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76700000009

第9章 报纸杂志(2)

那是1940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发出“关于出版敌占区报纸《中国人》的通知”,内称:为了开展对敌占区的宣传工作,特决定自8月1日起,由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对敌占区的宣传刊物——《中国人》周刊。要求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和老百姓喜欢看的形式,执行下列政治任务:一是向敌占区人民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进行抗战教育;二是向敌占区人民揭露敌寇汉奸的一切欺骗宣传;三是介绍敌后抗日根据地,鼓舞敌占区人民的斗争情绪,动员敌占区人民参加抗战并发动敌占区人民的斗争。

报社管委会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由赵树理来主持这项工作。赵树理是有名的作家,抗战初期,他曾在《黄河日报》办过副刊《山地》,在《人民报》办过副刊《大家干》,他的快板、鼓词、民谣、小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多样,用太行一带农民熟悉的语言来创作文章,很受读者欢迎,被誉为“通俗文艺家”。于是报社领导将此重任交给了他,《中国人》就成了赵树理编辑的第三份小报。

(第二节)《中国人》报

在《中国人》报创办之初,新华日报社编辑科科长、他的老朋友王春与他探讨组稿方案,赵树理胸有成竹地回答:我计划《中国人》也像《山地》和《大家干》一样,专业写稿人不愿意提供稿件,得我自己动手,或创作,或改编,把各类重要消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练的文字编写出来,叫初通文字的人都能看懂。我还有个设想,把第四版辟为副刊,叫《大家看》,专发快板、鼓词、故事之类的文艺作品。

经过紧张的筹备,《中国人》报编辑部,在安乐庄村的一个又黑又小的土屋里成立了。一盘土炕和一个泥抹的火台,就占去了大半个屋子,炕头、窗台上零乱地摆满了书报杂志、碗筷脸盆、油灯纸张。赵树理就在小炕桌上编报。

1940年8月1日,《中国人》正式创刊。石印8开4版,每周一期,每期约六千字。第一版刊登社论,老实话,重要新闻;第二、第三版刊登国内外和根据地新闻,也有评论;第四版是副刊,定名为《大家看》,其办刊依然保持了《山地》副刊的风格,其文艺小品基本是以尽情揭露敌人的残暴和丑恶为主题,如同刺向敌人的匕首与投枪。

由于该报特定的内容,正如赵树理开始预料的,确实投稿的人很少,那么,要操持这份报纸需要非常大的精力,说是编辑,实际是从写作到编辑,再到排版、插图,都是他一个人来做。为了办好报纸,他把文章编写得短小精悍,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活泼犀利。在专发社论及要闻的第一版上,开辟了“老实话”和“鬼话正解”等多个专栏,轮流出刊,或从正面阐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或从反面将日伪的反动言论如“经济提携”、王道乐土“同种同文”等加以尖锐批驳,摆事实讲道理,让敌占区人民认清日军灭我国土、毁我种族的罪恶阴谋。在第二、第三版中,集中报道世界人民支持正义战争和根据地军民抗日要闻,以小版面大容量,向敌占区民众反映抗战的成果。在第四版的副刊《大家看》上,更为形式多样:小小说、诗歌、活报剧、鼓词、快板、寓言、相声、杂文、笑话、民间歌谣……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报纸把读者对象定位于广大普通群众,走通俗化、大众化道路。

为了适应报纸版面小的特点,他常常将一些有意义的大文章改写成诗歌、快板,既上口好读,又节约版面,比如,有一期华北《新华日报》刊登了一则《神枪手刘二堂》的消息,宣传辽县青年民兵刘二堂,连续两枪放倒两名鬼子的事迹,号召青年民兵向刘二堂学习。于是,他立即将这篇报导改编成活泼顺口的快板,刊登在《中国人》上:

辽县老百姓,都学刘二堂。

去年十月初,鬼子来“扫荡”,

进到窑门口,遇见刘二堂,

砰砰两子弹,一对敌人亡。

到了第二天,鬼子又逞强,

进攻烟子岭,自寻苦恼尝;

二堂早等候,子弹装满膛,

对准黑影子,一击中胸膛;

收拾胜利品,步枪大衣裳。

从此根据地,都知刘二堂,

民兵大检阅,奖旗空中扬,

上写“神枪手”,辽县刘二堂。

赵树理主编这份有趣有劲的通俗小报的,形形色色的文章基本上全部出自他的手笔,里里外外的编务,也由他一人包办。他自查字数,排版样,他还亲手在石印药纸上写出各种字体的标题,还要配上插画、连环画和活跃版面的装饰画,并且从头到尾地进行校对。石印厂在大坪村,距安乐庄村有六里多路程,而且山道崎岖,他还要步行着去排版、校对,直至盯着印刷出来。赵树理还经常在印刷前征求印刷工人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感觉读起来不上口,就马上修改,直到大家都很顺畅地读下来。

