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06900000023

第23章

凡事留有余地,给自己一个调头的空间

俗话说:“过头饭不吃,过头话不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在办任何事的时候,多使一点儿“太极推手”的功夫,永远保持一些能够回旋应变的能力。具体在日常生活中,承诺别人、拒绝别人、批评别人,凡事留有余地,给自己一个调头的机会。

适可而止是一种人生态度

有一个人说他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特大号的鞋子走来走去。如果儿子与晚辈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心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

一个将要出嫁的女儿问妈妈,婚后怎样才能抓紧丈夫的心。妈妈让女儿抓起一把沙,满满的一大把。妈妈说,你试着握紧,握得越紧,从手指缝里漏出的沙就越多,最后,留在手里的沙只剩下一点儿,而且会被握成很难看的形状。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事物,你越是握紧,它越是挣脱;你越是在意,它越是远离。

更多的人在社会上常有一种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贪婪。殊不知,他们的贪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还会使他人对你的反感。或许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为,不在乎你的贪,但如果你懂得适可而止,他人会对你有更好的印象与评价,因此愿意延续和他们的关系。

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过度地追逐利益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在愚弄自己。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因此,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远离贪婪、适可而止,因为知足者常乐。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待人处世中,万不可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想调头就不容易了。

大凡下厨房的人都懂得做菜时先要少放盐,因为味淡还能补救,味咸却难以“妙手回春”。

雕刻艺术的掌握,难在人物面部的塑造。雕刻技法中有一个原则,眼睛要先刻得小一点儿,鼻子要先刻得大一点儿。眼睛小了可以改大;鼻子大了可以改小。这都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时留有修饰的余地。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物极则反、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中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又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的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应留有余地。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方能见母。故俗语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待人处世也需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是进退自如、是收放从容、是处世的艺术、是人生的哲学。平凡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时候都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赢家,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

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日复一日地耳鬓厮磨,也会有爱情衰退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止是对劳燕分飞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不留余地好比棋的僵局,即使不会输,也无法再走下去了。

与他人和谐相处,世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世界著名哲学家戈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名言所启示给我们的哲理便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相同的,人需要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应对事物间的不同,即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并接纳、正确对待事物间的不同。这一哲理不仅仅体现于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中,同时也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磨合中。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这个世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想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中谋求生存发展、获取人生成功,就必须懂得与各种不同性情的人打交道,这并不是说人一定要圆滑世故,而是说人要懂得包容、接纳,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生活之中,人难免会遇到与自己性情不合、意见相悖,甚至相互排斥的人群,也难免会遇到与自己存在着利益冲突关系的竞争对手,这些人也许会被你视为“异己”,令你头疼、烦恼,甚至困扰你的心境;尤其是在“异己”阻碍你前途发展的时候,你或许会产生一种极为愤懑的压抑情绪。其实,面对这些“异己”,只要你能清晰地认知到“差异”所存在的原因,并能以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去接受“异己”,你就会发现,和谐相处所给你的生活和人生境遇带来的是多么美妙的另一番新天地。

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于是他的母亲便给他准备了一切所需的上学用品,送他去私塾念书,并且对他说:“孩子,你要听先生的话,用心读书,将来做一个饱读诗书的有用之人。”这个孩子听了母亲的话,向母亲承诺,自己一定会用功学习,将来考个状元回来,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可是10天之后,这个孩子却对母亲说:“母亲,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就让我一个人在家学习吧,私塾那个地方我实在待不下去了。”母亲听后非常奇怪,便仔细询问儿子不想去读书的原因,于是儿子便向母亲叙述说:“那个地方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有人凭着自己是书香门第出来的公子,因为之前学过一些诗文,便傲慢清高、不可一世;有人仰仗自己是富豪官宦之家的子弟,就瞧不起我,处处嘲讽我;有人一身俗气,有人一副小人嘴脸,有人只会谄媚巴结,有人为了彰显自己,就老是在先生面前贬低别人。母亲,我怎么能和这些鱼目混杂之人相处在一起呢?古人说‘志同而道合’,我实在没有办法与这些相异之人一起学习读书啊!”

