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2200000022

第22章 告别史学的“政治情结”:从“三年之丧”起源问题谈起(3)

在初民社会,普遍地存在居丧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早期的文化人类学经典著作就保存了此种现象的部分材料。弗雷泽在谈到追悼亡人的禁忌时说(新西兰的毛利人):“当悼亡人独居守丧的期限将满,将要回到亲友中去时,所有他在独居时期用过的碗碟都要细心的予以捣毁……以免他们所沾的不洁在人群中传播。”[36]这与中国早期的“烧送”等丧期禁忌相类似。“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舒什瓦人中,新死了丈夫或妻子的寡妇鳏夫必须离人独居”[37] ,(印度土著安达曼人)“只有过了哀悼期后,他们才可以再迁回来。(指原居地,笔者案)”[38]。这种独居方式与中国早期丧期“倚庐”也很相似。但是,就世界范围考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乃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丧期的长短是不同的,这与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密不可分,也是独特文化类型中各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丧期为三年者,在中国古代周边少数民族中便不乏记载。《魏书·失韦传》:“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山树之上。”《北史·契丹传》:“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受其骨而焚之。”即使在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仍有保留三年丧期者。湘西的土家族“服丧时间为三年,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39] 。纳西族则认为,“人死后……必须在人死三年内举行超度亡灵的仪式,把死者之魂超渡到祖先之地”[40] 。傈僳族“每年秋收后,杀猪取头半个到坟上去祭奠,三年乃止”[41] 。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丧期为三年的民族,印度土著那加族人,“火葬后,把未烧完的头骨带回村里,将其装进陶罐。在村边路上连放三年,三年内每逢全村或全族聚会,一起吃饭,都要给死者送酒送饭。他们认为,三年过后,死者的灵魂在阴间便可以自食其力了,因此不需要再为死者送酒送饭”[42] 。尽管各地区定“三年”为丧期的由来不尽相同,但这种相同的守丧期限,最少能说明,在中国古代,出现“三年之丧”的习俗绝不是出乎意料的现象。这也是在漫长的文化发展演变中,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中国上古时代,曾有一个丧期任人自抉的时期。《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 。”“丧期无数”,极形象地说明此时丧期的随意性。《孟子·滕文公上》从人性论出发,对此作出了新的解释:“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 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栎而掩之。”这种丧期随意性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里也到处可见。如瓦拉孟加人“北部各部族那里,死者的遗孀、母亲和岳母必须在整个服丧期内沉默不语,有时妇女们甚至过了这个时期也仍旧不说话……在田南特克利克的一个土人帐篷里,现在还活着一个很老的老太婆,他已经有25年多没有说过一句话了”[43] 。塔西佗的《编年史》记载了彭波尼娅“自从杜路苏斯的女儿仇利娅被美撒里娜阴谋陷害以后,她在其后的四十年中一直穿着丧服,悲痛不已” 。《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夫馀)其俗停丧五月,以久为荣。”丧期的这种不确定性,是不利于人类社会诸方面发展的,使其有时限的规定,是必然的发展结果。“‘三年之丧’所具有的相当高度文明的性质,体现在它对丧期时限的规定(‘三年’)。”[44]再之,《礼记·三年问》开首说的再明白不过了,称之为“称情而立文”,意思是丧期有特定意义,即强制人的悲痛渐次平息。涂而干在解释丧葬仪式时说,“部落母亲们再次扑倒在地上,相互刺破对方的头。就在这个时候,‘站在周围的女人开始号啕大哭,这哭声似乎使她们变得更加疯狂了,鲜血顺着她们涂满陶土的身体淌下来,她们看上去面目狰狞。最后,只有老母孤独的蹲在一旁,她浑身瘫软,在坟墓上发出微弱的呻吟’”[45]。巴西的博罗罗人亦是如此:“妇女剪断自己的头发,而男人们则用贝壳等利物刺破自己的脸、手、大腿和胸膛,并将刺出的鲜血洒到包裹尸体的草席上。”[46]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如安达曼群岛上的安达曼人、巴基斯坦的帕帕人、肯尼亚的古希依人、新几内亚的阿斯玛特人都有如此疯狂的感情发泄。因此,给以特定时间作为社会认同的情绪恢复期,自然是情理中的事。另外,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随意性范围的缩小,已成型前赋文化于人约束与控制的增强,都使丧期有时间限定成为必然的社会要求。正因为如此,“三年之丧”的丧期当是情绪的过渡期与恢复期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某人某时“创制”的结果。崔述于此事有高明的见地,他说:

