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17200000043

第43章 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农业——以恭城县西岭乡斋公坪为例(2)

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是首位从生态学、生态系统的角度来阐述文化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人类学家,1955年他在《文化变迁论:多线进化的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成为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文化生态学的方法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环境和文化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方面,而是辩证式的相互作用,或叫反馈、或叫相互的因果关系。斯图尔德特别注重解释环境资源、利用环境资源的工具与知识(技术)、使技术与资源结合的工作组织等第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在互动观点中还将种群生态学与系统生态学应用到人类学研究当中,斯图尔德在30年代对大盆地和西南印第安人的文化生态研究中,特别分析了环境对种群分布的影响,把地理上相互联系的自然特征,包括水、海拔、温度、地理障碍和食物存在的年度变化作为种群分布的决定因素。1963年,C·格尔茨的《农业退化》是生态人类学的另一个里程碑。格尔茨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可以注重系统的普遍性(系统结构、系统平衡、系统变迁),而不应只注重“文化”和“自然界”变化中对应两个变量之间点对点的关系上。

近年来有学者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一个层次是在自然系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消费者”,而其他生物作为“低级消费者”,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构成了食物链,进行简单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另一个层次是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层次中人类通过文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控制自然生态系统资源,而由于自然界的反作用力使得人类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适应自然。

经济人类学实在主义的创始人卡尔·波朗尼(Polanyi,K)认为,“实在”这一概念的来源是人与周围环境间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人类及人类社会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手段,就是从这一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在这种意义上,“经济”是一种被制度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为了得到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而发生相互的作用,即进行“交换”。因此,货币也好,贸易港也好,作为“制度”所具有的实在含义,是能够从它们联结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解释的。这就是说,货币或贸易港,只有作为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各种关系的相对性“存在”,才是在实在的意义上可定义的。经济人类学在关于“经济”的理解中,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在“实在”含义下,人类的“经济”行为更依赖周围环境,因而在经济人类学中,比传统的经济学观念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环境状况的好坏将会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取得的成果,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联。

(四)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对瑶族刀耕火种的研究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法,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调查研究。清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徭壮》已有关于瑶族刀耕火种确切的记载:“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可是,对刀耕火种方式的研究主要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解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1950—1966年,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80年代形成了不少瑶族刀耕火种的研究成果,如:周政华、盘剑波的《略论瑶族的游耕》、胡起望的《试论瑶族游耕的发展》、日本学者竹村卓二的《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广西瑶族社会调查》等等学术研究,都对瑶族的刀耕火种方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作了新的论述;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如:和国欣的《来自努江峡谷的报告——从“刀耕火种”到向现代农业跨越》、陈法扬和李凤的《中国刀耕火种与替代农业》、尹绍亭的《试论当代的刀耕火种——兼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吴兆录和朱化玲的《西双版纳跳坝河地区刀耕火种的替代农业》、王建革的《人口、生态与我国刀耕火种区的演变》、美籍学者胡兆华的《“刀耕火种”个案研究,在农业发展上的意义》等等大批关于刀耕火种研究的学术成果;进入21世纪,随着廖国强的《刀耕火种与生态保护》和《云南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农业中的生态文化》、诸锡斌和李键的《试析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耕作技术》、徐祖祥的《试析近代以来云南瑶族传统游耕经济和村社制度中的宗教因素》、尹绍亭的专著《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等的发表,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对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种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论述,明确反对以往将刀耕火种视为“原始”、“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观点,把人类学的观念与山地民族的农耕方式紧密相结合,更科学、全面地分析了山地民族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今,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生态农业进入了全面实施的发展阶段,对瑶族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意义与田野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的理论,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以及收集、统计分析地方文献数据,以民族志的叙述方式,结合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斋公坪屯的瑶族传统农业和文化,对当地的生态农业以及社会变迁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目的

1.探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关系。广西恭城县是199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瑶族自治县的,1991年被国家8个部委定为全国农村能源综合示范县,1996年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建设试点区,是广西比较早取得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县。众所周知,瑶族以其居住的条件和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闻名,早期的部分学者将这种刀耕火种视为“原始农业”、“落后”,而如今,在瑶族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卓有成效,必定有其内在原因。因此,本文将试图研究瑶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态农业之间的相互关联。