这位母亲听了儿子的话,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在沉思一会儿后,对儿子说:“我一会儿要做烤脆饼给你当晚餐,你去河边拾捡一些鹅卵石回来,如果发现有特别漂亮的鹅卵石不要忘记带回来,留着给你做压书页和草纸的镇纸。”在乡间,这样一种烤脆饼是将面团擀成薄薄的饼片,然后放到被火烘烤得炽热的鹅卵石中,让鹅卵石的热度使饼片烤熟。这样被一层层的鹅卵石烘烤而成的饼特别脆,而且有一种独特的面香。过了一会儿,儿子捡了半篮子鹅卵石回来了,还交给母亲两块特别圆润、光滑、墨绿色的鹅卵石,儿子高兴地对母亲说:“母亲,我翻了好多石头,才在河边找到这两块与众不同的鹅卵石,您看,它们比篮子的这些石头好看多了。”母亲接过石头,笑着对儿子说:“我现在想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利用鹅卵石所烘烤出来的脆饼会特别好吃呢?第二个问题是,这两块与众不同的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呢?你先出去吧,我希望晚饭后你能给我答案。”

晚上在吃饭的时候,儿子一直低埋的头突然抬起来,对母亲说:“母亲,我知道答案了,您放心,我明天就回到学校去继续好好读书。”看着母亲欣慰地笑了,儿子接着说:“这些鹅卵石虽然都具有光滑、圆润的特质,但它们其实是形状各异的,正因为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放在一起才会形成大大小小的缝隙,使得温度的散发形成一种水波式的力量,因而使脆饼口感特别;而至于这两块特别的鹅卵石,是因为它们曾经被埋在这些看似丑陋的鹅卵石的深处,在河流的冲刷中既接受了水力的冲击,也接受了与这些鹅卵石之间相互撞击的磨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看似不同类鹅卵石的磨打,才使得它们更为出奇的圆润。母亲,我真的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会成为石头堆里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的。”母亲笑着说:“人与人相处,就如同这些石头间的相互撞击一样,石头是形状各异的,人与人的性情与思想也是各具特点的,如果你不能认识到‘同而存异’的道理,你怎样能够与人相处呢?你如果连与人相处都不能做好,又怎能实现人生发展和理想追求呢?”后来,儿子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试着接纳、包容了他人的不同,后来考取功名,成为一个非常清廉的知府。

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求同存异”才是在“异己”境遇中保障人生发展的必备条件。要知道,在生活之中很难使他人的认知与想法和自己的性情、思想完全一样,即便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亲人、知己与知音也存在着与你相异的想法与认知,更何况你眼中的“异己”呢?相异,是客观环境必然存在的,与不容于己的他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以接纳、包容的方式和谐交往,而不是以排斥、抵触的方式制造障碍。

一个人在与人交往中,要在充分认知、了解自我性格的同时,学会分析、明辨他人性格,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一个人要掌握与不同人群交往的“大艺术”,而这一艺术的最基本原则便是: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面对异己,先恭而观听

异己,从一个角度讲,其含义是指他人的知趣、见解与自己不同,甚至相互敌对;从另一个角度讲,与自己的信仰观念与理想追求完全不同的敌对人群。在生活中,人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与自己意见相悖甚至以敌对观念攻击自己的“异己”,这些言语在人内心所产生的无疑会是不快与不悦,甚至在心底对这些“异己”之言产生明显的排斥心理。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一个人听到他人对自己的敌对之言或否定之词,自然不会产生听到赞赏之言与肯定之词时的那种喜悦和满足。但是,无论你内心对“异己”之言存在多大的不满与不悦,在与人相处中,以这种排斥心理对待他人之言都是一种“下下之策”,真正的智者面对异己永远采取“先恭而观听”的“上上之策”。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丹福斯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阐明了一个外交原则,他说:“联合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多边机构,美国不管有多强大,都应学会在联合国倾听并接纳不同的意见。倾听并接纳不同意见,不仅有助于建筑良好的外交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约翰·丹福斯的话很简单,却表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恭而观听”都是谋求成功发展的必须遵守原则。

