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族重视自己的交谊,他们的一些朋友在曾氏族人的成长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提及的是洪立与危全讽的交谊。危全讽字上练,唐末南城人。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黄巢所领导农民起义爆发了,江西各地的农民纷纷响应,危全讽和他的弟弟危倡仔招募乡勇,组织武装力量,在南城修筑防御工事,保卫乡民。他被朝廷授为讨捕将军。乾符五年,南丰县的朱从立、新城(黎川县)黄天撼乘黄巢大军攻占江西之机,率领农民起义。在南丰、新城一带活动,危全讽奉命对他们进行镇压。而此时的南丰县令就是曾洪立。危全讽之举得到了洪立的敬慕,而危全讽爱洪立之才,招为己用。洪立多为全讽出谋献策,同时全讽也不断地向朝廷举荐洪立,于是洪立不断地得到皇帝提拔,最终官至检校司空、金紫光禄大夫。使两人在仕途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洪立为曾氏在南丰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曾氏后人曾季狸有《危全讽祠》诗赞美危全讽,诗云:“香火颓然寄梵宫,精英不与众禅同。临川千古人心在,犹说当年保障功。”危全讽因在抚州兴兵护城得胜,后抚州人立祠以纪念他,季狸所咏即此祠。
南丰曾氏自洪立开基,至曾致尧时,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而至易占时慢慢进入了一个低潮期,但由其子曾巩、曾布等人把曾氏家族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巅峰期。一个好汉三个帮,他们的辉煌也得益于多人的提携与帮助。
范仲淹对曾巩厚爱有加。范仲淹曾想将曾巩招于门下,曾巩当然很乐意投入门下。庆历四年(1044年),曾巩作《上范资政书》表示谢意。他在信中说:“然阁下之位可谓贵矣,士之愿附者可谓众矣,使巩也不自别于其间,岂独非巩之志哉?亦阁下之所贱也。故巩不敢为之。不意阁下欲收之而教焉,而辱召之。巩虽自守,岂敢固于一邪?故进于门下,而因自叙其所愿与所志,以献左右,伏惟赐省察焉。”次年,范仲淹给曾巩写信并送来绢等物品,曾巩作《答范资政书》再次表示感谢,并在信中称赞范仲淹的“大贤德”,并对范仲淹能不计地域远近、地位尊卑、年龄长幼,而对自己倍加关心,深存感激。他在信中说:
况巩学不足以明先圣之意,识古今之变,才不足以任中人之事,行不足以无愧悔于心。而流落寄寓,无田畴屋庐匹夫之业,有奉养嫁送百事之役,非可以责思虑之精,诏道德之进也。是皆无以致阁下之知者。而拜别期年之间,相去数千里之远,不意阁下犹记其人,而不为年辈爵德之间,有以存之。此盖阁下乐得天下之英才,异于世俗之常见。而如巩者,亦不欲弃之,故以及此,幸甚幸甚。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足足长于曾巩三十岁,分别一年之后,相隔千里,范仲淹还不忘记这位生活于民间而无功名的大才子,既写信慰勉又送物品,怎不让曾巩感动,这当中有范仲淹爱才一面,也说明曾巩的确有才,且名动天下。
曾巩与蔡襄有交往。蔡襄生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比曾巩大七岁,天圣九年(1031年),蔡襄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庆历四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调任福州知州。这一年曾巩给蔡襄写《上蔡学士书》,举荐王安石。曾巩在信的开端写道:“南丰曾巩谨再拜上书谏院学士执事。”可知蔡襄此时还在谏院的任上。在信中他称赞王安石,并将王安石的作品呈上,以证明王安石的才能。当然他也将自己的文章寄上,将自己的状况告诉他。在信中说:“巩生于远,厄于无衣食以事亲,今又将集于乡学,当圣贤之时,不得抵京师而一言,故敢布于执事,并书所作通论杂文一编以献。”次年,蔡襄致信曾巩,对曾巩赞美有加。后曾巩在《答蔡正言》中提及此事说:“五月中,伏奉所赐手教,奖爱重叠,且日策之不已,必至乎世马之所不能至者。”
曾巩与梅尧臣忘年交。至和二年(1055年),梅尧臣服丧期满,自宣城(今属安徽省)至京城,途中在扬州遇见曾巩。梅尧臣,字圣俞,生于咸平五年(1002年),长曾巩17岁,是当时的文学大家,与欧阳修齐名,素有“梅欧”之称,算是曾巩的前辈。他早闻曾巩之名,此次见到曾巩颇兴奋,后作《逢曾子固》记录了相见时的情形及相识相交的喜悦之情。诗云:“前出秦淮来,船尾偶搀燕。遽传曾子固,愿欲一相见。顺风吹长帆,举手但慕羡。扬子东园头,下马情眷眷。昔始知子文,今始识子面。吐辞亦何严,白昼忽飞霰。我病不饮酒,烹茶又非善。冷坐对寒流,萧然未知倦。”从此,曾巩及家人与梅尧臣有了更多的往来。次年,曾牟在扬州又遇梅尧臣,梅写有《新韵曾子进早春》。嘉祐二年(1057年),曾巩在京城于梅尧臣家堂前观石榴,梅尧臣有《和楚屯田同曾子固陆子履观予堂前石榴花》诗记其事,诗云:“堂下一匹郑虔马,栏边两株安石榴。但能有酒邀佳客,亦任狂花落素瓯。俗女红裙无好色,主人白发自侵头。欲歌翠树芳条曲,已去洛阳三十秋。”曾巩及第后,即将回家,欧阳修在京城里请曾巩吃饭,并请了王安石和梅尧臣作陪。从梅尧臣写给曾巩的诗看,他是很器重这位才华出众的后生的。他写给曾巩的诗还有《得曾巩秀才所附滁州欧阳永叔书答意》《送曾子固苏轼》《夜直广文有感寄曾子固》《重送曾子固》《送次道学士知太平州因寄曾子固》等,在这些诗中多夸奖之词,也有他的殷殷期待。