《中国人》报的特色愈来愈鲜明,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同事们写了一首打油诗赠他:

《中国人》报,

《中国人》报,

一个编辑姓赵;

他编他写他校,

别看报纸小,

作用可得了;

写篇小鼓词,

快板句句妙,

小评论,小报道,

大半作品老赵包。

《中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订数越来越多,后来改为小五号字铅印,每周出一期。每期约六七千字。第一版登社论,老实话,重要新闻;第二、第三版为国内外和根据地新闻,也有评论;第四版是副刊,刊名为“大家看”,仍继续了《山地》副刊之风,尽情揭露敌人的残暴和丑恶,发挥了匕首作用。自1940年8月1日创刊,至1942年5月反“扫荡”后停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前后共出50%多期,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排生动活泼,深受读者欢迎。

1938年4月底,驻扎在和顺县西部石拐镇附近的中共晋冀特委和晋东牺盟会,决定东迁到和顺县城附近,东迁后晋东牺盟会的名义撤销,并决定出版一份特委机关报——《胜利报》。根据特委决定,派张玉麟同志负责筹划报社机构及组建工作。于是,在特委机关搬迁过程中,《胜利报》社边组建边组稿,在距和顺县城3里的园街村进行审稿、发排。4月30日由冀雨同志刻蜡版油印。5月1日,《胜利报》创刊号正式出版。

(第三节)《胜利报》

《胜利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得较早的报纸之一,创办之初报社仅有十多名工作人员,张玉麟任社长,安岗任总编辑,徐平为通讯联络部部长,贾景佐负责行政总务工作,冀雨负责刻写,陈远负责油印,报纸为4开4版。三日刊,先为油印,后改石印,发行3000份。报纸印刷用粉连纸(有光纸),分红、白、绿三种颜色,报名由朱德总司令亲自题写。报纸以“胜利”命名,其意义十分重大。正当日军大举进攻时期,在太行农村诞生了这份抗日救国的报纸,其本身就预示着中华民族抵抗日军的侵略一定会取得胜利。报纸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抗日军民反“围攻”、反“扫荡”的胜利,激励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

当时,《胜利报》的核心内容是:宣传贯彻党的抗日主张,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传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和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特别是宣传贯彻了党在延安举行的扩大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制定的土地政策。大篇幅报道晋东南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群众组织领导广大人民建立起了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队、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开展了反贪污、反摊派不公、民选村长和撤换坏村长的斗争。在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和实行合理负担的斗争中,巩固和扩大了群众组织。《胜利报》在报道太北区的生产、战斗方面,反应迅速,报道翔实,并经常发表社论,对本区各种建设事业与地方工作之指导,非常及时,在社论、专文、通讯、新闻等方面,办得也很通俗。因为当时的办报方针是在党性原则指导下的群众化、通俗化,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由于驻地遭敌频繁“扫荡”,报社离开和顺县,先后转移到辽县西河头村、榆社县岚峪村。1939年9月,晋冀豫区党委在武乡东堡村召开首次党代会,为报道、采访会议情况,《胜利报》社从榆社出发移驻武乡石门村。记者们步行数十里去东堡村进行了采访,回到石门村进行编写稿件、刻蜡纸、油印等工作,驻扎一个多月时间。也在这期间,根据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决定,该报改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9月20日,正式归晋冀豫区党委领导,安岗任社长兼总编辑。晋冀豫区首次党代会结束后,区党委机关离开武乡迁至辽县。10月,《胜利报》社也离开武乡,经黎城迁往辽县(今左权)高家井村。

在离开石门村时,报社发行部部长、记者鲁兮曾写下一首诗:

石门山上白云低,

野草荒榛乱马蹄。

东西黄漳情共切,

迎来烽火换肩齐。

1940年7月,晋冀豫区党委改为太行区党委,《胜利报》属太行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7月7日《胜利报》改名为《晋冀豫日报》,同年12月底奉命与华北《新华日报》华北版合并而终刊。

1936年底,由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扩大牺盟会的政治影响,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全省各地工农群众中,故以“临时村政协助员”的名义,委派10多个临时村政协助员(多为青年学生)来到武乡,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鼓动工作,并发动民众为建立健全牺盟会基层组织创造条件。

1937年7月,山西牺盟总会又派韩洪宾(共产党员)来武乡任牺盟特派员,在沁县县城(今故县)东关正式成立了武乡县牺盟会,下设组织、宣传两个部。韩洪宾兼任组织委员,高沐鸿任宣传委员。同年11月,县城西关的范云、赵俊川等几个青年,自发组织了武乡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会址就设在范云的家里,成员有范云、赵俊川、殷士肤、段杏明等。在八路工作团的支持和牺盟会领导下,坚持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7月韩洪宾调离后,由张烈继任牺盟会特派员。当时,在北平、太原求学的杜昕、张桂森、张超等进步青年也返回武乡,参加了县牺盟会的组织工作。

