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79100000001

第1章 什么是“礼”

在我国,“礼”是一个人人熟知的概念,它贯穿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重礼仪,讲礼貌,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气质,而且使我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今天,我们仍需要注重“礼”的作用,发掘“礼”的时代价值,提倡文明礼仪、尚礼守法的精神,让“礼”成为社会和谐的保障,以实现安定有序、高度文明的社会目标。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儒家主张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同法家主张法治,以同一性的行为规范即法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原是对立的。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儒、法两家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抨击对方的学说,互不相让。秦、汉法律都是法家拟订的。商鞅的秦法渊源于魏李悝的《法经》,萧何定汉律又承秦制,为法家一脉相承的正统,完全代表法家精神,为儒家所不能接受。汉武帝标榜儒术,法家逐渐失势,儒家抬头后,开始以儒家思想改变法律的面貌。汉儒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撰写法律章句来解释法律和以经义决狱两件事上。据《晋书·刑法志》,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断罪所当由用者合26272条,7732200余言。以经义决狱者有儿宽、董仲舒、应劭等人,将儒家经典作为判罪量刑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在司法上发挥了实际作用,意义重大。自魏以后,儒家参与制订法律,他们更有机会将体现儒家中心思想的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使法律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深远。商鞅定异子之科,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与“父母在,不有私财”的礼背道而驰,为儒家人物贾谊等所深恶痛绝。魏时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周礼》有八议之说,魏始以八议入律。自魏、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直至隋、唐、宋、明,皆载于律,到了清代才不复引用。《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儒家自来主张亲亲,重视尊卑、长幼、亲疏之别。晋律“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开后代依服制定罪之先河。北魏定犯罪留养祖父母、父母之条。为了体现刑不上大夫的精神,又有以官爵当刑的规定。留养之法为历代所遵行,官当亦为隋、唐、宋所沿用。《周礼》不孝为乡八刑之一。《孝经》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北齐列不孝为重罪十条之一,犯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隋采用,并置十恶条,自唐迄清皆沿用。北周完全模仿《周礼》,法律全盘礼化。但因《周礼》不合实情,不能适应当时环境,所以隋承袭北齐律,兼采魏、晋刑典,而不采用北周之制。翻阅因袭隋律而修订的唐律,更可完整地看出有关礼的内容。除八议、官当、十恶、不孝、留养、按服制定罪等条外,还有不少条文是来源于礼的。礼,子当孝事父母,于是子孙违犯教令、供养有缺成为专条,徒二年;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父母老疾无侍、委亲之官徒一年,并免所居官。礼,父母之丧三年,于是匿不举哀、释服从吉、冒哀求仕、居丧生子、嫁娶、兄弟别籍异财皆有罪。《大戴礼》有七出、三不去(见封建婚姻制度)之文,于是成为法定的离婚条件,应去应留皆以礼为根据。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荀子云:“礼者养也”,《礼记》云:“礼节民心”。欲望的满足,物质的享受,都区别贵贱而有所制约,详细规定于礼书中。唐律于是规定营造舍宅、车服、器物及坟茔石兽之属于令有违者杖一百,并令改正。以上种种规定,都足以说明礼在法律上的重要性。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唐律一准乎礼。”以礼入法的过程亦即法的儒家化过程。始自魏、晋,历南北朝至隋、唐而集其大成。《宋刑统》沿用唐律,明、清律亦深受唐律影响,除官当外,上述有关礼的规定大体保留在法典中,只是处分有所不同而已。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诚如东汉廷尉陈宠疏中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云:“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礼就产生了,它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用外之物以饰内情,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②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③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这就要求礼物和礼仪必须适当,在逐渐完善的礼曲实践中证明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我们说的封建礼数的“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封建礼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

自从民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同类推荐
  • 激励青少年的传奇传说故事

    激励青少年的传奇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民间文学与小说故事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含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代名女、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现代故事、爱情故事、校园故事、传奇故事等。
  • 企业创新的组织基础

    企业创新的组织基础

    本书从组织与战略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组织背景(要素)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了主要的组织背景因素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从知识创造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作用机制,最后探讨了研究开发人员的组织激励及其实施和产品创新中组织设计与变革问题。
  •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之声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之声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套丛书集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及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套实用工具书。
  • 让青少年知道勤奋好学的故事

    让青少年知道勤奋好学的故事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以及《中小学生日常规范》相关内容编写的一部用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习惯,适合在校青少年阅读的故事选集。
  • 极地精灵的呢喃