面对异己,你必须做到“恭而观听”,是因为异己之言往往可以成为“忠言逆耳”的良药。在面对不同意见与敌对意见时,你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认知:不同见解与敌对观念令你感到不悦,是因为这些言词完全否定了你的思想与认知,与你的追求和意愿想违背,但与你要求不符不代表这些言词是错误的、是荒谬的、是不可采纳的。相反,这些或尖酸刻薄、或冷淡嘲讽、或好心忠告之言在很多情况之下存在着其合理性与正确性。一个真正懂得利用与人交往完善自己、利用观摩他人而谋求成功发展之路途的人,必须能够善于聆听异己之言,并依据客观事实去分析异己之言,判断出这些令人不悦的异己之言是对自己有益还是有害。否则,过于主观论断和自我肯定、一时的愤懑或厌烦很有可能会导致得不偿失的后果。

某杂志曾经讲述过一个关于世界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的故事:

在吉拉德刚刚做推销员不久,在一次推销中发生了一件令他一生难忘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晚上,吉拉德去和一个客户谈判,去敲定一份合作合同。这晚,吉拉德按照客户留给自己的地址来到了这位客户的家,吉拉德对这位客户的第一印象就没有什么好感,觉得这个人完全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轻狂主义者。可是为了签合同,吉拉德也只好硬着头皮坐下来,与这位客户进行交谈,幸好这位客户的合作态度非常真诚,表示当晚就会与他把合同签订好。可是,让吉拉德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谈话进行到尾声的时候,这位客户突然变卦了,他坚决表示拒绝签署合作合同。吉拉德一看快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感到非常诧异,就问这位客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了合作意愿。

这位客户坦诚地说:“乔·吉拉德先生,你的失败就在于你没有认真聆听我的讲话,也许你认为我所说的都是废话,也许你认为我的思想与你的观念完全不符,在你的思想认知里,我是一个与你格格不入的人,并且是你所瞧不起的人。在我准备签合同之前,我向你提到我的独生子即将上大学这件事,还说他的运动成绩优秀以及他的人生梦想,不是在向你炫耀,而是因为我以他为荣,在感到高兴时就会不自觉地提到他,而你当时却没有任何反应,还转过头去和别人打电话,这让我非常恼火;在之前的谈判过程中,我频繁说到你所推销的产品的不足,不是要刻意地贬低你和你的公司,而是想要你认识到你所推销的产品所存在的缺陷,我想这样也许会对你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没想到当时你的表情和反应表现出的是极度的不悦和鄙视。既然从你内心深处完全把我看成一个异己,被你排斥在外,为什么我还要与你合作呢?”听了这位客户所说的话,吉拉德没有进行任何争辩,因为客户所言完全说中了他的内心,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吉拉德都一心只想着最后的结果,却没有认真聆听客户的讲话,因为他从内心就没有对这位客户有半点认同,并且认定这位客户的所有言语都有轻蔑自己的敌意。

后来,吉拉德说:“现在我非常感谢那位客户直言不讳地对我讲出了那番话,经过这件事,我深刻认识到聆听别人的讲话、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他人的言语是多么重要,尤其是那些异己之言,更能成为鞭策自己、完善自己的良药。在这之后的推销生涯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与什么样的语言,我都严格坚持‘恭而观听’的谈判原则,这对我的成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可见,与人交往,尤其是当一个人在谋求人生发展时,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认真聆听与客观思考是多么重要。也许被所有人都认可、被所有人都拥护的人生境遇是你的“理想国度”,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排除客观所存在的各种声调潜行在自己的“理想国度”,而且可以肯定地对你说:这样的一个你,主观世界里封闭而出的“理想国度”,终将会成为埋葬你前程的坟墓,因为它让你杜绝了外在血脉的寄养。

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之中,恭而观之是一门大学问、大艺术,面对异己,如果你能够成功地做好这门大学问、大艺术,那么你将获得一个保障自己人生成功发展的先决保证。

