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88300000004

第4章 生命之舟要扬帆远航,离不开智慧的橹(3)

同时,莱布尼茨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人和你完全一样。在此,我们要为自己的存在骄傲,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请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

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矛盾的。

--(德)黑格尔

“规定即否定”表面上看起来是个自相矛盾的命题,表达“赞同”的肯定和表达“不赞同”的否定怎么能说的是一个意思呢。然而这确实是法国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而表达同类思想的哲学家不在少数。

斯宾诺莎的这个命题所提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具有无限性的东西来说,在本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斯宾诺莎曾经把无限性比做一个圆环。圆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因而在质上是无限的(尽管它在量上是有限的)。而其他任何一种开放区间的线段,则无论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长,但在质上总是受到起点和终点的规定,因而是有限的。比如上帝的概念就是不能被规定的,因为任何规定就是对上帝这个概念的限制。

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命题,与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具有相似的涵义。老子认为:道本身无起点亦无终点,“绳绳兮不可名”,是不可规定的无限实体。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也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在这个意义上,“道”与西方哲学中的“上帝”的观念很是接近,是不能被规定的。

然而颇为有意思的是:相似的道理到了佛家那里便换了种说法,禅宗宣称: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还有段颇有禅机的对话为证: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又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对于所有东西的否定才是对其的肯定。说到真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女皇武则天封为太上老君。老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聪明而又神秘的哲人。相传其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典型表述便是“反者道之动”。

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关于此最着名的例子便是塞翁失马了。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可是过了没几天,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倒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身长蹄大,嘶鸣嘹亮,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启迪了《易传》《淮南子》等书作者和韩非、扬雄、张载、程颐、王夫之等人的辩证法思想。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思想的通俗表述。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德)马克思

欧氏几何的创始人欧几里得是苏格拉底最早的学生之一,后来创建了麦加拉学派。据说,他有很多有名的论辩,其中最着名的是“谷堆辩”和“秃头辩”,后来被许多哲学家如列宁、黑格尔引用。

“谷堆辩”是说: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上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不管加多少谷粒都不会形成谷堆。

“秃头辩”是说: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头发又都不能形成秃顶,所以,不管掉多少头发都不能称为秃头。

欧几里得不懂得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才会提出上面的论证。按照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每个事物各自具有独特的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各部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规定性。同一类事物之所以不尽相同,就是因为它们在量上不同。量变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质变,下面这则阿拉伯故事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主人有一匹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个老骆驼到底还能拉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加、不断地加,但是老骆驼还是没有倒下,最后主人想是不是已经到了极限呢,于是轻轻地加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使老骆驼轰然倒下。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呈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世界上任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换句话说,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所以,一粒谷子不会形成谷堆,但谷粒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成为谷堆;掉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顶,然而头发掉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秃顶,最后一根稻草便能压死一头骆驼。

哲学是反映世界之镜

逻辑是世界的一面镜子。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

差劲的小说家只会讲故事,但优秀的小说家却能将故事展现给我们看。小说如人生,当情感展现出来,才能最好地发挥它的威力,单纯的叙述会使它失去价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年轻时便认为,思想家企图寻求的一切真理,无论是理智上的或道德上的,都适用于上述原则。哲学是反映世界之镜,不是来清晰地说明世界。他相信,世界和人类思想的本质都无法被言说,而只能加以呈现。20世纪初期,哲学家将哲学问题重新归纳为语言问题,而早在100年前,康德便明白,唯有先理解感觉器官,以及以感觉器官作为媒介的思维过程,才有可能理解世界。

维特根斯坦则更进一步,认为既然一切理解均需透过语言,那么研究语言即能掌握世界最精确的样貌。1920年,也就是《逻辑哲学论》出版的前两年,维特根斯坦归隐到阿尔卑斯山当小学老师,当时他才3l岁,不过他认为75页的《逻辑哲学论》已经把哲学问题统统解决了。9年后,维特根斯坦回到剑桥,又重新开始解决这些哲学问题。

在东部前线服役时,维特根斯坦听说有个法庭案件,当庭展示了一条街道的模型,用来说明导致车祸事件发生的原因。他由此获得灵感,认为语言字词的功能便如同模型里的玩具车和玩偶一般,被组织起来构建一幅现实世界的景象。他接着又主张,一切表述系统,必定是以此类比喻方式加以运作。虽然语言里使用的字词和其所指涉的对象并不相似,只是大家一致同意用来代表特定对象的任意符号,然而,当我们比较语句里字词与实际事物间的关系时,相似性就出现了。叙述与事实的关系,就像是比例尺地图与其所代表的实际地域的关系。虽然地图理所当然比实际地域小得多,但重点在于,地图上所标示的地点间的距离,模拟了实际世界中对应物之间的距离。

