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4800000005

第5章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1)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人格能否完善。社会上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家长的竞争。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犯的错误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才,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

中国父母教育子女面面观

古语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受累。这句话告诉家长教育孩子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因为成功的教育是从培养习惯开始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孩子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样去做人。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资本,健康成才的基础。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如果家长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很大的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去加以指正,孩子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而限制将来人生的发展。

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育观念上近视,致使很多家长目光短浅,错误的教育方式误了孩子的终生幸福。

很多家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亲自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从小就缺乏爱的温暖,致使他们终身没有安全感。

在中国,有很多父母肤浅地认为:孩子身边只要有人看管,没有生命危险就可以了。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虽不会说话,但可以通过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他人的言语等方式交流。

家长只有不断地与孩子交流,才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其心里才会充满爱的安全感。现实中很多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由于和父母的交流少,他们的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因为小时候缺乏父母充分的关爱,内心缺乏安全感,始终处于一种莫名的紧张不安中,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家长明显的错误行为是爱拿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家长的虚伪就是非常爱面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们鼓励孩子上进争光,而不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孩子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完全以父母的指令为转移。日常生活中家长们都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家长的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众人的面说。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家长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带给孩子的是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孩子的成长往往起到的是负作用。

在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态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无法和别人合作做事。扭曲的心灵喜欢争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心存轻蔑。

家长错误的教育行为还有就是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孩子其实从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格。在中国的家庭中,有很多的家长还沿袭着“家长制”的传统观念,父母习惯把自己摆在家庭权威的角色里,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应该是属于父母的。

这种强权思想,错误地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的个体来看,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空间,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

作为父母也应该从内心去尊重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孩子房间的时候应该先敲门。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的时候应该得到孩子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孩子的决定都应该事先和孩子商谈,听取孩子的意见。

作为家长不要去随意地翻看孩子的日记或窥探孩子的隐私。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孩子只有在自己的私密空间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其实应该从孩子出生换尿布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在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哪一位家长不是满怀喜悦地为自己的孩子换尿布,打心眼里敬重眼前这个新鲜的生命的?只是后来家长将那颗尊重孩子的心给遗落了。

这种尊重生命的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日渐缺乏。在没有被尊重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产生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家长忘记了孩子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错误地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人。很多家长由于自己在生命中留有遗憾,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根本不考虑和顾及孩子是不是适合,或者有没有兴趣。譬如让孩子去学书法、唱歌、跳舞等等。在家长蛮横无理的压力下,孩子不快乐,家长也不快乐,整个家庭变得都不快乐,变成了压制和反抗的较力。以牺牲亲子的和谐为代价,让孩子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所谓父母的理想,其结果是扼杀了孩子发展自我的能力。当孩子长大回想起童年,只有恨意,那些不快乐的回忆会痛苦地伴随孩子终生。

聪明的家长,你要是真的爱你的孩子,就别再重复这些愚蠢的行为。

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越用功越好,所有的努力都是面向高考,面向出国。现实中总有一些家长简单地以为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就是孩子的一切,孩子人生的目标好像就只有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

这样的目标一旦确定,家长剩下的工作就是竭尽全力,利用一切手段,对孩子或威逼、或利诱、或在孩子面前苦苦哀求等等,来达到这个目的。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时观念,仍旧深深扎根在众多家长的心中。

如今现实的社会情况是怎么样呢?很多人出国回来仍然找不到工作。很多大学生现在也只能混口饭吃,有的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更有甚者在家当起了啃老族。并不是说考大学和出国学习不好,这里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是一个终身行为,重要的是孩子的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诸如孩子的活力、毅力、性格、意志等,这些才是决定和影响一生的重要因素。

家长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用来学习,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据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因为他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无形中提高了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长大以后面对挫折也就比较从容了。

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就剥夺了孩子一切做家务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体验生活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分担责任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家长只是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道数学题的“机器”。

家长在孩子面前严肃,缺乏幽默感,不能给家庭营造轻松活泼快乐的氛围。面对生存的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孩子完全不知道,更没有去亲身体验的机会。而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太大,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快乐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被逼的,都是被赶的,一个目标就是为孩子的高考。家长实在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孩子在这种紧张的家庭关系中,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起家庭的冲突。

父母的爱,不是对孩子提出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家长为所欲为的借口。但是,有很多家长却以爱为借口,向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很多家长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家长就是想用这句话堵住孩子的反驳。这些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是荒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千万别把对孩子的爱用做挡箭牌,那会抹杀孩子明辨是非的心。家长的要求要是合理,孩子自然会心服口服地去按照家长的要求做。

