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00300000011

第11章 操守篇(1)

编著武卫政

操守,也称为节操、气节、骨气,是中华民族历来尊崇的一种人生品德。

意志坚强,刚直不阿,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与独立;在关键时刻能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维护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勇敢地与恶势力及外敌作斗争,即使牺牲生命也不改变立场……这些就是有操守。

一个人只有保持操守,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一个民族只有维护民族的气节和国家的尊严,才能自立自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随波逐流,不临危变节。

介子推不出绵山

春秋初期,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国外19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举行了复国封赏大典。原来跟随他逃难的难兄难弟,一下子都加官进爵,成了有功之臣,在晋国显赫一时。那些曾经同情、接济过晋文公的人,也都做了这样那样的官儿。此外,投降归服到他名下的晋国旧臣,也都被安排到了适当的位置上。

晋文公为了收买人心,还下命令,宽大释放了挑动叛乱的两个大臣的家眷和随从。

从此,晋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动荡不安的局面。文武百官都齐心协力,各就其位,各谋其政;老百姓从事生产劳动,安居乐业。晋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是在封赏中,唯独不见跟晋文公一齐出逃的介子推。为此,满朝文武议论纷纷,这个说长,那个道短,猜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这些声音没有传到晋文公的耳中。

介子推有个邻居名叫张解,听到这件事,更是愤愤不平。一天,他听说晋文公正在下令寻找那些该封赏而没有受到封赏的人,就连夜写下一篇寓意深长的诗文,挂到文武官员来来往往的路口。

第二天一早,文公照往常一样设早朝议事。有来得早的官员发现了那篇诗文,看不明白,就把它揭下来,带到朝堂上来交给文公。文公接了过来,只见上面写着:

蛟龙失掉了主人宠爱,

没有深潭可以躲藏。

众蛇曾随它周游各地,

蛟龙有一天饿得心头发慌。

有一条蛇把自己的股肉献上,

蛟龙吃了才有力继续逃亡。

蛟龙重新返回深潭,

众蛇也住进了新房;

只有一条蛇仍无住处,

背负老母流落荒野十分悲伤。

文公看完,狠拍自己的额头,连声说;

“啊呀呀!我怎把介子推给忘了,真是老糊涂了。快,快去把他召来。”

原来,晋文公当年逃难路经卫国时,几天没吃饱饭,饿得头晕眼花。介子推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炖成香喷喷的肉汤给文公喝。这样有功的人,怎么能忘掉他呢?

可是,派了很多人去打听介子推的下落,也没有什么结果。他到底躲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亲自找晋文公要个官做呢?

其实,介子推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他对那些表白功劳,追求利禄的人,更是一百个瞧不起。

话还得从晋文公返回晋国前夕说起。公元前636年春天,重耳得到秦穆公帮助,要回国去做国君了。他和他的随从人员结束了多年的流亡生活,眼看苦尽甘来。最早跟他出国的那些大臣,像拨开黑云见到太阳,一个个高兴的不得了。他们一下子都要成为晋国的建国功臣,自然想着封爵受赏;同时,他们又有些担心,怕君主能和人共患难,而不能和人同享富贵。

重耳在黄河边上告别了秦穆公,刚刚登上船板,他的一个臣下就跪到面前,从怀里拿出一块玉璧,恭恭敬敬地献给他,说:“臣子这些年牵马拉车,跟君王巡游天下,免不了有许多错处。这些我们自己都清楚,何况君主您呢!请允许我现在就离开您吧!”

重耳一看,献璧说话的原来是他的舅舅子犯。他听出子犯这话里的意思,就连忙说:“这次回了晋国,要是我不跟舅父一条心,现在当着河神的面,我敢对白水发誓!”

说完,一扬手把那块玉璧投到黄河里。同船的人看到这个场面,他们各怀着心思,说不上是忧愁还是高兴。一时间,谁也没有再说什么,船上沉默着。

忽然,有人在船后朗声笑起来,说:“上天扶助公子成大事,子犯倒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伸手向君主要价钱,真够叫人羞耻的了!”

说话的人就是介子推,他表示不愿意同这样的人一起受封赏,打算回国以后就隐居起来。众人听了他的话,都不以为然,有的还瞪他两眼。

介子推跟着重耳回了晋国,就独自回家看老母亲去了。重耳成了晋文公,介子推只朝见过他一次,以后便托病在家,编织草鞋,伺候老母。所以,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倒把他给忘了。

邻居张解写了那篇诗文后,马上去找介子推,劝他赶快到晋宫去找文公请赏。介子推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做声。他的老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也喜上眉梢,从厨房里走出来说:“儿啊,你跟重耳逃难十九年,历尽千般辛苦,又有功劳,为什么不找他谈谈?难道享受荣华富贵,不比你成天弯腰编草鞋强吗?”