(第四节)《大众力量》报

随着抗日救亡宣传发动工作不断深入,各地陆续组织了牺盟会和牺盟游击队,并按区分别在郑峪、故城、洪水、蟠龙、涌泉成立了5个区分会,派出40多名牺盟协助员开展工作,每个编村都派驻牺盟工作员。到1938年,武乡牺盟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对发动各阶层团结抗日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年,工、农、青、妇各抗日团体纷纷建立,先后组织起武乡县儿童抗日话剧团、武乡县青年抗日救国公学,各村都办起了民革室,抗日烈火燃红了太行腹地的万壑千山。当时,由于党没有公开,中共武乡县委先以临时工作委员会秘密工作,后又以八路工作团的名义出现,公开开始抗日救亡工作。而牺盟会是阎锡山政府的合法组织,我党通过牺盟会组织来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实施对地方各项抗日工作的领导。

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战宣传,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抗战洪流,武乡县牺盟会决定创办一份报纸来扩大宣传,同时以武乡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的主要成员为骨干,进行筹备工作。报纸定名为《大众力量》,其办报宗旨是: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敌当前,团结抗日”的革命道理,宣传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团结抗战的统一战线主张;动员全县民众,誓死不当亡国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报道抗战中的英雄模范,揭露日军汉奸的罪行。

1939年1月1日,武乡县牺盟会主办的《大众力量》报,在大有镇王庄沟正式出版,面向全县发行,该报为周报,8开手刻单面油印。报社负责人是郭忠,主编先后由赵竹儒、郭忠、索芾堂担任,记者有殷士肤、赵俊川,美术设计、绘画刻板是范云。前后在报社工作的人员还有窦明堂、段青平、李素青等人。《大众力量》周报,后来由于战争形势,又搬迁到小活庄村,报社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办报,中间还编印过两期《大众画报》,套色封面,32开,共32页,每期印几百册,分发至各个编村,在当时这个交通闭塞、文化贫乏的山区小县来说,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于经费不能保证仅办两期就停刊了。1940年春,报社又搬迁到姚庄西坡村,曾改为日报出版。同年7月,武乡县牺盟会撤销,该报也因之停刊,前后共出一百几十期,为推动抗日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为更好地指导根据地建设,1941年春,中共武西县委、武西县抗日政府创办了《漳西战报》,常健任主编,油印出版,为不定期的报纸,稿件来源主要靠小学老师和一些有文化的干部。由于报纸对指导武西县(武乡西部与沁县白晋路东地区)抗战、生产等产生的极大的社会影响,武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报纸改名为《武西周报》,每周一期,定期出版,面向武西县各区及基层党支部发行。该报主要服务于战争、生产两件大事,着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全县军民团结抗战,大搞生产自救,并报道在游击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事迹。1944年春停刊,总共出刊150余期。

1941年冬,中共武乡(东)县委创办了《生产小报》,作为县委机关报,主要是指导全县农业生产与劳动情况,克服困难,战胜灾荒。为了搞好生产,通过报纸指导全县民众,不失时机地抓好生产环节,互助变工,劳武结合,在敌人抢粮的关键时刻,报道敌人的行踪,并有目的地指导群众空室清野,藏粮等对敌斗争。1942年春县武委会又创办了《民兵战报》,该报主要是为指导民兵参加游击战为主要内容,介绍民兵杀敌英雄事迹;动员民兵参军参战;同时介绍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窑洞战、麻雀战、冷枪战、联防战等战术和经验。《生产小报》和《民兵战报》主要发行于全县各区分委及基层党支部,由于敌人接连不断的“扫荡”,战争动乱严重影响,两报不能定期出刊。虽然不定期,但在群众中仍然影响很大,对全县人民团结抗战,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生产小报》和《民兵战报》合并为《生产战报》继续出版。1952年,改为《武乡小报》,成为中共武乡县委机关报,为4开4版的石印周报。

(第五节)《漳西战报》与《生产小报》

同类推荐
  • 新编历史小丛书:祖逖北伐

    新编历史小丛书:祖逖北伐

    祖逖,字士雅,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士族出身,任西晋司州主簿。值大乱前夕,怀抱报国之志,对每况愈下的政局十分关切。半夜里听见鸡鸣,即起身至户外,拔剑起舞,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祖逖北伐》,写的是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的北伐。祖逖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后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后北伐功败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极受人民爱戴的将领。
  • 明末海商集团