由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片面性,致使家庭教育脱离了孩子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而家长的期望只能使孩子的发展更加偏离自身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已使孩子肩上的书包超负荷了,而家长呢,还要无休止地强制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去做各种没完没了的模拟试卷,完全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让孩子失去了自由飞翔的天地,使孩子在知识的殿堂里胆怯退缩,丧失信心。在这里孩子感到的是阴森可怕,每一次考试完毕,孩子手捧成绩单接受父母的“审判”,孩子考得不好,父亲轻者呵斥,重者就是挥拳对孩子打骂,母亲对着孩子唠叨不停。面对这种肉体和精神的过度折磨,有多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家长给扼杀掉了,更多的孩子是思维陷入凝滞,心灵遭到扭曲。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造成孩子离家出走者有之,造成夏斐那样被母亲用棍子打死者有之。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年仅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并隐瞒了家长,竟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期末考试后,夏斐数学得82分,名列全班第二;语文得79分,列第五。当他的母亲问及考试情况时,他怕挨打,就谎称都在90分以上。在夏斐被母亲拉着一起到学校向老师询问考试情况时,班主任将考试情况如实相告。尽管夏斐当场哭着向母亲承认了说谎的错误,但回家后,还是被母亲扒光衣服用铁制的三角形木锉一顿殴打,从中午12点一直打到下午4点,直到夏斐被打得奄奄一息,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他的母亲才停住手,洗衣服去了。下午5时许,夏斐母亲见儿子不出声气,才去叫大夫。大夫来后见夏斐情况危急,赶忙吩咐送医院抢救,但等送到医院时,他已死去。

夏斐的母亲吴玉霞,高中文化程度,是职工家属。她望子成龙心切,苛求夏斐门门功课考分必须在90分以上。夏斐平时在家里没有娱乐玩耍的时间,母亲稍不如意,便对他拳打脚踢。小小年纪的夏斐,精神常处于恐惧状态。夏斐惨死后,医院在对他的尸体进行检查时发现,他浑身发青的尸体上伤痕斑斑。

夏斐在学校学习认真,成绩优良,是少先队中队长。他死后,班主任杨桂梅泣不成声地说:“夏斐是个好学生,昨天上午他还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的呀!”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严重制约了孩子的成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长对待子女的形象写照。

生活富裕了,父母对孩子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四肢不勤,体质虚弱。家长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关心和照顾,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独立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和体验。如果孩子一直处在家长保护下生活,那么孩子的主体意识就会萎缩,逐渐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人成为国家之栋梁呢?

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又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1989年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因此几乎成为白痴。

家长对孩子的过多限制造成的结果可见一斑。家长由于过度地担心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对孩子过多干涉、约束和限制。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下棋、不准跳舞、不准踢球等等,可以说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监督。显然,如此这般,孩子潜能自然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也不可能有健康的成长。

家长对孩子也不要一味地去欣赏、表扬,过了头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听说了对孩子的“愉快教育”、“激励教育”,在没有领会这种教育真谛的情况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盲目的表扬和欣赏,其实也是偏离了家庭教育宗旨。

生活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其中的酸甜苦辣,能使孩子的成长得到全面的营养。

家长过多欣赏孩子成长,过多表扬孩子,对孩子成长中的负面问题就会视而不见,一味迁就,就会丧失对孩子的许多“挫折”教育的良机。现在的很多孩子身体健康结实,聪明伶俐,但却承受不了批评,缺乏感恩的心,更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孩子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是因为他们的心里有太多的负面东西。

家长对孩子的过多同情、过多体谅,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最辛苦的是孩子,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体谅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家长对孩子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则会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失去连续的滋养。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在众多的中国家庭中,恰恰轻视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塑造出来的。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家庭教育中的易错之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充实他自己,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望。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谁的生命在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他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最初给予他生命之后,他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家长不再有控制或设计他未来的权利。

孩子有他自己的特质,因为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特的。唯有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生命的个性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也一样。孩子不是家长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有些家长出于一种补偿心态,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持这种心态的家长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

那些事业成功的家长更会以自己的尺度来规划孩子的前程,他们认为孩子如果不如他们便是失败。这种思想同样也是家庭教育里的一个误区。

一个个体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性格、智力的差异。家长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成功视为一种当然,要让自己的孩子全盘继承下来?

