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27100000005

第5章 锦衣卫的第一次兴覆(4)

胡惟庸案件中朝廷重臣大批量的死亡并没有让朱元璋停下杀戮的屠刀,反而让他认识到“清除异己”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样的认识给了锦衣卫更加宽泛的活动空间。通过胡惟庸案件,朱元璋也锻炼了队伍,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了未来锦衣卫的侦查网络和办案手段,锦衣卫可以说是在千锤百炼中完成了自我成长。

其实,设立锦衣卫这个部门,朱元璋虽然作了很久的盘算,但是毕竟这个部门还属于新生事物,在历史上从来未有过。作为开创者的朱元璋必须先要知道它的能量和效果,才能确定是否有锦衣卫存在的价值,还有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是否值得他信赖。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最需要的就是信任,从一军统帅到一代霸主,朱元璋已经愈来愈难相信别人了。很让朱元璋欣慰的是,经过胡惟庸案的洗礼,锦衣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洪武十五年,在追剿胡惟庸案的剩余“案犯”的同时,锦衣卫悄无声息、水到渠成地“挂牌营业”了,从此,这些朱元璋手下的亡命之徒终于不用挂着“内廷拱卫司”、“仪鸾司”的羊头而卖“锦衣卫”的狗肉了,他们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皇帝的身侧。

这就是动荡的大明王朝初年的历史时局,曾经位极人臣的胡惟庸在憋屈中死去,身后孰是孰非至今难下定论。在三万多生命那最后一丝的幽咽中,神秘的锦衣卫在历史的洪流中抬起了头,他们顺着朱元璋手指的方向,要为他去扫尽所有威胁大明王朝未来的不安因素。

在胡惟庸案中,锦衣卫的出现是迫于朱元璋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而在整个事件中,朱元璋动用的最核心的力量,从始至终都是锦衣卫。在锦衣卫博得了朱元璋的信赖以后,从胡惟庸案中锦衣卫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潜移默化中也对锦衣卫产生了一种依赖感。而开国皇帝对待这个特务部门的依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锦衣卫这个特殊部门再未退出明朝的历史舞台。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每一个皇帝都不能够完全信任自己的臣子,即使锦衣卫在明朝后期逐渐没落,但是仍然没有被取缔,可见,在朱元璋的作用下,锦衣卫已经成为了明朝皇帝们的一种情结。

三、锦衣卫的第一次成形

在清剿“胡惟庸案”的株连罪犯的过程中,锦衣卫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胡惟庸案”还没有尘埃落定,朱元璋已经迫不及待地把锦衣卫推向了明朝历史的前台。这是明朝锦衣卫的隆重登场,在“胡惟庸案”中逐渐成形的锦衣卫,具备了对外廷的监控功能,可是,由于朱元璋对于子嗣们的过于相信,也使这第一次成形的锦衣卫有着明显的漏洞,这个让朱元璋忽略了的漏洞日后成为对皇太孙朱允炆的最大威胁。

1.后“胡惟庸案”时代锦衣卫的成熟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驾驭一帮亡命之徒为他打江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元璋的前瞻性,朱元璋的深谋远虑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即使是民间传说中智慧已经可以赶得上诸葛亮的刘基也远远不及。

暴力机关永远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王权的根本,所以朱元璋在当上吴王后,首要的事情就是改革他的军队。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管理方面可谓是天赋异禀,具备着统治者的思维能力,他深切了解元朝统治的失误之处,并且吸取经验以弥补自己的缺失。

首先,朱元璋将军队分为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个卫亲军指挥使司,同时废除了袭用元朝旧制的枢密、平章、元帅等称号,而是按照兵马的数量,把五千人称为“指挥”、一千人称为“千户”、一百人称为“百户”、五十人称为“总旗”、十人为一“小旗”。在最大限度上完成了对军队的管理和掌控。在朱元璋正式建国以后,他迅速将这种模式推广了下去,把五千人以上的军区称为“卫”、一千二百人以上的称为“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以上的称为“百户所”。

