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30200000043

第43章 王夫之:“学思相资”与“行可统知”

一、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年):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晚年居湘西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学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最高产的学者(其著述总计达800余万字)。

他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教养。他一方面留恋科举仕途,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时局。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长沙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熹)张(栻)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青年时代即与友人组织“匡社”、“行社”,立志匡时救国。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肄业,4年后24岁在武昌考取举人。翌年,张献忠农民军攻克武昌,进驻衡阳,曾邀他参加农民政权,他佯装伤病拒绝了。

明亡后,清贵族入京,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抵抗清军,并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与好友管嗣裘等举义兵于衡山,抗击清兵南下。战败后退到广东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因上书要求改革,反对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结党营私,屡遭不测。经农民军领袖高一功仗义营救,始得脱险。遂至桂林,助瞿式耜谋策抗清。桂林陷没,瞿式耜殉难。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收复衡阳,又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退萦回”,终于未去。

时年仅33岁的王夫之心怀忧愤,辗转湘中南的衡、郴、永、涟、邵之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寄居破庙,过了多年颠沛流离、风雨如晦、朝不保夕的惊险生活。这些曲折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体察民情,并促成他为总结明亡教训而笃学深思。最后遁迹衡阳,筑土室于石船山,于极端贫乏、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刻苦研究学问,发奋著书立说,勤恳授徒讲学,达40年之久,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保持着可贵的晚节。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石船山下湘西草堂。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当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交错。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以批判宋明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王夫之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

王夫之主张人性变化发展,强调理欲统一的道德学说。他提出了“性者生理也”的观点,认为仁义等道德意识固然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的日常生活,这两者是“合两而互为体”的。在他看来,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日生而日成”。人性的形成发展,就是人们在“习行”中学、知、行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以此否定人性二元论、人性不变论的观点。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的。他以接近反映论的原理,阐明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了“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可统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观点。

他根据变化日新的理论,认定“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曾经说:“习之于人大矣。……故曰:‘习与性成’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醲赏重罚不能匡正矣。”但又认为,“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他把教育比作冶炼大炉,说明教育对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发展和增强“天性”,养成和变革“习性”。他说:“勿问其性,且问其知。”“不知何者之为性,盖不知何如之为知。”将人的形成和发展,与知识的积累和德行的养成统一了起来。

他认为,由于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所以人类的文化教育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衣食足”而“天下治”,“乃可以文”。若是人们还处在“日争一饱,夜争一宿”的情况下,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故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结合的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他认为人们有了饭吃,能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好转,就会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可以更兴旺。

在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串着反民族压迫的民主思想,主张教与学都要为“当世之急务”服务,他说:“学者之所以学,教者之所以教,皆有其当务焉。”不能以当时俗儒的“流俗之心”去从事教学,使学者“无心无目”,把国家民族的危亡置之脑后。所以,教人为学,要先教人“立志”,“志定而学乃益”。若“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同时,他也反对闭门记诵词章的“专经保残之学”,认为这只能使学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结果是无益于“身心”,无益于“伦物”,无关于“政教”。教育要“造时合用”,才能造就“今日之才”。

王夫之在儿童教育方面,亦有新鲜的见解。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所能接受;同时认为儿童易受外界影响,可变性大,便于“求通而不自锢”。故教育者必须“正其始”,“养其习于童蒙”。

王夫之的文化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结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思想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具有二重性,既显示出可贵的价值,也有受到封建传统意识严重束缚的弱点。王夫之思想中这种矛盾,是17世纪中国时代矛盾的写照。

王夫之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教育与人文思想,对湖湘学派的发展、壮大具有巨大作用。谭嗣同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论六艺绝句》),认为是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章太炎也称道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论性与习的关系

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3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2论学与思的关系

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并且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他在《四书训义》卷六中指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他指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学的优点是“不恃己之聪明”,即不怀成见和自以为是;缺点是“惟先觉而是效”,即盲从而缺乏独立思考。思则正好相反,所以学和思可以相互促进,博学是思远的基础,而思遇到困难,就会更加勤学。王夫之的观点,是对儒家学思结合的精辟总结。

3论理与欲的关系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就不存在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

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误的。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喜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王夫之概括为“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

4论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关系问题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们的重点论题。在这一问题上,王夫之的观点与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都不同。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就是说,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离开行,就无以知。显然,他不同意“知先行后”说。他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

可见,他也不同意“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与行是不同的,各有其功用,二者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更大的效力。他还指出“力行然后知之真”,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行事”。即力行不仅是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而且是知的目的。

基于这一认识,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即使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及其“读书穷理”,和“格心”的教育的批判和修正。

5论教与学的关系

以往的教育界谈教学原则,往往多是笼统而言,或只涉及一个方面。而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同时对教学双方提出相关的要求,这是王夫之教学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他又指出:“夫学以学夫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学,而教必非学。”阐明了教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不等于教,而教也不能替代学。这是相当具有辩证法的。

王夫之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他指出了教学过程归根结底是教为了学,教师主要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教师当然要教,但“教在我而自得在彼”学生一定要勤勉,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反过来说,为了使学生自勉,教师就不应该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不求上进的要求。而要做到“自勉”,关键在于有内在的动力,“若未有自修之心而强往学之,则虽教无益。”

同时,他也要求教师须是“善教者”。只有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兴趣,觉得有收益,从而“本心乐为”,才能自勉。“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加以引导,使之乐学,而不能一味地强迫学生勤勉刻苦。作一个好教师的基础是要有充实的学识和深刻的理解,即教师“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王夫之强调:“欲明人者先自明。”

