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79500000009

第9章 谁来领导中国: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复出、整顿与分歧

三联生活周刊:“文革”中邓小平被打倒,下放江西劳动。他对于“文革”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国家发展的规划是何时开始的?

程中原:我想他从作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被批斗时候就开始反思了。在“文革”中受冲击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想——这个运动到底对不对?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运动中对自己的评价,反差太大了。这个反思是个很长的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1972年邓小平回到北京,1973年恢复工作。周恩来总理当时已经病重。他复出的契机是因为周恩来身体的原因吗?

程中原:邓小平“文革”中的复出,跟周恩来的身体不好是有关系,但这并不是直接原因。

在“林彪事件”以后,毛泽东意识到,原来他信任的人不行,被他打下去的倒还有价值。所以他让大干部都要写材料,揭发林彪,邓小平也要写。通过考察邓小平,毛泽东认识到,可以再度起用邓小平——从历史上看,邓小平是“毛派头子”,因为当时拥护毛泽东他曾在中央苏区挨整;他没有历史问题;打仗得力,有战功;去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因此要安排他出来工作。但是毛泽东说了话以后,又耽搁了七八个月,他才出来。阻力在于江青和“四人帮”。

纪登奎、汪东兴是当时专案组的负责人,很大程度影响中央高级干部的政治生命。为什么毛主席发了话,他们还迟迟没有落实呢?我估计是私下交换意见,看各方面的风向。后来周恩来借着毛主席批示谭震林应该安排工作的机会,很巧妙地在中间传话,主席批示谭震林要安排工作,那么邓小平也要恢复工作。于是纪登奎、汪东兴提出邓小平仍担任副总理。1973年2月,邓小平一家回到了北京,两个月后,他在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上公开露面。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复出后,便主持了1975年的整顿,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在铁路、钢铁、军队、文艺、科技、教育以及地方等领域做了很多工作。“整顿”开展的背景是什么?

程中原:当时“文革”已经进行了七八年,社会混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74年全国都没有完成生产计划,主要工农业产品,除原油、粮食增长外,其他全部减产。外贸逆差13.4亿元,全年财政赤字7.7亿元。“文化大革命”把中国带进了死胡同。

邓小平复出后,毛泽东希望他能结束混乱局面,“文化大革命”要收场。从1974年8月到1975年1月,毛泽东先后做出了“三项指示”——安定团结、学习理论反修防修、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但毛泽东本人并没有把这三项指示联系在一起,是邓小平巧妙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提出毛主席的“三项指示”“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

邓小平举着毛泽东的旗号和指示来领导整顿。在实际工作中,他的侧重点是第三条——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但是前两条也是重视的,因为不反对派性就无法安定团结;不安定团结,经济就没办法搞上去,结束混乱局面是搞生产的前提。三项指示是一个整体。后来邓小平建立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邓力群写了《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一文,就是为了进一步落实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整顿,邓小平很快把全国局面扭转了过来,很多工作今天看来难以想象。比如在整顿之前,坐火车从窗口爬进去,坐汽车都是抢座位。整顿铁路和公路系统,就要落实对号入座,恢复公共秩序。每张车票后面都有一个“对号入座”的标签,由售票员贴上去。这样的细节都能落实下来,邓小平主持整顿的工作力度可见一斑。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毛泽东是支持的,1975年的整顿为什么不久就中断了,并最后导致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程中原: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工作后期被毛泽东定性为“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实际是涉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整顿。前面的铁路、军队、国防科工委的一系列整顿,毛主席都很支持。“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直接触发点是《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是在邓小平指导下,胡耀邦首先起草的,后来胡乔木负责做了修改。最初,胡耀邦在各个不同地方引用了不少毛主席语录,胡乔木认为还不够,要把这些在不同地方说的语录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这跟邓小平提“三项指示为纲”是一个思路。于是胡乔木把13条语录汇总起来,形成了一个毛泽东关于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文革”开始后,毛泽东7月8日在滴水洞给江青写过一封信,信里提到,“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里,张春桥说:“没有一条是‘文革’以后的语录,用的都是‘文革’以前的语录。”而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说,邓小平不谈批判刘少奇,不谈“文革”的成绩,只谈“文革”的问题,是否定“文化大革命”。