在朱元璋早期推行的卫所制度里,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是大都督府,大都督府负责明朝的所有军事事务,包括负责内廷安全的禁军。内廷拱卫司就是负责内廷安全的禁军之一,属于羽林卫的一支,也受大都督府管辖。

内廷拱卫司无疑是和皇帝最亲近的一支队伍,属于皇帝的专职贴身卫队,拱卫司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经过认真全面的审核,对统治阶级必须誓死效忠,总体来说就是要从肉体上和精神上都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同时,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还必须都是顶级的。

伴随着乱世的结束和明朝皇权的确立,朱元璋急需一支效忠于自己并且完全为自己服务的亲兵。而内廷拱卫司此时无疑成了朱元璋最好的选择。于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在给功臣们论功行赏的同时,把内廷拱卫司从大都督府的管辖里拉了出来,改为亲军都卫府,由自己直接管制。内廷拱卫司虽然属于皇帝的亲军,但是实际官职并不高,拱卫司的头儿也就是七品的官职。在把拱卫司独立出来,变成亲军都卫司以后,朱元璋首先将官职从七品一下子提到了正三品,其后就开始大肆扩充亲军都卫司,并设中、左、右、前、后五卫和仪鸾司。

这就是锦衣卫的前身,而在亲军都卫司里又属仪鸾司和皇帝的关系最为亲密,于是锦衣卫的破土就从仪鸾司开始了。在胡惟庸案开始以后,亲军都卫司中的仪鸾司终于开始慢慢转换自身的身份,向着锦衣卫蜕变。

终于,在洪武十五年的四月,朱元璋下旨废除仪鸾司,设置锦衣卫。

作为一个由皇帝直接支配的特殊部门,朱元璋给了它一个光鲜的外表:恩荫寄禄。就是说锦衣卫没有固定的人数设定什么的,纯粹就是为了给没什么本事的功臣的孩子们谋个出路,也算是朱元璋赐给有功之臣的特殊福利。

而事实上,锦衣卫主要从事的却是“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其中,设了御椅、扇手、擎盖、幡幢、斧钺、鸾舆、驯马等七个部门负责“侍卫”,但是随着锦衣卫的不断扩编,“侍卫”已经不是它的核心工作了,试问,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怎么可能只是单纯的侍卫呢?精打细算的朱元璋在最开始设立锦衣卫的时候,就把他的朝臣们都给欺骗了,看起来散兵游勇般的锦衣卫,其实里面都是千锤百炼的精英。

另外,朱元璋的锦衣卫还设有经历司掌管文书出入。而朱元璋亲自设立的镇抚司,就相当于是锦衣卫内部私设的军事法庭。

从名义上,朱元璋鼓捣出锦衣卫这个新生事物来,只是为了负责内廷的安全和防务,其他军事系统的事儿只是兼理而已,也就是打打杂之类的。但朱元璋之所以成立锦衣卫,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对付外廷。而锦衣卫也正是在帮助朱元璋清理外廷的第一个威胁——胡惟庸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成熟继而壮大起来的。

可以说,锦衣卫从萌芽的那一刻开始,就承担着朱元璋梳理外廷的任务,其核心工作再清楚不过了。

胡惟庸案从“擅权枉法”到“图谋造反”的案情定位转换,也正是锦衣卫不断艰辛工作的结果。在这项繁杂的工作中,锦衣卫渐渐得到了朱元璋的信赖,随着手中权力不断扩大,分工趋向明确和完整,锦衣卫的管理机构开始逐步成形。

在打江山的贴身臣子们已经无法得到朱元璋的信赖以后,朱元璋身边新的一批亡命之徒又被历史和统治者催生。当然,最初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锦衣卫是蒙着面纱的,甚至在它刚刚站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还无法明白它的可怕,因为朱元璋伪装得太好了,给了它一个公子哥儿式的游手好闲的外衣。外廷的臣子们并不会料到,对胡惟庸的处决和清扫会那么完整和周密。正是在锦衣卫的协助下,朱元璋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始他对“胡党”的肃清工作,他的行动稳健、准确,完全是在凭借着一架精密的仪器工作。

