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994500000003

第3章 在人间

1.栩栩然蝶

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地处宋国西南偏僻一隅的蒙地漆园,虽然与往年相比,春天的脚步显得慢了好大一拍,但时至二月底,周围五十里的远山近水也已草长莺啼。高低不一的山丘,起伏辽阔的原野,流水潺潺的南溪,还有村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一片葱绿。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满眼尽是。

三月初五,和煦温柔的春风微微地吹着,柔和温暖的阳光和蔼地照着,万物生机勃勃,人心蠢蠢欲动。这天快到午时,漆园南溪一处较阔的水面处,一个瘦弱的中年男子与一个高大健壮的年轻男子就垂钓于柳荫之下。可是,钓了一个时辰,二人仍然一无所获。

“先生,我们不钓了吧。垂钓虽然自有垂钓之乐,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时间不早了,我们还是收起钓竿,往上游水浅处,直接下水摸鱼吧。”年轻男子一边抬头看看太阳,一边对中年男子轻声说道。

中年男子没吱声,却顺从地默默地收起了钓竿,从溪边坐着的一块大石上慢慢站起。然后,右转沿着溪边小径,往溪流的上游信步而去。年轻人见此,连忙收起钓竿跟上。可是,走到上游溪边的一棵大青杨下,中年男子突然站住了,眼睛盯着一片树叶,眼珠动也不动一下。

年轻人不解,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中年男子身后,偷眼朝他眼睛盯着的那片树叶看去,原来是一条黑黑的毛毛虫正从树叶背面悬着的蛹中慢慢爬出来。待到全身都从蛹中脱出后,那毛毛虫好像是熟门熟路似的从叶背翻身爬到了叶面上,在叶子的正中躺下不动了。看到这里,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轻声问道:

“先生,这是什么虫?怎么突然不动了?是死了吗?”

“这是蝴蝶。”中年男子脱口而出道。

“蝴蝶?蝴蝶不是飞的吗?这可是一条毛毛虫呀!”年轻人瞪大眼睛,望着中年男子。

“它正在蜕变。”

“先生,您是说这条眼下在树叶上爬的毛毛虫,蜕变后就会成为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是吗?”

中年男子点了点头,眼睛仍然盯着叶子上的这条毛毛虫。

“先生博学,是否可以给弟子讲讲蝴蝶的生命历程?”年轻人侧脸看着比他整整矮了一个头的中年男子,诚恳地说道。

中年男子没吱声,仍然眼盯着那条毛毛虫。过了一会儿,他看看仍然一动不动的毛毛虫,又抬头望了一眼天上的太阳。然后,侧过脸来,对年轻人说道:

“每到春天,待到许多植物都新叶长成时,成年蝴蝶就会选择一些植物的叶子,将卵产于其上。”

“蝴蝶产卵,为什么要选择在植物的叶子上呢?”年轻人不解地问道。

“这是为幼虫准备食物。”

“先生的意思是说,蝴蝶的卵变成虫后,虫就吃其寄住的植物叶子,是吧?”

中年人点了点头。

“那蝴蝶虫卵寄住的植物都有哪些呢?”年轻人又追问道。

“这并不好说,不同之地的蝴蝶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吧。天下之大,各处的植物都不尽相同,各处的蝴蝶大概也各有自己觉得可口的植物吧。”

“先生,那眼前这条毛毛虫寄住的大青杨,应该就是本处蝴蝶认为可口的植物了吧?”

中年人点了点头。

“先生,我们刚才看到的这条毛毛虫是从蛹中爬出来的。是不是蝴蝶的卵直接化蛹,毛毛虫孕育于蛹中,从蛹中出来后,就直接变成蝴蝶,然后便到天空中飞舞了呢?”

“没那么简单。由虫卵孵化而成的幼虫,通过不停地噬食寄住的植物之叶而变为成虫。之后,成虫要经过多次蜕皮,完全成熟后才变成蛹。化蛹之前,成虫往往将自己转移到植物叶子的背面,吐出几根丝将自己固定住。之后,才直接化蛹。待到蛹也成熟了,就从蛹中破壳而出,变成眼前这样的一条毛毛虫。”

“那这条毛毛虫最后如何变成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呢?”年轻人又追问道。

“这需要时间,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中年人淡淡地说道。

“先生,您是说我们在这等着看,就能见到这条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起来了?”

“那需要一两个时辰吧。我们先赶紧下水摸鱼去,也许上岸后就能看到这条毛毛虫蜕化而为翩翩起舞的蝴蝶了。”

“先生,就这条黑乎乎的毛毛虫,能够变成翩翩起舞的蝴蝶?您看,它翅膀也没有,怎么会化蝶而飞?”

“你看它,现在好像是死了一般,是不是?其实,它是在晒太阳,将从蛹中脱出时翅膀上的水分晒干。等到水分晒干了,翅膀就慢慢地从身体上舒展开来,然后再慢慢地变硬,就可以起飞了。”

“先生,果真如此?”年轻人瞪大眼睛望着中年人,不敢相信地问道。

“就是这样。我们赶紧下水摸鱼吧,不然就要错过看毛毛虫化蝶的精彩一幕了。”中年人一边说着,一边转身离开了那棵大青杨,迈开大步往溪边而去。

年轻人见此,连忙跟上。

一个多时辰后,中年人与年轻人又回到那棵大青杨下。中年人急切地凑近先前所见毛毛虫的那片叶子,年轻人手里提着一根串着五条鱼儿的树枝跟在后面。

“快过来看,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年轻人连忙凑近中年人身旁,发现那条毛毛虫身上果然已经多出前大后小的两对翅膀,不禁失声叫道:

“真的长出了翅膀,好奇异的事呀!”

中年人竖起食指,按在唇间。年轻人明白其意,立即安静下来,屏息以观。

过了大约有一顿饭的工夫,突然又见毛毛虫的翅膀变大变厚了,翅膀上的花纹也显露出来。年轻人虽然激动得眉飞色舞,但见中年人凝神贯注的样子,强忍住不敢发出声音,也没有任何动作,只是偶尔侧脸用眼角余光瞥了两次中年人。

可是,就在年轻人第三次侧脸瞥视中年人的一瞬间,突然听到中年人惊喜地叫道:

“飞了,飞了!”

年轻人下意识地抬起头来,发现毛毛虫真的飞走了,现在已经是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了。看着蝴蝶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年轻人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生命真是太神奇了!刚才还趴着不动,托身于树叶上的毛毛虫,现在竟然冲天而飞,成了自由飞翔于天空中的蝴蝶。”

中年人望着飞得不见踪影的蝴蝶,失神地立在原地,半天也没有反应。良久,才喃喃自语道:

“天大,地大,人亦大。”

年轻人听中年人话说得没头没尾,一时愣住了。迷惑地看了他好久,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

“先生,天大,地大,谁都有体认。可是,说人亦大,就让人不明白了。人在天地面前,实在是太渺小,太渺小了。先生,您怎么将人与天、地相提并论呢?”

“天大,地大,不如人心大。人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中年人仍然仰望天空,没有看年轻人一眼,却不假思索地说道。

年轻人迷茫地望着中年人好久,突然若有所思,一拍脑袋,说道:

“先生,弟子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中年男子侧过脸来,直视年轻人问道。

“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说,天大,地大,都是有空间极限的;而人心能思之极远,是没有极限的。”

中年人摇了摇头。

“先生,那您说是什么意思?”

“为师刚才看蝴蝶蜕化而飞,突然有所醒悟,觉得人亦如蝴蝶。毛毛虫蜕化,能化身为蝴蝶,飞上蓝天,自由自在。人若通过悟道,达到精神上的蜕化,不就可以提升心灵境界,拓展精神空间,提升人的自由度,遨游于‘大道’,像蝴蝶一样自由自在吗?”

中年男子话音刚落,年轻人脱口而出道:

“先生这样说,倒也有道理。不过,先生说到天大,地大,让弟子突然想起老聃好像也说过这样一句类似的话,叫作:‘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先生的话,表面上好像是在套用老聃的意思,实质上却不一样,所以弟子刚才一时没反应过来。”

“那你觉得为师的话跟老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中年男子反问道。

“老聃的意思,是要治世者循‘道’而行,这样才能成为与天地、自然共存的圣人。老聃的解释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只有得‘道’的人间之王,才有治世治民的合理性,才能成就功盖天地的伟业。老聃强调‘道’,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在了治世安民上。而先生强调‘道’,则是为了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拓展心灵的空间,追求的是人的精神与心灵的自由。如果要作个不恰当的类比,先生之‘道’与老聃之‘道’,就像老聃之‘道’与孔丘之‘道’一样,一个是入世的,一个是出世的。当然,老聃之‘道’本就是出世的,但跟先生之‘道’相比,就显得是入世的了。”

中年男子听了年轻人这番大论,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莞尔一笑,不置可否。年轻人明白其意,望了一眼中年男子,也莞尔一笑。

然而,就在年轻人莞尔一笑的同时,手上拎的那串鱼却失手滑落到了地上,其中的一条鱼落地后竟然还蹦了几蹦。年轻人似乎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看了一眼中年男子,一边弯腰去捡,一边含笑打趣地说道:

“先生,我们在这大谈自由,好像鱼儿也听懂了。它大概也想追求自由,要回到它生活的水中吧。”

中年男子听了,不禁抿嘴一笑。

年轻人见此,立即抖了抖手中的那串鱼,低头看着鱼儿说道:

“鱼儿呀鱼儿,你就别想再回水中自由了,还是给我们饱了口腹吧。这世界上哪里有自由啊!我们今天不吃你,明天也有别人要吃你的。你活在这个世界不自由,要被人宰杀,我们人类不也一样吗?谁会有真正的自由呢?弱肉强食也好,自食其力也罢,都是为了生存啊!”

中年人明显听出了年轻人的话外音,顿时神情严肃起来,低头若有所思。

年轻人一见,立即意识到自己失言了,遂连忙抬头望了望天,故作惊讶地说道:

“哎呀!先生,您看,日过中天了。时间真的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师娘肯定还等着我们的鱼儿下锅呢!”

中年人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天,默默地点了点头。

于是,二人便一前一后地加快脚步往回赶。

走了大约有两顿饭的工夫,就望见不远处的一幢房子,这就是年轻人所说的中年人的家。

“先生,今天真的很晚了,师娘恐怕又要责备您了。如果师娘埋怨,您别说话,弟子跟师娘解释。不过,明天我们要是再到溪边钓鱼或是到上游摸鱼的话,恐怕要早些起来了。当然,春天人容易犯困,弟子今天也晚起了。”快到门口时,年轻人轻声跟中年人提醒道。

可是,到了第二天,中年人依然故我,日上三竿时仍是春眠不觉晓,酣睡沉沉。年轻男子一大早就起来了,已经在中年男子的卧室门口张望了多次。多次想推门进去叫醒中年男子,却都犹豫着没有推门。大约快到巳时,年轻人突然听见屋里轰然一声响。这时,他再也顾不得什么了,连忙推门而入。结果发现,原来是中年人所睡之榻坍塌了。中年人虽然摔到了地上,好像仍未醒过来,直直地躺在地上,没有睁开眼睛。

“先生,您怎么啦?”年轻人抢步入室后,一边去扶中年男子,一边大声喊道。

中年男子大概听到年轻人的喊声,这才真正醒过来,慢慢揉了揉眼睛,怔怔地望着年轻人,喃喃说道:

“我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天上飞啊,飞啊,飞得好高好高。”

未等年轻人反应过来,只听一个女人怒不可遏地高声喊道:

“庄周,昨天跟你怎么说的?现在都什么时辰了?你还在睡大觉,做春梦啊!你都三十多岁了,至今还是一事无成。整天不是仰望星空,就是低头看地,不知在想什么?老娘嫁给你,算是瞎了狗眼!”

“师娘,您别生气了。春天人最易犯困,所以先生醒来晚些,也是正常。”年轻人温婉地说道。他口中的师娘,就是庄周之妻亓官氏。

亓官氏见年轻人替庄周说话,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没好气地说道:

“正常?他睡懒觉正常,那俺们这些人起早摸黑操持家务,都是不正常了?蔺且,你先生这样,都是你们这些弟子惯的。他不管做得对不对,你们都说对;他胡说八道,不知说些什么疯话,你们称之为妙语。你们越是这样惯着他,护着他,他就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以为他真是圣人了。如果真是圣人,还会这样贫困潦倒,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吗?”

其实,庄周眼下除了蔺且之外,没有别的弟子。亓官氏说“你们这些弟子”,实际就是说蔺且。蔺且当然明白,所以语气更加温婉地说道:

“师娘,自古圣人并不都是大富大贵的,也有很多是贫困潦倒的呀!”

“贫困潦倒,那还有谁认为他是圣人?”亓官氏更生气了。

“师娘,老聃是圣人吧,孔丘是圣人吧,他们当年不都是贫困潦倒之辈吗?”

“蔺且,你眼里还有俺这个师娘吗?你敢跟师娘顶嘴,怎么不劝谏劝谏你先生呢?怎么不让他清醒清醒,睁眼看看这个世界,睁眼看看俺这个家,面对现实,干点正经事。他做不了官,富不了贵,俺也认命了。”

“师娘,我们先生并不是做不了官,而是对做官不屑一顾。天下许多诸侯王都曾直接或间接来礼聘过我们先生,我们先生理都不理。”蔺且情不自禁间又跟亓官氏顶起了嘴。

“蔺且,你别替他吹了。也只有你们这样的公子哥儿和读书虫认为他了不起,依俺看,他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臭男人!不对,连男人都不算。男人都是能养家活口的,他呢?要不是俺娘家当年留下的家底在撑着,还有你们这些弟子时常接济些,全家老小早就饿死了。蔺且,你说这样的人,有哪一个诸侯王愿意礼聘他为官。他做官,能为老百姓做点什么?就靠他那几句疯话,就能治国安邦?俺家祖祖辈辈也都是宋国的贵族,打小儿俺也听说过做官是怎么回事儿。俺就不信,小事不会做的人,他能做好官,治好国。”

“师娘,别说徒儿又要顶撞您了。做官与做事是不一样的,一个靠心脑,一个靠手脚。靠心脑的是上等人,是圣人;靠手脚的是小人,是百姓。我先生是圣人,他靠心脑就能化育天下愚昧之人。如果他愿意做官,治国平天下,都是不在话下的。”

“蔺且,你别跟俺说这些没根的话。他是否能做得好官,治得了天下,鬼才知道。但是,俺知道有一点,肯定是没错的,他一个大男人,不缺手不缺脚,下河多摸点鱼,上山多砍些藤条,多割些草,多编些箩筐,多织些草鞋,挑到集市上卖卖,贴补些家用也好呀!既然生儿育女了,大男人就要负起责任,不能让娃儿们饿肚子呀!蔺且呀,你们这些公子哥儿,真的是不知生活的艰辛,整天围着他,哄着他,怎么就不将心比心,为你师娘想想呢?”

蔺且见亓官氏越说情绪越激昂,遂连忙温言软语地说道:

“师娘,您别生气,都是我不好,都是我不好!我这就侍候先生起来,马上出去摸鱼砍藤割草。”

亓官氏听蔺且这样说,这才消了点气,转身走了。

蔺且见此,连忙扶起庄周,悄声说道:

“先生,您别生气。师娘的话,就当没听见吧。”

“我生什么气?都这么多年了,哪天不如此?她说得也对呀!”庄周呵呵一笑道。

“先生,您真是一个达观的人。怪不得,您能安贫乐道,在这样纷纷扰扰的世界上还能生活得如此从容淡定,清醒地悟道。”

庄周淡淡地笑了笑,没有说话。

“先生,您先快点穿好衣裳起来吧。我要替您将睡榻重新搭一搭,不然晚上睡上去不踏实,连梦也做不成了。”蔺且一边说着,一边协助庄周穿衣着裳。

待到庄周穿好衣裳后,蔺且就开始替庄周重新搭建睡榻。用原来的几块石头垒好睡榻的四个支点后,蔺且将滑落到一旁的木板搁上去,再双手压上去,摇了摇,觉得有些不稳。于是,对庄周说道:

“先生,我得到外面找几块大点的石头来,放在中间,这样睡榻才会稳固些。您先出去漱洗一下,看师娘有没有给您留吃的。等我搭好睡榻后,我们就一起快点出去,直奔溪流上游,多摸些鱼儿回来。就按师娘说的,拿到集市上卖卖看。如果卖掉最好,换点粮食回来。师娘前几天说,家中的粮食不多了。如果卖不掉,就拿回家烧了吃,也能果腹充饥。要是时间早,我们就再上山砍些藤条,割些草回来,晚上我跟您学编箩筐,织草鞋。学好了,将来有一天,我生计无着时,也好有个一技之长,不至于饿死呀!”

蔺且说得轻松,但庄周听得却心情非常沉重。抬头看了一眼蔺且,苦笑了一声。

大约有一顿饭的工夫,蔺且搭好了睡榻,出来找庄周,发现他在屋后的水井边,手里拿着一瓢水,正在对水发呆。蔺且快步走了过去,轻声说道:

“先生,快漱洗呀!师娘要是看到了,恐怕又要埋怨了。”

庄周听到蔺且说话,侧过脸来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然后,端起水瓢含了一口水,在嘴中漱了几漱后吐掉。蔺且拿起井边搭着的一块破布,在旁边一只木桶中搓了几搓,递给庄周。庄周接了,在脸上随意擦了擦,顺手将布不偏不倚地扔在井边的一棵小树枝上。

蔺且见此,连忙说道:

“先生,您别走,我去厨房看看师娘有没有留饭给您。”

“你吃过饭吗?”庄周问道。

“没有。”蔺且答道。

“那你去看什么?没你吃的,肯定也没我吃的。我们快点去摸鱼吧。”

“好!那今天我们就直奔上游,直接下水摸鱼。这样,就可以早去早回。不过,这样就少了平日垂钓之乐了。”蔺且说道。

庄周点了点头。于是,二人立即出发,直奔溪流上游而去。大约半个时辰的工夫,师生二人就到了溪流上游,撩起下裳,开始下水摸鱼了。因为驾轻就熟,不到半个时辰,师生二人就有了很大收获。日中时分,二人已然提着两串十五条大小不等的鱼儿,立于集市入口。

“卖鱼,卖鱼,刚从溪流上游捉的新鲜鱼儿,味道好得很。”蔺且虽是第一次学着引车卖浆者的腔调叫卖,但还蛮像回事儿。

大约有两顿饭的工夫,在蔺且的不断吆喝下,两串鱼终于卖掉了。虽然明显卖得价钱低了些,但得钱在手后,蔺且还是脸上满溢着生平少见的得色。庄周见了,也非常高兴。因为以今天的摸鱼与卖鱼效率,回去不至于挨骂了。

蔺且得意了一会儿后,抬头看了看天空,说道:

“先生,现在已过午时了,我们快点回去吧。不是还要上山砍藤割草吗?”

“你师娘昨天不是说家中谷米不多,快要断炊了吗?既然卖鱼得钱,索性就以此钱换些谷米回去吧,免得下次再跑一趟。”庄周说道。

“先生考虑得真是周到。好,先生,您在这站一会儿,弟子往前面走走,看现在还有卖谷米的没有。要是价钱合适,我就将这钱跟他换些谷米回去。”

庄周点了点头,蔺且就拎着那串钱转身离去了。大约过了有一顿饭的工夫,蔺且又拎着那串钱回来了。

“怎么没换到谷米?”庄周问道。

“先生,不问不知道,一问还真是让弟子吓了一跳。”

“怎么啦?”庄周直视蔺且,不解地问道。

“弟子问了好多人,都说好久没见卖谷米的了。”

“为什么?”

