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35600000061

第61章 人伦大道仁义根本——孝道源流与社会意义考察(1)

李映发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社会意义巨大。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始于事亲”。孝立,始有“亲疏之别”,家庭、家族中的人伦秩序才得以清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是国的“细胞”,家族治理补国家行政治理之不足。能齐家(包括家族)则能治国。齐家是孝道的一种,其精神意义延伸、扩大于社会,遂成为忠于君、仁于人,则所谓“以孝事君则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以于官”。孝不仅是齐家、治国的理论基础之一,而且是为人的精神信仰、道德根本与行为规范。孔子指出:“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其为人也,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大孝德之本也”。仁义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其根本是孝道。以孝齐家,以孝治天下,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孝道起源

孝,汉朝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善事父母曰孝。孝字结构,上为“老”字的省略,下为“子”,其义为儿子以老辈为上,顶礼爱戴,敬存膝下。有老有子,其别其敬,孝始生成。《尔雅·释亲》载:“父为考,母为妣。”殷商甲骨文中出现了“老”、“考”、“孝”三字。朱方圃《甲骨文字编》注云:“古老、考、孝本通,金文同。”求其本义而言,孝应是子与父之间关系表述字,甲骨文中“孝”的本义是“奉先(祖)思孝”。汉代以降,父生为老,死为考。天下社会人群,父与子的血缘最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即尊崇父亲。由此可知,孝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杂婚、群婚时代是理不清父子关系的。只有到了父系氏族时代,对偶婚家庭出现后,父子关系才会清楚明白。父辈和子辈的区分,是人伦中第一条大界线。孝的礼仪关系确定,血缘亲疏在人群中逐渐明白,父辈与子辈划分出来,子辈里兄弟姐妹关系也清楚了。孝亲关系的建立,固定了这种血缘关系,成为阻止人类幼年时代婚姻陋俗上血缘混乱的第一条大杠子,不致乱伦。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显现出它大有助于人类本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于是,孝逐渐成为人们敬父崇祖的信仰与行为规范,成为大众认知共誉的美德。

孝,定出了父辈与子辈间的距离与关系,子辈间的距离与关系是“悌”。孝是“尊敬”、“善事”,悌是“关心”、“和顺”。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子女孝顺父母,父母对子女慈爱;弟(妹)对兄(姐)顺,兄(姐)对弟(妹)要睦。父慈子孝,兄睦弟顺,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人类道德的“发祥地”。

孝道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简而言之即“上古之世”。《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其文所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明尊亲爱子的心理与行为已经产生,只不过是“不独”,即不偏爱自私,这时已有家庭,私有财产也开始出现。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传说时代,皇帝之前应是“太古之世”,“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黄帝、尧、舜、禹时代,是原始氏族社会时代,有了家庭、父子、兄弟、夫妻之别。《尚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至五世孙尧都未有孝悌方面的文字。至尧主政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时期,孝成为了公众称誉的美德。尧70岁时,要四岳推荐接班人,四岳推荐虞舜,并且介绍其为人处事的德性曰:“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舜的父亲眼盲,母亲死得早,父亲偏爱其后母及后母之子,数次欲害死舜,但舜以忍耐和宽容,以孝和悌搞好家庭关系。“舜年二十以孝闻”,舜以孝获得人们的好口碑,尧选定舜做接班人,为部落联盟的首长。

史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即天子位;尧死,“百姓愁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后来,舜死,禹“三年丧毕”而后践天子位;禹死,启“三年之丧毕”,而后即天子位。

这个时代是氏族部落联盟时代,有了家庭、有了父子,有了母子、兄弟,有了社会中的上下级之别,也有了一定的私有财产。

舜的父亲、继母、弟象合谋,多次欲害死舜,父占舜的仓廪,弟象占尧赐给舜的房子和琴。这一家子,最初大悖于后世提倡的父慈子孝、兄睦弟顺的孝道。

尧舜禹时代的“以孝闻”举荐人才,“三年之丧”如悲父母的哀礼,说明中国的孝道产生于家庭私有制出现之初、国家形成之前。

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发展,国家的出现及后世的行政管理,人心的教化,孝从信仰、道德、行为规范诸方面得到提升、加强、发展。夏代人尽孝,以勤劳尽心。商代人尽孝,与事神相联系,“奉先思孝”。在此历史基础上,周公以祖考配享上帝成天,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周朝时在家中“父至尊也”,在国家“天子至尊也”。如此的伦理之道、政治制度,是以孝为根本而建立和发展的。