别让排斥异己阻碍了你前进的脚步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社会,对于异己的排斥是很多人的共同心理,他们无法容忍与自己存有敌对思想之人的存在,更不能容忍异己的敌对思想与敌对措施成为自己人生发展路途的障碍,因而他们对异己存有一种“除之而后快”的排斥心理。所谓排斥异己,就是指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角度讲,排斥异己似乎是一种非常合情合理的心态与行为,但从哲理学与行为学角度讲,排斥异己是招致人生发展失败的十大原因之首。

回顾历史,因排斥异己而招致失败的典型事例便是王安石变法。

大宋年间,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发展了数年,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招致其失败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异己的排斥,导致了变法行为成为一种孤立的众矢之的。历史学家指出,王安石与其主张变法的一派革新人士在变法实践中文过饰非、诿过于人,并且对反对派进行强烈的批评、谴责与排斥、打击。变法革新一派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与新法的顺利实施,急于击倒反对派,并且当反动派对新法所提出批评时,为了掩盖新法所存在的错误,王安石派人借助手中的权力与皇帝的信任,严厉打击、排挤反对派,从而对大宋朝的主题制度“台谏制”形成了强烈破坏,最终导致了变法行为在各种问题的突现与孤立无援中走向失败。

王安石变法从其政策本身与历史意义角度讲无疑是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的,这样一种颁布实施新法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是急需强大的政治力量支持的,但因为王安石一派过于注重自我保护意识,一心排斥异己,完全忽略了新法自身所存在的错误和不可实施性,并且树敌愈加广泛,而造成了这一极具历史进步性的变法运动的失败。

与之相反,在历史上另一个成功的思想运动则因能够兼容异己之见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便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当时,这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发起者是伏尔泰,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和与卢梭持有相同观点的人物持有鲜明的反对思想启蒙的主张,并且明确表态:坚决捍卫自己在这场启蒙运动中与启蒙思想的不同主见,捍卫自己发表相异之见解的权利。面对卢梭等人对思想启蒙运动的争议与反对,伏尔泰与启蒙运动领导者采取了积极地容纳与化解争议的和谐处理方式,伏尔泰还身体力行地与卢梭亲密接触,与其进行思想沟通,并建立了两人间超越思想分歧的伟大友谊。后来,两派的观点相互剔除了不符合客观的不合理性,保留了二者之间的积极部分,这种和谐容纳最终取得了历史突破性的成功。

伏尔泰与卢梭两位持有不同主张的启蒙运动先锋以自己的表率行为彰显了思想启蒙精神的要旨,即怀疑、批判、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历史学家在这两个著名历史运动的对比中,在排除其各自的客观历史因素后不无遗憾地指出:如果王安石一派变法人当时能够以“求同存异”的精神与反对派达到和谐容纳,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坚持对异己的排斥、铲除之心,那么这场变法运动一定会造就一番新景象。

也许在此列举这样两个事例会使你觉得过于严肃和谨慎,你会觉得生活与人生发展与这样严肃的历史时刻不可相提并论,但你要明白一个道理:事无大小之分,只有情理之通。无论是社会历史发展还是个人人生发展,要保障发展路途的畅通无阻,就要懂得和谐容纳之道,排斥异己,之后以貌似铲除障碍的方式增加发展障碍,最终会阻碍自己发展前进的脚步。

曾经有一个人经历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想要到达西天圣地参拜佛祖一面,以求点化真身。这个人在几经磨难之后来到西天边界,他内心真是喜不自禁。就在他兴奋地向着佛祖圣地走去之时,经过一座万丈高桥,而在桥的中间却伫立着一块有半人多高的大石头,这块石头侧面与桥栏杆的距离只有20厘米左右,只能侧身缩腹而过。这个人行至桥中,忽见这一块大石头阻碍了自己前行,心里非常不痛快。他一看过道又这样窄,需要自己手举包裹、侧身吸气而过,实在麻烦,于是他便走到石头跟前,用尽全身力气将石头推到了桥下。谁知,石头跌到桥下正好砸到了支撑桥梁的桥柱,一座桥立即轰然倒塌,这个人葬身于石堆之中。