毛主席非常不满意,因为这更加证实了右派会利用他的话得势的推断。他认为这是在用“文革”以前的指示集中起来塑造成他的思想,借以反对“文革”以后的政策。于是毛泽东抓住工作提纲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条,说不记得曾说过这话,意思就是,这是你们捏造出来的,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三联生活周刊:晚年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程中原:我认为至少有三点根本性分歧。现实层面上,“文化大革命”对不对?要不要搞?路线层面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经济生产为纲?理论层面上,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1975年整顿从表面看,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总框架下进行的,保留毛泽东思想的外壳,也就是“三项指示为纲”,而且重要事情都是请示毛泽东,经过批准的。但实际上看,这包含着对毛泽东搞“文革”的否定。后来毛远新与毛泽东谈话,点破了这一点,毛泽东意识到了,1975年的整顿是在否定“文化大革命”。

但是毛泽东对邓小平还是有所期待,希望通过“批评、帮助”,能使邓小平与他一致。按照毛泽东的部署,1975年1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十七人会议,批评邓小平,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毛泽东安排,会议仍由邓小平主持。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毛泽东此前曾做出过一个“三七开”的总评,即“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他要求通过讨论,统一认识,由邓小平主持做个决议。那样,就意味着邓小平对“文革”“三七开”的认同,也堵住了反对派的嘴。

但邓小平既不同意毛泽东对“文革”的评价,也不愿意在“三七开”的指导思想下为“文化大革命”做决议。但他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于是他就说:“由我主持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毋论魏晋。”他的意思是,“文革”期间他在江西下放,不了解情况。实际上,这是对“文革”评价问题的毫不妥协。毛泽东得知,大失所望。

几年后,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提问时说:“毛主席去世前一两年讲过,‘文化大革命’有两个错误,一个是‘打倒一切’,一个是‘全面内战’。只就这两点,就已经不能说‘文化大革命’是正确的。”

毛泽东认为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认为经济生产为中心。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一大二公”,不能有私;邓小平认为应该允许私的存在。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高度发展的经济,资产阶级法权破除不了,按需分配也就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不出来,也就战胜不了资本主义。

因为这些根本分歧,邓小平又再次靠边站,失去了管理国家的权力。1975年整顿很快就结束了,但在这个短暂的整顿期间,邓小平的党内声望和地位有了很大提高。1976年“四五运动”时,纪念周恩来固然是重要原因,实际主要出发点是拥护邓小平的整顿,赞成用邓小平的一套实现四个现代化。他的整顿在党内和群众中间都得到了响应。

转折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1976年毛泽东去世,随后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中国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程中原: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出现一个契机,就是下一步怎么走?由谁来掌权当政?走什么路线?

群众都希望出现一个好的局面,而不是继续混乱下去。当时群众不太知道什么是“四人帮”,但是对江青都没有好感。特别是在“文革”中,以及周总理、毛主席逝世后,江青的表现太猖狂太不得体。周恩来去世时大家都很悲痛,江青默哀时不脱帽,大家都非常不满意。毛主席去世后,她的表现也不是应该表现出来的沉痛的样子。江青的公众形象与群众的心理期待完全背道而驰。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的复出问题就摆到台面上了。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当时全国全党都希望他出来主持工作。因为他是因反对“四人帮”被打压下去的,尤其是经过了“四五运动”以后,群众呼声很高。

从党内看,领导粉碎“四人帮”的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与邓小平都是老战友,而且他们觉得只有邓小平才有能力来领导整个国家。这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信任和威望,特别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很快就把全国的局面扭转过来,他的整顿深入人心,所以叶剑英、李先念一开始就提出来要让邓小平出来继续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实际上,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并没有马上实现。

程中原:怎样对待邓小平的复出?当时可供选择的办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邓小平马上复出;第二种是尽快复出;第三种是等一等,条件成熟再解决。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采取的是第三种办法。用他的话说,要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当时公开的提法,还是集中批“四人帮”,“连带批邓”。在内部,则采取措施,逐步恢复邓小平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华国锋认为,邓小平的复出时机还不成熟,如果打倒“四人帮”就马上提出解决邓小平的问题会引起混乱。别人会说,为邓小平翻案是不是继承毛主席遗志?