维特根斯坦又继续推论,语句的结构或形式必须和世界的现实事物所显露的事实相同,语言才能发挥功能,世界所包含的各类结构必须反映在我们用来谈论这些结构的语言的结构中。正如复杂的事实可以拆解成更小的部分一样,语言也可以分解成更简单的元素。名词代表世界上的简单事物,而名词在语句中的结合方式,则代表名词所指涉的对应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事物间存在着空间关系,而字词间则存在着逻辑关系。当我们说“那只猫在垫子上”时,会知道是“那只”猫在“那张”垫子上,我们理解了这一陈述,就确认了语言与实在间的共同结构。这好比用尺或透明格网把说的话与世界量一量,看看彼此是否相符,如果是的话,说的话便是真的。

真实世界里的事物彼此间相互联系,本身并非额外的独立事物。猫坐在垫子上时,存在的有猫、垫子,以及猫和垫子的关系,但并没有第三件称为“猫正坐在垫子上”这样的事物。同样的,语句中字词间的逻辑关系并非额外的字词,而是仅展现于所谈论之事物的结构中。了解这点相当重要,因为这意味着语言和其所描述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本身无法在语言中加以陈述。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图所无法描述的,那就是图本身,它无法借由自我描述来说明自己是幅图。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潜能的实现是结果。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你也许会感到可笑,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争论,怎么会是一个哲学问题呢?实际上,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的争论,在哲学和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已经持续了千百年。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

据报道,对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问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沃里克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给出了确切答案:“先有鸡。”一组研究人员发现鸡蛋壳的形成需要依赖于一种称为oc一17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只能在母鸡的卵巢中产生。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先有了鸡,才能够有第一个蛋的产生。

谢菲尔德大学工程材料系的弗里曼博士说:“之前人们怀疑是先有蛋,但是现在根据科学证据显示,实际上是先有鸡。这种蛋白质已经被确认,它与蛋的形成密不可分,并且我们已经了解到其是如何控制这一进程的。这相当有趣,不同类型的鸟类似乎用这种蛋白质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在过去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的争论中,科学家们一般都倾向于先有蛋。2008年,加拿大古生物学者泽勒尼茨基称,通过对7700万年前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明确的谜题答案浮出水面:恐龙首先建造了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恐龙再进化成鸟类。因此很明确,蛋先于鸡之前就存在了。鸡是由这些产下了类似鸡蛋的肉食恐龙进化而成。

有些哲学家也认为先有蛋,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哲学家帕皮诺甚至从哲学的角度证明了先有蛋。他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是袋鼠下的蛋,结果孵出的是鸵鸟,那么这枚蛋一定是鸵鸟产的,而不是袋鼠产的。”同理,第一只鸡不可能是从其他动物所生的蛋中孵出来的,只可能先有鸡蛋才有鸡。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个问题谁先提出来的已经不可考,但在哲学史上却有不少的大家涉足其中,争论不休。在这里就讲讲希腊哲学家史上的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吧!一位哲学家是柏拉图,在他的哲学中最重要的“理念”哲学论,他认为世界由两部分组成--所谓的“二元论”,一部分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另一部分是我们的理性。他还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的眼睛不太可靠,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和他在我们理性中的模型不完全符合,他把这个模型称为“理念”;在他看来“理念”先于事物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存在,也就是说在我们看到马时为什么能认出这是匹马是因为马的“理念”在我们的头脑里存在。然后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来,按照他的哲学理论,当我们还未见到鸡却知道鸡会生蛋时,我们就会理所当然说是先有鸡然后才有鸡蛋,因为我们头脑里知道这回事并且我们相信我们的理性。

然而,另一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同时也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崇拜他的老师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与自己老师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他认为我们世界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事物与理性,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我的感官,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客观的,他们不会随我的意志而转移。在明白了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时再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我们就会得出与其相反的结论,即是先有蛋后有鸡。同时他还认为,蛋是潜能,鸡是结果。潜能先于结果,因而蛋先于鸡。

你也许会对上面的争论感到可笑,因为大家到最后还是没有说明白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上面的思维方式中得到启发,哲学本来就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许永远都没有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循环论证的过程,其中的哲学思维方式确实颇为闪光和有趣。

同类推荐
  •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

    本书集中了做人与做生意共融相通的思想内核,从诚信、仁爱、人脉、人情、合作、创新、眼光等方面阐述了做人与做生意的内在关系。
  • 读者文摘精粹版9:活着就是幸福

    读者文摘精粹版9:活着就是幸福

    人生下来就是为了活着。生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但是要活得有质有量,因为我们被赋予了生命,这本身就值得感激,在人生的道路,生命与我们一路同行。
  • 中华诚信故事

    中华诚信故事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本书收录的正是中华历史上的诸多彰显诚信的故事。
  • 人生高起点——挺起精神脊梁

