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28200000016

第16章

虽勤精进增益诸病 带病修行故增诸病。反此而言。则称实修行唯益实德。如药草等种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为本。甘喻净觉为本。水土则喻万行。二结成障觉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三将凡滥圣文二。一正明相滥。二结成障觉。初中二。一抑圣同己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佛说了义称理法门。皆言心境本空惑业本净凡圣不异因果皆圆。就佛见之理实如此。且众生迷倒已久种习根深纵令信解法门。现用元来随念。但以分别心识。解他无碍言教谓言佛意亦秖如然。心既是念。故不觉念。不知冥通。证入异于随相信心。认佛平等之谭。不能断惑求证。故经印言终不成就。华严亦云。如贫数他宝等。二骋己齐圣。前则抑高就下。此则骋下齐高。文二。一认其圣智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 理也。乃至圣人所具功德

未证谓证 智也。则圣人冥证之智身。今谓得谓证者增上慢人。若自知不证而言证者。则根本戒中大妄语戒。非此文意。二验出凡情

见胜进者心生嫉妒 然诸圣人形类不定。得与不得内证在心。何以辨他未得未证。故观心行以验真虚。夫圣人用心他己无二。见他胜进或法教流行。念念喜欢必能随顺。自验内心如此。或即证悟不虚。若自觉己衰他盛则嫉。己盛他衰则喜。纵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缘。勿错认之谓得谓证。二结成障觉

由彼众生 双指前两类之人

未断我爱 前云终不成就者。以佛无我爱凡有我爱故云云。见胜进嫉妒。亦由我爱。由我爱故下云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四趣果迷因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趣果)无令求悟惟益多闻 迷因也。即知先须悟道然后多闻增慧。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数不务了心。心既不通。解义唯多我见唯长。故下云

增长我见 华严亦云。不能了自心增长一切恶等。又智论云。多闻无智慧是不知实相。譬如大闇中有灯而无目等。四断惑成因二。一顺释

但当精勤 诫劝之辞

降伏烦恼 别标所断

起大勇猛 通劝修断

未得令得 修也。谓真实境中一切功德妙用

未断令断 断也。颠倒境中一切障碍之法。即下所列云

贪嗔爱慢 根本烦恼中三也。爱无别性贪数所摄

谄曲嫉妒 小随烦恼

对境不生彼(他也)我(自也)恩爱一切寂灭 重举此者。生死根本最难拔故。念尽则自他俱寂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结成因也。由前说除我用心。当时虽悟仍虑长时难离我习。故佛诫云。但得顿我悟空勤断烦恼。我见习气渐尽。无上佛果自然渐成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商人入海须假导师。学者修行必资善友。二反释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反明不生憎爱则入觉也。偈赞中四。如次讽前。全同长行。故不烦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且标举也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一也)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二也)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三也。城喻觉者。法喻各有三义一了心性空众惑不入。如防外敌。二见恒沙德则万行圆增。如养人众二道无不通。如开门引摄

若能归悟刹

刹是世界如入唐国率土属唐蕃境亦尔。故知若到悟境。则法法属悟。迷境亦尔

先去贪嗔痴

痴长无偈有。慢则长有偈无。文影略也

法爱

爱涅槃

不存心(断也)  渐次可成就(成因)

我身

憎爱之本

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所依既空能依何有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四也。悟刹我身皆长无偈有。自下依师离病者。谓广劝依善知识。除去四病及诸细惑。文四。初三之初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有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正陈中二。一庆前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四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二请后曲有三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 一明请问之意。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哀末世。贤圣隐没正法将沈。欲令广益当来。是故悬兴此问。次下正请问。前皆有我相。未可施功。今既障除方堪修习就此运用复有是非。故须依师免溺四病

使诸众生求何等人 由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此请问何等之人是善知识。答中具指

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 文相皆显

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三明所为也。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正说。长行中五。一指示明师令事。二分别四病令除。三辨事师之心。四明除病之行。五显发心深广。如次答前五问。然复有少相滥。故且显经文。今初答第一问也。文三。一令识。二令事。三显益。今初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 简余乘也。正因

求善知识 正缘也。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故初心便令求者。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故光赞般若经云。欲学六波罗蜜者。当与真善知识相随常当承事

欲修行者 为行求解

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标指也。善达觉性不因修生决择无疑。名正知见。法句经云。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名真善知识。华手经云。有四法者。当知为善知识。谓善知教化修道各及过患