当这个人的魂魄在轮回途中经过西天时愤怒地问佛祖:“我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西天边界,为什么没能见到你就死于非命了,难道是你故意要我命丧断桥吗?”佛祖听后淡定地说:“桥梁之上有缝隙可过,你不绕道而行;石头虽大仍可攀行而过,你不攀行,却非要将其推向桥下。石头本立于桥,你欲通行,难道只因其阻碍你的畅通之路,你就要推其入渊吗?绝人之路,实则断己之生啊。”这个人听后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

这个故事启示给我们的哲理便是:排斥异己往往会使自己的前进路途徒增障碍,而这些障碍有可能是致使自己失败的致命因素。

哲人说:“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种,全人类一起生于斯、长于斯。各种人群要想生存得更长久、生活得更美好,就必须遵循一些普世价值,在思想精神层面、最终行动实践层面达成一定共识,最基本应实现底线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以充分的个性尊重与包容个体差异为前提的。”这其中的哲理便在于:要谋求生存发展,就要容忍、接受异己的存在,否则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要知道,人都是具有反抗性的,任何人在你极力排斥他的时候都会更加变本加厉地阻止你的前进;并且,在你排斥异己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增加更重的思想负担与行为负担,这二者负面效应的合一会使你的前进路途停滞不前或遭到损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都是具有接纳和谐的潜在心态的,容纳与让渡远比排斥更具疏通性。

因而,当你面对异己时,或选择接纳、或选择避让,以和谐的方式“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万不可以排除异己之心为上,因此而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

要容纳异己,才能完善自己

有一句哲言说:“能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也有哲人说:“异己的存在是为了成就自身的成长,如果能够容纳异己的存在,便能够发现其存在的理由(对自己自身不足的指正与潜在缺陷的提醒),这个理由会成为督促自己进步的一种力量,成就自己建树成功的助手。”这两句名言充分阐明了一个道理:容纳异己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促使自己通畅地走向成功之路。

异己,以最简单的定义去揭示,便是总是给自己提出批评以及否定的人。这些人或许是因为出于对你的诋毁、或许是因为出于对你的妒忌、或许是因为出于对你的否定、或许是因为基于与你“志不相同”,也或许是出于善意的劝慰与建议,总之,无论出于任何原因,这些批评之言与否定之言都是针对你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即便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们所挑出来的也的确是“鸡蛋里的骨头”,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因而,异己之否定、批评之言就是你用来观测自身不足之处的一面镜子。面对异己,你要学会以容纳之心利用好这一面大镜子来明察自己不易察觉的缺陷与危机隐患,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完善自我。一个人要懂得以正确的心态与认知去看待异己,以容纳异己的方式去不断纠正错误、防范隐患、完善自我。

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员在影视作品中一直都是塑造英雄人物或风流倜傥的文人形象,这一次,他想挑战另一种新的角色定位,给自己的演艺生涯再添一笔点睛之彩,以便让自己成为多方位的具有综合演艺能力的真正的成功演员。因而,他在经过与人沟通之后接了一个新剧本,这个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浪汉,这个流浪汉在与黑社会“古惑仔”的纠结与交涉中渐渐成为这些“古惑仔”心中极具威望的“大哥”,他以梁山好汉一样的气魄,以受正义所鄙视的“黑社会大哥”身份带领自己的“古惑帮”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为民除害、伸张正义之举。在最开始的试拍中,这位演员自己以为已经完全捕捉了这位流浪汉的内心世界与性情特征,已经将自己与电影人物完全融合,但是在观看自己的试拍录像时总是觉得似乎好像缺了一点儿什么。对此,导演和朋友们也说不出来哪有欠缺,反而觉得他演得很好,因为在他们心中的定位是:这位演员的演技一向是一流的,无论是饰演什么都别具风格、都是好的。

