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62400000047

第47章 情长意深

爸爸和不少为他“捧过哏”的伙伴关系密切。爸爸经常说:“捧逗二人,在台上如同夫妻一样。”解放前,在没有固定工资的时候,无论是撂地、茶社,还是剧场演出,他与哪位捧哏演员合作,一般情况下,都是五五分成,此举也曾被同行暗自称赞。

刘宝瑞先生是最早和爸爸搭档说相声的伙伴之一。刘先生是北京人,生于1915年,比爸爸小一岁。自幼也是家境贫寒,曾随崇寿峰先生学艺,后正式拜张寿臣先生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就来到天津,那年爸爸正被迫弃学从艺。俩人交往频繁,刘先生曾参加爸爸的拜师会。1932年爸爸十八岁,曾与刘先生搭档初次跑码头、去营口、烟台等地演出。在由营口去烟台的船上,刘先生一连两天没吃上东西,饿得虚脱了,爸爸也没有吃的,情急之下偷了老乡两个锅饼,刘先生吃了泡水的锅饼,才慢慢苏醒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三叔“变”来的两个锅饼,救我一命!至此二人关系更为密切。

刘宝瑞先生擅演《八扇屏》、《歪批三国》、《朱夫子》等“文哏”相声。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经常在江南及港澳地区演出单口相声。并在传统的相声使法基础上,吸取南方独角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加上吐字清楚、抑扬顿挫。表演中有独到之处。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

爸爸很欣赏刘先生的才艺,刘先生更深知爸爸在相声上的造诣,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先生到天津来,必先到我家,爷儿俩有说有笑。一位高腔、一位低调,一谈就是半宿。

我最后见到刘先生是1965年冬的一天晚上,他围着大号毛围脖,兴冲冲地走进门来、微笑着喊:“三叔、三婶、三妹,一向可好。”爸爸问:“又是这么晚来,早干嘛去啦?”“小可,一向穷忙……”“行啦……行啦。吃饭了吗?”爸爸问。“没事,我午饭吃了,晚……”“还是没吃晚饭呀!”爸爸让他气笑了。“三儿,给他摊煎饼馃子去吧。”我扭头要走,刘先生冲我喊道:“三妹,那个……咱甭要带鸡子儿的……”爸爸说:“给他拿俩鸡蛋,还甭要带鸡子儿的……”

“文革”期间刘宝瑞先生下放到北京某农场劳动,1968年病故。走完了他五十三岁的历程。当时爸爸也身在“牛棚”,事后得知此信,爸爸痛惋不已。

从1937年开始至1957年,断断续续二十年,和爸爸搭伙时间最长的要数张庆森先生,他是关外人,生于1913年,比爸爸大一岁,我们都称他为张大爷。身高比爸爸稍矮、挺壮实。台上玩意儿瓷实,人性也好。虽然好酒贪杯,却没误过事。这些年二人合作,珠联璧合。能一连说七八十个段子不翻头。解放前一起上剧场、电台、茶社演出,1950年参加天津广播电台曲艺团,1952年一起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渡过鸭绿江,为志愿军演出。凯旋回国后,一起住过北京恭王府,进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回天津后爸爸和张大爷,编演了不少创新相声和传统相声。1954年第一次演出《买猴儿》红遍京津,音传全国。1958年爸爸被错划右派,剥夺演出权利,下放劳动。张大爷视力开始下降,1961年爸爸被摘掉右派帽子,复出,张大爷已双目失明,不能参加演出,不久就去世了。爸爸为失去一位难得的伙伴十分心痛,经常怀念他俩合作的那些年代的往事。无论张大爷生前逝后,爸爸对他个人和家庭给予了帮助和援助,多年来张大爷总是表现出感激的心情。他们合作的好,感情更好。经常是形影不离。张大爷临终对爸爸还是念念不忘。

爸爸从1962年开始与赵佩茹先生合作,赵先生也是1914年生人,和爸爸同岁,艺名赵宝琛,曾拜相声名家焦少海为师。赵佩茹先生功底深厚、活路宽阔,是难得的捧哏高手,在与爸爸合作的三年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留下很多珍贵的录音资料,可惜爸爸在1964年3月被市曲艺团作为“四清运动重点”又被剥夺演出权利,去看仓库,“文革”期间进牛棚、1970年下放农村至1977年落实政策返回市里。1973年赵佩茹先生因病住院。侯宝林先生专程来天津看望他,并提出待他痊愈后,接他去北京为侯先生捧哏,后因病故,未能如愿。

爸爸得知赵佩茹先生去世消息后,他哭了,亲自回到市里吊唁。对失去这样一位既有天赋又勤奋的伙伴,表示十分惋惜。

从1977年开始爸爸与王凤山先生合作,王凤山先生生于1915年,比爸爸小一岁,是王派快板的创始人。文献记载1931年他拜享有盛名的数来宝艺人海凤为师,得以深造和提高。1935年在天桥撂地时,拜相声名家朱阁泉为师学习相声。艺名王宝山。