二、孔子论孝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述三代之礼。”孔子(前551—前479)生活于春秋末期,天下诸侯纷争,有关上古前代的诗书残缺。孔子潜心整理,教育弟子。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知道不同时代的礼如何省略与增益,因而主要是总结周礼。孔子总结前代的孝道,并作了不少的阐释与引申。

孔子曾回答多个弟子请教“孝”的问题,《论语》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孔子回答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是,不仅要赡养父母,更要尊敬父母,否则与饲养犬马宠物有何区别?

孔子回答子夏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意即是:家务杂事任其劳,好酒好肉先给父母吃,但是却摆着一张难看脸色,这难道是孝敬吗?孝敬,首先是由衷的尊敬。

孔子回答孟武伯说:“父母,惟其疾之忧。”当子女的要时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尤其是对父母的病痛要挂在心上,这就是孝。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家有年迈或健康不佳的父母,儿女不要远游久离别,即使万不得已,也要告诉父母去何方,几时归,并早早回家。

孔子回答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问题时说:“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明确回答“三年之丧”是为了报答子女身在襁褓时父母的三年哺育之恩。

孔子回答孟懿子如何尽孝的问题时说“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周代社会中的这一道法规范。

孔子论孝曾强调:“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对于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有不妥当行事,要心平气和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父母不从时,子女要更加尊敬,细心做好各种事情,不要埋怨,以亲情感动,再加以规劝。这一点,孔子对《仪礼》中“父至尊也”的说法作了新释,还原其人性,认为孝敬父母并非愚孝,父母的不当处也可以规劝和建议。其第二段,观其是否是孝子。孝顺父母要有振兴家业,光宗耀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要谨守祖训,发扬传统。这样的人才是真孝子。

《论语·学而》载孔子说:“孝乎有孝,友于兄弟,施于政”;“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孝悌推及于社会人群,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仁心与义行。如何将此推及于国家社会秩序?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时说得透彻,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其位,各尽其责,各用其心,天下就大治而太平了。

孔子论孝,除了《论语》外,在《礼记》、《孝经》和他删订过的书中、弟子编的书中也都有些记载。

孔子所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显学,其所言之孝道,并非只是学派之学问。先秦诸子对孝道均有一致的共识。

《孟子·梁惠王》载:“谨庠序之义,以之孝弟之义。”《墨子·兼爱》载:“居父母之丧曰孝。”《墨子经》上载:“孝,利亲也。”墨子指出当时天下大乱的原因:“臣子不孝君父,所以乱也”;“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为此他大声疾呼:“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大治。”

《庄子·外物》载:“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

《管子·牧民》载:“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吕氏春秋·孝行》载:“笃谨孝道。”

老子学说多论自然之道,偶及社会问题,认为天下乱是因为没有“无为而治”,人为逆行违背了天地人的自然法则。但他对当时社会乱象还是充满乐观精神:“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危难之时,方能显出忠臣、孝子,老子认为他们会收拾残局。

荀子主张人性恶,若想育人成才就要教。他说,加强孝慈孝育就可使人“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尊先祖而隆君师之礼”。

韩非子注重法、术、势,主张以法治和强权维持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他反对儒家只讲仁义感化,不重法律制裁。其学说“归本黄老”。不过,他并不反对家事的孝,国事的忠。在《韩非子·五蠧》篇中他指出“直于君而曲于父”。他嘲笑孔子为逃兵辩解:“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孝与忠,有时矛盾,孔子认为孝至上,可以容忍父亲犯法乱禁,儿子为养老父可以被原谅当逃兵。

