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50

第250章 孟子章句上(6)

【译文】万章问道:“人们有这样的说法,‘到了禹的时候道德就衰败了,(帝位)不传给贤人却传给儿子。’有这种情况吗?”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天要传给贤人,就传给贤人;天要传给儿子,就传给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后,舜去世了,三年丧期完后,禹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天下百姓都跟随着他,就像尧去世后百姓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后,禹去世了,三年丧期完后,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北面。来朝见的诸侯及打官司的人不到益那里去,而到启那里去,(他们)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讴歌的人不讴歌益而讴歌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

【诸儒注疏】“阳城”、“箕山之阴”,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处也。“启”,禹之子也。杨氏曰:“此语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但云‘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可以见尧、舜、禹之心皆无一毫私意也。”

【理学讲评】万章问于孟子说:“人皆言尧舜盛德之至,故以天下为公,不传之子而传之于贤,及至于禹,而其德遂衰,于是不传于贤而传之于子,始以天下为一家之私矣,果有此事乎?”孟子答说:“人以德衰议禹,此言非是,禹之心殆不然也。盖天子不能以天下与贤,亦不能以天下与子,授受之际,但看天意何如?若使其子不肖,而天意欲属之贤,则举天下而与之贤,故尧以之禅舜,舜以之禅禹,非有意于公天下,天意在贤,不能违天而与子也。若使其子既贤,而天意欲属之子,则举天下而与之子。”故禹可以传启,启可以承家,非有意于私天下,天意在子,不能违天而与贤也。夫以帝位相传,一听于天,若此。则与贤者,其德固为至盛,与子者,其德亦非独衰,人乃执尧舜以议禹,何其所见之陋哉?阳城、箕山之阴,都是地名,在今河南嵩山下。启,是禹之子。益,是禹之相。孟子告万章说:“吾谓与贤与子,莫非天意,何以见之?昔者舜荐禹于天,任以为相,十有七年,迨舜崩三年之丧既毕,禹因舜有子商均在,乃远避于阳城之地,其心只欲让位于商均耳。乃天下之民,皆归心于禹,而翕然从之,凡朝觐、讼狱、讴歌者,皆不从商均而从禹,就与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的一般。当时人心如此,则天意在禹可知,舜安得不举天下而授之禹乎?若禹、益之时,则与此不同矣。禹亦尝荐益于天,任以为相者七年,迨禹崩三年之丧既毕,益因禹有子启在,亦远避启于箕山之阴,以让位焉。但见天下之臣民朝觐、讼狱的,不往归益而来归启,说道,启乃吾君之子也,吾不归吾君之子而谁归乎;讴歌的亦不讴歌益而讴歌启,说道,启乃吾君之子也,吾不戴吾君之子而谁戴乎?人心归启如此,则天意在启可知,禹安得不举天下而传之启也。观于舜、禹之事如此,则禹之不得不传子,与尧、舜之不得不传贤其心一而已,乃议禹为德衰,何其敢于诬圣乎?”

【元典】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译文】丹朱不成器,舜的儿子也不成器,(继承不了帝位。)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了很多年,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也长。启很贤明,能恭敬地继承禹的做法。益辅佐禹的年数少,施给百姓恩泽的时间不长。舜、禹、益之间相距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的儿子有好有差,这都出自天意,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没有人能做到的却做到了,这是天意;没有人招致它来却来到了,这是命运。

【诸儒注疏】尧、舜之子皆不肖,而舜、禹之为相久,此尧、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下也。禹之子贤,而益相不久,此启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也。然此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盖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

【理学讲评】孟子告万章说:“舜、禹、益皆有圣人之德,而当时民心所以归舜、禹而不归益者,其故为何?由其所遇之时不同耳。盖尧之子丹朱,其德不类于尧,舜之子商均,其德亦不类于舜,民心既已不服矣。而舜之相尧二十有八年,禹之相舜十有七年,其历年既多,施恩泽于民最久。以相之贤,而遇子之不肖,此民所以不归尧舜之子而归舜禹也。若启之贤,能以敬德相承,嗣守禹之典则,民心之归服,既有素矣。而益之相禹仅仅七年,其德泽施于民者又非如舜禹之久。以子之贤,而又遇相之不久,此民之所以不归益而归启也。夫均之为相,而舜、禹之历年俱多。益之历年独少,其久近相去如此。均之为子,而尧、舜之子独不肖,禹之子独贤,其贤不肖相去又如此。以气数言,若似乎不齐;以机会言,则适相凑合。是皆冥冥之中有为之主宰者,一天之所为而已,岂人力之所能与哉?”盖人力可以荐贤于天,而不能使为相之皆久;人力可以传位于子,而不能使其子之必贤。其有久、近,贤、不肖者,皆天意之所为。圣人一惟听天之命而顺受之耳,岂能容心于其间哉!天,是理之自然。命,是人所禀受。孟子承上文说:“尧、舜、禹之时,相不皆久,子不皆贤,固皆有天命存乎其间,而所谓天命,又非可以强为而力致也。盖凡事有待于经营而成者,皆属人为,未可以言天。惟是因物付物,不见其作为之迹。而予夺去就,冥冥之中,自有主张,此则理之自然而不可测者。父不能为其子谋,君不能为其臣谋,所以叫做天。天岂可得而违之乎?凡事有可以希望而得者,皆属人力,末可以言命。惟是与生俱生,不由于冀望之私。而穷通得失,禀受之初,自有分量,此则数之一定而不可移者。子不能得之于父,臣不能得之于君,所以叫做命。命岂可得而拒之乎?然则舜、禹之有天下,固此天命,益之不有天下,亦此天命,岂可以禹之传子而遂议其德之衰也哉?”