介子推随口答道:“先君献公有九位公子,只有文公重耳还在。惠公、怀公不顾亲族,国内国外都不容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一定要立个有德行、能继承祖先事业的君主,不是文公还有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有那么一些人倒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偷人家的钱还算盗贼,何况贪天之功,把它算在自己账上呢?现在下面的人乐意这么做,上面的人也大加封赏,这么上下互相欺蒙,真叫人难堪呀!我宁愿终身打草鞋,养老母,也不去争那一官半职。”

老母亲又说:“儿不想当官,到那里说一说也好呀,不要埋没了你的功劳。”

介子推摇了摇头,表示无论如何也不那么干。他说:“我自己打算隐居,一点不想求名求利,显姓扬名,我还用说什么话来打扮自己呢?”

老母亲见儿子这样坚决,这样有骨气,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介子推想了一想,对老母亲说:

“我非常喜爱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南),那里山高水清,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正适合我们居住,我们到那里去吧。”

母子二人商量妥当后,收拾了一些简单行装,介子推便背着他的老母亲上了绵山。

这些情况晋文公一概不知。他找不到介子推,就派人把张解召到宫中,询问介子推的下落,并且说谁能找到介子推,必有重赏。张解就把介子推逃避封赏的事前前后后说了一遍,并答应领路到绵山。

晋文公十分高兴,立刻封张解为下大夫。接着,他又命令备车驾马,以张解为向导,亲自带领一班文臣武将,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晋文公大队人马来到山前,却不知道介子推住在什么地方。他们找到山下的几个农夫,农夫告诉他们说:“好几天前,有个汉子背着一个老妇人从这里进山去了,可不知住在什么地方。”

晋文公把车停到山下,派出士兵进山搜寻了好几天,也没有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介子推最孝顺,如果我们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

文公便下令烧山,随从们在山前山后放起火来。火乘风势,风助火威,漫天大火绵延好几里。绵山被烧得草木焦枯,野兽逃窜,却看不到有人出来。

一连几天,大火才灭了。可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派士兵再去搜山,士兵们在一棵被烧成炭的大树底下看到了两具互相抱着的尸体,那正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

文公见了这惨状,不禁失声痛哭,就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了一座祠庙。为了世世代代缅怀介子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

烧山那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至死不做官的隐士,每年到这一天都不起火做饭,全天吃冷食,后来这一天就成了“寒食节”。

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各省也有了这个风俗,年年都过寒食节,一直流传至今。

饿死不吃“嗟来食”

这件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特大灾荒。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地,没有一点收成。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不是被官府强行夺走,就是早被吃光了。没有吃的,又要活命,人们只好到处挖野菜填肚子。后来,野菜也被挖完,就吃草根、树皮。

齐国土地上,到处是饿得走不动的人。他们个个瘦得不成人样儿。就这么过了一段时间,很多人被饿死了,尸体没人埋,引来很多乌鸦和野狗。

有个叫黔(qián)敖的富人,平时非常小气、刻薄,这时候,想乘机做点“善事”,得个好名声。他就假仁假义地在大道旁摆了个粥摊,把他的家里存放了好几年的陈年谷子拿出来熬成清水照人影儿的稀粥,等饥饿的人来乞讨时,就给盛上那么一点点。

黔敖的摊子摆了几天,也有人向他讨要稀粥。黔敖自己穿戴得里外崭新,吃得白白胖胖,很讨厌衣衫破烂勉强遮羞的穷人。他离开摊子一点站着,看着他雇的人给穷人们施舍,脸上显出轻蔑的神情,那意思是说:哼,你们这些穷鬼,要不是喝我的粥,还不早就成饿鬼了!

这天,黔敖仍旧站在那里,时不时吆喝几声。远远地看见有个人东倒西歪地走过来。那个人拖着破鞋,用袖子遮着脸。显然,这是因为他好几天没有吃东西,饿得昏沉沉了,却又不愿意让人看出他的饿相。

黔敖暗暗高兴,心想,看你饿的那个样子,我给你粥喝,你得给我磕头谢恩!没等那人走近,他就左手拿着点食物,右手端着粥碗,傲慢地高声吆喝着:“喂!过来,吃!保你吃个饱!”