历时十多年的屠杀和不断发掘,使臣子们越来越明白,朱元璋的计划简直是“天衣无缝”。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想起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刑部天牢以外,还出现了一座由锦衣卫管理的“诏狱”,而这座“诏狱”里关押的犯人的身家分量,似乎不逊色于刑部天牢里的人物。臣子们必须开始战战兢兢地想想了,可以享有避开刑部执行逮捕及刑法能力的锦衣卫,真的只是为了内廷的安全吗?锦衣卫手里绣春刀的寒气早已经漫过了应天高耸入云的城墙。

2.锦衣卫网络的覆盖

《明史·刑法志》中在说到锦衣卫时有一句言简意赅的评语:“明之自创,不衷古制。”这在说明了锦衣卫的原创性的同时,也说明了朱元璋在设立锦衣卫上真的是费尽心机,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确实是为了他的政权呕心沥血,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

外廷官员的一举一动,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就会化身为贴在朱元璋屏风上的小纸条,这样的办事效率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明知道这样的事情已经确实存在,恐怕很多外廷的臣子们一时还是无法相信。但是不要忘记啊,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有史以来中国帝王中最擅长管理的天才,如果古代那些比较失败的帝王们有幸参加一个业务培训班,那么主讲外廷管理和监控的教授肯定是我们“一切皆有可能”的朱元璋大帝。

同样是《明史·刑法志》在说到锦衣卫时,把它和汉武帝晚年设立的诏狱放在一起作比较。汉武帝晚年刑法严酷,多用法家酷吏治国,当时的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在后世人的眼中,锦衣卫是和严刑酷法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实际上,朱元璋的锦衣卫与汉武帝晚年的诏狱相去甚远。汉朝的诏狱只是短暂出现在汉武帝的晚年,但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准备把锦衣卫制作成他大明朝这部巨轮上最重要的一个零件。

朱元璋的统治政权已经基本稳定,国家政权建设的事情已经摆到了朱元璋的办公桌上。这个时候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少爷们儿都已经脱去了戎装战甲,换上了锦袍玉带,等待自己的老大朱元璋论功行赏,然后在走完自己枕戈待旦的前半生后,准备开始自己荣华富贵的余生了。而当时政治嗅觉比较敏锐的如胡惟庸之辈,则在忙着笼络人心,慢慢培养自己的羽翼。

而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则丝毫大意不得,作为放牛娃出身的皇帝,他已经习惯了那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危机感。我们不能确定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是否已经开始在内廷拱卫司上打主意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朱元璋已经开始张罗他的特务网络了,这些得过朱元璋恩惠的忠心死士们被朱元璋神不知鬼不觉地安插到了外廷臣子们的宅院里。这些人将成为朱氏皇族永世的奴仆,他们死后,他们的子孙将按照父亲的安排自动世袭这个不为人知的任务。

在胡惟庸逐渐独揽中书省大权以后,朱元璋也加快了内廷拱卫司的改制。我们首先可以想到,内廷拱卫司是给与朱元璋的特务网络输送人才最多的单位,因为作为一个让外人看来“游手好闲”的部门,从这个部门抽调人员必定是最不被群臣怀疑的,而这里的人员必定是对朱元璋最忠心耿耿的。

此后朱元璋要做的,就是把内廷拱卫司中的仪鸾司中不让他放心的人员清理掉,将心腹人员秘密训练成为超强的特殊人才,同时,将基层的特务网络与仪鸾司的特务网络编织在一起,使得信息能够最快地从基层传递到上层,并且贴到朱元璋面前的屏风上。

