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7000000032

第32章 墨子的挑战(7)

葛瑞汉将后期墨家的世界图像概括如下:“它是一种由具体而又特殊的物体所组成的宇宙(cosmos),每一个都带有相互渗透的性质,物体都处于随时间变化的空间中,通过必然关系而相互关联在一起,而这些必然关系与它们的名称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类似的。”我想,上面描述的那幅图景与“早期”墨家的世界图像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尽管在精细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差别。

在原始文本中的确没有讨论过“必然关系”。然而,如果说天和圣人的意志也关注伦理目标,那么,这里所说的意志概念就不是任意专断的,而且实际上也可以与一种可计算的世界——在其中,与必然性相符的逻辑和数学关系得以确立——观念十分吻合。如果说天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向善意志(awilltothegood),那么,它就要在必然结构的约束条件中行动,藉助于这种结构,善才能实现。就像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

坚持认为的那样,伦理的东西必须与普遍的东西和共相相关联。“天必然希望人们互相热爱,互相得利。”(《墨子·法仪》:“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因此,后期墨家对于逻辑性和必然性的兴趣与早期墨家精神并不相容,这就好比中世纪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有神论思想家对亚里士多德逻辑以及对数学的狂热激情[不能与其早期思想传统相容一样]。

在墨家这里,工匠的隐喻频繁地出现于人们的脑海中。像优秀的匠人一样,墨者是一位致力于在这个世界上实现其计划的、积极主动而又目标明确的个人。尽管他对使用工具将材料加工成形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但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必须确切地知道那些决定了生产工具、使用方法与材料内在特性的“规律”和必然关系。

后期墨家辨论学家力图创造的是一种旨在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科学”语言。与孔子不同,他们并不相信这类语言存在于过去的传统之中。

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坚决扞卫那些基本上以人类“生活世界”(胡塞尔的Lebenswelt)为基础的经验性“常识”(commonsense)立场,以反击后期“名家”和道家的攻击(例如对人类语言真实反映实在的能力已完全丧失了信心的庄子)。

假如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代中国的哪一种思想模式可能潜含着有利于后来西方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兴起的成分,那么我想强调,和李约瑟更倾向于选择的道家相比,后期墨家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李约瑟是这样论述的:“完全信赖人类理性的墨家,明确地奠定了亚洲自然科学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其中有对于光学、力学和物理学的实际探索,还关注过给几何学下定义和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光学现象,用葛瑞汉的话说:“他们把自己限制于几何上可以直观以及经验上可以验证的东西。”他们一心一意,力图为单独的结果寻求单独的特殊原因。然而,正如李约瑟指出的那样,这里丝毫不存在“与伊壁鸠鲁式的原子论对等的东西”,也没有发现如下类型的“还原主义”的理论冲动:它设定了一种为解释各种各样的现象世界所必须的、只具有数量上少得不能再少的性质如质量和运动的某些终极“质料”。然而,即使他们不是“还原主义者”,仍然是坚定的多元主义者(pluralists),而不是“有机主义的整体论者(“organismic”holists)

。尽管存在着所有这些潜在地有利于科学的成分,但即便是墨家的“逻辑学家”,也可能并非从根本上全神贯注于对于自然的“不带情感的”

(dispassionate)研究,他们不会关注全面技术革命之类的观念,无论他们是多么地关心某些特定的技术都是如此。他们压倒一切的目标仍然是实现一个和平、安全以及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经济需要的社会。然而,尽管汉森有过如下的主张,但我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相信,他们“调整”这个世界的努力能够和其力图去“描述”这个世界的努力完全分离开来。他们在使用中国语言资源处理某些古希腊思想甚至现代西方思想为之着迷的、同样的逻辑学认识论问题和数学问题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对于一切语言决定论都不断地构成了挑战。