黔敖满以为那个饿得跌跌撞撞的人一定会喜出望外地走过来,狼吞虎咽地把这点食物吃个精光,而且会对他千恩万谢地说上一通。

哪知道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那个饿极了的人甩下袖子,扬起眉毛,狠狠地朝他瞪了一眼,冷冷地回答说:“装什么神气!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到这种地步的。哼,别给我来这一套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把戏!”黔敖看清楚这个人原来是个年轻人,虽然饿得面黄肌瘦,两眼却非常有神。刚才年轻人圆睁着眼,那目光似乎把黔敖的五脏六腑都看穿了。

年轻人说着,瞧都不瞧一下冒着热气的粥锅,照直往前走去。

黔敖在众人面前,拿着食物,有点下不了台。他望着年轻人远去的背影愣了一会儿,才忙着紧走几步追上去,向年轻人连声道歉,说自己刚才确实有点无礼,请求年轻人把那碗粥喝掉。

那年轻人头也不抬,话也不说,只是摆摆手,让黔敖走开。看来,他是个有骨气的人,坚决不吃像打发一条狗似的要穷人吃的食物,宁愿饿死。

最后,那个年轻人真的饿死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富人黔敖当时对年轻人说的原话是:嗟!来食!“嗟”是呼喊的声音,相当于“喂”,“来食”就是“来吃”。由这句话产生了“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或者给予。

但是,那个无名的饥民,宁愿饿死,也不吃富人不怀好意递过来的食物,这种行为更是永远被人们牢记,千古传扬。

太史官秉笔直书

这个故事也发生在春秋时代。

公元前548年,齐国国君齐庄公被相国崔杼(读作zhù)给杀了,事情就是由此引起的。

崔杼为什么要杀齐庄公呢?说起来话就长了。原来,崔杼的夫人棠姜长得很漂亮,虽然嫁了两次人,生了两个孩子,但是仍然很有风韵。一个偶然的机会,漂亮的棠姜被齐庄公看上了。齐庄公仗着自己是一国之君,也不怕人家笑话,就与棠姜有了来往。

齐庄公和棠姜的事到底让崔杼知道了。起初崔杼半信半疑,就盘问棠姜,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棠姜倒也直爽,一点也不隐瞒地招了,还挺委屈地说:

“是啊!他是国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叫我一个女人家有什么办法?你不能保护我,害得我叫人家欺负,能怪我吗?”

崔杼又气又恨,冲棠姜说:

“算了,过去的事别提了。你既然不是情愿受人家的欺负,我也不能怪你。可这口气我咽不下去,总有一天我会报这个仇!”

崔杼说的不是气话,从那以后他就思谋怎么报仇。正巧齐庄公的贴身内侍贾举为了一点小事让齐庄公抽了一百鞭子,崔杼便趁机拉拢他,两人暗中商量好,要一块儿出这口恶气。

不久,莒国的一个王公来齐国朝见齐庄公,齐庄公大摆酒宴,叫上文武大臣们出席招待会。崔杼打发人向齐庄公请病假。齐庄公听说崔杼病了,反倒暗自高兴,因为他又有机会去见棠姜了。

第二天,齐庄公带着四个卫士亲自上崔府去看望崔杼。崔杼的家人对齐庄公说:

“相国病得挺重,这时候刚吃了药,在书房里躺着呢。”

齐庄公就要往里走,四个卫士紧紧跟随着。内侍贾举小声地对卫士们说:

“哎呀,主公的意思你们还不知道吗?他要去会见相国夫人,你们进去碍手碍脚的多不方便呀!”

卫士们会意,就留在外头等候。贾举跟着齐庄公一直进了内门,然后把内门随手关上。这时候,相国夫人棠姜从内房里迎出来,笑嘻嘻地把齐庄公请进去了。

齐庄公刚在内房椅子上坐下,还没来得及和棠姜说句亲热话,一个丫鬟跑来,对棠姜说:

“夫人,相国嘴里发苦,要喝蜜汤,您快去看看。”

棠姜显得很不好意思,对齐庄公说:

“主公,我去去就来。您先歇一会儿吧。”

说着,她跟着丫鬟出去了。

不一会的工夫,就听见外头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像是一群人朝内房奔来。齐庄公忙着喊贾举和卫兵,可是没人答应。又往窗户外一瞧,只见几十个士兵手持武器围上来了。齐庄公吓坏了,起身就往外跑,可是前后门都锁上了。他走投无路,用力踹破一扇门,跑到了一个台子上。

士兵们全都围着台子,有人试着要冲上来。齐庄公连忙对他们喊道:

“我是你们的国君,快放了我!”