“弟子开始也很纳闷,大家每天都要吃谷米,怎么没人卖谷米呢?可是,问了几个人后,弟子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什么原因?”庄周连忙追问道。

“他们说,现在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本来每年一到这个时候谷米就紧张。加上宋国去年是个歉收的年份,所以今年这个时候就再也没人有多余的谷米拿出来出售了。”

庄周一听这话,顿时呆住了。蔺且见此,也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师娘已经说过几次了,家中的谷米不多了。今日虽然卖鱼得钱,但却换不回谷米回去,说不定师娘又要骂先生了。想到此,蔺且心里感到非常难受。

但是,顿了顿,蔺且还是望着呆立的庄周说道:

“先生,既然今天换不回谷米,但有了这串钱,就不愁换不到别的东西呀!现在时间还早,我们快点赶回去,将钱交给师娘,然后吃点东西,上山砍些藤条,割些茅草回来。早上您不是答应今晚教弟子编箩筐,织草鞋吗?弟子还指望着跟先生另学个一技之长呢!”

庄周看了一眼蔺且,没有说话,但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身带头往回走。蔺且见此,连忙跟上。

走了大约有一顿饭的工夫,到了一座小山前。蔺且无意间抬头往山上望了一眼,情不自禁间,失声叫道:

“先生,您看!”

庄周闻声,立即抬起头来,发现远处的天空,近处的花丛树间,满眼都是飞舞的蝴蝶。

“先生,这满天飞的都是蝴蝶吗?”

庄周点了点头,没有吱声,目不转睛地仰望着满天的蝴蝶,似乎若有所思。

蔺且见此,知道庄周大概又在睹物而作玄思妙想了。于是,悄悄侍立一旁,静静地等着。大约等了有一顿饭的工夫,蔺且沉不住气了,抬头望了望头顶的太阳,轻声说道:

“先生,时候不早了,我们快点回家吧。不然……”

虽然蔺且后半句没说出来,但庄周明白他想说什么,遂连忙收回目光,抬腿继续往前走。蔺且一见,连忙跟上。

走了一段距离,蔺且突然打破沉寂,问道:

“先生,我们昨天在溪流边只看见一条毛毛虫化蝶飞上蓝天,今天这里怎么竟然有这么多的蝴蝶呢?”

“那是因为我们看见的只是一条,没看见的则更多。正如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宇宙万物是无限的,是一个道理。很多事物,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或是从未了解,可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或是从未发生过。”

“先生说的是。不过,弟子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什么问题?”庄周一边继续走在前面,一边顺口问道。

“昨天我们垂钓的溪流跟这里相隔并不远,并不像楚国与宋国之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天,怎么这里的蝴蝶这么多,而溪流周边却很难见到蝴蝶呢?”

庄周一听,呵呵一笑道:

“这有什么奇怪?你看,这里的地势是呈坐北朝南的格局,周边又有一些较高的山,地形是半封闭的。而我们昨天钓鱼的溪流,附近的地势开阔平坦。两相比较,这里的气温肯定要比溪流附近高。气温高,春气萌动就早,蝴蝶幼虫蜕化得自然也就早些。”

“先生分析得太有道理了!跟先生在一起,时时都能长学问。”蔺且兴奋地说道。

庄周回头看了一下蔺且,没有说话。

蔺且见庄周回头,以为是嫌他走得慢,遂连忙加快了脚步,以便跟他保持更近的距离。但是,因为光顾着说话了,没留意脚下,结果被路边的一块石头绊了一下,差点摔倒。

庄周因为走在前面,并没有察觉到蔺且的尴尬。但是,蔺且却从此吸取了教训,开始留意脚下了。走着走着,他突然由自己差点摔跤联想到今天早晨庄周从睡榻上摔下来的事,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忍不住问道:

“先生,弟子还有一个问题,不知当问不当问?”

“你什么问题没问过为师?”庄周反问道。

“先生说得也没错。先生为人一向都是一派天然,从不矫情,更不在弟子面前装什么,所以弟子也就时常没大没小,不分轻重地乱说话了。”

“蔺且,你今天怎么这么啰唆?你到底想问什么,就直说呗。”

蔺且见庄周这样说,遂呵呵一笑道:

“其实,也没什么重要的事。就是今天早晨,您怎么突然会将睡榻弄坍塌了,而且人还摔到了地上。弟子当时在门外听到轰然一声响,见您躺在地上的一瞬间,真是担心您的骨头要摔坏了。”

“我也不知道。”庄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顿了顿,又说道:“噢,我想起来了。早晨你扶我起来时,我不是跟你说过吗?”

“就是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了,是吗?”蔺且笑着问道。

“其实,这话也不准确,好像是蝴蝶梦见它变成我了。”

“先生,您这话真有趣。您说,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那弟子完全相信。因为大家都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您昨天在溪流附近观看了毛毛虫蜕化为蝴蝶的一幕,晚上梦见自己化成蝴蝶,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您这是在羡慕蝴蝶飞舞于蓝天自由自在呀!在您的潜意识中,是感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自由吧。”

庄周听了蔺且的话,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

蔺且了解庄周的为人,也了解他此时的心理,他不点头,也不摇头,实际上就是认同。于是,蔺且又接着说道:

“先生虽然主张‘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其他万物没有什么区别,但客观地说,人与蝴蝶毕竟还是有自然分际的。比方说,人有思想,有知觉,而蝴蝶不会有吧?蝴蝶有翅膀,而人没有,所以蝴蝶能飞,而人只能走。所以,先生刚才说‘蝴蝶梦见它变成我了’,弟子就非常不理解了。”

“你又不是蝴蝶,你怎么知道蝴蝶没有思想,没有知觉?”庄周反问道。

蔺且没想到庄周会这样说,顿时哑口无言。

庄周半天没听到蔺且回答,回头看了一眼蔺且,说道:

“如果你认同为师的观点,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都是宇宙整体中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承认,不论是庄周,还是李周,不论是蝴蝶,还是土蜂,其实都是宇宙整体中的一小部分。既然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那么彼此之间也就可以互相转化的呀!你之所以认为人有思想,有知觉,而蝴蝶没有,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参悟大道,不明白‘万物一齐’的道理,没有平等对待万物的意识,心中只有人类,是潜意识中有一种‘人类中心论’的偏见在作怪。”

蔺且虽然心里并不认同庄周的这个说法,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加上一时又找不出什么有力的理由予以反驳,所以只好违心地说道:

“先生说的是,弟子谨受教!”

2.安之若命

时光荏苒,春天的脚步总是显得那么匆匆。先前满眼都是繁花嫩叶,一转眼的工夫,枝头上的花都相继凋谢不见了,原来嫩绿的小草也已长得又高又粗,大树小树都枝繁叶茂,浓荫蔽日。

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三月二十五,漆园已然显现出初夏的景象。一大早,火红的太阳刚从东山慢慢爬出,就光焰逼人。空气不再像初春与仲春时那样湿润了,风吹在脸上让人觉得有些干,有些温热。

如往常一样,这天庄周与蔺且仍然没有进朝食就准备出门,继续他们每天恒定不变的工作,上午到南溪上游摸鱼,中午到集市卖鱼,下午上山砍藤割草,晚上编藤为筐,织草为鞋。虽然生活如一潭死水,无波无澜,但庄周却也安之若素。蔺且每天跟着庄周,早已习惯了。

“庄周,死到哪里去了?”庄周与蔺且刚出门没几步,突然听到妻子亓官氏在屋内高声叫道。

蔺且一听,连忙奔回屋内,问道:

“师娘,您找先生有什么事吗?我们正要去南溪摸鱼呢。”

“还摸什么鱼?每天都是老一套,每天摸那么几条鱼,就能解决全家老小的生计了吗?”亓官氏的声调更高了。

“师娘,先生除了会摸鱼钓鱼,会砍藤割草,会编筐织鞋,也不会别的什么手艺呀!这些天,先生每天都很努力,早晨也不睡懒觉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蔺且虽然说话轻声细语,但情不自禁间还是流露出替老师抱委屈的口气。

“俺早就跟他说过不知多少遍,家中的谷米快吃完了,让他赶快想办法换些谷米回来。可是,现在米瓮都见底了,娃儿们今天就要断粮了,他也不管。”亓官氏也觉得委屈。

“师娘,您的话,先生没有忘记。这段时间,先生每天卖鱼得钱后,都是满集市去找有没有谷米可换。可是,现在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加上去年宋国粮食歉收,一个多月来,就从未见集市上有谷米出售。先生为这事每天都忧心如焚。他想跟您说,可是又怕您听了更烦心,所以一直不敢跟您提起。今天一早起来,先生还跟我说到换谷米的事呢!”

“说有什么用?说能说出谷米来吗?你让他赶紧想办法啊!娃儿可以吃几天瓜菜,但也不能让他们天天这样过日子啊!”

蔺且觉得师娘说得也有道理,并非有意为难老师。于是,沉默不语,呆立一旁,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时,庄周已经抽身返回屋里。因为刚才妻子与蔺且的话,他都听见了。

“先生,……”看见庄周进屋,蔺且叫了一声,下面的话就不知道怎么说了。

庄周当然明白蔺且的心理,直视蔺且,口气颇是坚决地说道:

“蔺且,你去屋后把我家的老牛牵过来,我去找几个袋子。”

“先生,牵牛、找袋子干什么?”

“借谷米去呀!”庄周看着一脸讶异的蔺且,淡然一笑道。

“先生,您能借多少谷米,还需要牵牛?要是能借到一袋两袋,弟子一手一袋,拎回来就是了,何必牵头老牛呢?”蔺且不解地问道。

“为师准备去见监河侯。好不容易跟他开口,总不能大老远只借一袋两袋谷米呀!”

“噢,先生原来是要去见监河侯呀!那是要多带几个袋子,老牛也是要牵的,不然没法运回来。”

蔺且话音未落,庄周就进里屋找袋子去了。

“师娘,您不用担心小师弟、小师妹挨饿了。先生盛名满天下,天下慕先生道德文章的君王诸侯不知有多少。只是先生太过清高,不屑于与他们交往。监河侯的地盘虽然不大,但先生跟他开口,借个十袋八袋谷米,应该毫无问题吧。”

“但愿如此吧。”亓官氏听了蔺且这番话,先是冷笑了一声,然后淡淡地回了一句,就转身走了。

蔺且见此,连忙出门往屋后竹林旁的牛棚走去。不大一会儿,师徒二人一个牵牛,一个拿袋,一前一后就上路了。

日中时分,二人走得累了,在路边一棵树下就地坐下。屁股刚一落地,蔺且突然一拍脑袋,说道:

“不好!先生,我们走得匆忙,忘记带干粮了。”

“家里哪有干粮?你没有听你师娘说,家里的米瓮都见底了,怎么可能还有干粮呢?”庄周淡淡说道。

“那怎么办?我们要见到监河侯,路上还要几天吧。”

“大概需要三天。”庄周答道。

“先生,这三天我们可以不吃不喝吗?”

“你带了取火石吗?”

“带了。弟子有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会带两样东西,一块取火石,一柄短刀。”

“为什么?”庄周问道。

“弟子认为,出门只要有这两样,就不会饿死或毙于非命了。”

“说来听听。”庄周顿时来了兴趣。

“有了取火石,就可以取火,既可以烤东西吃,夜里还能点火驱赶野兽,就不至于死于非命呀。有了短刀,既可以取物,也可以防身。”

“蔺且,你还会拳脚功夫,会打架呀?”庄周好奇地问道。

“先生,这个世道这么乱,什么事都会发生。因此,出远门的人除了孔武有力,还应该会点拳脚功夫。这样,才不至于受人欺负呀!先生,像您这样瘦弱的人,一个人最好还是别出远门。”

庄周呵呵一笑,顿了顿,说道:

“眼下大概既不会有野兽来吃我们,也不太会有人来欺负我们。能欺负我们的,恐怕就是我们的肚子了。”

“先生,这您就不用担心了。我们不是有一技之长在身吗?”

“什么一技之长?”庄周侧脸看了一眼蔺且,不解地问道。

“摸鱼呀!前面不就是一条小河吗?先生,这样吧,您在这里坐会儿,看好了老牛。弟子去小河里摸几条鱼来,然后烤着吃,味道一定不错的。虽然我们这段时间每天都在摸鱼,但都换了钱,自己没吃过鱼。”

“蔺且,你跟为师这么久了,也适应了宋国的生活,但好像还是没有改掉你楚国人喜欢吃鱼的饮食习惯。”

“先生说的是。弟子现在就去摸鱼了,您坐会儿。”

蔺且一边说着,一边从地上一跃而起,拍拍屁股上的灰尘,一溜烟往小河边去了。

大约过了两顿饭的工夫,蔺且就用一根树枝串着五条两三寸长的鱼儿回来了。

庄周见了,笑着说道:

“你的摸鱼水平还真有长进。”

“名师出高徒嘛!”蔺且也笑着说道。

庄周莞尔一笑,摇了摇头。

又过了约两顿饭的工夫,蔺且就捡柴生火,烤好了鱼儿。于是,师徒二人一边吃,一边随便聊了起来。聊着聊着,蔺且突然认真地说道:

“先生,有句话,弟子想问问您,您可别生气呀!”

“为师什么时候跟你生过气?”庄周说道。

“这倒是。先生是这个世上最随和、最达观的人,跟惠施、公孙龙等人在弟子面前好摆架子、故作深沉的做派截然不同。”

“蔺且,你就别来这一套了,太俗!有什么话,你直说吧。”

“弟子一直在想,您是盛名满天下的名士,师娘天天埋怨您,有些话说得还相当难听,弟子有时听了也觉得难堪,但我看您倒是一点也不生气。您是真的不生气,还是因为修养好,假装不生气呢?”

“你说呢?”庄周侧脸望了一眼蔺且,不答反问道。

蔺且一听,顿时不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庄周像是回答蔺且,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

“生气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先生说的是。人活世上,谁没个难处。其实,看透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在受罪。所以人们都说‘活受罪’,一点不假,活着就是受罪。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能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对人生的苦难处之泰然,对吗?”蔺且连忙说道。

“蔺且,没想到,你现在不仅摸鱼水平见长,卖鱼也有一套,悟性也渐长了,而且说起话来也都一套一套的了。”

蔺且被庄周这样一说,顿时有些不好意思了,遂连忙呵呵一笑道:

“天天跟先生在一起,得您言传身教,再愚钝也会开点窍呀!”

于是,师徒相视一笑。

过了一会儿,蔺且以为刚才提问的尴尬已经过去了,于是偷眼看了一眼庄周,想换一个话题。但是,还没等他开口,突然听庄周没来由地冒出一句话:

“其实,她是个很好的女人。”

“先生,您是说师娘吗?”蔺且连忙追问道。

庄周点了点头。

蔺且见此,觉得是个好机会,既然老师主动回到了开始时的话题,那么何不趁机了解一下老师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他对老师夫妻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奇,师娘天天埋怨他,有时甚至是叫骂,但老师却始终不生气,也不像一般名士那样甩袖就走,或是干脆当场将妻子休掉。

想到此,蔺且鼓起了勇气,准备向庄周求证一下谜底。可是,当他侧脸看了一眼庄周,见其正眼望远方,好像陷入沉思的样子,立即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确实,此时的庄周早已陷入了沉思,思绪回到了九年前。

九年前,也就是周显王二十一年的初夏,庄周的第三次婚姻又因为生活琐事而宣告结束。不久,从小一直陪伴他,并在其父母相继过世后,一直靠卖苦力劳作来养活他的老仆也因病死去。此时的庄周,不仅一贫如洗,而且在宋都商丘真正是举目无亲了。

由于从小就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任何谋生的经验,望着僵直躺在地上好几天,快要发臭了的老仆尸体,庄周无所措手足。最后,还是在好心邻居的帮助下,找来了一张草席,将老仆尸体草草地包裹了,再央人将之抬到商丘城南门外,在荒野中掘了个坑埋了。

埋葬了二十二年相依为命的老仆后,绝望的庄周回到家中,看着空空荡荡的屋子,望了望抬头见天漏光的房顶,想起了往昔在此与前后三任妻子吵吵闹闹的日子,想起了多少年来老仆每天早出晚归为全家生计劳苦奔波的一幕幕,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

哭了不知多久,再也哭不出眼泪了,庄周留恋地扫视了一眼堆在屋角有一人多高的一捆捆木札竹简,出门抬头看了一下太阳,见时间尚早,遂连忙将家中仅有的几件破衣烂裳收拾了一下,简单地打了个包袱,便头也没回地往商丘城的东门而去。

可是,走出商丘城东门,身无分文的庄周再次感到了绝望。蹲坐于城门口,庄周一脸茫然地看着进城出城的人络绎不绝地从身边走过,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天地虽大,究竟哪里是自己的归依,他不知道;眼下必须面对的一日两餐着落在哪,他也不知道;今后要靠什么谋生,他更加不知道。

在城门口犹豫彷徨了大约有一个时辰,庄周都没有拿定主意。但是,看着太阳一点点西沉,再不赶路,就只有一种选择了——折返城里,重新住回自家的破屋。很明显,这不是他的选择。最后,他有了决断,沿着官道,一直东行,走到哪算哪。

行行重行行,庄周每天漫无目标地信步而走,渴了问人家讨口水喝,或是直接就近到路边溪中掬几口水;饿了就在路边摘些野果,或是问人家讨口饭吃。这样,走了近两个月,虽然一路没少吃苦头,没少遭人白眼,但也让他从中学会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一向不谙世事的他,开始对社会、对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在走路问道的过程中熟悉了沿途各地的地理与风土人情。另外,他还偶然跟人学会了一门生存的技能,就是水中摸鱼。

五月十二,日中时分,庄周走得又累又饿,抬头看看路边的树上,没有任何可采的野果,遂一屁股坐在路边的一棵树下。坐下不久,就见一位头戴斗笠的中年汉子背着一个不大的背篓走了过来。庄周以为他也是行路的,随意扫了他一眼,就继续低头自顾自地出神。过了一会儿,当他抬起头时,却只看到那汉子的背篓放在离路边约一丈远的溪流边,而那汉子却不见了。出于好奇,庄周连忙从地上爬起,走到背篓处,发现那汉子正弯腰在水中好像摸着什么。于是,就随口问道:

“大哥,您在水中摸什么呢?”

“摸鱼呀!小兄弟,你是楚国人吧?”那汉子问道。

“大哥,你为什么说我是楚国人呢?”

“听口音就知道了。”

庄周不想跟他说起自己的身世,于是就想通过转换话题来绕过这个问题。情急之中,一时找不到适合的话题,便顺口说道:

“大哥,您能教我摸鱼吗?”

“好呀!那你就下来吧。”摸鱼汉子爽快地答道。

庄周没想到,摸鱼汉子会当真。但是,既然话已出口,也就没有后退的余地了。于是,犹豫了一下,庄周便脱了鞋子,撩起下裳,趟入了溪水中,跟那汉子学起了摸鱼的活儿。

大约有一个时辰,在那汉子的指导下,庄周终于掌握了摸鱼的窍门,最后还真的在石头缝中摸到了一条鱼儿。虽然这鱼儿只有两寸大小,但庄周还是觉得无比高兴,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慰。

摸鱼汉子也非常高兴,他大概是为教会了一个陌生的路人而自豪。于是,一高兴,他又教起了庄周烤鱼的活儿。最后,庄周吃了他好几条鱼儿,美味了一餐后,才跟他道别。

自从学会了摸鱼,庄周每当走到溪流边,就注意观察水中鱼儿的活动,瞅准时机,看溪水条件合适,就会停止赶路,下水摸鱼。这样,一来解决了饥饿问题,二来也练习并提高了摸鱼技术。

六月二十五,天气大热,日中时分,庄周走到一个岔路口,犹豫了半天,不知是向左还是向右。最后,他本能地选择了向右。可是,走到太阳快西沉时,也不见一个村落的影子。由于这天一路没采到野果,也没有合适的溪流可以摸鱼,所以此时不仅又累又饿,而且心里还特别焦虑。如果天黑前看不到村落,找不到借宿之处,这荒野之中周围都是莽莽山林,晚上岂不是要被野兽吃了?

