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2900000025

第25章 卷三(5)

让我们再来看余华、阎连科们的小说。《兄弟》、《风雅颂》莫不以“现实”为基本叙事框架,或者说表面上都采用了摹仿现实的常规写法,但是在叙事的中途,又都悄悄地背离了“现实”的束约,甚至是公然掺入了某些“非现实”的成分,从而使小说文本呈显出一种虚实相间的生瓜蛋子效果。然而此类小说的得意处恰也是其症结处:一方面,弱化了现实的丰腴和纵深;另一方面,却没有赋予非现实以生命和灵魂。由此诞下的“文学”便也不伦不类,虽变诈万端,亦止增笑耳。所谓形式感、荒诞化,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把它作为所向披靡、见血封喉的绝杀技,未免太过骄猛。仍以《风雅颂》为例,它所假托的人物,假托的场景(京城、故乡、诗经古城),乃至假托的故事情节,无不浮泛矜夸,就像关公战秦琼一般,充斥着想当然的即兴发挥,也难怪“北大”会指责作者对大学、知识分子缺乏基本的了解、研究——“因为不懂,所以放肆。”当然,反过来,阎连科也可以讥讽“北大”不懂文学——事实上他已经“反击”过了——“我作品中的想象我不会去想它的真假,以及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原来,人家写的是“野生小说”,“野生”是可以不讲规矩的,要的就是狂野、荒诞、模糊、象征等等,“无数不可琢磨的因素在其中”,“它非常的复杂”,“确实说不清楚”,就像有人为其辩解的:“把它的象征性情境与现实生活做对照,指责其不合生活逻辑,显然有违作者的创作初衷。”(狄蕊红:《阎连科:世界唯荒诞,才真实》,《华商报》2008年6月28日。)如果你非要较真,不正说明你的无知?又是想象的,又是个人的,难道——我的文学与现实无关,也与你的看法无关?难道——要是你不会换位思考,不能以审美的眼光审出小说的无穷意义,你就没资格对它说三道四?可我还是要不好意思地告诉阎连科,不才真的品不出他这老瓶里的新酒有什么新味道,只是感觉它是假酒是毒酒,总之它足以让人翻江倒海直至吐出五脏六腑。莫非,这就是荒诞的力量吗?

“我们只有个人的现实主义”,阎连科如是说。多么豪迈的声音!“现实主义……只与作家的内心和灵魂有关。”可是,一个宣称“没什么承当”的人,一个只强调“精神真实”、“灵魂真实”的人,一个只会用“荒诞”定义世界的人,他所写出的内心和灵魂会是什么货色呢?内心和灵魂这两个词实在是太有魅力太好使了,仿佛一和它俩联姻就意味着他占据了绝对的精神高地,他所写出的文字一定是形而上的高不可攀的高处不胜寒。然而,当我们架好云梯准备登上传说中的巴别塔时,却总发现那只是一张褪色的教学挂图,它能带给你的,无非是一片斑驳且溃乱的“能指”。再看阎连科怎么说的吧:“有人说我是写北大,这很荒诞。昨天晚上,我和北京某大学的朋友吃饭,他对我说,你书里写的这些人就是我们学校的人,杨科就是我们学校的某某,到今天至少有十个人来对号入座了,这让我感到轻松。无论我写的是哪所学校,至少人们产生了共识,即杨科的物质逻辑、故事逻辑可能是不真实的,但他的精神逻辑是真实的。杨科不可救药是因为他背后的现实不可救药。”在此,阎连科轻松道破了他的逻辑:你对号对准了,说明我想得准,你若胡乱对,说明你不懂“精神逻辑”。什么精神逻辑呢?阎连科一再神秘兮兮地拿这个词说事儿,也不过还是在为他的“内心、灵魂”拉赞助。那么,他的“精神逻辑”是什么呢?是灵魂的漂浮无定,是现实的不可救药,是让无家可归的人找到家?从《受活》到《风雅颂》,阎连科的精神逻辑原是直指“现实”的吗?现实让“受活庄”大难临头,灾祸频仍,现实又让它退出现代社会,回到自己的“家园”;现实把杨科(这名字正是“阎连科”的谐音)逼得“有愁无乡,有家无归”,现实又让他逃离现代社会,找到了“诗经故城”。不同的故事,相同的逻辑,阎连科反复想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小国寡民”式的乌托邦——不仅是乌托邦,而且是一个连火星人都找不到的假乌托邦。