墨家的命运

为什么在汉代初期以后墨家的学说体系在中国逐渐式微?除了少量例外情形,为什么它对于后来的中国思想(直到世纪和世纪)几乎没有产生影响?人们对此作过很多的思考。

这两个问题应当分别考虑,这是因为:有足够的理由表明,在战国时代,人们总是列举儒家和墨家作为两个主要的相互竞争的学派,因而墨家是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墨家对那个时代的新兴思潮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影响,有时只是作为催化剂而起作用。正如我已经表示过的那样,它对于语言、辨论法、逻辑的态度对前世纪和前世纪的整个“语言危机”提供了巨大的刺激;这场危机有可能不仅深刻影响了在观点上彼此不同、相互竞争的“逻辑学家”或“诡辩学家”(名家),还影响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学说。葛瑞汉作过一项先驱性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后期墨家以及“名家”的技术性术语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到《庄子》全书中。我想进一步表示,道家思想特别关注如下的对立:自发的、无目的性的、“自然的”行为模式(无为)与深思熟虑的、可计算的、有目的的行动模式之间的对立;这也许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对于墨家立场的激烈反拨,因为墨家对于后一方面重视得有些过分了。另外,与杨朱这个姓名关联在一起的“利己主义”观点,很有可能也出自要与早期墨家进行直接辩论的需要。孟子后来试图重新界定他的学说体系,视其为对于杨朱以及墨家(当然是他本人所描述的墨家)的反驳,这至少有部分的真实性,而且肯定对他的学说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某些影响;而且我认为,重视“合法的”强力和“惩罚与奖赏”,还有未曾明说出来的墨家原始状态的“人性”论,也许有助于为法家的某些思想内容准备了生长土壤。因而,这一渗透力极强的学说体系对整个战国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影响,这是很难否定的。

在解释墨家衰亡原因的时候,有人提到过它的组织机构的崩溃。如果墨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有组织的运动为基础的,而该组织又运行于既定的政治秩序框架之外,那么,在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建立起来以后,这个国家又与长期建立起来的传统保持着一致,不能容忍“外部”的组织机构之存在,此时,墨家就不再能够生存下去了。它只能在战国时代松散而开放的条件下生存,在那时,它与“游侠”武士团体一同为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提供服务。

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学说的生存是否完全取决于组织机构的生存。

人们也许可以假设后期墨家辩论学家的“科学”追求可以脱离任何一种组织机构而延续下来。但是,它们的消亡必须与“名家”的衰亡一起加以考察,后者对于逻辑和“日常语言分析”(linguisticanalysis)的问题有着特殊的兴趣。

也许更为关键的是,这场运动未能成功地使得它的预期听众对其确信无疑。在过去的描述中,墨子肯定是一位没有成功地完成其传教使命的人,尽管他不知疲倦地奔走于一家又一家统治者的门庭,充分施展了他的辩论才能。试着想像一下墨家论辩对于他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会产生什么影响的时候,人们能够体会出,为什么他长期的功利主义的论辩不太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除了上面提到的困难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对他们来说,要说服他们相信终止侵略性战争对于所有的人都会产生长期的利益,可能就像以此为理由来说服世纪的政府一样困难。对他们来说,关键问题是如何获得当下的利益,特别是他们与后代的统治者一样,可能把这些战争看成是一场总的“权力平衡”的博弈游戏的一部分,由此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在这场游戏中,他们很容易这样说服自己,即他们所赌的不只是国家的扩张,而且是国家的安全和生存。这一点对于那些涉及到“使得人民得益”的论辩来说,可能也有同样的问题。要说使所有人在将来都可以增加的利益,会比当下的具体目标得到的酬劳更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此并无任何把握。因而,对于一般的统治者来说,墨子的“功利主义”可能一点也不比孔子强调道德动机的做法更令人信服。

至于说到墨家的宗教成分,无论在运动中他们的主观态度如何,真实的情况是,在文本中它是作为一种政治家的观点加以论述的,这种观点强调,从社会政治角度讲,信仰天和鬼神的人格意志是很有必要的。冷冰冰的墨家论辩很难动摇天命论的信奉者们,也不能降低他们的宗教狂热。尽管墨子大谈特谈天对人的爱,却没有谈到人们要“全心全意地”热爱天。与此相反,他可能发现,诸如此类的态度对于天的最高权威是不恭敬的。全书中的通常表达(stockexpression)是“尊天(honorheaven,译者按,honor比respect语气要强)事鬼”。这明显缺乏虔诚成分,而且又不能即刻证明天和鬼神会带来当下的奖赏与惩罚,这两者合在一起,就可能导致那些上层阶级的听众对他的特殊宗教训示(message)无动于衷。如果说墨子的宗教与“民众宗教”(religionofthemasses)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吻合,但从他为这个宗教所赋予的形式而言,却特别强调政治秩序的调解性(mediating)功能。与同时向国王和民众讲道的希伯来先知不同,他的希望主要针对统治者。如果说普及的民间宗教(diffusepopularreligion)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绕开整个社会政治秩序,为人民提供了一种能够直接与鬼神和神圣权威沟通的感觉,那么,墨子将天和鬼神的意志主要地是与政治秩序领域关联在一起的,这就表明,墨家运动的宗教内容也许对群众基本上是没有吸引力的。与后代的某些“造反者宗教”(religionofrebellion)不同,它看来从未产生过任何千禧年王国的吸引力(millenarianappeal)。