爸爸“文革”后复出已是六十三岁了。他在晚年能得到王凤山先生这样一位艺术上的伙伴,十分高兴、满意,甚至是满足。他评论王先生为他捧哏有三个特点:一是认真,二是准、三是不碍事。在他们合作的十四年中,演出大小节目三十余段,留下或者说“抢救”出不少珍贵的音像资料,对曲艺、相声,特别是对马氏相声的传承和研究,是一大幸事。

文献评论说:“马、王二位配合默契、精逗严捧、人艺合一,他们合作表演的每一段相声都是传世经典。”

1992年王凤山先生去世,爸爸痛心不已,寝食不安。王先生患病期间,爸爸多次探望、安慰。王先生无子女,在送走王先生后,爸爸多次让弟弟常去看望王先生的老伴,送钱、送物,念念不忘与王先生的友情,直至又送走了王先生的老伴,才慢慢安下心来。

爷爷久居北京,爸爸三岁时,爷爷带着全家来天津发展。相声名家侯宝林先生是天津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北京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文化艺术的交流。

爸爸和侯宝林先生可以说是情深意长,侯先生生于1918年,比爸爸小四岁,虽然说爸爸出生在一个相声世家,子承父业,而侯先生是先学京戏,后学相声。但爸爸对侯先生的相声技艺和创新精神,很是赞赏。而侯先生非常礼貌,每逢到天津,必先来我家做客,张口闭口“三叔、三婶”。我们也必以家宴招待,犹如亲人团聚,热闹非常。有时,侯先生偕夫人王亚兰女士来家,更是和妈妈谈的投缘。

1986年爸爸七十二岁。曲协天津分会举办马氏传统相声专场,侯宝林先生由北京特地赶来,坐在舞台上场门侧幕后。还有几位相声演员,坐在他的周围。当爸爸的《开粥场》使到“放虱子”一节,“无论找谁往脖颈儿一放”。观众哄堂大笑。侯先生对周围的演员说:“学他要特别注意这些细小入微的语言和动作表演。”二十年过去了,我们仍感觉历历在目。

1993年七十五岁的侯宝林先生在北京逝世。爸爸知道后既难过,又感慨。那年爸爸七十九岁,他马上让弟弟去了北京,送送侯先生。

爸爸说,宝林走了。旧社会做艺的苦呀!他都多大了,还不知自己姓什么?本来他学唱戏,后来爱上相声,拜了朱阔泉,这就是跟相声有缘。他不少段儿相声都跟戏有连结,他努力了这么多年,对相声有功啊!

马季先生原名马树槐,1934年生于北京,他在十七八岁时,因爱好并参加业余表演相声,就表现出很大潜力。1956年他二十二岁时,被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师从侯宝林先生。

马季是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善于表演并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同时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他开创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

爸爸对马季先生很是器重,马季先生对爸爸十分尊敬。1986年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邀请爸爸演出,马季先生全程陪伴,照顾爸爸。

马季先生说:“我与马老共同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前后,马老先生完全服从晚会的总体安排,反复排练,一点没有额外要求,也没有‘大腕’的脾气。特别是演出结束后,其他演职员都忙活各自的工作去了,把老人给忽略了。但老人并没有在意,只是轻轻地问我,我们可以走了吧。直到这时工作人员才反应过来,表示非常抱歉,但老人并没说什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的襟怀。在相声界,他的艺术、人格、品德应该是在第一位的,让人感到可亲可敬。”

2001年12月5日,马季先生专程从北京来津,参加爸爸从艺八十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2003年2月25日,出席了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马三立艺术人生追思座谈会”,并在会上发了言。马季先生的过早去世,我们十分痛心,也是相声界不可挽回的损失。

小品表演名家黄宏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可是他的父亲黄枫先生,就没有那么多人了解了。黄枫先生是山东快书演员。早在1955年,一次在小新生茶社演出后,经鼓界大王林红玉引见与爸爸见面,爸爸很喜欢黄枫先生的表演,于是鼓王林红玉就从中牵线说:“那你就收小黄为徒吧!”爸爸当时就应承下来。那年爸爸才四十岁出头儿。算来他们有近五十年的师徒关系。

由于改变语言和风格不是一件易事,所以黄枫先生拜爸爸为师后并没改说相声,只是借鉴爸爸相声中的艺术内涵,丰富自己的表演。他说:“学艺是一方面,我从师父那里学到最多的是为人处事。”黄枫先生十分称赞爸爸对艺术的执著和做人的淡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爸爸刚摘掉右派帽子,到黑龙江演出。黄枫先生陪着爸爸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并四处设法买到羊肉罐头,给爸爸改善伙食,加强营养,爸爸心里十分感激。后来黄宏先生只要到天津就去看望爸爸,爸爸很欣赏黄宏先生的表演才能。谈话中也谈论到相声和小品不同的使活方法。

