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2900000015

第15章 卷二(5)

人们在对目标的追逐中抛弃了自己,或在目标丧失后丢失了自己,没钱他们穷,有钱他们也穷,谁在生活中看到了“我”?李泽厚先生认为,即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生最高境界,也“缺乏足够的冲突、惨厉与崇高(Sublime),一切都被消解在静观平宁的超越之中”。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对应,他曾把中国文化称为“乐感文化”,并提出只有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的崇高和悲剧精神,有了冲破宁静、发奋追求的内在动力,把审美引进现实生活,才可能改造中国“参天地,赞化育”的“天人合一”传统观念,使得外在和内在的自然都获得“人化”,“才是新的世界,新的人和新的‘美’”。(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页。)这当然不失为一条更生之道,问题是,徐福贵、许三观们有没有“自我的获救”之可能?否,精神贵族的“悟道”生活能离开丰裕的物质条件吗?“灵魂拷问”毕竟只发生在异域小说中,中国没有拉斯柯尼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主人公),中国也没有陀思妥也夫斯基,虽然余华也曾奉陀氏为鼻祖,醉心于血淋淋的暴力描写,可余华驾驭的故事总是在原处徘徊,没有驶向神圣的灵地。他在《许三观卖血记》韩文版自序里所说的,那个雅可布—阿尔曼苏的普通臣民,他与许三观的确不一样,他期望着“像玫瑰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死去”,而我们中国的许三观,他追求的平等,只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妻子犯了“生活错误”,他也去犯同样的错误;他做了乌龟,他想复仇,就教导儿子们长大了去强奸人家的女儿;他养育了儿子,就以为是莫大的恩惠,总想着将来收到回报;他被良心驱使着去救人,又半途而废……这就是许三观的平等?这就是被人称颂的人道?

鲁迅先生曾提出,我们应当建设“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第133页。)。他所说的,正是人道主义的爱。许三观们如果有美德,也只是一种居上临下的慈善主义,他以自身的大出血、大虚耗来充当施予者,何谈人道主义?充分的人道主义应建基于人格和权利平等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既是道德主体意识到的人道责任,也是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绝非自我优越,施惠于人。

如何让作品焕发出博大宏深的人道光彩?鲁迅先生说,“创作总根于爱”(鲁迅:《小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第532页。)。只有作家自身以平等的心态去体己人生,才能通他人之悲欢,真正体察人类的生存境况,从而写出深刻动人的作品。余华作品中的“人”失踪了,却也暴露了深埋的“根”。在此,不妨再提卡夫卡。他的饥饿艺术家会因“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而放弃饮食,《诉讼》中无端被处决的K人虽死了,“耻辱却依然存于人间”。一再瞩目西方的余华难道没读出个中滋味?在卡夫卡笔下,不可能成为可能的趋向。而余华笔下,可能走向了不可能。他把生活写死了。他像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津津乐道于“已有”、“我执”,岂不知早有所失。只是沉入恐怕不行,重要的还是跳出。弄不好,作家与作品,说不定会两败俱伤。