沈辽对于曾巩也是思念绵绵。沈辽,浙江余杭人,比曾巩小13岁,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他在曾巩去世后,既作挽词,又写祭文,高度评价好友,沉痛悼念好友。《子固挽词》云:“江左老儒宗,鸿名五纪中。晚方参法从,久已冠群公。纕服始去位,仙丹浩无功。古人称不朽,终不愧轲雄。”“典学早名世,绪余为史师。刚严终不倚,亮直欲谁欺?疾恶太阿刃,立言黄绢辞。平生旧游意,流涕向丰碑。”《祭曾舍人》云:“维年月日,余杭沈某,谨以清酒牲牢,敢昭告于故友子固舍人兄之灵。呜呼!昔有以相知者,世岂复知?公今逝矣,而吾方寄死于衰羸。欲矢诸文辞以抒哀兮,空皎皎其何为?吾闻聪明正直,殁将为神尚何疑?清酒在罇,牲牢在盘,即具事神之礼以告。维公来下而飨之。”读之,不觉让人伤心落泪,寄托了沈辽深深哀悼之情。
与曾巩相交好的还有很多人,如名臣赵抃,比曾巩长11岁,浙江衢州人,素有“铁面御史“之称。翻阅曾巩的著作,可见有多篇(首)诗文致赵抃,如《送赵资政》《余杭久旱赵悦道入境之夕四郊雨足二首》《寄赵宫保》《和酬赵宫保二首》《和赵宫保》《越州赵公救灾记》《贺赵大资致政启》《贺杭州赵资政冬状》等,其间最有名的应是《赵州赵公救灾记》一文,文中歌颂了赵公的品德,肯定了赵公的救灾措施。赵抃亦有诗寄曾巩,如《寄酬齐州曾巩学士二首》,诗云:“太守文章耸缙绅,两湖风月助吟神。讼庭无事铃斋乐,聊屈承明侍从人。”“乐天当日咏东吴,一半勾留是此湖。历下莫将泉石恋,而今天子用真儒。”
婚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有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成败得失。同样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有时直接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古人对于婚姻嫁娶十分重视,曾巩家族也不例外,前文对于曾巩的几位妹妹婚姻作了简单介绍,以下主要介绍曾巩家族里的先生们娶妻情况。他们家族中多与名门望族联姻,或与位高权重的朝臣之家、文学名流之家联姻。
曾巩先后娶过两房妻子。原配晁文柔是晁宗恪的女儿。晁宗恪(1007—1069年),字世恭,济州巨野人,晁迥弟弟晁遘之子。晁迥既是一位饱学之士,也是一位台阁重臣,累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迥时修礼文之事,诏令多出其手。多次以年老为由申请退休,最后以太子少保致仕。晁宗恪因伯父为高官而调作监主簿,后不断升迁。知常熟时,修学校,治沟防。通判安州、杭州,知通州、虔州,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事,又知信州、泉州,直至光禄卿。熙宁二年(1069年)去世。他生有六个女儿,女儿虽多但择婿也十分慎重。他择婿重视对方的才学,曾巩就是这样被他相中的。当时曾巩娶妻时已是超大龄青年,长于文柔十余岁,还只是一个不曾入仕的士子,且家中贫困,弟妹又多,而宗恪之女文柔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这些宗恪都不顾及,高高兴兴地将女儿嫁过去。晁文柔嫁入曾家,“食菲衣敝,自若也。事姑,遇内外属人,无长少远近,各尽其意,仁孝慈恕,人有所不能及。”
曾巩在晁氏去世后继娶了李禹卿之女。李禹卿,字君益,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历任苏州、袁州(今江西宜春)通判,后又调泽州(今山西晋城)、随州(今湖北随州市)知州。历官多地,多有善政,为人称道。李禹卿为范仲淹妻子的从弟,也是宋初宰相李昌龄的侄子。李氏自然也是名门之后,且与范仲淹是亲戚。
曾布妻魏玩也是名门之后,素有教养,是一代著名词人,其才华在北宋时期没有几个女子能出其右。
曾肇父子娶了强家姑侄俩。曾肇娶了强至的女儿,儿子曾娶了强至孙女。强至,字几圣,杭州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任泗州司法参军,后历任浦江、东阳、元城令。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强至又是一名学者,为文简异而不徇俗。他的五个儿子相继中进士,后都做了高官。曾肇的小儿子曾又娶强渊明的女儿。强渊明,字隐季,强至的三儿子,以文学受到韩琦的器重,渊明进士及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后调入朝廷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再升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等职。大观三年(1109年),蔡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不久又调任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后因病,改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去世后,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号文宪。而强渊明的大哥强献明官至工部架阁,二哥强浚明也官至尚书郎,弟弟强伟明和强陟明,历次外任都有政绩。强氏家族在当时是名门望族,曾肇父子在这样的家庭里,自然能相互“关照”。
