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710600000029

第29章 孙思邈与佛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家、长寿家。他与道教的影响和关联是突出的、鲜明的,与佛教又如何呢?

1.以孙思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思潮看

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以后,势力逐渐扩大。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大有席卷之势。隋唐时佛教尤为鼎盛,对中国古代文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孙氏故里——陕西耀县按现行行政区划,乡乡镇镇几乎过去都有佛教寺院,佛教极为盛行。孙氏栖隐的药王山早在南北朝时就是佛教活动的丛林,摩崖造像就始于其间,是佛教文化在药王山的重要遗存。药王山“耀县碑林”尤以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佛、道造像碑的存藏量为全国之首,时代之早,存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全国之最。始光元年(424)《魏文郎造像碑》号称“北魏造像始”,佛道造像并龛同造。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载:“佛道造像合雕多见于陕西耀县。”该碑和《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均被收载入《世界美术大全》。孙氏因从小多病,加之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据《唐书·孙思邈》传载:“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18岁时志学以医,“兼好释典”。20岁以后便专心行医,为乡邻亲友治病。可见他从小就喜好攻读佛家的经典,因而独孤信对他的评语是:“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而难为用也。”为什么独孤信认为他是“大器”,却难为朝廷所用呢?这显然发现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及其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佛家宣传的因果轮回,普度众生,脱离俗世苦海,追求超脱人世的“涅木”。武夫出身的独孤信赞扬他是“圣童”、“大器”,又认为他不能成为一个治世的政治家。实践证明其评价是很准确的。因此孙氏终生不仕,究其根源是在“弱冠”以前就有思想源头了。这为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赐官而固辞不受作了诠释。就医学而言,他就是要通过治病救人,拯一命值“千金”,“胜造七级浮屠”的善行慈念。这种思想与各种佛教的清规戒律,也就不时地反映出来。就连“执师之礼”的唐初“四杰”之一的文学家卢照邻都把他比作当世释迦弟子“维摩诘”,评赞他“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因此,“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及终南山、五台山(药王山)等。

2.以孙思邈的结友交往与佛学看

孙思邈生活的隋唐之际是佛教鼎盛的时期,他隐于终南山的佛教之区。据《高僧传·道宣传》、《高僧传节要》等载,当时佛教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道宣(596—667)“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九岁能赋,十五厌俗……洎十六岁落发”。他先到终南山仿掌谷的白泉寺,隋末在崇义精舍,一年后到丰德寺,不久又住净业寺。“有处士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夕……”住在附近的孙思邈同道宣两人来往甚密,结为好朋友。孙思邈还为著名的尼姑净明治好了连巢元方等名医都没治愈的霍乱病。

又据《华严经》卷五十九后附言,大经文曰“贞观年中,孙思邈……至长安,说齐魏间事,有如目睹。书写此经七百五十部,其时太宗欲读佛经,问邈:何经为大?邈曰:《华严经》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六百卷,何不为大?而六十卷《华严经》独得大乎?邈答:华严法界具一切门,于一门中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乃华严中一门耳。太宗方悟,乃受持华严”。唐太宗读佛经都求教于他,遵从于他,足以说明孙氏对佛籍经典的潜心研究,精深造诣。尤其是孙氏还书写了《华严经》计750部,这是难能可贵的。

孙氏不仅注重对佛学的研究,更注重对其吸收和利用。佛教要脱离俗世苦海的自我解脱,而且还要“普度众生”,要求佛教徒必须立普度众生之愿,发大慈大悲之心,“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认为“众生平等”,“一切众生是我父母”,等等。

《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可明显看出佛教对孙氏思想的影响。在读到医生必须有救人的心愿,“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待病人“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要“一心扑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显然,其中许多都是佛家用语。佛教中有“五戒十善”的意义,“不杀生”乃其中的头一戒。这条戒律严重束缚着孙氏的思想。他说:“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并在《千金翼方·本草下·虫鱼部》指出:“鸟兽虫鱼之类凡116种,皆是生命,各各自保爱其身,与人不殊。所以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自受命,即鸟兽自爱,固可知也。”当然为了临床,他又对这种戒杀做了变通的解释,“是以须药者,皆须仿见先死者,或市中求之。必不可得,自杀生以救己命,若杀之者,非立方之意也,慎之,慎之”。又如“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列。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又据《千金翼方·辟谷·服水》中指出,甚至在服药之前还要:“先发广大心,仍救三涂大苦,普度法界含生。”可见佛教对其思想影响有多么深刻。