华国锋拖延了邓小平复出的时间,同时也为他的复出做了一些准备。邓小平一家搬到了西山中央军委疗养地,华国锋主编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也改变了对邓小平的处理方针。毛泽东称赞邓小平的地方有十几处,原来全部删除,现在一概保留。1977年5月,华国锋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将邓小平致中央的两封信转发至县团级。实际上向全党通报了邓小平即将复出的信息。7月17日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13天以后,邓小平就在工人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正式亮相。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为什么会选择主管教育和科研?

程中原: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得到了很多干部的支持,中央让他管理外事。他用了低调的姿态推辞,提出还是分管教育和科技,“做你们的后勤部长”。

一方面,教育和科研对国家发展确实很重要;另一方面,我分析他低调复出的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表示自己的复出并不会威胁到华国锋的权力,从而避免复出的阻力;其次是性格因素,他要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从性格因素来讲,有这么一个情结。他复出以后提出一个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前“科技是生产力”已经被毛泽东批判,而他复出后更进一步强调。

三联生活周刊:他复出后第一项大动作就是恢复高考。

程中原:邓小平恢复工作之前,同王震、邓力群谈话就说到,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在1977年8月8日科学与教育座谈会结束时就明确指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影响到千家万户,很多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因此而改变命运。

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中还有一项是办重点学校。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先集中财力、人力,先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培养一批人才。

三联生活周刊:1977年的复出与1975年的复出,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程中原:1975年整顿,邓小平只能进行局部的拨乱反正。1977年他所要做的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使用的理论武器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

邓小平当时很困难,一方面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另一方面又要纠正毛泽东的错误。他搞拨乱反正区分了三种情况:毛泽东做得对的,继承下来加以发展;做得对而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做好;做错了的,予以纠正。

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先后提出“准确、完整”、“思想体系”、“科学原理”、“科学体系”等表述。他明确指出,个别不确当的论断、种种失误,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这样,他就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剥离开,维护和坚持了毛泽东思想。

革命时代,邓小平从在中央苏区时就被认为是“毛派”而受到打击,他是真心实意敬佩和拥护毛泽东的,也是相信毛泽东思想的。

中国向何处去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当时对中国未来之路是怎么设想的?高层的思想有没有分歧和矛盾?

程中原:邓小平的想法,中国不能走老路和邪路,要闯出一条新路,杀出一条血路。

当时中国的领导层在执政思想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关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高层里,中国未来路径的思考和争论一直存在。多数人还是想按照“文革”前的老路走,认为应该走回老路的人,例如华国锋,提出来了要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其他人的深层次思想,也还是认为要进行所谓拨乱反正,即拨“文化大革命”之乱,返回到原来毛主席指出的路上去。他们之中最先进的思想,也就是回到中共八大的路上。

而邓小平觉得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走老路无法改变面貌,不能适应世界的潮流。而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在当时被某些人认为是邪路。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件事情上,都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也不仅仅是华国锋自己的问题,而是当时形成的思维定式。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冲破“两个凡是”,邓小平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程中原:1977、1978年,中国处于转折时期,思想问题整体还是走在老路上。但是大家对于毛泽东时代的贫穷和平均主义,特别是贫穷,是不满意的。由于一直以来,高举毛泽东的旗帜是人们的共识,毛主席语录深入人心。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深重的国家,直接否定毛泽东的做法是不行的。

于是,“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的讨论,给了邓小平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给中国一个把思想革命进行到底的机会。邓小平抓住了这个机会,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1977年《人民日报》发出了“二七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篇社论立刻引起了邓小平和另一些高层领导的注意。邓小平在这年4月写给中央的信中提出,运用毛泽东思想要准确、完整。5月同王震、邓力群的谈话中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1977年9月,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时,《人民日报》发表陈云、聂荣臻、徐向前的纪念文章,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1978年1月和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讲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文章,不过没什么影响。