【元典】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译文】一个普通百姓却能得到天下,他的德性必然像舜和禹那样,而且还要有天子推荐他,所以仲尼(虽然圣贤,没有天子推荐)不能够得到天下。

【诸儒注疏】孟子因禹、益之事,历举此下两条以推明之。言仲尼之德虽无愧于舜、禹而无天子荐之者,故不有天下。

【理学讲评】孟子告万章说:“益之不有天下,固由于天,而自古圣人不有天下者,则非独一益为然也。盖凡起匹夫之微,至于登帝位而有天下者,非是说德为圣人,而即可以有天下也。必玄德若舜而又有天子如尧者以荐之,然后能继唐而帝于虞;祗德若禹而又有天子如舜者以荐之,然后继虞而王于夏。向使徒有圣人之德,而无天子之荐,则舜终于侧微,禹终于躬嫁而已,安能以匹夫而遂有天下哉!所以天纵大圣如仲尼者,其德虽无愧于舜禹,然而上无尧舜之荐,则亦徒厄于下位,老于春秋而已。此仲尼所以不有天下也。”观仲尼不有天下,则大德受命,固有不能尽必之于天者,而益之不有天下,又何疑哉?

【元典】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译文】继承上代而得到了天下,天意却要废弃的,必然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虽然圣贤,但他们所辅佐的不是这样的君主,)就不能够得到天下。

【诸儒注疏】继世而有天下者,其先世皆有大功德于民,故必有大恶如桀、纣,则天乃废之。如启及太甲、成王,虽不及益、伊尹、周公之贤圣,但能嗣守先业,则天亦不废之。故益、伊尹、周公虽有舜、禹之德,而亦不有天下。

【理学讲评】孟子告万章说:“观仲尼之事,则知有德者、有荐者,方可以有天下。然亦有不尽然者,盖天命固不轻以予人,亦不轻以夺人。故凡继先世之统而有天下者,非是说德不如舜禹,而天遂废之也。其祖宗之功德未泯,天心之眷顾未衰,若自绝于天,而为天心之所弃者,必减德如桀,然后废之南巢,暴虐如纣,然后废之牧野。向使桀、纣之恶未甚,则商未必能灭夏,周未必能灭商,何至于遽失天下哉?所以继世之君如夏启、太甲、成王,其德虽不及益、尹、周公之贤圣,然皆能嗣守先世之业,则天亦不能废子而立贤,夺此以与彼也,此益、伊尹、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也。”夫以伊尹、周公之圣,而不有天下,其何疑于益?以太甲、成王之为君,皆足以继世,又何疑于禹?比类以观,而天之所以与子之意见矣。

【元典】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译文】伊尹辅佐汤称王天下,汤死后,大丁没有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两年,仲壬在位四年,大甲(继位后)破坏了汤的典章法度,伊尹把他流放到桐邑。三年后,大甲悔过,怨恨自己,改正自己,在桐邑做到心不离仁,行合乎义,三年后,已能听从伊尹的训导了,才又回到亳都(做天子)。

【诸儒注疏】此承上文,言伊尹不有天下之事。赵氏曰:“大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大丁弟也。大甲,大丁子也。”程子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惟大甲差长,故立之也。”二说未知孰是。“颠覆”,坏乱也。“典刑”,常法也。“桐”,汤墓所在。“艾”,治也;说文云,芟草也,盖斩绝自新之意。“毫”, 商所都也。