    极地精灵的呢喃

    在动物界,人们经常用“朝生暮死”的蜉蝣来比喻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因此,野生动物从不“迷惘”,也不会“抱怨”.只会按照自然的安排去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一一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动物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天赋异禀”,并逐步进化成了异彩纷呈的生命特质。由此,我们才能看到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种“武器”、本领、习性、繁殖策略等。
热门推荐
  • 星星娃

    星星娃

    你听说过妞妞和旦旦这两位可爱的小朋友吗?他(她)们就生活在美丽的星星河边。勤劳的眼镜妈妈、大门口爷爷、漂亮的彩云姑姑、精明的小四哥哥、还有英武的大鼻子爸爸……
  • 我充值就能升级

    我充值就能升级

    你可以把钱直接变成顿悟吗?我可以你可以把钱直接变成天赋吗?我可以你可以把钱直接变成实力吗?我可以它就是充值器,不要九九八,不要九九八,现在就白送,让你拥有超乎一切的能力
  • 红颜换霸业

    红颜换霸业

    魅惑如花妖的紫蓝色瞳眸,宛若漩涡蛊惑着她。她在心中暗想,如果他是一团烈火,她就是飞蛾,即使被焚烧直至灰烬,也绝不后悔!一切都如她所想的一样,她为他接受烈火之刑。成就他的千古霸业,千年后时光转移红颜未改,可是记忆封印,就如他们无法挣脱的宿命,这一次会是最后的别离吗?
  • 情起南风

    情起南风

    他们第一次遇见是在有名的会所。第二次还是在会所。第三次依旧是会所。他以为她是出卖灵魂的交际花。她认为他是混迹于声色场所的浪荡子。她只当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不会有任何交集。却不曾想,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彼此间最深的牵扯。他爱她宠她霸占着她。她避他怕他又忍不住想靠近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起南风,缓缓图之....
  • 不要亲我啦

    不要亲我啦

    不惧一切的贺子川第一次遇见沈心言是,在图书馆,当时小姑娘穿着浅蓝色的小裙,柔的要命。再后来,小姑娘是自己班的转学生,成了自己的小同桌。自从那以后,贺子川说话都不敢太大声,生怕吓着人家,扬声说着人家小姑娘是自己罩着的人,当天就给人家整急了,还哄了很久。再后来的后来,沈心言就成了贺子川捧在心尖上的人。
  • 控卫人生

    控卫人生

    李子默在自己12岁第一次打篮球后,回到家里规规矩矩的写了一段话贴在自己的床头:我爱上了这项运动,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有东西可以激发我得热血,并且不会背叛它,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 代打完我还要回去给学姐做饭呢

    代打完我还要回去给学姐做饭呢

    普通大一学生风星棠,正用一把钝菜刀斩筒子骨,准备给心爱的学姐女友炖汤。“装备,龙虎之力!”“轰”的一声,楼层崩塌,楼下的租户,呆立当场。“卧槽,威力太强了,时间回溯!”“这一次不能搞这么大动静,菜刀瞬锻,锋利+10!”。“嗤”的一声,骨头连着灶台应声切开。“垃圾神技,切个骨头都费力。”颓废坐在厨房之时,脑中叮叮作响,身子一轻,灵魂向时空外飘去。“我还在煲汤做饭呢!魂穿能挑好一点的时间吗?”
  • 反穿越者总纲

    反穿越者总纲

    方圆,一个位面之主。遭难,化身为《反穿越者总纲》。(没错,封面就是他变的!)陈达,一个绿林少年。遭遇方圆,被坑减寿。应逍,一个迷途少年。遭遇上面两人。这个位面世界,有武道,有术法,有大量的穿越者正潜伏。穿越者们有金手指,有光环,危害着位面的稳定安全。方圆:“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出穿越者,剥离金手指,拯救世界!……但是我手无缚鸡之力~”陈达:“有系统?剥离!有神器?敲掉!文抄公?怼晕!有奇遇?我就是你的厄运!有高达……那是什么?”应逍:“我还没想好要说什么……”……飒爽武道,玄奇术法,阴谋阳谋,诡秘身世,离合悲欢,侠骨柔情……一切尽录于《反穿越者总纲》!……穿越者远征群:162573221
  • 早安啊公主

    早安啊公主

    人生啊,哪有那么多的逆袭,大多数的路,谁不是硬着头皮去走,也许走着走着就柳暗花明了
  • 惹祸妖仙

    惹祸妖仙

    她不过是有点小腹黑,喜欢扮猪吃老虎,居然让她穿越到了一片人兽混居的修仙大陆。灵魂觉醒,法宝护身。招人嫉妒怎么了?敢来陷害她,哼,她就偏要夺了人家的光芒,碍着人家的光明大道!让她们知道下,她可不是好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