3.以孙思邈的著述和方药的吸收来看

以孙思邈对佛教医药之方,引用之多,载述之详,更深刻地反映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在孙氏生活的年代里,古印度医学是当时发达的一种医学,随着佛教僧人频繁往来于天竺与长安之间,大量佛经被带入我国并译成汉文。

孙氏接受了天竺医学理论“四大不调”、“百一病生”学说,并经其研用实践而使其“中国化”。古印度的阿输吠陀医学的理论认为人体是由四种元素合成,即所谓“地水火风,合和成人”的“四大”学说,孙氏在《千金要方》卷一“诊候”引述中说:“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又说:

“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孙氏又说:“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在《要方·阳性·调气法》中认为:“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氏善于消化吸收外来医学的精华。在《千金翼方》卷二“耆婆治恶病”中载:“疾风有四百四和,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黄,青,白,赤,黑风)……其风合五藏,故曰五风。”孙氏试图把“四风”与中国的“五行”学说结合起来。这种“四大”学说在《千金要方》中占一定比重。因而林亿在校对本书时也附会这种学说,认为本书“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验,四种兼包……”孙氏对佛家“天下所有,无非是药”的观点极为赞赏。《千金翼方》卷一“药名”中说:“有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所以述录药名品,欲令学徒知无物之非药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大量吸收民间和外来药物,使《千金方》所载药物比唐代官修《新修本草》多680种,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药物品种。难怪后世称他为“药王”。同时《千金》两着中,对外来医学吸收最多的还算是方剂和药物,其中最为多见的还是古天竺名医耆婆的方药,计有10多个。《翼方》卷二十一载有耆婆万病丸、耆婆治恶病方、又有阿魏雷丸散方、苦参消石酒方、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浸酒方、浸汤方,仙人黄灵先生用天真百畏丸、九霄君方、仙人治癞神验方、矾石酿酒方、盐曲方、补酒方、内酿方等。《翼方》卷十二“养性”录天竺摩揭陀园服菖蒲方,耆婆汤,耆婆大士补益长生不老方等。这些方剂的共同特点是所用的药物大多是外地所产,较少中医所常用药物。而这些方剂的组成原则与中医的理法大多不同。故孙氏评论说:“其用药殊不论次,将服节度,大不近人情。”虽然如此“至于救急,其验特异”,中医理论难以解释。他认为“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关戚,智不能知”,并誉为具有“龙吟云起,虎啸风生”。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方剂学内容,起到了有益的解放思想、不拘小节的作用。孙氏在《翼方》中又载“阿伽陀园万病”方、“阿伽陀药王诸种病及将息服法”等。阿伽陀,是多陀阿伽陀的简称,又名答塔葛达。旧译为“阿伽陀”或“阿伽羯陀”,为佛教经典《内典》中常用之语。孙氏《要方》中又录载了“天竺国按摩法”即“波罗门法”。

孙思邈还撰着了《会三教论》,并在《千金方》中还注意到佛家的释门涂师师道人,支法存,法师净土寺主矩师等诸佛家医方,有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在《大医习业》中孙氏指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读诸子,观事则不能默然而识之;不读内经(典),则不知慈悲喜舍之德……”既认为学习佛家的经典著作《内典》,应成为“大医”的条件和作为医生的必修课。故其医德思想的形成并非偶然。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出孙思邈同佛教的关联及其影响,例如:甘肃省甘谷县的雨花台本应是佛教圣地,但却有孙氏的殿宇;陕西耀县的香山寺,同样过去有孙氏的殿宇;就连泰国的金佛寺,也有孙思邈的塑像。这难道是偶然吗?