    明末海商集团

    开局十几条人马七八条枪。“狗儿。”“干啥?”“我背痒,你帮我挠挠。”“掌柜的,咱们正经点好不?”......“九儿。”“什么事?”“有人骂我。”“骂你啥?”“骂我生儿子没屁眼。”“我觉得吧,你一定招惹别人了。”......唉,人心散了,队伍没法带啊。
  • 做王侯

    做王侯

    这是一本“主角”为吃饱饭奋斗封王的故事。
  • 千年墨影

    千年墨影

    我叫侯霖,曾经和所有二十一世纪的同龄人一样,为了学分和一张能令人满意的试卷而投入全身心。然而,这种平淡的生活在一天被打破了,至今我仍想不明白,是宿命选择了我,还是我步入了宿命的轮回。墨家、儒家,纠葛千年的恩怨,王朝更迭,帝国兴衰,我常在梦里向往着这些尘封在史册的故事。而现在,我却成为一个游走在黑暗中的游侠刺客,用如苍鹰锐利的目光行走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着一些本不该存在,本不该被发掘的秘辛。天下皆白,唯吾独黑。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我将追随祖先的脚步,在他们人生信条的光辉下,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吾!即墨魂!
  • 东吴再起

    东吴再起

    倘若长沙太守孙坚没有死在刘表属下黄祖的手里,那么三国又是怎样一个三国?标枪运动员穿越回到东汉末年,却成为黄盖的儿子,不懂练兵,不懂打铁,不懂赚钱,甚至连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分别都不清楚的糊涂蛋又在2000年前的三国时代创造了怎样的神话?没有穿越时代的科技,有的只是一个平凡人士都拥有的现代观念,且看黄柄如何用他的懵懂撬动历史的轨道。建了个书友群,要是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可以与我沟通,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呢~~群号:118376626
热门推荐
  • 冷宫弃子

    冷宫弃子

    她知道自己会过去,只是不知道路途艰辛,人生苦短离开既已注定,何苦一往情深
  • 后来慢慢喜欢你

    后来慢慢喜欢你

    她费尽心思、不惜一切代价让盛贺娶了她。婚礼上,他的故意不出现,让这场婚礼成为了笑话,而她受到了世人的同情。婚后,她独守空闺,他绯闻不断。这些她都可以不在乎,她爱了他整整五年,她以为他的好会让他慢慢接受她,直到她知道所有的真相,她便彻底离开了他的世界……
  • 在尘寰·一只狗的自白

    在尘寰·一只狗的自白

    本书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字,弥漫着乡愁的韵味,这是文人们记忆中的故土、记忆中的乡村,乡村里的那些人和发生过的故事,都是远在海角天边的游子们无法割舍掉的情愫。对人类来说,狗是牲畜,是宠物,是朋友,那么在狗的眼里,人类又是什么。
  • 无暗之夜

    无暗之夜

    醒来的人形生物,无尽的黑暗走廊。希望,到底在哪?孤独,才是归宿。
  • 不敢告白的喜欢

    不敢告白的喜欢

    他是校草,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垫底而她只是个普通的班花,是学校公认的学霸直到下学期他从隔壁班转学而来,她才明白,心也可以跳的这么快,他逃课上网,她帮忙打掩护,因为他,常常被叫去办公室,紧张,心跳,男生占着她对他的喜欢,常常耻笑她……
  • 一世一门

    一世一门

    守一门,既是地狱之门,亦或是人间之门。“我欲渡世间众人,可谁人能渡我?”
  • 人间晚晴

    人间晚晴

    一朝车祸,重生异界。美男如云,个个有刺。唐禹:死女人,本少爷知道你觊觎我的美貌,哼哼,还不快八抬大轿娶我过门,钟容轩:风晚晴,本皇子被你摸了看了睡了,你想不负责?宫彦:千万不要让我生气,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哦。温采玉:你盯着男人的眼让我很生气,让本座废了它,可好?舒子非:今夜个,你上少爷我房中吧,慕莲君:你还欠我一万五千多个夜晚,怎么还得清?风晚晴:只要一个行不行?众夫:行,要么你死,要么我们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巡逻机科技知识(上)(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巡逻机科技知识(上)(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总称,是空军的主要技术装备。
  • 万能系统必须死

    万能系统必须死

    滴——系统检测宿主装逼失败,强行装逼不可取,请谨慎装逼!滴——恭喜宿主完成【我是好人】任务,奖励极品黑丝一双,符合宿主气质欢迎使用。滴——普天同喜,宿主被九天魔女看上,系统祝福你们生一堆胖娃,系统请求解绑回家!“狗系统,老子不服天不服地就服你,再敢哔歪试试!”
  • 未经时间洗礼

    未经时间洗礼

    他与她,相遇一场意外,结束于一场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