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583400000026

第26章 儒臣李孟

李孟,字道复,潞州(治今山西长治)上党人。其曾祖李执为金末进士。祖李昌祚,归附蒙古,蒙廷授金符、潞州宣抚使。父李唐,先后在陕西、四川任官,因此徙居汉中。李孟十分聪慧,七岁能文,博闻强记,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之道。李孟学成后开门授徒,远近争从学之。当时的名士商挺、王博文等,都屈尊与李孟交游。

至元十四年,李孟随父亲来到四川,行省、行御史台先后欲任用之,李孟均辞不就。后李孟因事来到大都,中书右丞杨吉丁一见奇之,推荐给真金太子。不料真金随即去世,李孟没有来得及受到真金的擢用,因未得重用,他不久就离开了大都。成宗即位后,为了编写先朝实录,命采访先朝圣政以备史官记述,陕西行省于是命李孟讨论编写相关内容,乘驿传送至京师。当时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尚未成年,祖母徽仁裕圣皇后阔阔真求名儒为他们辅导,这时有人将李孟推荐给了阔阔真,于是李孟成为二人的老师。大德三年,海山受命抚军北方、出戍漠北,爱育黎拔力八达则继续留在宫中,跟随李孟学习。李孟向爱育黎拔力八达“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也就是在李孟为代表的一批儒士的熏陶下,仁宗逐渐接受了儒学汉法。

成宗统治后期,卜鲁罕皇后干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顺利继承皇位,卜鲁罕皇后将答己母子出居怀州,又至官山。答己母子遭受这一重大变故期间,李孟一直跟随在身边,在怀州居四年,始终诚节如一,不断用儒家思想感化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其影响下,也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与李孟讲论古代帝王得失成败,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义,这就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吸收儒学汉法奠定了基础。

成宗死后,由于卜鲁罕皇后所生太子先于成宗夭折死去,故其与安西王阿难答勾结,准备让阿难答即位。以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为代表的一些大臣坚决反对。为了阻止卜鲁罕皇后集团的图谋,哈剌哈孙派人通知海山兄弟,准备扶植他们夺取皇位。在这一政局变动的关键时刻,李孟充当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的重要谋臣,他先是说服爱育黎拔力八达听从哈剌哈孙的建议返回大都夺取政权,在其控制大都后,他又力劝其即位。不过海山以武力为后盾,最终迫使爱育黎拔力八达让出皇位。

海山即位后,李孟害怕受到惩罚,于是逃去,不知所终。这也可以看出李孟是在政治上十分圆滑的人物,他既想利用平生所学参与朝政,有一番作为,又惧怕政治斗争,尤其是在政治形势对己不利时,他选择的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逃避隐遁。“孟久在民间,备知闾阎幽隐,损益庶务,悉中利病,远近无不悦服”。果然,海山即位后,有人揭发李孟曾经劝爱育黎拔力八达抢先即位一事,此时武宗已与弟弟达成了“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的约定,不想再追究,故没有追查此事。爱育黎拔力八达深知武宗这样做只是不愿激化兄弟二人的矛盾,武宗肯定对李孟心怀忌恨,于是也暂时不敢在武宗面前提及起用李孟之事。

至大二年,一日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与武宗、答己太后宴饮之时,陷入沉思,颇为伤感,武宗问及何故闷闷不乐,遂借此上奏李孟在平定卜鲁罕皇后集团中的功绩,所谓“成今日母子兄弟之欢者”,李孟立下了汗马功劳。武宗甚为友爱,为其言所动,命人寻访李孟,最后在许昌陉山找到了李孟,武宗遂遣使召见。