最近还有一部叫《无土时代》的长篇小说,也写了一个知识分子,因为痛恨城市的钢筋水泥,便提出动议要推倒楼群,扒掉马路,好让人和大地亲密接触,并且身体力行,一有空就用锤子破坏马路,尤其壮观的是,为迎接绿化检查,农民工们把所有的草皮都种成了麦子……显然,这部小说和阎连科的“精神逻辑”颇为相通——面对现实世界,他们都有一个乌托邦梦想,他们都要返璞归真,与世无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不敢说找到了他们的“所指”,但是就其由“荒诞”的现实走向理想的幻境这一“普遍共识”而论,我不得不发问:中国作家的内心、灵魂就剩这么点儿道道了吗?你们的“荒诞哲学”能不能比小学生的“环保倡议书”耐看一些?你们的“荒诞叙事”能不能比“大闹天宫”、“白雪公主”、“伊索寓言”再委婉一些,不要老是用“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样的口吻糊弄我们好不好?王小波曾写过一篇《摆脱童稚状态》,他借用别人的话说,“目前中国人面对的知识环境是一种童稚状态,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肛门时期。”(王小波:《摆脱童稚状态》,《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在此,我也要借用王小波的说法:某些喜欢玩深沉的文学也还处于肛门期,因为玩弄便便玩出了快感,就以为那便便了不得,就说它很复杂,很象征,很灵魂,很什么什么,只是可惜,我们欣赏不了你的荒诞,更欣赏不了你的现实,更享受不了你那牛皮烘烘的乌托邦。

没有什么主义可以无视现实。“野性”绝不是信马由缰,“荒诞”也不意味着信口雌黄。然而,检点当下的文学创作,除了那些貌似贴近现实的贴金文学、热衷于自说自话的呓语文学,似乎再难找到踏踏实实地从现实出发,从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出发,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活力与困厄的作品。太多滞后的、讨巧的、媚俗的、想当然的、简单化的粗加工,偶尔重视了“形式感”,也往往只是一种加个垫子抹点油式的“技术革新”,并不能使形与神同步飞跃;至于某些大胆、另类的想象和创造,也总是流于刻意、做作;即如被人奉为圭臬的“荒诞化”,也只能沦为一类“创作技法”,并不能深入到生活的腹地,就更勿论探摸内心的隐秘了。要知道,真正的技术革新从来不是所谓的“大师们”一拍脑门的产物,也从来与作者本人内心的深浅相映衬,否则就只如东施扭着西施的腰身,麻雀插上了孔雀的翎毛。虽然我们不必强求作家一定要装备哲学的、社会的、政治的等思想武器,但是一个写作者最起码不该浮在感觉的表层,仅因一知半解、异想天开就自命不凡俨然上帝,至少,作家本人应该植根于生活,有自己的感受、省察和洞见,在你的幻想恣意驰骋时,不该放弃对现实世界的敬畏和尊重。一颗粗糙、枯干的心怎么可能顾念生命的细节、现实的丰盈,一个草率、空疏的人又怎么可能仅凭想象就轻易撷取存在的真实?

在我们的印象中,卡夫卡似乎从来不曾写过“真实的生活”,他在文字中创造了一个遥远的异乡,一个完全令人陌生的世界。可是,这个虚无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统一的——他生活过的世界和他创造的世界也是统一的。阅读他的作品,没有那种人为的隔膜,他只是带你去见证、去发现,去换一个姿态参与生活。正如罗杰·加洛蒂所说:“他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世界的态度。它既不是对世界原封不动的模仿,也不是乌托邦幻想。它既不想解释世界,也不想改变世界。它暗示世界的缺陷并呼吁超越这个世界。”(《无边的现实主义》,第109页。)“卡夫卡的伟大在于已经懂得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统一的神话世界。”(《无边的现实主义》,第174页。)那么,卡夫卡的“创造”源于何处?难道全是“与生活无关”、“与社会无关”的白日梦?难道全都是从“丰饶的内心”流出来的白开水?只是卡夫卡全无这般自信,他的说法是:“虚构比发现容易。把极其丰富多彩的现实表现出来恐怕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种种样样的日常面孔像神秘的蝗群在人们身边掠过。”(卡夫卡:《误入世界:卡夫卡悖谬集》(叶廷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生活大不可测,深不可测,就像我们头上的星空。人只能从他自己的生活这个小窥孔向里窥望。而他感觉到的要比看见的多。因此,他首先必须保持窥视孔的清洁纯净。”(《误入世界:卡夫卡悖谬集》,第251页。)面对现实生活,卡夫卡何等谦卑,他不但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发现、感觉,而且注重个人的“清洁纯净”,唯其如此,他才得以穿越“现实”的障壁,构建了一座自己的城堡:他抓住了那种荒诞感,他写出了整个世界的荒诞性。