对于应天府里外廷特务网络的覆盖,可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基层出身的朱元璋来说,在基层安插眼线本来就是他的特长。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想让自己的锦衣卫只在应天府这一亩三分地里扑腾,他站在皇宫的大殿里,眼中可并不只有那一面贴满了小纸条的屏风。大元朝当年横扫欧亚大陆,转眼还不是被他一个小牛娃子给推翻了,所以朱元璋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在渗透外廷的同时,朱元璋召见了仪鸾司的小头目,未来锦衣卫的势力范围必须要扩大到大明江山的每一个角落。“无孔不入”不止是锦衣卫将来在史书中用以炫耀的形容词,朱元璋必须要它成为一个动词,一个恒动词。朱元璋深信,只要这个词可以恒动,他的大明江山就可以恒动。因为历朝历代,绝没有一个皇帝在特务机关上花费像他这么多的精力。

一旦查案,让朝中的锦衣卫出动到地方上去追查也不太可能,毕竟蟒衣鸾带不管到哪儿都还是很惹人注意的。因此大批量的基层锦衣卫才是朱元璋掌握外廷边缘地带动向的“秘密武器”,从效率上来看,如果是由下级锦衣卫直接向朱元璋报告恐怕是不实际的。一来路途遥远,锦衣卫虽然人数并不少,但是基层岗位上的人员比之上层肯定更少,一个人要是跑去报告,恐怕不会有充足的后备力量,何况朱元璋可不是那么有耐性的人,一个月汇报一次恐怕难以填饱这位洪武大帝的胃口;二来基层人员忽然失踪必然会招致别人怀疑,大家都在官场混,脑子又没有什么毛病,很容易就会让这个锦衣卫暴露身份。因此,从节约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这两点来分析,锦衣卫的情报输送工作应该是一级一级传递到京城,而不是由专人护送。

“胡惟庸案”最终导致了外廷臣子们的大换血,无数的位置在瞬息之间就变换了官员,而在这些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锦衣卫更加轻松而且直接地将自己的耳目安插了进去,可以说“胡惟庸案”并没有使基层的锦衣卫们“失业”,相反,通过“胡惟庸案”反而使锦衣卫的网络最终完成了建设,这就像是朱元璋精心修建的一座房屋,“胡惟庸案”让最后的一块瓦安安稳稳地落了下去。

我们回头看去,不难发现,这样紧锣密鼓的工作除了体现出朱元璋过人而缜密的政治手段,同时也说明了明朝特务组织建设的精细和完善。朱元璋像一个雕塑家一样循规蹈矩、步步紧凑地完善着自己对于外廷的掌控,并且通过“胡惟庸案”成功地完成了仪鸾司到锦衣卫的蜕变,将明处的仪鸾司与基层的特务们成功连接在了一起,建立了一支史无前例的、封建时代最强的秘密部队。

3.锦衣卫的天罗地网和严刑酷法

在“胡惟庸案”逐渐被理清的时候,锦衣卫这个明朝政府里特殊的部门终于开始正式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亲自颁布了锦衣卫成立的诏书,当天,内廷拱卫司的仪鸾司终于脱去了用以伪装的朝服,而换上了专为他们所制作的服装。《明史》中记载道:“独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祭太庙、社稷,则大红便服。”

同类推荐
  • 明脉

    明脉

    梦回大明后,朱飞的人生也要从这里开始了,作为朱元璋第二十八代嫡系子孙,冥冥之中也注定了他的有着特殊的身份,他是明王朝的最后的命脉,明王朝的辉煌历史等着他来延续,他要以后世的眼光和思想书写一段传奇故事……
  • 楚国行

    楚国行

    这是什么地方?喔……头好晕,撕裂般的疼痛袭来……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地方里面传来了嘈杂的争吵声……遥远的地方这里寒风凛冽,一些披甲之士正在远眺远方能看到对面除了那雪白银装,还有那充满焦黑的城墙屹立……在秦淮河南岸(今南京)却有那么一个只想着平平淡淡混吃等死的小地主,用他的话就是“我脑子没别人聪明,不会诗不会武,出去还不是别人的菜,还是踏踏实实的溜溜弯逗逗丫鬟,偶尔想起一点什么在鼓捣鼓捣”…………主角光环也有,什么土豆,辣椒,鸡精,还有枪……哈哈看猪脚怎么谱写自己的佳话!第一次写,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 90后的时光