至大三年春正月,李孟朝见武宗于大都玉德殿。武宗指着李孟对宰执大臣说:“此皇祖妣命为朕宾师者,宜速任之。”同年三月,武宗特授李孟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待到次年仁宗即位后,更是对李孟大加重用,拜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推恩其三世。仁宗对李孟说:“朕之旧学,其尽心以辅朕之不及。”李孟在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后,勤于国事,帮助仁宗纠正武宗朝弊政,“以国事为己任,节赐予,重名爵,核太官之滥费,汰卫士之冗员,贵戚、近臣恶其不利于己而莫敢言也。前所建新法有未便者,奏请革去,百司庶政一遵世祖皇帝成宪而行焉”。但李孟的性格里还有曲意迎合、保全自己的一面。至大四年四月,仁宗刚刚登上皇位仅一个月,李孟进言道:“陛下御极,物价顿减,方知圣人神化之速,敢以为贺。”帝蹙然曰:“卿等能尽力赞襄,使兆民乂安,庶几天心克享,至于秋成,尚未敢必。今朕践阼曾未逾月,宁有物价顿减之理?朕托卿甚重,兹言非所赖也。”

针对朝廷名爵太滥,僧道官扰乱政事等现象,李孟请罢之,“滥冒名爵者,悉夺之,罢僧道官,天下称快”。仁宗早年在出居怀州之时,亲眼目睹了国家吏治的腐败,即位后“欲痛刬除之”。李孟则进言道:“吏亦有贤者,在乎变化激厉之而已。”李孟的这番话得到了仁宗的认可与称赞:“卿儒者,宜与此曹气类不合,而曲相护祐如此,真长者之言。卿在朕前,惟举人所长,而不斥其短,尤朕所深嘉也。”当时承平日久,朝中奢靡之风泛滥,车服僭拟的现象普遍,上下无章,近臣不断恃恩求请。而宰执官员对此不但不加以抑制,甚至更相汲引,谋求赏赐,“耗竭公储,以为私惠”。李孟上言:“贵贱有章,所以定民志;赐与有节,所以劝臣下。请各为之限制。”

李孟虽想有一番作为,但面对蒙古权贵及近侍充斥朝堂,蒙古旧制依然为国家政权核心的局面,常常感到难以自保,无力回天,萌生了再次隐退的念头。于是李孟上书请求辞官:“臣学圣人道,遭遇陛下,陛下尧、舜之主也。臣不能使天下为尧、舜之民,上负陛下,下负所学,乞解罢政权,避贤路。”不过,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仁宗一直视李孟为亲信,并十分欣赏他的治国之术。仁宗拒绝李孟的请求,并安慰道:“朕在位,必卿在中书,朕与卿相与终始,自今其勿复言。”仁宗赐爵李孟为秦国公,亲自授以印章,命学士院降制。在仁宗未即位前,尝因公所自号,命集贤大学士王颙书“秋谷”两大字,并盖上自己的玉玺赐给李孟。此时,仁宗命绘工画其像,又敕词臣作画像赞。每次李孟朝见,仁宗必赐坐。交谈之时,仁宗常称呼李孟的字而不直呼其名,可见李孟受到的礼遇之高。仁宗尝语近臣曰:“道复以道德相朕,致天下蒙泽。”并赐李孟钞十万贯,营建私邸。李孟辞曰:“臣布衣际遇,所望于陛下者,非富贵之谓也。”对仁宗的赏赐皆辞不受。

皇庆元年正月,仁宗授李孟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仍平章政事。不久,李孟以归葬父母于潞州先茔为由,请求离职,仁宗为之饯行,说道:“事讫,宜速还,毋久留,孤朕所望!”同年十二月,李孟入朝,仁宗甚为高兴,对李孟大加慰劳。不过李孟还是请求辞官,仁宗婉拒了李孟的请求,但鉴于李孟的坚决态度,命李孟以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承旨翰林。到皇庆二年夏,李孟连续三次上奏,请求归还国公之印,仁宗最后只好勉强同意。