面对纷扰变乱的现实,文学何为?中国作家何为?在一篇人物访谈的结尾处,我看到阎连科有个这样的表态:“从今天开始,我要像鲁迅那样,做个直面现实绝不妥协的人。对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还怕什么呢?”(乌力斯:《阎连科:有愁无乡,有家无归》,《新民晚报》2008年8月18日。)这当然表明了一种勇敢。然而,当你发着毒誓“直面现实”的时候,让人不免为你捏一把汗:一个人自命为孤魂野鬼时,他的内心是否更为荒芜?

究竟是谁中了毒?

前阵子,有位诗人,猛然宣称:“文学死了”,并在文章每个段落的开头都如是大叫一声,以此昭布天下:“文学,这只旧时代的恐龙,这个曾经傲视其他文字的庞然大物,它已经死了。”

据粗略统计,算上该文的标题,在不足三千字的篇幅里,该声大叫共计重复十三次。

但是,诗人仍嫌不够过瘾,紧接着,又开出一份死亡报告,罗列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十几种死状,昭昭佐证出热气腾腾的中国当代文学,仅是一具“躯体正在腐烂”的华丽的僵尸——“文学,不再有现在,也不再有将来。”

正当我等惊魂甫定,不知所措之际,诗人突然又将话锋一转:他所说的“文学死了”,是指“源于西方的那个文学观念与文学系统,在中国公众生活中的彻底死亡”。

闹了半天他只是在为假洋鬼子发布讣告。

尽管他宣称“文学死了”是“一种思想”,是一个“真问题”,尽管他已亲自把“文学这具尸体”运进了停尸房,并且号召大家一起默哀,但是诗人似乎察觉到他先前的诊断结果失之轻率,有草菅“文”命之嫌,所以才郑重发布这么个补丁,告诉大家:中国当代文学最多只是心跳骤停而已,还没发展到脑死亡的地步。

原来,诗人只是说话也喜欢另起一行而已!

原来,诗人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其实深怀感情,哪能让它随随便便就去“死了”呢?

而且,这一次,为了“向死而生”,为了拯救奄奄一息的中国文学,他慨然开出一剂大处方:让“西方文学观念”去死吧,让“中国传统文学观”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复活,将“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发扬光大,以此拯救“死去的中国文学”。

本以为这位“诗性学者”真能掏出几粒起死还魂丹呢,却原来只是在兜售他的排毒胶囊,似乎只要肃清了西方观念的“流毒”,中国文学的煌煌大统马上就可重建。

认为中国文学过于西化,缺少中国特色,这一论调其实并不新鲜。诸如此类的观点在评论界几近“共识”,甚至,在一些人看来,中国文学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便笼罩在从西方舶来的思想观念中,缺乏“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以及“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信”;中国的精英文化习惯于使用关于“灵魂”的想象,中国作家亦喜欢拿“希伯来灵魂”说事,少有以传统的审美方式表达出来的中国式体验。所以,才有论者指出:相对具有宗教背景的西方文学,中国文学明摆着先天不足,只是一味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既丢弃了大好特好的传统,又无法跟上西方的步伐,结果就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半吊子,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好像中国作家饱受西方文学的毒害,好像他们大都在用汉字写作一种不伦不类的“外国文学”。

果真如此吗?所谓西方文学观念真的是把中国文学残害得半死不活的罪魁祸首?是不是像那位“诗性学者”和一些评论家所认定的,中国文学已经背离了传统,其主流一直是“灵魂”意义上的文学?而只有重新用所谓的“中国之心”、“中国情怀”去绘量、发明现代生活,才是令当代文学绝处逢生的必然出路?

