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2900000017

第17章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1)

曾国藩不断地升迁,离皇上越来越近,是个好兆头,但疾病却伴随升迁而来。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春天,他忽然患了一种顽症,自头到脚,身体各处都出现了癣斑。这种癣斑,不挠还好,挠后更是奇痒无比。他请了好多名医看病,花费了数百两白银一点成效也没有。这种病症时愈时犯,时轻时重,伴随了他后半生,从症状判断,应该是牛皮癣。

疾病最能消磨人的锐气,以致好长一阵子,折磨得曾国藩颓废万分,不写一个字,不看一页书。不过,这牛皮癣也不是什么大病,丝毫不能阻挡曾国藩的好运气。

自古当官就是好,因为当了官,就有了权,有了权,就万事好办了。上面说到人人都想手握重权,因为权力是个好东西,不仅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十足的实惠——金钱。权力和金钱有时候是画等号的。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10月,35岁的曾国藩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从此,应酬多,来客也多,最让人不解的是公事也多了起来,家里家外就忙个不停。

尤其是这一年,全国各地的举子陆陆续续开始进京城拜师傅;老少翰林都成了抢手货。对有名望的大翰林,他们更是不惜一掷万金,不投到门下誓不罢休!

曾国藩是京师翰林院公认的文章大家,又得到穆相的青睐,还能经常见到皇上,很多封疆大吏都把子弟送到他的门下,普通举子更是趋之若鹜。

在这些举子当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在晚清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的李鸿章。李鸿章因为在家排行第二,所以民间又称他为“李二先生”,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他这次遵父命进京参加会试,直接就拜在了曾国藩的门下。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一月,36岁的曾国藩任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四月,曾国藩参加翰詹大考,仍然稳居上游,名列二等第四名。到这个时候,他才最后通过了仕途上层的八股制考试。六月初二,他被第六次任职为内阁学士,同时兼礼部侍郎的头衔。从此,曾国藩便一跃升任为二品大员。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随着曾国藩的威望越来越高,湖南籍的京官如果遇到危急的事情,大多都和他商量。曾国藩也是量力而为,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同乡渡过难关。

好朋友刘传莹还乡后不幸病死,曾国藩便收检校刻了他的遗著,还买了石刻碑托人送到墓地。同乡举人邹兴愚会试落榜,客死他乡,曾国藩全权负责料理后事。

朝廷因水旱灾害免掉地方钱粮,发放赈济的恩旨,所涉及省份的京官,都要上折谢恩。曾国藩仕途光明而又急公好义,大受同乡的推重,所以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起,凡是湖南籍京官的谢恩折,都由他领衔。

此时的曾国藩官居二品,从当年那个一身土气的青年走到这一步还没用了十年,仕途之顺,出人意料。

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位列京堂,是朝中的重臣。每年的俸银加饭银,共计四百两银子,曾国藩的手头也不再那么拮据了。

可是升官以后,应酬较多,用费一下子增加了不少,曾国藩还旧账、借新债,生活上仍然是捉襟见肘,每到年末,积欠的债务仍然接近一千两银子。

这时,你可能要说,曾国藩不是不参加各类宴席吗?何来的费用?其实,人是在变化的,此时曾国藩岂是那时曾国藩?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明白:要想往上爬,如果不参加各类宴席,不去应酬的话,无疑是自断官路。这种傻事,曾国藩是不会再做了。不就是破费一点银子嘛,没有破费,何来的收入?把人际关系搞好,相信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在京城居住八年的时间里,曾国藩早就有归乡省亲的打算,无奈因为手头紧,竟然不能如愿。即使祖父病重,他也只能让兄弟们返乡照顾。

一个官居二品的大员要靠借债度日,甚至没钱还乡省亲,放到现在,肯定有不少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那会儿没有公车私用、公费报销之类的待遇。朝廷的俸禄又偏低,地方官员在俸禄之外,还有养廉银的灰色收入,而京官只有干俸,如果下定决心要做个清官,欠债那是很在理的事情。而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立志做清官的人。

在整个京官生涯中,只有在典试四川的时候,曾国藩曾经大大地阔过一把。

京官们唯一摆脱贫困的机会是“得差”,即派到外地办理公务。道光二十三年,身为翰林院侍讲的曾国藩鸿运当头,被派到四川任乡试正考官。从五品官做乡试正主考是大清首例,这应该是道光皇帝对曾国藩爱怜的结果吧。