心不住相 离凡夫烦恼境界。谓不应住色生心等

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离二乘滞寂境界。称赞大乘经云。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亦可正知见者简外道。不住相简凡夫。不着等简二乘。上皆顺行下逆行云

虽现尘劳 即贪等也

心恒清净 现染之中而不染也。如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等。华严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

示有诸过 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如净名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亦同华严善财善友婆须蜜女等

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或为利益。或有别缘。所作非仪暂乖真教。秖得贬已承非。不得饰非说理以误凡下。此乃不同邪人自造诸过。复说非梵行事为其真实。令无量人堕大险趣。但为同事摄故。虽现诸过常须赞叹真实梵行。故论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成大益。二令事文二。一举身命之难。二例身外之易。初中二。一正举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如雪山舍身香城破骨之类。儒典尚令竭力事父致身事君。何况为法。故大乘四法经云。诸苾刍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二遮疑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 指前顺行

乃至示现种种过患 指前逆行

心无憍慢 正明不疑。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睹逆行便生憍慢。故智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然为师之难为徒不易。勿因此诫误敌粗人。欲验真虚如前简择。已谙其道如此遵承。又此药治徒。师勿错服。服之增病。无药可治。以缚解缚无有是处。二例身外之易

况复搏 搏食也。译之讹略。应云段食

财(钱帛)妻子(最亲)眷属 仆从对前身命之难。故言况复。二显益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 由前无慢故也。憍慢若起恶念便生障覆自心。法何得入

即能究竟成就正觉 既无恶念之覆。即得正觉成就

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觉心既明即慧光开发触向无染。故曰心华。称体无边照十方刹。二分别四病令除者。答第二问。标以妙法。释依圆觉。圆觉是所依法故。此法离于四病方可依故。除病之问下自有答。然文似滥故含而科之。文三。一总标征起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心病无边要唯此四。随有其一即不堪为师。二别释行相。皆名病者。总缘不以教为绳墨不以师为指南但自举心作如是意。故经文皆云。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言是意言矣。文四。一生心造作

一者作病(标名)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 辨相也。思惟揣度计校筹量。兴心运为拟作行相。造塔造寺供佛供僧。持咒持经僧讲俗讲。端然宴坐种种施为。止息深山游历世界。勤忧衣食谓是道缘。故受饥寒将为功德。观空观有爱身厌身。于多行门随执其一。托此一行欲契觉心。既是造作生情。岂合无为寂照。此病从前幻观中来。彼云。一切菩萨从此起行。至诸轮中皆云度生起行起用。失彼文意成此作病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 指体以破也。圆觉性非造作。造作如何契之。若了觉性本圆。不用兴心求益。不兴心处即合觉心。合觉心时自无诸妄。无诸妄已则所作相应。积土聚沙皆成佛道。即于上来诸行。遇缘力及便为。随病随治不顺妄念。但得妄尽性自开明。歇即菩提岂从外得

说名为病 结名也。此上四节。下三亦同。二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 意云。生死是空。更何所断。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厌不欣无起灭念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 如火热水湿之类。各各差别之性也。今时见有一类人。云妄从他妄真任他真。各称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好闲任闲。逢饥即餐。遇衣即着。好事恶事一切不知。任运而行信缘而活。睡来即卧兴来即行。东西南北何定去住。此病因前云圆觉清净本无修习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失彼文意。自谓已觉何必作幻。故成任病

欲求圆觉 谓言闲即契道

彼圆觉性非任有故 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七贤岂是大道四皓宁为圣人尚昧欲天焉冥觉体。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故前云。若不修行常居幻化云何解脱

说名为病 三止息妄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 生心恐非。随情虑失。一向止息岂合任之。但止妄即真。何须别照

得一切性 息念故离相。离相故得性。是诸法无性之性。非即觉性

寂然平等 意云。由我心生妄想故。招苦乐差殊。今但止息妄心。妄尽自然平等。此病从前静观中来。迷彼取静为行。及证诸念之言。因成此病

欲求圆觉 谓言止妄即真

彼圆觉性非止合故 觉本无念。见念既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既乖真。性本无止。止亦违性。故言非止合故。故前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说名为病 四灭除心境

四者灭病 前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则计于身心根尘本来空寂。又前不妨见有根尘。但不随念爱染。故云止息。此则于根尘亦无。坚持空寂之相。由见空无故云除灭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 意云。烦恼之本即是身心。若执身心烦恼何断。故标断烦恼。释身以空。又断尽烦恼空却身心身心尚空根尘何有