这天,这位演员正在影棚内捉摸剧本,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大声地和导演争论:“他演得有什么好的?您看他演的流浪汉和以前演的风流大侠有什么区别?只是外表衣着变换了而已,骨子里根本就没有演出流浪人物与黑社会人物的精髓,这精髓是人物内心的转换。导演,您应该考虑换人,如果我去饰演这个人物,一定会比他出色百倍。”导演听后,十分不悦地说:“如果你再在这里搅局,我就终止与你的签约合同,你不想继续在这里捧这个饭碗了吗?”听到这里,正在影棚内看剧本的这位演员立即冲出去,对导演说:“您不要激动,他说得有道理,我想与他好好地谈一谈。”

就在第二天,这位演员要求重新拍摄之前所试拍过的所有录像,并且在新的拍摄中让所有人都颇为意外,呈现在导演与观众面前的他俨然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流浪汉、地痞形象,完全没有了正派英雄人物在其演艺风格中所隐匿的一丝痕迹,就如脱胎换骨了一般。朋友们都非常诧异,询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一夜之间有了如此进步,他笑着说:“因为昨天和某某发生了一些争执,而后我仔细地分析了他的话,并特意恳请他为我做了一次饰演示范。”听了他的话,朋友们更是感到不可思议,都说:“你真是气量大呀,这个人一直都给你穿小鞋,想要取代你的主演地位,导演要将他赶走不是正好可以消除掉羁绊你发展的一块硬石头,你竟然还为他说情,还能去分析他的‘谩骂’!”这位演员笑着说,“但是事实上我现在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因为是他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人物的精髓,他把我所找不到的‘缺点儿什么’全部都指正出来了。没有他的挑剔和挑战,我怎么能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呢?”

后来这部电影一炮走红,这位著名演员实现了突破自己演艺局限的梦想,获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功,并且他在经过那次“摩擦”之后,与那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成为了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好朋友,他们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演技。

试想,如果这位演员在被异己“攻击”的时候,没能做到容纳与冷静分析,而是将其“铲除而后快”,那么他还会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局限突破,完善自己、更上一层楼吗?

有位名人曾经说:“我挨了10年的骂,从来不曾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中肯,我很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知晓了自己的不足;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而替他们着急,因为他们没有切中要害地指明我的缺陷究竟在何处,却使得他们自己费了半天力气。”这句话讲得很诙谐,但其所折射而出的道理却很深刻,在面对异己时,他们如果真的说出了你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那是在另一个方向帮助了你,是你应该以感激之心所容纳的,为何要怨恨呢?如果他们说出的是无中生有的诽谤之词,那这些没有事实可依的虚幻之言,只是他们自费心力罢了,你又何须为乌有之言而徒增烦恼与怨恨呢?可见,对于异己,也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原则去给予接纳和宽容,而非排斥与积怨。

一个人要对异己有一个正确认知:异己是最能够监督自己的人,是最容易发现自己缺陷的人,也是最能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缺陷的人。一个人唯有能够对异己做到以宽容之心容纳之,充分发挥异己的监督与鞭策作用,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有效地完善自己,更进一步地接近成功。

同类推荐
  • 成功者简单思维

    成功者简单思维

    世界上的最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明智的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很多人都会跟着别人的思维走,要想走出这个怪圈,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承受力来,因为不随波逐流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你要知道,总有那么有一群人在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而往往取得成功的也正是那群人。日本有一则古老的传说,一个好勇斗狠的武士向一个老禅师询问天堂与地狱的意义,老禅师轻蔑地说:“你不过是个粗鄙的人,我没有时间跟这种人论道。”
  • 你不是迷茫,而是自制力不强

    你不是迷茫,而是自制力不强

    我们都曾有梦想,都希望找到喜欢的生活状态,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人就忘记了曾经的万丈豪情,忘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眼前的困难吓得连连后退,有多少人躲在安逸的生活里不愿探头,有多少人藏在时光的角落里窥探他人的成功而自我悔恨。在忙忙碌碌的生活里,在逼仄的格子间里,很多人让迷茫代替了坚定,理想变成了无助,笑容扭成了愁容。叫嚷着命运不公,抱怨、吐槽成了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人已经随波逐流。
  • 青少年必须克服的人性弱点(白金版)

    青少年必须克服的人性弱点(白金版)