这也是将教与学紧密结合的体现。王夫之具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系列观点和命题,将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同类推荐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
  • 雨夜中的凤凰

    雨夜中的凤凰

    凤凰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幢幢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了。不过少了昔日楼头的歌声,总感觉少了一点沈从文笔下的韵味。吊脚楼下的沱江水缓慢地流着,听不到歌女的小调,不过听听这流水声,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这才是凤凰城中最动听的音符。顺江而下,有许多纸折的小船沿着江岸向下游漂流,上面点着蜡烛。烛上的蜡伴着火星滴在船上,船便会燃烧起来,随着风势的大小渐渐化为水上的尘灰。但放船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宛如沈从文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明知道结局是毁灭,还要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脚踏着白马湖畔的绿草,静静的品味着的是春的气息,而在月朗星稀的秋夜,用心聆听陶然亭秋蝉凄婉的鸣唱,品读出的是一抹轻愁。
  • 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编制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 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博物馆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日益紧密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在传播先进文化、提高整体社会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则显得尤为迫切。
  • 树人文库-启迪一生的民间故事

    树人文库-启迪一生的民间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热门推荐
  • 龙腾宇外

    龙腾宇外

    五彩巨石从天而降,全球异变突发。人类,动物,植物纷纷进化。谁将成为星球主宰?谁又是这幕后的操纵者?小村少年崛起于大世,沉沦于权力。该如何自我救赎?救赎自我同时也拯救星球!
  • 我在仙界当月老

    我在仙界当月老

    凌云糊里糊涂地做了月老,仙界各路人马来求姻缘,啊啊,凌云感觉人生快要崩溃了!ps:后面有爆笑剧情哦,亲~
  • 三生三世浮生梦

    三生三世浮生梦

    一场浮生梦,一碗孟婆汤……浮生梦,千年缘,孟婆汤,奈何桥,忘前尘。在忘记今生一切的记忆前,在脱胎换骨重新做另一个人之前,你可以在这里,最后望一眼你的爱恨情仇,你的魂牵梦绕,你今生的最爱的人,你来世还想等待的人。但她不想再等待,梦醒后,剩下的只有痛彻心扉的痛。她于他不过一场纠缠了千万年的孽缘罢了……昔年往事,如风飘絮……奈何桥畔旁的银发女子眼中只有迷离和悲痛吧。前世的伤,今生的痛,不过换一场素来无缘罢了……爱一个人不求回报,那恨一个人呢?千年的孽缘,是否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浮生一梦,忘却前尘,君已陌路……半醒半梦半浮生,要么孤独,要么幸福……
  • 我的男孩是唯一

    我的男孩是唯一

    那天某人:喂你就不能矜持一点不怕嫁不出去啊我:反正我这辈子赖定你了非你不嫁……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这个是发生在职校里的甜美故事感兴趣的可以点进来看看)
  • 天庭最强向导

    天庭最强向导

    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别墅洋房,工作服至少阿玛尼,出行最低是奔驰宝马,还有千万年薪可拿,其他超级福利另计。至于工作也相当轻松,教教电脑,玩玩手机,逛逛会所,看看人间千姿百态,谈谈世间风土人情,当然偶尔还得找找人。这是跨国公司高管的待遇?大错!这是哄富二代接班的待遇?特错!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小向导最基本的待遇!哈哈,这是疯子干的,还是钱发霉的富豪干的?嘘,别笑,你们猜错了,这是神仙干的!(友情提示,本书笑点多多,看书时请勿食零食,以免噎着……)
  • 宫闱深深锁飞仙

    宫闱深深锁飞仙

    仙人下凡,自是去历劫的,这我也知道。我本以为,自己只是去历情劫罢了。可是却未曾想过,我还要历这么多生死劫。若是死了,情劫没得历,还得再来一遍。于是我便想着,宫闱深深,还是先活下来要紧。可是活下来,或许本就是一件难事。不若说,活并不难,可要为自己活,这才难。
  • 我爱的人是不该爱的人

    我爱的人是不该爱的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杨晓彤脑海里都是张睿的影子,她默默的喜欢他,守在他身边,他的一句话可以让她开心一整天,也可以让她伤心一整天,她明白,自己爱上了他,只可惜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
  • 七日异地恋

    七日异地恋

    维持一段感情的要素是什么呢?信任或者包容吗?异地恋,别人成对出现时,你只拥有手机和远在别处的温度,也难怪很多感情败给距离。其实分手每天都有,有人天天见面而分开,有人相隔万里也没分手。不靠谱的或许不是时间距离,而是人心。只是如果你还相信,他还坚持,那就坚守下去。经得住考验的一定是珍贵的,希望时间走到你们那一站。
  • 必用的成语经典

    必用的成语经典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
  • 我,是一个过路人

    我,是一个过路人

    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一次永恒,我相信,生命中的每一段驿站里,总有一些身影,注定要成为你的过去。不为来过,是偶然的经过,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年轻,所以,忧伤和快乐才显得那么的深刻与不堪一击。因为成熟,所以,才不能让过去的年轻亵渎生命存在的意义。都说无怨无悔的爱恋,都说相许终生的誓言,都说亲爱的永远,都说不变的含笑的带泪的眼,都说永远年轻的脸,只是真的永远不变的恐怕只有永远在改变。莞尔一笑,路过,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