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439500000012

第12章

安豐人也。初看楞伽經。約千餘徧。而不會三身四智。禮拜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師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邪。若離三身。別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轉識為智者。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師禮謝。以偈贊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汙染名。

江西志徹禪師

姓張氏。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僧。時北宗門人。自立秀禪師。為第六祖。而忌大鑑傳衣。為天下所聞。然祖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方丈。時行昌受北宗門人之囑。懷刃入祖室。將欲加害。祖舒頸而就行昌揮刃者三。都無所損。祖曰。正劒不邪。邪劒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祖遂與金曰。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稟旨宵遁。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祖之言。遠來禮覲。祖曰。吾久念於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於深恩。其唯傳法度生乎。弟子甞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宣說。祖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惡一切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祖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却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祖曰。涅槃經吾昔者聽尼無盡藏讀誦一徧。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徧。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見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祖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師禮謝而去。

信州智常禪師者

本州貴谿人也。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六祖。祖問。汝從何來。欲求何事。師曰。學人近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願垂慈攝受。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吾與汝證明。師曰。初到彼三月。未蒙開示。以為法切。故於中夜。獨入方丈。禮拜哀請。大通乃曰。汝見虗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虗空有相貌否。對曰。虗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虗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示誨。令無凝滯。祖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虗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見。師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無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廣州志道禪師者

南海人也。初參六祖。問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僅十餘載。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祖曰。汝何處未了。對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祖曰。汝作麼生疑。對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未審是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即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祖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解。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者。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虗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見前。當見前之時。亦無見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虗假名。何為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象。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皷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如少分。師聞偈踊躍。作禮而退。

永嘉真覺禪師

諱玄覺。本郡戴氏子。丱歲出家。徧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後因左谿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溪。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大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邪。祖曰。誰知非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師曰。無生豈有意邪。祖曰。無意誰當分別。師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師翌日下山。乃回溫州。學者輻湊。著證道歌一首。及禪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魏靖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為永嘉集。並行于世。 慕道志儀第一。夫欲作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故標第一明慕道儀式。戒憍奢意第二。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三業憍奢。妄心擾動。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淨修三業第三。前戒憍奢。略標綱要。今子細檢責。令麤過不生。故次第三明淨修三業。戒乎身囗意也。奢摩他頌第四。已檢責身囗。令麤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次。不出定慧五種起心六種料揀。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頌也。毗婆舍那頌第五。非戒不禪。非禪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頌也。優畢叉頌第六。偏修於定。定久則沈。偏學於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沈動。使定慧均等。捨於二邊。三乘漸次第七。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三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淺。故次第七明三乘漸次也。事理不二第八。三乘悟理。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勸友人書第九。事理既融。內心自瑩。復悲遠學。虗擲寸陰。故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發願文第十。勸友雖是悲他。專心在一。情猶未普。故次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也 優畢叉頌略曰。復次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三則語其相應。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疎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詮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第一言法爾者。夫心性虗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第二出其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第三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第五誡其疎怠者。然渡海應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第六重出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趼之。第八簡其詮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言觀何得復存邪。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詞。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移言則言理無差。改觀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引耳。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環中矣。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安坐示滅。塔于西山之陽。諡無相大師。塔曰淨光。

溫州淨居尼玄機。唐景雲中得度。常習定於大日山石窟中。一日忽念曰。法性湛然。本無去住。厭喧趍寂。豈為達邪。乃往參雪峯。峯問。甚處來。曰大日山來。峯曰。日出也未。師曰。若出則鎔却雪峯。峯曰。汝名甚麼。師曰玄機。峯曰。日織多少。師曰。寸絲不挂。遂禮拜退。纔行三五步。峯召曰。袈裟角拖地也。師回首。峯曰。大好寸絲不挂(世傳玄機乃永嘉大師女弟。甞同遊方。以景雲歲日考之是矣。第所見雪峯。非真覺存也。永嘉既到曹谿。必嶺下雪峯也。未詳法嗣。故附於此)。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画心难

