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47000000003

第3章 战时多中心区域文学和现代文学开放性体系的形成

中国/山东大学教授

黄万华

在外来影响下催生的五四新文学,在其运行机制上形成了一种“本土”自足体系。它分别以20年代的北京和30年代的上海为中心,感应着中国内地社会的变动,吸引着作家,输出着文学。而这种吸纳和输出,不仅明显有着“中心”和“边缘”之分,而且都基本运行在中国大陆本土。虽然间或也有新文学作品被译成外文“输出”,但新文学对于自身如何“走向”世界并不十分关心,跟世界文学的关系还停留于单向的吸纳上。

然而,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打破了上述文学本土自足体系。从传播空间上讲,五四的北京、30年代的上海这样单一的文化中心已不复存在(也应该看到,战时的北平、上海还是构成了华北、华中地区文学的某种中心)。早在1939年2月,郁达夫在给柯灵的一封信中就指出:“现在我们的文化中心点,是分散在西南、西北的各地了;譬如重庆、昆明、成都、延安、兰州、迪化、贵阳、西康等地,都有大批的工作者及机关团体,在那里辟荒开路,预将19个月中被外来刽子手所毁灭的诸种文化种子和果实,重新栽培发扬起来。”这种多个文化中心的建立,是一种文化迁徙中的播传过程。北平、上海沦陷,武汉、广州取而代之;武汉、广州沦陷,重庆、桂林、香港取而代之,甚至福建永安那样的偏僻小城也承担起某种中心的任务。在一站一站的传递中,“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着多重叠合,共同完成着民族文化的战时积累。到战争中后期,文化多中心机制得到了较平衡的运行,多中心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战争环境中。

一种是以政治体制的主导力量和作家创作追求的一致性而构筑成的文化中心,例如延安地区。毛泽东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规范,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结合,聚合起众多外来作家、本土作家的创作力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构筑了一种在权力体制内运行,并有效地服务于政治的文学建制。在这种文学建制内,作家第一次得到了“党的工作者”的身份确认;工农兵读者,尤其是农民读者,被确认为最重要的服务对象,而他们拥有的文化资源,则被确认为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泉源;报刊、出版社(新华书店)作为党的工具而存在。党的文艺政策的亲民性和文学建制各构成因素在党的文艺政策上的一致性,使延安文学建制的运行极其顺畅、有效,尤其是农村民间文化资源有效开掘而导致的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成功实践,使延安成为战时中国最富活力的文化中心。

另一种是在政治体制的主导力量跟作家创作追求的抗衡性中形成的文化中心,这自然是指重庆、成都等地。战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局面使陪都重庆有可能容纳进步的,乃至左翼的文学力量,国共两党的文化政策均有所调整,大体上都关注民族文化的重建。从抗战初期的政治部第三厅到中后期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进步的左翼的文化人士对文化权力资源还是有着一定的掌握。但国民党政权的专制性决定了它跟追求思想、心灵自由的作家主体总处在紧张对峙的状态。这种抗衡性的存在和它的限度为现实主义提供了文学建制的空间,暴露讽刺创作、历史题材创作各有其栖身之地,国统区文学由此成为战时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心。

再一种是主要依靠内迁的学院文化、学术力量而形成的中心,如昆明、桂林等地。当时内迁的高校采取战时联合办学的形式,又吸纳四方人士,将原先文化背景各异的高校学术力量聚合在一起,战时环境又削弱了政府体制化力量对高校的箝制。“新移民”的生活姿态、“书说”的人生方式,“哲思”的创作走向在相对稳定的大后方环境中结合而产生深厚的文学力量,而学院探求学理(真理)的精神内核使这种文学力量得以充分发挥。西南联大师生相承的创作取向及其业绩远甚于五四时期和30年代一些高校作家群,成为最有世界视野同时传承中国文化最用力的创作存在。而且跟五四时期,30年代校园文化与同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联系密切的情况有所不同,西南联大等战时高校学术力量雄厚,却未处于战时政治的中心地区,这使其更注意文化的传承,而其创作也疏离政治意识形态而别有文化意味。