仁宗每次与李孟谈论用人之道,李孟又常建言恢复科举制,谓“人材所出,固非一途,然汉、唐、宋、金,科举得人为盛。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然必先德行、经术而后文辞,乃可得真材也”。仁宗最终同意李孟的意见,下诏行科举。此后,延祐元年十二月,仁宗复拜李孟为平章政事。二年春,命知贡举,及廷策进士,又命为监试官。七月,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改封韩国公,任职如故。不久,李孟以年老有病为由再次请求辞官,仁宗不得已,同意了李孟的请求,但仍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李孟也常可以与仁宗共同宴饮,受到了极高的礼遇。

延祐七年,仁宗崩,英宗初立,权臣太师铁木迭儿复为丞相。由于李孟曾经不愿归附铁木迭儿,铁木迭儿向英宗进谗言,诽谤诬陷李孟,结果英宗下诏,“尽收前后封拜制命,降授集贤侍讲学士、嘉议大夫”。铁木迭儿认为李孟必然会辞而不受,正好可以再次借机中伤李孟,不料李孟欣然拜命,毫无怨言。当时翰林学士刘赓前来慰问李孟,李孟即与之同入集贤院。宣徽使上奏英宗,李孟今天担任的这一职务,按照旧例皇帝应该赐酒给他。英宗对李孟的行为颇为惊诧,他说:李孟怎么能愿意降尊到集贤院任职呢?时铁木迭儿子八尔吉思正在英宗旁边,英宗对八尔吉思说道:“尔辈谓彼不肯为是官,今定何如!”结果铁木迭儿等人的阴谋没有得逞。

李孟曾对人讲:“老臣待罪中书,无补于国,圣恩宽宥,不夺其禄,今老矣,其何以报称!”英宗听到李孟的言论后开始敬佩李孟,对李孟也有所开恩。至治元年(1321),李孟辞世,御史台官员屡次上书为李孟申辩,英宗最终下诏予以平反。至治年间,赠旧学同德翊戴辅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文忠。

李孟胸怀开阔,才能过人,三次任职中书省,洞悉民间疾苦,知无不言,在议论时政之时,引古证今,表述准确得当。他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对于发现的贤能之才,不管贵贱,他都予以提拔。他生活简朴,“退居一室,萧然如布衣”。故时人云:“皇庆、延祐之世,每一政之缪,人必以为铁木迭儿所为;一令之善,必归之于孟焉。”

诚如前述,李孟也有其圆滑的一面,他曾参与了一些中书省官员打压御史台的行动。一年大旱,庄稼没有收成,御史台臣奏言云:一定朝中奸臣当道,民间多冤狱,从而“感伤和气所致”。仁宗下旨举行御前会议讨论此事。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孟认为,此事应该由自己负责,愿意辞官让贤。另一名平章政事忽都不丁则说,御史台臣应该负有主要责任。而平章刘正则说,御史台、中书省本是一家,应该同心同德治理国家,所谓“台省一家,当同心献替,择善而行,岂容分异耶!”应该说刘正的说法是颇为公允客观的。不料李孟竟然不同意刘正的意见,转而支持忽都不丁所言。李孟这样做显然有着打击御史台的意图。另有一次,中书省右丞相铁木迭儿传旨,各地监察机构廉访司的职权太大,经常判案有误,自今不许独立处理六品以下的官员。中书省平章忽都不丁、李孟都赞同这一规定,并准备推行之,只有刘正奏言反对,认为需要做的是认真遴选合格的廉访司官员,而不是更改现有的法律制度。最终这项动议因为刘正的反对而作罢。(《元史》卷一百七十五《李孟传》;《元史》卷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仁宗本纪》;《元史》卷一百七十六《刘正传》;《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三《元故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李公行状》)

同类推荐
  • 战国之副将军

    战国之副将军

    人间五十年,与天地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见敦盛卿之首级放眼天下,海天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为了多年的怨念写的,有点乱,第一次写东西,勿骂。
  • 清朝的新式生活