曾巩的儿子曾绾取了林希的女儿。林希既是一位高官、学者,与曾巩同年中进士,又是曾巩的好朋友。据《宋史·林希传》记载:“林希字子中,福州人。举进士,调泾县主簿,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岁余,通判秀州,复知太常礼院,迁著作佐郎、礼部郎中。元丰六年,诏修《两朝宝训》,上之。元祐初,历秘书少监、起居舍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言者疏其行谊浮伪,士论羞薄,不足以玷从列。以集贤殿修撰知苏州,更宣、湖、润、杭、亳五州,加天章阁待制……绍圣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复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兼侍读。……迁礼部、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擢同知枢密院。”去世后追赠资政殿学士,谥号文节。林希著有《两朝宝训》《林氏野史》《林子中奏议集》等。其弟旦,亦中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后又历任右司郎中、秘书少监、太仆卿等职。
据《曾氏家谱》载,曾巩二儿子曾综则娶了开封平章国事李公的女儿,李公基本情况待考。
曾布的儿子曾纡娶了王安国的女儿为妻,属于表兄妹结为夫妻。
曾肇的次子曾纵娶了苏辙的五女儿为妻。苏辙,字子由,嘉祐二年(1057年),年仅十九岁时与兄苏轼、曾巩等同中进士,熙宁二年,入制置三司条例司。神宗朝,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屡遭贬谪,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等。哲宗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崇宁三年(1104年),隐居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读书学禅度日。大观二年(1108年),恢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1112年),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去世,谥号文定。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中。为文以策论见长,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
曾肇的儿子曾统娶张方平的孙女为妻。张方平,字安道,景祐元年(1034年),中茂才异等科,任昆山县(今属江苏)知县;又中贤良方正科,迁睦州(今浙江建德东)通判;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江宁府、杭州、益州(今成都)等地长官。神宗朝,官拜参知政事(副宰相),反对任用王安石,反对王安石新法。去世后,谥文定。
曾肇儿子曾续娶王存女儿为妻,王存字正仲,丹阳人。其文深得欧阳修、吕公著赞赏。庆历六年(1046年)登进士,任上虞县令,后任国子监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等职。原与王安石关系甚好,但王安石执政后,因为政见不一致,交往越来越少。王存任开封知府时,兴利于民。特别是对汴河堤岸加宽筑固,防止其决堤泛滥,群众称颂不已。后任户部尚书,哲宗时又为吏部尚书。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去世。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庄定。
曾巩的孙子恴娶了宰相王旦的孙女。王旦,字子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淳化二年(991年),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年),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王旦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推荐而获提拔重用的,但从未推荐自己的亲属做官。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