【理学讲评】太丁、外丙、仲壬都是成汤的子。太甲,是太丁的子。艾字,解做治字,是斩绝自新的意思。典刑,是典章法度。孟子承上文说:“益之不有天下,吾既详言之矣。若伊尹之不有天下,为何?盖伊尹以圣人之德,辅相成汤,伐夏救民,以王于天下,其功业可谓盛矣。迨成汤既崩,太丁未立而殁,其弟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不久于其位。于是太丁之子太甲立焉。太甲既立,又不能率乃祖之攸行,把成汤所建立的典章法度都坏乱而不修,成汤一代之家法,几于坠矣。以此主暗国危,人心未附之时,伊尹岂不可遂有天下?然其心不忍主德之不明,汤祀之遂绝也。乃因亮阴之制,安置太甲于桐宫者三年。盖桐官乃汤墓所在,放之于此,正欲其追念乃祖,而发其修省之机也。太甲果能翻然悔悟,自怨以示惩创之意;自艾以加克治之功。居桐之日,果能去其不仁之习而自处于仁,改其不义之行,而能迁于义。三年之间,一惟伊尹教我之言是听是从,而大异于颠覆典刑之日矣。伊尹见其改过自新,克终厥德,乃复自桐宫而迎归于亳都,奉以君天下,而继成汤之统焉。此虽伊尹之忠,本无利天下之心,亦由太甲之贤,终能守成汤之业,则伊尹之不有天下,亦何莫而非天之所为哉?知伊尹则知益矣。”

【元典】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译文】周公不能得天下,(原因)正像益处在夏朝、伊尹处在殷朝(没有可能得天下)一样。

【诸儒注疏】此复言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之意。

【理学讲评】孟子承上文说:“伊尹之不有天下,固由于继世之有贤君矣,乃周公以元圣之德,居冢宰之位,摄国日久,得民最深,宜其有天下,而亦不有天下者,为何?盖因继世之君有若成王基佑命于夙夜,绍谟烈而重光,为周家守成之令主。所以周公虽圣,亦不得而有天下。就如益之在夏,遇有敬承之启,则夏之天下,非益之所得有也。伊尹之在殷,遇有迁善之太甲,则商之天下,非伊尹之所得有也。”盖天不能废启以与益,废太甲以与伊尹,则岂得废成王而与周公哉?此所谓天与子则与子,而非人之所能为也。三代皆然,夫何独疑于禹,遂议其为德衰也哉?

【元典】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译文】孔子说:‘唐尧、虞舜让位给贤人,夏、商、周三代由子孙继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诸儒注疏】“禅”,授也。或禅或继,皆天命也。圣人岂有私意于其间哉!

尹氏曰:“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孟子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知前圣之心者无如孔子;继孔子者,孟子而已矣。”

【理学讲评】孟子在上文说:“历观帝王之统,与贤与子,皆出于天,则尧舜禹之德,信无分于盛衰矣。然此非我一人之私言也。闻之孔子说道:唐虞之世,尧禅舜,舜禅禹,以天下为公而不私其子。夏后殷周之盛,启继禹,大甲继汤,成王继文武,以天下为家,而不必于贤。或禅或继,其迹虽若是乎不同,然禅者非以揖让为名,继者非以世及为利。天命所向,人心所归,义在于与贤,则与贤,是禅位固理之所宜也。义在于与子则与子,是继世亦理之所宜也。圣人不过上奉天命,下顺人心,示合乎当然之理而已,岂有一毫私意于其间哉?”按孟子此两章书,发明天人之际最详,而前章言天,专主民心;此章言天,兼论世德。言民心,以见非盛德之至,不可以得民,而天意不轻于予人,欲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者,知有定命也。言世德,以见虽中材之主,亦可以保命,而天意不轻于夺人,欲天下后世之为人君者,思常厥德也。使臣非舜禹之圣,而谓天位可干,君非帝启、太甲、成王之贤,而谓天命可恃,则皆自取覆亡之祸者耳,与天何与哉?

【心学讲评】圣人之于天下,开其治,揆其乱,皆以身任之,而不委之气数。惟至于授受之际,则一听之天,而己不与焉。盖天下者,天之天下,抑天下之天下也。任之于己,则己之事;而托之于人,则非己之事也。惟不知此义,故谓尧、舜之禅为以天下与人,因而谓三代之世及,为以天下与子;遂有帝降而王、公私德异之说。始于放达之士,以敝踪万乘为高,而不知圣人郑重吴天付托之义;而奸人因窃其说以惑愚弱之主,而思夺其位。故君子奉大义以辨之,使天下知有天而不敢亵焉。