由上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孝道都是遵从的。“其为人也,孝悌。”事父以孝,事君以忠,已成为天下人的道德规范,其祭庙祀社和为亲尽哀的孝行已成为民风民俗。至于孝父与忠君发生矛盾时如何协调解决,当时并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说法。

三、以孝治国

孝始于事亲。舜孝父睦弟而齐家,显出非凡的德行与能力,被推荐继尧位,摄天下事。舜的经历,虽使其摄天下事,但还不足以完全以孝义治天下,与后来禹死启立的夏朝“家天下”时有较为显著的区别。

古代中国的国家社会结构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是家的保护伞,家是国的基础,国、家一体。齐家的孝,被延伸、扩大后就十分顺理成章地成为治理国家社会的仁、义、忠。“家天下”的国家社会,帝王之家是天下第一家庭,有其孝道,其“齐家”是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视国为一家,帝王是天下人的“君父”,天下人是子民,应该尽“孝”,这个意义上的孝就是“忠”。“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义一也。”

殷商治国,似乎多祭祀于天,占卜于神,实质上“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周朝不仅承袭殷的祭祖昭孝,而且实行周天子下的诸侯分封制度并创立宗法制度以严人伦之别,因亲亲之谊,从而以固封建制度,以安天下。宗法制度规定,天子国君,立长立嫡,是天下最大宗之子,以敬其兄之心敬其国君,以孝其父之情忠于天子,将家庭里、家族里的人伦孝道扩大而移植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中。这正如孔子总结的:“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移家孝入于国事,各等级的人应有德行。《孝经》中有记载:周天子“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诸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卿大夫“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士“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庶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由上述观之,周代治国,移家孝于宗法、封建社会秩序之治理,将家族、社会、政治、道德、宗教之精神合而为一,助以安天下。这就是孔子总结的“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夏商周的孝,尤其是周代的孝道成为了后世“法先王”的典则。

孝与政治结合。秦汉以降,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孝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更加深化、扩散、加强。汉高祖刘邦开国,鉴于秦朝不重儒、孝之失,决定以儒孝守江山。叔孙通给刘邦讲“今天下为一家”,应行仁孝。刘邦准允,派他去鲁国招儒生三十余人,“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制定出汉朝礼仪,满朝文武朝会时,刘邦感到了天子之尊的愉悦。

孔子说:“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汉高祖刘邦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是天下一家之“君父”,那么他如何孝于自己的父亲呢?刘邦见父亲不下拜,而要父亲向他拜,他说:“皇帝天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孔子时代,人以父孝为重,而秦汉以降,以忠君至上。刘邦还是出于孝,给父亲上“太上皇”尊号。

关于孝与忠的矛盾,刘邦的行为已对先秦诸子的争辩作出了答案。汉武帝时,董仲舒倡言:“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但是,天下的儿子们对父亲的亲情实难割舍,不少臣子认为“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甚至因奔父丧守孝而不顾及国事。这个问题,直到北周时,因王谦为父守孝的问题,皇帝手诏“夺情”才予以解决。古代子为父母丧守孝27个月(不计闰月),长孙为祖父母丧守孝27个月(不计闰月),其间不能做官、考试、嫁娶,这是规矩,叫“守制”。臣僚守制,有时会误国事。从此以后,国事为重,忠君第一,皇帝下诏“夺情”,即不奔丧回乡里守孝三年(实为27个月)。这是皇帝提倡的孝道。不过,历代宦海风波险恶,关于“守制”与“夺情”,曾上演出很多官场相互倾轧的故事。

《礼记·中庸》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此指儿子要善继父母之志,嗣君要照皇考的既定方针办,传其道统,治理国家。刘邦说:“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刘邦之后的刘家子孙皇帝,谥号中均有一个孝字。唐朝颜师古说:“孝子善继人之志,两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例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孝宣帝、孝元帝、孝成帝、孝平帝、孝哀帝等。

同类推荐
  •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本套书收录秭归县8位作家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公开发表过。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酒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酒经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酒的相关文化:酒品、酒道、酒礼、酒出趣事、酒出幽默、品酒个性等等。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西班牙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西班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四美图