想到这,庄周顿时忘记了累与饿,开始小步跑了起来。用尽全部的气力,断断续续地跑了将近半个时辰,终于远远看到了一个村落。可是,由于跑得太急,加上又累又饿,人几乎到了脱水的地步,所以刚到村口,他便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了。

第二天,当庄周醒来时,发现自己不是躺在村口,而是在一个大户人家的睡榻上,旁边还有一位美貌动人的小姐在看护着他。

小姐见庄周醒来,没等他开口,就将昨天傍晚偶然步出门外发现他,以及把他牙齿撬开,灌水进行抢救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

庄周听了小姐的讲述,生平第一次大受感动,激动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眼角滴落下来。

小姐见此,连忙拿出罗帕给他揾去泪水。那一刻,庄周觉得小姐太美了,自己太幸福了!

回忆至此,庄周的脸上不禁漾起幸福的笑容。一直偷眼观察庄周的蔺且,见此再也忍不住了,脱口而出道:

“先生,您在想什么呢?看您笑得那么甜蜜,一定是想起了以前什么幸福的往事了吧?”

庄周猛然间听到蔺且问他话,这才从幸福的回忆中回到了现实,侧脸看了一下蔺且,淡淡地一笑,没有回答蔺且的提问。

蔺且见庄周又笑了,知道他一定有什么秘密,所以就大起胆子,趁着庄周正在高兴的时候,央求道:

“先生,人家都说‘幸福就像是男女亲嘴,要与人分享’。您有什么幸福的往事,不妨说出来给弟子听听。这里又没有外人,就是我们师生二人,没有什么不好说的。弟子刚才一直在观察先生,觉得先生应该是有什么秘密,大概是在回忆与师娘昔日甜蜜的往事吧。”

庄周没想到蔺且能看透他的心事,而且所猜的事还那么准确,顿时对蔺且刮目相看。于是,情不自禁间,多看了蔺且一眼,报以莞尔一笑。

蔺且见庄周又笑了,知道他今天大概不会再摆什么老师的架子了,所以就再次央求庄周。庄周拒之不过,只得将自己刚才的回忆说给他听了。但是,蔺且听了,又追问起来:

“师娘给您揾了一下英雄泪,您就爱上她了,她也爱上您了,然后你们就成婚了,是不是?”

“当然,最后是经过她父母同意的。”庄周神秘地笑了一下,说道。

“先生,根据您刚才所讲的情节,您当时应该是非常潦倒窘迫的。师娘的父母怎么会同意将他们的女儿嫁给您这样一个过路客呢?”

“你师娘的爹跟我非常谈得来,这恐怕是主要原因。”

“先生是说,师娘的爹也是老聃的信徒?”蔺且不禁更加好奇了。

“那倒不是。我们的身世背景差不多,大概有些同病相怜的味道吧。”

“先生,您还没跟我说过您的身世背景呢?您说话是楚国口音,而不是宋国口音,肯定与楚国有特殊的渊源关系。”

“这个就不提了。”庄周连忙制止道。

“好,先生,暂时不提这个。那么,师娘家的背景是什么情况呢?”蔺且又连忙问道。

“你师娘家原是宋国贵族,你师娘的姓氏不是亓官氏吗?跟鲁国孔丘之妻是同一个家族的。”

“那师娘家怎么不住在宋都商丘,而住到蒙地漆园这种偏僻的地方呢?”蔺且又不明白了。

“你师娘家不是宋国的没落贵族吗?不过,也正因为是没落贵族,流落到了蒙地,所以才会有你师娘与我的婚姻。不然,我当时一个快要饿死的流浪汉,又如何高攀得上你师娘呢?”

“先生,听人说,您曾经还做过官,是吗?”蔺且见庄周谈兴正浓,遂趁机问了一个敏感问题。

没想到,庄周对这个问题并不像蔺且所想那么敏感,只是淡然一笑道:

“不是官,是漆园吏,一个当差的。还是你师娘的爹给介绍的。大概做了一年多,我禁不住许多拘束,就辞了回家。当时,你师娘家的情况还算不错,你师娘也没说什么,反正饭是有得吃的。不久,我跟你师娘她爹提出,想到诸侯各国游历。没想到,他也答应了,而且还给我备了一笔不算少的路资。”

“就是因为那次游历,您认识了惠施等名人,是吗?”蔺且连忙追问道。

“正是。没有那次游历,没有与惠施等人的交往,我学问上怎么可能有所长进,更不可能在天下人的讹传中浪得许多虚名。”

“先生,您的学问是实打实的,您的名声也不是浪得的。不过,说到这里,弟子倒要向先生吐露一个实情。”

“什么实情?”这次是庄周来了兴趣。

“弟子当初出来求师问学,本来是慕惠施大名,准备投在他门下。当时,他问我为什么要投在他门下。我说是要跟他学辩论,他马上回答道,你投错人了,你应该投到庄周门下才对,他才是天下第一等的辩手。这样,我就辗转到了宋国,历经无数艰难才到了蒙地漆园,投在了您的门下。结果发现,您不仅辩才无碍,天下无敌,为人还非常达观,说话虽然有些尖刻,但不失风趣。师娘当初爱上您,是不是有这个原因?”

庄周听了,莞尔一笑,不置可否。其实,蔺且不知道,师娘爱老师,不仅是因为他能说会道,谈吐风趣,而且他睡榻上的功夫极佳。不过,这种鱼水之乐,只有他们夫妻二人可以体会,不足为他人道也。蔺且每天见师娘埋怨甚至叫骂老师,但老师却不生气,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夫妻生活仍能维持。对此,蔺且一直感到不理解,但是又不便于追问老师。今天,蔺且听庄周说了许多情况,就以为了解到全部的实情了。

过了一会儿,蔺且又问庄周道:

“先生,您家现在所住的房子,就是当年师娘的爹娘所住的吧?”

庄周点了点头。

“怪不得,房子那么高大,还有前后院,还有水井。”蔺且恍然大悟道。

“其实,我岳父母在世时,家中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四壁空空,而是家具与日用品充实得很。只是在我游历诸侯各国期间,岳父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过世了,接着岳母也因伤心过度而离世。你师娘一人在家,除了变卖家具与日用品度日,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先生,不必说了,弟子什么都明白了。好,我们在此坐的时间也够长了,赶快起来赶路吧。借到谷米,才是我们此行最大的任务,师娘见了才会开颜欢喜。”蔺且一边这样说着,一边自己先从地上爬了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

庄周见此,也连忙起身。于是,师徒二人又牵着老牛上路了。

第三天,庄周终于见到了监河侯。

监河侯,是蒙祖上之荫而封在楚国靠近宋国西南边陲一隅之地的,其采邑范围并不大,也就是方圆三十里地左右。这种小地方,是不会有什么显赫的人物来的。所以,当庄周到来时,监河侯感到非常高兴。一见面,就亲热地拉住庄周的手,并亲自给他扫席让座。

庄周见监河侯如此热情,觉得不必绕弯子了,遂直接说明了来意。监河侯听了,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满脸堆笑地说道:

“收邑金的时候快到了,届时我借给您三百金,足够您买谷米了。先生,您看怎么样?”

庄周一听,立即明白其意,监河侯这是在空口说白话,不肯借谷米却在虚语搪塞,顿时非常生气,望着监河侯说道:

“昨天,我走在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庄周,庄周。’我回头看看,没见有任何人。等到我继续赶路时,又听到喊声。于是,我就再次停下脚步,前后左右看了一遍,仍未见一个人影。”

“结果呢?”监河侯不知庄周的用意,连忙问道。

“结果,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一条鲋鱼被困于车辙之中。于是,我就问鲋鱼:‘您喊我有什么事吗?您在这干什么呀?’鲋鱼回答道:‘我是东海的波臣。您能不能借我斗升之水,让我得以活命呀?’我回答道:‘好哇!我准备往南方去,游说吴越两国之王,让他们引西江之水过来迎接您。您看,怎么样?’”

“那鲋鱼怎么说?”监河侯又追问道,不知道他是真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庄周扫了一眼监河侯,说道:

“鲋鱼立即回答道:‘水是我须臾不能离的,我失去了水,我还怎么活?我只要斗升之水就能活命,您却说这样的话,那还不如早点到枯鱼铺里去找我呢!’”

说完这话,庄周立即从座席上起来,拂袖而去。

等到庄周已经步出大门时,监河侯这才真正明白过来,原来庄周刚才是在编着故事骂自己。

虽然骂监河侯骂得非常痛快,出了一口恶气,但是走出监河侯家大门,远远看到蔺且眼巴巴迎着他的眼神,庄周不是生气,而是泄气了。

“先生,监河侯借您多少谷米呀?”蔺且见庄周脸色不对,但还是试探着怯怯地问道。

“一粒都不肯借。还说等收到邑金时,借给我三百金呢。”

“鬼才相信!他这不是口惠而实不至吗?虚伪的小人!”蔺且忍不住脱口而出骂道。

庄周无语。

看到庄周一脸的无奈和沮丧,蔺且心中非常难过。他知道,这下子老师回家又要被师娘埋怨甚至叫骂了。

蔺且心里这样想着,不经意间嘴里就顺口说了出来:

“回家师娘免不了又要埋怨先生了。”

庄周没吱声。

过了一会儿,蔺且又忍不住忧虑地说道:

“先生,您看接下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监河侯有粮不借,家中等米下锅,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现实既然是现实,我们只能面对,知其无可奈何,也就只得安之若命了。”庄周叹道。

蔺且听庄周这样说,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好。但是,过了一会儿,还是呵呵一笑道:

“先生真是旷达。”

“不旷达又能如何?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不公、不平,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既然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不坦然面对,又能如何?事实上,除了勇于直面,也是别无他法的。人若不能改变现实,那就只能求诸内心了。”庄周道。

“先生的意思是说,面对现实的困顿,解决之道就是寻求内心的宁静,保持内心的平衡,安然处之,或者说是顺其自然,逆来顺受,是吗?”

“也可以这样说吧。”庄周漫不经心地答道。

3.虚者心斋

“先生,我们明天就可以到家了吧。”

周显王三十年四月初一,蔺且陪同庄周去向监河侯借粮,一来一回已经七天了。蔺且算了算日子,日中时分走到一棵大树下歇息时,顺口跟庄周这样说道。

庄周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若有所思地默默席地坐下。

坐了一会儿,蔺且觉得气氛有点沉闷,遂无话找话地对庄周说道:

“先生,您是生于商丘,长于商丘,应该说是地地道道的宋国人了。可是,你说话怎么有那么重的楚国口音呢?”

“我爹娘是楚国人,从小带大我的老仆也是楚国人,我说话怎么可能不带有楚国口音呢?”庄周漫不经心地答道。

蔺且一听,像是发现了什么重大线索似的,兴奋地说道:

“先生,这么说来,您不是宋国人,而是迁徙移民到宋国的楚国人。”

听蔺且这样一说,庄周突然醒悟到,刚才自己已经说溜了嘴。于是,就假装没听见似的眼光直视远方,不接蔺且的话。但是,蔺且却起了一探究竟的念头,望着庄周试探着问道:

“先生,弟子有些不明白,楚国是大国强国,宋国是小国弱国。如果就生存条件来看,楚国也远比宋国富庶得多,那您全家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舍楚而迁宋呢?”

庄周没有吱声,继续眼光直视前方,好像是看着远处的山峦出了神。但是,蔺且知道此时老师并非是凝神观照远山,而是别有心事,好像他是在有意回避什么。庄周越是回避,既不答话,也不正眼看他,蔺且的好奇心就越发地强烈起来。于是,看了看庄周,略一沉吟,改变策略,说道:

“先生,我千里迢迢来漆园追随您,拜在您门下,是敬佩您的学问与人格,想得先生之道的真传。长久以来,弟子一直有一个感觉,先生所讲的道理都很深刻,但先生说的话往往让弟子觉得很玄妙,不容易理解。不知是不是因为弟子天资愚钝,还是因为弟子不了解先生的真实内心世界,很难参透先生的微言大义。”

尽管蔺且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但是庄周仍然不为所动,继续眼望远山,好像没听见蔺且的话。蔺且本来骨子里就有一股倔强的韧劲,套不出老师的话,他觉得心有不甘。所以,顿了顿,又换了一种说法:

“先生,以前听师娘埋怨您,我还为您抱不平,有时甚至跟师娘犟嘴,惹得师娘更加生气,说我不明是非,偏袒自己的先生。这次跟您出来,听了您与师娘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以前无论师娘怎么埋怨,甚至叫骂,您都不生气的原因。这次回去,师娘肯定又要埋怨您了。不过,这次我肯定不代您受过,师娘埋怨您、叫骂您,我也不给您帮腔,而是要帮师娘一起埋怨您。”

蔺且说到这里,庄周终于忍不住扑哧一笑,回过脸来直视蔺且,问道:

“你怎么帮你师娘埋怨为师呀?”

见庄周被说笑了,蔺且觉得这下有机会套出他的话了。于是,连忙呵呵一笑道:

“弟子是开玩笑的,哪里会忍心帮师娘一起埋怨您呢?不过,说实话,自从您跟我说了您与师娘的故事后,我对师娘是打心眼里敬重了,也理解她脾气越来越不好的原因了。”

“噢,是吗?”庄周莞尔一笑道。

“就是这样呀!先生,您跟弟子透露的秘辛越多,弟子对您的理解也就越深,对您所说的话理解得也就透彻些。这样,将来向世人或后人传播先生之道也不至于走了样呀!”

“蔺且,为师发现,你在悟道方面好像并不见多大长进,可是在巧言善辩和说服他人的口才方面倒是大有长进。惠施说我是天下第一等的辩手,实在是谬赞。依为师看,这天下第一等的辩手称号可能是非你莫属了。”

蔺且听庄周说话的口气越来越随意了,遂连忙接着说道:

“先生过奖!弟子的口才怎么能跟先生相提并论呢?说实话,弟子也就是因为好奇,同时也真的想得先生真传,所以急于了解先生的身世,以便加深对先生所说的话的理解。如果先生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能提,也不想提,那弟子以后再也不提这事了。”

庄周听蔺且这样一说,大概是觉得不好意思了,再藏着掖着,反而会让蔺且乱想乱猜。于是,索性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呵呵一笑道:

“其实,也没什么难言之隐。正如你所猜的那样,为师确实是楚国人。”

蔺且一听庄周这话,顿时兴奋得差点要从地上蹦起来了。但是,他忍住了,尽力保持平静,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淡淡的口气问道:

“先生,那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全家离楚而迁徙至宋呢?”

庄周没有立即接口回答蔺且,而是远望群山,略略犹豫了一下,叹了一口气道:

“说起来话长。”

“先生,那就简单地说一下吧。”蔺且怕庄周反悔,连忙盯住他,催他往下说。

“你知道吴起吗?”庄周侧脸看了一下蔺且,不答反问道。

“怎么不知道呢?先生,您别忘了,弟子也是楚国人哦!从小就听人说过吴起的事迹。”

“那你对吴起其人都了解些什么?”庄周连忙问道。

“听人说,吴起出生于卫国一个富裕家庭,却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人。他年轻时出外求官多年,都不得意。乡人嘲笑他,他竟然杀死三十多个嘲笑过自己的人。还听人说,吴起是个不孝之子,他在鲁国师承孔丘弟子、曾参之子曾申习学儒学时,听说母亲病逝,竟然不奔丧回家,替母亲料理后事。结果,曾申一气之下将之逐出师门。”

“还有吗?”庄周又问道。

“还听人说,吴起是个绝情的人。鲁穆公时,齐鲁交战,吴起为鲁将。但是,有人向鲁穆公检举,说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吴起立功求名心切,竟然为了取得鲁穆公的信任而残忍地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

庄周听到这里,呵呵一笑道:

“你听到的,怎么都是有关吴起的负面情况。难道吴起就那么一无是处了吗?”

“那倒不是。弟子也了解到,其实,吴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都建立了不世之功。仕鲁时,率领鲁师,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击退了强大的齐国军队对鲁国的入侵。仕魏时,屡屡战胜强秦之师,夺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了魏文侯的霸王之业。仕楚时,辅佐楚悼王进行政治改革,使楚国积重难返的弊政得以革除,楚国国力得以迅速提升。他所著的《吴子兵法》,世人将之与《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相提并论。”

庄周听到这里,连忙岔断蔺且的话,问道:

“你知道吴起为楚国进行变法的具体情况吗?”

“听说过,但不一定准确。”

“那说来听听。”庄周鼓励道。

“听说吴起到楚国后,得到楚悼王的重用,任之为令尹,替楚国进行政治革新。革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制定相关法律,并公之于众,让全国官民都明白知晓。法律规定,在楚国,凡是被封君的贵族,传到三代时,都要一律取消爵禄。又规定,对于被疏远的贵族的按例供给,也一律停止。不仅如此,法律还规定,为了加强国家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大批贵族都要被充实到楚国边远偏僻之地,以期促进边地的开发稳定。”

“还有吗?”庄周又问道。

“听说吴起的政治革新,不仅深深地触动了楚国新老贵族阶层的利益,也触动了许多官员的利益。法律规定,政府机构中无关紧要的官员,特别是冗员,都要一律淘汰或裁减。没被裁减的官员,则都要削减俸禄。以此,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强兵与国防。除此,吴起还对楚国官场中司空见惯的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予以纠正与革除,结果使楚国官场风气为之大变,群臣皆有为国效劳立功的自觉意识,而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不仅整饬官场,吴起还整顿了民风,为楚国建立起了一套公序良俗,特别是严禁私人请托。”

听到这里,庄周呵呵一笑道:

“你还真的知道不少。那你知道吴起最后的结局吗?知道他为楚国变法引起的后果吗?”

“听人说,好像吴起最后结局不妙,被楚肃王处以车裂肢解之刑。至于具体的情况,弟子就不甚了了了。想必先生会知道得更多,是否可以给弟子讲讲?”

庄周点了点头,略略停顿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道:

“楚悼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突然病逝。楚国旧贵族见强力支持吴起进行政治革新的国君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遂联合举兵叛乱,率兵攻打吴起。交战中,吴起被旧贵族们的箭射伤。”

“那结果呢?”蔺且急切地问道。

“吴起连忙从身上拔下箭头,带伤奔跑到楚悼王的尸体前,将箭头插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

“吴起为什么这样做?”蔺且大惑不解道。

“这就是吴起的智慧了。吴起一边将旧贵族射伤自己的箭头插到楚悼王的尸体上,一边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呵呵,吴起真是聪明,他这是嫁祸于人呀!”

“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楚王尸体与伤害楚王本人一样,都是不可饶恕的大罪,是要诛灭三族的。因此,待到楚肃王即位后,当初发动叛乱,射死吴起,同时也箭伤楚悼王尸体的人都被全部处死,受此事件牵连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阳城君虽然侥幸逃脱出楚国,但其封土则被没收。吴起虽死,但仍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先生,凭良心说,吴起对楚国是有大功的。他箭插楚悼王之尸,那是迫不得已的。楚肃王对他追加裂尸之刑,实在是没有天理。唉,做君王的怎么都是些没良心的人呢?不记臣下之大功,而究臣下之小过。看来,官场真是险恶,伴君如伴虎呀!”蔺且感慨地说道。

庄周没有吱声,眼光直视远方,好像又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蔺且突然想起刚才好不容易才挑起的话题,于是看了一眼庄周,轻声怯怯地问道:

“先生,刚才弟子问您身世,您却说到吴起的事,难道吴起与先生家族有关系?”

“不是吴起跟我家族有关系,而是因为他变法革新与我家族有关系。”庄周脱口而出道。

“先生,莫非您家原来就是楚国的贵族?”

庄周点点头。

“莫非吴起变法革新也触动了先生家族的既有利益,让先生家族也卷入了那场兵变?”蔺且又怯怯地问道。

“我爷爷就参与了其事。也因为此事,我家也遭到了灭族之灾。如果不是我家老仆机灵,掩护我父母逃出楚国,隐姓埋名躲到宋都商丘城,那么庄氏一族今日也就彻底绝了种。”

听庄周说出真相内幕,蔺且先是大吃一惊,继而一拍脑袋,恍然大悟似的望着庄周说道:

“先生,这下弟子算是彻底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庄周看着蔺且夸张的表情,反问道。

“明白先生处于这样的乱世,虽清贫潦倒,却既不肯习儒术以佐王侯治国平天下,也不肯习纵横术干谒君王以求显荣,而是笃信老聃之道,抱持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原来是因为您有一部辛酸的家族政治血泪史,所以您才那么厌恶官场,那么排斥做官,对现实政治深恶痛绝。”

蔺且话音刚落,庄周立即脱口而出道:

“消极出世有什么不好?纵横家积极入世,你主张‘合纵’,我主张‘连横’,结果挑动天下争战不断,生灵涂炭,这是天下之福吗?墨翟之徒积极入世,主张非攻、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结果有用吗?孔孟之徒积极入世,高喊‘克己复礼’‘天下大同’,有人听他们的吗?”