但是,假如墨家的训示(message)在当时只有有限的吸引力,那么当时的儒家也很难说更为成功。不过我们知道,从长远看,和儒家的失败相比,它的失败产生了更为致命的后果。可以肯定,即使在当时,儒家的整个阶层(他们与孔子学说之间的关系仍是有疑问的)继续担任礼仪方面或神圣的传统文献方面的专家,并继续享受统治者所付给的报酬,就像我们在墨子对他们消极懒惰虚伪的生活态度的指责中所见的那样。当然,我必须指出,正如在思想史上通常见到的那样,墨子对于儒家的描绘对于当时的整个儒家思想全貌很难说是公正的。现在我们了解到,孔子的孙子子思的思想通常被认为是最终体现在《孟子》、《大学》、《中庸》等书中的那些思想趋势的来源,也可能是墨子的同时代人。假如情况的确如此,他就有可能代表着另一种趋势,而与《墨子》中所描述过的儒家思想趋势大不相同。对于最终体现于《荀子》一书中的儒家思想脉络,亦可作如是观。

然而,不论他们的总体观点的本质如何,儒家终究找到了接近政府的途径,这一事实其实指出了某些人认为导致了墨家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即它极端地偏离了精英文化中的某些根深蒂固而又广泛认同的取向。奢侈的葬礼、仪式性的音乐、讲究礼仪服饰和优雅的礼貌,无论已经变得多么徒具形式和偏离实质意义,但的确是传统精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庄子》曾试图对于所批评的各家学说提供一种比较公允的叙述,在《庄子》最后一篇(《天下篇》)中,作者发现“那些身穿兽皮和粗布衣服,足蹬木履或草鞋,没日没夜、不知休息地强迫他们自己进行最极端苦行的后期墨家”的确有点难以理喻。(《庄子·天下》:“后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尽管这一篇的作者并非儒家,然而,墨家在人活着的时候禁止唱歌,去世以后又禁止穿戴孝服,而且还要求所有的人,不论其身份等级如何,死后都应埋葬于“不带外椁的三寸厚的桐木棺材”中,这些观念肯定是对于“自然”的人类感情的冒犯。(桐棺三寸而无椁。)后期墨家的“逻辑侃家们”(logicchopping)对于“同与异”、“坚与白”等等问题争论不休,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和矫揉造作的举动,与他们“不近人情的”“实用态度”(“inhuman”“praticality”)一样,与通达大“道”基本无关,对于发现更大的简括性的真理(synoptictruth)基本没有帮助。正是在深沉领悟“人类自然感情”的过程中,人们才有机会去领悟某些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取向(这里指精英文化的层面)的力量。在这里,人们必须再次肯定一般性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取向的惯性力量。墨家的历史有力地表明,这类取向并不能阻止反文化倾向的兴起。然而,至少在某些经验领域内,这些取向在长时段上对于反文化倾向的影响表现出了巨大的抵抗力。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的智慧

    弗洛伊德的智慧

    本书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大量实例阐释了其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了解病态精神及其起源的相关知识,了解人类的性爱问题,还可以了解精神与梦的关系。当然,原著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书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并且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用词晦涩难懂,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对原著的用词和段落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改动,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弗氏的理论。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 通往“蓝花”深处

    通往“蓝花”深处

    本书从启蒙运动自身暴露出的内在困境谈起,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内容作了细致分析;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哲学与浪漫派“形式反讽”的超越与融汇中,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反讽本质进行了浪漫主义的诠释。
  •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为什么我们会有痛苦?当尼采看到一位受挫的车夫鞭打着一匹不愿动的马时,尼采内心的某种东西断裂了。当汉娜·阿伦特看到犹太集中营的资料时,她痛苦地质问,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而面对最爱的弟子的早逝,孔子只能向天哀叹不公。拉奥孔的雕像在静默中痛苦的哀号,仿佛在替我们所有人无声的质问。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质问着、体验着、拥抱着、逃避着痛苦,于是我们自痛苦中诞生了艺术、音乐与哲学。而最终,痛苦的意义由你自己赋予。思考痛苦,面对苦难,是你与哲学的第一次照面。
  • 老子不生气