这时“实事求是”同“两个凡是”虽然还没有正面交锋,但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已经认识到,必须用“实事求是”战胜“两个凡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汪东兴当时是党中央副主席,管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他说,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反动的,行动上是砍旗的,还说那是“丢刀子”。批得很厉害。中宣部、《红旗》杂志都采取压制态度。

作为回应,邓小平引导大家充分讨论分析“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他在这年6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以后又在多个不同场合讲这个问题,还同中宣部负责人谈,要求不要下禁令,不要设禁区,不要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他还现身说法,“用‘两个凡是’不能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不能说明我出来工作”,因为这两件事是矛盾的。

但是一些负责人还是坚持“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讨论。叶剑英建议,既然对真理标准有不同意见,那就开个理论务虚会。那时关于经济工作,国务院开了一个务虚会,效果不错。后来,年底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接着又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在这两次会议上,提出和坚持“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讨论的人都已经受到批判。理论务虚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这时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

关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要特别提到胡耀邦的功劳。对于“两个凡是”,他针锋相对提出“两个不管”——案件不管是谁定的,在什么情况下定的,只要是错的,都要纠正。

三联生活周刊:通过批判了“两个凡是”,邓小平是否开始居于党内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程中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往往是谁的路线方针正确,谁的意见为大家接受,谁就成为主导力量,谁就能居于领导地位。华国锋当时虽然在台上,当了党中央主席,掌握了权力,但他未能正确回答历史提出的“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他只是按照毛泽东的过去方针办,违背了历史潮流。

事实上,华国锋在台上时,很多大主意,很多关键性的决策,已经是邓小平、陈云,还有胡耀邦等人提出或做出的。华国锋讲民主,没有违拗占多数的、正确的意见。他个人实际上也并不能左右局面。胡耀邦总结1976—1978年“两年做了十件大事”,而这十件事都不是华国锋提出的,他的反对意见也不多。主要的阻力是历史的惯性,一时转不过来。

1978年9月,邓小平访问朝鲜后回国,途经东北视察,发表了一系列讲话。邓小平提出,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次战役”不能一直搞下去,要有个底,基本上清理了“三种人”,批判了“四人帮”的罪行,这样就行了,要赶快回到经济建设上来。有些单位搞得差不多就可以结束,转入正常工作。

这实际上,邓小平已经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要转移到正常工作经济建设上来。这个思想被华国锋接受了。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鑫,在北京为华国锋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稿。华国锋告诉李鑫,不要再强调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了,现在要强调经济建设。李鑫问:“第三战役不是政治局决定的吗?”华国锋拿出一份电报说:“小平同志在东北讲了工作重点要转移,政治局讨论过,我们都同意。”

我认为,邓小平在东北的谈话,华国锋这样看重,并遵照邓小平的谈话转变了全党工作重心,应该是邓小平居于主导地位的标志。邓小平在当时东北、天津视察的一系列谈话,被称为“北方谈话”,与1992年的“南方谈话”相对应。这是支持真理标准讨论、实行改革开放的宣言。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邓小平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要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什么还是花了大力气,用了很长时间起草出台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程中原:在1979年的理论务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丁伟志提出,能否搞一个1945年那样的历史决议(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当时邓力群回答,现在还不到时候。

接着,中央决定由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的时候做一个讲话,回答大家关心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对“文革”的评价,对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

虽然当时已经批判了“两个凡是”,经过真理标准讨论,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随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对干部的评价和平反,过去的历史问题如何定性?因此迫切需要有个对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央觉得做这个决议很难。因为拨乱反正的工作很繁重,就想借着叶剑英讲话的机会,来初步回答一下。而起草叶帅这个讲话也费了很大劲。由邓小平主持,胡乔木负责,组织了一个班子写了好几个月,最后经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