让我疑惑的是,在一百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像施蛰存写作《石秀》那样讲究弗洛伊德式的深度剖析、追求所谓希伯来式灵魂的作家、作品占多大比例?是否只是凤毛麟角?上世纪30年代初倒是出现过“新感觉派”,但是他们的衣钵似乎乏人继承。至于80年代被视为于传统最为离经叛道、于西方最为慨然拿来的先锋小说,又庶几近乎语言、文体实验。即便在形式上“西化”了、“现代”了,我们的文学还是一只老狐狸,无论它把皮毛染成什么色,身上流的还是中国血,对所谓“灵魂”的诉求好像并无多大可观,更遑论成为“中国文学主流”了。

当然也不能否认,也有若干中国作家铁了心要与国际接轨,铁了心要“现代化”、“后现代”,但是这样的作家才真正少而又少,如果寻找证人,似乎只有残雪差可胜任。她曾坦言其思想感情像从西方文化传统里长出的植物,并声称要在手法上和写作的深层结构上、理念上都要全盘西化,才能使中国文学前进。再结合她的作品,更可见其“中毒”之深。她认定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没有精神内核,中国文学要站立起来,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她所说的精神内核就是“灵魂”——当然又与所谓希伯来灵魂有所区别,她毫不讳言写作就是对灵魂世界的探寻,因此,她讥讽那些“回归传统”的作家“自卑”,她坚信自己“走在时代的前面……通过在创作中批判我们的文化,将消极面奇迹般地转化成了积极面,创造性地挽救了垂死的传统”。但是这种自觉的“灵魂写作”,并未进入评论家的视野,他们所称的“主流”,好像也难将残雪统计在内。残雪不是说国内只有三个和她类似的作家吗,三四个这样的数量,作品又难以出版,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再来看我们的主流文学,自“五四”以降,究竟有多少人摆脱了“传统”?

同类推荐
  • 山生

    山生

    让我们去看一看王彦生的故事,从他的故事中去体会什么是渺小与伟大,短暂与永恒、虚荣与快乐,怯弱与坚定,浮华与庄严……
  • 曲终人不散

    曲终人不散

    《曲终人不散》将张允和散见于几本旧作的文章,汇成一本回忆文录,向读者娓娓道出“合肥四姐妹”及其丈夫、亲友们的旧闻轶事,从中再现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魅力人格。
  • 蔓草青青:宁夏新闻网蔓草社区网友文集

    蔓草青青:宁夏新闻网蔓草社区网友文集

    我一直在想,我和蔓草的缘分还是必然的。最初我与网络的碰撞,就是在BBS,我在一个很有名气的论坛上玩得也很有名气,那时候,我叫剑昭,也叫朔方剑。这源于我对论坛的认识,我认为所谓论坛,就是针对某一个话题,大家各抒己见,就像当年的鲁迅、梁实秋他们那样。
  • 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是梁实秋最为世人珍视的散文作品集,囊括了人生的诸多方面,他谈生活常态、谈超凡情愫、谈心灵性情、谈脱俗雅趣等,博古通今,真知灼见。《我的人生哲学》分为“做人从早起起”“学识生滋味”“人生贵适意”“生活有真知”四个部分,大多是日常琐事,是我们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一个“显微镜”。作者从生活小事入手,从中阐述了自己对人生道德和思想修养以及日常生活常态的解读,见解独到,深入人心。读者可从中体会到他的儒雅人文情怀、以及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指点迷津,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 逆流(译文经典)

    逆流(译文经典)

    德塞森特厌倦了巴黎的虚伪和浮夸,转而避居于丰特奈小镇,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据个人审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缔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对抗世俗的潮流。每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涉及绘画、宝石、花卉、文学等。于斯曼借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诠释了他的颓废美学,斩断了和自然主义文学的联系,奠定了19世纪邪典之作的地位。王尔德称《逆流》是一部“毒液四溢的书”。
热门推荐
  • 秋日传奇

