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35200000020

第20章 武汉成就了新老舍(1)

刘诚言

刘诚言,襄樊学院文学院教授。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山东济南即将沦陷,老舍毅然抛妻别子,来到当时的抗日中心武汉。老舍自1937年11月18日到达武汉,至1938年7月30日离开,其间从事抗日的文学创作、文学组织和宣传活动,尽管仅有八个多月,然而,在这并不太长的时间里,革命的抗日洪流却成就了一个新的老舍。老舍一生中有几个重要的人生转折时期,“武汉时期”则是他的重要转折时期之一。

老舍到武汉之前,他的重要时期有三个,一是北京的“成长时期”(1899—1924),二是伦敦的“外教时期”(1924—1929),三是山东的“成名时期”(1930—1937)。在这三个时期里,老舍的生活内容很单纯,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读书”“教书”“写作”;主要活动的地方也很简单,也是六个字“北京”“伦敦”“山东”。

所以说,这时的老舍“没有统领全国性文艺组织的经历,没有写过通俗文艺,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我以为这就是老舍的“三无”。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来到武汉的老舍,他以上的一切,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抗战全面爆发之后的武汉,对于老舍来说,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特大的熔炉。在这个新天地和大熔炉里,老舍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洗礼,得到了历练,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老舍。一个新老舍的诞生,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获得成功的。

一、主持“文协”工作展示领导才干

1938年3月27日,在当时政治、军事与文化中心的武汉,数百名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庆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也是抗战期间存在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一个文艺家团体。老舍在整个“文协”

活动过程中究竟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第一,在“文协”筹备与成立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筹备成立“文协”,在政治斗争极为复杂的当时,首先就要物色好它的“中心人物”,而确定老舍为负责人,这是“文协”的一个正确选择。

1938年初,“文协”的筹备工作在武汉正式开始,老舍也受邀参与了筹建活动。关于由谁来主持“文协”工作的问题:国民党方面既难以推举出能孚众望的作家,同时又绝对不可能接受共产党可能推荐的任何“左翼”作家人选。在这样的背景下,毫无党派色彩的老舍就获得了国共双方的一致认可。他历来无党无派,作品也在文坛享有盛誉,人品亦无可挑剔,就这样,老舍被推到了“文协”的中心位置。

对这段历史,左翼作家萧伯青曾回忆说:“那时,我正由党组织的指派和冯乃超等同志负责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文协’要成立了,由谁去主持,这是领导权问题:我和乃超同志商量,决定推荐老舍主持‘文协’。周恩来同志和党组织也同意。”帅彦:《乱世浮生》,中华书局,2007年。通过慎重的商议之后,老舍被确定为“文协”负责人最合适的人选。此后,老舍在“文协”从组建到成立后的整个过程中,他的领导才干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要筹备成立“文协”,就要做好“筹备组织”、“会议内容与地点”等方面的准备。

“文协”成立,大致经历了临时筹备、正式筹备和正式成立三个阶段,其间老舍参加了多次临时筹备会议,包括两次非正式的“酒会”,并被推举为正式筹备委员会成员。筹备期间他还参与起草了《致各地文艺界负责人的公函》和《大会成立宣言》。经过老舍和阳翰笙等人的紧张工作后,“文协”成立的相关事宜很快就确定了于志恭:《我在冯玉祥身边看到的周恩来》,人民网,2010年11月6日。。

要筹备成立“文协”,就要做好成立大会有足够的与会人员的准备,有完整、充实的会议议程等方面的安排,务求成立大会圆满成功。

“文协”成立大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总商会礼堂召开,老舍是主席团的成员。通过“文协”筹备委员会的精心组织,参加会议的正式与会代表有97人,连同参加会议人员共达500余人,这在急剧动荡的战乱时期,应该算是一个规模相当宏大、热烈而隆重的会议。这个会议,在当时武汉三镇的一百多万市民中,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并成为全国的重大新闻。

会议议程也相当周全、充实,主要议程包括:选举产生了郭沫若、茅盾、冯乃超、胡风、田汉、老舍等45人的理事会,周恩来等人为名誉理事。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由老舍参与起草并宣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发表了《告全世界文艺家书》、《致日本被压迫作家书》、《给前线抗敌将士的致敬电》等。《简章》确定协会的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并保障作家的权益”。这一切表明,“文协”成立大会的确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文协”是一个可以带领全国文艺家走向抗战胜利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组织。