黄宏先生曾感慨地说:“1978年我随文工团到天津演出学习,第一次欣赏到马三立和王凤山合作的《拣行》,真正感受了他老人家的舞台风采,马老相声中的东西太多了,它除了相声技巧外,还有人物在里面闪光,也有灰色幽默的东西。我们搞一个作品花半年时间,一次晚会就曝光,然后就弃置不用了。而马老的作品是一生的积累,经过千锤百炼的,能够传几代人。”

姜昆先生1950年生于北京。从小酷爱文艺,能歌善舞,1975年起专攻相声。1976年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姜昆先生从师马季先生,后来相声名家李文华先生给他捧哏,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爸爸也很是欣赏李文华先生的捧哏技艺。

1978年姜昆先生创作的相声《如此照相》,一炮打响。以后又创作了许多段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相声。他的表演雅俗共赏,寓意新颖、内涵丰富。后因李文华先生的喉咙疾病,由唐杰忠先生为其捧哏,真是新搭档、新气象。

爸爸曾称赞唐杰忠先生表演,包袱使用恰当,不抢、不挡、不夺,既能脱出逗哏的,又能显示出捧哏的艺术性。

1982年姜昆先生的父亲,书法家姜祖禹先生,由于十分崇拜爸爸的相声艺术,欣然命笔写了幅横轴——妙趣横生。送给爸爸并合影留念。爸爸非常高兴,挂在里屋墙上,十分美观、醒目。来访之人尽皆观瞻,无不称赞。至今保存完好。

爸爸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相声艺术的传承者,不但盼望相声后继有人。而且寄希望于“后者居上”。姜昆先生凡来天津,一定去看爸爸,谈论的重点是相声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特别强调了相声传承中的“古为今用”。一致的看法是只要相声不脱离观众,观众就需要相声。

姜昆先生说,相声走到今天,许多人说它落入低俗,但大家又对它抱有希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的。与其孤立的寻求个中原因或寻找解决办法,不如就从马三立等老先生成功的艺术道路中去进行挖掘,去努力寻求他们在实践当中被证明已经成功的经验。

当报纸登出姜昆先生连续两次在北京无偿献血的消息后,爸爸说:“相声界需要有这样的年轻人,路是自己走的嘛。”

在以后的日子里,姜昆先生虽身兼多个行政职务,但他坚持创作坚持演出,致力于曲艺和相声的发展,他还主编了二百万字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又开辟了“中国相声”网络,要把“世界的笑引向中国,把中国的笑洒向世界”。我想这一切,爸爸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的。

同类推荐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本书立足翔实史料,以杜月笙一生的事迹为主线,力求再现杜月笙跌宕起伏、极富传奇的一生。黑白两道纵横任我,亦正亦邪毁誉由人,20世纪初的大上海繁华兴旺,风云诡谲,许多人带着梦想赤手空拳来此闯荡,能出人头地的却只是凤毛麟角,上海滩教父杜月笙就是其中一个。他慷慨大气却又狡诈多端,为人豁达却又投机钻营,体恤民情却又心狠手辣,他的性格亦正亦邪,行事亦黑亦白,一生不曾加入任何政党组织,却始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三百年帮会人物,杜月笙实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集大成者。
  • 大卫王评传

    大卫王评传

    古代以色列国在中东地区有着巨大影响,而大卫王就是以色列国影响力的奠基人,至今在当地许多民族中仍流传着大卫王的故事。本书根据历史记载,总结了这位被称为合神心意的君主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包括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以及他人性的软弱等等,将这位三千年前的以色列王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书深度剖析大卫王的一生,祝福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拾取属于您的珍珠!
  • 民国那些教育家

    民国那些教育家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教育有过重要影响的六位教育家,他们是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及舒新城。他们都经历五四新文化的洗礼,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作者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明白流畅的笔触对近现代教育所做的一次探讨。书稿详细介绍了六位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适时地与今天的教育做对比,对我们反思教育的功能,探讨教师的作用,明确家长的职责,寻找教育的出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愤怒的公牛也会笑——罗伯特·德尼罗传

    愤怒的公牛也会笑——罗伯特·德尼罗传

    罗伯特·德尼罗(1943-)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之一,他所塑造的一系列银幕形象不仅成为世界电影史的不朽经典,也让更多的人喜爱并迷恋上了电影。秉承方法派体系的德尼罗独创了“获得授权”的表演理论,以改头换面的方式挑战不同的角色,其间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使他当之无愧地得到同行的尊敬和钦佩。
  • 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