当主考官是一趟很肥的公差。原来,钦命典试的官员不仅要从户部领取不菲的程仪:主考一般为两千两,副主考为一千两。乡试结束时,地方上还有一份礼金赠送。乡试主考一般为两千两银子,副主考一般孝敬一千两银子。

传统社会的差旅费是一笔糊涂账,四川乡试实际的路途花费不足一千两,事后剩下的银也不需要缴还。

这两笔收入会使一个穷困的翰林一夜暴富。当时有这样的民谣:“一任主考官,百姓吃十年”,“京官不外放,穷到能卖炕”,主要说的就是这种灰色收入。

曾国藩作为一省的正考官,这趟差下来腰包就剩下了三千多两银子,至于所获的收入具体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四川回来以后,曾国藩的经济状况显然改善了不少。一是他在京中所欠的数百两债务全部还清。二是他寄回家中六百两银子,用于还家中所欠的债务。同时,又拿出四百两赠送家里的亲戚。三是他身体发胖,心情很愉快,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虽然没有专用的马车,但每次外出都叫车,再也不走路了。如果放到现在就是虽然没有私家车,但可以坐出租车,再也不用去挤公交了。

自从曾国藩入仕后,一直没往家里寄过什么钱,这次寄回的六百两,大解家中燃眉之急。曾家人终于沾了曾国藩一回光。曾家为了维持乡绅生活的体面,已经是债台高筑,所以这些银子还是没有把曾家的债务还清。曾国藩在家信中解释自己为什么急于周济他人。他说:“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可见,曾国藩为人仁爱厚道,在他漫长的仕宦生涯中,自己节俭的同时,还多次对亲友大量馈赠,或者做其他慈善活动。

四川乡试发的这笔财并不违反曾氏“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因为这笔收入在当时是公开合法的。他虽然乐于“与流俗战”,但从来不会从这些细枝末节入手。如果他拒绝这项收入,做个一清到骨的清官,无疑是与天下所有的考官为敌,稳健厚重的曾国藩绝对不会做这种傻到家的事情。

在给弟弟们信中写道:“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将来若做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可见,曾国藩终身的生活原则:不靠做官发财,不把银钱留给后代,要用多余的钱财周济亲戚族党。

曾国藩之所以励志做清官,除去他的良好家风和农家子弟特有的质朴之外,更在于他通过读书,领悟了盈缩有数,此消彼长的道理。

同类推荐
  • 魅力毛泽东

    魅力毛泽东

    本书从政治、军事、文化、交往、读史、志趣以及生活等多个角度解读毛泽东,力求史料翔实,论述清晰,语言生动,行文流畅,视角独特,选材新颖。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首席执行官之书”,并不以时时抛出格言隽语的俗套来左右读者,也不试图以模具演示的方式来整合读者的思维。在本书中,你看到的是商界内部绘声绘色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炽热的激情,有西部好汉的粗话,也有上流豪门的恶谑,甚至不乏街舞式的鄙俚。这里一部权谋书,推进一步说,也是一部商界政治法则书,艾伦·纽哈斯毫不讳言——必要的敌意是获胜的手段,但是我们看到,在回到新闻观上时,作者又提倡着一种可敬的“保守主义”。他的经历,对广大的新闻工作也是不无教益。《手段》不仅是媒体策划人、执行总编和栏目制作人的职业必读书,而且是一切行为经理人——特别是那些处在事业关键阶段的中青年职业经理人的必读之书。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本传真实生动的描写刘禹锡积极参加中唐政治革新活动。其后,他在长期贬谪生涯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仍忧念天下,关爱百姓。他善于从历史、现实与民歌中汲取思想一书营养,创作出不少兼具诗人挚情,哲人睿智,气格豪迈、风情郎丽的优秀诗歌,实无愧于中国诗史上“诗豪”之誉。本书真实、生动的讲述了传主刘禹锡的一生,以及他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刘禹锡在艰难困苦的贬谪生活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的精神,向读者传达了传主刚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善于反思,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的良好心态,引人深思。
热门推荐
  • 阴阳天行诀