在成立大会的间隙,老舍朗诵了他的最新诗作《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三月莺花黄鹤楼,骚人无复旧风流。忍听杨柳大堤曲,誓雪江山半壁仇!李杜光芒齐万丈,乾坤血泪共千秋。凯歌明日春潮急,洗笔携来东海头。”表现了他的豪迈气概与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二,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紧接着,4月4日在武昌福音堂,在冯玉祥接待周恩来的客厅“文协”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老舍作为筹建“文协”的主要负责人,当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于志恭:《我在冯玉祥身边看到的周恩来》。。从“文协”成立直到抗战胜利的7年间,老舍连选连任,始终担任总会的总负责人的工作。

老舍在“文协”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坚持写“会务报告”,而每篇“会务报告”都刊登在每周一期的《抗战文艺》上。“会务报告”记录得非常详细,包括会员怎么发展、分会怎么建立,《抗战文艺》怎么出版,各种活动怎么展开等等,会务报告的起草人以及在理事会上的报告人都是老舍。在主持“文协”工作期间,老舍的“会务报告”一共写了二十五篇,文字总共达到了三万多字,从1938年一直写到1942年,这成为“文协”乃至中国文艺界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老舍在“文协”的另一个日常工作,就是坚持出版“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因为老舍除任总务部主任外,还任出版部的副主任,姚蓬子为主任)《抗战文艺》自1938年5月4日创办,至1946年5月终刊,先后出版了71期,是唯一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刊物,对于开展抗日文艺活动、繁荣文艺创作、培养青年作家等,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发展分会与发展会员。

要使“文协”真正成为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就必须注重在全国发展分会、发展会员。

在老舍的关注之下,当时,全国各地都成立了“文协”的分会。第一年就扩展到了成都、昆明、襄樊、延安、香港、徐州、西安、宜昌,第二年又延伸到了贵阳、桂林、曲江、嘉定、北碚,以后又扩展到了晋东南、兰州、榆林等地。当时,“文协”发展会员也非常普遍,可以说会员遍及全国。这使得“文协”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唯一的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

1939年6月,老舍还利用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的机会,近半年之中,行程近两万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凡所到有“文协”分会组织的地方,他都要深入细致地了解那里“文协”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记录,写成文章,最后向有关方面汇报。比如1939年,老舍访问延安之后,9月16日在榆林,就写了一封以《关于“文协”工作》为题、长达2800字的信给在延安的周扬,通报了“文协”总部及全国各分会抗战文艺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的情况。(载1940年2月16日《文艺战线》第一卷第六期)

第四,组织“文协”各种对内对外活动。

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文协”做到了每个星期都有活动,召开各式各样的会议,比如小说座谈会、诗歌座谈会、戏剧座谈会、新歌剧改进问题座谈会、以《抗战文艺》为主题的出版工作座谈会、民族座谈会、报告文学座谈会等等;还有给外国作家或者各地来的作家,召开的欢迎会,比如,老舍在汉口举行欢迎会,并作为主席招待英国作家阿特丽女士;哪个地方又新成立了分会,以及“文协”每次开展的活动,“文协”都有详细记载,同时报纸上也有报道。

据统计,仅就老舍任职的1938年5月这一个月内,他所做的事情就有:(1)参加了第一、第二次理事会;(2)在“文协”会刊《抗战文艺》上发表了5份“会务报告”,并向“文协”会员汇报了各项工作的运作情况;(3)先后两次主持“文协”召开的“怎样编制士兵通俗读物座谈会”;(4)代表“文协”,两次参加了“全国音乐、电影、戏剧、美术、文艺各抗敌协会联合会”筹备会;(5)在“新歌剧改进问题座谈会”上发言;(6)与茅盾、郁达夫、夏衍等十余位作家一起,签名发出《给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谴责周作人背叛民族的行径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由此可见,老舍在“文协”里活动之频繁,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充分释放出了他蕴蓄已久的社会活动能量与运筹才干,其工作负荷量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当时“文协”大大小小的负责人,没有一个是脱产的,全部都是业余奉献,全部不拿工资。“文协”共设总务、组织、研究、出版四个部(组),每个部(组)都设有干事,除总务部驻会干事(萧伯青)每月有30元车马费的补贴外,由老舍带头,所有主任、副主任、干事一律义务工作。