2.传统农耕方式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关系。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表明瑶族的农耕方式并不能简单地归纳为“落后”、“原始”的方式,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一种文化行为,可在人口日益膨胀的时代,这种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发展,现代科技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传统农耕方式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方式究竟有何相似与不同,本文将通过对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斋公坪屯调查的资料分析进行论证。

3.研究生态农业的实施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观念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新的生产方式必将促成整个社会文化的变革,必将影响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将试图通过对田野点调查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对斋公坪自然村的变迁进行人类学话语的描述。

(三)研究意义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制”结构,农村的发展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今,“三农”问题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焦点。文本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对恭城县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实地调查,为我国山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2.自社会大分工后,农业成为了惟一的粮食生产部门,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性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农业实施的好坏,将极大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生态农业与少数地区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探索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

3.本文是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基础上,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瑶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今后民族学人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田野调查

选择恭城县西岭乡新合村斋公坪屯进行田野调查的主要原因:一是该自然村是恭城县瑶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好的自然村;二是该自然村经济发展较滞后,自然条件较贫瘠,具有瑶族贫困山区的代表性;三是该自然村有15户瑶民,规模不大,较适合进行调查。

笔者于2003年8月到恭城县选点,确定在西岭乡新合村进行田野调查。2004年1月、7月、9月、10月,分别到新合村的老村屯、瓮塘屯以及斋公坪屯进行调查,对新合村进行了较全面的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村落概况

一、地理条件及行政划分

(一)恭城县、西岭乡基本状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省东北部,桂林地区的东南部,距离桂林108公里。全县总人口27.96万人,其中瑶族16.17万人,占57.8%。全县总面积2149.02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48.71%,丘陵占总面积的22.02%,台地占总面积的0.89%,平地占总面积的27.14%,水面及其他占总面积的1.24%。恭城县所辖六乡三镇,即平安乡、嘉会乡、西岭乡、观音乡、三江乡、龙虎乡和栗木镇、恭城镇、莲花镇,其中西岭乡是恭城县主要的瑶族聚居区之一。

西岭乡位于恭城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西岭街,距县城18公里,全乡面积约426平方公里,境内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地势成北高南低,西北部为海洋山。全乡境内山地占全乡总面积的60.3%,耕地面积约为31.4平方公里,占全乡总面积的7.37%。境内建有峻山水库等水利设施,有效灌溉耕地面积20.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3%。西岭乡设有17个行政村,分别是:新合、下宋、八岩、挖沟、虎尾、费村、三合、新安、罗卜、龙岗、杨溪、德良、岛坪、营盘、东面、椅子、西岭街,新合是6个瑶族山区村委会之一。

(二)新合村基本状况

新合村位于西岭乡的西部,坐落于海洋山西面,全村面积约47055亩,其中水田548亩,占全村总面积的1.16%,森林面积达2970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63.11%。村委会驻地八岩村小源岭脚(晒谷场),距西岭乡政府13公里。全村有270户,约1280人,95%的村民都是瑶族,共有老村、瓮塘、黄腊界、田厂、歇凉、路口、棉花地、小源、斋公坪、高界、新村、芹菜瑶12个自然村(屯)。新合村1954年才完成土地改革,而平原地区早在1952年已经完成,耕地已经分完,因此新合村的耕地面积很少,而且还很分散。新合村2004年沼气入户率达到80%,因为能源补给困难,这里沼气池的使用率是平原地区的两倍。1996年新合村实现全村通路,2001、2002年开始搞饮水工程,全村2002年全部通电,现今还没通电话,只有较接近平原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

