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7000000029

第29章 墨子的挑战(4)

这一方案中的某些成分使我们想起了《论语》。尽管他们对待家庭的态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孔子本人也没有指望过家庭德性会在生活环境“全面恶化”的人民中繁荣发展起来。在《墨子》那里,当涉及到满足人民粮食、住所、衣服、安全、和平等基本需要的任务时,人们发现了很强的急迫感——人们甚至可以说它几乎演变成了绝望感。为实现这一目标,几乎要求社会整体持久地付出全部的努力,任何一种社会资源被错误地用于毫无必要的活动,就意味着社会生存必需品的减少。在论“俭朴”或“节省”的三篇(,,;译者按,似为《节用中》、《节葬中》、《节葬下》)文字,令我们想起了《论语》。徭役、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毫无意义的战争、有权势者的无耻挥霍,使得人民一贫如洗。尽管有学者断言,墨子与工匠阶级具有渊源关系,但有意思的是,他本人却极端强调,在古代,工匠的才能只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部分工匠现在也在从事精美的奢侈品和礼仪性物品的生产,迎合此类的趣味,很难说墨子会对他们的技艺也表示肯定。

在礼乐问题上,墨子与孔子及儒家的对立表现得最为明显。它所涉及的不仅是节俭问题,还几乎涉及到了两家观点的一切分歧。

然而,让我们从最必须的条件开始。墨子并没有完全否定“礼”(仪式)的观念。事实上,他并非一位平等主义者(egalitarian);他相信,政治秩序是世界的原点,而且政治秩序和家庭秩序必须根据等级、角色和身份而有差别地加以表达。随后,他就接受了这一观念,即社会行为必须与等级相一致。

假如要鼓励贤人进入政府工作,他们完全有理由期望获得因从事公务而获得的物质奖赏和荣耀。对能人和贤人的丰厚报酬是政府的必要开支,正如除了给予荣耀以外,还应该给予崇敬与尊重一样。墨辩诸篇对“利”作了如下定义:“‘礼’就是‘尊重’(或崇敬)。”附加的解释说:“贵族被称做先生(sir),而普通人则依姓称呼……因为对于不同的等级,行为模式亦随之不同。”(《经上》:“礼,敬也。”《经说上》:“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僈焉。”)这里,礼基本上用来表示公共领域(publicworld)中从事活动的气质倾向(disposition)。如果说“利”这个词基本上覆盖了值得尊敬的行为举止,那么墨子对于“礼”似乎是相信的。对于祭祀性宗教仪式的演礼行为——它们表达了人们对于天与鬼神的尊敬之情及感激之情,他也是相信的。事实上,统治阶级奢侈铺张的葬礼仪式产生可悲的结果,广大贫苦民众甚至没有钱用于对鬼神举行体面的祭祀仪式。

假如真正恰当而又必要的行为模式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礼貌举止还是宗教仪式——都不需要昂贵的物资花费和巨大的精力浪费,对于统治阶级使用奢侈的棺廓和葬礼、陪葬物品、陵墓以及三年之丧——三年之内杜绝一切有用的活动以表示悲伤(第篇)——墨子都是反对的。这些损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时间和精力对于管理国家的任务来说是十分急需的。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音乐领域。

墨子对于礼乐的“功能紊乱症状”(dysfunctionality)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这当然是基于墨子对它们的“巫术性的”精神伦理功能的整体的不信感之上。“神圣礼仪”自身——尤其是音乐——与灵魂的提升几乎毫无关系。

像墨子所定义的那种德性根本就不能依靠“礼”的实践得到增强。正义的人只是懂得了与不同职位、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所必需的社会礼貌,如尊敬人、按等级区分人等。除此之外,他还懂得,要热爱所有的人,并为所有的人服务,而不论这些人在社会身份上的差距;而且,他还具有在所有的生活情境中恰当行动的意志和精力。因而,从事“礼”的行为并不能培养他本人的“优秀灵魂”(儒家意义上的“仁”);出于同样的理由,也不能培养他的礼仪性行动所作用到的那些人的“优秀灵魂”。在从事宗教祭祀的时候,他只是出于对鬼神的感激之情,出于使得鬼神愉悦起来的动机,而不是因为他相信那种仪式使得他成了一名君子。在这种意义上,礼仪并不是芬格莱特意义上的“巫术”。