第五,为“文协”筹集活动经费。

当时“文协”的经费极为匮乏,据“文协”驻会干事萧伯青回忆:“当时文协经费的来源有三,(一)会员交纳的会费,(二)私人特别捐赠,(三)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补助。”舒济:《老舍和朋友们》,三联书店,1991年。

“文协”一年的收入大概是2000多元,其中教育部给200元,中宣部给500元,政治部给500元,会员每人每年1至5元会费,以及冯玉祥等人的捐赠,加起来是2000余元。(其余所有史料都认为其收入是1200元,原因是他们没有计入会员交纳的会费与私人捐赠——笔者)当时,出版三个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画刊》和《抗到底》)是最重要的,费用在700元左右,然后给各个会员邮寄这些刊物的费用在200元左右。剩下的钱,作为办公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开支。

对于“文协”的工作,老舍曾经回忆说:“(‘文协’)第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穷。文协成立,得到手里的只是筹备会的欠债三百余元。债必偿,事必办,‘弄钱去’,乃成为口号。”《老舍为赴国难忍痛离别娇妻幼子》,中国网,2009年1月23日。经费捉襟见肘,老舍只得一再节省开支,压缩酬劳,甚至“吝啬”到即便“文协”聚会时的茶水费用,也得由作家自掏腰包。七年中为使“文协”的各种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老舍不得不四处“乞讨”,八方奔走,甚至亲自到有关部门坐索。有一次,眼看《抗战文艺》该出版了,老舍直奔姚蓬子在汉口交通路的家中。一进门,老舍便道:“我给各位请安了!”接着便提到“缺钱”,姚蓬子推脱不得,就硬着头皮答应“给”,老舍还不放心,说:“咱们击掌为定吧!”“啪”,就这样算是订下了“合同”朗云、苏雷:《老舍传——沉重的谢幕》,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版。。老舍的朋友以群曾回忆说:“为了文艺界的团结,为了‘文协’的工作,他不知费去多少心力。奔走,求情,乃至叩头,作揖,只要是为了‘文协’,他不推辞,碰到困难也从不退避。”舒济:《老舍和朋友们》。据萧伯青回忆,老舍就曾亲自带他到教育部会计室去领过补助费。

老舍是“文协”的主要负责人,他为“文协”在艰苦环境下的运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协”也为老舍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他领导才华的平台,让他在大风大浪里学会了驾驭全局,在党派纷争中学会了穿梭运作,在身处塔尖时学会了更加谦虚地做“公仆”,正如他在“文协”成立时《入会誓词》里说的:“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事实上老舍做到了:在“文协”成立大会上,他总是坐在不起眼的地方,毫不张扬;照相,他站在最后一排,致使在“文协”的“全家福”里,我们几乎发现不了老舍,连舒乙也只能看见他父亲的“半个脸”;来宾索取名人题字,他总是称自己的字写得不好而婉拒。

老舍总是不显山不露水,任劳任怨,默默地做事。这就是堂堂“文协”负责人老舍的做人与办事风格。

同类推荐
  • 胡适的理想国:胡适梦想文集

    胡适的理想国:胡适梦想文集

    他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宗师之一,他与梁启超、鲁迅……并称为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用毕生的实践与思考构筑了一个自己终生梦寐的理想国,他用自己的赤子之情与悲悯之心书写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感受最本真、最灼热的文字,体悟胡适澎湃激荡的思想告白!这是国内首次辑录出版的胡适梦想文集从青年到人生,从思想到政治,从文化到大学,从学术到科学,他用自己真诚的肺腑至言讲述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重读胡适,从此做一个有梦想的人!
  • 我与贫困生

    我与贫困生

    书中共写了五十九个贫困生,和被资助的贫困生及各家长、同事的来往书信二百三十三封文件。张世贤是个正厅级退休官员,他有优厚的待遇,有不错的居室,有贤惠的妻子,有自强自立的子女,完全可以在家享清福,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而他却恰恰相反,白天,骑上一辆“侯宝林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挎上一个大提包,里面装上自己写的书、正在读的书、笔记本、一把笔、还有瓜籽、干馍片和药瓶……
  • 名人传(译文经典)