国庆30周年讲话从原则上大体上回答了这些问题:30年主要有什么成就,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怎么看,有什么错误和问题。但是没有具体分清责任,不像后来“历史决议”说,有错误,毛泽东负主要责任。大家觉得这个讲话不错,但是还不够,有些问题没说到位。就提出来还是要搞一个“历史决议”,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个搞了20个月的大工程,经过多次讨论。最大的范围就是4000人大讨论,中直机关、省自治区、大军区、省军区,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中高级干部,都参与进来,最后老同志40多人讨论,经参加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代表讨论以后才通过。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决议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程中原:这个决议是在邓小平主持下做的。他提出要求:历史决议要确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当时党内有人提出,不要毛泽东思想,根本否定毛泽东。从国际上讲,亚非拉很多国家是运用毛泽东思想,受到毛泽东的支持搞革命。斯大林被全盘否定后,许多东欧的党都分裂倒台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处理得比较稳妥。既批评了共产党存在的错误,又肯定了前面取得的成绩。在肯定的基础上严厉批评“文化大革命”,把腐烂的地方去掉,也维护了党的基业。他的高明之处,就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将病灶和健康部位做精确的剥离。

对“文革”的评价问题是决议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的结论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到底是内乱,还是反革命事变或动乱?这话要怎么说?关于几个阶段,关于理论如何错误,关于原因是如何,最后都是由胡乔木亲自动手写的。

决议中还提到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究竟坚持什么。“决议”最后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3个根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以及6个主要方面的贡献,举出了毛泽东的一些代表性著作。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括也是一个重点。怎么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建国30周年讲话中说,我们要寻找一条反映客观规律,尤其是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道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那么这应该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历史决议概括了10个要点。对这10个要点要不要写,也有争论。

胡乔木坚持要写。他认为,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路,写出来大家才能有所遵循,才有信心。邓小平表示支持,于是就写了十个要点。要点中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六个方面都说到了,也把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方向囊括进来了。后来历次党代表大会,基本是这十个要点的框架基础上的发展和丰富。

“决议”的通过是拨乱反正全面完成的标志。历史决议做出以后,进一步统一了大家的思想。邓小平后来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胆量与机遇

三联生活周刊:在发展经济上,邓小平对于发展速度似乎有一种更加迫切的愿望?尤其是在去发达国家访问后,这种奋起直追的愿望更加强烈了。程中原:邓小平对西方发达国家抱着非常开放的态度,这与早年出国留学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而后期出访国外对其治国思路的影响很大,他更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比如在日本坐新干线谈感想,他说只觉得快,我们中国争取也要这样。

邓小平在经济上的主张是跳跃式发展,上一个台阶再回头整顿。跟陈云的小步快跑,稳定发展不同。我想,在他的经历中,曾有很多出乎常规取得的胜利。所以他谈要抓住机遇发展,有机会先上了再说,遗留问题可以慢慢解决。看事情更乐观,从大处着眼。这是他的一贯的治国思路。

三联生活周刊:他对下面干部的要求,也是胆子要大一些,要能闯。要敢干,大胆干,甚至一些政策后来可以再修改。

程中原:对。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第二号走资派。他从积极的方面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没有因为被整而害怕。他不怕再一次被打倒,许多干部都没有邓小平这样的胆量。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文化大革命”中政策反复变,今天你是正确,明天又说你错了。经过反复的政治运动,大批干部吓怕了,就怕犯错误,被打倒。

他鼓励去闯、去试,允许犯一些错误,不要争论。不是说他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不把精力花费在无谓的争论上。邓小平认为首先应该去实践,而不是争论。去做了,有效果就可以,即使是资本主义的方式,也是可以用的。

邓小平的大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坚持一定要改革。改革的具体方法是从实践中来的,依靠群众的智慧。他对新兴事物尤其支持。如果有人要压制,他就坚决顶住。比如支持“傻子瓜子”,支持股份制。比如利用外资,首先是引进外国的设备和技术,其次是引进经营管理,再然后才是引进资金。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引进外资是一个大的突破,吸引私人资本家投资是前进一步,吸收外国资本主义政府的投资就是更进一步的突破。

甚至一些更大胆的尝试,比如经济特区曾提出自己发行货币,他也表示支持。但是管经济的人认为不行,会乱套。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政治生活的尾声——1992年南巡与“南方谈话”——对中国的发展方向起了怎样的作用?