(三)斋公坪自然村基本状况

斋公坪自然村位于海洋山区的西南部,面积约三百多亩,海拔680米,距离西岭乡政府25里路,是新合村海拔第二高的自然村,村子所处山地坡度多在30~45°之间,自然条件比较差。斋公坪与新村约在两百多年前从高界分离出来,这三个自然村的村民们多有血缘关系,因此三个自然村的地没有明显划分,可相互耕种,只要开垦者在地里种上长期农作物(如:果树),地就归开垦者耕种。斋公坪的土地坡度在50°以上的山地一般分配了以后不再重新分,而平原上的田地原则上要每十年重新分一次。包括在山地上开发的梯田,整个斋公坪人均有田地仅5分,全村共15户农户,75人,是新合村较小的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斋公坪经济发展缓慢,就连新合村境内其他低海拔的自然村的村民也觉得斋公坪落后,不经常往来。

二、瑶族历史、族源及分布

(一)恭城县瑶族的来源及迁徙过程

恭城县居五岭之南,向来是中原进入岭南的要道之一。五代时,瑶族人民已经活动于县北之湖南永州府一带。宋史载:“晋天福中(936—943),马希范承袭父业,据有湖南。时蛮猺(瑶)者保聚,依山阻江,殆十余万。至周行逢时,数出寇边、逼辰、永州……”宋时,大批瑶族南迁。宋史蛮夷传(一)载:“蛮猺(瑶),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猺(瑶)人。”咸淳九年(1273)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到江永、道县进剿广西“猺寇”秦孟四。据永明县志载:“天步峰……为潇江发源处。过此到广西之平原峒矣。南宋时猺(瑶)寇秦孟四陷永明,提刑使授将校讨平之,即是处也。”明代,瑶族继续深入两广腹地。明史载:“广西瑶僮(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源居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清代,《临桂县志》说:“……昔人言广西之境,大约狼人半之,猺獞(瑶、壮)三之,民居二之。”可见,恭城县有瑶族聚居,始于宋代,至元、明时,已有大批瑶民迁入。现在全县主要有三个瑶族聚居区:一是县北部、东北部瑶族聚居区,包括观音乡全部和栗木镇约60%地区;二是县东部、东南部瑶族聚居区,包括三江乡全部和莲花乡大部分;三是县西部海洋山区瑶族聚居区,包括西岭乡山区和嘉会乡西南村。

(二)西岭乡瑶族的来源及迁徙过程

西岭乡瑶族村共六个,据现有资料考证,这些瑶民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广东肇庆府封川县铁莲山被招来剿雷虎子、梁朝天的七姓良瑶的后裔。现存于新合村路口的“猺(瑶)目万历二年石碑古记”记载了他们助剿有功后,回广东带家小迁来广西的事情。这支瑶民溯西江而上,先住在洞尾,后搬入海洋山区,把守五源,即大源、小源、岛坪、高界、瓮塘等地。

(三)新合村及斋公坪屯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五百年前就有瑶民在新合定居,这支盘瑶有湖南“千家峒”的传说。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才逃难到广东,居住在肇庆府德庆州封川县铁莲山一带。明洪武年间1379年,因剿梁、雷起义,县府遂告急州府,四处招兵,此时这批瑶民便“洪武下山”进兵恭城。1385年起义被镇压后,他们得到官府照准回家迁老小到恭城生活。先在后岭背的西河口居住,后沿河而上,一部分往澄江河,在黄滩、杨溪等地居住;一部分往苦竹沿岸居住,1450年,这部分瑶民又分成三支,一支到了平阳交界的龙尾瑶(阳朔县境),一支到了岛坪源(现今的澄江源),一支到了现在的新合瑶山。据当地居民听祖辈说,当年迁到新合地界有盘、邓、赵、李四个姓氏的瑶族支系,盘姓首先迁到了高界;赵、李迁到瓮塘、老村等地;邓、赵迁到小源、棉花地、歇良、路口等地。那时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盘王庙和师公,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只有高界有师公,在斋公坪和新村的交界保留有盘王庙。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脸谱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
  • 农村信访知识问答

    农村信访知识问答

    本书主要向农民朋友讲述关于信访方面的法律知识,旨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朋友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浙江省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论述媒介地理思想、试图建立媒介地理学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运用媒介地理学原理和方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天学地学人学同源”的思想,坚守“天地人媒”整体互动、和谐平衡、共存共荣的研究方针,对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中外媒介地理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媒介地理学中的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和尺度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媒介地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描述和阐述,为科学了解、认识、研究和实践媒介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观点和独特的理论视维。
  •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
  • 成功教师必做的11个探究