    画心难

    世间就是这样不公平,一个男子爱许多的人就是风流多情,一个女子不从一而终就是妖媚放荡,话语权永远在男人身上,女子就是附属品。在男子眼里有的女子适合做妻子,相夫教子;有的女子适合做情人,谈情说爱;有的女子适合做女神,永存心中。女子是世间如此美好的精灵,因为男人,因为男人的自私成为魔鬼。
  • 功夫少年录

    功夫少年录

    这是一个兄弟功夫的故事、一个爱与被爱的故事、一个你只要上了功夫,懂了功夫,就一定是赢家的故事。
  • 虏御冷帝

    虏御冷帝

    他,身为瑞龙皇朝最有实力的继承人,从来都不容任何人置疑。可为什么,她总会让他大失方寸?他从心底发狂地想要她,她必须是他的!小女人,就算你是穿越女又怎样,也要做他的奴隶,别想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冰火无度天

    冰火无度天

    他随着天地异象穿越而来,有着世间极为强大的修行者作为师父。修炼一路始终表现资质平庸而被遗忘,谁也想不到这只是这天才玩的把戏。且看史上演技最佳的男主角,如何将这天下玩转手中。
  • 绛河晓风星如雨

    绛河晓风星如雨

    本书已建书友群:1070366374他持利剑来,猎妖诛魔,无畏向前,却在遇见她后,以身化作剑,不惜以元灵为祭,护她一世周全。她却放弃了他以命换得的长生,只愿置身无尽天河,只待星辰逆转,他便会从皎皎星河中走来,一切将结束于缘起之处。
  • 这是一本假快穿

    这是一本假快穿

    全文免费放心阅读 #身体内可能住着一个病态的灵魂怎么破?#红颜莫名其妙的绑定了一个系统,然后这个系统说她必须得完成任务了才能回去,苦逼的红颜只得被迫走上快穿之路!(简介无能,进坑看文。) (注:男主都是一个人,身心干净,请放心入坑。)
  • 跟着赢家学赚钱——股市淘金必知的量价关系

    跟着赢家学赚钱——股市淘金必知的量价关系

    量价关系一直是投资者研究的最主要的课题之一,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解读和预测股市趋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从最基础的量价关系入手,层层深入地解读了成交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众多实际案例加以分析说明。内容主要包括量价关系基础、量价相关技术指标的运用、量价关系的内在联系、常见形态的量价关系分析、如何根据成交量选股、以及庄家在建仓、试盘、整理、拉升、出货阶段的量价关系分析、根据成交量把握买卖点的技巧等。
  • 情深入骨:帝少的独家宠溺

    情深入骨:帝少的独家宠溺

    四年前她被迫嫁入豪门丈夫有名无实,四年后她在大学毕业典礼上醉酒和陌生男人相识。再度归来,却发现那一夜缠绵无度的男人竟然是自己丈夫的哥哥!“比起你现在的疏离清冷,我更喜欢你那一夜的主动热情。”同一屋檐下,那男人将她逼到墙角,暧昧得对着她的耳朵吹着热气。她只当那一夜是个荒唐的梦,他却邪恶得不肯放开步步逼近。“我是你的弟媳,我们不能——”她呼吸不稳,声音低低得带着警告。他是庞大唐家的私生子,再度归来究竟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还是带着一颗复仇的心。嗜血如他,原本步步为营的计划却多出一个意外的她。爱情的炙热是否能够温暖那颗冰冷的心。被迫的婚姻,荒唐的梦境,现实的残忍,禁忌的罪爱。是罪却爱,是情多深。
  • 灵幻游戏

    灵幻游戏

    当面对绝望的时候是否想起过死亡?但死亡绝不是结束.....
  • 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

    四十年茅盾文学奖扛鼎之作,当代文学的璀璨明珠,格非代表作!三个老实人,三个疯子。三段爱情,三个时代。从清末民初直至当下,一个家族跨越百年。在荒诞中奋斗,在飞蛾扑火中轮回。梦起于花家舍,梦尽于花家舍。一曲恢弘冷艳的史诗,映照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命运。花家舍,在江南这片山水间,一个家族五代人跨越百年,在时代的大潮中往复于清醒与迷茫,逐梦与破碎,终越不过俗世伦常、儿女情思。本书为格非《江南三部曲》第一部。《江南》里的花家舍,就是《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白鹿原》里的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