    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

    本书是著名学者夏晓虹将其2006年以后写作有关梁启超的文章(十三篇)汇成一册,这是夏晓虹自2006年后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五辑,大多是围绕着近年来出现的有关梁启超的新史料而撰写的文章,集中展现了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彷徨。
热门推荐
  • 鹰隼突击——空中武器

    鹰隼突击——空中武器

    本书从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直升机、运输机、侦察机、预警机、反潜机、加油机九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每种飞机的用途和它们的代表机型。书中介绍的每一种战机都具有鲜明特色,力求让喜爱现代军事的读者获得视觉和阅读的双重享受。同时,本书也加入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趣闻阅读和知识链接,详细介绍军用飞机漫长的发展史,同时详细解读隐身技术、变后掠翼技术、矢力推量技术等现代军用飞机的高端技术,目的是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旨在让青少年走进科学殿堂,探索航空知识。
  • 撒向康乃馨

    撒向康乃馨

    她是美国高高在上乔家的大小姐。他是中国江家的大少爷。她隐瞒身份来此中国读书,爱上了江家大少爷。高等物理学家vs天才投资手乔鱼:咖啡加牛奶,江宝宝的味道!江夜辰笑了一下:奶糖加奶茶,是我爱你的味道。(大学后生活。纯的男强女强。而且都是甜甜类型)无虐,超爽文。文风纯爱,青春,文笔有点缺陷。
  • 如花散似雪飘

    如花散似雪飘

    落花虽美,但落地成泥,飘雪亦美,叹不能长久。穿越而来,虽非本意,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本希望能太太平平再安度一生,可惜天不随人愿,一生坎坷漂泊,幸运的是得一人相守互望,至此,眼中心中便只有他了。
  • 来自阿尔的姑娘

    来自阿尔的姑娘

    在永恒与死亡间风餐露宿的灵魂最终在女孩清澈无暇的双眸间获得自由
  • 假面骑士守护意义

    假面骑士守护意义

    一个高三学生木殇,偶得系统,成为假面骑士,不断战斗变强寻找守护意义的故事。作者文笔很差,但是会努力去写,有什么好建议可以提
  • 茅山遗秘

    茅山遗秘

    懵懵懂懂的我,一出生便被遗弃,机缘之下被一茅山老道所救,从此便开始了我色彩斑斓道门奇葩的生涯。奇门遁甲,风水易理,长生之术,内丹之法......冤魂、厉鬼、寻龙点穴、仙家妙术......道家渊源流传千载,仙神之说祖辈流传,传说未必全是传说,茅山遗秘,揭秘茅山未可知的神秘传承,道法世界的仙神传说。
  • 五道之瑶瑶暮起

    五道之瑶瑶暮起

    高冷魔尊PK萌新凡人刚开始他以为她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殊不知她竟是自己的救赎前期女主在后面追着男主跑后期傲娇男主在线撒娇我家小孩谁改动动了灭你全族(注:古风仙侠,侧重于感情线,女主后期会变强,耐心等待,欢迎大家献上你们宝贵的建议~)
  • 快穿之与尔同行

    快穿之与尔同行

    消遣所作,小白文,欢迎各位指点,不喜勿入,勿喷,感谢!!
  • 婚姻甚时才浪漫

    婚姻甚时才浪漫

    李乐琪一个已婚两年的美丽少妇。当她发现老公的浪漫细胞越来越少,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无聊的时候,她的心蠢蠢欲动了!当一个年少多金的帅哥向她展开热烈的追求攻势;当婆婆将老家的姑娘领进她的家门,当着她的面撮合这个姑娘与自己的老公;当老公与其他女人热烈拥吻的视屏播放在他的面前;当老妈哭哭啼啼劝他离婚……处于漩涡中心的她——坚强而智慧的李乐琪会如何处理?如何选择?又如何重回浪漫的怀抱呢?小说中的事情,你或许遇到过,或许没有,或许遇到过相似的!我写书的初衷是希望广大已婚的姐姐妹妹们能够在书中找到让婚姻相恋爱一样浪漫起来的窍门,别让你渴望浪漫的心被现实的油盐酱醋活活的封杀。愿广大的已婚花朵都能在浪漫的滋润下展开最幸福的笑颜,娇艳欲滴,芬芳宜人!
  • 教会

    教会

    都说男人一辈子要有三个女人,三段恋情,第一段青涩朦胧;第二段,刻骨铭心;第三段相守一生!都说男人要尊卑,孝敬,无论自己有多苦,多累,一定不能让父母受苦受累!都说男人要相识满天下,权倾天下,受世人敬仰,流芳百世!为了自己三个挚爱堕落成魔,为了拯救亲人搏斗一生,为了这一切的一切,他从一个执夸子弟,历尽生死,尝尽人间百态,最后一步步走向世界的最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