苏童的多米诺骨牌——小说读札九题

一、苏童:《拾婴记》/《西瓜船》

我对苏童小说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十余年前,那时每见其新作必购而读之,虽小说的名目没记住多少,但是他的“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是忘不了的,所以如今一见“枫杨树”几字,便颇感觉亲切,也许这就是文气的延续吧。读《拾婴记》(《上海文学》2006年第1期),像是故地重游,有熟悉处,也有陌生点,在意料之中,更有不寻常的期待。在这里,苏童仍然是带着绵软柔韧的情怀,讲了一个牵人心肠的“易形”故事。起初,一个女婴“降落”在罗家的羊圈里,其后便随着一只柳条筐,开始了她的落难之旅,遗弃,不断地被遗弃,没有任何人、任何部门愿意接受她或者暂时收留她,只有一个疯女人把她错认为死去的女儿,最后,那只柳条筐重又降落在罗家的羊圈里——只是里面的女婴变成了一只满眼含泪的小羊。可见,苏童的故事越讲越离谱,人间的温情也越显稀薄,即使作为道具的“葵花棉袄”还在,也会让你打几个寒噤。为“人”难,为“羊”则易,是什么把“她”变成了“它”?为什么作者给这个关于人的故事强加了一个非人的结局?所谓出人意料、耸人听闻,都是着眼于人的感受,岂不知异类的感受比人类更痛切。如果为这篇小说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也许可拿科幻电影中的“异形”作为参证。“异形”是一种卵生寄生性外星生物,出生时以动物或人体为宿主获取必须养分,它的生存能力极强,繁殖力又极为惊人,且生性残忍,又极为聪明,报复性极强,对人类天生充满仇恨,一旦进入地球,会让所有的生物迅速灭亡。当然,我无意将《拾婴记》中的“女婴/小羊”附会为恐怖的“异形”入侵,在这里,苏童所要考验的无疑还是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免疫力。

看《拾婴记》,看到的是“丧失”,是沮丧,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它只能点到为止。既不解渴,便又找来了《西瓜船》(《收获》2005年第1期),继续品味苏童的“悲情叙事”。与《拾婴记》相似的是,这个短篇也是在丝丝入扣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有开端、有发展、有转折、有高潮,而且必有“结局”的故事,对“结局”的关注,使读者身不由己地跟着故事中的老妇人,去寻找她的“西瓜船”,去关注她的“结局”,只是《西瓜船》驶向了相反的方向,它讲述得越来越贴近“人之常情”,聚集起来的人间温情也越来越浓郁,最终让我们看到了大善大美,体会到了人之为“人”的尊严。

两个故事,一正一反,苏童像是在摆弄多米诺骨牌,《拾婴记》是“推倒”,只要放倒先头的一块,其余的也都纷纷倒下,你只能做一个无所作为的旁观者;《西瓜船》则是“扶正”,需要一块一块地安顿妥当,似乎也能吸引你伸出手,把故事推向理想的境界。或许,这也是苏童面对现实的两种方式。但是,读了这样的小说还是觉得空浮,苏童还是习惯于营造气氛,热衷于众声喧哗,喜欢在捕捉人情冷暖的过种中进行道德评判,这种对事不对人的写作使其永远只会隔靴掻痒,既难触及人性的旋涡,也难抵达精神的彼岸。唉,作为读者,除了竭力捕捉一点让心灵颤抖的声音,还能多说什么呢?

二、王松:《双驴记》

原来王松曾是知青。原来知青下乡不尽是血色黄昏、血色浪漫。原来两头驴子也可以用它们的方式参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读《双驴记》(《收获》2006年第2期),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冷峭寓言:当“人性”遇到“驴性”,竟是谁输谁赢?那是一个崇尚“斗争”的年代,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那么,与驴斗——是不是也同样其乐无穷?很显然,王松就是瞅准了一个“斗”字,把两头无辜的驴子牵进了人类的斗争旋涡。黑六、黑七——其实,在它们身上,早已预写了许多人的符码,单单“血统/出身”不好,就注定在劫难逃,要和“黑五类”一样打入另册,以“蠢驴”之身承担人的命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驴和饲养员马杰(知青)之间,就有了控制与反控制,暴力与反暴力,迫害与反迫害,也有了屠杀与仇恨,惩罚与报复,同时,也凸显了性/生殖,耻辱/尊严,理智/癫狂,生存/死亡,等等“基本价值”的冲突对决,人要驴听话、驯服,要为其“去势”,不要它动“心思”,驴却不买账,要反抗,要求驴的本性,驴的自尊,也许它不愿变为披着驴皮的人——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它只想做一头驴。可是,做一头驴就那么容易吗?除非做一头没有驴性的驴。于是,黑六和黑七不得不走上了一条“与人斗”的惨烈之路。结果可想而知,虽小有胜利,驴最终还是斗不过伟大的人,只能落个被砍头或自决于人的下场。不过,在王松笔下,这两头一意孤行的驴已然是失败的英雄,尤其是黑七,当它点燃了自己,准备跟仇人同归于尽时,更是映亮了乡野的夜色,它金属一般硬挺挺的骨架让每一个目击者愧疚。同样曾为知青的王小波也写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不过那只猪摆脱了人类对它阉割、拘禁、围剿、“设置”,不但最终获得了自由,还长出了“獠牙”,所以王小波说,如果没有人来管,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王小波诉说的是一种理想境界,王松面对的是一种群体性的内心之殇,《双驴记》也就更侧重批判和反思:人性中的兽性一旦膨胀起来,不是比猪性、驴性、狼性更可怕吗?当我们回首过去,或直面当下时,是否有勇气敬畏两头高贵的驴?