    清朝的新式生活

    他是现代白领精英,也是穿越到清朝的全国首富,金银珠宝取之不尽,各色美人儿陪伴左右,通天权势一一降临。他抢夺皇帝老儿的初恋情人,京城大肆开办风月连锁,外族侵略,国家危亡的时刻,他毅然踏上战马开始铁血征战!别样风景线,尽在清朝的新式生活!
  • 唐朝十讲

    唐朝十讲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门无人不参与、无人不受影响的学问的话,那就是历史。唐朝是一个透露和包含着多种因素的朝代:它是盛极而衰的王朝,它的开国和守国的逻辑是复杂而多变的,它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正是它的这些丰富和矛盾才构成了它永久和持续的魅力。正因为如此,我们读史、读唐的时候才能积累经验,以期获得来自历史的智慧。
  • 蛮汉

    蛮汉

    他来自蛮夷之地,但身上流着炎黄血统;他坚持自认汉人,豪门世族视其为蛮夷;他多年血战求活,诸侯皇室视其为恶狼;……忍无可忍的他,闯进‘月旦评’拔剑逼迫许邵为其正名,却得来‘蛮汉’两字。且看李广十世孙李蛮如何纵横三国……(感谢起点封面制作组:琦里,提供本书封面。)
  • 三国一小兵

    三国一小兵

    这是一个风云动荡战乱不止的年代,也是一个猛将纵横的时代。在这里有一吕二赵三典韦……也有智近于妖的谋士。一个现代人,在这群雄并起的时代,以一个小卒的身份横空出世,在各路诸侯中搅动风云……
热门推荐
  • 紫禁男人香

    紫禁男人香

    直到回到那一刹那,才感到岁月无声的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桠,原来岁月已翩然轻擦,原来,梦中、月下、紫禁城内,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荣华谢后,君临天下。只想说,没有清穿过的不算是真正的穿越者,清水文,慢热文,慎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想把妹妹给嫁出去

    想把妹妹给嫁出去

    借三尺明月,街两袖青龙,轻剑快马恣意,携侣江湖同游。
  • 昕起夕沉总恋你

    昕起夕沉总恋你

    我不会再付出真心,这个世界我一点都不喜欢,但为了你,我愿意再试一试。温柔学霸VS暗黑少女自黑暗而来的人即使再怎么掩饰,也崇尚光明。——我是黑暗,我是罪恶,这样,你还喜欢我吗?——你是黑暗,那我便是你的光;你是罪恶,那我便是渡你的佛。——如果我拉你坠入地狱呢?——我心甘情愿!
  • 相逢在最美年华

    相逢在最美年华

    我永远是你的奶包。-吴世勋。无论你说什么,我都会相信。-边伯贤。我可以守护你一生一世。-鹿晗。快乐病毒不会离开你。-朴灿烈。你只能是我的。-吴亦凡。女人,你还是这么傻。-黄子韬。我一直站在你身后。-张艺兴。
  • 齐天传1

    齐天传1

    天地洪炉,煎熬众生!天意难测,神意难违!来去之间,汝当何为?
  • 我只喜欢安安

    我只喜欢安安

    安宁这么多年来心里一直都藏着一个人。林严这么多年来心里一直都藏着一个人。当安宁问林严说:“你这张脸,得多招人喜欢啊。”林严捏捏安宁的脸说:别人喜欢我与我无关,我只喜欢安安。
  • 基因收割者

    基因收割者

    45世纪,天生的男人将灭绝。谁信?!商昊信了。他相信究极版的男人射出的种子,携带99%的天分,只需后人努力1%。目标摆在那,险恶挡在前,只有逆袭一途。什么青春、力量、智慧、敏捷、命运……基因统统收割来,不成极品都难!
  • 极品神医:纨绔大小姐

    极品神医:纨绔大小姐

    她,是二十三世纪叱咤风云的神医,却没想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了冷府人人喊打的纨绔大小姐身上,修灵力,契神兽,且看她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强者。
  • 身体里的海盗(闪小说人性篇)

    身体里的海盗(闪小说人性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