    四美图

    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创作的四十余篇散文作品,文字清新流畅,其中有对童年、青春的歌颂,有对家乡的怀念,还有对人生的感怀。
  • 丝路驿花:阿拉伯波斯作家与中国文化

    丝路驿花:阿拉伯波斯作家与中国文化

    古道西风,驼铃频响,漫漫的陆路丝绸之路将中国和阿拉伯世界连接起来。多少次危险之旅,中国人步履维艰送去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内心充满走进神秘阿拉伯的激动与幸福。多少个沙漠之夜,阿拉伯人仰望星空,讲述着比一千零一夜还多的故事,其中不乏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与梦想。宝船浩荡,海风长空,茫茫的海上陶瓷之路又在中国和阿拉伯之间增加了新的交流渠道。中阿两地的船队满载着中阿人民的希望,克服了比郑和下西洋、比辛伯达七次航海救灾要多的困难,驶向对方之港。在这种文化交流的大潮里,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形象就像丝路花雨,润物细无声的浸滋着阿拉伯文学的沃土。
热门推荐
  • 魔鬼辞典

    魔鬼辞典

    本书作者对通行的人名、地名的翻译进行了一次颠覆,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译法,让除了只代表人和地点之外再无意义的音译加上译者所附丽的文化价值意味,把这些译名变得滑稽可笑,幽默好玩。
  • 异世之武神系统

    异世之武神系统

    神秘的宇宙神族,古老的武神传承。地球的失意高中毕业生携带着“武神系统”穿越到洪武大陆。洞天福地,能量兑换系统,每日抽奖....逆天的资质,无敌的战神血脉,强大的修炼功法,全能的宗师,怎一个爽字了得!兄弟之间的情谊,爱人之间的纠缠,学院,国家,魔兽。一切尽在武神系统!
  • 努力的爱上你

    努力的爱上你

    一个心理状态有问题的天才少女进了众所周知的富人学校。
  • 女配只想活啊

    女配只想活啊

    穿书就算了,为什么是注定要死的女配,不要啊!既然如此,那么我要努力活下去。首先要远离女主,远离男主之后我就可以过自己美好幸福的小生活了。啊!生活真的好美好,好幸福啊。等会儿,等会儿。剧情怎么不对啊!
  • 有求必应醉人心

    有求必应醉人心

    未经世事的章可闫与家族决裂并追寻着想要生活,一群看似志同道合的朋友却逐步带来了危险与麻烦,在她背后策划着一切的正是她最信赖的亲人,以此展开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 典当风云

    典当风云

    长官生死簿的美女判官为何沦为当铺老板。当铺背后又是怎样的风云涌起,算计,背叛,深爱我的你是否永远在我身边。在外霸气在内娇憨美艳判官~醋王霸道口是心非傲娇男主臭脸阎王阎王大人我被罚这些天想我了吗。没有。阎王大人今天想我了吗。没有。阎王大人。。。。没有。哦我只是告诉你洛云说他要娶我了。本王想你了,到了本王的心里,你就逃不掉了。
  • 末世盗贼玩家

    末世盗贼玩家

    带着游戏中盗贼的职业系统穿越到末世之中,潜行于黑暗阴影,无情锋刃收割一只只丧尸头颅,来去无形,潇洒如风。对别人而言,末世的丧尸是恐怖的,对李思文而言,一只只丧尸便相当于升级所需的经验值,技能书,以及神秘道具。咦,前面那么多人逃命是为什么?有一只恐怖的九阶丧尸?太好了,杀了它,看看能爆出什么好东西。啥?有许多丧尸小弟护卫?不怕,看我顶级潜行,虚空行走……
  • 网王柯南主家教之随风飘走

    网王柯南主家教之随风飘走

    我叫莫凛霖,普普通通初中生一枚,出生在三次元,重生在二次元。别问我怎么死的,QAQ,我才不会告诉你是被砸死的!睁开眼就是家教,后来就加入了网王和柯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清朝那些人

    清朝那些人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