三、余华:《兄弟》

无论如何,余华总是让人期待的。

因之,《兄弟》上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一出,便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口气读完,不得不佩服老余确是会倒腾,大悲大喜大开大阖,好端端的一个家愣是给倒腾得七零八落,真真令人伤痛。比之《许三观卖血记》,它弥补了一些与历史擦肩而过的缺憾;比之《活着》,它更偏重对人间关系细处的观照;比之《在细雨中呼喊》,虽也涉及“成长”,却更为惨淡更为悲凉。尽管其中语词多有夹生之处,但总算没让我大呼上当,至少余华有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先前高声叫卖的“正面强攻”、“强度叙述”。尽管余华并没展示多少独门绝技,不过喜爱他的读者也该知足了,除了老余,谁能为一个屁股耗费二十多张上等好纸呢?又有谁能把宋凡平被虐杀的过程写得那样血气逼人?小说写到这个份儿上,就算不好,也坏不到哪儿去,因此我也居心叵测地替余华捏了一把汗:传说中的“下部”到底写没写?出彩不出彩?期待是这样期待,却又隐隐希望余华把玩笑开得大一点,管它写没写,管它好不好,干脆就将“下部”在手里一直窝下去,这样说不定能给那本残缺的“上部”留条活路,更兼把某些支好鼻孔的评论家好好涮一把。

然而,作家本人比我们更加迫不急待,终于迫不急待地抛出了《兄弟》下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看着这加肥加厚的“半本”书,我一时没缓过神:原来余华憋足了劲就是要孵出这么个庞然大物啊!狼吞虎咽地读完,总算知道了李光头怎么个“超级巨富”,知道了宋钢怎么个“忠厚倔犟”,为了阐述上部开头定下的这一八字方针,余华乌乌压压地码出了三十多万字。按说,三十多万字的漫漫长途足够你安步当车徜徉流连的,然而《兄弟》下部似乎更适合乘坐过山车或超音速飞机,它匆匆忙忙忽忽悠悠的叙述,就是要带着你穿越浮光掠影,奋不顾身地向终点冲去。如果说上部是忍着痛稍见调笑,下部则是忍着笑可劲儿狂欢,为了把两兄弟推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跑道,余华不得不前赴后继左右开弓,好歹把李光头推上了镀金马桶,把宋钢装进了骨灰盒。正如我的好友老梅所说,这哪是李光头/宋钢啊,分明是许三观/徐福贵的翻版,许多可以出彩的地方反而被浪费掉了。不仅如此,在《兄弟》下部,李光头如一成人卡通,虽然不断做出“超现实”的惊人之举,却并不能给人以新异的感受,盖因这类人物在生活中稀松平常,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也不鲜见。比如,读叶开的《我的八叔传》(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时,我曾想,叶开学余华学得挺像的(主要是文本风格),而今读《兄弟》下部时,又觉得余华学叶开学得挺像的(主要是人物造型),《我的八叔传》中那个暴发户钟世通,才是李光头的真兄弟啊!《兄弟》有破烂公司、大骗子周游、处美女大赛,《我的八叔传》则有废品收购站、骗子唐高明、饕餮美食大赛,钟世通与李光头,其脸谱何其相似乃尔,余华与叶开,其眼光何其相似乃尔!若说余华倘有高明之处,也许就在于他能把一部长篇小说写成一台长篇小品,如果跟赵本山合作,估计够在央视春晚连演几年的。总之,《兄弟》虽然拴上了余华的“时代”情结,却过于浮飘,恶搞多于沉潜,抓狂甚于掘藏,写实流于矫揉造作,荒诞近乎胡搅蛮缠,虽粗线条地勾出了“时代”的面目、现象,却未走进时代的内心,也未画出时代的灵魂。