蔺且见庄周如此排斥儒、墨、纵横诸家学说,并将各家都一棍子统统打死,心里颇是不肯认同,遂反问道:

“那么,杨朱学派如何?”

“杨朱之徒主张‘不以物累形’,虽有逍遥出世的意思,但其‘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人生信条,多为世人诟病,其学说也是行不通的。相比较而言,还是老聃‘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的主张,才是救世治世之道,最终能解决人类的困境。”庄周显得自信满满地说道。

“可是,而今天下的现实却是诸家学说都比老聃学说影响大。孔丘之徒孟轲就曾跟人说过这样的话:‘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虽是孟轲落寞心境的表露,但却清楚地说明了杨朱、墨翟学说的影响力。”

蔺且话音刚落,庄周脱口而出道:

“暂且不谈诸家学说的影响力问题,从孟轲的话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那就是儒家学说现在越来越没落了。”蔺且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那么,为什么会没落呢?”

蔺且抬眼看了一下庄周,沉吟了一下,说道:

“不合时宜,没有生命力了呗。”

“没有生命力,说得好。那么,孔丘之道为什么没有生命力呢?还不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行不通吗?孔丘当年周游列国,到处兜售其‘克己复礼’‘天下大同’的主张,却到处碰壁,他自己其实是知道怎么回事的。他曾明确跟其弟子说过,他这样做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刚才你说到孟轲面对现实而落寞,这说明他至今还没省悟过来。相较于他的祖师爷孔丘,他的悟性要差很多。”

“先生,这话怎么说?”

“孔丘到了晚年,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改从老聃之道了。不仅自己不积极入世,不积极有为,甚至阻止弟子们有为,劝他们不要介入现实政治。”庄周说道。

“先生,据弟子所知,孔丘是一个信念非常坚定的人。他虽然向老聃求过学,问过道,但要说他彻底放弃自己之道,而改从老聃之道,弟子有些不信。”

庄周呵呵一笑,看了看蔺且,沉吟了一会儿,说道:

“那为师就给你讲一讲你所不知道的典故吧。”

“那太好了。先生,您请讲!”蔺且催促道。

“孔丘周游列国,屡屡失败,狼狈而归,晚年回到鲁国时已经不再热衷于政治了,而是心静如水,除了删《诗》作《春秋》,还专心于研《易》,以致韦编三绝。有一天,他的得意弟子颜回来见他,并跟他辞行。”

“颜回不是跟孔丘跟得最紧,须臾不离吗?难道他要离孔丘而去?”

庄周见蔺且不解而急切的样子,神秘地一笑,然后从容说道:

“别急呀,为师跟你慢慢说。”

蔺且知道庄周最会讲故事,总能将平淡的事情说得娓娓动听。于是,连忙催促道:

“先生,您别卖关子了,快点说吧。”

“颜回辞行,孔丘感到不解,问道:‘阿渊,你跟为师辞行,准备去哪里呀?’颜回答道:‘弟子准备到卫国去。’孔丘先是一愣,接着问道:‘你干吗去卫国呀?’颜回答道:‘弟子听说现在的卫国之君年轻气盛,独断专行,治国理政相当草率轻狂,不仅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听不得臣下的意见。’孔丘见颜回一脸的严肃,遂连忙说道:‘哦?有这回事?那你说说看,他到底怎么草率轻狂?’颜回说道:‘他不仅不爱惜民力,广征徭役,大兴土木,还轻启战端,完全不顾惜百姓的性命。现在的卫国,山间泽畔到处可见死者的尸体,就像是干草枯枝一样触目皆是。唉,有这样的国君,卫国百姓真是走投无路,无所归依了。’孔丘听了颜回的话,也不禁感叹唏嘘起来。颜回见此,又说道:‘先生教导弟子时,曾说过一句话,安定和谐的国家可以离去,处于危乱之中的国家可以前往,就像医者门前总是聚集很多患者一样。弟子希望践行先生的教导,做一个危乱之国的医者,以自己平生所学,结合卫国的实际情况,寻求出一个救世之道,或许还能救卫国百姓于水火,使卫国免于亡国之祸。’”

“呵呵,颜回还有这等志向,口气也不小。这好像与弟子所听说的那个文弱的颜回有点不一样哦!”蔺且插话道。

庄周听出了蔺且的意思,莞尔一笑道:

“是呀!孔丘也不敢相信颜回会说出这番话来,而且觉得他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救世的能力。于是,立即给他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说道:‘唉,阿渊,你要是冒冒失失地去了卫国,不仅救不了卫国百姓性命,恐怕还得搭上自己一条小命。’颜回不解孔丘之意,睁大眼睛看了孔丘半天,见其丝毫没有故意恫吓的意思,遂问道:‘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弟子不明白,请先生明以教我!’”

“那孔丘怎么说?”蔺且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庄周见蔺且已然着了自己的道,故意顿了顿,然后才从容说道:

“孔丘回答说:‘阿渊呀,你开口就是救世之道,你知道什么叫道吗?道是纯粹单一的,是不宜杂乱的。杂乱了,就会多出事端;多出事端,就会引起烦扰;有了烦扰,便会导致忧患;而一旦生出忧患,恐怕就无法救治了。’”

“先生,孔丘这话是什么意思?弟子没明白,颜回听明白了吗?”蔺且望着庄周问道。

“其实,颜回也没明白,所以他就问孔丘,孔丘回答说:‘先古的至人,从不谈救世之道,而是先寻求自救之道。他们总是反躬自省,先内修其身,等到自己完全充实了,再去帮助他人,端正其行。如果自己的道德尚未充实,又怎么能够纠正暴人之行呢?’”

“孔丘的意思是说正人须正己,是吧?弟子听说孔丘有句名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蔺且又插话道。

庄周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孔丘见颜回没有吱声,遂语重心长地问道:‘阿渊,你知道而今道德失真、智巧呈露的原因吗?’颜回摇摇头。孔丘又说道:‘道德失真,是因为人们好名;智巧呈露,是因为大家好争。名,是引发人们相互倾轧的根源;智,是人们得以相互争斗的工具。这两样都是凶器,不可大行于世。’”

“先生,孔丘这话怎么说得跟老聃一样呢?”蔺且狐疑地望着庄周,问道。

庄周呵呵一笑,说道:

“为师刚才不是说过吗?孔丘晚年已经不再坚持自己的理念,完全信服了老聃之道。他说的话跟老聃相似,不正好说明问题吗?”

蔺且望了望庄周,见其说得认真,遂默默地点了点头。

庄周见此,遂又接着说道:

“颜回对孔丘的话不以为然,遂反问道:‘名与智,难道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吗?’孔丘坚定地点了点头,说道:‘是,名与智就是凶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只会给这个世界添乱。为师以为,好名、尚智乃是一个人修身培德的大敌。阿渊呀,你大概也知道,一个人纵然德性纯厚、信誉无瑕,尚且还可能不为人们完全认同;一个人纵然真的是看淡虚名、与世无争,也未必让所有人都能相信。阿渊,你现在之所以自告奋勇地要前往卫国,要匡正卫君之过,救卫国之民,大概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是个道德高尚、与世无争的高人吧。如果你确实有这个想法,那就非常危险了。’”

“既然是道德高尚、与世无争,怎么就危险了呢?”蔺且感到不理解,忍不住岔断了庄周的话,反问道。

“问得好,你听孔丘是怎么说的。孔丘告诉颜回道:‘如果卫君果真是个暴人,你在他面前大谈仁义道德规范这一套,那他就会认为你指斥他的过恶是为彰显你自己的美德,因而认为你的行为就是害人。害人者,势必也会被别人所害。所以,为师才认为,你到卫国指斥卫君之行,匡正其过失,一定会丢了小命。再说了,如果卫君真的是听得进逆耳忠言的明主,喜爱贤能之士而厌恶不肖之徒,那又何必非要你去表忠显异不可呢?’”

“孔丘这话说得也蛮通情理的。那颜回怎么说?”蔺且又问道。

“颜回无言以对,孔丘继续开导他说:‘阿渊呀,如果你去见卫君,除非一言不发。否则,你就有危险。因为只要你一开口劝谏,或是指斥,卫君就有可能寻出你说话中的漏洞,揪住不放,展露其辩才,让你哑口无言。到了那时,你的眼光便会变得眩惑,脸色渐渐和缓下来,说话也开始游移支吾起来,态度不知不觉间显得恭顺,内心也准备依顺迁就他了。这样的劝谏,就像是以火救火,以水济水,可以说是越帮越忙。因为你一旦开始依顺迁就他,那以后就别指望有个完了的时候。如果卫君是个不信忠言、不听诤谏之人,那你就一定会死于这个暴人面前了。’”

“孔丘说得也太夸张了吧,不就是提个意见,进几句逆耳之言吗?难道卫国之君就真的会杀了他不成?”蔺且不以为然地质疑道。

庄周呵呵一笑,看了一眼蔺且,从容说道:

“你也是这样想的,跟颜回一样。孔丘见颜回不肯听从劝告,于是便给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从前,夏桀杀其臣关龙逄,商纣杀王子比干,原因是什么?没有别的,因为这二人都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勤于修身,慈爱人民。他们自以为德高于众,万众拥戴,就敢居下位而拂逆在上位的君主。结果,夏桀、商纣就因为他们的德望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杀害了他们。这便是好名的结果。’”

“孔丘这个例子倒也能说明问题,颜回信服了吗?”蔺且问道。

“颜回没吱声,孔丘遂又给他再举了一例,说:‘从前,尧帝攻打丛、枝、胥敖三国,禹帝攻打有扈,使这些国家变为废墟,人民都死绝了,国君也被杀。尧帝、禹帝都是上古贤君圣主,他们为什么会起屠戮他国之心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被杀的国君残忍好战,贪得无厌。这就是求名好利的结果。这些事,你难道没听说过吗?名利之心,圣人尚且不能尽去,何况是你呢?虽然为师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想你既然起念要到卫国去,肯定是有你自己的想法。阿渊,你不妨说给为师听听。’”

“那颜回怎么说的?”蔺且连忙催促道。

“颜回见孔丘态度和蔼,遂坦诚地回答道:‘弟子如果见了卫君,外呈端肃之容而内存谦虚之情,行事勉力而意志专一,这样总可以了吧?’颜回话音刚落,孔丘立即正色教训道:‘不可以,绝对不可以这样!卫君骄横之气外溢,性情浮躁而又喜怒无常。这样的国君,即使是朝夕与之相处的臣下,恐怕也不敢拂逆于他。事实上,他正是要通过压制臣下的规劝,以求自己身心的畅快。这样的国君,即使天天以小德慢慢感化他,恐怕也难以成功,更何况你一见面就搬出大德来规劝他,要他立即改变呢?如果你执意如此,他也肯定会固执己见而不肯听从。纵然外表上他肯附和你,内心深处还是不从。阿渊,你说你的想法如何能够行得通呢?’”

“那颜回怎么说?”蔺且又追问道。

“颜回说:‘弟子如果见到卫君,内怀诚直而外表恭敬,说话时引用成说,并上比古人,这样总不会被排斥了吧?’孔丘立即反问道:‘何谓内怀诚直而外表恭敬?’颜回答道:‘所谓内怀诚直,就是向自然看齐,将自己与自然视为同类。向自然看齐,视自己与自然同类,人君与我皆为自然之子,那么何必还要在乎别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是赞同还是否定呢?这样,别人都认为我保有童真,是与自然为同类了。所谓外表恭敬,就是向普通人看齐,和同于芸芸众生。拱手、跪拜、鞠躬、屈膝,这是为人臣参见君主必行之礼。别人依礼这样做,我岂敢与众不同而不肯为之?别人都做的事,我照着做,自然就不会遭人责怪或挑剔,这就叫向普通人看齐,和同众生。’孔丘又问:‘为什么要引用成说,上比古人?’颜回答道:‘引用成说,上比古人,这是向古人看齐呀!我想表达的意思,我不直接用自己的话来说,而是借古人之口说出,表明这是古人的意思,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这样,即使话说得直接了些,劝谏的意味明显了些,也不会招致罪咎。先生,您看这样总可以了吧?’”

“看来颜回不简单,能说出这番话,就知道他是颇通人情世故的,确实得孔丘真传。那孔丘觉得如何?”蔺且又忍不住插话道。

“孔丘立即予以否定,说道:‘不行,不行,怎么可以这样呢?你想到的纠正卫君之过的办法虽然不少,但并不怎么妥当。这些办法尽管有些拘泥老套,但还勉强可以免罪。为师以为,你的这些办法充其量只能自保,并不能达到感化卫君的目的。阿渊呀,你还是太执着于自己的成见了!’”

“孔丘对颜回的批评这样直接,那颜回怎么说?”蔺且又追问道。

“颜回坦率地说:‘先生,弟子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您有什么高招?’孔丘脱口而出道:‘你先斋戒,为师再告诉你。事情未做就有所用心,怎么容易成功呢?如果这么容易就成功,那就不合乎自然之理了。’颜回说道:‘先生,弟子家境赤贫,已经好几个月都没有饮过一滴酒,吃过一次荤了。这样,也算是斋戒了吧。’孔丘回答道:‘你说的这是祭祀的斋戒,为师说的是心斋。’”

“先生,何谓‘心斋’?”蔺且突然岔断庄周的话,问道。

庄周见蔺且急不可耐的样子,莞尔一笑,故意顿了顿,才从容说道:

“别急呀!颜回也不明白,而问孔丘。孔丘回答道:‘所谓心斋,就是心志专一,不用耳听而用心听,不用心体悟而以气去感应。因为耳的功用只是听声,心的作用仅限于了解现象。而气则不同,它是澄明虚空的,可以容纳一切外物。只有处于澄明虚空的境界,道才会自然呈现出来。虚者,心斋。’颜回立即问道:‘先生的意思是说,澄明虚空的心境,便是心斋,是吗?’孔丘满意地点了点头。颜回又问道:‘未听先生心斋之说,弟子不能忘我,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存在;听了先生心斋之说后,弟子好像顿时忘了自己的存在。请问先生,这种心境可以算是澄明虚空吗?’”

“看来颜回还真有悟性。孔丘怎么说?”蔺且又问道。

“孔丘说:‘说得非常好!现在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一个人进入世间藩篱而能悠游自如,不为名利所动;意见能被他人接纳就说,不能接纳就保持缄默;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执着,也没有成见,始终抱持一颗不得已之心,那么差不多也就臻至心斋的境界了。’”

“先生,弟子明白了,孔丘说了半天,其实就是三个字:‘不得已’。可是,弟子以为‘不得已’太消极了。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以‘不得已’搪塞,那么不仅将一事无成,恐怕在这个世上都难以生存下去。比方说,肚子饿了,不去积极寻求食物,而是以‘不得已’为理由,坐着不动,那就只好坐以待毙了。口渴了,不肯多走几步路,到河边取饮,而是以‘不得已’为借口,幻想水从天上来,那就只好渴死了。如果‘心斋’境界的修炼就是让人掌握‘不得已’三个字,那么‘心斋’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蔺且望着庄周认真地说道。

庄周听了,先是莞尔一笑,然后摇了摇头。

蔺且见此,连忙追问道:

“先生,弟子说得不对吗?”

庄周又是莞尔一笑,顿了顿,看了蔺且一会儿,才以平静而从容的口气说道:

“‘心斋’境界的核心,就是不执着,无成见,以澄明虚空的心境包容万事万物。既然不执着,无成见,那么什么事也就无可无不可。既然无可无不可,那么一旦遭遇到现实的困顿与挫折,就不至于感到绝望,觉得天塌了,地陷了,没法活下去了;而是平静地面对,坦然处之。如此,生活自然可以继续,人生可以峰回路转,别有一番情境。为师以为,孔丘晚年能够说出‘不得已’三个字,实在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这三个字,是他对自己一生到处碰壁、屡屡失败经历的反思与总结,是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种处世为人的大智慧。”

“先生,‘不得已’还是处世为人的大智慧?”蔺且瞪大了眼睛,望着庄周问道。

庄周点了点头,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对,没错!”

“那先生给弟子说说看,这‘不得已’如何就是处世为人的大智慧?”蔺且毫不放松地追问道。

庄周先侧脸看了看蔺且,又抬眼望了望远山近峦,然后才从容不迫地说道:

“孔丘所说的‘不得已’,之所以说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解脱现实的痛苦,又契合了老聃‘顺其自然’的理论。‘不得已’,它说的是在客观条件成熟之前,人们面对现实不得不如此。这就是直面现实,承认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不硬拗,不妄为,顺其自然。这是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呢?孔丘实际上是主张通过‘心斋’,不仅要消除人的成见,打消其执着的想法,而且要主动自觉地培养和把握‘不得已’的智慧。从上面孔丘与颜回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丘所讲的‘不得已’,并非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勉强或不情愿,而是让人要懂得人情世故,当现实的困境出现于面前时,首先要判断解决问题的条件是否成熟。孔丘之所以劝说颜回不要去卫国谏说卫君,就是因为他觉得客观条件不成熟。如果颜回硬要去劝谏卫君,必然遭遇被斥责甚至被杀头的命运。”

“先生这样一说,弟子就明白了。”蔺且高兴地说道。

庄周也笑了。

过了一会儿,蔺且又问道:

“先生,那颜回明白孔丘‘不得已’的真实含义了吗?”

“当然没明白,所以孔丘接着又给他讲了一番道理。”

“那孔丘是怎么讲的呢?”蔺且又迫不及待地催促道。

“别急呀!听为师慢慢给你说。”

“先生,您口渴吗?要不要弟子到前面小溪里弄点水来给您润润嗓子?”蔺且体贴地问道。

庄周摇了摇头。

“先生口不渴,那就继续给弟子讲吧。”蔺且又催促庄周了。

庄周看了看蔺且,顿了顿,又说道:

“孔丘跟颜回说:‘阿渊呀,这个世界是非常复杂的,现实是非常残酷的,人心的险恶与现实的苦难,往往都是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在做事之前,就必须要事先判断条件是否成熟;在说话之前,要先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会被人接受。人活世上,心想事成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若真的人人都心想事成,那么也会天下大乱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必须先了解状况,考虑现实的可能性,这样才能随顺各种情况或条件,不至于令自己堕入困顿的深渊。这就是‘不得已’呀!’”

蔺且听到这里,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庄周没有看他,眼望远山,继续若有所思地说了下去:

“孔丘又说:‘不走路容易,走路而不留痕迹则很难。阿渊,你现在不去卫国,也就太平无事;真去了,凭一腔热情去谏说卫君,要想全身而退,恐怕就难了。为人情所左右,就容易作假;随顺自然,则可一派天真。你现在之所以不能打消往卫国的念头,就是因为你已为自己的情感所左右。因为你太执着于所谓的是非,所谓的仁义规范,所以你不能随顺自然,不能一派天真地快乐生活。我们只听说过有翅膀能飞行,没听说过无翅膀也能飞行;只听说过有知识才能认识事物,没听说过无知识也能认识事物。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有所凭借的,说话做事也如此,要看条件时机。卫君既然是个暴戾骄横之人,你又何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执意去进逆耳忠言呢?明白‘不得已’的道理,你就什么都放得下了。阿渊,你看看这间空空如也的房子,之所以显得空明透亮,就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充塞其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说的正是这种境界。’”

“先生,什么叫‘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蔺且连忙问道。

“意思是说,空旷的屋子才有光明,吉祥才能降临。孔丘这话,是告诉颜回,通过‘心斋’的修炼,臻至心灵澄澈空明的境界。孔丘还说:‘如果心灵不能宁静,那么就会形坐而心驰。如果使耳目感官向内通达,将心机巧智排除在外,就是鬼神也会来依附,更何况是人呢?这样,万物便可化育。禹、舜治理天下的法宝,伏羲、几蘧处世奉行的准则,都不过如此,更何况是一般的人呢?’”

