的吗?),把我一个人丢到贵族学校来读书,难道嫌钱多呀?就算钱多也不能浪费了,大不了就给孤……“
  • 素书全鉴(第2版)

    素书全鉴(第2版)

    关于《素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认定“孺子可教”后传他一卷书,告之“读书则为王者师”。这位老人即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在精准地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谋略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点。本书对《素书》全书按原典进行了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