服何以三年也?圣人制之乎?非也。此人情之必至,行乎其所不得也。何者?凡哀莫重乎感,而感多因乎时……不能不哀,但感渐浅而哀杀耳。必至再期之后三见之,然后其情渐习,其心渐平,可以勉强复其故常,故亲丧皆以三年为断也。故曰:“三年之丧,再期也。”然是理也,愚昧者不知也,即贤达而未尝经三年之丧者而未必能知也。[47]

即使三年,在后世“短丧”呼声中,实际也仅是二十五月。可见,要了解一种文化现象,须从构成其本身的多种因素入手加以考察,才能明白其嬗变的过程与由来。

三、结 语

20世纪刚刚过去,在过去的这一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世纪里,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太多的曲折。由于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国人对古代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思想变迁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研究者本身不可避免的太多的“政治情结”,给史学变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说明的是,今日学者不察事实,不辨真相,过度地崇信前人,人云亦云,以致错误再三重复。“三年之丧”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例。但仅这一例,便足以说明今日学术研究的思想混乱和缺乏学科规范。不能不说,这跟20世纪疑古思潮的兴盛对学术研究影响有很大关系。疑古思潮的肇始与过去100年间的社会变革关系密切,廖平、康有为是近代疑古之风的直接开启者。廖平是鉴于“经世致用”的目的,站在反对古文经立场上的今文经学大师,他之所以打倒诸如《周礼》、《左传》、《诗经》等在内的绝大多数古文经书,是由于对自乾嘉以来形成的只注重考据、不务事务,并一味宣扬上古“黄金时代”的厌弃和叛离。康有为则有些不同,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现实的政治运动中,具体地操作起来。因此,李学勤先生说:“疑古,就是对古代的怀疑,就是用一个新偶像去取代旧偶像。康有为用来取代旧偶像的学说依然披着孔教的外衣,只不过是他只承认只有他讲的孔学才是真正的孔子之学。可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只是为戊戌变法做准备,只能真正代表他自己。因此大家说,这不是孔圣人,而是‘康圣人’。” [48]疑古思潮在学术研究中的具体实践者和积极推行者当推胡适及其弟子顾颉刚,尤其是后者,提出了所谓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学说。其学说将中国的史前弄成了一片真空地。古史辨在当时有进步的一面,它帮助国人重新认识古代社会,但同时,疑古思潮给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李学勤先生对此评价说:“由于古史辨派在疑古时,往往‘抓起一点,不及其余’。因此它们对古代的否定常常有些过头,对一些本来不应怀疑,不该否定的内容也加以怀疑和否定,结果在辨伪上,造成了不少,甚至说是很多冤假错案。而如果对古书和古代全部加以否定,那么古代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中国古代也就没有什么历史、学术了,中国也就没有什么传统和文化了。”[49]