四、倪景翔

倪景翔(1948-)山东枣庄人,专业作家,曾任枣庄市作协主席。):《龙殇三部曲》。

倪景翔代表作《龙殇三部曲》(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龙殇》),包括《龙湾滩》、《龙凤旗》、《龙之雾》三部长篇小说,洋洋百万余言,其厚重足可反照历史,其质理亦可审视现实,堪称中华民族百余年心理变迁的心灵史。

三部小说分别截取了19世纪末、20世纪中、20世纪末三个标本式的历史时期,深刻揭示了清末、民末的内忧外困及新中国在“走进新时代”的征途中表现出的冲劲与拘限。

《龙之雾》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前后新兴的民族工业遇到的重重阻力和压力,在洋人、朝廷、地主、窑工等等各种势力的钳制和围困下,辞官办矿的觉醒者朱莲芬只能无奈地接受失败的命运,从高高的矸石山上一跃而下。

《龙凤旗》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地方武装的纠葛与情仇,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抗日英雄孔昭棠。他不但要抵抗日本侵略者,还要提防自己人;不但要辗转于“前线”,还要周旋于“后方”;不但要与军阀、地主、豪强斗智斗勇,还要与自己的前妻、兄弟达成妥协;然而最后还是死于自家兄弟的枪下。

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是借助于有据可查的“史实”,铺陈出一幕幕几可乱真的“往事”,同时给“过去”注入了惊觉的目光,使陈旧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别有一番滋味。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着意刻画的是两位不同时代的民族精英,虽然他们身上也难免各有瑕疵,但是作为典型的“正面形象”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那种夸父逐日式的英雄色彩,那种飞蛾投火般的悲剧力量,使得两部小说不同程度地留下一抹夕阳之血,在读者心里映出难以逝灭的光芒。

相对上两部“历史小说”,《龙湾滩》则着眼于现实,表现了变革中的乡间世态和变革中的民心民相,这里也有一个典型人物农村干部雷龙,虽然他打着干实事干好事的旗号,把龙湾滩糟蹋得不成样子,却能飞黄腾达,终于熬成了吃皇粮的“龙”。

说起来,尽管《龙湾滩》远离了历史,但是在精神走向上,仍与《龙之雾》、《龙凤旗》一脉相承,可以说,三部小说都包涵一个“个人奋斗”的主线,作者所要拷问的则是社会背景及传统文化的滞重与危殆,不同的是,《龙之雾》和《龙凤旗》以主人公最后的落败或殒命收场,而《龙湾滩》以主人公的升迁结局,前者带着浓郁的悲凉气氛,后者则显示出略带黑色幽默意味的轻喜剧风格。

表面上看,《龙之雾》、《龙凤旗》并称“龙殇”可也,《龙湾滩》何以也称“龙殇”?

同类推荐
  •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

    《来吧,和生命跳支舞》中,虽然有任月丽、文章、刘伟这样让年轻人心动的明星,但是更多还是平凡人给予的感悟,抑或只是作者本身的一些生活智慧。表面上看,文集中励志故事的光芒和深度不够,但是之所以能抓住读者,除了如上所说的华丽文风,还是作者洞悉人生、挖掘哲理的超强能力。
  • 爱与讽刺(林语堂全集19)

    爱与讽刺(林语堂全集19)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是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被称为“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他的散文所涉领域极广,可谓宇宙诸事,无所不谈。他熟悉中西文化、常常在文章中海阔天空地谈开去,所选取的事例亦中亦西、或大或小,都极有趣味,文化含量很高。是20世纪40年代初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所辑录的文章都是作者对于日常生活、政治或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新鲜、锐利与确切的谈话。这些短而辛辣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热爱生活、睿智旷达的心。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幽默、闲适、享受”的人生哲学。..."
  • 中国船