正如隋唐文化的开放、博大、兼容,有古今中外文化的融合与濡养,孙氏集中外优秀医学文化之大成。这也是孙氏与隋唐医学文化的一个特点。

同类推荐
  •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

    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

    全书共收录来自多家高全国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2009年“中国(宝鸡)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高层学术论坛所提交的论文和有关文章。
  •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修崃荣谈关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的研究成果,重点解读了关公“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正义观,辨正了“大意失荆州”传统说法,阐释了弘扬关公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作者认为,关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终成为“武圣”,这是人民的最终选择,也是关羽践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结果。关公信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圆融儒释道,覆盖多民族,连通港澳台,护佑全华人”的力量,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扬。
  • 老北京古建筑与祭坛

    老北京古建筑与祭坛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整洁健身(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整洁健身(中)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北京寂寞部屋

    北京寂寞部屋

    她是那样美好的女子。她连笑起来都不快乐。沉静,淡定,优雅,遇到熟人与狂欢,也许会发疯。可是她在最年轻的时刻,遇到了终北北。她就像舒淇演的笑笑,而他却不是完全的方中信。她等了他三年零三天,他的手臂却永远弯不成她的终点。
  • 神豪正在恋爱中

    神豪正在恋爱中

    每提升一点身体素质每掌握一项技能每赢得一个荣誉甚至每交往一个女朋友都能直接获得金钱的奖励,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就算换女朋友给钱,我也不做会渣男……吧?”不一样的神豪文。讨论群:952841773
  • 卿心早属童话之白雪公主

    卿心早属童话之白雪公主

    [花雨授权]爸爸新娶的妻子绝对是个巫婆后母,但她可不是逆来顺受的白雪公主,那就让两个女人来斗斗看谁是最后的赢家。皇后居然有个魔鬼侄子,在家中处处强压着她,让她在学校的日子不太好过。来吧来吧,本大小姐豁出去了——
  • 我是黑暗

    我是黑暗

    睁眼创世,闭眼灭世!是上天的捉弄,还是命运的玩笑?九世轮回皆成空,千年一梦惹尘埃。偶开天眼看红尘,可怜身是尘中人!·····”天帝?谁允许你执掌我的命运了!“”冥皇?难道你也想变成婴儿吗?!“”什么?你是光明?!那好,从今往后,我就是黑暗!“
  • 重生之古董大亨

    重生之古董大亨

    曾是战功赫赫的铁血将军,今成被人溺死在西湖里的不入流混混。巨大的身份转变,面对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又该何去何从?活着,就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想去那。古董不是人生,只是赚钱实现目的地手段。
  • 龙魄

    龙魄

    一个普通的华夏少年,因为无妄之灾险些丧命龙口,最后却苦尽甘来得到穿越彩票。来到异界后,原本只是想过着幸福安宁的贵族生活,却意外的得到了华夏瑰宝的线索。为了心爱的少女,以及血脉中传承的信念。江逐流决定踏上寻找炎黄瑰宝的道路。山河社稷图:能够创造一片独立空间,以完整度决定空间的大小,在空间中可以用功德生成各种奇花异卉,珍禽猛兽,是天然的宝库。乾坤神农鼎:能够自动生成丹药配方,并且炼化天财地宝形成各色效果的丹药。神龙九变:炎黄龙族独特的修炼法诀,传说最高境界可以破开混沌,前往无人知晓的世界。
  • 红尘劫:乱世

    红尘劫:乱世

    小时候那不为人知的事·····“你特么你桃花泛滥很厉害么!“
  • 终结我治愈我

    终结我治愈我

    一日,替她诊病的他忽然话锋一转:“给你当了这么久的心理医师,什么时候转正?”她笑说:“你不就是转正的心理医师?”他将她逼到墙角,抬起她的下巴,声音低沉魅惑:“我说的转正是这个意思。”她迎上他的目光:“刚好,给你当了这么久的没名没分的合作人,我也想转正,要不就今天吧。”【1V1双洁互宠HE】
  • 了斋之

    了斋之

    了斋之,不去乐。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对)藩篱围木屋,半院菊饮兰香。这是了斋系列,因为都是了斋之,什么什么,所以就是这样了。
  • 剑千世

    剑千世

    古语有云:古剑寒黯黯,铸来几春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剑者,兵之皇者也。剑道,天下大道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与它,便开始那段邂逅。佳人所至,春花,夏荷,秋月,冬雪。青锋所指,焚山,煮海,开天,辟地。这是一个追溯古今的故事,剑在,人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