    成功教师必做的11个探究

    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是教师配合新课改的前提,是教师迈向成功成熟的第一步,本书旨在为教师全面解说这些问题。书中对以下11个教育界炙手可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解读与实施;情境教学;情感教育;问题解决教学;元认知策略;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杜郎口"旋风";学生心理行为矫正的艺术;师生沟通的艺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热门推荐
  •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本书有着极强的人民性和现实性,蕴含着他自己的以及从父辈们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全部生活智慧和实际经验。他的寓言都以诗体写成,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常借动物和植物和形象,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刻画社会上各种人物的复杂性格,抒发自己的民主思想,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 超维冲击

    超维冲击

    通过古老者的眼睛,看不一样的世界老家伙七分玩耍三分做事,看战后破碎与重建的世界有对神魔不一样的解释,有对妖魔鬼怪不同的看法对待社会用神魔的方向,来解释大事情的恩怨情仇作者我的胡思乱想,新人新书,多多谅解
  • 一壶仙

    一壶仙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 墨影流年:为你开出一树花

    墨影流年:为你开出一树花

    奈何桥下,那莲花开得有些生涩,我又该许它几世温柔?——她,一朝重生,异瞳仍无法挡住内敛的锋芒,她不相信爱情,却一次次动心。当她褪去那一身锋芒,又是怎样的柔情?他和他,一个为神界的至尊,一个为魔界的至尊,却都为她迷失了心。她是魔,也是神。曲终人散,最后只剩她一个人,玫瑰再美终究是昙花一现。她在三生石旁等了一千年,等得她都忘了自己是谁,却没有忘记记忆中他的样子,她终于明白,她错了,错得彻底,就算倾其一生也无法换回他的风华一笑——
  • 天师见鬼

    天师见鬼

    邓家男人都短命,修炼的天师一门断了传承。古墓、厉鬼、风水……那些难解的谜团......“我欲成天师,独尊三界!”
  • 欧阳的刺猬女孩

    欧阳的刺猬女孩

    高中时的刺猬女孩走近了我的心里,却败给了现实,回到过去,我能改变她吗?一定可以的!——欧阳
  • 清婉长歌

    清婉长歌

    一张脸给两人牵了月老的红线,岂料,竟不小心入了他人的圈套,从此步步深陷,脱身不得,爱恨情仇,最终不过相视一笑道一句:爱你
  • 我的混球年代

    我的混球年代

    我不但活得像个混球,混的也是球。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上位,真的能够如愿吗?捞偏门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刀光剑影生生死死,尔虞我诈世事险恶,一将功成万骨皆枯,但是我无法后退,必需要昂首挺胸杀出一条血路,未来将会如何?一个混子的灵魂忏悔,一个有些另类的黑道故事,一个经历过风雨的铁血传奇,一个颇具真实性的偏门生涯大揭秘。
  • 无尽诸天

    无尽诸天

    无尽诸天,至尊称雄,谁能参透天机,成万古不朽?三千世界,万道争锋,谁能力挽狂澜,主天地沉浮?是谁,立于苍穹之巅,号令天下,神魔皆惧,只手擎苍天?是谁,仰望万千星辰,身化混沌,手掌岁月,负手镇乾坤?是谁,不老不死,不朽不灭,枯坐墓旁,苍颜白发,还是少年声?是谁,枪挑百万群雄,激战太古邪魔,一人一枪护一方世界,战意滔天?又是谁,绝代天女,玉手玲珑,不嫁天骄,痴心天边人...
  • 筑梦蓝天

    筑梦蓝天

    罗阳同志是我国航空科技战线上的优秀代表,为我国航空工业的振兴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了一生。2012年11月25日,罗阳同志在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问要求相关部门宣传、弘扬罗阳同志精神,宣传、弘扬航空报国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国务院追授罗阳同志“航空工业英模”称号,巾共中央组织部追授罗阳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共巾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阳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罗阳同志学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