同类推荐
  •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上下册)》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当年的老子是怎样著这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呢?尽管《道德经》的注释本不下几百种,但没有一本能解开老子是怎样著经之谜的。这部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对研究道家学说是有益处的。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个性:极简庄子

    个性:极简庄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庄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庄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庄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七大章,以“人生需要学点哲学”开篇,从世界的哲学、人生的哲学、真我、自乐、自我保护五大方面切入,以“齐生死,任逍遥”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35条《庄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是德国当代知名的思想史作家萨弗兰斯基的倾力之作。在德国广受欢迎,位居德国亚马逊分类榜榜首。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用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浪漫主义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钢铁浪漫主义”,将无数青年送上战场;在纳粹时期,浪漫主义又被再度利用,助纣了20世纪的政治大灾难。萨弗兰斯基在完整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 得到:极简老子

    得到:极简老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老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老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老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七大章,以“学习老子的超常智慧”开篇,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管理自己、管理工作、管理人际关系五大方面切入,以“道:世界和我之间的路”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00条《老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统治吧大公

    统治吧大公

    “仿佛两个世界在燃烧。”天降大任于公爵也,必先牺牲旧往,舍弃本名。往日平静生活命运般卷入到无尽你死我活的黑洞中。世人皆惑唯谁独醒,世人癫狂、世人怨恚、世人撕咬,在野蛮丛林中尽情角逐杀戮。友情、亲情、温情、热情、爱情和人性统统埋葬于那一夜盛夏,……终将回到梦中起点。
  • 血魄之剑

    血魄之剑

    雪魄之剑的传奇出生,一本惊世的武林秘本。一个复仇的少女之路。爱与和平的纠结~~~~~
  • 魔女异闻录

    魔女异闻录

    东方魔女,西方阎王。而她却是第鬼界历史上最弱的第15任魔女候补。自认为没志向,没前途,没希望,除了成绩啥都拿不出来的普通女孩却是未来鬼界的统治者之一。这种吃力又不讨好的工作看起来风光,实际上完全是在找虐。帅哥美女什么的全是妖怪,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认命还是不认命,全在一念之间。
  • 做人的糊涂哲学

    做人的糊涂哲学

    “过程糊涂、结果不糊涂,表面糊涂、心里不糊涂,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是中国人糊涂哲学的精髓。糊涂哲学体现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为人的态度,这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世人会耍小聪明者居多,事事、处处、时时,都在争名夺利,争功诿过,却往往因小失大;而有大智慧者,则知道该舍小利时,便舍小利;该不争时,便不争;该糊涂时,便糊涂。
  • 皇上又被摄政王迷住了

    皇上又被摄政王迷住了

    穿越成一国之君,苏衍之表示: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然而,苏衍之发现,这个女扮男装混日子的皇上竟然是被团宠的!这不科学啊!昏君亲政,万人拥护,还有个摄政王每天的开心收拾烂摊子!好不容易有点事干,这什么酒驾,鸡和猫打架的都是什么事啊,她要的皇图霸业呢!?摄政王:“媳妇儿,你还是葛优躺吧!”苏衍之:朕要的三千美男呢?!!!摄政王:“媳妇儿,可甜可盐,你喜欢就好。”
  • 若非神明

    若非神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天赋异禀,身世沉浮,吸天地之灵气,附山河之魄力,前有美人在怀,后有兄弟垫底,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有人都知道长老会里的人不好惹,隋瑾秋就是其中一员,偶尔没事有事想统一列罗德市,好巧不巧为此记忆全失,看着自己身上的裂痕越来越大,他寻思着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又想毁灭世界了。所以这一切到底是哪个对世界没有留恋的人做的?沈心:不是我,别看我……隋瑾秋:是在下话重了,是在下活该。众人:呵。前期甜爽文,后期稍虐,1V1,双洁避雷:男主真的坏,女主……嗯,出来的有那么一丢丢晚。
  • 琴声笔录

    琴声笔录

    七个音符,谱出悠扬的旋律。而这旋律的背后,又有些什么特殊的含义?
  • 波澜世界

    波澜世界

    修仙者,食风饮露,以自身为容器,吞天地灵气,壮大己身,天灭我不灭,成仙者一怒,山崩地裂,日月倒悬,端的好威力…仙佛道兵血,妖魔鬼邪巫。十条长生途,任我逍遥游。
  • 贵妃你又作死了

    贵妃你又作死了

    杨絮儿穿成了皇帝的恶毒贵妃,为开展新型事业,她开始改造皇宫。直到有一日丫鬟来报……“娘娘,皇上升了某位娘娘的妃位!”“随他。本宫忙着养殖事业。”“娘娘,皇上又招幸了一位娘娘。”“无碍,本宫忙着种植蔬菜。”“娘娘,皇上他又又……”“又什么?”“皇上把娘娘的养鸡场砸了,把娘娘的蔬菜园给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