同类推荐
  •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

    从不愿相信的事实中知晓必须明白的道理,心理健康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国内顶尖教育专家孙云晓、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阮梅,七年沉底采访,用沉痛的答案告诉天下父母和老师,我们该怎样去持平孩子的心灵创伤。
  • 修炼你的最佳孕力

    修炼你的最佳孕力

    李思博:妇幼健康顾问,养生专栏作家。出身中医世家,遍读中医经典和现代医学著作。近年专心于妇幼保健研究,对于育儿、早教有丰富临床经验。作品遍布《健康向导》、《闺房》、《尤物》、《女人花》、《爱人坊》等杂志。
  • 成才:我为你支招

    成才:我为你支招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介绍培育子女成才的科学知识,旨在为家长提供一些科学培育下一代的方法和技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家庭的幸福美满作点贡献。本书力求突出“三性”,为争做到“三个结合”。“三性”即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
  • 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身上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映射着父母的影子。本书面向4—12岁孩子的家长,结合家庭教育的常见问题,从性格塑造、习惯培养、亲子沟通、社交能力等方面,教家长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最合适的教养方式。
  •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本书是一部彻底解决孩子厌学、贪玩、偏科、不爱写作业、惧怕考试的教子宝典!很多孩子都非常聪明,可就是不爱学习:每天去上学,就仿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样:一玩起来就没够,一翻开课本就头疼:作业不是忘记写,就是拖拉到很晚才动笔;上课眼睛在盯着黑板,但是心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了:还有的孩子非常害怕考试,一到快考试的时候就不想上学……遇到这样的孩子,相信很多妈妈都非常头疼。每天晚上都给他补课。甚至给他请来家教。但就是不起作用,孩子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厌学了。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魂镇

    魂镇

    发生在2017年的喜剧浪漫爱情灵异故事。故事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爱情故事带点小的灵异。
  • 吴皇,你笑一下好吗

    吴皇,你笑一下好吗

    “妈,我不就是亲了一口老爸吗,你用的着把我送到韩国吗,还好有张紫。”“吴亦凡,有你真好,如果我妈和张紫的妈执意要把我送到韩国,也许我们身边就不是你和TAO了,感谢我妈吧!!”
  • 此去是江湖

    此去是江湖

    【聂林朽,武侠一,《此去,是江湖》】——————前言:有一种说法,江湖是个地狱,人走进去就变成了鬼。我没见过鬼,也没见过江湖,今受师门之命出山行走。临行前师兄送我一把伞,并告诫我,天有风云不测地有高低不平。这些我懂,所以我回答,放心吧师兄,有你送的伞,日照雨淋都不算什么。这里是藤泷谷,我叫茗澜,乃藤泷谷弟子,自此拜别山门投身江湖。
  • 无敌透视

    无敌透视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英雄救美,却被人杀害,偶然得到秘辛,成就一双无敌透视眼,从此以后,美女、金钱接踵而来。
  • 常识让我成为强者

    常识让我成为强者

    陆天星穿越异界,没得传统意义上的金手指,但却发现上一世的常识,在这里异常吃香。例如:“师傅你在写什么?”“我在算九个九相加等于多少。”“九九八十一啊。”“咦!结果竟然正确!”.....................“师哥,这几个字我又不会念了。”“师妹,我给你编套拼音吧。”......................“师哥,你看看我的灵田,怎么连年减产。”“师弟,种田不是挖个洞就可以的,要深耕,要施肥,要治虫。”.....................每普及一项常识,天道就会降下大笔功德,不用修炼修为就蹭蹭蹭往上涨。陆天星捧着海量功德,感动得泪流满面地道:“真是感谢上一世教育!”
  •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是警世大言,给一个时代提供了一种道德方向,伦理精神,带有启示性。书里面充满一种庄严感和良知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问题,提供了很多很可靠的答案。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因而读它有无限益处。这部书看起来不厚,但每一篇东西都充满经典。
  • 替身姐妹

    替身姐妹

    十岁的米拉和妈妈离开了家,去了乡下的外婆家生活。十四年后,她回到了曾经的家,冷漠的爸爸,陌生的贵妇和男孩儿,还有不知所踪的姐姐。所有的一切都很陌生,但是还好,她不是一个人了!她有家了,有爸爸了!她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人了,可是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 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市场化管理机制和集群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下的企业信息服务的协同组织,基于企业信息需求和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集成化信息服务流程重组及其集成服务模式的实现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