如果说上述看法对于礼仪来说是成立的,那么它对于音乐也必然是成立的。音乐既不能有助于自我修养,也不能使得社会和谐起来。墨子并不否认,笛子、钟、鼓和声响能够产生快乐,事实上,他在儒家对于音乐的享受中所发现的只有感官的愉快。“人们不应为了获得愉悦眼睛的东西、愉悦耳朵的东西、甜人口舌的东西、使人的身体感到愉悦的东西而去剥夺人民穿衣和吃饭的权利。‘仁’人不会做这样的事。”(《墨子·非乐上》:“非为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由高尚的音乐所产生的灵魂的提升大概与他仍然没有缘分,而且即便他本人体验到了这一点,也会否认此类“心灵状态”本身会产生道德上的效果。在与一位儒者相当精彩的对话中,他问道:“为什么人们要表演音乐呢?”后者回答道:“人们为音乐而表演音乐。”墨子回答道:“你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假如某人问你为什么需要一所房屋,你会这样回答:‘为的是避免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以及为了把男人与女人分隔开来。’

……可是你现在的答案就等于说,一所房子乃是为了房子的缘故而存在。”(《墨子·公孟》:“孟子墨子向于儒者:‘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尽管墨子的回答不出人们所料,但儒家的断言却值得注意,它生动体现了墨子接触过的那个儒家圈子特有的“宿命论”态度。在他们的观念中,自身的角色已经大大缩小了,在混乱的年代里他们只敢指望担任礼仪和音乐的守护人。尽管他们也许仍然相信,礼乐体现着更高的精神价值,但他们深深地相信,治与乱主要操纵于命运之手。他们似乎已经失去了伟大的希望,不再指望他们能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当然,他们本人也许对音乐提供的慰藉感到舒心。对墨子来说,这反而证实了他们的自私。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拒绝了那些正面的理由之后——这些也是儒家歌颂礼乐的理由——墨子就轻松地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真实需要没有任何的贡献,而且偏离了“从上面讲是圣贤君王的事业,从下面讲是广大人民的利益”,纯属浪费,有害无益。(《墨子·非乐上》:“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然而,他提到了感官愉悦,这涉及到墨子对待快乐的态度问题。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他并没有排斥“财富和地位”,正如在“提升贤人”(尚同)的篇章(-)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假如统治者们要想把贤能而有德性的人吸引到政府中,统治者就必须“使得他们富裕起来,尊敬他们,使他们感到荣耀,并且还要赞扬他们”(《墨子·尚贤上》:“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而,无论墨子多么倾向于贤人政制(meritocracy)的立场,这里也没有指出任何经济平等和地位平等的要求。那么,是什么阻止了已经富贵了的贤人不纵情于各种奢侈和肉欲的呢?只要他们表现出治理国家的智慧,那么当他们享受更为精致的快乐时,在何种程度才算是合法的呢?无论如何,并没有预想过贤人们也会被财富和权力所腐化的可能性。当然,在文本中对于上述问题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然而,人们还是得到了一种全面的印象——据墨子看来,这些贤人应当过一种最为简朴和最为克制的生活。

他们深远的智力、正义感(righteousness)以及对于天和鬼神的恐惧与热爱,都能使得他们免受诱惑的侵害,他们具有这样的觉悟——就其最质朴无饰的“功利主义”而言,要让人民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就要求他们奉献出全部的精力,这自然会引导他们去拒绝毫无意义的奢侈生活。在很久以前的圣贤君王之中,墨子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就是不顾自己的高级职位和既有财富,而将他的一生都奉献于建设宏伟治水计划的长期苦干的大禹。

事实上,墨子在某一处为我们简略勾画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蓝图——并非人类生活于地穴之中、身穿野兽毛皮的原始社会,而是由第一批圣贤君王们所创立的、不加修饰的、纯粹的功能性文化。他们将房屋建得高于地面,以便避免湿气的侵袭;墙建得牢固,以便抵御猛风和寒冷的肆虐;屋顶也建得坚固,足以抵挡雪、冰雹和雨水;将内部的墙修高,以便让不同性别的人分隔开来。他们建造房屋的目的是为了适合居住,而不是为了漂亮。他们发明了纺织品,为的是让人们冬暖夏凉,而不是为了炫耀。在那里,生活必需品极其丰富,但见不到多余的矫饰。据估计,人民和统治者都按照这种朴素的方式生活。整个训示是很清楚的:统治者们所享受的奢侈和排场是以人民的贫困为代价的。