    90后的时光

    90后是怎样的一个年代?怎样的一个世界?我不知道。或许是一个朦胧的年代,或许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也许是一个尚未开化的年代,也许在我不知道的世界有我不知道的疯狂。有人说90后是被宠坏的一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没有忧虑的世界里寻找烦恼;也有人说90后是沉重的一代,肩负着三代人的期望,在三座大山之下生存。有人说90后是没有思想的一代,在奢靡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也有人说90后是叛逆的一代,乖张跋扈、不听良言,总是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有人说90后是软弱的一代,温室的花骨朵总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也有人说90后是激进的一代,偏执的思想总是令他们做出疯狂偏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 春秋我为君

    春秋我为君

    春秋时代,华夏大地一百多个国家。周天子势力大减,群雄争霸,启土开疆。公元前660年,春秋中期。这一年齐桓公迁邢寸卫,救燕定鲁,霸业正隆。这一年,秦穆公初登基,即将开始他开疆千里,独霸西戎的大业。这一年,庆父被逐,季友归国,鲁僖公继位,鲁难得以平息。这一年,一个后世之人来到了春秋。(许多人对中国春秋的了解甚至还没有西方中世纪和日本战国多,多少有些遗憾,其实它跟两者一样都是许多诸侯国乱战,人才辈出,同样精彩。)
  • 千古一伤怀:名士风流

    千古一伤怀:名士风流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犹如一座巨大的宝库,记载着炎黄子孙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同时也演绎着如歌如梦的天地玄妙。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既有帝王将相,又有风流才女;既有民族英雄,又有汉奸败类;既有文化名人,又有商贾巨擘。他们或指点江山,叱咤风云;或金戈铁马,纵横千里;或美艳绝伦,万古伤心;或洛阳纸贵,教化万民;或遗臭万年,流毒四方……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既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品格和韬略,又引起了后人的沉思。
热门推荐
  • 厉火焚天

    厉火焚天

    十年河西,十年河东……今日笑话,明日神话!“我说过,我要许你天下!”且看一人一火,翱九州,闯天下。
  • 玩家之上

    玩家之上

    屹立不倒,玩家之上。游戏平台,地狱之下。
  • 忆四明山泉

    忆四明山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肖筱你还在这里

    肖筱你还在这里

    “肖筱,对不起”“陈永歌,你没有什么好对不起我的”“我可以补偿你的”“那我希望你在我的生命里消失,再也不要出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江山美人图

    江山美人图

    金戈铁马,征战天下,试问天下英雄谁敌手?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何人能与我比肩?江山锦绣如诗,美人倾城如画,描绘出一部如诗如画的《江山美人图》。
  • 假面骑士之命运

    假面骑士之命运

    我只是想要改变你的命运而已……为此我不会轻言放弃!
  •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十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十

    本文主要讲述了林则徐、关天培、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洪秀全、李鸿章等名人之事。
  • 返乡仙

    返乡仙

    返乡仙,返乡人,返乡非仙也非人......当整个世界都因为那些古老存在的返乡所引发的剧变而动荡不已的时候,楚叶则满眼血红的盯着眼前变幻莫测的九色池子。他在追梦!一个成为欧皇的梦!一个看到九色光芒闪亮的梦!“一色垃圾!二色没用!三色鸡肋!四色还不如不抽!”“五色保底!六色不亏!七色小赚!八色就该继续抽!”“九色!九色!九色!老子这次倾家荡产我一定......”“噫!好!我出了!”
  • 友谊的青春

    友谊的青春

    几个人的友谊结识,也遇到了几个很强势的老师,在学校过得生活很是不亦乐乎,班里的几个刺头,却也有拿知分寸,彼此关心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