    秋日传奇

    奥斯卡获奖电影《秋日传奇》(又名《燃情岁月》)原著小说,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布拉德·皮特联袂出演;“当代海明威”、硬汉派作家吉姆·哈里森的传世之作,一部横跨半个世纪的家族悲剧,一部壮美辽阔的美国西部史诗!《秋日传奇》是美国作家吉姆·哈里森的代表作,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中篇小说经典。吉姆·哈里森的中篇小说多以三部曲形式结集出版,《秋日传奇》中就包括了《复仇》、《独舞男亨》和《秋日传奇》三个中篇故事。《秋日传奇》是哈里森根据其妻子的祖爷爷遗留下的日记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的一部“历史传奇”:辽阔的蒙大拿州,拉德洛上校家的三个儿子为了世间正义毅然决心参加“一战”。小弟塞缪尔不幸牺牲,二哥特里斯坦悲痛欲绝,几欲发狂。战后,特里斯坦迎娶了苏珊娜,可婚后几个月便离家闯荡。痛苦不堪的苏珊娜最终嫁给了大哥艾尔弗雷德。几年后,特里斯坦终于回到了蒙大拿,父子三人的爱恨纠葛仍然在继续,一切都带着悲剧的宿命感。
  • 帝创纪元

    帝创纪元

    这里没有丧尸,没有变异,没有系统,也没有脑核,有的,只有基于现代科技之上的源能运用,有的,只有绝世天才的一剑光耀十九州。梦境成真,地球归位,万族林立,天才争辉。所有的故事都从刘宇捡起那颗吊坠开始。
  • 假歌衷唱

    假歌衷唱

    一个关于纯爱的系列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海棠姜程。在这个故事里,丁海棠或许谁也不爱,只爱乔姜程。又或许她谁也不爱,也不爱乔姜程。乔姜程全心全意的爱还是换不了丁海棠一生一世的追随。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人性的抉择,雪莉和莳具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挪盐和秋偏的故事,俩个一起长大的女生,分分离离,没想到命运还是姜她们牵扯在一起。友情或许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归宿。接下来还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分别加载在不同的卷里。(第一个故事是讲豪门世家的,所以作品类型变成了豪门世家,其他的故事并不全是豪门世家。)这是一个短片小说集。
  • 念念心安

    念念心安

    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我觉得幸福就是那么多几年过去了,那个人不离不弃,再有三两好友和一杯酒就够了。
  • 到斩瞳的异界征程

    到斩瞳的异界征程

    边疆的河山,军人的守护,别人的使坏,韩铮被迫离开军营,远离亲爱的战友,心里的怒火,引发了轻生的想法。。重生后,来到了斩瞳的生活,让他想起了过去祖国的起义,带着现代的知识,掀起起义的狂风黑暗文,有点崩坏的话,就是作者文笔不好导致的
  • 莫惹本妃发飙:妃贼凶猛

    莫惹本妃发飙:妃贼凶猛

    身为国际大盗,穿越之后她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偷窥新房!迷晕新郎!掳走新娘!可是谁也不知道,鼎鼎大名的,人人得而诛之的采花大盗,竟然是一名小女子!可一不小心采了王爷的清白身,该如何是好?
  • 爱豆请离我远一点

    爱豆请离我远一点

    我们与偶像的安全距离?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刚入职的小白和自己的偶像结识,是心中的白月光消失,还是对他越了解越沉迷~一次在客厅里:“喂!你去哪,我也要去”“男神,我去参加同学聚会啊”“有没有你前男友?听说同学聚会最容易让两个人旧情复燃,不行,我要和你去”“大哥,你放心吧,我没有前男友,还有,你出门多不方便啊!遇到狗仔还要东躲西藏的,你不嫌累吗!”…………
  • 以血弑天

    以血弑天

    以吾之魂,祭天之灵。以吾之名,震慑八方。以吾之道,演化天地。以吾之血,血染苍穹。万古血之道,问谁能主沉浮。万古意之道,问谁能够明了。今日以吾之血,祭奠这天。皇道之名,谁能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海豚王子:克隆工厂

    海豚王子:克隆工厂

    BOBO和阿力古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一个很像白海豚王国的国家,竟然还见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却不知道这又是北极女巫的一个大阴谋。BOBO和阿力古凭借勇气和爱,打败鲸鱼怪,降服了章鱼博士,大战黑鲨鱼将军麻力轰,终于和妈妈重逢,将她营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