    人生高起点——挺起精神脊梁

    天地万物均有脊梁,大地以高山为脊梁,所以壮丽不已;苍穹以日月为脊梁,所以光普宇内;国家以士人为脊梁,所以立于世界之林,而士人以精神为脊梁,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书介绍了信仰、志向、信念、自信、斗志、追求、自立这些精神脊梁。信仰是生命的崇高亮色、志向是人生蓝图的绘制者、信念是强者的人生法则、自信是成就卓越的阳光、斗志是永不褪色的生命彩虹、追求是滋润生命的雨露,而自立是成功者的精神支柱。
  • 图解微反应:教你一分钟看透人心

    图解微反应:教你一分钟看透人心

    “微反应”是风靡全球的心理学名词,作为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微反应”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因而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如何利用“微反应”看透人心?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分析了人的微反应,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手把手地教你透过微反应捕捉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让你在各个领域,看透他人,掌控局面。
热门推荐
  • 逆转之重生蓝小姐

    逆转之重生蓝小姐

    一个默默无闻的她,偶然间的奇遇,让她站上世界巅峰然而,一切皆有变数,当一切从头开始!浴火重生的她誓要自己再无遗憾,也要护他一生。什么?居然有人说蓝小姐是学渣。当全国状元是摆设吗?全国状元,商界大佬,娱乐圈神秘的大咖,当马甲被一层一层揭开时,一切又如此的自然。曦宝你是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的,你永远只能是我的,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蓝曦一惊。这一世他们能否打破限制(因为时间关系,可能会不定期更新,尽量按时更新,请多关照)
  • 傲气武魂

    傲气武魂

    古飞的武魂是一根头发,但,凭借这一根头发,他将踏上一条称霸万界的道路!
  • 在这不平凡的夏天

    在这不平凡的夏天

    秦思月是这个这个宏建中学的校花,长得好,学习好,还是当红组合的队长。而秦思雨这个妹妹却反之。长相虽然甜美可爱,但是学习不好,有一点呆,但心地不坏。而让思雨烦恼的却是走在哪里都少不了让人比较,但是在这不平凡的夏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 传奇人生定制

    传奇人生定制

    每个平凡的人都曾幻想过自己的传奇人生,但是因为天赋、运气、性格、出身等等一系列的原因,让那些幻想终归一场梦。直到有一天,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缺天赋,他就给你天赋。你缺运气,他就让你运气无敌。你缺什么,他就给你什么,直到你成为传奇的那一天。如果你问他是谁,你可以称呼他“传奇定制者”或者“传奇之父”。
  • 温馨田园

    温馨田园

    现代宅女魂穿异世,成了泉水村老陈家五房的五岁小丫头,既来之则安之,极品二伯母,一肚子坏水的四伯母,外加一个爱挑拨是非的七婶,极品太多怎么办,沐瑶冷笑,不怕来一个撕一个,来两个撕一双,还好老天也没亏待她,附赠穿越女必备金手指随身空间,从此带着疼爱她的父母,和妹控哥哥大姐,开始了异世之旅,家长里短,温馨田园
  • 快穿大佬上点心

    快穿大佬上点心

    钟驰睁开眼睛就要接受帮助那些苦B的人改变生命轨迹的任务。还要顺手惩治渣男!还得谈个甜蜜的小恋爱!这对于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劲的钟驰来说,真的是让她很无语。系统:小可爱好好完成任务钟驰:哎,就那样不是挺好?系统:小可爱你还想不想回去了?钟驰:实在不行...我就不回去了吧。系统:不行!
  • 地狱十八层之光暗双生子

    地狱十八层之光暗双生子

    传说,我们居住的世界,被称为混沌界。而我们居住的世界以下,还有十八层平行世界,被称为地狱十八层。地狱十八层互不相同,出了拥有轮回之子体制的人能从中穿越外,其余人永生永世只能留在他原来的位面。而我们的主角:赵子慧竟然因为一次事故而阴差阳错地从混沌界来到了地狱第一层的光暗大陆。而因为混沌界与地狱第一层阻隔不大,赵子慧竟保留了前世的记忆,开始了在这片被魔法主宰的世界上闯荡。
  • 王爷,今世无缘

    王爷,今世无缘

    现代才女穿越到封建朝代,被皇上指婚给腹黑王爷。被追杀,被误会,被欺骗。。。可身为21世纪才女怎能只屈辱王爷脚下?看现代才女玩转古代美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帝国的黎明

    帝国的黎明

    一个如梦如幻的帝国,一场热血淋漓的穿越,一段亦真亦假的历史。宋辽夏三足鼎立、女真、蒙古,北方的蛮族仍旧此起彼伏。历史的大潮蠢蠢欲动,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流不尽的英雄血,老大帝国的命运,是被征服?还是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