无论如何,与孔子相比,在墨子这里,人们更倾向于追问:为什么没有出现过类似于技术经济进步之类的观念?这里能发现发现一种总体的观点,它们的出现有利于逻辑、光学、力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创新,甚至还构想过铸就(forging)一种更为精确的“科学”语言的计划。这本书经常以赞许的态度提到工匠所掌握的技艺,而且事实上,他还对某些特定种类的技术创新持肯定的态度。葛瑞汉说:“墨家让所有传统的道德都接受社会功利性的检验,而且公开地扞卫技术创新(innovation)。”然而,有必要更仔细地检查墨子对于创新的辩护。一位儒士重述了孔子的态度:“君子传述但并不发明。”墨子回答道:“古时候,羿发明了弓,伃发明了盔甲,奚仲发明了大车[或马车],巧垂发明了船。难道我们要假设,今天造盔甲的人、皮匠、轮匠以及车匠全都是君子,而上述那些人全都是平庸的人?”(又曰:“君子循而不作。”应之曰:“古者,羿作了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细究之后就会发现,这一论辩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域内存在着进一步发明的需要。作为文化英雄,这些发明家——就像首先确立了人类文明整个基础结构的圣人一样——发明了文明主要的和基础性的物质工具。尽管墨子坚持认为,那些发明了基本的原始工具的伟大发明家要比他的追随者们(就像孔子在谈到圣贤君王时无疑也会承认的一样)更为伟大,但他并没有暗示有作出更进一步发明的需要。事实上,如上所述,他宁可退回到原始的、不加修饰的但却显然是有用的技术状态。

然而,只要创新被认为是必要的,墨子肯定会赞同它,就如同在军事技术领域中一样。在阻止大国侵略小国的时候,他们主要策略之一是尽可能地改善防守的技术——尤其是针对诸如围困与防御这一类问题。这一兴趣明显可见于论军事的那些篇章,它们无疑反映了他的追随者当中军事工程师和军事计谋专家的观点。墨子对于创新的态度完全是实用主义的。凡是在对人类利益而言似乎有必要进行创新的地方——不论是军事技术还是论辩方法,他都会赞同创新。从另一方面看,就社会真理而言,他却期望自己成为一名传述者。他以如下的断言嘲讽了他的论敌公孟:“你根据周朝来塑造自己,而不是根据夏朝来塑造自己。你所寻找的古代还不够古老。”(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墨子心目中的英雄是夏王朝的奠基者大禹,人们可以假定,他在第篇中所描述的理想的、不加修饰的文明就是他对于夏王朝的描述,尽管他实际上尊重“三代”的所有圣贤君王。墨子诉诸古代理想的做法,也许是整个战国时代通行的有意为之的做法。既然这一观念——好的社会在过去已经实现过了——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孔子曾大力肯定过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取向之中,那么就存在着巨大的现实压力,迫使人们把自己的观点归于古代的圣人和圣贤君王名下,而假如这类观念能被归于真正不可知的神话性历史的某个人物名下,那么思想家在进行创造时就拥有更大的自由。着名的中国史学家顾颉刚提出过一个观点,被卜德(Bodde)很好地总结如下:“一个神话的历史年代(神话自称的那个历史阶段)通常与它的‘文献年代’(它首先在文献中有真实记载的年代)恰成反比。”姑且不论与“黄帝”和“伏羲”之类人物有关的神话的情况如何,墨子本人可能十分真诚地相信他归属古人名下的做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暗含着他对于这些创建者的智慧的深切信任。他明显真诚地更偏向于简朴而不加文饰的文明,这暗示着,从他认为夏朝会比周朝更接近于他的理想信念的角度看,这里没有任何完全难以置信的东西。他无疑相信,他的宗教观更接近于古人的真正信仰。

墨子为什么设想不出通过生产技术的改善而达到“经济发展”的观念,在解释这一点时,我认为,墨子、孔子以及同时代的其他文明中的许多“有创造力的少数人”(creativeminorities),如希伯来先知,甚至还有亚里士多德,对文明都作出了这样的病情诊断:与其说他们将技术创新(包括贸易和货币等社会性发明)与“进步”联系在一起,还不如说他们将技术创新与战争、无节制的挥霍炫耀联系在一起,将技术创新与文明的病状(pathologies)联系在一起。为了保证广大民众获得公认体面的生活,现存的经济技术和有用技术的传统已经足够了。当然,这是一种把自然灾害、瘟疫和其他灾难作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接受下来的“够用”(adequacy)概念。尽管孔子也会把奢侈和舒适作为礼乐(甚至在这里他也赞成节省而不是奢侈)的必要方面而接受下来,但他也肯定会接受这一诊断。墨子强调物质的需要,这一事实并没有能阻止他接受这一观点:只有藉助于它们最基本的[物质消费]形态,这些需要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问题不在于“生产力的增长”而在于分配。