听到这里,蔺且突然有所醒悟,睁大眼睛直视庄周,问道:

“先生,孔丘的这些话,弟子觉得跟老聃的‘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张好像没什么差别嘛!”

庄周诡异地一笑道:

“当然没有差别。为师刚才不是说过吗?孔丘晚年完全信服老聃之道了呀!”

蔺且想了想,看着庄周笑着别过脸去,突然一拍脑袋,说道:

“先生,弟子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了?”庄周又回过脸来。

“您是在编故事,孔丘绝对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理念而信从老聃之道的。您这故事是假的,是在借孔丘之口替您自己布道。”

“姑且不论故事真假,你觉得为师上面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庄周望着蔺且,脸上现出少见的调皮神色。

“这一下,弟子完全明白了。先生,您这是借讲故事,抒发您眼下‘不得已’的无助无奈吧。不过,回家面对师娘,不知先生‘不得已’三个字是否可以应付得来?”

庄周一听蔺且这话,原本荡漾于脸上的俏皮顿时没了踪影。

蔺且一看,知道失言了,遂连忙岔开话题道:

“先生,我们在这坐的时间太久了,快起来赶路吧。”

庄周好像没听见,眼望远山陷入了沉思。

4.乘物游心

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七月初一,天气大热。这天庄周过了日中时分才拎了一串鱼回到家中。妻子亓官氏一见才四条小鱼,顿时忍不住又吼了起来:

“庄周,俺说你是个百无一用之人,你心里还不服气。你看,自从蔺且走后,你每次收获的鱼儿都是这么少。以前蔺且总是替你打掩护,说你教他钓鱼、摸鱼,技术如何如何高明。现在看来,恐怕不是你教蔺且钓鱼、摸鱼,而是他教你钓鱼、摸鱼吧。”

自从蔺且有事告假回楚国一年多以来,庄周早已习惯了妻子越来越频繁的抱怨指责。即使妻子有时话说得非常难听,他好像也不在乎。只是这一年多来,没有蔺且在身边,他还是感到孤寂了很多。每日溪边垂钓或溪中摸鱼,总觉得少了些情趣。上山砍藤割草时,没有一个说话的人,空旷的山野中孤零零的一个人来去,更是备感孤单寂寞,尽管他内心非常丰富,也从不怕寂寞。

快到申时,庄周才吃上饭。饭菜跟平时一样,仍然是小鱼炖青菜,外加一碗粟米饭。吃完饭,按照惯例,庄周是准备上山砍藤割草的。可是,出门抬头望了一眼天上那轮热辣辣的太阳,庄周本能地缩回了屋里。亓官氏见了,立即吼了起来:

“庄周,你是怕太阳,怕热,是吧?好呀,那你今天就别上山了,就在家里歇凉吧。不过,你要想好了,是要歇凉,还是要吃饭,自己选择。你这些天编的藤筐,织的草鞋,你去数数,一共才几只?再不编些藤筐、织些草鞋,凑够了到集市上去卖了换些粟米回来,你就等着天天喝鱼汤,吃青菜吧。你反正什么都无所谓,可娃儿们正在长身体,不能跟你一样无所谓吧。”

庄周一听,觉得今天肯定偷懒不成了。于是,只得硬着头皮,转身往后门而去,准备到屋后去取砍刀与箩筐,然后上山砍藤割草。可是,没等他脚迈出后门门槛,就听有人高声向屋里问道:

“请问这是庄周先生府上吗?”

庄周虽然还没来得及转身看一眼来人,但一听其口音,就知道他肯定不是宋国本地人。于是,潜意识中就闪过一个念头,莫非这人是另一个要投到自己门下的弟子?愣了一下后,庄周不禁心中窃喜,轻快地收回已经迈出后门门槛的那只左脚,转身向前门看去。就在此时,亓官氏已经闻声从左厢房出来,探头看了一眼立在门外的来人,见其书生打扮,立即掉头又进了左厢房,同时用宋国土话嘀咕了一句:

“走了一个呆子,又来了一个傻子。”

虽然亓官氏的声音并不高,又是用宋国土话说的,但庄周却听得真切清楚,也明白她的意思。他怕亓官氏再说出什么难听的话,让远道而来的人感到尴尬,遂一改常态,连忙追进左厢房,用乞求而温和的语气跟她说了几句,然后才出来,趋前走向门外站着的客人前,打着天下通语问道:

“先生从何处来?到此有何见教?”

“您就是庄周先生吧?”那人不答反问道。

庄周愣了一下,然后才回答道:

“在下正是。”

那人一听,立即瞪大了眼睛,望着庄周,以十分激动的口吻说道:

“先生,俺终于找到您了。这一趟,俺千难万难,辗转周折,总算没有白跑。”

“庄周乃一介书生,百无一用,先生何必千难万难,辗转周折找到这里见我呢?”庄周不解地问道。

“先生,俺是赵国人,名叫逸轩。曾追随过公孙龙、惠施,也拜访过孟轲、淳于髡,还在齐国稷下学宫混迹过几年。但是,这些年来,俺见过的诸家名流,听过的不少学说主张,都并不让俺感到佩服。这个世界依然纷纷扰扰,动荡不安,诸侯各国争战不断,民生凋敝,人民流离失所,整个天下找不出一片安静的乐土。”

庄周一听逸轩的经历,又听他对天下纷扰的困惑,对诸家学说的不屑,顿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遂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道:

“这么说来,目前天下尚无一人让先生看得上眼?没有一家学说让先生觉得可以解决天下纷扰?”

“那倒也不是。”

“这话怎么说?”庄周糊涂了。

“有一个人,俺还是相当佩服他的。他的学说虽然不太为天下人理解和认同,却是真正算得上是可以救世的。”

庄周一听,立即来了兴趣,遂连忙追问道:

“不知先生佩服的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只有他的学说才算得上是可以救世的?”

“那就是您所服膺的老聃及其道家学说。”逸轩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庄周一听逸轩这话,先是心中一喜,接着故作不解的样子,问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老聃之道就可以救世呢?”

逸轩望了一眼庄周,正准备开口时,庄周突然醒悟过来,自己还没让客人进门呢。于是,连忙抱歉地说道:

“失礼了!先生请进来坐吧。”

逸轩见庄周已然相邀,立即迈步进了屋子。庄周连忙趋前引路,将他带到堂屋中与左厢房相对的右厢房一侧的一张座席前,并示意其就座。就当逸轩搴裳要坐下时,庄周突然发现草席太脏了。情急之下,连忙弯下腰,用自己的袖口在草席上拂了几拂,然后才让逸轩坐下。

逸轩甫一坐定,庄周又接住刚才的话头说道:

“先生刚才说最佩服老聃,认为唯有老聃之道可以救世,不知可否为庄周详说之。”

“世人皆知,当今最得老聃之道的人非先生莫属。在先生面前,逸轩岂敢妄谈老聃之道?”

“先生过奖了,老聃之道深不可测。庄周乃一介愚夫,哪里担得起最得老聃之道的谬赞?”庄周说道。

“正因为老聃之道深不可测,所以逸轩才不以千里万里为远,不辞千难万难,辗转找到先生,目的就是希望拜在先生门下,学习老聃之道。不知先生肯不肯收逸轩为弟子,朝夕侍立先生之侧求学问道?”

庄周望了一眼逸轩,见其表情严肃,说得真诚,不像是客套,遂呵呵一笑道:

“庄周是个百无一用之人,信奉的是无用之学,您拜庄周为师,学这种无用之学,对您又有什么助益呢?”

“无用便是有用,无用便是大用。”逸轩脱口而出道。

“这话怎么讲?”庄周反问道。

“老聃不是说‘无为而无不为’‘至柔则至坚’吗?先生所说的无用,岂不就是有用,就是大用?”

庄周呵呵一笑道:

“看来不是庄周最得老聃之道,而是先生最得老聃之道。”

“先生说笑了!弟子这一趟是真诚地来拜您为师的,希望先生不要嫌弃弟子愚钝!”

庄周见逸轩改口自称“弟子”,虽然满心欢喜,但言不由衷地说道:

“老聃之道乃出世之学,于生计无补。为先生前途计,不如去学纵横之术,干谒王侯,即使不能封侯拜相,至少也能谋得一个温饱。”

“先生未免看低了弟子的人格!王侯将相,在弟子眼中都犹如粪土。”

“恕庄周失言!”庄周听逸轩说话的口气不对,连忙道歉。

逸轩一听庄周道歉,反而不好意思了。于是,连忙缓和了口气,说道:

“先生,实不相瞒,弟子原本就是王侯之裔,对于政治早已厌倦,对于权力争斗更是深恶痛绝,对于天下纷扰不已忧心如焚。因为看不到儒、墨等诸家学说可以解决现实纷争、消除社会黑暗的可能性,进而思考老聃之道,觉得唯此才是救世的良方,所以想投在先生门下学习老聃之道。”

逸轩话音刚落,庄周立即反问道:

“为什么您那么肯定地认为老聃之道就是救世的良方呢?”

“老聃主张‘清心寡欲’,主张‘顺其自然’,主张‘小国寡民’,主张‘无为而治’,这些主张都是让人们消除心中固执而虚妄的理念,打消妄作妄为的情感冲动。如果大家都清心寡欲、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天下何来什么纷扰,何来什么权力斗争,何来什么战争动乱?如此,天下岂不就不治而平,宁静而安详了吗?”

庄周听了逸轩这番话,虽然内心感到非常欣慰,偌大的天下,现在总算又有了一个同道,表面上却装着不以为意的样子,呵呵一笑道:

“你对老聃之道的理解虽然不差,但是要考虑到两种现实。”

“哪两种?先生请赐教!”逸轩连忙催促道。

“第一种要考虑的现实是,在现今这个世上,到底还有没有哪个人君能认识到老聃之道真正的治世价值?当今为人君者,有哪一个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又有哪一个能够抑制自己妄作妄为的冲动,而愿意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而治国?既然今天已经没有人君愿意践行老聃之道,那么吾辈又如何能够推行老聃之道,将其转化为治世救世的现实呢?”

逸轩默默地点了点头,顿了顿,又望着庄周问道:

“那第二种呢?”

“第二种要考虑的现实是,老聃之道吾辈可以信奉,但是它不能解决我们的生计问题。以我庄周个人来说,我对老聃之道深信不疑,但是我也知道它不能解决我的温饱问题,所以我以钓鱼、摸鱼、织履、编筐维持生计。面对生活的困窘,我能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以内心的宁静对抗现实的种种挑战。而你是公子哥儿出身,一向养尊处优,你能安于困顿、食不果腹地跟我过一种孤寂落寞的生活吗?刚才我之所以劝你学纵横之术,干谒王侯,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考虑。”

“先生,弟子现在终于听明白您的意思了。您所说的两种现实困境,弟子认为都是存在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弟子追随先生,跟先生求学问道的决心。先生既然以上述两种现实问题说服弟子不要投于您门下,那么是否也可以让弟子陈述两个理由,以见弟子追随先生的决心与诚意?”

“但说无妨。”庄周答道。

“先生说的第一种现实困境,弟子早就认识到了。但是,弟子认为,不能因为现实与理想有矛盾就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孔丘的理想是‘克己复礼’‘天下大同’,他自己在追求这个理想的过程中,对于理想的不能实现是心如明镜的,虽然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碰壁,但他仍然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他的学说与政治主张虽然在当时没有实现,在今天仍然不可能实现,但是他那种执着于理想追求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人。他的弟子遍布天下,他的学说传播越来越广泛,这也是一种成功。弟子信奉老聃之道,就像孔丘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一样,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就像先生信奉老聃之道,推阐老聃之道一样,是一种信仰,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

庄周一边重重地点了点头,一边以欣赏的眼光看了看逸轩。

逸轩见此,深受鼓舞,接着说道:

“先生说的第二种现实困境,其实弟子也有所考虑。先生刚才劝弟子习学纵横之术,干谒王侯,俺知道是先生的善意。不过,请先生放心,弟子的温饱生计目前尚不成问题。因为弟子还有些积蓄,足可应付个三年五载。纵然没有积蓄,或是有一天花光了所有积蓄,生计无着,弟子还可以像先生一样垂钓、织履、编筐,自食其力呀!所以,无论如何,弟子都不会为了名利或是温饱而习学纵横之术,卑躬屈膝地去干谒王侯。”

庄周见逸轩似乎是越说越激动,遂呵呵一笑道:

“你为什么那么排斥习学纵横之术,不愿干谒王侯呢?现在不是很多士人都热衷于此吗?”

“正因为大家都热衷于此,弟子才觉得这个世界更没希望了。纵横家都是干什么的,相信先生也是清楚的。说穿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让天下生灵涂炭。这样的人,居心不良,不仅扰乱了清平的世界,最后也毁了自己。”

庄周从未听人这样评价过纵横家,觉得逸轩非常有思想。于是,故意假装不明白的样子,追问道:

“为什么这样说?”

“先生,弟子不妨给您举个例子,就是最近听说的故事。您知道秦相公孙鞅吗?”

庄周点点头。

“公孙鞅算是当今最成功的纵横家吧,但是不久前却被秦惠王杀了,而且是施以车裂之刑。”

“哦?那可是五马分尸的酷刑呀!”庄周瞪大眼睛望着逸轩,说道。

“先生,您了解公孙鞅的发迹史吗?”

“只听说他为秦国变法革新,使秦国国强民富,秦国从此在天下诸侯国中做大称霸。至于他的身世与发迹史,还真的没听人详细说过。你知道吗?”

“弟子原来对他的情况也不甚了了,但是三个月前因为途经魏国新都大梁,无意中在客栈里听到一位从秦国来的士人说到他的身世与事迹。”

庄周原本就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一听逸轩也要讲故事了,顿时兴趣盎然,连忙催促道:

“那你说来听听。”

正当逸轩要开口讲商鞅的故事时,亓官氏突然从左厢房里出来了。庄周一看,觉得不对,如果她当着客人的面发作起来,自己没面子也就罢了,逸轩肯定也会感到非常尴尬的。情急之下,连忙对逸轩说道:

“逸轩,你师娘出来了,赶快过去见过师娘。”

逸轩先是一愣,接着立即喜笑颜开,望着庄周认真地问道:

“先生,您是说已经收下俺为徒了?”

庄周连忙点头,对他使眼色,让他快点给亓官氏行礼。逸轩明白其意,立即从席上爬起,趋前走到亓官氏面前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然后从袍袖中摸出一个袋子递给亓官氏,打天下通语,说道:

“师娘,先生已经收下俺为徒了。从此以后,俺就要天天在府上叨扰了。这是一点敬师之礼,请您收下。”

亓官氏接袋在手,掂了掂,心中有数,遂笑逐颜开地说道:

“这礼太重了!”

“不重不重,只是弟子的一点心意而已。以后在府上叨扰,天长日久的,还望师娘多多教诲。做得不对,师娘不要客气,一定要直言批评纠正。”

亓官氏听了逸轩这番话,心里就像是灌了蜜似的甜。捧着沉甸甸的钱袋在手,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激动之余,她站在那里,半天不知所措。庄周见此,连忙对她暗示道:

“逸轩是从赵国不远千里而来,一路非常辛苦。”

亓官氏一听这话,立即明白意思,捧着钱袋转身进了左厢房,然后端了一盏水出来,亲自递到逸轩手上,说道:

“这么大热的天,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真是不容易。先喝口水吧。”

逸轩接盏在手,将水一饮而尽。然后,将水盏递给亓官氏,又深深地施了一礼。

亓官氏见此,连声说道:

“以后不要这么客气了,随意点。你跟先生好好聊聊吧。”

庄周一听,知道今天可以不必再上山砍藤割草了,以后也可以少挨些骂了。见妻子转身又进了左厢房,逸轩重新坐回原位,庄周遂又重拾刚才的话题,说道:

“你再接着讲商鞅的发迹史吧。”

逸轩立即坐直身子,说道:

“好的。先生大概也知道,公孙鞅原是卫国的公子,所以又被人称为卫鞅。他在卫国政坛没有发展机会,遂往当年天下的一等大国魏,投在魏惠王最重任的贤相公叔痤幕下。公叔痤非常欣赏公孙鞅的才华,认为他将来足可担当魏国之相的重任。很多次,公叔痤都有意向魏惠王举荐公孙鞅,只是机会不凑巧。后来,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往相府探视公叔痤,并问到将来魏国之相的人选问题。公叔痤觉得,这次机会成熟了,遂极力赞扬了一番公孙鞅的才华与能力,并要求魏惠王任公孙鞅为魏国之相,而且要举国而听之。”

“结果呢?”庄周有点沉不住气了。

“结果,魏惠王嘿然不应。公叔痤心知其意,于是又立即建议魏惠王,如果不愿意任公孙鞅为魏国之相,那么就立即将之杀了,绝不能让他逃出魏国。魏惠王听了,也是嘿然无语。然后,就离开了。魏惠王走后,公叔痤令人将公孙鞅叫到病榻前,跟他说:‘你现在赶紧离开魏国,逃得越远越好。’公孙鞅问为什么,公叔痤就实言相告说:‘老夫建议魏王在我死后任你为相,举国而听命于你,他没答应。于是,我又建议他杀了你,不要让你逃出魏国。魏王是君,你是臣。按照先君后臣的伦理,所以老夫现在劝你赶紧逃离魏国,不然就有杀身之祸了。’”

“公叔痤倒是坦然,做人光明磊落,是个正人君子。”庄周情不自禁地评论道。

逸轩点了点头,望了一眼庄周,继续说道:

“公孙鞅听了公叔痤的话,则不以为然,不肯离开魏国。公叔痤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说:‘既然您向魏王举荐我为魏国之相,他不肯听从,怎么知道您劝他杀我,他就会听从呢?’公叔痤没办法说服他,只好由他去了。过了不久,公叔痤就病逝了。公孙鞅继续待在魏国,魏惠王既没重用他,也没杀他。但是,待了一阵后,公孙鞅突然听人说秦孝公发布招贤令。于是,灵机一动,立即悄然离开魏国而到了秦国。”

“到秦国后,秦孝公立即重用他了吗?”庄周追问道。

“没有。秦孝公虽然发布了招贤令,但是天下游士想晋见的人太多。因此,不要说让秦孝公重用,就是能见上秦孝公一面也是不易的。公孙鞅非常有心计,他跟其他贫困潦倒的游士不一样,他有钱。他打听到秦孝公有一个宠臣叫景监,于是用钱打通了门路,得到了景监的举荐,见到了秦孝公。可是,第一次晋见并不如意。秦孝公是想富国强兵,振兴秦国,称霸天下。而公孙鞅第一次晋见时,却跟他大谈古帝君之道,不得秦孝公之心。事后,景监还被秦孝公叫去训了一顿,说他推荐的客人没见识。而景监回去后,也将公孙鞅狠狠责备了一顿。但是,公孙鞅没有气馁。过了几天,又缠着景监让他跟秦孝公说再给一次机会。第二次,公孙鞅跟秦孝公谈的是‘王道’,虽然不中秦孝公之意,却让秦孝公见识了他的口才与才华。于是,事后又将景监叫去,告知他所推荐的客人虽然所提建议不合其意,却很有才华。公孙鞅得知消息后,于是又缠着景监请求秦孝王给他第三次晋见的机会。”