还有一种则是在战前文化积累上重新构建的中心,如北平、上海。战争使北平、上海的文学元气大伤。沦陷之初,有人在指出“如果文坛从前真存在于上海,则‘八一三’后分而至于香港、广西、云南、四川、陕西……这是文坛的大迁移,是向前跑的”时,就悲叹“孤岛”(上海)和“古城”(北平)却“有的只是保守,甚至落后”。事实也确如此。例如,《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卷所列作家142人,留在沦陷区的仅有周作人、俞平伯、徐祖正、周毓英、张资平、陈大悲、陶晶孙、傅东华、樊仲云等9人,不及十五分之一。但新文学传统力量削弱,异族统治的环境造成的文学的政治所指不能指等情况,却使得通俗文学力量、后起新文学力量得到扩展,加上北平、上海原先的传播机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使北平、上海在以下意义上再度成为一北一南两个文化中心:一是以在通俗小说传统文体(社会言情、武侠会党、侦探推理、历史演义、幽默滑稽等类型)上的成熟形态和旺盛的创作势头,使通俗文学创作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某个地区文学的中心,二是新文学得以在思想启蒙、救亡图存两种五四“模式”之外开掘地域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海派文化)在文学中得到更深的认同。

香港在1941年前,由于港英当局出于尊重本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在支持现有文化建制中的传统势力的同时,也给新思潮、新文化提供了较宽容的公共空间,因而成为大批内地作家的避乱之地。加上香港新文化跟海派文化一直联系密切等原因,香港在陷于日寇之手前一直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东北自1931年沦陷后,跟关内新文学的联系被强行割断,其文学主要以向五四文学的回归,汲取俄、日文学营养,开掘关东地域特色,在日积月累中自成一体。福建永安、甘肃兰州等地,则是在当地政府开明政策的容纳下,以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刊物出版、文体创作,成为僻远地区的文学亮点。对所在地区而言,它们也不失为一种中心。总之,这些地方的文学形态,都有其独立性,而形成的原因是各自相异的。

文化(文学)多中心格局的存在,表明五四到30年代那种单一中心自足机制已被打破,战时中国文学在播散衍生中形成着“多价文学成规”,这对充分开掘各种文化资源,尤其是地域文化资源以丰富文学自身显然大有益处。

文化(文学)多中心格局的存在,实际上提供了汉语文学创作、传播机制的一种雏型。从日后形成的汉语文学格局来看,它区别于传统观念上的中国文学,就是其各为中心、各行其是的创作、传播机制。在文学母题、原型等层面上,各地区的汉语文学仍有着内在的相通相应,但在其创作、传播机制上,各地区汉语文学却都力求自成一脉,自行其是。为此,它们都致力于文学的“本土化”。抗日战争期间,爱国主义一直在其内在层次上沟通着各地区的文学,但同时,地区间的阻隔也使得各地区文学事实上进入一种“自成中心”的创作运行。甚至可以说,20世纪民族新文学史上多地区多中心格局中的多元并立状态出现于这一时期,这就沟通了日后汉语文学生存发展的基本形态。

战时中国文学多地区多中心格局的形成,使民族性文化资源得到了远较五四时期、30年代充分的开掘。民间的、地域的文化语言的广泛启用,摇撼了在政治大一统和权力格局多倾向于北方的传统影响下形成的白话正宗形态,使民族新文学有可能获得多种语言原生态的活力。日后苏童在谈及张爱玲时所言,“极具有中国文学的腔调”、“微妙而精彩”的“标准中国的”作品,正是由战时中国文学(如老舍、师陀、萧红、赵树理、毕基初、吴兴华、钱钟书等的作品)提供的。通俗小说的重归也丰富了民族性的格局,之后,毛泽东《讲话》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层面上构建的民族文化观更密切联系着战时中国文学的历史。战时中国文学一方面提供了民族文学形态成熟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开启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乡土情怀的本土性之间的互动,这在此时期的台湾文学、东北沦陷区文学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战前中国文学的基本生存形态是一种“播散”,这种“播散”甚至向海外繁衍,从而促进了跨国别的汉语文学创作传播机制的初步运行。在这方面,林语堂的海外创作是最有文学史意义的,即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放性提供了一种独异文本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新文学播传到海外的一个新时期。这些都促使我们的民族新文学开始打破在祖国内地孕育发展的生存格局,其本土自足性第一次有可能代之以跨国别、跨地区的开放性。