可以说,“五四”运动的爆发,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反封建、反儒教”的勇气和信心。对占统治地位并作为政治意识形态支配了中国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儒家思想,人们愤起而攻之是情理中的事,可这种风气被有意识地带进学术研究,便是极危险的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常金仓先生才说:“在多数人看来,疑古信古仅仅是关系到态度谨严与否的纯学术问题,实际上它却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疑古思潮乃是以学术研究为形式的‘五四’反封建的一翼,它在当时政治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然而也正由于它在政治上的功利主义给学术研究带来了长久的消极影响。”[50]我们说作为一个革命家,或者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地“打倒孔家店”,扫除封建,是可以理解乃至赞颂的事,但对于一个从古籍文献找寻历史事实,却满怀一腔革命热情,极度情绪化地将之统统斥之为伪书的历史工作者来说,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换句话来讲,鲁迅先生从古书中看出“吃人”二字,是无可厚非的事,因为那是现实社会需要的文学小说,但历史学家却不能因此而牺牲历史事实,满脑子想着从古书中“排毒”。历史学家不是布道牧师,也扮演不了“救世主”,历史学家应该具有起码的科学精神,否则,学科独立之精神是会被阉割掉的。这涉及到本学科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历史学家亟待深思和解决的问题。本身,这对历史学家来说,应是痛定思痛的教训总结。常金仓先生说:“政治史学即没有科学价值,也缺乏哲理启示,它只是一种实用的东西。”[51]我们无需再留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已逝政治需要,使历史学科成为独立的,有本身尊严的学科,这恐怕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历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吧!

参考文献:

[1] 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黄瑞琦:《“三年之丧”起源考辨》,《齐鲁学刊》,1988年第2期。

[3] 顾洪:《试论“三年之丧”起源》,《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4] 俞晓群:《三年之丧的流变》,《文史知识》,1996年第8期。

[5] 丁鼎:《“三年之丧”源流考论》,《史学集刊》,2001年第1期。

[6] 毛奇龄:《四书剩言》卷三,四库全书本。

[7]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十六》“天子诸侯丧礼已废绝于春秋时论”条,《皇清经解续编》卷九十三,南菁书院版。

[8]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9] 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清经解》第1册,上海书店,1988年。

[10]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左传杜正讹表叙》,《皇清经解续编》卷一百三十,南菁书院版。

[11]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吊生不及哀》,《皇清经解续编》卷五百八十五, 南菁书院版。

[12] 廖平:《礼经凡例》,续修四库全书本(据民国十年四川存古书局刻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影印)。

[13] 康有为:《孔子改制托古考》,《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

[14] 康有为:《孔子为制法之王考》,《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

[15] 胡适:《说儒》,载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7),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16] 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适近学论著》附录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8]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9] 郭沫若:《青铜时代·驳〈说儒〉》,《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20] 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21] 郭沫若:《青铜时代·驳〈说儒〉》,《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22] 郭沫若:《青铜时代·驳〈说儒〉》,《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23] 董作宾:《从高宗凉阴说到武王父子们的健康》,《中国青年》七卷二十三期合刊,民国三十一年(1943)九月。

[24] 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重印〈新学伪经考〉》序,附于康有为《新伪经考》,古籍出版社,1956年。

[25] 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

[26] 毛奇龄:《三年之丧不折月说》,《丧礼吾说篇》卷七,续四库全书本。

[27] 金景芳、吕绍纲:《尚书新解》序,《〈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28]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29] 顾颉刚:《古史辩·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0] 李民:《尚书与古史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

[31] 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32]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

[33] 常金仓:《周代丧葬礼仪中的史前文化因素》,《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34] 崔述:《唐虞考信录·尧授时》,载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5] 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36]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37]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38] 刘达成等编译:《当代原始部落漫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39] 和志武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0] 杨福泉:《原始生命神与生命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41] 和志武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傈僳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2] 王树英:《印度文化与民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43]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97年。

[44] 李祚唐:《论中国古代的服丧期限——“三年之丧”期限的演变》,《学术月刊》,1994年第12期。

[45] (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6] 杨淑华等:《世界习俗面面观》,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

[47] 崔述:《五服异同汇考卷之三·五服余论》,载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8] 李学勤:《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人文杂志》,1997年第5期。

[49] 李学勤:《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人文杂志》,1997年第5期。

[50] 常金仓:《由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51] 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①本文经整理修改后,曾以姊妹篇先后发表于《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以及《文博》2008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难忘的沽河人