    名人传(译文经典)

    1903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深感其时欧洲文化气息的沉闷与衰败,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们的气息”,他开始用文字谱写气势磅礴的生命交响曲:《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这正是本书所收录的三部作品。三位天才而创建至伟的艺术巨匠,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战斗不息。
  • 袁隆平的世界

    袁隆平的世界

    本书以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和科学探索之路为线索,多次采访袁隆平和他的实验基地,并远赴菲律宾采访国际水稻研究中心等,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深入触及了袁隆平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以及每一个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力图呈现出“袁隆平的世界”,并从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来揭示和描述这样一位从中国稻田里走向世界的农业科学家。作者全面写出了一位鲜活的、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
  • 诗词鉴赏:烟月不知人事改

    诗词鉴赏:烟月不知人事改

    "本书是第一本将词作鉴赏与词人生平完美结合的读本。全书共分八卷,包括:明日落红应满径,梦里不知身是客,人生自是有情痴,相思已是不曾闲,流光容易把人抛,任是无情也动人,歌尽桃花扇底风,人间有味是清欢"
热门推荐
  • 什么是光什么是黑

    什么是光什么是黑

    讲述了在十里国,国祭时国王所得一子,后国家被推翻,他从失去的痛苦和背叛中,成为最强者的故事。
  • 剥夺之手

    剥夺之手

    某天世界发生了巨变,施易身边的一切都不一样了......曾经最爱的人成为了不可仰望的天使,最好的朋友成为了世间有名的战神,当和平安逸的世间成为了顶尖强者针锋相对的世界,一切都被改变...施易看着自己的手,他知道自己似乎也不一样了...
  • 夜月几场清梦

    夜月几场清梦

    世上有个人与妖魔共存的地方叫做仙川。那里的生物世代守护着一个叫做“时”的圣物,这个圣物有着扭转时空、号令天下的力量。为保圣物安全,仙川的先祖在仙川周围设下严密的屏障,使得仙川与外部隔绝,并且立下规定,仙川每隔五年便要举行一次盛会,推选出最强的部族来守护圣物。可是有一年,仙川的屏障被外界的魔王打破,圣物“时”失窃。世界天翻地覆,以致时空错乱,古今并存。虽经多番波折,仙川之人找回了“时”,也尽最大努力把时空错乱纠正至最小,但仙川的秘密也因此暴露。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邪魔从屏障的裂缝中侵入这里,试图夺取圣物来统治天下。这一年,柊下山修行,她与那人因转世而断开的缘也再次续起,他们即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青年成长手册

    青年成长手册

    本书是对二十个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等方面内容写下的思想领会、智慧理解、生活总结和人生感悟。
  • 可不可以永远在一起

    可不可以永远在一起

    在父母婚姻破裂的阴影下,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超级记忆力训练1

    超级记忆力训练1

    记忆是思考的基石。倘若脑海中没有已经记住的知识,你就不会深思熟虑,不能定义周遭,亦不可能以理服人,自作决策,更不要提自主创新或是贡献社会了。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请你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 记忆中的那些花儿

    记忆中的那些花儿

    这是《花儿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描写的是友情,是发生在平凡生活中的一段青春年少的朋友谊、兄弟情。两个血气方刚又高冷帅气的高中小伙子,通过生活中的种种碰撞,朋友间的缘分转化成了生死相依的兄弟情谊,那份感情带动着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变化。他们各自生命中包括红颜知己,古灵精怪的率真表妹,还有韩国的她。这些人内心世界的感情也都围绕着兄弟二人此起彼伏,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大家的未来何去何从?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故事,最终发展成了记忆中的那些花儿……【用传统写法记忆情怀,希望在新时期找到共鸣!作品交流770322829】
  • 逃难

    逃难

    孙赟是一个失去双亲的无助青年,他在高中还没有毕业时就被一所农村中学聘用,成为一名地理代课教师。可是好景不长,正当他要大展宏图之时,却遭到恶人的污告陷害,于是他被公安机关当成了强奸杀人犯给抓捕。在抓捕押送他的途中,他为了要洗清不白之冤和完成自己多年的心愿,便设法使自己成功地脱逃了。从此,他开始踏上了苦难离奇的逃难之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谦虚谨慎(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谦虚谨慎(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