“那第三次谈什么呢?”庄周又沉不住气了。

“第三次晋见时,公孙鞅已经摸准了秦孝公的心理,这次他不再谈‘王道’了,而是大谈‘霸道’。结果,谈得秦孝公非常满意,一连召见了他五次,谈得废寝忘食。最后,秦孝公决定任公孙鞅为客卿,并力排众议让他为秦国主持变法革新。变法革新,并非易事。一开始就遭到秦国贵族阶层的极力反对,但是由于秦孝公用人不疑,对公孙鞅信任有加,坚决支持他放手去做。公孙鞅因为有秦孝公的强力支持,最终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制定并颁布了新法。可是,新法颁布不久,太子首先犯法。对此,公孙鞅不畏强权,义无反顾地对太子施之以法。最后虽没能直接罚治到太子本人,太子的两个师傅却被依法治了罪。于是,一下子镇住了所有人。新法推行十年后,秦国不仅国力大为提升,而且民风为之一变。原先盗贼遍地,现在却是道不拾遗、家给人足;原来秦民尚武斗狠,内部纠纷不断,现在则变得怯于内斗而勇于杀敌了,乡邑治安大为改观。之后,又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发展,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又有大幅提升。”

“哦?公孙鞅竟然有这等能耐,以前从未听人说过。”

“先生,弟子下面要说的,您恐怕更是想不到了。”

“那就快说吧。”庄周催促道。

“就是前年,公孙鞅见时机成熟,亲率秦国大军东征,讨伐天下霸主魏国,用计俘获魏国公子卬,大败魏师,迫使魏惠王将魏国经营了几代的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并迫使魏王将魏国之都从西部的安邑内迁到东部的大梁。现在大家都不叫魏王为魏惠王,而是称他为梁惠王了。收复河西之地,乃是秦国几代国君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公孙鞅不仅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还为秦穆公与秦孝公两代国君实现了最大心愿。为此,秦孝公不仅授公孙鞅大良造之高爵,还裂土封他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公孙鞅都做了商君,怎么最后还被五马分尸呢?”庄周不解地问道。

“先生,弟子刚才不是说过吗?公孙鞅当初为秦国变法时,第一个触犯新法的就是太子。这个太子不是别人,就是现在秦国执政的秦惠王呀!去年秦孝公崩逝,秦惠王即位执政。因记恨当年被罪及的往事,加之两个师傅从中挑拨唆使,说公孙鞅有意谋反,秦惠王遂发吏往相府逮捕公孙鞅。公孙鞅无奈,只得逃之夭夭。好不容易逃到函谷关,晚上要住宿时,却因拿不出身份证明而被拒。最后,虽然混出函谷关,逃到了魏国,却被魏王记恨其计赚公子卬,大败魏师,割走河西之地的仇恨,而将之遣返回秦国。”

“魏国遣返公孙鞅,那是借刀杀人呀!”庄周说道。

“先生说得对。公孙鞅被遣返回秦国后,不敢入咸阳,乃径直潜回其封地商、於。秦惠王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到商、於之地,以武力缉拿公孙鞅。公孙鞅被逼无奈,只得铤而走险,举商、於之众奋起反抗。商、於之兵乃乌合之众,岂是秦国大军的对手,结果自然可以想见。公孙鞅兵败被拿获到咸阳,虽然全秦国的民众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大家在心里都为他鸣不平,但谁有回天之力呢?今年初,秦惠王以谋反的罪名将公孙鞅处以车裂之刑。”

逸轩讲完公孙鞅的故事,庄周低头看着座席呆了一阵后,突然抬起头来,问道:

“逸轩,你跟为师说实话,你投在我门下学老聃之道,而不愿学纵横之术、干谒王侯,最直接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看到了公孙鞅的下场。”

“也是,也不是。”

“这话怎么说?”庄周问道。

“刚才跟先生说过了,弟子对于老聃之道的信从,乃是基于对其救世价值以及现世黑暗现实的认识,觉得不解决人的贪欲问题,这个世界就永远不得太平。唯有大家都能清心寡欲,才能消除权斗与战争;唯有国君都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才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纵横之术,乃是欺诈争斗之术,非正人君子应该习学的。如果大家都为了名位而奔竞于王侯门下,助纣为虐,那么这个世界就更乱了。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惜让天下生灵涂炭,那是不道德的。如果从现实的角度看,习学纵横之术,奔竞于王侯门下,无论是为了温饱也好,还是为了名位也罢,事实上都是有危险的。君王喜怒无常,伴君如伴虎,乃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公孙鞅在纵横家之中,算得上是最为成功的了,还难免有身首异处的下场。那么,智不及公孙鞅、才不如公孙鞅的纵横家,结果又能如何,自然也是可以想见的。老聃讲‘卫生之经’,杨朱学派讲‘重己全生’,未尝不是聪明的人生选择。悠游于林下,闲看风花雪月,饥餐山间野果,渴饮溪中清流,纵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何尝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庄周听到这里,终于了解到眼前的这个公子哥儿,跟自己还真是一路人。其人生态度跟自己竟然如此惊人地相似,实在是不多见。想到此,庄周侧脸看了看逸轩,见其从容淡定的神情,顿时涌起一种茫茫人海遇知音的欣慰感。

人生得一知己,本就不易。在战国乱世,像庄周这样笃信老聃之道的人,要想找到一个同道或知己,那就更加不易了。蔺且走后一年多,倍感孤寂的庄周,自从有了逸轩追随左右,精神状态好了不少。由于理念与情趣相投,平日里,师徒二人或垂钓树下,或上山砍藤割草,说说笑笑之间,有时虽会忘了时间,但也忘了疲劳。闲暇时,师徒二人弄些浊酒对饮,坐而论道,则就更是一种难得的愉悦。

愉悦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的。到周显王三十一年十月初一,逸轩投在庄周门下已经三个月了。

十月初,北风一天比一天刮得紧,天气完全冷起来了。远山近峦草黄叶枯,满目萧条;大溪小溪水落石出,枯水断流。此时既不是上山砍藤割草的季节,也不是临水钓鱼摸鱼的时候。庄周与逸轩无所事事,又别无消遣。将近日中时分,师徒二人实在憋得慌,遂又带着钓竿来到了以前他们经常垂钓的溪边。放线抛钩于溪中,水浅不及脚背,根本不可能有鱼来咬钩。不过,二人本来就意不在鱼,只是摆个姿势,以此消磨时光而已。开始时,二人还手把钓竿,像个垂钓的样子。后来,索性放下钓竿,连垂钓的样子也不摆了,只顾着临溪海阔天空地闲聊起来。

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又触及逸轩的身世,进而引发逸轩对现实黑暗的一番感慨,对人类未来的无尽忧虑。庄周其实早已对现实不抱任何希望,对现实的种种黑暗也见惯不惊,安之若素。这时大概是受了逸轩情绪的感染,也一改平日的从容淡定,大发起感慨来。

逸轩自投庄周门下以来从未见过老师动过真情,发过感慨,总是见他对任何事都是一派无所谓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今天见他说到愤激处那种激动的表情,不免起了好奇心,遂脱口而出问道:

“先生,您不是早就对现实心如死灰了吗?您不是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吗?”

没等逸轩把话说完,庄周已然意识到自己今天已经真情显露了,遂呵呵一笑道:

“为师当然对现实心如死灰,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难道你觉得为师还执着于什么吗?”

“先生,弟子今天终于明白了,您是表面冷,内心仍然是热的。您的无所谓,您的玩世不恭,实际上都是对现实黑暗的彻底不原谅,不肯跟这个世界和解。”

“是吗?为师怎么自己都不知道呢?”庄周不自然地一笑道。

“这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先生,弟子一直有个问题想问您,不知当问不当问?”

“有什么不好问的?”庄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弟子因为身世的原因,对统治阶层内部的黑暗现实知道得太多,因而对官场、对政治感到厌倦。先生对政治、对官场持激烈的否定态度,不知其间有什么原因?”

庄周一听逸轩这话,立即明白其意,他这是像以前蔺且一样,想打听自己的身世。于是,立即警觉起来,主动解释原因道:

“你对政治、官场的黑暗有一种身在其中的切身体会,为师对政治、官场的黑暗则是透过对历史经验的清醒旁观。正如你刚才所说的那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为师对于政治与官场的黑暗,对于入世的危险性看得比你更清楚!而且知道,古代的圣人都是主动远离政治与官场的。”

“先生博古通今,弟子孤陋寡闻。今天先生既然已经说到历史的经验,说到古代的圣人,是否就给弟子讲讲这方面的事情?”逸轩乘机请求道。

庄周侧脸看了看逸轩,又远眺了一眼远山近峦,沉思了一会儿,这才从容说道:

“舜是古代的贤君,这是自古以来大家都这样认为的。舜到了晚年,觉得天下治理得差不多了,就想急流勇退,将君位传给有德之人。想来想去,他觉得友人北人无择是个非常好的人选。不过,舜也知道,北人无择为人比较清高,所以就找了一个得力的人先去跟北人无择沟通,将把天下禅位给他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北人无择听了,就像踩到一条蛇似的,吃惊地说道:‘国君的为人真是奇怪呀!他当初耕作于田垄之间,后来却游走于尧的朝廷之上。不仅如此,他今天竟然还要以他的丑行来污辱我,我实在是羞于见他了。’说完,北人无择连忙出了门,走到一个深潭边,纵身一跃,便溺死在了深渊之中。”

“世上还有这样洁身自好的高人呀!如果今天先生不跟弟子讲,弟子永远也不知道。看来弟子真是不折不扣地孤陋寡闻。”

庄周见逸轩一脸的认真,不禁神秘地一笑。顿了顿,又接着说道:

“其实,在古代像北人无择这样的高人多得很。为师再给你讲一个故事。商汤准备出兵讨伐暴君夏桀,找来卞随与之商议,卞随说:‘这不关我的事。’商汤问:‘那我可以找谁?’卞随说:‘我不知道。’商汤没办法,只好去找务光,务光也回答说:‘这不关我的事。’商汤问:‘我可以找谁?’务光回答说:‘我不知道。’商汤又问:‘你觉得伊尹如何?’务光回答道:‘伊尹为人有毅力,也能忍受屈辱,其他的方面,我就不知道了。’于是,商汤便找到伊尹,商议并谋划了整个讨伐夏桀的作战计划。最后,商汤战胜了夏桀,夺得了天下。不久,商汤想把天下让给卞随,托人来跟他商量,卞随回答说:‘当初,国君出兵讨伐夏桀,曾经找我商议,大概认为我是残忍之人;现在,国君战胜了夏桀,夺得了天下,又想将天下让给我,大概认为我乃贪婪之辈。生于乱世,已是我的不幸。现在无道之人又以其丑行来污辱我,我实在不能忍受一再受到打扰了。’于是,卞随出门投椆水自溺而亡。”

“又死了一个高人,可惜!”逸轩脱口而出,情不自禁感慨道。

庄周顿了顿,见逸轩神情凝重,遂又接着说道:

“还没完呢。卞随死后,商汤又找到务光,希望他能接受禅让。务光也不肯,商汤就劝说他道:‘智者出谋划策取天下,勇者付诸行动得天下,仁者以德服人治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恒定的道理。您为什么不肯接受我的禅让,而就天下君位呢?’”

“那务光怎么说?”逸轩追问道。

“务光回答道:‘为夺天下而杀君上,不是义;为取天下而让生灵涂炭,不是仁;他人犯难冒险取天下,我无功而坐天下,不是廉。我听人说过这样的话:不义之人,不要受其俸禄;无道之国,不要脚踏其国土。现在,您要我接受您的禅让,成为天下之君,我怎么可以接受呢?我实在不忍心再看到不义、不仁、不廉之事了。’说完,务光出门,背着一块大石头,自沉于庐水之中。”

“唉,又一个高洁之士为避君位而死,真是可惜了!”逸轩又感叹道。

“如果因为时间久远,你对卞随、务光还不够了解的话,那么下面为师要说到的两个人,你一定会听说过的,他们离我们还并不太遥远。”

“不知先生说的是哪两位?”逸轩连忙追问道。

“就是周朝兴起之初的伯夷、叔齐。”庄周说道。

“这两个人听说过,好像是孤竹国的世子,都是因为逃避君位而躲到了西岐。先生,是这样吧?”

庄周点了点头。

“弟子虽然听说过他们二人的事迹,但知之不详。先生既然说到这二位,可否给弟子详细讲一讲?”逸轩央求道。

庄周顿了顿,看了一眼逸轩,说道:

“对于伯夷、叔齐,自古以来有许多传说。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说二人逃到周的部族养老,得到周文王的礼遇。周文王为人仁义,深得西岐百姓拥戴。周文王过世后,周武王即位。武王与文王不同,文王对于商纣王的暴行虽然不满,但仅止于委婉地劝谏;对商纣王加诸己身的迫害,则逆来顺受,丝毫没有以臣叛君之心。武王则完全不同,他对商纣王的暴行,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起而反抗。在姜尚、周公旦的支持下,他组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商纣王展开了军事斗争。牧野之战,杀得商纣王的军队血流漂杵。据说,在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之初,伯夷、叔齐前往劝谏,认为以暴制暴不是仁义的表现,而且不赞成武王以臣伐君。结果,周武王大怒,武王的随从甚至要杀了二人。幸亏姜尚劝解,二人才得以幸免于难。等到武王伐纣成功,周朝一统天下后,二人觉得可耻,遂逃到首阳山中,坚持不食周粟,最后饿死于山中。”

“弟子所听到的,正是这样。”逸轩说道。

“其实,这个传说是不准确的。”

“哦?先生,那准确的说法是什么呢?”逸轩不禁好奇起来,瞪大眼睛追问道。

庄周见逸轩的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反而缄默不说了,只是远望群山,作沉思之状。最后,逸轩实在沉不住气了,催促道:

“先生,您既然说刚才的传说不准确,怎么不告知弟子准确的呢?”

庄周大概是已经想好了说辞,也知道逸轩可能是急不可耐了,遂从远山收回目光,侧脸看了一眼逸轩,然后才从容说道:

“真实的历史是,伯夷、叔齐从孤竹国逃到西岐时,周武王刚刚即位。他听说伯夷、叔齐是高洁之士,要来归附西岐,就派叔旦前往迎接,并与他们二人约盟说:‘二位到了西岐,就会禄加二级,官授一等。’然后,叔旦将盟约涂上牲血,埋在地下,以示不渝。伯夷、叔齐见了,相视一笑,说道:‘嘻,好奇怪呀!这好像不是我们所谓的道啊!从前神农氏治天下时,四时祭祀十分虔诚,却并不希望获佑得福;对百姓忠诚信实,竭尽全力为百姓效力,却不希求什么回报。百姓有乐于参与国家治理的,神农氏就请他参与其事。神农氏从不以他人的失败来突显自己的成功,不借别人的卑贱来反衬自己的高贵,也不因遭遇时机而起自图利益之心。现在周见殷商动乱,就想着浑水摸鱼,企图乱中取殷商而代之。周之君臣,尚谋略而广求财货,恃兵广而炫耀武威,屠牲立盟以示信守,自彰善行而获众心,杀戮征伐以夺天下,这是制造祸乱来代替暴政。我们听说古之贤士,遇治世不会逃避其应尽的责任,遇乱世不会为活命而苟且偷生。而今的世道如此黑暗,周德已衰,如果再与周之君臣同处,那只能玷污了我们自己的人格。所以,我们还是不如离开周地,找个清静之所,以保住我们的清白干净。’说完,二人看都没看叔旦一眼,就离开西岐,往北到了首阳山,最后饿死于山中。”

“原来是这样。”逸轩望着庄周,恍然大悟似的点了点头。

庄周见之,接着说道: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富贵对他们虽然是唾手可得,他们也不愿获取。他们所表现出的高尚节操和不同流俗的行为,并非是故意装出来的清高,亦非是有意求异于众,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独乐己志而已。这就是他们二人的风骨与节操!”

“是啊,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高士与贤人了,所以世道每况愈下,人的道德越来越不堪了。”逸轩感慨系之,沉痛地说道。

“现实虽然如此,但只要我们明白‘外物不可必’的道理,秉持‘乘物游心’的原则,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忧虑与烦恼,大可自由逍遥于这个每况愈下的世界。纵然无可奈何,已然置身官场之中,也能优游逍遥,从容面对一切。”庄周远眺群山,脱口而出道。

“先生,恕弟子愚钝,什么叫‘外物不可必’?”逸轩侧脸望着庄周,问道。

“所谓‘外物不可必’,意思是说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一定的。自然界的变化虽然有一定规律,但也有意外出现;同样,人世间的祸福利患也是没有一定的。一个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哪里还需忧患什么呢?”

“弟子明白了。那什么是‘乘物游心’呢?”逸轩又追问道。

“所谓‘乘物游心’,说得简单点,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万物的自然状态,让心神自在遨游,将一切托之于‘不得已’,以此涵养内在自我,自然就能逍遥自处,不受人世间的种种祸患忧喜所困扰,从而臻至处世的最高境界。”

“先生总结的这一处世之道,源于老聃,又高于老聃,真是精辟!”逸轩由衷地赞叹道。

“逸轩,你不必恭维为师!这个处世之道,可不是为师总结出来的,而是孔丘晚年悟出来的。为师可不敢贪他人之功而为己有。”

“孔丘总结出来的,是真的吗?”逸轩不相信,瞪大眼睛望着庄周问道。

庄周点了点头。

“哎,先生,不对呀!”

“什么不对?”庄周侧脸望着逸轩,问道。

“孔丘与老聃‘道不同,不相为谋’,怎么孔丘的思想与老聃趋同了呢?”

庄周看了看逸轩,莞尔一笑道:

“孔丘一生执着于其‘克己复礼’‘天下为公’的理想,周游列国兜售其政治主张,却到处碰壁。晚年幡然醒悟,这才在现实面前低了头,觉得还是老聃之道通透澄澈。”

“是吗?”逸轩还是有些不相信。

庄周见此,略顿了顿,然后说道:

“好吧,那为师再将孔丘说这番话的背景故事给你讲讲吧。”

逸轩一听,立即雀然而现喜悦之色。如果庄周能讲出典故,那说明就不是假的了。于是,连忙催促道:

“先生,您快说吧。”

“楚国有个贤大夫,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居叶地,人称叶公。孔丘周游列国走投无路时曾往叶地拜访过叶公,相谈甚欢,互相倾慕,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孔丘晚年回到鲁国著书授徒,不再过问政治,也不与外界交往,不接待任何宾客。但是,有一次却让他破了例。因为到访的客人不是一般人,而是远道从楚国来的叶公。孔丘一听,一路小跑地到了门口,恭恭敬敬地将叶公迎入府中。孔丘问叶公怎么会大老远到鲁国,叶公告诉孔丘,是衔楚王之命出使齐国。并告诉孔丘说:‘楚王这次授予诸梁的使命太重大了,但是诸梁知道,齐国对待外国使节总是外表恭敬而实际怠慢,办事拖拉。催促一个普通人尚且不易,更何况是一个王侯呢?正因为如此,诸梁感到非常惶恐,所以特意绕道鲁国,先来请教先生。”

“那孔丘怎么说?”逸轩急忙问道。

“孔丘先没吱声。叶公又接着说:‘诸梁曾经听先生说过:凡事无论大小,没有不合乎道而有好结果的。事情若是不能办成,势必就有遭到惩处的结果;事情若是办成,则又难免有过劳过忧导致阴阳失调的疾患出现。事情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留下后患的,那是有盛德者才能臻至的境界。’孔丘记得自己确实对叶公说过这番话,遂点了点头。叶公又自表心曲道:‘诸梁平日饮食都是粗蔬糙饭而不求精美,夏日家中连厨子也不求清凉。但是,诸梁早上接受了王命,晚上就须饮冰水,因为内心焦灼呀!现在诸梁尚未到达齐国,开始出使的事务,就已经因忧虑而阴阳失调致疾。如果真的到达齐国,而最后事情办不成,那一定会遭到楚王的惩处。这两种祸患即将临身,诸梁作为一个人臣,实在是难以承受啊!所以,诸梁要请求先生赐教!’”