程中原:1989年,邓小平辞去军委主席的职务,这是他在政治上告别的标志。邓小平通过杨尚昆请胡乔木和邓力群起草了辞职信。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

1992年的“南巡讲话”是他最后一次公开的政治表态。针对的是“八九风波”之后出现的对改革开放的怀疑和不坚定。这也是他对改革开放的最后一次推动。“南巡讲话”从方针政策上讲,是强调要实行市场经济。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演讲,要坚持市场经济,实际上是表明坚持邓小平的路线。

在“八九风波”以后,邓小平重提加速改革开放。他力求政权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都要掌握好。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本身又有哪些特质,使他能够在这一代领导人中脱颖而出,为中国开创了一条新路?

程中原:在“五四”之后崛起的共产党领导人中,邓小平是最年轻的。

邓小平做事情务实和灵活相结合。他的“实”,除了脚踏实地,还结合高瞻远瞩。他点子多,头脑灵活。这些特点在高层领导中是有共识的。

他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思想以后,就一直在考虑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怎样的。他去新加坡考察,了解新加坡一个人的工资是多少,能买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有几间,工人和农民收入有多少钱,搞得非常具体。他讲改革开放,要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走这条路以后要得到哪些实惠?此后一直到“十二大”之前,他跟外宾谈话,不断地讲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个什么标准,具体到多少美元,先提出人均GDP1000美元,再下降一点,要达到800美元。

最后到了中共“十二大”,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这个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他都是从实际出发来考虑的。

但他又是灵活的。1975年整顿铁路强调要脱钩——派性头头和铁路脱钩。整顿钢厂强调要紧密结合——地方和钢铁企业关系要紧密。因为钢铁工人要生产,要供应肉、鸡蛋、饮料。如果地方和企业脱钩,这些物资无法保证。所以他强调要结合,依靠地方的物资支持发展钢铁企业。1978年恢复高考没有那么多纸印试卷,据说是他调用了印《毛泽东选集》的纸。

邓小平治国,举重若轻,大处着眼,具有战略家的风范和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外交策略上。就香港回归问题跟英国谈判的时候,邓抓住大的问题不放松,比如主权问题不容谈判、驻军问题一定坚持。

中美建交,坚持三原则——断交,废约,撤军(美国和台湾必须断交,废除1954年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撤出在台湾的驻军)。这是三个大的方面。至于售台武器问题,因为美国跟台湾有条约,美国提出来不能一下子答应。邓小平表示,这个问题不能成为建交障碍,中方同意逐步解决。数量逐步减少,质量保持原来的高度,达成建交协议。

中日关系上,先解决中日关系中间最重大的问题,即和平建交,而钓鱼岛的问题先搁置争议,“相信后代更聪明更有智慧,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他的作风硬朗——在原则问题上强硬,不放松。内政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成功之路有6个原因——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错误中学习,在打压中自强,在反倾向的斗争中前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6个方面邓小平都做得很好。

同类推荐
  •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本书记录2013年以来,中央、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生动、准确、客观、及时的政务决策信息,精彩纷呈的中国时政。书中内容包括:十八大开启中国改革新周期、三中全会与中国新改革经济学、中国新型城镇化、2014全国两会与全面深化改革清单等。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 党员公务员学雷锋手册:向雷锋学什么怎么学?

    党员公务员学雷锋手册:向雷锋学什么怎么学?