一切永寂欲求圆觉 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诸相既。泯寂相现前拟将此心求证圆觉。此病从寂观中来。彼诸轮中皆云。寂灭及断烦恼。迷彼成此

彼圆觉性非寂相故 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况圆觉者非动非静。双融动静。恒沙妙用无碍难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疏。与理相违故言非也

说名为病 三结明真伪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然上四门皆是诸经观赞。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穷善友圆意。不究佛教圆文。才悟一门之义。便不能久事明师。才见一经妙文。便不能广穷圣意。但贪单省执一为圆。是以经文总诃为病。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即此四中并皆入道。虽然作种种行。元来任运清闲。虽顿觉身心本空。习起还须息灭。又须常冥觉体。不得取四为心。则自然休时非休。作时非作。故净名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即上所释病除法在。是正观也。虽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惧落四中便不建志立节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九小姐逆袭,王爷请接招

    九小姐逆袭,王爷请接招

    她,本是24世纪的杀手兼小医圣,却因为渣男的算计,使她重生。废物?可惜她的字典里从没有这两个字。美貌她的容颜甩古代四大美女一条街。神兽什么的,她有,空间,她也有。世上倒也没有她所没有的了。他是人人都害怕的王爷,却偏偏她不怕,正是这精神,使得他爱上了她。“王爷,你说好的让我能下床呢!”“这我不是没注意好分寸嘛。”“你...”某女心里无奈,当初怎么就嫁了一头狼呢!
  • 重生之魔王饶命

    重生之魔王饶命

    赵鹏重生了,可却有了个坑爹的系统。“我是个好人,我不要做魔王。”“魔王大人,饶命啊!”
  • 只想为他而停留

    只想为他而停留

    她本逃避命运,直到遇见他,她才真正接受了自己,因他而留,为他而执着。
  • 逍遥寻仙纪

    逍遥寻仙纪

    修真少年体内竟然藏有一头上古魔兽,哦多茄!这是修真界的鸣人?但这究竟是福是祸?少年又该如何抉择他的修真之路?桃花运大开!修真少年被各式各样的美女围绕,但这是一部纯爱的小说呢!主角又怎么在万花丛中独采一支,找到自己的真爱呢?人性的真诚和扭曲交织了整部小说,《寻仙纪》带你们走入一个刺激而又微虐心的修真世界!
  • 鸟类能长四只翅膀吗:鸟类动物

    鸟类能长四只翅膀吗:鸟类动物

    相信大多数人都见过在空中飞翔的鸟,但是,你真正能够叫出它们的名字的又有多少呢?有很多种鸟,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或听到它们婉转的叫声,却始终无法叫出它们的名字,这些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小小的遗憾,《鸟类能长四只翅膀吗--鸟类动物》的出版可以稍稍弥补这一遗憾。鸟类家族的成员众多,它们不但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羽毛,而且还能唱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声。它们中有长着四只翅膀的四翼乌,有敢给鳄鱼当牙签的牙签鸟,有争强好胜的必胜鸟,有会发出笑声的笑鸟,还有竟然爱吃铁的吃铁鸟……而会学说人话的鹦鹉,恐怕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鸟了。
  • 不该有的距离

    不该有的距离

    是暗斗!是离间!是黑道!十年的监狱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性格,只是那份唯一的信念,让他改变这一切不该有的距离。
  • 冷漠皇子铁血妃

    冷漠皇子铁血妃

    如果在赛场上准确的一脚踢进一只足球,那一定是欢声雷动的满堂彩。如果在弄堂口准确的踢飞一只足球,那结果将是——竟然被人作为肇事者,一直追到杀声震天的战场……穿越成冒名顶替呆傻弟弟杨佛力的囧女杨娃娃,糊里糊涂的卷入一场乱世情仇……然后,开始与凶残饿狼的漫漫黑夜对恃,柔茹美丽公主誓不罢休的追杀……
  • 都市最狂仙

    都市最狂仙

    海水般的记忆涌现在年幼的叶言脑海中,《太上感应诀》?《葬神诀》?叶言懵懂之中开启了一段王者之路,狂傲立于尘世间……
  • 惊羽门

    惊羽门

    文武同道,二者皆为力量之源泉。而,义与情又为文武之本也。仗剑书生,阐释不一样的文武江湖。
  • EXO之韩国之旅

    EXO之韩国之旅

    两个女孩独自来到韩国游玩,没想到邻居居然是EXO,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