    阴阳天行诀

    因被校花追而被发小殴打的少年,获得奇遇穿越到惊鸿大陆一个单亲的乡村少年身上,从此踏仙道,逆苍天,修仙之路,悠悠万载,只为寻得负心人,问一句:可记佳人否?
  • 葬魂轮回

    葬魂轮回

    在遥远的时代,有多少我们不为人知的秘辛,宇宙的深处又隐藏着什么......血族真的像电影里那样吗?巨龙真的只是传说吗?宇宙中真的只有人类吗?.....人类的一场世纪大劫即将到来,人类是否可以屹立与这场洪流当中,亦或是烟消云散
  • 盛夏里遇见了童话

    盛夏里遇见了童话

    “喂,你不打算赔我的冰棍吗?”“小孩儿,你带我玩一天怎么样?”那年,她14情窦初开他17青春飞扬“留疤怎么办啊,丑死了”“我会负责的”
  • 宠妻撩人:霸道老公轻点爱

    宠妻撩人:霸道老公轻点爱

    贫穷女孩穿成富家女,男神帅哥身边朵朵开,到底谁才是真爱?珍爱生命远离霸道总裁。珍爱生活远离妖孽帅哥。当某男爬上床,压上身,她欲哭无泪,“老公,今晚求放过。”霸道总裁被子一盖,邪笑,“你认为我会跟你盖棉被纯聊天吗?”
  • 愿伴他而行

    愿伴他而行

    三世情缘的他们会走到一起吗?从1373年到现代,历经三世............注:三世两人会互相吸引,但不知道会不会相恋
  • 宠妻有度:江先生,结婚吧

    宠妻有度:江先生,结婚吧

    “江先生,结婚吧!”“不结,你没有诚意。”第二次,女人又来到他的跟前,再次求婚。“江先生,结婚吧,我超会宠自己的男人,你要不要考虑一下?”男人第一时间转身回房再出来的时候,身上穿着一件蓝色条纹西服正装,就连头发也梳的一丝不苟。女人瞪大眼睛看着他,一时忘了反应。江先生拉着她,一边走一边说:“结婚可不是儿戏,你说到就要做到,嗯?”女人明知道这傲娇等了很久,还是配合的点点头:“好,说到做到!”
  • 锦绣医妃之盛世年华

    锦绣医妃之盛世年华

    她,落入了凡尘,遇上了那位遗忘了十万年的爱人,即便是为他碎魂白头,也依然心甘情愿;他,十万年凄苦,今世终被那番刻骨铭心拉出深渊,即便是与她不欢而散,也依然魂牵梦萦。那一次的痛彻心扉,究竟是他的口是心非,还是她的万般无奈?这一场的爱入骨髓,究竟会是一世之累,还是一段生生世世的缘分?遗世之心终将缓缓而归,遗世之人终将回归本位。她说:待一切风平浪静,我只想一家携手,看日出日落;他说:待你再长发如墨,我只想拥你入怀,观云卷云舒。不论是一神一人,还是一神一魔,早已是注定了的一对璧人,千难万险,也终会开出万丈繁花!
  • 丝路情殇

    丝路情殇

    2000年前的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国“车师国”中有位美丽的公主,她平易近人,乐善好施,热爱臣民,由于精通医术,经常在城中为普通百姓免费行医治病,解除病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在一次战争中,公主救下一位邻国的勇士。勇士对其念念不忘并发誓要回来找公主,若干年后已成为国王的勇士又回到车师国,寻找公主,却发现公主已经死去了。他四处打听公主的死因,可是全城的人都避之不谈,国王悲痛欲绝,终日在车师国借酒消愁,不理国事。后来寺庙一位受过公主救治小和尚偷偷告知国王公主的死因。国王为了向公主吐露自己的心声,邀全国高僧念经,召回已经轮回千年的公主魂魄,以解相思之苦,妄想再续前世之缘。
  • 牧圣传

    牧圣传

    天地伊始,清浊未分,为混沌也。不知何时,古神诞世,一个又一个时代变迁,数不清的恩恩怨怨,此刻,一位残存至今的古神开始了他的逆天之路……
  • 重生之魔女倾天下

    重生之魔女倾天下

    她,来自异世的废柴公主。他,邻国的体弱王爷。当废柴公主和体弱王爷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当废柴公主灵魂换了以后,体弱王爷卸下伪装后又会发生什么?