事实上,战时文学在形成中国本土多地区格局的同时,的确第一次同海外华文文学发生了强劲的呼应。1995年,我参与了台湾师大郑明俐教授主持的《二次大战期间世界华文文学档案》研究,涉及包括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婆罗洲等在内的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琉球等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和广大的欧美各国,这些地区的华文文学此时还属于华侨文学范畴,完全可视为中国文学在海外地区的延伸。整个抗战期间,海外各国华侨社会参与中国抗日的热情与献身精神及被动员的程度,毫不亚于国内人民。在这种认同中国的爱国主义情境中的海外各国华侨文学在创作题旨上强烈呼应于中国抗日文学,但又各自有依托于海外宗亲、文化团体的创作传播机制,它们的存在,也大大拓展了战时中华民族文学的生存空间。甚至可以说,“世界华文文学”就是产生于这样一个空前认同中国的起点上。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从古典的一统性向现代的分合性的过渡。一统性导致文学生存环境的封闭,而文学形态的分合则反映出文学开放性体系的孕育和形成。当战时中国文学突破了本土自足状态,而呈现向外播射的生命力时,我们会开始思考:我们民族的新文学可以在一个多大的空间获得生存?而这对于编撰20世纪中国文学史、20世纪汉语文学史都是极为重要的。

同类推荐
  • 大唐医王

    大唐医王

    一个现代医师回到贞观年间,他能做些什么?如果他正好还成为了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弟弟呢?李元嘉,大唐医王。
  •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下)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下)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唐朝慈善家

    唐朝慈善家

    又穿越了,又穿越了!唐安来到了贞观年间,是的,贞观年间!李靖三千破突厥继而大破吐谷浑侯君集再克高昌铁勒九姓率众降玄策一人破一国坚昆契丹奚内附是的,这是个赫赫武功的年代,雄哉汉儿阔步大江东西南北。横扫漠北,凿空西域,甚至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莒国公唐俭的儿子唐善识,他该何去何从,是和众纨绔继续碌碌无为终日,还是好男儿投军再为大唐拓疆土,还是惊才绝艳大才子……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唐朝慈善家》。
  • 清朝野史大观(中册)

    清朝野史大观(中册)

    本书分“清富遣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逮异”五辑,共十二卷。内容涉及上至帝王后妃、天潢贵胄、悍将权臣、名媛佳丽、学士才子,下至讼师衙役、游侠术士、市井小民,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众生世相。
  • 寻乌

    寻乌

    我是一个普通学生,因为溺水失去意识,生死不明,在混沌中被一个自称寻乌者的人要求寻找几样东西,他答应我,等我找到了那几样东西,就让我恢复原来的生活。
热门推荐
  • 凤凰男的眼泪

    凤凰男的眼泪

    此思聪非彼思聪,本文的思聪是一位从农村低层飞出来的凤凰男,毕业于警校,机关、商海、帝都、魔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等地方都留下过他深深的足迹。历经多次情劫,不是彼思聪之金钱网红交易关系,而是真正牵动心扉的感情,改变人生轨迹的真感情。最终,本文中的思聪在其罕见的十八次血泪中成长为权富一代的故事。针砭调侃80后的成长之路,各个阶层、各个地域、各个时代统统纳入搅拌。顺便为他们这一代人做个私史,顺便向星爷致敬!
  • 这个盟主我不当