    中国船

    军人加诗人,他的诗,首首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忱,对历史的关注,对生活的深情,他是把自己整个心灵都放进诗句中写作的诗人,因此写出的诗有血肉、有骨骼、有痛感、有生命,有极大的情感冲击力和震撼心灵的力量。
  • 茶饭思

    茶饭思

    《茶饭思》写的大多是品评阐发中国茶文化、饮食文化与书生冥想的文字,耐读,有味。为著名作家老车(车前子)的新近作品结集。
  • 历代名词

    历代名词

    全书以3000多幅珍贵图,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诗、词、赋、曲、小说、散文、游记等各个方面。
热门推荐
  • 无限真佛

    无限真佛

    我是一个普通和尚,但是从今天起,我不再普通!乔达摩-悉达多可以成佛,为何我不可?我欲代替那佛,我自成佛
  • 繁华落尽汝归谁心

    繁华落尽汝归谁心

    因一次意外,儿时的凌若雪在学校第一次见龚景亮就被其莫名的吸引。此后的十多年里对其念念不忘,以此展开了一系列甜与虐的爱情故事。
  • 蓝心勿语

    蓝心勿语

    描写的是一位现代少女的爱情励志成长故事。
  • 夫人又在追杀我

    夫人又在追杀我

    ??叶植雪醒来,多了个神秘老公—韩薄臣。????她暴怒:“韩薄臣,我自杀,万亿成空。你踏马就继承本小姐的花呗吧!”????找到他,离婚,掐死他!????叶植雪未婚夫家数年的经营,被这个神秘人物弄得面目全非。????Abner,南大千亿项目的CEO,他远看冷峻霸气,近看深邃唯美,迷住了万千少女的心。???喜欢扮丑的叶植雪,竟然被挑选过去做助理。????某天她发现,Abner的中文名竟然是韩,薄,臣!
  • 我和朋友的那些年

    我和朋友的那些年

    人生有多么的无奈,人生有多么的艰难。人生有多么的烦恼,回首往昔。您和您的朋友,有着的童年时的美好回忆……
  • 盗墓史

    盗墓史

    本一庸碌人生,因回家迁坟祭祖,却发生接连怪事,祖坟中的棺中棺,爷爷突然死亡,尸体埋葬后却莫名消失,原祖坟墓地发生诡异变化,这是人为还是无法解释的诡异,在寻找线索的同时,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言语的古老诅咒里……
  • 透过五指的光芒

    透过五指的光芒

    他们或许生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你相信,你可以发现他们其实只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无关生活法则,只有随心
  • 惊天药妻

    惊天药妻

    现代天才女军医,穿越到以医毒为尊的朝代。毁了容,变得奇丑无比。成了可怜的古代小白鼠。亲妹妹陷害,未婚夫背叛。醒来后据说得了蛇精病,不但性子变了,还有了诡异的武功,医术精湛。传说没有她治不了的病,解不了的毒!=====有朝一日药在手,毒尽天下负我狗!
  • 灾变荒莽

    灾变荒莽

    即便是在灾变之下,人类也不愿沦为配角,因为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当末日来临,秩序崩塌,人性泯灭,荒莽之下,维护旧秩序亦或是开创新世界,一切大概也就在一念之间罢。秩序与独裁?最终他将如何抉择,带领幸存者走向未来。-----------------------------------------------------------------PS:没有超能,没有古武,更无魔法。但这里也是末日时刻,也有变异生物的存在,时间流逝,终究会演变成两种人类阵营与生物的三足鼎立,所以我要讲述的是不一样的视角。若不喜欢,也不强求,新人新书,本书如有可取之处,求支持,书友群:459632997
  • 人身兽心

    人身兽心

    本部是由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拼接而成。在一个平凡的村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