    《党员公务员学雷锋手册:向雷锋学什么怎么学?》是研究雷锋精神最新成果,明确指导了广大党员和公务员向雷锋学什么怎么学,是学习雷锋精神最简明扼要的学习指导用书。
  •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做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书记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是党支部全体党员的带头人,是支委会“一班人”的“班长”。实践证明,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支部书记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1世纪的中日关系

    21世纪的中日关系

    在政治与安全安正策思路上,目前日本各界精英中主张通过强化日美同盟来防范中国的观点依然居多,但强调与东亚各国关系特别是对华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平衡对美关系和对华关系的呼声日渐高涨。在经济政策思路上,日本各界精英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十分向往,同时又十分担心日本经济可能在今后与中国经济的竞争中一败涂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日本的中国研究尚存在着方法落后、观念陈旧、举棋不定、犹豫观望的弊端。
热门推荐
  • 重火降临

    重火降临

    天界叛乱,王女失踪。或许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幕后推动,两名来到异世界的旅人,他们在诺亚大陆经历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也许变强,才是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根本。
  • 黑天之名

    黑天之名

    吾诞生于虚空,觉醒于黑暗,吾之存在,世界灾难。大元历二三三四年,天降流火,坠于南风国国都,世界的灾厄由此而生。
  • 住有所居——住房政策法规解读

    住有所居——住房政策法规解读

    住房既是一种关系每个人安居乐业以及国计民生的必需品,又是一种价格昂贵、占居民消费比重很大、保值增值性好的特殊商品。各国的经验表明,如果没有政府介入住房问题,对住房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管理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是解决不好住房问题的,尤其是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住房市场实行完全市场化。
  • 紫色约定

    紫色约定

    她十一岁取得博士学位,十二岁荣获歌后、舞后等世界级称号,十三岁钢琴比赛荣获全世界一等奖,十四岁又被称为‘钢琴公主’,十五岁参加跆拳道、柔道等赛荣获冠军,十六岁女扮男装参加飙车赛荣获冠军并获‘飙车王子’称号,十七岁的她,在英国当公主地被英国王后宠着,但因觉得无聊,而且爸妈打电话催回国,所以就转到了三大学院中‘就读’..........
  • 禅茶:认识与展开

    禅茶:认识与展开

    本书收录了第三届禅茶文化论坛上的论文,分为基础问题、文史研究、清规研究、美学展开、整体认识等部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被陆首席认定了

    被陆首席认定了

    (甜宠爽1v1)“爹地,妈咪又吃了我的巧克力,求补偿!”“让人送一箱巧克力过来,我老婆要吃。”某少对下属说。小包子:???他就知道是这样,看来他是时候离家出走了……重生前,云七念看见陆北深都避而远之。重生后,云七念一天不见陆北深就难受。重来一次,她洗心革面,打脸渣男虐渣女,走上人生巅峰!推荐新书:《祁先生你被拉黑了》
  • 忽必烈

    忽必烈

    忽必烈的一生,丰富、曲折而波澜壮阔。在窝阔台大汗、贵由大汗时期,忽必烈奉命两次纳妃,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不露声色,劝大哥蒙哥要学会“等待”。在蒙哥大汗时期,忽必烈广泛招贤,任用汉儒,南征大理,经略中原,用兵南宋,一度因功高盖主而北归闲居,告诉自己要“忍耐”。蒙哥死后,忽必烈果断抛开祖制,闪电出击,击败弟弟阿里不哥,荣登大汗,继而称帝。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大元”。此间,忽必烈曾因汉将叛乱,限制汉人任官;又因战争之需,任用近臣理财,弄得天怒人怨;但终其一生,“汉制治汉”的国策未变,临终遗言:“以仁治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浪漫青春:绯闻男友弄假成真

    浪漫青春:绯闻男友弄假成真

    “京鳕,你看我今天给你带了你最爱吃的炸鳕鱼哦。”华寥寥打开不锈钢饭盒,拿出小叉子,“快尝尝我的手艺吧。”尹京鳕看着他,“作业没写完,你就有这个闲心吗?!”她说,“在外面好歹也是我的绯闻男友,我学习这么好,你学习这么差劲。”“……”不知过了多久以后“臭小子,你跟你爸一个样,成绩都这么差,你看看你妹妹怎么学习的啊。”华邵立刻求饶,“老妈,是爸爸笨,遗传给我了,不怪我学习不好啊,你看妹妹遗传你,多聪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婆再生一个呗。”“想得美,要是跟你一样笨,怎么办啊。”“对啊,我是笨,但是我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就是把你追到手啦~”学霸尹京鳕彻底对绯闻男友无语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