万章曰:“人有言:至公无私,德之盛也,则尧、舜是已。至于禹、则有勤民之事,而亦有自私之心。不传于贤而传于子,非无贤也,有所吝也。由是家天下之法遂流及三代,而世无常治。夫禹当日果有此心,而世及之法果为自私乎?”孟子曰:“禹德合于二帝,而何衰之有!禹亦何尝有传子之事,而吝之于贤乎!斯言非也。其传贤传子,非禹之任,固不容禹之心不然也。夫尧、舜之传贤,非尧、舜之与之也,天与之也。当洪荒初启之世,非圣圣相承,则无以开万世之治统。故理之所互,在与贤以立君道之极,则天下知有其德者有其位,而不敢轻大宝之攸归。理互然,势亦因之,而事势民情者皆顺焉,天使然也。禹之传子,非禹与之也,天与之也。当文明已盛之后,不必圣人继起而可以安一代之人心。故理之所互,在与子以定君臣之分,则天下之创其业者垂其统,而各享先王之旧德。理既互然,势亦因之,而事势民情皆安焉,天使然也。

“今以与贤言之。舜何能必天之与禹,而传于禹哉?舜之荐禹于天,亦如尧之荐舜已耳。十有七年,神享民安,犹之尧也。而天下之民执玉而觐,质成而听,咏思而不忘;其即阳城以从禹者,翕然毕合,无有二三,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而禹乃不得辞而受天下矣。故二代之气机合为一致,而天下遂谓之传贤。尧、舜何尝以公天下为心,而德待此以盛乎?

同类推荐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康德谈道德哲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康德谈道德哲学

    本书集中了康德关于道德哲学的论述:关于人的意识、道德的力量、行为的准则、实践的智慧、道德与体验、人性的善恶、伦理与法理、道德与良心等。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

    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

    《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百余年来,北大培养了中国几代最为优秀的学者、智者。他们以博大的、达观的、聪慧的精神风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传播文明与智慧的种子。当我们处在茫然不知所措、希望之光黯然失色的时候,不妨坐下来,翻开这本心灵书,与北大的智者们聊聊天。相信他们的人生哲思会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把,为我们照亮前路。
  • 孔子说为人

    孔子说为人

    本书对孔子的精彩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将孔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世事的体察和经验加以展示,结合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进行解说,书中对孔子的思想有较为透切的观察,文字之美和思想之深有机结合,内容明白晓畅、妙语连珠、精彩观点随意而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书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使我们神游天际。
  •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针对研究者对菜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种种不同理解,本书试图以个体的整体关系问题为主线对它进行系统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的角度考察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出发点和目的,试图揭示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的思相实质和真实意图。第二章集中探讨菜而尼茨怎样使个体成为真正的实体并说明个体何以成为独立自方的实体。第三章着重阐述菜布尼茨怎样说明独立自主的个体之间的有序共存和协调变化的普遍和谐问题。第四章讨论菜布尼茨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想,第五章分析菜布尼茨的上帝论。第六章主要研究菜布尼茨的两大逻辑原则及其与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的关系。
热门推荐
  • 灵狱之神戒西游

    灵狱之神戒西游

    神戒穿越,异世传说,六道轮回,真神不灭。转念之间,地狱天堂,二元归一,虚无太上。一草一木,皆为我身,万事万物,皆在我心。逆转阴阳,颠倒乾坤,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三卷)

    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三卷)

    春秋战国的历史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个时代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比如勾践和屈原;陌生的是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了,这段历史的故事和背景对我们几乎是一片空白。 虽然是很遥远很陌生,但是春秋战国历史却是我们最应该了解和学习的一段历史。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和民族文化就起源于此,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孩童时期”,深刻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 弯弯小河

    弯弯小河

    以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讲述新中国第三代农村人的不同选择,以及选择下的人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伤花怒放

    伤花怒放

    这本书是中国出版的关于西方摇滚最优秀的作品。近500副稀缺历史图片,规模宏大,材料丰富,从摇滚与革命,摇滚与极权,摇滚与高雅,摇滚与民族,摇滚与秩序,摇滚与性,摇滚与宗教,摇滚与毒品几个方面讲述了摇滚在发展历程上的被缚与抗争。
  • 双凤奇缘

    双凤奇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安镇九垒龙神妙经

    太上安镇九垒龙神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侧倾

    侧倾

    世人唤她天命,可只有他们知道,这世间,本没有天命!她是罪人,见死不救,十恶不赦,是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恶魔,屠尽六界,冷眼苍生,亦是……这世间的时间见证者。十世历劫,第九世与第十世重叠,以狂为名,是祸乱天下的桀骜不驯,是算尽苍生的云淡风轻,纵然灵脉俱废,便是用脑子,依是可以在谈笑间,负神殿,逆苍穹!喜怒无常,血腥素来是她的标签。逍遥于六道之外,却又束缚于规矩之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情成长记

    爱情成长记

    青春的味道在杨孝涵看来,就像是黑巧克力的味道,入口即苦,化开更苦,却因迷恋到骨子里而无法舍弃。三年的苦恋,让杨孝涵觉得苦味是世上最充实的味道,不浮华不焦躁,反而隐隐约约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就像黑巧克力在嘴里融化消失后,嗓子里一种淡淡的清澈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