    这个盟主我不当

    (中二版)擎天巨兽,覆海大蛟,啸天银狼,烈火炎凰……种种强大幻灵存在于这片广阔神秘的位面里,强大的唤灵师联盟君临于世,传承多年的世家门阀矛盾丛生,沉寂多年的异族们蠢蠢欲动,相邻的各位面虎视眈眈,在这个各位面竞相攻伐侵略,风云渐起的大争之世里,且看谁人能领风骚……好吧,以上都是虚的。(实际版)身为影盟继承人的主角在3岁立志成为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时还立下一个小目标,单纯的继承影盟太low了,正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有一说一,他看中了联盟之主的屁股…………底下的位子很久了!看腻了从底层崛起慢慢发育的励志故事,本作将会在避免龙傲天的前提下以大势力继承人的角度参与争锋。简单的说,这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好好努力就要被迫回家继承家业的“励志”故事!ps:本书不是系统流,只是在数据表示上类游戏设定比较直观
  • 恶魔果实商店

    恶魔果实商店

    二次元迷叶天在参加漫展途中为救一个小女孩发生车祸,穿越到了他最喜欢的动漫之一海贼王里,还觉醒了一个恶魔果实商店系统,从此玩转海贼王。
  • 种子神器

    种子神器

    地球青年陆飞,意外进入青云大陆,体内神器觉醒,开启武道种子。从此,他逆天改命,强势崛起,凝武道异种,炼神魔之躯,横扫九天十地!
  • 静缘斋

    静缘斋

    这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属于他们的故事,如若有缘,隔千秋万代,跨越时间与空间,只为与你相叙它的故事,一切都为命运所安排,一切都为缘所遇。一条老街上的小店,一个神秘的老板隰澈与妖凰白洛,带来一件件神奇的古物,还有神话与现实碰撞的一个个故事。
  • 上官凌的喵喵喵

    上官凌的喵喵喵

    顾霜梓18岁以前跟外婆相依为命,直到那一天......一切都变了,他上官凌也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从此开启了两人的爱情故事
  • 神尊追妻

    神尊追妻

    胡娇说:“我师傅叫孟良,他不让我到处炫耀,因为我师傅的名号太出名了,仙界,冥界,凡界,等没有不知道的”,因为我师傅是最最护主的
  • 霸道总裁的挚爱娇妻

    霸道总裁的挚爱娇妻

    “你们给我给我吃什么东西了?”可怜的林溪无力的训斥着眼前的两个面目丑陋的男人。林溪觉得身体越来越热,无力感卷席全身,最后双脚一软,跌在地上。看着越靠越近的恶魔,林溪能感觉到的只是无尽绝望。“给你们五秒,给我滚!”一道清冷的声音响起,阴暗处缓缓走出了一个男人。暗黄的灯光照在男人冷峻的脸上,一身黑色西装裹着修长的身材,浑身上下迸发着令人凛然的寒气,眉宇间是不容违抗的威严。。。
  • 我曾抛弃世界

    我曾抛弃世界

    我曾对这世界失望却穿越到另一个世界?怪不得学习学不下去,原来天赋全点在修真上了!这里,腾云驾雾似乎已经不是想象更能力拔山河,浮剑万千
  • 永恒的灵能觉醒

    永恒的灵能觉醒

    世上未解之谜甚多。如中医十三科之祝由,虽无稽,竟有效。如寻卜问卦,亦常有灵验。例甚多,难以细数。此,我有一想,述与诸君。人,或不止,亦含诸虫。甚或不止诸虫,实含一切生灵。众生自远古有机分子生时,即始反扰乾坤。其机非止须弥。亦达介子。然,众生各自之力终有限,于乾坤几无碍。万物灵长亦如此。又然,亿万生灵以亿万载恒而化之?又如何?现如今,肉眼可见之易乃恒常事儿。须弥中竟能一成不变乎?亦或已然天翻地覆?人心所向众志成城,可能易天地之基乎?顺终生意愿势,非协之事易可成乎?众人皆信,成之于愿,故灵验乎?难解诸事,皆因此故乎?呜呼~忘形之思甚嚣。然,可以万载之试证之乎?实非吾可所可期也。故成书以铭思。错又何妨。留一笑谈尔。正所谓,天下众生,生而有灵,然既薄且弱,不为所觉。时有异人,结网而渔之,聚灵而显其能。此,是为:灵能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