    这本《青少年必须克服的人性弱点(白金版)》就是最好的“除虫剂”,书中选取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精辟有趣的引导,会让青少年在软弱的时候变得勇敢,在骄傲的时候变得谦虚,在颓废的时候变得积极,在痛苦的时候变得乐观起来。
  •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恰是一些企业及其员工的真实写照:面对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出各种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借口油然而生。这种"习惯性动作"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如同鸵鸟,一有风吹草动,即刻将头扎入深深的沙丘,还是逃脱不了被猎人从沙中揪出的命运。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苛责一个动物的本能反应,但作为高度职业化的员工,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本性,在问题面前相互推诿,那么,这便不是他能力出现了偏差,而是在认识上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 成功魅力

    成功魅力

    相对于漫长的地球历史来说,人类的诞生并不久远。直至现代社会的今天,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贫穷、饥饿、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暴力冲突、恐怖袭击、局部战争等等,这些都需要人类自身逐步去解决,去完善。而在这改善的过程中,作为世界的一员,每个人都应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热门推荐
  • 我会优雅地遇见你

    我会优雅地遇见你

    喜欢一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阴暗面隐藏起来,比如展陌对游夕婕。只可惜他忘了自己身旁有颗定时炸弹。若一日前尘往事心计阴谋瞬间爆发,所谓矢志不移的爱情会否只是传说?错失而过的初恋,凌涵生和游夕婕的感情又能否穿越十五年的分离?更何况,中间还夹了一个温柔腹
  • 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本书知识量大、内容丰富,可谓青少年课外语文的知识宝库:雅致诗文、多味谜语、巧联妙对、中华典故、智慧妙语”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历史的厚重,将千百年来民间生活、宫廷贵族、文人墨客、神童趣语等智慧结晶一一呈现出来。读者在阅读时,完全可以领悟到这些流传至今的传统语言文化所表现出的语境之精美、语意之精练、问答之幽默、陈述之震撼,让我们在不经意问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审美意识的提升。深入了解诗文、谜语、对联、典故、妙语等,你将发现,我们走进的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宝库,触摸到的是华夏民族潜藏最深的根。
  • 好想被世界温柔以待

    好想被世界温柔以待

    一个文采不好,生活无味,无所事事的无为青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幻剑奇录

    幻剑奇录

    九柄传说中的神剑,一段流传于江湖的异闻,一个因仇恨而活的少年。当传说变成现实,是否那虚无缥缈的神仙之说,也并非无稽之谈?只是在那神奇的背后,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黑暗?
  • 文兰

    文兰

    九世纪的北欧,战火纷飞,芬兰王带领维京大军入侵英格兰,经历了数年的战火,来自冰岛的主角Mars被人奉为战鬼,在经历一系列变故后决定脱离战场,前去寻找童年青梅竹马口中的“世界尽头的新大陆---文兰(现今的北美洲)”这是一个早于哥伦布600年的伟大冒险者向大自然和传统思想发起的挑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只想爱你

    只想爱你

    学历不高,外表粗犷,内在温柔,害羞,因为个性内向常常板着脸,身高188的他给人的感觉像是黑道大哥,可他真实的身份其实是厨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对她一见钟情。她什么都不会,是个性懒惰,不思求进,安于现状,是个不婚主义者,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她认为人活着有亲情、友情就好,至于爱情是什么她根本就不想知道。可是那样南辕北辙的两个人却相爱了。他们都以为找到自己幸福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出现了。他的朋友认为她只是贪好友的钱,所以想方设法地拆散他们,可是没有想到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她,好友和爱人之间该如何取舍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基因蛮荒时代

    基因蛮荒时代

    一次实验事故,引发了一场全球生物基因突变的灾难。一次太阳耀斑,摧毁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电子文明。地球,进入了一个基因蛮荒时代。林飞,在一次狩猎时被队友暗算,灵魂穿越回末日之前,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PS:人类的遗传基因约有39000个,目前发现和定位的功能性基因不足26000个,这其中42%的基因功能尚未明确。人类基因,还是一个不曾打开的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