    老子不生气

    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做人要无为,从政要无为;做人要自然,从政也要自然。做官的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官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政治文化。经商的亦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消费者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商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具体地说,老子指出了两种健康的心态,一是无为心态,一是利人心态。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
  • 易经与现代生活

    易经与现代生活

    风水学在很多人心目中很神秘,似乎遥不可及。这门集心理学、管理学、哲学、自然生物学等学科之大成的综合学说,曾一度被推进了迷信的泥淖,饱受误解之苦。实际上,这门脱胎于《易经》的学问,凝聚了无数远古先贤的心血和智慧。这些远古智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研习和体会,摸索出了一套人与环境互为作用、相互促进的方法,提出了“和谐”与“均衡”的风水主张。这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谓不谋而合。
热门推荐
  • 三界两境录

    三界两境录

    顺河街的央企跑腿员老徐,单身,有一个孩子小徐。某天同事老樊目睹了一起杀人事件,其后发生的近似于灵异事件的故事,让老徐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 梦秋

    梦秋

    那年初秋,他十七,她十五。人海之中,他们在彼此的眼中看到自己……
  • 刑魔

    刑魔

    第一天才刑毅,惨遭变故,冰封万丈深渊之下。一朝‘重生’,修天道,杀妖魔,炼万古神血,问修道尽头。人不敬我,打的让他俯首低头!天不敬我,杀出一条通天路,让天哭泣!
  • 澈少霸宠:甜心乖乖的

    澈少霸宠:甜心乖乖的

    澈千巩,澈家大公子,家业庞大,世界各地遍布着他们的产业,不近女色,却偏偏为她安溪傲破了例,他就是要宠她,谁不服气,杀无赦!宠坏了了也没关系,他高兴就好!
  • 网游之骑士第一人

    网游之骑士第一人

    前世身为109级准龙骑士,只差交付任务就能成为骑士第一人的刘尘,因为饮酒过量重生回自己高考完的那个暑假,也就是《创世纪》刚准备开服的那天,带有巨量游戏经验的他誓要成为骑士第一人,守护自己的亲人朋友和那个她。
  • 洛穹神卷

    洛穹神卷

    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一个六十年前邙山一个盗墓事件。一卷神秘而又流传千年的河洛神卷,一段“河洛兮莘灭,穹窿兮轩离,帝神之灵也降颉祖,仓古之鼎也登元君。天雨粟,鬼夜啼,天乾洪荒太极。”的天降警示,一段离奇的开始卷入一个又一个漩涡。一个亘古以来有关华夏的惊天阴谋就此而起。一个个古墓,一段段历史,神奇的地下世界,扑朔迷离的历史迷雾,埋葬了几千年的上古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神?是人?是鬼?一段惊险刺激的探险之旅,就此开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说漂亮话办漂亮事做漂亮人

    说漂亮话办漂亮事做漂亮人

    以社交与口才为基点,把说话、办事、做人的技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旨在传授人们如在社会交往,在职场暗战与商场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不被外界环境左右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境界和尺度,可以不断地激发你的志气和潜能。说话、做人、做事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本书立足于现实,取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既有幽默风趣的历史典故,又没有丝毫拘泥于世俗生活的痕迹。文中的语言平实、优美,娓娓叙来又无哗众取宠之意,让你在人际关系中学会方法,学会策略,学会变通。在复杂变化的社会中,让你懂得如何灵活地应对各种人情世故。同时,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说漂亮话,办漂亮事,做漂亮人的本领。
  • 血裔契约

    血裔契约

    奥格丽萨是一块充满着魔力的富饶大陆。在这片土地上,人类、半兽人、精灵、巨龙,各种各样不同的种族彼此割据。但有那么一个古老的种族早已被人忘记,现在,她已经归来。血色的雾气必将重新笼罩这个世界……
  • 惟妙惟肖的爱情

    惟妙惟肖的爱情

    本书讲述了时代前进中两代知识分子南辕北辙的命运。这是一场读书人与商人、博士生与高中生的PK,更是这个时代本身的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