    难忘的沽河人

    朋友,你若足踏胶东,就能叫你吃之不尽的享受,就能叫你产生走之不舍的心情。胶东真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呀!上有天宫,下有胶东的美称呀!真是不愧为之。
  • 外国人的生活细节

    外国人的生活细节

    本书精选国内知名作家、出国访问学者、驻外记者、留学生、华裔等撰写的有关外国人社会生活细节的精彩短文,可以让读者博览海外人文风情,了解海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江山重庆奇迹之乡

    江山重庆奇迹之乡

    本书是一部展示重庆旅游文化特色及其对经济建设影响的专著,通过对直辖重庆地域文化内核的产生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阐述了重庆文化的壮美基调及其经济潜能。
  •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本书以民间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对“人生礼仪的规范”、“四时八节的约定”、“百行百业的印痕”、“民间文艺的记录”等四大方面的民风民俗的细致描摹,全面审视其中的慈风孝行,并从慈孝文化的土壤与传承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升华,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慈孝文化。
热门推荐
  • TFBOYS之樱夏之吻

    TFBOYS之樱夏之吻

    她为了自由,逃到了重庆,一次偶然和他相遇,她住进了他家,逗比女孩和冷酷男会发生怎样的搞笑故事呢!
  • 魅宠0a

    魅宠0a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未老;幸得君采撷。与君共白头。那一眼的相视,注定他和她缘份的开始,生生世世,相牵相伴……已成年的他“诱骗”着还是娃娃的她,“长大后做我的娘子可好?”她天真的入了套。时过境迁,当她长发及腰,她却不再记得他。他把她逼至墙角,“反悔的人是小狗……”
  • 重生厉少的心尖宠

    重生厉少的心尖宠

    魔都风云再起经济大城,唯世所控厉枭骞一手遮天,强宠独妻!娇妻娴陌强势重生,为除祸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整死大师兄

    整死大师兄

    周九:大师兄总是打我,我恨他。周八:我喜欢给大师兄倒酒。周七:我害你,是为你好啊,大师兄……周六:大师兄那是天神下凡,丰神俊逸之人。周五:大师兄说什么就是什么,管他的。周四:这个大师兄,只会听好话,哼!周三:长兄如父,我没办法反驳。周二:大师兄永远是大师兄。唐娇:虚伪,做作,我得管着才行。……周大负手而立,仰望着天空……
  • 封神之东方神国

    封神之东方神国

    公元前138亿年,这时期存在一块巨无霸的混沌大陆,这里没有时间和空间,也没有任何的光芒,万物生灵不存在寿尽而终,但这是一个万恶的世界,这时期妖魔鬼怪横行,万物生灵也是弱肉强食。据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国,它将为开辟天地而存在。然而,很不幸,天命难违的小宇宙诞生在偏西方向的死亡谷,为了寻找东方神国,完成宇宙天命,小宇宙一路向东,尽遇封神之作……
  • 天下尺

    天下尺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万物循环,阴阳调和,为天之道。然则人间至暗,天道不明。损不足而奉有余,尊私欲而渎情深。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何为天道?……“本来,胜的该是你。”身侧一记冰冷的声音响起,使他遍体生寒。“蝼蚁,你怎可能赢我?”他嘶吼道。他乃九五之尊,乃是这片天地的主宰。事实却是,一把锋利的剑抵在他的脖颈。陆守白着一袭被鲜血染红的衣衫,眸中不含丝毫情感:“你错就错在,不该对我朋友下手,对我妹妹下手,可惜,你没有机会了……”随即,挥剑斩下那象征着“命数”的头颅。知天易,逆天,安不可为?
  • 王朝晋级赛

    王朝晋级赛

    万国林立,争相竞赛,没有对错只有利益。尔虞我诈,征战四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带着手机来修真

    带着手机来修真

    张平带着可以沟通高级位面的山寨机,穿越到武者纵横的大陆;一个连修炼都不知何物的少年,又是通过怎样的经历,成就万世独一的天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