“那孔丘给叶公出主意了吗?”逸轩连忙追问道。

“当然,叶公远道而来,那么有诚意,孔丘是个守礼之人,也是一个重情义之人,怎么可能不给他意见呢?孔丘坦然告诉叶公:‘人世间有两大戒律:一是命,二是义。命是自然的,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义是人为的,任何人都不能背弃。子女之爱父母,乃是人的天性,这便是自然之命,是无法解释的;人臣事君王,乃为人之义,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不得不然,没有哪个国家会没有君王,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以上二戒,是我们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所以,子女奉养父母,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使他们感到安适,这是尽孝的最高境界;人臣侍事君王,自己无论多么艰难,都要使他安然处之,这是尽忠的最高境界。重视内心修养的人,都不会受其哀乐情绪的影响,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能泰然处之。也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能安之若命。能及于此,便是德的最高境界了。”

“听孔丘这番话,感到他确实是受老聃思想影响甚深了。”逸轩说道。

庄周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孔丘还对叶公说:‘事实上,为人之臣都是有不得已之处。但是,只要记住一点:遇事只要顺其自然,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忘了自己的利害计较。能及于此,哪里还会生出贪生怕死、患得患失的念头呢?现在楚王让您出使齐国,您放心去就是了。’”

“叶公听了孔丘这话,就到齐国出使了吗?”逸轩问道。

“没有。叶公又问孔丘,出使齐国时要注意些什么。孔丘回答说:‘既然您问了,那孔丘就将所知道的都告诉您,供您参考。大凡两国结交,如果彼此山水相邻,就要靠信任维系;如果彼此远隔千里,那就要靠忠实的言辞展露诚意。而依靠言辞维系邦交,靠的是什么?当然是使臣的传话。传话并不容易,做使臣替两国国君传话,尤其是传达有喜怒情绪的话,那就是天下最大的难事了。如果传达的是表示喜悦的感情,使臣言辞上难免会美上加美,溢美过其辞;如果传达的是表示愤怒的情绪,使臣言辞中难免会恶上加恶,增恶过其实。无论是好话,还是恶言,都是多余之言、失真之言。多余之言、失真之言,国君都是不会相信的。国君不相信,那么使臣就会遭殃。所以古人有句话:要传平实之言,不要传多余之言。这样,大概就可以保全自己了。’”

“以前听人说孔丘老于世故,弟子还不信。现在听他对叶公说的这番话,还一点都不假。”逸轩插话道。

庄周看了看逸轩,呵呵一笑。然后,又接着说道:

“孔丘又对叶公说:‘大凡以智巧角力者,开始时还能光明磊落,明来明去。但是,到了最后,就难免会用些手腕,使些阴招。更过分的,恐怕就是诡计多端,没有一样是可以见得人的。以饮酒为例,刚开始时,大家都会依礼中规中矩,彬彬有礼。但是,喝到一定程度,恐怕就要乱性而失常了。甚至到了最后,还会丧失理智,放纵狂荡起来。其实,凡事皆如此。人与人交往,开始时彼此还能守信见谅,到了最后往往就演变成了相互欺诈。很多事情开始时都是单纯的,但到最后都变得复杂艰难起来。’”

“孔丘这话说得倒也中肯,是智者之言。”逸轩又忍不住插话道。

庄周点了点头,莞尔一笑。然后,继续说道:

“孔丘最后告诫叶公说:‘言语一旦出口,就有可能产生风波。替国君传话,产生风波的可能性更大。作为使臣,传言递语之间得失尽在,风险常存。如果传话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外交风波。而一旦外交风波产生,使臣就有危险了。导致他人愤怒,没有别的原因,全在言者巧言狡辩,或是言辞失当。困兽将死之时,往往尖声乱吼,勃然怒发,于是便有噬人的恶念。凡事逼迫太甚,势必就会引起他人反弹,生出恶念报复,而当事人往往还不知道为什么。如果危险已经发生,而他自己还不知是怎么回事,那还有谁知道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古语说得好:不要改变君令,不要强求成事,过多的言辞是多余的。因为改变君令,强求成事,就会有危险。成就一件好事需要时间,做了一件坏事就悔之不及了。面对现实,我们岂能不谨慎为之?’”

“孔丘的这番话还真是至理名言。叶公听了,一定非常感激吧?”逸轩问道。

“当然。临行前,孔丘又跟叶公特别交代了一句话。”

“什么话?肯定很重要吧?”逸轩迫不及待地问道。

“就是前面为师已经说过的那句:‘乘物游心’,让叶公牢记于心。叮嘱他,凡事顺其自然,依循其自然发展状态,让心神自由遨游,一切托于‘不得已’三个字,以此涵养心性,自然就能遇事心平气和,没有任何烦忧。完成君王的使命是如此,做一切事情也是如此。孔丘认为这便是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与境界。”

“弟子明白了,谢先生教诲!”逸轩欠身侧脸对庄周说道。

庄周眼望远方,莞尔一笑。

5.至乐无乐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了半年。到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三月初一,逸轩从赵国来到宋国,投在庄周门下已经九个月了。这九个月中,每日追随庄周左右,或临溪垂钓,或下河摸鱼,或上山砍藤割草,逸轩差不多走遍了漆园周围五十里的山山水水,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也相当了解了,甚至还学会了一些当地的语言。每当赶集卖鱼,或是帮庄周当街兜售藤筐草鞋时,逸轩还时不时地学着当地人的腔调,用当地话吆喝几句。虽然明显有些怪腔怪调,惹得市集上的人们围观哄笑,但逸轩却很旷达,不以为忤,更不怕尴尬。结果,反而引得很多人在他摊前驻足,东西不仅卖得快,价钱也卖得好。为此,亓官氏常常称赞他这个赵国公子有能力,不比一般书生。

大概因为逸轩是赵国公子的缘故,加上他来投师时带了一大笔钱作为束脩之资,平时又会帮助庄周卖鱼贩筐售履,嘴巴说话还很甜,所以很讨亓官氏喜欢。也因为如此,自从逸轩来了之后,庄周夫妇之间的争吵少了,家庭平静了,庄周也觉得心境好多了。

三月初五,逸轩一大早起来,步出门外,看到远山近峦都已经绿了,空气中到处散发着草木花卉的芳香,吹在脸上的风也觉得温暖柔和。一向喜欢大自然的他,顿时心有跃跃然,大有蠢蠢欲动之意。正在这时,庄周妻子亓官氏也迈步出门,看到逸轩站在门外环顾四周,意有所许的样子,就顺口问了一句:

“逸轩,怎么一大早就起来看风景了?俺们漆园这地方,山不高,地不广,水不大,跟你们赵国比,肯定差多了吧?”

“师娘,不能这样说。徒儿觉得漆园这地方挺好的,毕竟是南方,山清水秀的,风都比俺们北国要温柔多了。师娘,您看,这周边的山都绿了,屋前房后的花儿或半开,或含苞欲放,鸟儿都高兴得一大早就起来唱歌了。多美的一个地方呀!”

“逸轩,师娘不明白,这大山小山,这房前屋后的树木花草,有什么好看的?俺们看了几十年,好像从来就没什么感觉。怎么你们读书人就是跟俺们不一样呢?看山绿了,看花开了,听鸟叫了,都要犯傻痴迷,说什么美呀什么的。”

逸轩听了亓官氏这番话,不知说什么好。顿了顿,呵呵一笑道:

“师娘,您生于此,长于此,打小就生活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自然不觉得这漆园周围五十里有什么美。再说了,您多少年来一直为了先生与全家操劳,忙进忙出,整日不得闲暇,从来没有机会静下心来,停下脚步看一眼周围的山水,所以对漆园周边景致之美视而不见,或说熟视无睹,那也是正常。可是,先生和徒儿则不一样。俺们都是外来之客,看到漆园周边的景致,对比曾经生活过的环境,自然就会有异样的感觉,觉得这里的景致非常美。假设您跟先生或是徒儿换个个儿,您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逸轩,还是你善解人意,理解师娘。你先生要是有你这样的想法,那就好了。”亓官氏感慨地说道。

“师娘,其实先生是个非常达观,也非常善解人意的人,徒儿都是跟他学的,来此快一年了,真的是跟先生学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据徒儿观察,先生对师娘一直是心存感激的,只是先生脸皮薄,爱在心里口难开,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已。”

“逸轩,师娘发现你现在是越来越像你师兄蔺且了,越来越会替你先生说话。”

逸轩一听这话,连忙呵呵一笑,岔开话题,说道:

“师娘,您看今天天气这么好,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要俺跟先生去做,俺想陪先生到附近山里转一转。顺便到上游的溪中捉几条大点的鱼儿,晚上回来烤着吃,给师弟师妹改善一下生活,不要让他们见了青菜鱼汤就反胃。您看,如何?”

“好哇!”亓官氏脱口而出,非常爽快地答道。

“谢师娘!”

“别站着了,快去叫你先生起来吧。饭快好了,你们吃了再走。早去早回!”亓官氏吩咐道。

“好的,师娘!”逸轩一边说着,一边连忙进门去叫庄周了。

大约过了有半个时辰,师徒二人匆匆吃了点东西,就欢天喜地,一蹦三跳地出门了。

二人一边走一边看,走到一个山脚下,逸轩就觉得累了,提议停下休息一会儿。庄周看了看逸轩,笑着说道:

“逸轩,你比我年轻多了,走这点路就不行了,等会儿要爬山,恐怕就更不行了。”

“俺们走的路不少了,差不多都走了有半个时辰了,应该有十几里地了吧。先生,俺不明白,出门时看看这山,好像近在咫尺,几步就能走到。怎么走到近前,这才发觉好远好远呢?”逸轩不解地问道。

“你没听人说过一句话吗?”庄周呵呵一笑道。

“什么话?”逸轩连忙追问道。

“‘望山跑死马。’马都会跑死,何况是人呢?可能是因为你生活于北方,到处都是一马平川,没有进山或爬山的经验。”

“先生,这大半年来,弟子也没少跟您进山砍藤割草呀,怎么说没有经验呢?”

庄周呵呵一笑,说道:

“以前为师带你进的山,那都是在我家屋后,是些并不高也不大的小山。准确点说,应该是小土丘而已。今天为师带你来的这山,才勉强算是山吧。”

逸轩抬头朝山顶看了一眼,说道:

“先生,这山这么高这么大,还说勉强算是山,那您心目中的山到底有多高有多大呢?”

“如果你往南走,到楚国地界,你就会发现,像眼前这座山,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山,高耸入云的大山触目皆是。”

“看来弟子真是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以后有机会,希望能再往南边走走,也好见识一下南国的大山长成什么样。”

“其实,南国不仅山多山高山大,水也多,水也大,到处都是大江大河。像我们这里的溪流,在南国就算不上什么了。”庄周又说道。

“听先生这样说,弟子以后一定要到南国去一趟。哎,说到南国,弟子想问问先生,师兄蔺且是楚国人,他还回来吗?”

“为师也说不准,他临走时说是要回来的。楚国虽与宋国山水相邻,但是楚国南北东西都有几千里,地方太大,蔺且家住楚国南部,离此有好几千里。加上山水相隔,交通更是不易呀!所以,即使他有心再回来,恐怕也要颇费些时日的。”

“要是师兄能回来,就请他陪先生往楚国走一遭,弟子也趁机陪侍,好去见识一下泱泱大楚的山水,了解一下其风俗人情,增长点人生阅历。据说先圣老聃晚年就是隐居于楚国的,要是弟子也能去一趟楚国,相信对理解先圣老聃的思想,还有先生的思想,都是有帮助的。”逸轩望着庄周,认真地说道。

“那要等机会了。现在我们还是从眼前的山脚起步,不要好高骛远,想着楚国的大山。早点爬上这座山的山顶,也能领略这漆园周边几十里地的春日风光。”

“先生说的是。好像先圣老聃说过这样的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先生,那俺们就开始爬山吧。”

庄周看了看逸轩,点点头,欣慰地笑了,为他对老聃之言的熟悉,也为他开朗旷达的人生态度。

大约爬了有半个时辰,师徒二人终于爬到了山顶。虽然这山也只有约三百尺高,但逸轩爬不了几步就要停下喘气休息。所以,所费时间甚多。

站在山顶,师生二人眼眺远方,一边指指点点,一边热烈地讨论着。过了好久,逸轩觉得脚有些酸麻,就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大平石,对庄周说道:

“先生,刚才爬山您腿脚也酸了吧。要不,俺们在那块石头上坐下说吧。”

庄周心知其意,呵呵一笑道:

“逸轩,爬这么矮的小山你就腿酸了,还想以后到楚国看大山呀!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登峰顶,是看不到人间绝景的。就你这腿脚功夫,还得好好练练。”

“先生说的是。”逸轩笑着回答道。

于是,师生二人在大石上坐下,一边纵目远眺,一边随意闲聊起来。聊着聊着,逸轩突然感慨地说道:

“先生,还是俺们快乐。春天来了,可以登山看无边春色;夏天来了,可以垂钓于柳荫之下,享受似钓非钓的悠闲;秋天来了,可以看万山红遍,草黄叶枯,体会万物盛衰的况味;冬天来了,可以听北风呼啸,看雪花飞舞,天地浑然一体,尽没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为人在世,生命犹如白驹过隙,不过几十年而已,能够闲看风花雪月,优游于林下,自由自在,这是何等的快乐!纵然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又有几人能够享受到这种快乐呢?”

“为师以为,你以上所说的这些快乐,其实都是非常表面化的。真正的快乐,其实就是你最后所说的四个字:‘自由自在’。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快乐,也是快乐的源泉。”庄周说道。

“先生的意思是说,快乐与锦衣玉食无关,与名誉地位无关,与生理快感无关,只与心灵与精神的自由有关,是吗?”

“正是。这便是‘自由自在’的真谛,也是快乐的真谛!把握了这一点,也算是得了先圣老聃之道的真传。”庄周说道。

“这么说来,老聃之道并不神秘,道家追求的快乐境界也很简单。相比之下,儒家所追求的快乐,就要复杂得多了。”

“这话怎么讲?”逸轩话音未落,庄周连忙追问道。

“弟子在齐国稷下学宫时,曾听孔丘的信徒孟轲说过他们儒家快乐的最高境界。”

庄周一听孔丘的信徒孟轲,立即来了兴趣,连忙追问道:

“孟轲是怎么说的?”

“孟轲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儒家讲孝悌,所以将父母俱存、兄弟平安视为人生一乐,这可以理解;孔丘讲慎独,重视个人品德修养,所以将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作为人生二乐,也可以理解。至于第三乐,那就不是儒家的专利了。诸子百家都重视人才培养,大凡读书人都有爱才惜才之心。所以,孔丘要办私学培养学生,其政敌少正卯也办私学作育人才。老聃的弟子也不算少,同样是视作育人才为人生一乐的表现。只是有一点,为师有点不明白,孟轲是孔丘的信徒,孔丘一生的理想都是治国平天下,怎么孟轲说‘王天下不与存焉’呢?”庄周说道。

“先生是不是不信孟轲有此言?弟子是亲耳所闻。”

“为师倒不是怀疑孟轲说过这句话,他强调孝悌、慎独的理念,必然会降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至于他强调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就更易于理解了,因为儒家从孔丘起家,就非常重视培养人才。孟轲是孔丘的信徒,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一乐,那是必然的。为师曾听人说过,孟轲有句名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自己就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其实,好为人师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最好不要好为王侯之师。”

“先生,为什么不能好为王侯之师呢?”逸轩不解地问道。

庄周呵呵一笑,顿了顿,说道:

“这个道理还不简单吗?王侯不是普通人,你做他的老师,如何教育他?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不讲究教育的技巧,不仅教育不了他,自己还会有性命之忧。你说,好为王侯之师,有快乐吗?”

逸轩点了点头,但没有说话,眼睛直盯着庄周。

庄周明白其意,呵呵一笑道:

“那为师给你讲个故事吧。”

逸轩一听庄周又要讲故事了,顿时神情一振,因为他早已领略了老师的口才,也有心跟他学习。于是,连忙坐直身子,催促庄周道:

“先生请讲。”

庄周没有立即开口,而是远眺了一下远方的山峦田畴,然后慢慢收回目光,转身侧脸看了一眼逸轩,这才从容说道:

“大家都知道孔丘是个成功的教育家,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其实,与孔丘同时,鲁国还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声名远播的,就是颜阖。”

“颜阖?”逸轩一愣,因为他从未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

庄周看出逸轩的心理,又是呵呵一笑,说道:

“颜阖之所以不为世人了解,吃亏就是吃在他没有像孔丘那样大张旗鼓地兴办私学,广泛收徒。但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贤大夫。孔丘虽然在卫国待了很长时间,卫灵公对他也很礼遇,就是从未起念聘请孔丘做太子蒯聩的老师。但是,卫灵公晚年却专程派人往鲁国,礼聘颜阖到卫国,做太子蒯聩的老师。”

“是吗?如此说来,颜阖确实不是一般人。”逸轩说道。

庄周点了点头,知道逸轩已经相信自己的话了,遂接着说道:

“颜阖到了卫国后,没有直接晋见卫灵公,而是先去拜访了蘧伯玉。”

“为什么要先拜访蘧伯玉呢?”逸轩又感到不理解了。

庄周侧脸看了一眼逸轩,莞尔一笑。

“先生,您笑什么?是笑弟子无知吗?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这一点弟子还是知道的。”

“那你对他还有什么了解?”庄周连忙追问道。

“除此,还知道他是孔丘的挚友。至于其他,弟子就没有更多的了解了。”逸轩答道。

庄周呵呵一笑,认真地看了逸轩一眼,然后才从容说道:

“蘧伯玉的故事多着呢!他出生卫国名门望族,世代官宦之家。其父无咎,在卫国政坛可谓声名赫赫,是众所周知的贤大夫。蘧伯玉自小聪颖过人,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年纪不大就满腹经纶,而且能言善辩,口才极佳。一生历仕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君主,始终主张以德治国,认为执政者应该修身养性,以高尚的道德率先垂范,以行动而不是说教影响民众、教育民众。”

“弟子真是孤陋寡闻!今日不听先生教诲,还真不知自己对历史无知之极。”

庄周见逸轩面露惭愧之色,遂宽厚地一笑,然后接着说道:

“蘧伯玉生性忠恕,外宽内直,虔诚坦荡。三朝为官,始终体恤民生疾苦,实施‘弗治之治’。”

“先生,蘧伯玉的‘弗治之治’,是不是就是老聃的‘无为而治’?”逸轩连忙插话问道。

庄周点点头,说道:

“其实,蘧伯玉的政治主张不仅与老聃之道有相通之处,对孔丘也有重要影响。”

“是吗?”逸轩更加好奇了。

“孔丘在鲁国政坛失意之后,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四年之久。其中,有十年是滞留于卫国的。而在卫国的十年间,又有九年是借住在蘧伯玉府上的。蘧伯玉晚年退出政坛后,孔丘仍然借住其府上,并在他家设帐授徒。这种友情,不是一般朋友能有的。正因为如此,蘧伯玉的思想与政治主张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了孔丘。我们今日说儒家之道如何,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源于蘧伯玉的。”

“蘧伯玉历仕卫国三代君主,不知治国理政成绩如何?”逸轩问道。

“卫国不是齐国、吴国,也不是楚国,而只是一个小国。加上历史上卫国出现多次战乱与内乱,到蘧伯玉出仕时国力早已衰退很多了,甚至可以说已经沦为大国的附庸。尽管如此,由于有蘧伯玉等贤臣在朝,经过长期努力,卫国仍然能够在东齐、西晋、南楚等几个大国的夹缝中求得生存,而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高于周边邻国。据说,孔丘第一次到卫国时,看到卫国民众安居乐业,社会一片和谐的景象,不禁发出了惊叹,说是仿佛见到了周公治理下的清平世界。”

“原来蘧伯玉是这样一个贤能之人!怪不得,颜阖一入卫国就急着要拜访他。先生,那您知道不知道颜阖拜访蘧伯玉时都问了些什么问题,蘧伯玉又是如何指教颜阖的呢?”逸轩望着庄周,恳切地说道。

庄周莞尔一笑,故意停顿了一会儿,才从容说道:

“别急呀!为师既然要给你讲他们的故事,当然知道他们说过什么。颜阖不是被卫灵公礼聘为太子老师吗?他见蘧伯玉,当然是请教有关如何为王侯之师的问题。”

“颜阖是怎么问的?”逸轩又沉不住气了。

“颜阖跟蘧伯玉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生性非常刻薄残忍。如果我纵容他,凡事顺着他,那么结果就会危害到国家;如果我规谏他,阻止他为非作歹,那么又会危及我自身的安全。他的情智足以看出别人的过错,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对于这样的人,我该怎么办呢?’”