总而言之,我坚持认为,墨子的功利主义取向既不绝对地倾向创新,也不绝对地倾向于古人的实践。凡是为了达到使世界有利的目的而必须有创新的地方,创新就应当被追求;凡是古人的实践能为一个幸福的社会提供基本原则的地方,它就应当保留下来。

贤人

要把孔子与墨子区分开来,最好的切入点是他们关于转化社会所需人才模式的观念。尽管墨子偶尔使用“君子”一词,孔子频繁使用过“贤”这个术语,我却要用这些术语来区分两种人才的理想。“贤”是墨子更爱用的术语。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中国哲学的历程(修订本)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哲学思维在后来的发展中多么宏富博深,人们在对其开端的探寻中也总是感到茫然和困惑。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可以说最初都是“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的,在发轫的初期,其形态往往是朦胧的、混沌的,经历过与原始宗教意识、神话形式的若即若离的分化、过渡、转化阶段。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列子臆说(下册)

    列子臆说(下册)

    《列子》为道家重要典籍之一,与老庄并列。它高深莫测,易读而难懂,以故事、神话的形态,阐释道家的学术及观念。《列子臆说》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列子》的讲记,共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讲述列子,深入浅出、生动自在,以《列子》的内容为研究重点,带领读者进入广阔的视野、深入难测的奇妙境界,并打破了意识的种种局限。列子,这个御风而行的人,要我们从一切自设的框架中突围,成就天地间的自在逍遥。
  •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

    本书选用书中一篇文章做书目,以有机地连接12篇各不相干的文化批判随笔。在这些文章中,有些篇章由于引用了古人的著作片断,对已习惯使用现代汉语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引起一些难以避免的不习惯。但这些篇章同其余各篇一样,充满了思想的灵感的闪光,引文并不多,文章是易读的,值得读者品味,其中的独创性、新颖性,很有启发意义。
  • 张居正直解《孟子》(全集)

    张居正直解《孟子》(全集)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四书”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直解”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日讲”,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最好的一部四书读本。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白鹿呦呦寄我心

    白鹿呦呦寄我心

    本是生活在深山翠林中一只小鹿精名唤白鹿呦,总是向往山下的美好生活,在她不断的央求下鹿阿娘只好答应,疼爱她的哥哥白鹿鸣带着她一同下山拜师学艺,而拜师途中结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随后又发生了一系列令鹿呦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她从小就总是做一个令她很奇怪的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梦见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事情似乎越来越清晰,可她却怎么也抓不住头绪。熟不知她自己,以及她身边的人早已卷入了一个惊天的谜团之中……
  • 小学终点站

    小学终点站

    十二岁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依米在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月里与青梅竹马的同班好友优可,死对头学神宫天等同学的青春不舍经历
  • 小姐姐真好看

    小姐姐真好看

    梦境是宏大而瑰丽的玄幻世界,而现实他是一个苦逼少年。夜晚他就要去找寻指引他的女主,每天都在白天与黑夜之间交替,要想从玄幻的梦境中走出来,他就好比踏上了一条的修仙之途,唯有不断地修炼……
  • 魔道渺渺

    魔道渺渺

    数十万年前,神界崩解化作三千世界,数十万年后一名山村少年,一个偶然被当地大派万灵门选中,成为了一名下等奴人。他几经坎坷,阴阳之气筑基,金丹,元婴,化神。
  • 人气第一

    人气第一

    一个曾经被禁言了上万次的喷子,竟然选择自己当一名游戏主播,甚至还口出狂言要成为人气第一主播的男人。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到底是喷人不香了还是键盘冒奶了?欢迎各位到斗虎直播间81404一探究竟。每晚18点看智障主播在线气人,莽夫主播千里送头,沙雕主播花样作死。喜欢的朋友请点一下收藏,当然点过的就不要点了。顺便求点免费小礼物(推荐票/月票)
  • The Path of the King

    The Path of the K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带着手游闯忍界

    带着手游闯忍界

    高招、秘卷、通灵。白石携火影手游穿越忍界!看着战火纷飞的忍界,他大喊道:一袋米要扛几楼,神罗天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