“颜阖说的这个人,是影射他即将要教的卫国太子吧?”逸轩忍不住,又插话问道。

庄周点点头,又看了一眼逸轩,接着说道:

“蘧伯玉一听颜阖的话,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遂脱口而出道:‘你这个问题问得好!’颜阖接口又问道:‘那我应该怎么做呢?’蘧伯玉正色回答道:‘老朽送你一句忠言。’颜阖连忙欠身致意,说道:‘先生请指教!’蘧伯玉说:‘从今以后,你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颜阖又问道:‘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蘧伯玉回答说:‘你既然要做太子之师,首先需要立身端正,为人不要出现瑕疵。做到了这一点,再注意应对的技巧,差不多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蘧伯玉所说的应对技巧,是指说话和规谏的技巧吗?”

庄周知道逸轩有点喜欢呈露悟性的毛病,遂呵呵一笑。顿了一顿,然后才接着说道:

“蘧伯玉说的不是语言技巧,而是处世智慧。他告诉颜阖,与太子相处,应对周旋,外表上要显得亲近甚至迁就,内心里则要常存诱导教诲之念。”

“蘧伯玉让颜阖这样做,是否意在不让太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欣然接受规谏?”

庄周听了逸轩这句话,重重地点了点头,觉得他确实有悟性。接着,继续说道:

“不过,蘧伯玉又告诫颜阖道:‘虽然这样有利于与太子相处,但是也会产生一些后遗症。因此,为了减少后遗症,需要掌握分寸。可以亲近甚至迁就他,但不要太过分;可以诱导教诲他,但不要表现得太明显。因为亲近迁就太过分,自己势必跟着丧失了应有的原则与立场,结果导致教育的颠倒失败;诱导教诲之意表露得太明显,则容易引起他的反感,以为你是倚老卖老,借着先生的名义教训他,是在博取声名。这样,必然招致祸患。’”

“蘧伯玉这话说得确实在理,不愧是老于世故的三朝不倒之臣。”逸轩情不自禁地评论道。

庄周笑了笑,接着说道:

“蘧伯玉告诫颜阖说:‘为王侯之师,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如果他生性像个孩子一样天真烂漫,那么你不妨也随他像孩子一样表现得天真烂漫;如果他是个不显摆威仪的人,那么你也跟着显得没有威仪;如果他是个无拘无束的人,那么你也可以无拘无束。这样引度他,就能进入无过失的正途了。’”

庄周话音未落,逸轩就感慨地说道:

“唉,做王侯之师真是太累呀!教导学生,不能真情表露,还要顾忌这顾忌那,什么都要装。”

“是啊!所以,为师才说千万不要做王侯之师。”

“那颜阖听了蘧伯玉的话,是什么态度?”逸轩问道。

“颜阖听了蘧伯玉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连连点头称是。于是,蘧伯玉又告诫他说:‘你看见过螳螂吗?它见到有车辆过来,总是奋力举起臂膀,企图阻挡车轮,却不知道这是徒劳的,是不自量力。那么,螳螂为什么会举臂挡车呢?不就是因为它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吗?所以,老朽说,你来卫国做卫太子之师,务必要小心,要谨慎!如果你总是炫耀自己的能耐,不经意间触犯了他,那就危险了!’”

“先生,蘧伯玉说得太夸张了吧。难道做王侯之师就那么危险?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古及今就无人敢做王侯之师了。真是这样,那自古以来的王侯又是谁教出来的呢?”逸轩不以为然地质疑道。

庄周呵呵一笑,接着说道:

“你别急,你再听听蘧伯玉是怎么说的。蘧伯玉说了上述一番话后,特意打了一个比方,说道:‘你见过别人养老虎吗?你知道养虎人为什么不敢拿活物喂虎,也不敢拿整只动物喂虎吗?那是因为拿活物喂虎,会让虎在扑杀活物时激发出残忍杀生的兽性;拿整只动物喂虎,会让虎在撕裂咬噬动物时发怒,引发其野兽天生的攻击性。因此,有经验的养虎人,他会观察,会揣摩,知道虎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饱了,然后顺着其喜怒而适时调整其喂食的份量与次数。虎与人不是同类,为什么虎会驯服于养虎之人呢?那是因为养虎人顺着它的性子予以喂养的缘故。如果虎伤了人,那一定是因为人拂逆了它的性子。’”

“蘧伯玉的这个比方好,很能说明问题。”逸轩情不自禁地评论道。

庄周听了,侧过脸去,神秘地莞尔一笑。接着,回过身来看了一眼逸轩,一本正经地说道:

“蘧伯玉还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有些爱马之人,会用别致的箩筐去接马粪,以珍贵的大贝壳去接马尿。如果碰到有蚊虫叮咬马,他会出其不意地扑打蚊虫。爱马人替马扑打蚊虫,是出于爱马之心,但往往会使马受惊,导致马咬断勒口,挣脱笼头,毁坏胸辔。爱马人出于好意,但马并不了解,结果适得其反。’”

“蘧伯玉的这个比方也很贴切。”逸轩脱口而出道。

庄周笑了一笑,说道:

“最后,蘧伯玉总结说:‘养虎与养马一样,都要顺着其本性。否则,就会好心善意得不到回报,反而遭遇危险。为王侯之师,包括为太子之师,其实就跟养虎养马是一样,必须了解其心性,顺着其性子,谨慎予以诱导教育。所以,我一再跟你说,要谨慎,要小心!’”

“看来,做王侯之师,虽是一种荣耀,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道理非常简单,王侯包括太子,都是些难侍候的主儿,往往喜怒无常,做他们的老师,真是如同伴虎一般,时刻都要提心吊胆。你说,做王侯之师有自由吗?有快乐吗?不可能吧。”庄周总结似的说道。

“先生说的是。好为人之师,虽是人的本性,但好为王侯之师,就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了。弟子觉得,一个人如果为了一时的虚荣而牺牲自由,甚至性命,那是非常不值得的。还是先生的人生观最具智慧,自由自在,就是快乐的最高境界。”

“说得好。为师今天跟你在山顶沐春风,观风景,谈天说地,闲话三千,觉得无比快乐。如果你是赵国的太子,而不是现在这个没落的公子身份,那为师今天跟你的谈话就一点快乐也谈不上了。”庄周说完,放声爽朗地大笑了几下。

逸轩深受感染,也跟着大笑起来。在鼓荡的春风中,师生二人快乐的笑声在空旷的山顶上弥散开来,传得很远很远。

过了好一会儿,逸轩突然侧脸望着庄周,认真地问道:

“先生,弟子刚才在想,天下之大,人群之众,到底哪些人才会真正有快乐呢?”

“这还用问吗?除了我们老聃之徒,世上没有人能真正体会到快乐。”庄周脱口而出道。

“先生,您为什么说得这样肯定,这样绝对呢?”逸轩不以为然地反问道。

庄周先是莞尔一笑,接着以十分肯定而自信的口吻说道:

“世上唯有我们老聃之徒能够清心寡欲,不为世俗名利所驱动,因此我们不必辛劳地奔竞于王侯门下,不必看权贵眼色,因此就没有摧眉折腰的屈辱感,没有为争名夺利而日夜算计他人的焦虑感,精神是自由的,心情是平静的。我们没有追求,自然没有失败;我们没有算计,自然没有失落;我们没有失落,自然没有心灵的苦痛;没有心灵的苦痛,怎么能不快乐呢?”

“那么,先生,您觉得孔丘之徒、墨翟之徒,还有杨朱之徒,他们就没有快乐了吗?”

“当然没有。孔丘一生追求的是什么?是‘治国平天下’,是‘克己复礼’,是恢复周公礼法,是实现‘天下大同’。孔丘终其一生,理想实现了吗?世道已然改变,他的理想只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是不可能实现的。今日天下如此纷乱,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孔丘之徒仍然抱守孔丘当年的政治信念,追求孔丘当年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不能成功,何来快乐?墨翟一生主张非攻、兼爱,他的信徒跟他四处奔波,游说诸侯,可是哪一个诸侯愿意听从他们的劝说,心甘情愿地放下武器,打消兼并他国领土的想法呢?因此,墨翟及其信徒即使跑断了腿,也是达不成其政治理想的。他们的理想信念那么坚定,却又不能达成,你想他们能快乐吗?杨朱之徒崇尚‘贵己’‘全生’,重视长寿不老,在今天这样的乱世,大家的性命都朝不保夕,他们能独善其身吗?他们不能独善其身,而是时刻忧虑身家性命,那何来的快乐呢?”

“那王侯将相呢?”逸轩又反问道。

“王侯将相,虽然锦衣玉食,骄奢淫逸,看起来很幸福,实际上他们日夜都在为了保住这既得的一切名利而忧心忡忡,生怕别人夺走他所拥有的这一切。你想,一个整天忧心忡忡的人,他能有快乐吗?”

听庄周说得如此振振有词,语气又是如此不容置疑,逸轩一时为之语塞,不知说什么好。庄周见此,遂又说道:

“其实,除了老聃之徒,天下所有的人,包括王侯将相在内,都是没有快乐的。因为他们所看重的,都是财富、显贵、长寿、名誉;他们所追求的,都是安逸、美食、华服、炫色、乐音;他们所厌弃的,都是贫穷、卑贱、夭折、恶名;他们所苦恼的,则是身体不能安逸、舌头尝不到美食、身上缺少华服、眼睛不见炫色、耳朵不闻乐音。得不到这些,他们就忧虑沮丧。这个样子,他们怎么可能有快乐呢?”

逸轩听到这里,重重地点了点头。

庄周见此,遂又接着说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很多富裕之人,他们一生劳筋动骨,辛苦工作,积聚了大量财富,但最后都没有充分享用,便匆匆离开了人世。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难道是明智的人生态度吗?很多显贵之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夜以继日地忧思筹划,以致心劳神疲。这样不顾自己的身体,难道符合贵生养生之道吗?人生于世,与忧愁同在。好不容易活得寿命长些,却又有很多烦恼,整日昏昏沉沉,抑郁痛苦,却又死不了,这是何等悲哀呀!这样得以保全的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天下人都称赞烈士,可是烈士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我不知道,做烈士是真好,还是不好。如果说是真好,他自己却保不住性命;如果说不好,他又能使别人活命。人活于世上,如果不能清心寡欲,不能放下名利,就真的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可惜呀,世人很少能看到这一点!”

“先生,不知道您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整天都在忙忙碌碌,乐此不疲地做着各自的事情,他们好像都有自己所追求的快乐。弟子不知道,他们这种快乐是真的快乐,还是假的快乐?”逸轩侧脸望着庄周,认真地问道。

“为师以为,这些人的快乐都是假的。事实上,并非脸上挂出笑容的人,就是快乐的。他们所谓的快乐,其实都是群相趋附的快乐,是虚假的快乐。好像大家都一窝蜂地做某事,而且做得专心致志,于是大家就说这是快乐。我看不出这是真的快乐,还是假的快乐。忙于做事,或急于做成某事,我不知道是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快乐。”

“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说无所事事就是快乐?”逸轩反问道。

“为师并不是主张无所事事,也并不认为无所事事就是快乐。而是说不要刻意做事,更不要群相趋附地做事,也就是盲目地做事,甚至是为做事而做事,好像做事越多越好,做成的事越多越有成就,越觉得有成就,就好像越加快乐。需要做的事,应该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或是不必要做的事,就不要去做。清静无为,才是快乐之源。可是,世俗之人都不这样认为,他们都认为不做事或做不成事就是羞耻,就显得自己没有成就。为此,他们会感到苦恼。其实,这是愚昧,不懂快乐。圣人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先生,什么叫‘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逸轩不解地追问道。

庄周呵呵一笑,侧脸看了一眼逸轩,从容说道:

“所谓‘至乐无乐’,是说最高境界的快乐,就是忘记什么是快乐。如果连快乐都忘记了,还有什么烦恼忧愁不能忘记呢?如此,怎么能不快乐呢?所谓‘至誉无誉’,是说最高的荣誉,就像是没有荣誉。如果一个人看淡荣誉,做事没有功利之心,那是多高的精神境界呀。能达到忘记荣誉的精神境界,那不就是至誉吗?”

“先生说的是。”

庄周看了一眼逸轩,接着说道:

“天下的是非,说实话,确实是难以断定。尽管如此,如果抱持‘无为’的态度,天下的是非还是可以判定的。”

“先生,这话怎么讲?”逸轩又感到困惑了。

“以‘无为’的态度来看待一切,自然能够心平气和,客观公允。‘无为’可以养心,至乐自然由此而生。先圣老聃有言:天无为自然清虚,地无为自然宁静。天地无为,两相配合,万物由此生长变化。天地无所作为,但天地间的一切却都由它们化育而成。老聃说:‘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与此相同,如果我们凡事忘了功利,不计得失,以‘无为’的态度来看待一切,则自然能够清心寡欲,不为名缰利锁所羁绊,忧愁不生,烦恼无有,怎么可能没有快乐呢?如果能够连快乐都不刻意追求,甚至忘了什么是快乐,那就真正臻至‘至乐’的境界了。”

“先生说得太透彻了,弟子谨受教!”逸轩由衷地说道。

同类推荐
  • 元史演义7

    元史演义7

    本书讲述元太祖铁木真开国,到元顺帝出逃的元朝兴衰历史,再现了蒙古人的豪迈和这个帝国盛极而衰终至瓦解的历史宿命。全书章回体结构,张弛有度,自批自注,妙趣横生,集文学性与史学性于一体,值得阅读。
  • 猫的桌子

    猫的桌子

    那一场看似短暂的独自远行,漫长到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诺奖得主石黑一雄钟爱的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布克奖50周年大奖“金布克奖”得主、世界文坛罕见的“诗歌与小说全才”翁达杰自《英国病人》以来,首部以自己11岁时的非凡人生经历为蓝本谱写的动人小说!一部关于成长、记忆与爱的迷人小说,平淡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与美丽的诗意,是翁达杰追忆的少年时代的治愈之作。第一次独自远行的我们,寻找着自我尚未成型的部分。翁达杰的想象力接近超现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一个11岁男孩,第一次独自踏上一段21天的海上之旅,他将见证成长、友谊与蜕变。“三个星期的海上航行,在我最初的记忆中,波澜不惊。唯有现在,多年以后,当我的孩子怂恿我讲述这段旅程时,它才变成一番历险,透过他们的眼睛,甚至成了人生中某件意义非凡的事。一次成年礼。”
  • 来不及悲伤

    来不及悲伤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时光清浅,心安便是归处

    时光清浅,心安便是归处

    大一的一次野营中,洛冰认识了苏茉,两人顺其自然地成为男女朋友。然而,两人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有诸多不同。苏茉家境不好,所以她不仅学习认真,还勤工俭学,虽然洛冰不在乎金钱,但他选择跟苏茉一样共进退。大学毕业后,他们共同努力,考上了研究生。随后,两人正式步入社会,也就在这个时候,九零后女生夏筱出现在洛冰的生活中,夏筱故意破坏了洛冰和苏茉的感情。苏茉在一次意外车祸中丧生,失落的洛冰选择用旅行淡忘伤痛,在一次事故中,夏筱的及时出现让他重新站了起来。
  • 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

    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

    以四个性格迥异的剩女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她们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情爱历险”,也茫然,也绝望,但靠着彼此间牢固的友谊,向着理想爱情努力奋进。经过一场葬礼和一场婚礼后,最终让她们明白有车有房只能给人一时的安全感,但唯有真爱才能给人一辈子的幸福感。
热门推荐
  • 首席一见很倾心

    首席一见很倾心

    洛歆,初入职场的女汉子,为了挽救洛氏下滑的业绩,洛歆找上尹氏合作,签下天价合约。她以为自己狡诈如狐,却不想败在了他的手中。她是高材生毕业的女强人上市经理,他是大公司无耻之极的高智商总裁,小白兔如何斗得过这在商场之中打磨爬滚这么多年的总裁?初见,她一身劲装,闪瞎了他的眼,送上门的羔羊,不宰怎么能行。再见,为了谈生意,她硬是打断了他的会议,犀利的让人无言以对。他本以为对付一个新上市的经理绰绰有余,可不料洛歆这个小女人,着实是执着的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于是,一场你逃我追的戏码上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寂寞香如故

    寂寞香如故

    漆黑的夜,突然大火熊熊,照亮天空,温素颜作为楚国的皇后,在位一年即被废,在风隐庵剃度,心中的不甘在日日不断的祷告声中慢慢模糊了,然而这场大火,终是让温素颜的不甘变得清醒,在烈火的炙烤和疼痛中终化为后悔,她抬起头看向慈眉善目的菩萨雕像,心里祈祷,若有来世,不再执念。
  • 我要变好看

    我要变好看

    我,别人眼里的丑八怪。以前,总躲在你身后;现在,我想光明正大的在你身边。请注意,我要变身超超超超级美少女了哦!因为你,我不甘心做个大家眼里的丑八怪。洛琛&顾安暖“我们超甜的!”
  • 转身一梦

    转身一梦

    每段历史,有着她独特的精彩与不足,身在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着这段历史的痕迹。一次偶然的“鬼压床”事件,填补了翌晨遗憾的同时,也让他经历了无数精彩的历史片段。完成两次考验后,他将正式开启属于他的历史追寻之旅。当系统要求改变这段历史中的某个人物的命运后,如何在不改变人物本身带有的历史痕迹的基础上,实现这个目标呢?当任务一步一步地深入,难度一步一步提升后,翌晨又将如何应对呢?这是一本,我们可以审视“历史”的书。
  • 时光易逝何能顾得

    时光易逝何能顾得

    那年初夏,她遇见了他,却不料,这成了她一生的宿命……有的时候,不是每次犯错都可以被原谅,有的时候,不是每次错过都可以再拥有机会。而她总在失去后才懂挽留,才想起应该挽回那年少轻狂冲动时的种种。他还会再原谅她吗?她不敢想。她不知道这是不是爱情,可是她知道,她想和他永远在一起,即使并不快乐,即便无人支持,但她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为牵着你的手不放开。他又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与她共同面对那未知的将来?
  • 李园

    李园

    李园应该是我写过最普通的女孩子了她和我们一样初三的时候欠一个女孩子的道歉现在还上句对不起谢谢你可以每天坚持为我投票谢谢你对我的任何玩笑都报以包容谢谢你记得我的生日谢谢你陪我走了三年是我不配对不起
  • 经伦论

    经伦论

    重点探索人性的本质,探讨自然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研讨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说明事物发展经纬万端,道道通达,但需伦理规范的道理。经,《疏》说:“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伦,人之辈序即为伦。《逸周书》说:“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故经不择道,伦不寻常,是为道理不分,顺序不明。《经伦论》的意义就是,经哲法理,顺序人伦;明确禁止,清晰(开放)常存;择道德观,寻常做人;爱心永在,坚定灵魂;为家守经,为国义伦,天凊地祇,忠心不泯。
  • 百万英镑

    百万英镑

    《百万英镑》入选新课标必读丛书。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亨利在伦敦的一次奇遇。伦敦的两位富翁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马克·吐温运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幽默地讽刺、抨击了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本书还收录了《竞选州长》《神秘的陌生人》等多部极具讽刺意味、传奇色彩的小说,借助一幅幅生动的世态画,剖析了人性中的欲望、贪婪、虚伪、猜疑等弱点,给世人以警示,引人思考,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身的弱点,继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有点难顶

    有点难顶

    妖刀蛊惑人心,似真似幻。赵闻看着手中略微泛着红光的狭长短刀,非做不可吗。
  • 超级恶人

    超级恶人

    获得系统,他是恶人,他也是恶棍杀手!会医术,能打架,踩纨绔,斗恶霸!调教各路美女,专治各种不服!没事拍拍电影,做做游戏,开开公司,当当海盗……不过,作为一名恶人,他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抢钱,抢权,抢二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